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湿地反思
湿地实践课总结和反思报告
湿地实践课总结和反思报告引言湿地实践课是我们大学生态学课程的重要一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湿地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过去的课程中,我多次亲身参与了湿地考察和实地调查,这为我今后的科研和保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湿地实践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改进。
课程内容回顾在湿地实践课中,我学习到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重要性。
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碳储存等重要功能。
通过实地考察,我亲眼目睹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湿地的分类和划分方法,了解了不同类型湿地的特点和生态功能。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测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样品收集,深入了解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了解湿地保护的现状和挑战,我们能更好地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实践反思在湿地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首先,我在实地观察和样品收集时,常常出现观察不仔细、遗漏重要信息的情况。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我意识到这是因为我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对细节的关注和观察能力,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和训练来提高。
其次,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湿地调查和数据处理技术的掌握不够熟练。
我在数据采集和整理时经常出现错误和混乱,导致最终结果不准确。
这提示我需要加强对科学实践方法和技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最后,我意识到自己对湿地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湿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为了更好地参与湿地保护工作,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提高自己的政策意识和能力。
反思与展望通过湿地实践课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湿地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武威第十三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主备人马宏二次备课人单元(章)名称、课题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时划分1课时教学课时第1课时总备课数第29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2、“中华水塔”之称的由来?3、三江源地区有哪些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自然、人为原因),针对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4、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能力目标:列举实例,说明三江源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讨论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六大生态环境问题及五大解决措施教学难点保护三江源的意义教法引导、读图、分析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一、导入课题(2分钟)由宋代词人李之仪的词《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导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二、出示学习目标(3分钟)1、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2、“中华水塔”之称的由来?3、三江源地区有哪些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自然、人为原因),针对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4、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三、讨论及自学(30分钟)(一)、江河的源地,位置及“中华水塔”的由来1.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部,是源区、源区、源区的总称,为什么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2.江河的最初水源:一般是和的融水,和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器。
3.三最:三江源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是世界上地区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
(二)、保护三江源三江源的生态问题及形成原因教师问题: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加剧,严重、猖獗、锐减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本区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呢?学生回答:草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2.造成本区生态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师:同学们总结的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幻灯片展示。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湿地类型、植被和动物资源;
3.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珍爱措施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珍爱自然资源的责任感。
二、导学内容:
1. 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三江源地区的湿地类型、植被和动物资源;
3. 三江源地区的珍爱措施和意义。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任务一: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3. 进修任务二:了解三江源地区的湿地类型、植被和动物资源。
4. 进修任务三: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珍爱措施和意义。
5. 总结归纳: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作品等形式,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三江源地区的认识。
6.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线上调研,深入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珍爱工作。
四、导学评判:
1. 教室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
2. 进修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湿地类型、植被和动物资源等内容;
3. 进修态度:学生是否具备珍爱环境的认识和责任感。
五、导学反思: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对三江源地区的认识是否有所提升?学生是否能够认识到环境珍爱的重要性?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何提高导学效果,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动力?。
西藏高原湿地面临主要问题及保护对策
河 、恒河 、湄公河 、萨尔温江 、印度河和伊 洛瓦底 江
的上源都 在西藏 高原。
1 西藏高原 湿地 资源
根据西藏 自治区 2 0 1 0年第 二次全 区湿 地资源 调
查成果 ,全 区湿 地 面积 6 5 2 . 9 1万 h m ,约 占全 区 国 土面积的 5 . 3 5 % 。西藏 的湿 地类 型按 照 我 国的湿 地
第3 3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2月
中 南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CE NTR AL S OUT H F 0RES T I NVE N I ' 0RY AND PL ANNI NC
Vo 1 . 33 No . 1 F e b . 2 01 4
西 藏 高 原湿 地 面 临主 要 问题 及保 护 对策
