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词上的时空隐喻

合集下载

两种隐喻模式与几组空间词的表时间用法

两种隐喻模式与几组空间词的表时间用法
为 mo v i n g e g o( 自 我 移 动 ) 。 另 外 一 种 方 式
放 以来 、 去 年 ” 等 等 。 但 一 个 值 得 注 意 的 问
题是 , 从空 间到时 间 的隐 喻并 不是 一 一对
应 的 , 吕叔 湘 ( 2 0 0 4)就 指 出 “前 、 后 ”在 表 时 I N上 的 不 对 生 活 在 一 定 的 时 空 之 中 , 空 间 是 具
体 可感 的 , 时 间 是 抽 象 模 糊 的 。 人 可 以 直 接感 知 空 间 , 却 难 以直 接 触 摸 时 间 , 所 以 人
们对 时I N的 把 握 必 须 依 靠 对 空 间 的 隐 喻 ,
将 抽 象 的时 间想 象 成 具 体 的空 间 。 作 为 直 接 体 现 人 类 认 知 结 果 的 语 言 , 也 生 动 地 反
角 度 , 一 种 是 面 向将 来 的方 向 , 一 种 是 面 向
过 去 的方 向 , 采 取 第 一 种方 式 时 , “前 ”表
将 来 , 采 取 第 二 种 方 式 时 , “前 ”表 过 去 。
者 都 指 将 来 )为 例 来 解 释 这 种 不 对 称 , 他
说 : “‘ 望 前 ’ 是 由 空 间 引 申 为 时 间 方 向 , 跟
翻译成汉语最好的表述应该是大好时光还在后头而不是按照字面译出的大好时光还在前33道路隐喻与来去往的表唐鲲张金圈两种隐喻模式与几组空间词的表时间用法时间用法在道路隐喻中道路是静止的人沿着道路向前行进由此映射到时间域即为人沿着时间的轨迹前进人面对的是不断新出见的景色也即将来未知的时间
2 0 1 3年 1 2月 第3 O卷 第 6期
后 天 ”则 颇 难 理 解 。 Al v e r s o n (1 9 9 4 )认 为 汉 语 在 用 “前 、 后 ”表 时 间 时 存 在 两 种 观 察

隐喻的简单分类

隐喻的简单分类

隐喻的简单分类作者:颜峻王朝培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12期摘要: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隐喻并不是一个经常提及的概念,而是多用于文学修辞中的一种策略。

并且,隐喻通常被看成语言文字的特征,而不是思想和行为方面的。

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没有隐喻的存在,他们也能继续照常生活。

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离开了隐喻,我们的生活将缺少很多色彩。

关键词:隐喻;概念;语言一、方位隐喻方位隐喻,顾名思义,这类隐喻大多数都跟空间方位有关,比如,上—下,里—外,前—后。

这些方向来自于我们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同小异。

比如说:Happy is up(高兴为上),就是英语单词“happy”被概念化为“up”以后,这样的表达才能成立。

例:“I’m feeling up today.”,反过来,“I’m feeling down.”就是相反的意思了。

方位隐喻的方向并不是任意的,它与我们的语言惯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会因为国家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我们中文习惯将“未来”这一概念与“前方”相联系,但是在某些文化中,更喜欢将“未来”与“后方”相联系,形成方位隐喻。

隐喻有着各种各样的经验基础,下面我们就来举几组例子。

1.低垂萎靡的姿势通常与悲伤郁闷联系在一起,挺拔的姿势则表示健康积极的情感状态。

我那天很高兴。

(I’m feeling up that day.)我昨天晚上很沮丧。

(I’ very down last night.)2.哺乳类动物睡着时通常是要躺下的,而清醒时则是站立的。

他那天早上起得很早。

(He rose up early that morning.)他已经被催眠了。

(He is under hypnosis.)3.疾病会击垮我们的身体,让我们卧病在床。

我病倒了。

(I fell ill.)外婆的身体越来越糟糕了。

(Grandma’s health is declining.)4.人类再斗争中,处于优势的一般位于上方,而劣势的则在下方。

以上下updown为例谈英汉空间隐喻对比

以上下updown为例谈英汉空间隐喻对比

第15卷·第3期2012年6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15,No.3Jun.2012以上-下/up-down为例谈英汉空间隐喻对比李佳(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作为人类重要的思维工具和认知工具之一,隐喻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认识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本文试从上/下、up/down隐喻意义作对比分析,得出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上的相似性与相异性。

【关键词】上/下up/down空间隐喻认知【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3-0188-02隐喻对隐喻的研究始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法来研究,认为其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主要作用是对语言表达进行修饰润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

1980年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出版的<Metaphor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是现代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开始。

[1]Lakoff提出隐喻是“思想的修辞手段”,其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

[2]Lakoff和Johnson掀起的隐喻狂热,论证了隐喻认知的普遍性,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强调概念隐喻结构来源于经验或者经验的对应。

