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共38页文档
心理行为评估
高分者特征 乐群外向 聪慧、富有才识 情绪稳定 好强固执 轻松兴奋 有恒负责 冒险敢为 敏感、感情用事
因素
低分者特征
怀疑(L) 依赖随和
幻想(M) 现实、合乎成规
世故(N) 坦白直率、天真
忧虑(O)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高分者特征 怀疑、刚愎 幻想、狂妄不羁 精明能干、世故 忧虑抑郁、烦恼多端
实验(Q1) 保守、服从传统 独立(Q2) 依赖、随群附众 自律(Q3) 矛盾冲突、不明大体 紧张(Q4) 心平气和
什么是心理行为评估? 为什么要进行心理行为评估?
掌握心理行为评估的相关概念及基本要素 熟悉心理行为评估的方法 了解常见的心理评估量表和行为评估量表
第一节 心理行为评估的概述 第二节 心理评估及常用心理评估量表 第三节 行为评估及常见的行为评估量表
一、心理行为评估的概念
什么是测量? 什么是心理测量和行为测量? 什么是心理评估?
可比较的标准,便于解释测验的意义。
常模的构成要素为:1、样本构成具有代表性; 2、适用范围广;3、常模分数。
施测常模样本后,将被试者的原始分 数按一定规则转换出来的导出分数。
常见常模分数: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 分数等
发展常模(年龄量表):就是根据不同年龄上 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平均表现(如智力、技能、 感觉运动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所制定的量表。
样本(sample)是从目标人群中具有代表性的 取样。
好的样本:明确界定群体的构成;样本量恰当; 具有时效性。
行为样本是指从总体行为中抽取出来的、能够
反映个人特定心理特质的一组系统的、有理论
依据的行为。
(二)标准情景(标准化)
测验标准化(Test Standardization)测验的编制、 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
第三章_功能障碍
康复评定与治疗
康复评定: 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专科诊断、 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功能检查(标准化测试工 具)、康复评定量表应用等。 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 理疗法等手段对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系统进行 训练和再训练,以改善或恢复患者的功能水平。
身体的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 与
功能障碍的程度:?
三、确定功能受限制因素
限制因素影响人的功能的高水平发挥。 内在的限制因素:如疾病或创伤所造成的损害, 如三角肌萎缩无力致外展受限、脊髓损伤导致下 肢髋膝关节屈伸运动受限。 外在限制因素:如环境(交通工具、上下阶梯、公 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雇主的态度以及对工作者 的用工限制等。某腰痛患者一侧下肢麻木疼痛伴 行走困难,经进一步检查评定是L4/L5腰椎间盘突 出压迫神经所致。
参与局限
参与指与健康状态、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及相关因 素有关的个人生活经历。
参与局限是指个体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经历到的不 便或困难,包括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主要生活领域, 如社区、社会和公民生活等方面受到限制。 参与局限的含义在不同的背景下是不一样的,应根据 具体情况确定。按照ICF的分类,用参与局限代替残 障的概念,这是一大进步。
一、确定现存的和康复所要求的功能水平
例如中风患者站立有困难,可以采用站 立架或平行杠上做站立训练,而不直接 进行站立评定与训练。所以必须弄清各 种动作的难易度。
二、确定功能受限制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
在评定过程中,要明确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言语功能、
认知功能和心理功能等情况,弄清楚上述功能所受限制 的性质和程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残损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学分与学时:3 分/48 学时(课堂讲授36 学时,实验实践12 学时,自主学习0 学时)先修课程:《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等合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 课程性质《儿童异常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自主选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行为矫正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行为矫正方法。
综合了学生所习得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特殊教育儿童的认识,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对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课程目的通过《儿童异常行为矫正》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特点;通过理论、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评估并分析问题行为,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的特点科学的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三 ) 课程任务1. 掌握行为及行为矫正的普通概念;2. 了解行为矫正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领域;3. 掌握行为矫正学的理论依据和基础;4. 了解特殊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及其理论;5. 掌握各类行为矫正技术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策略和普通原则;6. 学会各类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讲授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3 学时)1 .行为的特征2. 行为及问题行为1. 行为矫正的定义2. 行为矫正基本特点3.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3 学时)1. 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3.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6 学时)第四章强化( 3 学时)1.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2. 强化物的含义与分类1. 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2. 强化原理的原则1. 强化的正例2. 强化的误用第五章惩罚( 3 学时)1. 惩罚与惩罚物的含义2. 惩罚与惩罚物的分类1. 惩罚过程的特点2.