社会学 第四章

合集下载

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越轨

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越轨
降低社会生活的可预期性、危害群体生 活的信心。
二是,越轨的正功能
越轨行为有助于社会规范的明确 越轨行为促进社会群体的团结 越轨行为能带来和促进社会系统的变迁 越轨行为也可能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
会规范
二、越轨的理论
1、生理学理论 越轨(犯罪)者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 龙布罗索(Lombroso):生物有机体在导致
儿童向周围的人学习越轨技术和价值观
理论缺点:最早的越轨理论是如何产生的,有 些越轨者在和其他人接触前就有越轨行为
社会解组论
一个社会组织起来时,从人类相互依存 (亲属群体、情爱关系、朋友关系)中 自然生长起来的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社 会关系比正规的社会关系重要的多,前 者称为首属关系,后者成为次属关系, 一个社会中前者比重越大,则组织程度 越高,越轨行为越少。
某些对越轨行为进行纠正的地方,成了 传授越轨行为知识的地方,比如监狱, 老犯人向新犯人传授知识。
差异交往理论
每个人都会有越轨和遵从两种行为影响,哪种 行为会对人得行为引导,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 的期望,出现越轨是因为与他交往的人得影响
影响因素:与教唆越轨的人的联系越密切,与 之交往的次数越多越频繁越持久,与其接触的 年龄越小,越轨的可能性越大
涂尔干:规范通过人们相互交流、彼此 影响而发生作用,社会发生变迁后,交 流减少,规范制约作用减少
墨顿:四种越轨类型(五种行为)(结构紧张理 论)
1、遵从,社会成员接受并追求社会规定的正统目标, 并运用社会正统的手段去实现。
2、创新:社会成员愿意追求目标却得不到正统手段 3、形式主义:能得到正统手段却对正统目标不感兴趣 4、隐退主义:对正统目标和正统手段都不感兴趣 5、反叛:以非正统的手段去追求非正统的目标
为什么农村犯罪率低于城市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一、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人发生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社会互动是相互依赖性的行为;•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媒介;•社会互动并不是非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社会互动包括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合作: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

2.竞争: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3.冲突:个人与个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等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至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冲突的特点:•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冲突双方是直接对立关系•冲突的双方所争夺的目标既有相同性质;又有不同性质;•冲突在形式上要比竞争激烈得多;•冲突双方的利益、态度及意见是根本对立的。

三、集体行为1.含义:也叫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2.特点:群体性;自发性;突发性3.具体表现:情绪;感染时尚;骚动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1.交往: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叉包括精神交往。

2.主要内容①揭示了社会互动的物质条件;②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③分析了社会互动层次,指出经济互动是其他一切互动的基础。

3.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互动的根本原因二、符号互动论1.代表人主要是米德、布鲁默等人。

2.该理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3.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

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得的、表达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4.基本观点①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对他所采取的行动的。