伴随隐喻概念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宽,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可分成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从隐喻的表现形式、功能和效果、认知特点等角度,可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

[3]二、英汉隐喻的相似与相异由于中西方各民族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在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共性,因此各民族人民在对世界的认知中也具有共通点,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当然也具有相似性,即喻体与喻义是相同或相似的。

如汉语和英语中都用“羊”来比喻温顺善良,而用“狼”来比喻凶残狡猾。

从认知角度看汉维语空间隐喻

从认知角度看汉维语空间隐喻
0 J 7 0 0) 7 C 4 0 6 的研 究成 果.
作者简介: 李遐 ( 7-)女, 1 5 , 回族, 9 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语言教学.

2 ・ 9
从认知角度看汉维语空间隐喻
为事件发生提供处所 , 时间为事件发生提供背景 , 凡事要在一定空间里发生 , 也要在一定时间流程 内完 成, 时空是不可分割的万事万物存在的“ 容器” “ 围域” 空间域” ;范 与“ 在总体概念结构的相似之处也在于 “ 可容性 ”范围为一定 的人 、 : 事物划定了一个区域 , 人或物便要在这一人为划定 的区域界限内活动。 空间 概念是人类最基本 的意象 图式 , 它是理解其它概念的基础 。 当人的大脑形成了某种意象 图式时 , 就会不
语言与翻译 ( )2o ̄ 汉文 o9
( 总第9期) 9
从认知角鲁木齐 80 3 30 ) 1
摘要:空间隐喻把一些空间关系和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上, 能使抽象和未知的概念具体和熟知。 文章主
要 以汉维语 中表 示“ 下”前 、 ” 上、 “ 后 等概念为例 , 探讨 了汉维语 的空间隐喻 , 比较 了汉维语 方位 词喻 指时间、
关系的认知过程和认 知方式及其表达结构有所不 同。 本文拟以汉语和维吾尔语中表示“ 下”前 、 ” 上、 “ 后 等概念为例 , 探讨汉维语 的空间隐喻。 2. 汉维语 空 间 隐喻
范围、 条件、 数量、 等级等的异同, 说明空间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之一。 关键词:空间隐喻;汉语 ;维吾尔语;认知 中图分类号 :H 1. Z54 文献标志码 : A
1 认知语言学 中的隐喻理论 . 隐喻是指把一个领域 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 它是一种语言现象 , 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 随着认 知

垂直方位词_上_下_UP_DOWN_隐喻研究_戴卫平

垂直方位词_上_下_UP_DOWN_隐喻研究_戴卫平

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 ”隐喻研究戴卫平,裴文斌(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102200)摘要:文章以汉语垂直性方位词“上/下”和英语垂直性方位词“UP/DOWN”作隐喻对比研究,解读汉、英在时间、状态、数量和地位这四个概念域内,从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到反映的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关键词:上/下;UP/DOWN;空间隐喻;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580(2006)06-0090-05收稿日期:2006-04-28作者简介:戴卫平(1956-),男,福建莆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语言与文化。

裴文斌(1953-),男,辽宁抚顺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和英汉互译。

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隐喻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空间概念。

根据方位主义的观点,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这可能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

根据Lakoff和Johnson[1]的观点,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因为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可能是从自身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的,通过自己和外界事物的上下,前后,里外,远近,左右,开关,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

“人类的活动是处于时空之中的运动,人们对空间方位的认知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基础,而对于时间和其它事物的认知是建立在对空间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即人们首先对空间进行认知,然后逐渐过渡到对于时间和其它抽象概念的认知。

”[2]21空间隐喻也称方位隐喻,是与空间方位有关的一种隐喻。

空间隐喻是用空间方位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在空间隐喻中,喻体常用表示空间方位的词来体现不同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经验。

把表示空间方位的具体概念隐喻地表达感情、情绪、身体状态、信息数量、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抽象概念。

垂直性隐喻是空间性隐喻的一种,其喻体是表示垂直性空间方位的词———“上/下”。

关于汉语表示空间和时间方位词“上、下”的研究

关于汉语表示空间和时间方位词“上、下”的研究

关于汉语表示空间和时间方位词“上、下”的研究作者:周平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周平(大理学院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摘要]近年来,除了一般的汉语语法学的著作和现代汉语教材用专章或专节来解释方位词外,还有一些论文从方位词与处所词的区分、个体方位词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方位词的性质、范围、语法功能、使用状况等方面对现代汉语方位词进行研究。

[关键词]上;下;方位词[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1-0003-02在现代汉语表示方位和处所的词语中,有一个特别的分支,因为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点,而自成一个封闭的词类,方位词的独立性一般都比较差,大多都不能单独使用,而需要与名词性成分组合。