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 惩罚的正例2. 惩罚的误用第六章消退( 6 学时)1. 消退的含义2. 消退的基本类型1. 消退过程的特点2. 影响消退效果的因素1. 消退的正例2. 消退的误用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3 学时)1. 行为分化与差别强化2. 刺激辨别与刺激控制1. 差别强化的四种类型2. 差别强化的正用与误用第八章塑造、渐隐与连锁( 6 学时)1. 塑造的含义2. 塑造的使用原则1 .渐隐的含义2.渐隐的使用原则1. 连锁的含义2. 连锁的使用原则第九章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6 学时)1. 代币系统的含义及特点2. 行为契约的含义及特点1. 代币系统的构成及其使用2. 行为契约的构成及其使用第十章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3 学时)第十一章临床行为治疗( 2 学时)第十二章认知行为疗法( 2 学时)1. 原理和基本技术2. 基本过程3. 应用程序1. 基本原理2. 基本过程3. 应用技术和程序第十三章示范摹仿疗法( 2 学时)( - )实践教学[实验类型] :验证性[开设类别]:必修[实验目的] :发现问题行描述问题行为。
第三章 行为的控制与调节06
第三章行为的控制与调节第一节需要与动机一、需要(need)(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1、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人首先是自然实体,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种族,就有补充养料求得安全和进行繁衍等客观要求,这些生理要求反映在头脑中,就成了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需要。
同时,人又是社会实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活,他必须考虑群体与社会环境的要求,这种要求为人所反映,就成了人的社会需要,这是人所特有的,是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所在。
2、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3、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区别。
(二)需要的种类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1、生物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与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相联系的一系列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人和动物共有的需要,主要有饮食需要、睡眠和觉醒的需要、性的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社会要求的体现,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
社会性需要主要有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如对工作条件、住房条件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精神产品,如对文艺作品的需要、观看电影等的需要。
(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A .H .Maslow),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一种内在的潜能或固有趋势,只有在适宜的社会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见图11.1)。
特殊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评估及处理对策
6、模仿:意在帮助儿童解除抑制行为,抑制不良行 为的发生;促进其多表现良好行为,战胜不良行 为的影响。
7、认知疗法
——是一种强调识别和改变消极想法以及非适应性 信念的领悟疗法。 贝克指出个体的认知是其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 因,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反应。心 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通 过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
(1)维持清除金属物的环境。 (2)安排小丽持续有目的地活动(如操作作业、与他
人互动等)。
(3)维持小丽血液锌的浓度在一定值以上。
三、情绪行为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改变前情
调整引起个体产生情绪行为问题的活动时间、活动 地点、相关人和事等,创设安全环境;以及运用食 物疗法、相互抑制、系统脱敏、饱足法、厌恶疗法、 模仿及理性情绪疗法、认知疗法等。
吃石子
很开心
3/3 家里 看见铁钉,没 吃铁钉 人注意
引起注意
结论性陈述:小丽在没人注意她及看见纽扣、石子、铁钉等异 物时,会快速吃食异物,以引起他人注意或自我刺激。
案例:
• 小丽是一位无口语能力,24岁的女性重度智障者, 她对一般食物的进食情况及食欲是正常的。在幼儿时 期她就有吃小石子的习惯。几年来,她喜欢拆下家具 的螺丝钉、铁钉等,并食入。此外,她偶尔也吃一些 碎布及纽扣。在17岁那年,她做了一个下腹部手术, 清出许多异物,其中包括助听器的电池。她的动作相 当敏捷,所以在吃这些异物时常常无法被其他人发现 阻止。最近以X光检查又发现在她的肠胃中有许多金 属,其中包括一根2吋长的螺丝钉。(分析:A-B-C)
• 降低个体对焦虑刺激敏感性有两种方式。其一,逐 渐改变刺激的特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其二, 逐渐改变通往焦虑刺激的距离。即让个体由远而进 地接近焦虑刺激。(如下图)
行为矫正 考试重点
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1 、行为的特征1、行为就是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2、行为可以被他人或自己所观察和测量,并可被描述和记录。
3、行为和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4、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行为具有可公开或可内隐的特征。
2、个体在进行行为观察和测量时,可以根据行为的性质,选用频率(行为出现的次数) 、持续时间(行为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和强度(行为所包含的身体力量)等指标进行度量。
3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问题行为的类型(1)行为不足,如七岁的儿童不会自己穿衣服( 2)行为过度,如儿童上课时经常不遵守纪律或侵犯别人( 3)行为不当,如五岁儿童将玩具放入垃圾桶。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 、问题行为是习得的。
2、各个问题行为时分别习得的。
3、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4、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5、行为受认知的影响,改变认知可以改变行为。
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主要规律( 1)行为获得律与消退律。
(2)刺激泛化与分化率。
