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与文学之间

合集下载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探究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探究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探究一直以来,文学与政治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和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之间的互动,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更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考与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并试图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文学与政治究竟是如何相互影响的?首先,文学与政治既相互交织,又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轨迹。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学都是政治赋予其话语权的对象之一。

政治意识和政治宣传往往通过文学作品得到宣示和传播。

从古希腊的悲剧到中国古代的诗词,在历史上,文学作品总是承载着政治的功能和性质。

同时,政治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的发展。

政治压力、审查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都会对文学的创作和表达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文学也能够在政治影响下发挥独立的力量。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叙事、描写和象征等手法,借助虚构的方式表达对政治现实的反思和批评。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隐藏着对当时社会和政治体制的讽刺与反思,以及对民众苦难的关注。

类似地,在一些极权主义国家,文学作品也扮演着批判现实的重要角色,代表着人民的声音和追求。

除了通过表达批评外,文学还能够唤起人们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透过文学作品的镜头,人们可以看到不同政治架构下的人性、苦难和追求。

这种文学所具有的普遍性和触动力,使得它可以跨越国界和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

这种影响力甚至可以促使人们反思并改变现实。

然而,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限制和批判。

政治环境的变迁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和视角。

历史上,许多作家在政治动荡时期的创作中表达了对时局变迁的理解和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成为文学的瑰宝,也是理解特定历史时刻的重要史料。

总的来说,文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政治可以对文学的发展产生限制和影响,但文学也能够通过批判和表达唤起人们对政治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文学和政治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文化面貌。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探讨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探讨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探讨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政治因素的确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方向与内容,而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分析文学作品对政治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政治背景唐宋时期,政治经历了辗转多变的历史进程。

唐朝时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制度相对完善。

随着王朝的衰落,唐朝出现了贵族势力的削弱和藩镇割据的现象,导致了唐末的动荡与争乱。

宋朝则是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崛起的,政治上主张“平易近人”的理念,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文学在政治上的功能文学作品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传达政治主张与思想观点。

例如,在唐朝时期,王维的《将进酒》通过描绘盛唐时期的豪壮气象,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情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失策与社会的不公。

其次,政治统治者也利用文学作品来宣传自己的统治理念和政策。

例如,宋朝的农田水利、教育和科举制度等政策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宣传,增强了人们对统治者的认同感。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政治因素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政治需要对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控制。

在唐朝时期,政府会限制史书的写作,要求史书的内容符合国家的政治宣传需要。

在宋朝,政府对文学作品的审查更加严格,不准大规模批判现实或抨击朝政。

其次,政治的变革也直接影响着文学的主题与意境。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文学创作开始从盛唐文化转向了更加理性、内敛的风格,反映出政治动荡对于文学的影响。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文学作品也对政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讽刺、批评等手法对政治现象进行揭露与反思。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批评了当时唐朝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对民生的忽略。

其次,文学作品还可以塑造民众的观念和情感。

例如,唐代的大量诗歌与宋代的散文小说都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展现了民间疾苦与希望,使人民对政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文学和政治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领域。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文学与政治一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作品不仅是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媒介,也是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重要途径。

同时,政治对于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写和反映政治现象来表达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出对政治制度、权力关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

例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就是对集权主义政治体制的批判和警示。

这部作品通过虚构的未来社会,揭示了政治极权对个体自由和人权的侵犯,强调了人们应当警惕并坚守自由和自主的原则。

类似的还有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通过一位无拘无束的角色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限制和扭曲。

这些作品的创作与政治的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政治背景和环境对文学的发展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政治动荡和变革时期往往会催生大量的文学作品。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催生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对当时政治与社会状况的犀利批判。

文学还可以通过政治的干预和操控来实现政治目的。

政治领导者往往利用文学来宣扬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塑造自己的形象。

例如,在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领导层通过控制文学出版和审查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许多文学作品被用来宣扬社会主义理念和夸大领导者的功绩。

然而,这种政治介入也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和创造力,容易导致文学作品的平庸和僵化。