另外,从表义的角度看,方位词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数量或是其他定义。

比如,中文里的时间范畴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一直往前,所以“上”可以表示过去,“下”可以表示将来,这就是空间范畴和时间范畴在表义的时候选取了相同的表达方式。

一、方位词“上”/“下”的研究现状(一)“上”/“下”的基本意义1.“上”/“下”的空间意义及意象图示。

在描述空间位置时,必不可少的要素是:目标物、参照物和位置。

例如:(1)柜台上堆着些胶皮鞋(2)他伸手把桌下的酒瓶摸上来。

在这两个句子中,目标物分别是“胶皮鞋、酒瓶”,参照物是“柜台、桌”,而表示位置的则是“上、下”。

对“上”、“下”的空间意义,可以用意象图示来表示。

在这当中,“意象”指的是“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由于识别和理解方式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而“图示”则是“意象”的一种,是“人在与外界的日常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简单和基本的认知结构”。

“上”作为一个单纯词的空间意义就是表示“上”的空间位置,需要寻找目标物和参照物,从而确定具体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并有效地消除其他可能出现的歧义。

“上”的空间意象图示主要有以下几种:缑瑞隆提出,以上的情况中,B和C是从A在心理上分别旋转90°和180°得来的,也就是说,B和C的意义是从A引申而来的。

“上、下”的地位隐喻

“上、下”的地位隐喻

“上、下”的地位隐喻垂直性方位词“上/下”被用于不存在空间方位的社会等级上。

本文从空间关系的选择、表达方式及认知模式的角度对“上/下”的地位隐喻进行研究。

标签:上/下方位隐喻社会等级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解释,空间概念的形成是人类最初的认知成果之一,而建立空间范畴又是从认识人类自身开始的,这是因为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是从自身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的。

比如:人们为了在交际中表达某个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常常以自身作为参照点,把身体的两面称作前和后;把身体的两侧称作左和右;把身体的两端称作上和下,即朝天的方向为上,朝地的方向为下;从内包(封闭)纬度上把身体分出里和外。

这种典型的空间认知概念是人们感知世界后形成的知识经验,并逐渐成为一种完形图象深入人心。

我们人体虽有“上/下身”之分,但在功能上,“上身”却比“下身”重要得多,因为人的主要感觉器官都在人体上部,上方的视野比下方开阔,上部空间更容易成为注意和感觉的焦点。

空间隐喻是用空间方位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在空间隐喻中,喻体常用表示空间方位的词来表现不同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经验。

垂直性隐喻是空间性隐喻的一种,其喻体是表示垂直性空间方位的词——“上/下”。

方位性隐喻概念“上/下”是参照垂直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对隐喻概念。

人们把其它抽象概念投射到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就形成了用表示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

换句话说,方位隐喻给予本体一个空间方位。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而人类的思维要受社会现实生活的影响。

“上/下”是人类经验产生的最基本的方位范畴之一,是人类理解和组织概念的基础。

“上/下”被运用于不存在方位的社会等级上,例如:上宾、上等兵、上方宝剑、上峰、上流、上司、上台、上头、上行下效、下层、下达、下放、下里巴人、下人、下属、下野、下士等等。

一、形容词性的“上”“下”与地位形容词性的“上”“下”的基本意义分别是位置在高处或低处,如“上方”“下方”。

由空间位置的高低,又引申出地位、等级的高低,如“上级”“下级”“上流社会”“无耻下流”(虽然“上流”“下流”不是完全对应,但“上”“下”所表达的意义是对应的)。

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一、内容简述本文旨在探讨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本文分析了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表达方式,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这些隐喻对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具体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时间认知领域的研究现状,特别是关于时间空间隐喻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汉语中时间的空间隐喻表达方式,包括“前后”、“上下”等空间维度在时间表达中的应用。

这些隐喻不仅丰富了汉语的时间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空间化理解。

为了验证这些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文章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系列与时间相关的任务,如时间顺序判断、时间距离估计等。

通过对比分析参与者的表现,文章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母语者的时间认知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表现为,参与者在处理与时间相关的任务时,会不自觉地受到空间隐喻的引导,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认知倾向。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影响背后的认知机制。

通过分析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等数据,文章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可能通过影响人们的注意分配和信息加工方式,进而影响其对时间的认知。

文章还讨论了这些影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潜在挑战。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汉语母语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时间认知机制的理解,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1. 时间的空间隐喻概念及其重要性时间的空间隐喻,指的是人类倾向于借助空间概念来理解和表达时间概念的一种语言现象。

这种隐喻现象尤为显著,诸如“前天”、“后天”、“上午”、“下午”等表达方式,都是将时间映射到空间维度上的具体体现。

这种隐喻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

时间的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有助于我们构建时间概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空间概念往往比时间概念更为直观和具体。