(3)恐惧性条件作用。
Eg:恐惧症的形成、成年人怕猫、怕空旷等( 4) 高级条件作用律。
Eg:考试焦虑。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3、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比较:(1)其主要差别在于强化的手续不同。
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几乎同时出现,无条件刺激即是强化物,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共同诱发行为的反应。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只有在条件反应发生后才会出现强化物。
因此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应决定强化。
(2)经典性条件作用是被动形成的,为信号学习。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属于主动形成的,是技能学习。
(3) 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事实上这两种反射活动是整个行为系列的不同环节,是连续不能分的。
(4)人类的日常行为大多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行为矫正中的作用很大。
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
心理问题的评估与诊断要对有心理困扰并要求接受帮助的来访者进行干预处理,必需首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评估assessment及诊断diagnosis;评估有别于诊断,评估是对来访者整体、全面的了解,是诊断工作的基础,而诊断则是根据精神医学的分类标准对于病人的心理障碍进行归类和判断;评估是一个过程,并非都能在初次接触谈话后都能完成,有的需要经过多次交流沟通才能做到广泛全面的评估;评估一般可以从自我功能评估、境遇问题评估、来访动机评估、紧急状况和危机评估、处理方法评估等五方面进行;一、自我功能评估根据来访者提供的信息对来访者的人格结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思维模式做出评估;一功能的评估指标评估一个人的自我功能即评估其自我发展的状况,通常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来体现自我功能的健全程度:1.能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对他人具有爱心,能和别人建立稳定持久的良好人际关系;2.能敏锐地感受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状态并能贴切地表达这些感受;3.能认识和维护自己合理权益;4.能确定自己持续努力的目标,在达到目标后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5.能做到在工作中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尽心尽力;6.能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7.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同时又有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不良环境的想法和行动;8.能做到自我控制,对己既不放纵也不过于苛刻;9.能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及决定,并能对所作决定的结果承担责任;10.能合情合理第评价环境、自己及未来;二自我功能评估的实施全科医生可以参考以上10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自我功能健全的程度,同时也需要考虑通过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着手实施对来访者的自我功能的评估;评估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1.环境适应从对来访者生活经历,工作状态,学习成绩及与外界的接触能力去了解他们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2.人际关系对于来访者人际关系的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了解他们与别人相处的能力、效果、维持时间、关系的深度以及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挫折等情况;另一方面是评估来访者与医生建立关系的情况,如是否能对医生接纳,信任与合作;有否关系方面的阻抗或是从交谈的气氛中观察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3.成熟程度评估成熟程度可以从来访者对事物的认真态度、判断能力、个人主见及自我激励等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来访者的表现与其年龄不符,显得不成熟,全科医生就应对此情况有所估计,对于某些重要的信息应考虑由父母或亲属来补充提供,以求更全面的了解;而对于那些给人表面印象十分老练,十分成熟,表现似乎远远超过实际的年龄;对于这种“小大人”医生也应十分关注和认真对待,因为正是这份成熟,在提供信息方面会有掩饰的可能;4.应对能力从对于有压力的生活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上能体现一个人的应对能力;如果当某些需求一时无法得以满足时是表现为沮丧、失望、消极、退缩还是能正确对待挫折,不气馁,不自责,能想方设法改善不利条件,努力克服困难,度过艰难的阶段;5.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是指自己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明确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满意自己的形象,也清楚自己的不足和困扰等;全科医师对于来访者自我认同的评估最好的方法是要求来访者细细地描述一下对自己的看法,无论是正面的描述还是谈自己负面的看法,如缺点、失望等实际上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他的自我认同的程度;总之,为心理健康问题来求助的来访者每一位都有自己各自的人格特点,所以全科医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能力、资源、弱点、内在动力及协同性等,以便对来访者的整体功能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估;二、境遇问题评估此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来访者所遇到的社会生活事件,出现的问题及如何构成心理压力和困扰;当面对相同的事件每个人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人可以看得轻描淡写,有的人确认为是大难临头;所以只有当医生对于来访者本人及境遇有整体的了解,才能产生同感,构成有深度的评估;在通常的会谈中来访者一般都倾向于表述自己境遇的过程,倾吐自己情绪和看法,但不等于就能向医生谈出真正的问题;这里涉及到一个对医生的信任问题;如果没有附加条件来访者初次接触医生时的信任程度并不是都很充分,只有到来访者确认医生十分可靠以后才会流露真情,才开始谈论到一些涉及到个人隐私的实际问题;所以此时医生才能发现某些导致来访者心理困扰或障碍的核心问题,为以后制定干预的方案打下基础;在构成心理问题的众多因素中医生应对以下几个问题尤需加以关注:①引起来访者心理困扰的引发因素或事件;②产生心理问题的程度;③在各种压力下来访者自我功能损害的程度;只有对这些