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四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互动

【教学目的】本章旨在使学生掌握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基本理论,提高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互动关系的能力,同时能够熟悉社会角色的涵义与角色扮演的过程。

【重点难点】社会互动理论;社会角色失调及调试。

【学时分配】4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社会主体(个人或群体)之间,单独的社会主体(如离群索居的人)就无所谓社会互动。(主体)

第二,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社会主体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相互依赖)

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互动双方互不认识和理解,互动就无法进行。在大多数的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还交流思想和情感。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形式很多,如信件、电话、邮件、名片、身体语言等。(信息传播)第四,社会互动包括直接互动和间接互动。社会互动并非一定要在面对面的场合下才能发生,借助各种手段和中介工具,也能够进行间接的社会互动。(方式)

第五,社会互动具有情境性。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要素

社会互动是一种系统性的社会行动(韦伯、帕森斯和哈贝马斯等社会学大家都曾经分析过社会行动的构成要素),包括下列五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1、互动主体

2、互动需求

3、互动手段

4、互动规则

5、互动环境

(三)社会互动的维度

1、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

2、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性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时间的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四个方面分析或测量互动的深度。

3、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频率,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次数的多少。互动频率高,交往的次数就多;互动频率低,交往的次数就少。

5、强度。强度反映社会互动中感情投入的强弱,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的强烈程度。

有时人们之间是心平气和地交往(和风细雨),有时是情绪冲动的行为(暴跳如雷)。

(五)社会互动的类型

1、社会合作: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合作的成功应具备四个条件:(1)目标一致。

(2)对于如何达成目标可以达成基本共识。

(3)工作配合。

(4)保证信用度,即说话算话。

2、社会竞争: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竞争有三个特点:

(1)竞争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不会形成竞争。

(2)被追求的目标是比较少和比较难得的,即一个人或一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意味着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失去了得到的机会。

(3)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因此,经常会有“场上对手,场下朋友”的情况。

3、社会冲突: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者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冲突与竞争虽然都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目标,但是两者有很大的区别:(1)冲突的更为直接的目的是要打败对方,它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对象的一种互动行为。

(2)冲突的双方或各方是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

(3)冲突各方虽然在同一领域争夺,但是所要实现的目标各有不同,即同一性与不同性的统一。

4、社会强制:强制是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其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制约或者统治。

5、顺从与顺应:顺从是互动中的一方资源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顺应指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包括和解、妥协和容忍。

(六)社会互动的意义

1、个人功能

(1)自我满足功能(2)自我认识功能(3)自我完善功能

2、人际功能

(1)沟通功能(2)交换功能(3)知觉功能

3、社会功能

(1)整合与构成社会(2)促进社会繁荣与发展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主要是:

1、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

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对于其活动所赋予的意义进行解释。

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

4、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一个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双方都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而进行交往,角色的失调可能导致互动的中断。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没有另一方在互动中的参与,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就无法成为实际的角色行为。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作用。参照群体对于个人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比较和规范。

(四)戏剧理论

戏剧理论研究人们运用那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作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戈夫曼(E.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和《互动形式》中阐述了上述理论。

(五)社会交换论

该理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交换不仅仅存在于市场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中,它的命题有以下几个: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其就会越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2、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时一个人获得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原来的刺激相同,其就越可能重复该相同的行为。

3、价值命题:某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其从事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4、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相同酬赏,其随后从事该相同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5、侵犯——赞同命题: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他会被激怒,甚至会采取报复的行为,所预期的酬赏会变得更加有价值;当某人的行为得到了超过预期的酬赏,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该理论中的“酬赏”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务四类。

(六)本土方法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与20世纪60年代创立,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本土方法论者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互动就不可以顺利进行。

第二节社会角色

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

1、社会角色涵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