英汉时空隐喻

英汉时空隐喻

隐喻和空间隐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两个最基本概念,然而从认知的角度看,二者并不处于对等地位。

根据隐喻认知理论,身体部位和空间方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出发点,是形成抽象概念的两大基础,因此在认知视角下空间概念是一个基本概念,是许多隐喻映合的来源。

“空间概念的形成先于时间概念”,[4]“时间表达是空间表达的延伸”,[1]这早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由此可见,时间的概念化与空间方位息息相关,空间概念是时间概念的基础和源头。

在英汉语中,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亦是如此。

蓝纯通过对英汉语中相关语料的收集和研究发现,时间的空间隐喻就方向而言存在两种可能:横向和纵向。

横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前/后(before/after)的空间方位,纵向模式赋予时间概念一个上/下(up/down)的空间方位。

英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大多体现了这种思维,如:②上午/下午;上月/下月;上次/下次;上辈子/下辈子;上一代/下一代;上学期/下学期;上下五千年;上古up to now;up to the end of last month;down to 1800Lakoff认为,空间-时间隐喻(time-as-space)有两种运动方式,即“时间在动”(Time Moving)和“自我在动”(Ego Moving)。

不少研究表明,这种空间-时间隐喻的双系统并存于英汉语中,但各有所偏重。

鉴于在英语中,纵向模式使用频率较少,下面以横向模式为主来比较这两种运动方式。

1.时间在动(Time Moving)在这一方式中,观察者的位置保持不变,时间被视为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物体,面朝观察者从未来向过去移动。

因此,过去就是从观察者身边溜走的时间,现在与观察者处于同一位置,未来正朝观察者运动。

以下是体现这一思维方式的实例:a.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b. I‟m afraid those days are gone and they‟ll never return.恐怕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东、南、西、北”中的文化内涵

“东、南、西、北”中的文化内涵

“东、南、西、北”中的文化内涵作者:周艳花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第24期【摘要】“东、南、西、北”是汉语词汇中最常见的方位词。

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一种空间概念的表达,更是蕴含了巨大的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教材中,方位词出现的次数大约有54次,集中在古代散文与诗词鉴赏中。

如何利用课内出现的方位词来诠释其作用并阐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切入点。

【关键词】方位词空间概念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对方向有着特殊的情怀,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方位词进入我们视野的方式似乎只体现在路标指示与站台标注上,现代人似乎更重视方位词的方向指示作用,而淡忘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蕴涵,方位词本身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教材中,方位词共出现约54次(不计重复词语),主要涉及古代散文和诗词鉴赏。

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资源,渗透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方位词的基本作用:方向上的明示“东、南、西、北”以及由此基础而产生的“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在中国古代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是一种范围与界限的指向。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八荒”课下注释为“八方最远的地方”。

汉语中四方是凭借太阳来确定,日出之方为东;日落之方为西;阳光正射之方为南;背阳之方为北。

教材中大部分的方位词都以此为基础,重视方向上的明示。

在教材中大都以某一物为参照的中心,加上方位词的使用,凸显地理坐标上方向的明示,较少涉及文化内涵。

这些“物”大多为江、河、山、国家,它们的作用为陈述事件,指明方位,表现的是方位词的表层意义与作用。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山东豪俊遂并起”(《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

这组句子中“山”特指崤山。

空间隐喻的例子语言学

空间隐喻的例子语言学

空间隐喻的例子语言学
语言学中的空间隐喻
语言学是一门涉及人类交流形式的学科,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空间隐喻。

空间隐
喻指的是在讲述文字中借助于空间等元素来形容、表达一定概念,从而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表达形式被广泛应用在英语、汉语等语言中。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更详细的说明空间隐喻的作用。

首先,空间隐喻可以用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上升”可以理解为抽象概念,但可以用一个更具体的图像——“上海”——来表达“上升”。

这样,有关空间的表述就变得更加生动而有意义。

其次,空间隐喻也可以用来表达方位相关的概念。

例如,“从西向东”,用空
间的视角来理解,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从东向西”,而非“从西向东”。

空间隐喻也可以用来表达时间相关的概念,只不过用的更加抽象了。

例如,
“落后的”,就可以表示为“往后”,这种表述更能让人有一个时间的感受,也更能帮助更多的人理解。

总之,空间隐喻在语言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借助于空间相关元素,帮
助人们更加清晰、生动地将一些抽象概念展现出来,从而实现语言之间的理解。

方位隐喻的理解及例子

方位隐喻的理解及例子

方位隐喻的理解及例子
方位隐喻是一种使用方位词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例如:
1. 我们走在一个黑暗的时代里。