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和审视,才能有的放矢地去考虑来访者的实际困难,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寻求来访者内在的资源和动力;对于来访者境遇问题的评估有一个过程,不是通过一次谈话就能了如指掌,而需要在多次谈话中,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才能由表及里地完善评估;在临床过程中评估问题也会出现许多复杂的情况,有人在初次接触中的叙述内容十分凌乱,在以后的谈话中却能相当有条理地反映出自己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但有的来访者开始时似乎表现出对自己的问题十分明白,侃侃而谈,但在以后的谈话中却变得杂乱无章,内容松散;这些情况的出现往往与来访者的求助动机有关,与医患关系的初建状态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医生对当来访者的问题尚未有明确的评估之前,来访者就认为他的问题已解决,无需再深入交谈,这种现象的出现多半是可能出现阻抗,也有可能是医患关系受损,来访者已缺乏对医生解能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三、来访动机评估这是对来访者求助愿望强烈程度、对领悟自我问题的能力及能否与全科医师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对于那些有不同程度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来找全科医生帮助的来访者或病人,他们会有自己各自的动机;有的有强烈的求助动机,能与医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也能摆正求助者的角色,有配合医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行动;这正是说明他们的动机明确,是能接纳他们给予支持和帮助的适宜对象;有的来访者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改变引起自己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对于如何改变自己的动机却十分微弱;医生应充分估计到对于这类来访者进行干预其实效性十分有限;有些来访者对他人戒心很重、敌意很强、支配性很高,认为医生也不可能帮上多少忙;即使是面对这样的来访者,全科医生也不能即时排斥,应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的机会,多观察和交谈几次,以确定是否是因心理防御机制过强而表现出的一时假象;此外,如果有的来访者是被亲朋好友硬逼着来,很勉强地作为给家人面子而来“完成任务”,那说明本人缺乏求助的动机;医生应仔细考虑来访者动机不强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同时也应观察来访者是否真正具有自知力,而不要轻易地接纳为自己的工作对象,进入到干预的阶段;对于真正缺乏自知力的来访者,不能排除有精神分裂症的可能,这就需要及时转介到精神科专科医院进行诊治;四、紧急状况和危机评估紧急情况和危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全科医师只有确切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才能对于两种情况做到恰如其分的评估;紧急情况是指一种突如其来的、出人意料的情境和事件,并需要立即对此作出应对;危机在临床心理学中则是指来访者在自己的生活中面临重大转变或挫折,失去心理平衡的状态,急需得到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对于紧急情况的共识似乎无可非议,但在临床工作有些情况是否属于真正的紧急情况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估;虽然有些情况十分明了,如误服危险药品,车祸意外,家人患急病等;但有些情况却需要进一步判断才能分辨;例如有位来访者匆匆赶来,说自己已经不行,表现为强烈的恐惧,伴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心悸震颤,过度换气,手足无措,有濒死感和失控感等,但经各种检查均无明显阳性指标,不能以躯体疾病解释;所以来访者自认为的“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紧急,而仅仅是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只需适当处理即能很快缓解;由此可见在判断紧急情况时需要明确了解来访者困扰的内容,发生的时间,情境的经过,以往类似的经历,该人应对的方法,处理后的效果等等信息;由此判断来访者所出的境遇是否属于紧急情况;另外,来访者的理性思考能力,应变的态度和勇气,能否配合医生协助处理紧急情况,这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估方面;对于心理危机的判断一般比较明确,只要来访者遭受重大挫折,心理创伤严重,急需心理支持;悲观绝望,自杀行为,无制约地泄愤,情绪失控等都属于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情况也比较繁复,但危机干预却是十分紧迫的事,需要认真果断地处理;在对紧急状况和危机进行评估时全科医生应评估来访者的反应方式,应考虑他们如果被转介可能出现的情绪反应,同时也应使自己保持沉着和冷静,客观地进行评价,避免因个人的情绪化而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五、处理方法评估能否给来访者作心理咨询是否能让来访者接受某些短程心理治疗或是药物治疗还是转介到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接受诊疗全科医生对这些处理方法问题应进行明确的评估;评估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如何采取处理方法进行评估;通常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做相应的心理测验;通过心理测验可以从中获得许多信息和定量的指标,因此全科医师可以运用一些易操作的常用量表对来访者做一些相关的症状评定;对于焦虑可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贝克焦虑量表BAI、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等;对于抑郁可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贝克抑郁量表BDI、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等;但对于一些来访者的人格问题或者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问题等,由于所采用的测量工具和技术要求比较高,如常用的Minnesota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Wechsler 智力量表等;一般全科医生没有工具和条件实施这类测验,因此需要考虑转介到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的有关科室去做;2.做医学方面的有关检查;对于来访者诉说的某些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胸痛,恶心,腹痛,腰痛,乏力,咽部梗塞感,尿频,大便次数增多,颤抖,食欲下降,明显消瘦等等在判断是由于心理因素或心理压力所构成的躯体化症状之前必需对他们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存在各种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有些大项目检查,如CT,核磁共振及一些特殊的血液和其他检查,就需要转介到二级或三级医院进行检查和诊断;3.