受地形 的影 响 ,特别 是 昆仑 山脉 、喀 拉 昆仑 山 脉、唐古拉 山脉、冈底 斯一念青 唐古拉山脉 、横断 山 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的影响 ,形成了太平洋水系 、印度
洋水系 、藏北 内流水系 和藏南 内流 水系 4大水 系 区。 据调查 ,西 藏河 流湿 地共 1 4 3 . 6 9万 h m ,占湿地 总
关键词 : 湿地资 源; 湿地保护 ; 对策 ; 西藏
中图分类号 : F 3 2 6 . 2 ; P 3 4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3 — 6 0 7 5 ( 2 0 1 4 ) 0 1 — 0 0 3 2 — 0 4
Ma i n Pr o b l e ms Fa c e d b y Ti be t Pl a t e a u W e t l a nd a nd Pr o t e c t i ng Co u nt e r me a s ur e s
初中地理_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学习内容,本节内容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作为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是中国地理不可缺少的一环;另一方面,学好它不仅进一步巩固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还可加深区域学习所渗透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关心爱护地理环境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从教材结构看,本节内容是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使知识更系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对特征,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
教材通过“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内容来组织教材,这两部分内容彼此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位置到自然特征及作用,再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措施,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从知识来看,学生学习本节有了上一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的知识储备;从技能来看,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训练,读图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另外,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勇于表现等,这些都构成了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所以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探究中注重发现问题——探究原因——解决措施等的地理思维方法的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所以在授课中多运用直观生动的音乐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外课堂上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各种地图简要评价三江源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特点,并能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在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一部分,本节乃至整章只是对区域地理进行宏观介绍。
由于该地区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所以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会唱不同民族的歌曲、会跳不同民族的舞蹈。
这样进一步拉近了学生与课题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
2.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含义。
3.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探究、讨论和讲授等相结合,增加认同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难点】重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
难点: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知识体系及内在联系】●教学活动说明:本课的教学思想为“分析——归纳——推理”的方式层层递进,感受三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归纳保护该地区的意义和措施。
[导入新课]课件播放三江源地区的视频,配以“高原蓝”,感受那悠扬的旋律和美妙的画面,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的引领:同学们看到的这组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是哪个区域?这里有奇异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地下宝藏,灿烂的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许多未被揭露的自然奥秘,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吗?下面让我们一起组成一个旅游团到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地区。
设计理念及调控:1.创设师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2.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江河的源地师:欣赏四幅图片——“大美三江源”地区图片。
生:欣赏交流。
(过渡)活动内容及形式:读“三江源地区”的范围及位置分布图,思考问题:1、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2、该地区的范围?生:读图交流讨论。
人教八下地理青藏地区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青藏地区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课的教学结束了,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教学反思都不失为一种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现将《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这一课时的地理教学反思如下: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属于区域地理,它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要求不仅要揭示自然环境本身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因此,我重点强调了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教学中的目标是:掌握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感受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法学法是:本课时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演示、讲述、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是:
1.课前回顾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寻路问津)出示目标学生自学
4.互动展示组内交流展示结果
5.质疑问难
6.小结本课
7.检测反馈一站到底
“一站到底”环节的安排,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辨析能力。
在鼓励性小结中,大家都在依依不舍中结束本课。
惟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会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求得进步。
湿地保护工作检讨书范文模板
尊敬的领导:我谨以此检讨书对近期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误进行深刻反思,并就改进措施提出具体方案,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湿地保护职责。
一、检讨背景近期,我单位在湿地保护工作中,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工作成效不尽如人意:1. 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相关政策法规学习不够深入;2. 工作计划不够周密,缺乏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3. 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对违规行为查处不力;4. 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力量分散,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二、存在问题1. 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工作人员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湿地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2. 工作计划不够周密。