另一方面,文学也可以对政治进行批判和启发。

许多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来抨击社会不公,给予人们反思和警示。

例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福尔摩斯形象,在揭露邪恶和追求正义的过程中体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种批判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它们通过精心策划的情节和深入的人物塑造,让读者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反思。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学绝对不能从属于政治,沦为政治的工具,而必须独立于政治。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朱晓进把二十世纪称为非文学的世纪。

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对这一点有着异常警醒的认识,但我们也同样该承认,文学无法回避政治,就像乔治.奥威尔在《作家与利维坦》中提出的,政治侵入文学领域,是总归要发生的事。

这是因为,当我们面对世界上大量的不公和苦难而产生一种内疚感和负罪感时,我们不再可能对生活持有纯审美的态度。

即使有人说文学与政治无关,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

因此,我觉得只有承认了以上两点,才具有阐释这个问题的条件。

在这个问题上,我比较认可乔治.奥威尔以及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观点。

“使政治性写作成为一门艺术”,这是奥尔尔文学观的核心观念,也是他在创作中实际追求的目标。

他在《文学与政治》这本书中提出所谓的文学独立于政治,并不意味着文学与政治无涉,而是在表达一种政治理想:那就是摆脱各种外来的与内在的控制与压迫,进行文学写作上的自我选择。

同时他强调,“你越是不加回避地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政治立场,你就越能一方面积极地参加政治斗争,一方面保持自己的审美和思想方面的独立性不受损害。

”此外,虽然奥威尔一直在强调文学的政治倾向性和文学对社会与时代的积极介入,但他认为“信奉任何政治教条,都跟诚实的文学不相容”,明确反对作家对于政治政党不加分辨地简单依附,强调作家的自主定位、自我选择和自由诚实的写作。

帕慕克继承了奥威尔对于这一问题上的大部分观念,而他对奥威尔的超越之处在于对“文学政治性”的理解上。

奥威尔认为“文学的政治性”仅限于“作家的政治动机、政治意识”层面,而帕慕克则认为:文学中的政治性,只有作家对异己之人的书写中才能表现出来,最具政治性的小说是没有明显处理地处理任何政治主题、事件、行为的小说。

就像他在“诺顿讲座中所说:“小说艺术不是在作者表达政治观点的时候才具有政治性,而是我们在努力理解某个与我们在文化、阶级和性别上不同的人之时才具有政治性。

文学与政治文章800字

文学与政治文章800字

文学与政治文章800字文学与政治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两者之间既有相互促进的因素,又有相互矛盾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首先,文学可以通过创作作品来表达政治观点和思想。

许多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了政治活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就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政治也能够对文学产生影响。

政治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变化可以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内容和方式。

在某些政体下,作家可能面临审查和限制,他们必须审慎处理自己的主题和观点,以避免触犯政府的禁忌。

这种情况下,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就不可忽视。

不仅如此,文学也可以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政府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塑造一种特定的思想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

这在某些国家和政权下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政策利用文学的力量来强化自己的统治和影响力。

然而,文学与政治之间也存在矛盾与挣扎。

文学追求的是创作自由和个体表达的权利,而政治常常试图对其进行干涉和控制。

当政治权力试图通过审查和限制来左右文学的发展时,就可能造成创作水平的下降和文学作品的质量不高。

此外,文学与政治不能简单归为一种关系,应视其为复杂而多样化的互动关系。

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可以被政治利用,也可以通过文学来批判和挑战政治。

政治也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来促进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有可能通过政治手段来压制和限制文学创作。

综上所述,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既有相互促进的因素,又有相互制约的因素。

文学通过表达政治观点和思想,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政治对文学的发展和创作产生影响,同时也可以利用文学作为宣传工具。

然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也存在矛盾和挣扎,政治权力的干预往往会限制文学的发展和自由。

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学与政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复杂性。

文学与政治的互相影响

文学与政治的互相影响

文学与政治的互相影响文学与政治这两个看似互不干扰的领域,却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互相影响着,而它们如何互相影响呢,看到各个研究文学的研究者分为几派,也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那以下就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文学是作者对外物或事件的反映,是作者自己人生的经历的凝结情感的迸发,是作者自己曾经看到想到升华而来,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文学不能够脱离现实而存在。

如今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哪一个又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现实呢?而现实又要受到政治的影响,因此,文学既无法脱离现实,自然也就摆脱不了对政治的影响。