转介给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作进一步评估及心理治疗;当全科医师认为自己对于来访者难以作出确切的评估或认为该来访者已存在心理障碍需要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同时来访者也有接受心理治疗的要求;全科医生可将来访者向有关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转介;对于转介的问题,全科医生除了考虑转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外,还必需对来访者在转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要有所估计,也要给予关心;即使来访者对于所转介的心理医生不满意或不适应,也应让他们给予反馈,以便再次考虑新的选择和转介方案;4.环境方面的调整;如果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与所出的客观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受环境的影响特别严重,如果环境的调整能够有效地缓解来访者的心理反应和应激反应,全科医师可以帮助来访者从环境的调整方面作一些努力,以求解除环境的压力;5.自己实施心理咨询或短程心理治疗;有的来访者有强烈的动机要求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同时对全科医生十分信任,有安全感,相信全科医师能直接有效地帮助他;如果全科医生对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有一定的把握,同时认为来访者有接受自己心理咨询或短程心理治疗的适应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与来访者讨论如何进行心理干预的实施意向和计划;六、心理问题的全科医学分类及诊断全科医学的分类诊断,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是临床心理分类诊断和精神医学分类诊断的一种结合;关于精神疾病的分类,在国际上使用的是“精神和行为障碍”的分类系统;其中有两大分类系统,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1990,另一个是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1994;我国经过多年的使用和修订出版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 -2-R,1994;最近又出了新版CCMD-3,2000;根据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心理障碍可以分为两大范围;一精神病性障碍临床中表现为严重精神疾病的症状,如有妄想、幻觉,情感淡漠或不协调,意志障碍和行为严重反常,没有自知力等;主要的疾病有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等;二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具备精神病性症状,而是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抑郁、强迫、疑病等症状或有人格方面的改变;起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人能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患病情况,有求医的愿望;主要疾病有神经症、饮食障碍、睡眠与觉醒障碍、心因性性功能障碍、人格障碍等;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全科医生还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员,如果过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来访者或病人进行客观化的疾病归类,常常会忽视人性层面的内容;因此全科医生既要把医学的诊断标准作为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同时也应充分了解来访者的个体特性,不要把所有的来访者都用看待病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对于全科医生的专业要求不同于职业心理医生及精神科医生;所以一般不主张在工作中完全套用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可以就社区人群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可以分为神经症、青少年发展和适应问题、行为异常问题、急性境遇适应问题、边缘性人格问题及精神分裂症等,这样的归类便于全科医生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1.神经症神经症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很普遍;患者的最大特征是自我结构是健全的;意识一般都清楚,表现条理分明,有责任感,举止合宜,与外界能保持接触,有要求诊治的主观愿望;神经症的起病与个性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可有精神及躯体症状的体验却得不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的阳性指标;神经症包括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癔症等;2.青少年发展和适应问题这不是病理心理的专业名词,它只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和社会适应方面表现出的挫折和阻滞状态;青少年可以因此而表现为与家人的沟通不良、人际关系不好、学习困难、失恋等;3.行为异常问题患者有某些难以自控的习惯行为,往往是一种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常常可伴有反社会倾向、酗酒、药瘾等;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不以为然,也很少有不安和罪恶感;他们的求助动机一般较弱,即使有也不会持久;4.急性境遇适应问题由于突如其来的社会生活事件,如车祸、被强暴、丢失大量钱财、查出恶病等,一时承受不住重大压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精神崩溃;如果原来心理素质较差,就有可能引发神经症或其他心理障碍;5.边缘性人格问题边缘性bordline在临床中是不易被确切归类的含义,并非是指已濒临精神异常;它也不同与神经症,主要是由于自幼成长过程中自我功能发展受阻在往后心态方面的异常表现;患者表面上如同常人,但与其广泛接触后会发现其不成熟、肤浅、不稳定和退缩;他们对于现实的评价在认知方面存在较多的曲解,以致往往是某些歪道邪说的心服者;在与他们的早期接触中似乎他们也能表现出合作信任的关系,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蕴藏着抵触和愤怒;对于这些患者的药物治疗的疗效有限,而用心理分析治疗和认知治疗能达到一定的疗效;6.精神分裂症这是常见的精神疾病;由于病人思维紊乱、感知障碍、情绪异常,伴有意志行为障碍,又无自知力,所以在发病期间应即时转介到精神病医院,运用药物进行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缓解期,在有充分适应证的情况下也可转介给心理医生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关键词评估 assessment诊断 diagnosis宣泄 acting out边缘性 bordline神经症 neurosis精神异常 psychoses动机 motivation紧急事件 emergency危机 crisis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功能评估
三、功能评估的方法