社会学第四章 主要研究方法和抽样技术

社会学第四章 主要研究方法和抽样技术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survey)是社会学研究用于收集资料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问卷调查法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调 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 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等。 第一步是识别和确定调查总体。所谓总体,就是所要 研究的对象的全体或所有个体。明确调查总体一是为了掌 握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而是为了确定抽样框架。 第二步是根据抽样总体的特征以及具体研究要求,选 择和确定抽样方案。 第三步,确定选取样本的方案之后,就需要着手设计 调查问卷。问卷作为一种测量工具,在设计过程中,需要 考虑其信度和效度。
深度访谈也是田野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的重要途径 。从访谈对象看,访谈可以划分为个别访谈(individual interview)和群组访谈(focus group)。个别访谈就是访 谈对象是单个个体,而群组访谈就是将若干访谈对象集中 起来同时进行访谈。 从访谈内容组织来看,有可以分为结构访谈和无结 构访谈。结构访谈是一种标准化访谈形式,要求在访谈 程序、访谈内容、提问方式等方面尽可能标准化,减少 主观因素影响。无结构访谈没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和内 容,而是围绕访谈主体进行比较自由、深入和细致的交 谈。
四、历史比较法
为了探讨社会现象的发展历史轨迹和变迁规律,社会 学常常采用历史比较和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历史比较法的 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文献资料,包括政府和机 构文件档案材料、统计资料和其他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 二是民间历史资料,包括民间流传下来的地方史志资料, 以及民间口述史资料。 在历史比较法中,较常用的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有: 类比分析法和理想型分析法。类别分析法是指在分类的基 础上对某类现象或事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特征进行对比 ,并由此类推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理想型分析 法是韦伯创立。理想类型是一种分析概念或逻辑工具,是 经过高度抽象出来的、反应事务本质特征的分类概念:如 “资本主义精神”、“科层制”等。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是个人社会化设计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没,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发展社会化,这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它的突出表现为拓展知识基础、变更职业技能、改变角色能力等,例如成人教育。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个行为模式的过小。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的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社会学概论丨第四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丨第四章 社会组织
出来的结构,微观结构是组织某一部分的或最基础的结构形式。 • 一般来说,组织的整体结构会表现为一个金字塔式的分工合作体系。
• 2、组织的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
• 由社会组织内部的两种基本关系:纵向关系与横向关系形成。
• 纵向关系是组织内部的层级关系,既是组织内部的某种分工,又是组织权力的 分配,形成指挥——服从关系,这种纵向关系的制度化就是纵向结构;
社会体系的基本单位,没有发达的社会组织就没有现代社会; • 第二、现代社会的运行是以各种社会组织为基础的,社会运行重要地表现为各
种社会组织的运行、发展和更替。社会组织的运行状况反映着社会的面貌。
• (二)现代社会组织的发展 • 发展的方向:正规化、规范化 • 一方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 •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中的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类型的变化 • 背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 国企向独立的现代企业回归,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企业所有制的政治含义在减
弱,不同所有制企业越来越被置于相对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 • 单位组织的社会功能在弱化,城市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在推进,社区组织得到发展; • 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民自治组织——主要是村民委员会和
• 横向关系是组织内部处于同一层级的不同部门、不同成员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关系,反映了处于同一层次、相互关联的不同部分之间在实现组织的共同目 标时所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反映的是组织内部同一层级的分工合作关系。这种 分工合作关系的相对固定化就是横向结构。
• 3、组织结构的功能 • 明确组织成员及部门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 有利于统筹组织资源,特别是组织的人力资源去开展活动; • 使组织内的分工合作关系制度化,有利于内部沟通与组织的运行,提高组织效率; • 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统一性;

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

社会学 第四章 文化

既相互依赖,又有矛盾和对抗,在通常情况下是依 靠共同文化对其进行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一个民族对团结和社会秩序 的基础。 2.社会导向功能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提供知识和积累成果功能。 3.反功能 文化的反功能是一种文化功能的特殊情况,对 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起着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 文化的反功能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文 化滞后,二是反文化群体和某些业文化群体。
(三)文化采借 文化采借,又称为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 收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 入本文化的过程。 文化采借的标准:第一是有用性,对那些本民 许文化中没有的、而且又有使用价值的外来文化特 质或集丛,最容易被采借;二是符合或者接近本民 族的价值观与民许性格的外来文化元素或集丛,容 易被采借;与本土文化差异很大或有抵触的外来文 化,就不容易被采纳。 文化采借是一个过渡阶段,一种文化元素或集 丛被采借过来后,与本土主流文化处在若即若离的 状态,与本土文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节 文化交流
一、文化交流的过程 (一)文化交流的概念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 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二)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 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始见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 《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各地区文化之间所以有 相似之处,是由文化传播造成的。
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发展了泰勒对文 化的定义:“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 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实包容着 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 非社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了解的”。 马林诺夫斯基关于文化定义的特点:第一,揭 示了文化中包括物质文化;第二,揭示了文化的核 心要素——价值观念;第三,把社会组织也看作文 化的一部分。 缺点: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描述性的,没有揭示 其内涵和客观本质。

社会学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社会学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中国
美国
第五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儒家的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和以“礼”为
中心的教化体系 二、继承和重建精神文明 三、正确对待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现代化进程有赖于传统文化的变革 2、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不能与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对
立 3、我国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
运动” 7)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力渐趋式微
生活方式
工业社会生活方式 1)丰富多彩 2)整体性 3)独立自主性
生活方式
信息社会生活方式(几大趋势) 1)生活方式的世界化和民族化 2)注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 3)呈现“健康第一”的生活观 4)确立“生态型生活方式” 5)终身学习 6)家庭走向“复兴” “反家庭运动”、“替换生活方式”、“亲家庭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文化堕距(Culture Lag):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
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 不一致,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 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 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性

第五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国改革时期的文化结构 1、中国传统文化(黄色文化) 2、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红色文化) 3、蓝色文化(开放的西方文化)
生活方式
一、概念界定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人们 满足生活需要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 和。即回答“怎样生活”的问题,包括生 产劳动方式、分配交换方式、消费和闲暇 时间利用方式、日常交往方式、文化娱乐 方式等。
体现社会统治思想和主导价值观的生活方 式,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社会中占支配地位 的那些群体的利益。