在湿地保护工作中,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导致工作进度缓慢,效果不明显。
3. 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对湿地保护工作中的违规行为监督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导致湿地保护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4. 人员配备不足。
湿地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领域,但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工作力量分散,工作效率降低。
三、改进措施1.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组织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学习湿地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对湿地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进度,确保湿地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3. 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规行为。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查处,确保湿地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4. 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调整人员结构,确保湿地保护工作力量充足,提高工作效率。
四、总结通过本次检讨,我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落实以上改进措施,努力提高湿地保护工作水平,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敬请领导批评指正!此致敬礼![单位名称][日期]。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鲁教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高原湿地的观点和特点;2. 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物多样性;3. 了解高原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4. 提高珍爱高原湿地的认识和行动。
二、导学重点:1. 高原湿地的定义和特点;2. 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生物多样性;3. 高原湿地的生态功能和重要性;4. 珍爱高原湿地的措施和意义。
三、导学内容:1. 高原湿地的定义和特点- 高原湿地是指位于高山地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湿地草甸、湿地沼泽、湿地河流等类型。
- 高原湿地具有气候湿润、植被茂盛、水资源丰富等特点,是珍贵的生态资源。
2. 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 三江源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降水充沛。
- 三江源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有大熊猫、藏羚羊、黑颈鹤等珍稀动植物。
3. 高原湿地的生态功能和重要性- 高原湿地具有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
- 高原湿地是维持生态平衡、珍爱水资源、增进生物繁殖的重要环境。
4. 珍爱高原湿地的措施和意义- 加强高原湿地珍爱认识,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 制定湿地珍爱规划,建立湿地珍爱区,加强监测和管理;- 增进生态旅游,提高大众对湿地珍爱的认识和支持。
四、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高原湿地的生态功能和重要性,并结合实例进行交流。
2.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高原湿地的植被、水资源和动植物种类。
3. 制定珍爱计划:让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制定一份珍爱高原湿地的计划,并展示给全班同砚。
五、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们对高原湿地的重要性和珍爱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认识和责任感。
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湿地珍爱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故里。
人教版八下第九章第2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九章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案(1)展示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图(2)三江源是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2.江河的源地——中华水塔(1)出示三江水源量图,引导学生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追问:为什么三江源地区降水不丰富,却能成为“中华水塔”呢?(3)分析三江源的水源来源:(4)出示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3.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1)合作探究一.寻找黄河源头,首先要了解黄河源头区状况。
阅读下图,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并就下面的对话发表你的看法。
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河流唯远;流量唯大;多因素综合考虑。
(2)合作探究二.追溯河源的过程中,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的黄河源头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补充:①因为支流众多,找长度最长的、流量最大的河流比较困难;在源头区,遇到图片所示的沼泽地,水域较大,确定源头究竟在哪里很困难;②不同季节冰川融化的地点会有变动,确定河流源头了比较困难。
(3)合作探究三.阅读下表,根据黄河源头科学考察资料,你认为哪条源流是黄河源头,并说明理由。
展示三江源地区各种珍惜动物。
2.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3.播放视频《三江源生态变化》引导学生观看并总结。
4.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原因是什么?追问:还有什么问题?5.归纳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展示相应的图:2.图中认识三江源。
3.观看视频,说一说4.说一说冰川消融、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5.归纳整理:自然原因—全球变暖,冰川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水源补给。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
6.合作探讨:建设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休牧育草;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7.合作探究:6.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三江源地区?7.问题探究——拓展应用(1)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2)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1.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像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向河流下游输水。
初中地理_《高原湿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9.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并简要评价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运用图文资料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雪山,冰川湖泊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说明三江源地区成为多条大河发源地的自然原因。