• 调查法 功能性评估面谈表、动机评定量表 • 观察法 ABC行为分析法、功能性评估观察表 • 实验法 实验分析法、操纵结构性变量
第二节 功能评估的主要策略
• 问题行为的调查评估 • 问题行为的观察评估 • 问题行为的实验评估
功能评估的方法
1.直接评估法——直接观察 该方法的利与弊
3.问题行为的功能
(4)自动性(感觉性)负强化 目标行为的发生自动减少或消除了作为行为后 果的消极刺激时,自动性(感觉性)负强化就 发生了。 请举例说明 借酒消愁
二.功能评估的价值
提高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为什么要实施功能评估? (1)建立科学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案 (2)专业性的标准和要求(个体的权利)
利:信息准确度高 弊:费时费精力 两种常用的方法 描述法 清单法
描述法举例:
清单法举例(建议让老师常用)
第三种 ABC时间记录法
前提antecedents 行为behavior 后果consequence
功能性评估观察表
观察者: 当事人: 起始时间:
结束时间:
时间
问题行 为
前提事件
3.问题行为的功能
(2)社会性负强化 问题行为由他人给与的负强化所维持,也就是个 体通过逃避或回避某一厌恶刺激而维持问题行为。 请举例说明 学生因为搞破坏罚站而逃避写作业
3.问题行为的功能
(3)自动性(感觉性)正强化 目标行为强化的结果不是由他人作出的,而是 内在的感觉刺激或行为后果本身所维持。行为 结果被自动积极强化所维持。 请举例说明 爱扔玩具的小孩儿,因为喜欢听玩具掉到地 上的巨大声响而经常扔玩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果:
出现问题后又发生了什么事? 问题出现后其他人做了什么? 问题出现后个体得到了什么? 问题出现后个体免除或逃避了什么事? ……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第三章 特殊儿童的评估取向与范围
➢目标之二:确定功能运作的阶段
质的发展的评估取向常见的第二个目标是确定发 展的阶段。在正常发展上多数阶段都可以给予年 龄的界限,而阶段的分派则系于那个阶段的能力 反应事实。依据运作阶段来确认儿童可以用来计 划发展顺序的处理。这种方法对于具有同质标准 的身心障碍儿童(如重度MR)和异质标准的儿童来 说都有很大的价值。
(三)年龄等量的概念
针对特殊儿童运用心理计量方面,有项常见的目 标就是在心理学上(认知、沟通)和其它发展范围(体 重,头围)上得出一种以上特性的年龄等量。 使用 年龄等量存在问题:
1、使用年龄等量描述可能会造成整体运作功能的类 化。
2、有关年龄等量概念的整体性描述。
3、有关假定将年龄等量的概念作为成就表现测量的 基础。
理想的发展境界 对人信赖
自制与自信 进取又独立 能干有成就
人格统整生活定向 成功的感情生活 良好的人际关系事 业有成家庭美满 老有所终安享天年
➢ 在认知发展领域上,有许多理论学者主张质的方 法,包括Wemer(1957)、Bruner(1965)、 Kohlberg(1969),以及最有名的Piaget(1952)。 每位理论者都有其独特的重点,这些理论都假定儿 童认知成长是一种质的改变,而不是量的变化。
首先是美国史丹福大学Terman(1916)基于 比西量表上的心理计量取向;其次是20世纪 50、60年代,基于Skinner(1953)操作制约 理论而不断成长的行为取向功能分析。至于 质的发展的取向,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 Piaget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所作的贡献,一直 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才真正成为一种评估 的取向(张春兴,1997)。
教学课件: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
教授自我控制技巧、培养责任感
详细描述
教授学生自我控制技巧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是另一种有效 的干预策略。这可以包括学习如何管理情绪、抵制诱惑, 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结词
建立规则意识、明确期望
详细描述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标 准,也是重要的干预策略。这可以通过制定清晰的规则、 解释规则的意义和目的,以及定期回顾和更新规则来实现 。
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是否安全、友善,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社区中存在的毒品、犯罪等问题,可能使孩子面临更高的行 为问题风险。
04
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针对逃避型功能的干预策略
总结词
提供支持、增强自信
详细描述
对于逃避型问题行为,干预策略应着重于提供支持和增强 自信心。通过鼓励、肯定和表扬,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减 少逃避行为。同时,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机会,帮助学生逐 渐适应并克服恐惧和焦虑。
05
问题行为功能评估的实践应用
在教育中的应用
识别问题行为的目的
提高教育效果
通过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问题行 为背后的目的,如寻求关注、逃避任 务等,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通过评估问题行为的功能,教师可以 更好地理解学生,增强教育效果,提 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制定行为干预计划
基于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制定个性化 的行为干预计划,帮助学生改变问题 行为,促进其正向发展。
学校环境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 状态和学习动力。如果孩子与老师关 系紧张或被忽视,可能会产生厌学、 逃学等问题行为。
同伴关系
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孩子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排挤或 欺凌,可能会导致其出现自卑、孤僻 等问题行为。
社区护理_学(第三章)以家庭为中心的_护理
理解:
学习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家庭、
家庭类型及其对家庭健康的影响、家
庭结构、家庭生活周期。
学习目标
运用: 1.能够利用家系图对访视家庭进行初步
的家庭健康评估。
2.能运用家庭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提供 家庭护理。
第一节 家庭
三毛流浪记:
三
毛
最
渴
望
家
得 到
的
是
什
么
?
在美国某城市,一个醉汉 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
三、家庭生活周期及其发展任务
家庭发展任务 是指家庭在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 由正常变化所致的与家庭健康相关 的课题。
家庭生活周期表
(杜瓦尔,1977) 新婚期 有婴幼儿 有学龄前儿童 有学龄儿童 有青少年 有孩子离家创业 空巢期 老年期
新婚
退休 新婚
空巢期
子女离家
家庭生活周期 family life cycle
个
婚姻
要
血缘
素
收养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具有法定血缘、领养、监护、及婚姻关系
一、家庭的概念
现代意义的家庭除强调婚姻关系和 法定的收养关系外,也承认多个朋 友组成的具有家庭功能的家庭
传统意义的家庭与现代的家庭有什么不同?