社会学第四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第四章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工具,它有其特定的目标系统。组织目标是每
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它是组
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3)组织目标是组织活动效益和效率的标准 (二)组织目标的分类 主要与次要 长期与短期 平衡性目标与改进性目标 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1)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2)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 (3)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规范 2.地位 3.角色 4.权威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规范、 地位、角色和权威,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单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
市场化、社会化 现代企业制度 “去行政化” 二、民间组织 (一)民间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二)民间组织的分类和功能 (三)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状况 三、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一)改革前后组织结构的变化 (二)转型时期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
第一,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相联系 第二,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相系 第三,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联系 五月花号 小政府、大社会 大政府、小社会
权威:指最有威望、最有支配作用的力量。某个人、某种思 想体系或某种组织,由于其活动内容的价值、功绩或品德被社会 所公认,就具有权威的意义。权威的适用范围、基础和体现者本 身,随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 会生活需要一定的权威。任何权威都是相对的。权威在实践活动 中逐渐形成。
权力:
制度化层面:无章可循、无法可依;任人唯亲; (二)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 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社会学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 (四)顺应或称“调适”,指的是人们调整自己的思想认知、态
度、行为和习惯,以避免、减少或者消除相互间的竞争与冲突的 过程。
• 顺应常常是冲突的自然结果,但有时也可看成冲突的准备。冲突
的结果(不分胜负、一胜一负),则对于冲突的而这来说,对方 的行动、态度等方面都有所调整,有所改变,这就是顺应。
• 尼斯比特 1970 区分了四种主要的合作类型:自发合作或相互援 助;传统合作;指导合作;契约合作。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 (二)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间直接 的和公开的争斗。彼此之间表现出一致对敌的态度或行为。
• 常见冲突方式: • 争吵/口角、殴斗、 • 决斗/械斗、诉论(文明社会)战争
• 人们通过妥协、和解、仲裁和容忍等方式达到顺应的效果。如市 场上的讨价还价常以各让一步达成交易。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 1.交往的概念
• 社会交往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过程的重要概念
• 马克思没有明确对“交往”或“社会交往”下定义,他认为交 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 程。
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 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王76页)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 1、符号互动论的概念:
• 符号互助论认为,人的行为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 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 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 之间的互动。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 (王思斌)社会互动也称社会互动作用或社会交往, 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 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 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 如:探索访友、待人接物、礼尚往来等,街头与陌生人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区别性归因:行为是否具有特殊性 一致性归因:与他人行为是否相似 一贯性归因:不同时间、情境中是否一直如此
维纳的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
个人行为的原因可从两个维度考虑: 控制性:内在 (可控制) :能力、努力 外在(不可控制):难度、运气 稳定性:稳定:能力、难度 不稳定:努力、运气
第四章 社会互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分析,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及其 特点,了解社会互动的行为方式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 理论、主要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提问。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中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从众与模仿的区别:
(1)模仿是自愿行为,而从众并非自愿; (2)模仿没有外部压力,从众则受到外部压力 (3)模仿的对象可是多数人,也可是少数人,从众的
对象则一定是多数人。
二、合作型互动
含义: 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 合行动。
合作的条件:
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认识: 合作的资源:如知识、技能、财物
绑架、劫持人质、爆炸、纵火等; 3)攻击目标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目标一般为游客和大众,
间接目标是政府; 4)是所有犯罪中最能造成人们恐惧心理的行动; 5)崇拜者和实施者是极少数极端主义分子。
冲突结果有四种类型:
引退; 强加; 皈依; 妥协。
使对方就范的方式有三种:
作用分析:
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 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先入为主 ”、“以偏概全”,造 成认知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学 第4章 社会

社会学 第4章 社会

第四章社会第一节社会一、什么是“社会”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占据共同地域、共享某种文化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由个人、群体、组织和制度构成的较为宏大的网络,是依靠人们交互作用自我维持延续的相对独立体系。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人口、资源、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一)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二)社会的基本功能1整合功能。

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三、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1、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唯名论派社会学家把个人行为及其细节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实在,有集体意识和集体的象征。