在这个例子中,黑暗的时代被用来比喻当前的局势,而“走在”则表示我们在经历这个时代中。

2. 我们站在未来的门口。

这句话使用了“门口”来比喻未来,而“站在”则表示我们处在未来的开始。

3. 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困境里。

这个例子中,“陷入”用来表示我们遇到的问题,而“深深的困境”则是使用方位词“深”的隐喻来表示问题的严重性。

4. 我们的合作将为我们带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句话使用了“广阔的天地”来比喻合作带来的成功,而“带来”则表示合作是实现这个成功的工具。

方位隐喻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和表现力。

从方位性隐喻看英汉时间隐喻之异同-2019年精选文档

从方位性隐喻看英汉时间隐喻之异同-2019年精选文档

从方位性隐喻看英汉时间隐喻之异同、隐喻我们的生活、语言中充满了各种隐喻。

隐喻本意指“将意义由某事物转移侧(至)另一事物”。

隐喻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

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最早对隐喻作了研究,提出了指称说,即隐喻是将属于某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

各个时期的学者从修辞、文学、心理等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

其中Lakoff 和Johnson(1980)对隐喻进行了系统阐释,他们认为语言的本质就是隐喻,隐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Lakoff &Johnson (1980)将隐喻概念主要分成三类:结构性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 )方位性隐喻( OrientationalMetaphor )实体性隐喻( Enity& Substance Metaphor )。

他们认为,方位性是人类最根本的身体经验,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形成的最基本概念。

简单的方位性概念可以被直接理解,性概念的表方位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其他概念域,如时间、动作、抽象概念。

因此人们常将上下、前后、远近等具体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上,用具体概念来描述抽象时间概念,让人更好理解。

二、英汉时间隐喻相似性在英汉民族思维中,时间和说话者中,只有一个是运动着的,而另一个是静止的,作为参照物。

例如,英语中有这样的表达,the Christmas day is coming ” “The time is approaching when w e have to think of buying a new house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新年就要来了”“春节快要临近了”。

在这些表达中,说话者是静止的,时间朝说话者方向正面移动。

而在面表达中,“我们走进了新时代”、“迈向新世纪””“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letter ”,说话者是向前移动的,而时间是相对静止的。

汉语“前—后”的方位隐喻和时间参照

汉语“前—后”的方位隐喻和时间参照

汉语“前—后”的方位隐喻和时间参照作者:董婧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4期摘要:用空间范畴概念和规则隐喻时间是汉语表达时间的重要手段。

本文认为,Lakoff 的经典时间认知模式在汉语中会面临“朝向”的冲击。

汉语认知时间时,既可以面向未来,又可以面向过去。

此外,汉语中还存在一种时间与自我运动方向一致、速度不同的时动人动模式。

时间运动模式中空间隐喻时间的过程不是通过方位隐喻完成的,而是通过事件轴上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向时轴的投射实现的。

这种空间隐喻模式启动了方位词表次序的认知机制,用次序隐喻时间在认知上表现为时间由将来流向过去,在语言中用“前后”表达。

自我运动和时动人动模式均是一维的方向隐喻,前为将来,后为过去,“前后”的指称对象与人的身体构造相符,是一种由空间向时间的直接隐喻。

关键词:前后方位隐喻时间参照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相比,表述客观世界的语言手段相对有限。

有限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是如何生成无限话语,隐喻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空间概念隐喻时间概念是世界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当空间概念(源域)投射到时间范畴(目标域)中时,空间概念的内在逻辑与组配规则被保留下来。

现代隐喻理论将隐喻视为人类认知生活的结果和工具。

既然隐喻是概念建构和理解表达的手段,我们便可以透过隐喻把握目标域的生成路径,理解目标域的深层内涵。

本文将以“前-后”为例,探寻这对方位词在汉语时间表达中的隐喻路径与分化条件。

一、空间隐喻时间的基本模式Lakoff(1989)认为,空间隐喻时间有两种基本模式:时间运动(time-moving metaphor system)和自我运动(ego-moving metaphor)。

时间运动模式将时间比作河流,时间向观察者走来,穿过观察者的即是“过去”,向观察者迎面走来的时间便是“未来”、“将来”。

自我运动模式中,时间不动,人处在旅途中。

观察者朝未来走去,过去是观察者身后的足迹。

在汉语中,“前”既可以指过去(前天、前辈、前车之鉴),又可以表示未来(前程、前途、前景),“后”只能指未来,如“后天、后辈、后患无穷”。

方位词“前/后”的认知语义分析

方位词“前/后”的认知语义分析

方位词“前/后”的认知语义分析“前/后”是汉语中常见的两个方位词。

本文在分析其本义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前/后”表示空间、时间的意义与用法,以及由此进一步拓展的隐喻现象,从而希望为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标签:方位词前/后认知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从人类经验去寻找语言的理据性,认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生理和物质基础的。