古之经典大多是因不平而鸣之作,他们不平的原因很多,而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君王忠奸不分常使得他们仕途受挫,《离骚》、《史记》、《归去来兮辞》……这些都是动荡年代的经典之作,然而,上下求索者最终选择了跳江,忍受屈辱者最终留名,归去者选择了采菊东篱……他们不是为了政治而留下千古文学齐篇,却对政治产生了影响。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文字狱就时有出现。

统治者们用他们的政治权威压制文学,他们用统一的规范限定人的思维,让文人写符合他们意志的文章。

在那种条件下,文学只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曾有文艺理论家用“纯文学”、“非功利”、“为文学而文学”等抨击让文学为政治服务的现象,使文学成了政治的工具而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价值。

如沈从文,这些文艺理论家们忽略了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里,连生存都成了问题,文学又怎能只顾自己存在的价值。

它必须承担起唤醒民众的责任,必须让自己的文学著作为那个时代的发展服务。

然而文学纯粹成为了政治的工具,让文学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个性特征。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把“文艺就是为政治服务,尤其是为工农兵服务”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造成了文学艺术的模型化公式化,使得文学完全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地位,成为了政治的附庸。

这一时期,政治对文化的专断与独裁的严重后果就是导致了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这给中国文化带的灾难是无法计算的。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不同时期关于文学与政治的反思摘要:文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文学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存在,在历史上出现过“从属论”“平行论”“想象论”等观点说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联系早已相互渗透在一起,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在不同的时期,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也并不相同。

在文学与政治的地位相对平等的情况下,文学与政治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若政治性过强,就会影响甚至禁锢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政治、十七年文学、文革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一个现世的人,或多或少与社会、政治有些联系,正如鲁迅当年批评“超时代”文学家的那句话,“身在现世,怎么离去?这是和说自己用手提着耳朵,就可以离开地球者一样地欺人。

”政治早已与渗入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人类的整个生活,无论是哪个朝代,即使是在钟南山上修行的道士,都会受到整治的影响,因而那种完全与世隔绝,桃花源般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其文学创作必然脱离不了社会,文学与政治之间也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又如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而政治活动有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源泉——社会生活。

文学与政治之间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论争,有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从属论”,文学的从属论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但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达到了高峰。

《讲话》中提出“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

反对这种摆法,一定要走到二元论或多元论,而其实质就像托洛茨基那样: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资产阶级的。

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

”①虽然毛泽东也强调了文学的重要性,但一旦取消了文学的独立性而把文学依于政治之上,久而久之,文学作品将逐渐走向僵化、模式化。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不发达的时候,文学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2.文学的繁盛也反映了政治的昌盛。

如果一个国家,只吹嘘自己政治的强大,经济的繁盛,但文学确没有什么作为,那么这必然是一种病态的吹嘘,一种没有底气的吼叫。

所以作为结束语,我想说,文学与政治互相映衬,相辅相成。

文学昌,政治则强!上官体对初唐诗的影响1.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上官仪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

它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正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度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

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3.“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而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

同为宫廷诗人,上官婉儿仍未能走出宫廷台阁;同为御用文人,上官婉儿也无法淡却华丽浮艳。

她沿着其祖狭窄的路,本着奉和应制的旨意,文藻愈丽,对仗更工,声格更妙,诗愈雍容典雅。

她写“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章法严密,平仄对仗;她写“太平辞藻盛,长愿红鸿休”,歌功颂德,志得意满;她写“势如连璧友,心若臭兰人”,婉转绮错,天然媚美。

从风格到题材,其诗俨然上官仪手笔。

亦如时人效“上官体”,以上官婉儿的政治地位而兼诗坛领袖,其诗风影响可想而知。

换言之,在上官婉儿两朝专美的几十年中,华丽浮艳的诗风越吹越烈,作为一种不成文的标准与范式,作为通过她“以求进达”的文人而言,“绮错婉媚”的风格在隐现明暗之间制约着、诱导着宫廷诗人乃至天下士人的创作方向,遂成为此一时期上层社会的创作主流。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一、引言文学和政治作为两种不同的领域,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氛围,而政治又常常以文学的形式进行宣传和塑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交融的现象。