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由于把社会和个人抽象地对立起来,并且忽视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产基础,所以都没有能够正确地解释社会的本质。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社会学 第四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社会学 第四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 社会是有着相互认同、团结感和集体目标的人的集 合,是一个以地域为基础的、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 所有社会设置的社会性集合。
❖ 世界体系
第三节 社会的类型
❖ 1、社会的生存方式 ❖ 格尔哈特·伦斯基
❖ 狩猎和采集社会 (特征:规模小而分散、原始的技术和
游牧的生活方式)——园艺社会(种植谷物) 、游牧 社会(捕获、驯服、饲养动物) ——农业社会(发明 了犁、火药等) ——工业社会(产品制造业是最基本的 经济组织) ——后工业社会

❖ 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之中,由这种情形 而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 3、社会群体和组织
❖ 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 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 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 群体的特征:

❖ (1)群体中的结构水平
❖ 社会类属是指那些仅仅是共同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 人们。
❖ 社会结构的单位:
❖ 1、地位
❖ 地位(status)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 社会位置。
❖ 有两种主要的地位类型:
❖ 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 获得的地位被称为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
❖ 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 会地位被定义为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
❖ 社会设置是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 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 社区、社会和世界体系
❖ 社区和社会是经常被混用的一对术语。社会学家通 常依据规模的大小、独立和自足的程度来将二者区 分开来。
❖ 当一群人集中于个人家庭和工作地点,并且以社会 互动的日常模式为基础时,我们通常将这种集合叫 做社区。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学概论中,第四章介绍了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而社会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化的过程是终身的,并伴随着个体的一生。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逐渐习得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

例如,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语言等。

其次,社会化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的。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对等社会团体等,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因素则包括遗传、个体的性格、能力等,也会对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再次,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被赋予的。

社会角色不同于个人身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子女的角色,在工作中扮演职员的角色。

社会角色赋予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定位和期待,个体在这些角色中扮演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角色的形成与维持需要依靠社会互动与社会规范的支持。

社会互动是个体获得角色认同和角色要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学会了如何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能够满足社会的期待。

社会规范则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待。

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个体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角色表现。