”[1]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出发,分析“前/后”的意义及用法。

一、“前/后”的本义《说文解字·上部》:“歬,不行而进为之歬,从止在舟上。

”不难看出许慎是从分析字形的角度来分析字义的,但是从古书的例句中可以看出它的本义实有“朝自身‘脸面’所对的方向行进”之义,词性为动词。

后来,“歬”被“前”代替。

如:(1)及至壁门,莫敢前。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2)二执戈者前矣。

(《左传·昭公元年》)《说文解字·彳部》:“後,迟也。

”《说文解字·辵部》:“迟,徐行也。

”“徐行”即“慢慢地走”。

彳旁表示人足上缚着绳子而行,所以走得慢。

又由于走得慢,自然就引申出了“落在后面”之义,词性为动词。

如:(3)子畏于匡,颜渊后。

(《论语·先进》)(4)子路从而后。

(《论语·微子》)人类的认知模式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2],而且总是从已知向未知,由近而远,所以人类自身在人的认知领域里是极其重要的对象,是人类认知的生理基础。

方位概念的形成是由人自身的身体构造及人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而且又由于人类的视觉系统有运动、方位的感知器,却没有时间的感知器,所以人类首先突显的是空间方位性质。

因此“前”“后”就由动词义首先隐喻成表示空间义的方位词。

如:(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6)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二、“前/后”的空间义(一)人自身面部所对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因为人的主要感觉器官如眼睛都是在面部的,所以,无论是走在前面的人还是落在后面的人均是朝自己的“脸面”所对的方向行进。

方位隐喻中“前—后”与“上—下”的对比分析.doc

方位隐喻中“前—后”与“上—下”的对比分析.doc

方位隐喻中“前—后”与“上—下”的对比分析6300字摘要:从空间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英汉语中上—下和前—后方位隐喻,探究了上—下隐喻多于前—后隐喻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隐喻的运用来源于人的空间运动经验,受制于人自身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体验哲学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对指导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都有帮助。

关键词:方位隐喻上下隐喻前后隐喻一、引言方位隐喻是由空间方位经验构成的隐喻概念,是常规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最不曾留意的一种隐喻。

人的肌体活动涉及身体运动变化,当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时,常以这些身体运动为基础,最能体现这一理论的便是方位隐喻。

国内外不少学者,如Lakoff(1993),蓝纯(1999),赵艳芳(2001),周榕(2001)等对于隐喻做了不少研究,但相比而言,对前—后方位隐喻的研究少于上—下方位隐喻,下文从时空角度解读上—下和前—后方位隐喻,探究前—后方位隐喻运用较少的原因。

二、英汉语中的上—下隐喻人的隐喻概念及其相对应的语言都不是任意的,而是以其物质和行动经验为基础。

最初人类生活在高度有限的空间地面上,主要集中于平面范围内,但是随着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地球引力的提出,加深了人类对上—下这一纵向域的关注和理解。

当人们把这些身体体验投射到抽象领域如状态、数量、情绪、时间,社会等级时,便形成了上—下模式的方位隐喻。

最易理解的就是当我们感到高兴时,我们会昂首挺胸,充满自信,身心雀跃,此时的姿势与上产生了关联。

相反,当我们感到沮丧受挫时,与下产生关联。

尽管讲汉语和讲英语的人在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人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机制是一样的,空间的方位概念增加了隐喻的数量,所以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赵艳芳,2001)。

“来”和“去”的空间隐喻探讨

“来”和“去”的空间隐喻探讨

2009年第0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01,2009第25卷JO URNAL O F ED U C AT I O NAL I NST ITUTE O F J IL IN PRO VINC EVol 125(总217期)To t a l No 1217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文珍(3—),女,山东沂水人。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来”和“去”的空间隐喻探讨刘文珍(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英语部,上海201300)摘要: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各种方位词及其意象图式投射在其它语域上的隐喻机制。

本文依据隐喻理论,首先描述了“来”和“去”的动态空间,然后通过意象图式对其在时间域和数量域上的隐喻机制作了阐释。

关键词:空间隐喻;意象图式;来;去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9)01—0104—03 一、引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着数不尽的概念隐喻(concep tual m et 2aphor)。

所谓概念隐喻就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

Lakoff &Johns on [1]根据始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空间隐喻以空间为始源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之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

[2]这样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国内不少学者致力于揭示空间隐喻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普遍性。

综观这一类的研究,笔者发现,它们的研究对象大都是语言中的一些方位词或者表达空间概念的介词,如汉语中的“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以及由这些方位词后加“边”、“面”、“头”、“方”等组成的双音节方位词。

这些方位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表达静态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期末考试封面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课 程 名 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任 课 教 师: 邹韶华 教授 开课学年/开课学期:2010—2011年度第2学期 学 时 / 学 分: 54 3 所 在 教 学 学 院:文 学 院 专 业 名 称:汉 语 言 文 字 学 学 号 / 姓 名: 2100322 陶晓会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课教师签字(章):________ 成 绩方位词“上”的时空隐喻内容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方位词“上”从具体的空间概念发展到时间概念的情况做个全面细致的描写,最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给予相应的阐释。