二、文学的政治倾向1.政治主题很多文学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政治主题,例如《红楼梦》中的权力斗争和家族政治,以及《1984》中对极权主义的批判。

这些作品通过刻画政治事件和人物,揭示了政治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社会批判一些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社会不公、腐败和不平等现象的批判。

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通过描述一个充斥着政治腐败和灾难的国家,揭示了政治对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破坏性影响。

3.艺术与政治文学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家,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来影响公众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泰戈尔的诗歌与政治抗争息息相关,他通过文学作品来鼓舞印度的独立运动。

三、政治的文学化1.政治演讲与文学性政治演讲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技巧有着密切的关联。

演讲者常常使用象征、比喻和修辞等手法,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这种技巧比如在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2.政治宣传与文学化政治宣传时常借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达到影响民众的目的。

政治宣传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是通过情感和意象的营造来塑造民众的价值观和观念。

例如,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门就大量使用文学作品来弘扬纳粹意识形态。

四、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1.文学影响政治文学作品具有感染力和激励力,可以改变社会观念和推动政治改革。

一部揭示社会不公的小说或诗歌,可能会引起公众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关注,从而促使政府采取行动。

2.政治影响文学政治氛围和政府政策对文学创作有明显的影响。

政府的审查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影响。

一些作家可能会被迫通过隐喻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逃避政治审查。

五、结论文学和政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近年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具有审美价值,又能够承载着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

尤其是在特定时期,文学与政治之间的互动格外显著。

第一,文学对政治的反思。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艺术,能够借助文字来反映社会中的政治现象。

通过描写和批评,文学作品能够有效地触及社会的神经,让人们对政治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通过描写贫穷、不公和革命的故事线,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和权力分配不平等的关注。

第二,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政治环境的变化经常会影响到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在极权主义时期,政治权力往往会对文学进行审查和限制,导致文学创作受到压抑。

然而,政治的压迫也可能激发文学界的反抗和创作热情。

对话和对抗都是政治与文学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20世纪中期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作品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严厉限制,许多作家选择以隐晦的方式创作,通过隐喻和象征表达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思。

第三,文学对政治的塑造。

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

政治家、领导者们利用文学作品来传播他们的政治理念和目标,通过文学创作来实现政治目的。

在古代中国,许多皇帝都喜欢在诗词中表达自己的统治理念,以此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合法性。

而在当代,一些政治家也会借助文学作品来塑造民族和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第四,文学与政治的矛盾与统一。

政治因为其权力的本质,常常与自由和独立的文学创作产生冲突。

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对社会实施控制,而文学是追求创新和表达个体审美情感的载体。

然而,政治和文学也不完全矛盾对立,它们之间也有相容与共生之处。

政治需要文学来传达自己的理念和思想,而文学也需要政治的支持和关注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环境。

综上所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种复杂而多样的互动关系。

无论是文学对政治的反思还是政治对文学的影响,都说明了它们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
•揭示社会问题: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描绘社会问题和现实状况,引起读者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批判社会制度:文学作品可以用批判的角度展现政治制度及其弊端,激发人们对政治改革的渴望。

•塑造公众观念: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创造人物和情节来塑造公众对政治议题的观念,影响公众的政治立场和行动。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制约言论自由:政治压力可能限制文学创作的自由度,使作家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题。

•影响创作主题:政治氛围的变化可能导致作家转向创作与政治相关的作品,或者避免涉及政治议题,以适应时代风气。

•操控文化宣传:政治力量可利用文学作品与创作者合作,塑造并传播特定的政治宣传内容。

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双向影响:文学与政治相互作用,政治对文学产生影响,而文学也可以通过作品对政治施加影响。

•反抗与合作:文学作品有时候以反抗的方式与政权对抗,而有时候也可以与政治权力合作,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反映与塑造:文学作品可以反映政治现象和思潮,同时也有能力通过创作来塑造公众对政治议题的认知和态度。

综上所述,文学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

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既有文学对政治的影响,也有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这种互动关系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政治思考和社会关怀,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和谐发展,才是正道—浅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遍观历史,掩卷沉思,不难发现,政治和文学似乎处在一个紧张对立的局面,在政治的强力面前文学总是偏于一隅,阻碍了文学对于美的最高追求。