总的来说,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三、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
(一)社会运行 所谓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 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 的发挥。
(二)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纵向运行, 一般是指社会从社团社会
社团社会是指建立在非人情的、正式的、 契约化的和专业化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如 现代城市社会。
思考问题
1.社会是怎样构成的?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3.什么是宏观和微观社会结构? 4.试比较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要素
社会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就具体 社会存在而言,它是由一些基本要素结合而 形成的,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人口、资源、 环境、文化。
四、社会的功能
第一,整合的功能。 第二,交流的功能。 第三,导向的功能。 第四,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即社会系统的静态构成状况。社会结构反映 的是社会静态的状况,同时又预示着动态变 迁的趋势和内容。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第三节 社会类型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 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 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二、社会的特征
第一,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第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第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第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第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治·霍曼斯的观点:在人们彼此交往的背后,自我利益是一种普 遍具有的动机。这种观点假设人们所考虑的是净收益,也就是说所获 得的收益必须减去成本。 勒温格将交换理论应用于对夫妻关系的研究中。他认为,大多数 夫妻并没有有意识地用成本和酬劳、借贷双方的观点来分析他们之间 的关系。但事实上,他们从事很多种交换。交换的项目可以包括诸如 家务劳动和经济支持之类有形的东西,也可以包括情感支持和身心愉 悦等无形的东西。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
第四章
社会行动的含义: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
为目的的行为。
5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
马克思·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
第四章
目的理性行动:也称工具理性行动,它是人们对作为手段的行动和达 到目标的可能性都进行过认真算计的行动,这种行动的核心是最有效地 达到自己的目的。 价值理性行动:为了追求某种价值——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信仰 而采取的行动。
闷乏味的社会。
22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5)强制
第四章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另外一方时,强制这种互动
形式就出现了。从本质上讲,所有形式的强制都是以使用物质力量或 暴力的威胁为最终基础。
23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3、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3
第四章 社会互动
我们研究社会互动的原因在于:
第一,我们那些几乎是持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的日常例行活动
,赋予我们的所作所为一定的结构和形式。
第二,研究日常生活能够让我们了解到,人类是如何通过创造 性的行为来塑造现实的。 第三,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利于我们理解更大的社 会系统和社会制度。
4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情感行动:基于情绪、尤其是感情而采取的行为。
传统行动:由传统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所决定的行动。
6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
帕森斯界定的社会行动的五大要素: 行动者是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目的是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手段是行动者达到目标可供选择的途径; 条件是行动者面临的各种环境状况; 规范则是指行动者认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其他观念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2)合作 合作的第二种分类——尼斯比特: 自发合作
第四章
传统合作
指导合作 契约合作
16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2)合作 合作的条件: 第一,合作者有一致的目标;
第四章
C、人际互动双方都明确各自的角色、行动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D、人际互动的行动和反应都是及时的,双方都能感受到互动的结果。
E、人际互动中感情具有一定的作用。
10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
(2)群体互动 群体互动时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第四章
7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2、社会互动的含义
第四章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
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 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注入了意义的行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在这一过程中,互动双方对行动所包含的意义的最低程度的相
三、社会互动的意义
第四章
1、社会互动能促 进对自我的认识。
2、社会互动能满足 行动者的需要。
3、社会活动是社会 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27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四章
库利的“初级群体”和“镜中我”
古典互动论
托马斯的情景定义与自我实现的预言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
社会互 动理论
现代互动论
舒茨的主体间性和知识储备
的影响。 符号就被定义为: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 情境则被定义为:人们在行动之前所面对的情况或场景,包括作为 行动主体的人、角色关系、人的行为、时间、地点和具体场合等。
托马斯给出了“情景定义”的概念,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
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 境以意义。
冲突通常造成财富的毁 灭和生命的丧失。
有激励作用,它会最大限 度地激发人的潜能;第二, 冲突可以起到加强群体内 部团结的作用。
21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4)冲突 对冲突的评价:
第四章
即使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功地消灭冲突,然而这对于社会来
说,并非最理想的境界。因为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将是毫无生机、沉
2、社会交往的意义
(1)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 (2)社会交往是人自我显现的方式。 (3)社会交往建构着社会。
第四章
30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二、符号互动论
第四章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 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 机制和规律。
戈夫曼的互动仪式、框架和舞台
加芬尔克的常人方法学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28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1、社会交往的概念
第四章
交往,或者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
29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19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4)冲突 齐美尔概括的冲突的四种类型: 群体之间的战争
第四章
群体内的冲突
打官司 理念之间的对立
20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4)冲突
第四章
负面影响
正面效果
科塞:第一,冲突具
社会学教程
主讲教师:黄璐 holly318@
第四章
社会互动
主讲教师:黄璐 holly318@
2
第四章 社会互动
乔在吃早餐时,不断地问自己“今天怎么办?”一个小时后 ,他将在当地有声望的商业学校接受招聘主任的面试,他觉得这将决 定他的未来。乔不断地在大脑中排练着面试的场面,他一时扮演着自 己的角色,一时扮演着那位考官的角色。 乔开车直奔校园。他很紧张,但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朝气 蓬勃的年轻经理形象:整饰一新,穿着擦得光亮的皮鞋,夹克和领带 是传统的样式的,并且还夹着一个崭新的公文包。 在面试时,尽管乔有些紧张,他还是尽力展示他的优点。他 想向校长表明自己很聪明,口齿清晰,更重要的是办事有效率。他还 巧妙地询问了有关专业选择和毕业实习方面的问题,并且尽量把话说 得得体、自然。 面试结束后,乔浑身轻松,并且得意扬扬。他觉得自己做得 很好,给考官留下了有修养、会说话的深刻印象。他的确尽了最大努 力。他希望自己正是考官所需要的人。之后,他便回了家,又换上了 牛仔裤和他最喜欢的法兰绒衬衣。
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
(创始人)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 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
库利的“初级群体”和“镜中我”
托马斯的情景定义与自我实现的预言
31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二、符号互动论
1、符号互动论的相关概念
第四章
米德认为,符号是社会Biblioteka 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
人们可以借助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
共同达到目的而后共同获利的行为方式,这就是合作。
14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2)合作 合作的第一种分类:
第四章
共同合作是各方共同参与某一 事情,利用各方合力达成共同追求 的目标,这是共时性的集体参与。
分工合作是将共同目标分解成若 干个小目标,由合作各方分别完成, 最后集成共同目标。这种合作是分散 性的,有时是序时性的。 15
同理解是互动得以形成的条件。
8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
(1)人际互动
第四章
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有目的的相互作用 的过程。
9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
(1)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的特点: A、人际互动发生于个人之间。 B、人际互动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第四章
第二,参与合作者不能单独地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上述目标, 而必须相互依赖; 第三,参与合作者有能力为达到共同的目标做出贡献,并且他 们之间的能力是互补的; 第四,参与合作者相互之间基本信任彼此。
17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3)竞争
第四章
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竞争是以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和目标物的稀缺为前提的。 规则是防止竞争转变为冲突重要力量。只有在竞争各方达成共识, 即表示会遵守公认的合理规则的基础上的竞争才是公平的竞争。
18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