关键词方位词空间意义时间意义隐喻理论一、方位词的定义首先要明确方位词的定义,方位词的定义历来有很大的争议,这跟汉语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都知道词类本就是来自西方语言学的术语,它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由于汉语不具备丰富的形态变化,因此词类和语法功能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关“方位词”的定义,大体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方位词主要从语义上划分,即表示方向或位置的名词,狭义的方位词主要从语法上界定,一般认为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只能后置在其他词语后组成方位短语来充当句子成分的一类词。

考虑到汉语的特点和方位词的特性,本文采用的方位词的定义是“能普遍地附在其他词的后边表示方向和位置意义的词”(邹韶华老师《关于方位词的几个问题》)。

二、方位词“上”空间意义根据《说文解字》,“上”的本义是“高”,也就是“位置在高处”。

在《汉语大字典》中“上”的第一个义项即是“高处”。

《现代汉语词典》中“上”的基本义是“在物体的表面”。

可见,作为单纯词的“上”的空间意义是十分明确的。

“现代汉语的空间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方向(direction)系统,形状(form)系统和位置(seat)系统。

这三个系统是各自独立的,又是互有联系的。

”①例如“桌子上掉下一只茶杯”中的“桌子上”是“面”的形状,同时从茶杯的移动看,“桌子上”又可以看作是茶杯掉下的位置,当然“桌子上”更明确了茶杯掉下的方向。

人们对身边物体的空间认识,一般是对物体的方向和形状有了初级认识后,才可能对位置有所认识。

汉语的空间系统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要对这个系统做个全面的描写很难,本文仅从“形状系统”角度,对“上”表达的空间意义做个细致的描写。

“形状系统是指句子中的某个物体所占的空间范围的形状显示出来的空间特点。

”②物体所占的空间范围的形状,也可以如几何图形一样,也有“点、线、面、体”等的区分。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对“上”所表达的空间范围的形状做个细致的描绘:1、“点”空间性“点”就是把物体所占的空间范围看成一个“点”,不考虑这个物体所占空间在长、宽、高三个维度上的特点。

(1)桌子上掉下一只茶杯。

(2)城墙上插着一面红旗。

(3)树上落了一只鸟。

从“茶杯”掉下的起点看,“桌子上”表示的是一个点。

“城墙上”既可以理解为一个点,也可看成一个“面”,但“面”表示物体与参照物接触的面积大一些,“点”表示的接触面则要小一些,①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10 第2页②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10 第6页从广义上理解,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点”,“上”表达空间性时本身不能有自足,还要看目标物的形状,如“城墙上插着一排红旗”中的“上”就很难看成一个点。

2、“线”空间性“线”就是把物体所占的空间范围看成一条线,主要考虑物体在长度上的特点。

(4)城墙上插着一排红旗。

(5)路上站着一排人。

(6)楼顶上落着一群白鸽。

(7)一群燕子落在了高压线上。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上”表示“线”的空间范围与目的物的形状有很大关系,很明显“一排红旗”、“一排人”、“一群白鸽”、“一群燕子”所占的空间在长度上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它们与参照物接触面呈现线性特点。

3、“面”空间性“面”就是把物体所占的空间范围看成一个“表面”,主要考虑物体在长度和宽度上的特点。

(8)我看见马路旁边的树上布满了嫩叶,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9)就这样,除了身上穿的这身破衣服,我成了一无所有的人。

(10)房子很小,刚够我摆张床,墙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美女。

(11)一杯浓茶、一杯牛奶和一块蛋糕整整齐齐地放在桌上。

(12)西北旺的回民公墓已经埋完了,连山上都埋完了。

(13)碗上印着一幅山水画。

当“上”表示“面”的空间范围时,目的物与参照物接触的面积较大,如“嫩叶”几乎是布满“大树”、“衣服”几乎覆盖了“身体”、“墙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美女”等等。

4、“体”空间性“体”就是把物体所占的空间范围看成一个“体积”,考虑物体在长度、宽度和高度上的特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空间”。

(14)飞机上有300名乘客。

(15)他们俩人是在火车上认识的。

(16)钱包落在出租车上了。

例子中“飞机上”、“火车上”和“出租车上”的“上”实际上指的是“内部”,与“里”意思相当。

此时的“上”便有了“体”的空间性。

当然,这种空间意义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得出的,当单独说“飞机上”我们不能明确“上”表示的是哪一种空间范围,例如“飞机上印着‘西南航空公司’的机徽”中的“上”表示的是“面”的空间范围。

三、方位词“上”的时间意义方位词“上”的基本语义是空间意义,以其空间意义为基础可以隐喻时间、社会关系、先后顺序、上下等级、职位、意识等语义,下面主要阐述方位词“上”的时间意义。