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文学艺术的发展。

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者,总是怒目圆睁,盯着文学者的一举一动,稍有异动,就坚决镇压。

文学家相应采取了敌对的态度,在他们的言语中,政权就是黑暗,政治家是恶棍,不这样看的文学家似乎就是文学家中的败类,就是墙头草,就是见风使舵,就是明哲保身。

我的观点是,文学和政治和谐发展,才能创造文学和政治的最大价值,才能互利共赢。

上帝把文学和政治作为社会前进的手段交给人们决不是让人们利用它们来互相诋毁和杀戮的,而是让它们像鸟的双翼一样合作来支撑人类的飞翔的,这个社会离不开文学,也离不开政治。

越是专制的时代,文学和政治的对立就越激烈,就越是水火不容。

文学的繁荣似乎总是在国家动荡的时代,在国家致太平的时期,文学繁荣的机会反倒很渺茫,即使有一些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总是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却出现了中国文学最繁荣的景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秦统一天下后,文学就在“焚书坑儒”的烈火中灰飞烟灭;秦汉间的动荡时间较短,两汉的经济政治军事都很发达,但是文学上只说“汉赋”,“汉赋”是什么东西呢?“汉赋”其实只是“拍马屁的文字”只是歌功颂德,吹嘘繁盛的文学,一味追求辞藻华美。

三国魏晋时期动荡黑暗,文学上却出现了“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元、明、清的政府对文学都是严格控制,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的“文字狱”,文学萎靡不振,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

虽然出现了四大小说,但是这些小说无一不是在民间悄悄流传,而且作者大多隐姓埋名,都不敢轻易抛头露面,敢写不敢说,敢怒不敢言。

近代百年动乱,文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场面,甚至在后期还出现了鲁迅这样的大家,还催生了一大批像老舍、巴金、曹禺、张爱玲等有重量的作家。

以文为阵——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以文为阵——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以文为阵——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人们常说,“文以载道”,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但它对文学的定义和作用也有所涵盖。

文学作为一门艺术,通过语言表达传达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同时也成为了社会思想和文化价值的重要表达方式。

但在历史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却并没有总是如此和谐,文学取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成为了常态。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中的“文以阵阵”的表达方式。

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早在古代,文学就有了政治倾向。

古希腊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讲述的是国家、英雄和神的传奇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的重要事件和价值观。

中国的诗经更是被视为周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载体,其中的《国风》贴近百姓生活,歌颂君王和政治中心,而《离骚》却表达了楚国郢都的农民阶层对当时政治的抗议和追求。

这些文学作品承载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观念和价值,成为对君王、士人和百姓的道德宣传和教化。

尽管如此,文学也并非政治思想的附庸。

在现代,文学更多地表达了文学家个人的价值观、人性关怀、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

例如,19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他的诗作中表现了不满现实政治的思想,带有极强的反叛态度。

1920年代的美国作家弗兰克·斯科特·菲茨杰尔德则写出了一些关于生活的经典小说,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其中描绘了20世纪初期美国的文化环境和人性的传统,反映了社会衰落、价值变迁等重大社会议题。

二、文学的“文以阵阵”表达方式文学作为一门表达感情和思想的艺术,其表达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在一些情况下,文学的语言也会升华、转化为一种“文以阵阵”的方式。

这种方式往往是基于意识形态而形成的,既刻意掩饰又强烈表达。

例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肖像画就是一种“文以阵阵”的表达方式。

在画中,作者丹尼尔·笛福描绘出了一个从小开始就充满奋斗精神的“自立自强”的英国中产阶级,这种精神成为整个英国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儒家思想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理性”的美好世界和追求自由的精神面貌。

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政治关系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文学一直与政治紧密相连。

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主题,还是作家的社会角色,都受到政治的影响。

然而,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消极的,它也能够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推动文学的发展。

首先,政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创作主题上。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政治题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比如,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作家们纷纷以批判封建主义、崇尚民主自由为主题进行创作。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作品,直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呼吁人们觉醒并推动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期,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是积极的,它激发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促使他们以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然而,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