五、家庭生活周期 ( Family Life Cycle )
二、 家庭的特点
家庭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 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基础和根据 血缘关系是家庭中第二种主要关系 家庭中还可以包括父母子女以外的其 他直系、旁系亲属和建立了正式领养 关系的人 组成家庭的成员以共同生活及密切的 经济交往为条件
功能性行为评估法的具体操与应用
乱动不安静
离开座位
ABC观察表结果
A(前奏事件或情境 事件) B(行为) C(行为结果) 老师点他名字要他 到黑板前面写字。 他叫声停止,很高 兴地上来。 F(行为功能)
上课时老师在前面讲 韩坐在座位上” 生字的写法 啊-啊”的大叫 马上课时不好好坐, 跪在凳子上,老师用 手敲了一下他的腿, 要求他坐好 他变得不高兴, 趁老师不注意跑 到教室后面拿柜 子里的玩具
三、FBA的方法
(一)间接评估 1.功能性的评估访谈 《功能分析访谈简表》 2.功能性评估量表 《动机评估量表》 (二)描述性分析 ABC观察法 (三)功能分析 实验方法验证假设
对问题行为的描述示例
问题行为 姓名 韩昕宇 常规描述 大叫哭闹 行为具体表现
坐在座位上嘴里发出“啊”的 叫声,或者闭着眼睛张嘴大哭。 自己离开座位用手点电脑想放 儿歌,或者抢其他同学手中的 书、学具,很少能安静地坐在 座位上。 未经老师允许自己离开座位去 做其它事情,如上厕所、到教 室后面拿玩具,或者去拿老师 放在桌子上的教具。
正强化——获得老 师关注
老师把他带回座位, 负强化——逃避老 命令他坐好 师的批评
老师上课时放儿歌, 杨自己跑下座位 放完一段后点暂停, 去用手动电脑, 开始讲课 想继续播放儿歌
老师把他带回座位, 感觉刺激——视听 拉上黑板,他又跑 刺激 下座位去点电脑
课 堂 干 扰 行 为
杨许荃
乱动不安静
马诗源
离开座位
确定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
行为名称 行为频率(次) 持续时间(s) 强度(力量) 哭叫声音很大,影 响甚至中断老师上 课。
大叫哭闹
7 乱动电脑3次
最长1分钟 平均20s/次 5-10s/次 10s/次 平均10s/次
功能评估课件.
1.清晰描述问题行为(B)
(1)个案目前异食行为的种类为螺丝、铁 钉、碎布、纽扣;(2)行为经验:喜欢拆 下家具的螺丝和铁钉并吃下。(3)异食行 为的发生频率:平均每天至少3次,尤其是 无人注意她的时候更为频繁。
2.探讨问题行为带来的 后果 (C)
个案在吃下螺丝或铁钉后可以很快 吸引他人的注意
个案在没有人注意她时,如果有随手可得
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系统性地观察 问题行为者。这种搜集资料的方法通常由教师或 父母来完成。
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中,访谈和系统化的直接 观察就能描述不适当的行为,并确认维持不适当 行为的后果。因此这两种方法也就成为功能性评 估的主要方法。
功能性分析
1.清晰描述问题行为(B) 2.探讨问题行为带来的后果 (C) 3.探讨问题行为的前提事件(A) 4.找出适当的对策
3.探讨问题行为的前 提事件(A)
的金属物品,吃入异物的情况明显增加。 经过医学检查发现当个案血液中的锌浓度 明显降低时,个案异食的情况特别严重。
4.找出适当的对策
(1)清除个案生活环境中的金属物品。 (2)安排个案参加持续有目的的活动,如 操作物品、与他人互动等。(3)监控并维 持个案血液中锌的浓度比例。
功能评估
功能评估 (即功能性评估)
功能性评估概念 功能性评估方法
遇到问题行为儿童怎么办?