3、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归纳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举例说明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措施。
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图片配乐——导入新课(高原湿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语:从刚才的一组图片中我们领略到了三江源的魅力,三江源地区有什么?(雪山冰川、湖泊沼泽、野生动物、草地等)三江源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有同学去过三江源吗?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青藏,走进三江源,深入了解这块高原湿地。
二、自主学习、活动探究活动1:读图识位置活动目的:对应目标1活动程序:1、学生在所给图中指认三江源地区,借此描述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得出“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2、学生从“三江源”字面中看出是三条河流的源地,通过描画92页地形图中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会遇到源头难以确定的问题,引出探究活动“寻找黄河源头”。
活动策略:1、读图识位置以“图”为主线,学生通过在自主阅读“三江源”地区的相关地图,落实“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江河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看图能力。
2、在描画三条河流的过程中,学生实际解决问题,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有:找源头最远的(河流唯远)、找线条最粗的(流量唯大)、根据已知发源地确认。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2:“中华水塔”活动目的:对应目标2活动程序与策略:给出三江源地区降水量图、地表景观图,中国地形图,进行小组探究活动:1、三江源地区降水并不丰富,江河水源主要来自哪里?2、三江源地区成为江河之源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展示并总结:三江源地区处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海拔高,又有雪山冰川融水作为江河水源补给,因此三江源地区成为江河之源。
初中地理_《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查阅地图,说出三江源的位置特点;结合景观图,描述三江源的自然特征。
2.说出三江源是哪些大河的发源地,理解“中华水塔”的涵义。
3.了解三江源面临的生态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的重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描绘,确定三江源的位置;通过判读地形图,归纳三江源的地形特征;通过景观图,感受三江源独特的自然环境。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大河源头的自然原因,通过资料判断河流源头。
3.列举实例,说明三江源面临的生态危机,通过讨论了解其对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思想。
重难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保护。
教材分析:本单元青藏地区,主要包括两节内容:自然特征与农业、三江源地区。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重要的地区。
它既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和留下邮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这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远补给。
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同时,过度放牧、乱采烂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
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尤为突出。
学情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农业、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及其环境保护等内容。
学生平时生活中对该地区可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了解,但不一定科学和全面。
河流湿地保护专项整治工作反思活动(精品文档)
河流湿地保护专项整治工作反思活动(精品文档)河流湿地保护专项整治工作反思活动背景为了加强对河流湿地的保护工作,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本文档旨在对河流湿地保护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
目的通过反思活动,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 对河流湿地保护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
2. 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3. 为今后的河流湿地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反思内容反思活动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目标和任务:回顾制定的目标和任务,评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明确具体。
2. 组织和协调:评估组织结构和协调机制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沟通和配合问题。
3. 资源投入:分析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和充分性,查明是否存在浪费或不足问题。
4. 工作方法和技术:总结使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评估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5. 绩效评估:对整治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包括对河流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等方面的考察。
反思结果根据反思活动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目标和任务的制定需要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性,能够精确定义预期成效。
2. 组织结构和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沟通和协作,避免信息断链和重复工作。
3. 资源投入要科学合理,充分考虑河流湿地的特点和需求,避免浪费和不足。
4. 应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提高整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5. 绩效评估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改进措施为了提高河流湿地保护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我们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修订目标和任务,确保其具体可操作并与实际相符。
2. 建立定期沟通和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内外部的沟通与配合。
3. 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资源。
4. 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对河流湿地的保护工作进行评估。
以上是对河流湿地保护专项整治工作的反思和改进措施的总结,希望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初中地理_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设计【教学⽬标】1.三江源地区位置和范围及三江名称。
2.三江源地区⾃然环境及多条⼤河源头的⾃然原因。
3.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意义、⽣态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塔”的重要意义和三江源地区脆弱的⽣态环境。
教学难点:河流探源及保护三江源的意义。
过程与⽅法【导⼊新课——初识三江源】以三江源视频作为开头,通过视频初识三江源地区激发学⽣的学习兴趣,从⽽导⼊新课。
【新课教学】(⼀)寻“源”—位置范围展⽰图⽚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图并给予问题引领问题引领:1.结合地图确定三江源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在图中描出长江、黄河、澜沧江。
学⽣活动:⾃主完成导学案的相关内容,完成填图,并请同学上台进⾏展⽰。
(⼆)寻“源”—中华⽔塔问题引领:三江源为何被称为“中华⽔塔”?作为⽔塔应有那些结构和条件?从储⽔池、⽤户和输⽔管道、落差⼏⽅⾯加以分析。