在中国的现代历史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对于文学的干预和限制达到了极点。

在这个时期,作家们被要求只能以歌颂毛泽东思想和颂扬革命为主题进行创作,任何与政治不一致的思想和观点都被视为反动。

这种政治对文学的干预使得中国的现代文学陷入了停滞和僵化的状态,许多优秀的作家被迫沉默或者被迫背离自己的创作理念。

然而,尽管政治对于文学的干预和限制给中国的现代文学带来了困扰,但也激发了作家们的反抗精神。

在那个黑暗的时期,一些作家选择了沉默,但更多的作家选择了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进行创作,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涉及政治,但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间接地揭示了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后来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弱。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文学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作家们的创作主题不再局限于政治,他们开始关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内心世界。

尽管政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但它已经不再是唯一的主题。

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命运和情感,他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探索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

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十分复杂,对于人类的文化发展尤为重要。

文学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传达政治信息,从而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政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学的发展,例如提供媒介或经济支持。

首先,政治历史对文学的影响十分显著。

当时代出现变革或政治事件发生时,文学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例如,中国文学在文革中受到极大的政治压力和控制,文学作品也成为了宣传口号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样的政治干预破坏了文学的独立性和创作自由,也导致文学的质量下降。

其次,文学对政治也有显著的影响。

文学通过作品形式、故事情节等传达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进步和改革。

例如,19世纪末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等批判了沙皇制度下的社会问题,成为启示俄国社会改革的催化剂。

同时,文学作品也可以成为政治革命的象征和动力,例如美国黑人作家安吉拉·戴维斯、詹姆斯·鲍德温的作品对美国民权运动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然而,在政治权力与文学自由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政治权力可以通过官方主导的文学体系达到镇压反动思想、关照大众情感等政治目的。

在一些国家,政治权力甚至采取打压异见文学的手段,从而扼杀了文学的多元发展。

例如,在20世纪的苏联,只有符合官方意见的文学作品才能被出版和推广,这导致了文学的贫乏和低质量。

最后,文学作品的操纵也是文学和政治之间的重要关系。

政治力量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来影响公众观念和价值观,并尝试改变社会现实。

例如,苏联政府主导推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就是政治操控的例子,这些作品大多是官方赞成并支持的,往往只是官方政治宣传工具。

总之,文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充满着曲折和复杂之处。

政治历史对文学的影响可以削弱和扭曲文学的独立性和质量,但文学对政治的影响也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政治权力与文学自由之间的冲突也表明了在政治和文化之间需要取得平衡的重要性。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二)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二)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二)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1. 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文学受政治影响
•政治受文学影响
2.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
•反映社会现实
•文学作品揭示社会问题
•文学作品唤起社会关注
•影响舆论思潮
•文学作品引发讨论与辩论
•文学作品改变社会观念
•塑造领导形象
•政治家借助文学形象提升形象
•文学作品创造政治领袖形象
3.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审查与限制
•政治对文学进行审查与限制
•文学受政治意识形态影响
•宣传与利用
•政治利用文学宣传政治理念
•文学作品成为政治工具
•统一与标准化
•政治推动统一文学标准
•文学内容受政治统一影响4. 文学与政治的争议
•艺术性与政治性之间的冲突
•政治要求文学对立立场
•文学追求独立的艺术性
•作家的社会责任
•政治倡导作家的社会责任
•作家是否应该追求个体自由
•文学与政治的权力关系
•政治影响文学创作自由度
•文学能否改变政治权力
结论
文学与政治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文学通过反映社会现实、影响舆论思潮以及塑造领导形象,对政治产生影响。

而政治对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审查与限制、宣传与利用以及统一与标准化等方面。

然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也存在争议,如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冲突、作家的社会责任以及文学与政治的权力关系。

无论如何,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公众舆论,需要持续的关注与讨论。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和政治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却经常相互交织、影响和作用。

在历史长河中,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始终如一,演绎着时代变革、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深度而复杂的话题,本文试图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个话题。

一、文学与政治的交替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和政治的交替往往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文学作品往往会涉及到政治、历史、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反映社会的矛盾和发展趋势。

而政治也常常借助文学作品来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宣传自己的政绩和成就。

同时,文学也反作用于政治,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促进社会变化和进步。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盛世”影响深远,敦煌壁画、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文学遗产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政治也极为繁荣,天宝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时期。