这里所说的方位词“上”表示时间意义,不是说方位词本身具有的,而是和些词搭配后产生的临时意义,下面我将具体阐述一下在那些词的后面方位词“上”会引申出这种意义。

1、时间名词+方位词(17) 他十岁上死了父亲。

(18) 十八岁上,他第一次品尝到了恋爱的味道。

(19) 三月上花就开了。

(20) 九月上庄稼就会成熟了。

这种情况下“上”所表示时间意义受到了前面时间词的影响,“十岁上”相当于“十岁左右”,“三月上”相当于“三月左右”。

2、普通名词+方位词(21)阮崇武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在会上讲了话。

(22)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选举了新的理事会。

(23)我和同伴在参观完古罗马斗兽场遗迹返回的路上,突然被一辆正在行驶的小轿车拦截在路边。

(24)在回家的路上,他不断地和送他的人谈着家乡的情况。

(25)邓颖超在开幕式上讲话希望小朋友们成为共产主义新一代。

(26)旅途上的寂寞是难以排遣的。

(27)我在班上呢,有什么事下了班再说好吗?(28)在上次的舞会上,我结识了一位漂亮的姑娘。

(29)老师告诉我们作业要在课上完成。

(30)婚礼上,司仪的侃侃而谈逗乐了大家。

(31)他在席上讲了一个有趣的笑话。

(32)闭幕上,主持人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

我们都知道一般能回答“什么时候”的词语都具有时间意义,能回答“什么地点”的词语具有空间意义。

如“有人问你‘什么时候’来的?”,你可以回答“昨天”、“今天”、“刚才”等等或者具体是几点几分,总之具有时间意义。

例21“阮崇武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在会上讲了话。

”中的“会上”既可以回答“什么时候”也可以回答“什么地点”。

可以说,方位词“上”在这个句子中具有了时间意义。

例28“在上次的舞会上,我结识了一位漂亮的姑娘。

”中的“舞会上”也是既可以回答时间也可以回答地点。

上面其余的例子也是如此,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下面主要分析一下这类名词具有什么特征。

首先,这类名词具有过程性和持续性的语义特征,而过程和持续都要处于一定的时间段内,因此它们和时间密切相关,加在这样的名词后的方位词“上”表示的是处在事件的过程之中,自然也就有了时间意义。

其次,这类名词一般都可和“前”“后”“中”这类典型的具有时间意义的方位词搭配。

如:我们可以说“会前”“会后”“会中”“课前”“课后”“婚礼前”“婚礼后”“婚礼中”“舞会前”“舞会后”“舞会中”“席前”“席后”“席中”等等。

最后,这类名词一般都表示人的自身活动事件,具有可控性和自主性。

3、“历史”词+方位词(33)知道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袜画的朋友把四王敬若神明。

(34)在历史上,类似托尔斯泰这样通过锻炼增强记忆力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 35)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的儒家思想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

(36)我国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不胜枚举。

(37)在历史上,人们曾经用许许多多最美好的词语来歌颂教师,表达他们对教师的尊敬和热爱。

时间是一条不可逆的直线,有去无回。

“历史”本身具有线性的特点,也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放在其后面的方位词“上”具有了时间意义,表示的是处于这一历史时期之中,此时“上”的方位意义弱化,时间意义增强了。

还有很多词语如“气头上”、“火头上”、“兴头上”、“节骨眼上”等词的空间方位意义几乎消失,他们已经成为表达时间的固定词语。

四、“上”空间隐喻时间的认知阐释上文描写了方位词“上”表示具体的空间方位意义的分类及时间意义的表达,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具体阐述一下方位词“上”从表示具体的空间方位意义引申时间意义的原因。

1、理论阐释“隐喻的本质就是用其他的事物、概念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和概念。

”③也就是通过那些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常见的概念去认识和理解那些陌生的、抽象的、无形的、罕见的概念。

“空间方位”是人类最早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它是人类最根本的身体体验,人类的很多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方位意义引申出来的。

“认知语言③邱斌汉语方位类词相关问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学界普遍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④而其中的“空间即时间”的隐喻具有普遍性,时间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一般人们通过具体的空间方位来隐喻时间。

方位词“上”亦是如此,如要表达“不愉快、不满意的时候”可以用“气头上”,要表达“关键的时候”可以用“节骨眼上”,要表达“正在发火的时候”可以用“火头上”。

这种情况下的方位词“上”有“时候”的意义。

而像“会上”“课上”“婚礼上”“席上”“舞会上”“历史上”等词中的“上”有“进行中”的意义。

2、汉族独特的认知心理“时间如流”,人们习惯把时间比作河流,河流是从高处流向低处,位置在高处是“上游”,位置在低处的是“下游”,河流先流经上游,后流经下游。

太阳从东方上升,从西方落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