学⽣活动:1.落差:展⽰地形图和地形剖⾯图,描述三江源地区所在的阶梯,猜测这种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2.形象类⽐:将长江、黄河、澜沧江⽐作“输⽔管道”向下游送⽔。
3.数据⽀持:读三江源地区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所提供的⽔源⽐例图,坐实其储⽔池的作⽤。
4.梳理结论:三江源地区“中华⽔塔”的由来。
(三)探“源”--⽔从何处来问题引领:河流⽔源主要是靠何种条件来补给?三江源地区之所以被称为“中华⽔塔”,它的⽔源从何处⽽来?学⽣活动:根据所给出的⽓候图、降⽔图和地形图,⾃主分析三江源地区的⽔源来源与当地⽓候和地形的关系,并形成关系图。
并请同学进⾏展⽰。
教师活动:将学⽣的关系图成果直接投放电脑屏幕,同学⼀起找出当中的优点与不⾜。
学⽣⾃主得出⽔源与地形、⽓候之间关系,教师以⽰意图的形式呈现总结,并提出问题。
问题引领:为什么说湖泊、沼泽是河流的天然调蓄器?学⽣活动:完成关系图并展⽰(四)析“源”—重要性通过图⽚引导以及数字,学⽣⾃主预习获得——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积最⼤的⾼原湿地,也是世界上⾼海拔地区⽣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初中地理高原湿地教案
初中地理高原湿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高原湿地的定义、特点和分布情况。
2. 掌握高原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湿地保护的重视。
教学重点:1. 高原湿地的定义、特点和分布情况。
2. 高原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人类活动对高原湿地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湿地保护的重视。
教学准备:1. 课件:高原湿地图片、地图、相关视频等。
2. 教材:初中地理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高原湿地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高原湿地的美丽和独特。
2. 提问:你们对湿地有什么了解?湿地有哪些类型?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高原湿地的定义:高原湿地是指位于高原地区,具有湿地特征的自然景观。
2. 讲解高原湿地的特点:地势较低、水分充足、生态环境多样等。
3. 讲解高原湿地的分布情况: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
三、高原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5分钟)1. 讲解高原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调节气候、保持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2. 提问:高原湿地对人类有什么好处?四、人类活动对高原湿地的影响(15分钟)1. 讲解人类活动对高原湿地的影响:过度开发、污染、湿地退化等。
2. 提问:如何保护高原湿地?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10分钟)1. 讲解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2. 提问:你能为保护湿地做些什么?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反思人类活动对高原湿地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湿地保护。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高原湿地的定义、特点和分布情况。
2. 学生能理解高原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学生能认识到人类活动对高原湿地的影响,并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高原湿地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高原湿地的美丽和独特。
同时,通过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对青海高原湿地保护问题的思考
改变。
2 青海高原湿地资源保护思考
上述情况表明, 青海湿地资源保护的形势不容乐 观, 有许多工作须要去做, 许多问题须要去思考, 去 解决。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 也是自然 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 它不仅关 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且保障着国家的生态安全。 因此, 应抓住国家实施《 中国湿地行动计划》 的发展 机遇, 调整好思路, 结合青海实际, 认真思考和加以 解决。 2.1 健全协调机制, 加强管理
青海高原湿地类型多样, 有高原湖泊湿地、沼泽 及沼泽化草甸湿地和河流湿地,广布于青藏高原面上, 是我国和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 也是海拔 最高、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在维系高原生态系统和促 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青海高原 湿地倍受世界的关注。其主要特点是: 1.1.1 功能强大的湿地原始生态系统 青海高原湿地 分布大多在海拔 4000m 以上, 其湿地地域辽阔, 人口 稀少,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 的破坏较轻, 各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着原始的 自然风貌。同时,由于该区域地势高耸、地貌多样、边 远偏僻, 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其他生态分布区的生物物 种对该生态区生物群落的演替侵扰, 保持着较强的生 态功能。目前, 青海高原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基 地, 长江总水量的 25%、黄河总水量的 49%、澜沧江 总水量 15%都来自这一地区。青海高原湿地维护着高 原生态系统和气候环境的稳定, 同时, 该区域较原始 的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 为我们研究生物资源的保 护、开发和持续利用,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提供了难得 的科研史料。 1.1.2 独特的高原湿地生物基因库 由于该地区独特 的自然条件, 同时伴随着环境的变迁, 这里既保留了 古老的物种, 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种属, 使该地区成为 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的中心, 孕育了地球上独特的生 物区系, 具有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基 因和遗传的多样性。据资料, 青海高原湿地区域内分 布 栖息的兽类 有 31 种, 其中小 型 食 草 动 物 和 有 蹄 类 动 物种群存 量较大; 鸟类 有 76 种 , 其 中 雁 鸭 类 和 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反思
五分地中学袁忠军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课的教学结束了,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教学反思都不失为一种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现将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这一课时的地理教学反思如下: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属于区域地理,它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要求不仅要揭示自然环境本身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因此,我重点强调了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保护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教学中的目标是:掌握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感受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法学法是:本课时将“探究式学习”引入课堂,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演示、讲述、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是:
1、课前回顾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寻路问津)出示目标学生自学
4、互动展示组内交流展示结果
5、质疑问难
6、小结本课
7、检测反馈一站到底
“一站到底”环节的安排,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辨析能力。
在鼓励性小结中,大家都在依依不舍中结束本课。
惟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会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求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