文学和政治之间的交替和相互影响,为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文学在政治中的地位文学在政治中的地位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到文化自信、艺术品质、思想品质等多个方面。

在一些发达的文化国家,文学常被作为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被重视到极致。

例如,英国是一个“文化王国”,莎士比亚、狄更斯、奥斯汀等一批文学大师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其作品对整个世界文学造成了深远影响。

同时,英国也非常注重文学教育和文学奖项的颁发,以此来提高国民素质和文化自信。

在国内,虽然文学的地位不如古代,但在当代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设立文学奖项,组织文学交流活动,支持文学出版等,都是为了提高文学在政治中的地位。

同时,文学也承担着反映社会时代发展的重要职责。

三、文学的思想影响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这些思想意蕴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要通过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烘托氛围等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20世纪世界左翼运动的灵魂,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潮流。

文学与政治

文学与政治

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文学与政治该如何相处?这是一个不可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既不能完全将二者割裂开来,幻想二者并行而不相悖;也不能让文学从属于政治,成为政治的工具,这就丧失了文学的初衷。

在我看来,二者关系紧密,不可能像某些人所幻想的完全割裂,互不干扰,也就是政治可以适当给文学“松绑”,但绝无可能“解绑”。

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现象:凡是政权割据、天下分裂的时期,这时期的思想论争就比较自由;凡是国家统一、政权归于一统,相应地,思想论争就会相对谨慎,甚至沉寂乃至于“万马齐喑”。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井喷现象,那时候诸侯纷争,政治无暇大规模干预这种文化活动。

自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大一统政权时,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就显得从心所欲,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就是典型的政治干预文学现象。

魏晋时期的政治高压使得文人崇尚清谈,喜论玄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的“文字狱”等,都是政治干预文学的典例。

反过来,文学对政治也不是束手无策,听之任之。

史官的如椽大笔、言官及谏官的“犯颜直谏”“风闻言事”、帝王的《起居注》都是文学对政治的反作用。

刘禹锡一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招来的是被讥讽的新权贵再次贬黜地方;韩愈一篇《谏迎佛骨表》换来宪宗的“夕贬潮阳路八千”;戴明世、吕留良之徒再不必说……当然,以上只是历史上文学与政治间的部分较量,在社会主义中国,历史只能是提供经验,而不能一以贯之。

在重新思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时,我还是要重申一下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即政治可以适当给文学“松绑”,但绝无可能“解绑”。