传统的行为改变技术聚焦学生外显的问题行为, 力图通过奖励增加学生的良好行为,通过惩罚降 低不良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儿童的不良行 为,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行为儿童。为了有 效处理每一个儿童的行为问题,只能一一评估, 然后再计划一个适当的介入措施。因此,以功能 性评估进行问题行为的评估分析,就成为根据个 别差异来处理儿童行为问题的适当方法。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行为矫正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为矫正的一般问题一、行为1.含义:包括外显的行为变化和内隐的心理过程。
2.行为的特征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
被观察和测量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
二、行为矫正的定义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
分析:环境与某一特定行为间的关系。
矫正:开展和实施某些方法来改变行为。
三、对象正常行为:大家共同接受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行为。
不正常行为:1.行为不足:说话少2.行为过度:话多、多动3.不适当的行为:发脾气四、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各个问题是分别习得的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五、行为矫正的特点1.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2.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华生)3.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4.对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5.由日常生活中的人实施6.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7.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第二节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一、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巴普洛夫的基础性工作最先出现1962 华生华生形成惧怕白鼠和消除惧怕心理的实验威特曼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体验和视力检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低能,通过改变环境对其进行训练,改善了他们的行为问题。
桑代克:猫学会击打杠杆获取食物行为矫正的三大杰出人物:南非的沃尔普:交互抑制英国的艾森克:对抗条件反射和厌恶条件反射美国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二、我国行为矫正发展概况1949前没有系统研究空白阶段1949-1978准备阶段1978-1985开展阶段1986-1995发展阶段1995年以后第三节行为矫正的发展与应用一、行为矫正发展的特点重视塑造良好的行为重视群体行为的改变扩展到普通场合二、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1.教育家庭教育: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亲社会行为改变某些不良行为学校教育:良好课堂行为增进学生的学业行为2.临床心理:强迫症焦虑抑郁症3.医药和保健:吸烟喝酒4.行为团体心理学方面5.工业、商业和人事管理方面6.运动心理方面三、应用原则1.防止滥用2.避免误用3.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4.遵循道德准则:取得儿童及家长的同意最大效果及最小伤害行为矫正者的资格告知家长正确认识行为矫正的性质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决定反应)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分化泛化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制约情绪;反制约情绪沃尔普的临床实验:交互抑制原理的出现系统脱敏原理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反应决定强化)斯金纳的实验:动物富勒:人(智力障碍)林德司来和阿兹林:儿童合作行为毕吉武和贝尔三、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背景:行为主义的机械观行为主义观点的改变基本内容:通过矫治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第三章 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
问题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原因(社会的、 个人的、环境的)
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把了解问题行为的原因作为首要任务
第一节 功能评估的含义与功能
功能评估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 为功能的过程,也就是说收集和分析与问 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
通过功能评估获得的信息:
11. 总结性的陈述
对于每一种问题行为,总结其出现的所 有情境事件和相应的一切行为后果。
二、问题行为的观察评估
功能性评估观察表(FAO)是目前最科 学实用的观察方法。
在运用功能性评估观察表对当事人进行观 察时,先确定观察的人、时机、地点和观 察的长度。 观察的长度而言,观察者应持续搜集资料 到问题行为和环境事件的关系已清晰呈现 为止。目标行为至少要发生15—— 20次, 观察者需至少搜集2—— 5天的资料。
感受到的行为功能 真正的行为后果
获得 逃避/回 避
总计 事件 日期
功能性评估观察表内容:
① 对象 ② 时间 ③ 行为 ④ 前提事件 ⑤ 感受到的行为功能,有两种情况:获得 受欢迎的事物与逃避不受欢迎的事物 ⑥ 真正的行为后果 ⑦ 评论/备注 ⑧ 事件和日期
功能性评估观察表的运用:
(三)功能性评估面谈表的运用
1. 行为的描述: ①将所关切的每一种行为定义如下,行 为的形状、次数、持续的时间和强度等。 上面描述的几个行为中,哪些可能一起发 生? ②他们发生在相同的时间还是接踵而来 地出现?或是发生在同一情境?
应用行为分析之“分析”:简述功能性行为评估
应用行为分析之“分析”:简述功能性行为评估发布时间:2021-10-23T19:57:55.704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0期作者:柴洁静[导读] 摘要:功能性行为分析作为应用行为分析的基础,为研究者们所认可和倡导,并用于分析个体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即功能分析之中,从而帮助实务工作者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计划。
杭州文汇学校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要:功能性行为分析作为应用行为分析的基础,为研究者们所认可和倡导,并用于分析个体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即功能分析之中,从而帮助实务工作者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计划。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概念、实施方法、常用工具和操作步骤,为学习应用行为分析夯实基础。
关键词:应用行为分析功能性行为评估实施方法操作步骤1 引言什么是应用行为分析?其中,“应用”意味着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是对个体重要的社会行为;“行为”指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而“分析”则是指行为与影响其变量之间的功能关系。
其中,“分析”对于应用行为分析而言,有如土壤对于鲜花——是基础。
分析在应用行为分析中可以指代功能性行为评估,是指为确定问题行为功能而收集相关前事、行为和结果信息的一系列评估方法(Gresham et al。
,2001)。
功能性行为评量通过分析问题行为的功能,从而帮助实务工作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
研究表明,有效实施功能性行为评估有助于增加干预效果(Ellingson et al.,2000),若未对行为功能进行确定可能造成干预的无效(Alter et al.,2008)。
由此可见,有效进行功能性行为评估,已经成为影响行为干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1997年,美国教育部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法令》修订本中详细规定,学校在教育训练干预中,应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包括功能性行为评估在内的心理评估计划,并将其用于修正、调整教育干预方案(Radford & Erving,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