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照搬以往的“工具论”和“平行论”这种二元对立模式。

一方面政治需要文学来提供舆论,来实现一些政治目的,政治也约束着文学,政治不可能放任文学游离于政治之外:另一方面,文学既回应着政治的召唤,为政治提供服务,但文学也试图尽量削弱政治对文学的关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 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弃妇与逐臣: 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性别转换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刚柔相济、和谐温文 的具有一定“女性化”特征的文化类型。 •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具有一定的女性 化特征。 • 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形成了男性的双重角
《燕歌行》特点
• 现存第一首文人七言诗 • 女性化的抒情视角 – 多角度、多侧面的抒情方式
• 清新自然的抒情语言
曹植其人其诗
后人对曹植的评价
• 钟嵘: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
鳞羽之有龙凤。” • 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
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
前期生活:才高志大,豪纵不羁
曹丕:清丽娟秀的文士气
• 居世一何不同。上留田。富人食稻粱。上 留田。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贫贱亦何 伤。上留田。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今 尔叹息将欲谁怨。上留田。(《上留田 行》)
《燕歌行》(257)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白马篇》的主题
普通人的 人生
性命
父母
妻子
故乡
超越平庸,捐躯为国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荣誉)
• 曹植《与杨祖德书》:“戮力上国,流惠
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
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后期生活 :备受压抑,雄心依旧
• 曹操时期:争储失败。杨修被杀。 • 曹丕时期:丁仪兄弟被诛杀;贬爵离洛; 曹彰暴毙;甄氏之死。
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形成了一种慷慨悲
凉、刚健有力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称
之为“建安风骨”,并被后人所沿用。
从乐府诗歌到建安文学
• 继承:乐府传统
– 五言诗的持续发展:“五言腾踊” – 对现实题材的关注 – 乐府旧题的大量沿用
• 发展: 文人化特征的加强
– 文人个性发展带来的风格多元化 – 文人化的抒情方式 – 语言的文人化:锤炼之功的日渐加强
• 曹睿时期:每欲求见自试而不得,生活 上极度孤寂 。
• 《求自试表》:“无功而爵厚,无德而 禄重,或人以为荣,而壮夫耻之。故太 上立德,其次立功,盖功德所以垂名 也。”
曹丕《短歌行》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倐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栖。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 近代君臣亦如此。 白居易《太行路》
弃妇诗的演变:人物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 …… 悲风来入怀,下泪如垂露。 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曹植《浮萍篇》
摘花不插鬓,
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柳暗南浦。怕上层 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 倩谁唤、流莺声住。
《蒿里行》的特点
• 万民之主的忧生叹世之心
• 舍我其谁的胸襟气魄
• 开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情感
• 以叙事为主的表现方式
曹操《存恤令》
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
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
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
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
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苦寒行》(237)
魏文帝忌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
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 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 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 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赠白马王彪》
• 与班彪《北征赋》相比
– 同:恋 – 异:怨(一怨时世,一怨人情)
• 与曹操《苦寒行》相比
– 悲: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怆慷慨 – 怨:进退失据、无力回天的悲愤绝望
• 五言诗:多用汉乐府旧 题,风格亦受其影响。
《短歌行》( 背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吴)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孟)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孟)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钟)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吴)
•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 • 建安九年(204),高幹(袁绍之甥)以并 州降 • 建安十年(205),袁潭死,高幹复反。 • 同年,袁熙、袁尚奔辽西乌桓。攻破幽州, 虏汉民十万余户。 • 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征高幹 •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
北 征 乌 桓
曹操《步出夏门行》(238)
建安文学
——三曹七子
建安与建安文学
• 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 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 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 守文令主也。曹氏始於勤王,终至陷天, 遂力制群雄,负鼎而趋,然因其利器,假 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袁崧 《后汉书》)
建安风骨
• 汉末建安时期,包括“三曹”、“七子”在 内的文人,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歌唱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七 哀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260

弃妇诗:中国诗歌母题之一
• 较早的弃妇诗出现于《诗经》,《氓》与《谷风》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对唐人的影响
• 卢照邻《长安古意》:“挟弹飞鹰杜陵北,
曹植《白马篇》(背诵)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 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 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 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 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 情感的环环相扣与结构的环环相扣
曹植诗歌的女性题材
• 女神题材:《洛神赋》
• 弃妇题材:《七哀》、《浮萍篇》
• 怨女题材:《美女篇》、《杂诗》 (南国有佳人)
《洛神赋》与甄氏(189)
其形也,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 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 风之回雪。远而望之, 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 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三曹的个人风格
• 曹操:“ 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敖器之《诗评》 • 曹丕:“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 沈德潜《古诗源》 • 曹植:“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 敖器之《诗评》
曹操、曹丕与曹植
文心雕龙· 时序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 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 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 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瑯。 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其中《氓》最为典型。 • 上古弃妇诗的意义
– 表现夫权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 – 体现了上古时期尚未完全丧失的女性话语权
弃妇诗的演变:主题
人生莫作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李金发《弃妇》
• 才华横溢
– 《三国志》年10岁余,太祖尝试其文,谓曹植曰: “汝倩人邪?”植跪曰:“出言为论,下笔成章, 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 《魏武故事》:“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
• 抱负远大
– 《三国志》“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 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 – 曹植《与杨祖德书》:“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 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 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 实录,辨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
探丸借客渭城西。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
娼家桃李蹊。”
• 李白《将进酒》:“陈王昔日宴平乐,斗 酒十千恣欢谑。”
白马篇 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色认定。
政治伦理与家庭伦理
• 政治领域中的君臣关系在文学中变形为 家庭伦理中的夫妻关系,并且形成了约 定俗成的对应关系。
渴望报效——相思 怀才不遇——美人迟暮 为君王重用——宠幸 受冷落——薄情 遭排挤打击——弃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