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关传统述评.
论汉语言中的双关语
![论汉语言中的双关语](https://img.taocdn.com/s3/m/0cdcf3e881c758f5f61f6709.png)
浅论汉语言中的双关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修辞方法,双关被广泛应用于广告、电影、谜语及日常生活中。
人们用双关语来充实语言,使话语幽默且具有吸引力,所以说双关给人们带来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和听到双关语。
但双关究竟如何定义。
我们一时难以回答。
一方面是因为双关太常见了,我们没有在意,就像我们无法马上给出茶和咖啡的定义一样;另一方面,双关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太复杂了。
修辞学给双关下的定义是: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而实际上、真正地却是说另一个意思。
根据《辞海》,双关的定义是这样的:双关是修辞格的一种,双关利用文字上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双关在古代经常出现,如诗经中的《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下面就此分析优秀的双关语:一般可把双关分为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和成语双关。
一.语义双关1.同形异义词例如:①人类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联想电脑)这里的联想既可以理解为想象力,又可以理解为联想这个品牌。
广告抓住联想对于世界的重要性这一事实,带出联想电脑的重要性。
联想一词的词义是指一种由此及彼的想像力,广告中又双关集团名称及电脑品牌。
这就使人们在认同联想的重要性时,也“默认”了联想电脑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效果。
汉语:修辞方法——双关
![汉语:修辞方法——双关](https://img.taocdn.com/s3/m/9afbd62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7.png)
汉语:修辞方法——双关双关: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某些语句具有明暗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法。
1、谐音双关: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构成的双关,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表面指自然界的杨花柳絮,实指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忠魂)兴儿摇手道:“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
”说的满屋里都笑了。
——《红楼梦》六十五回(姓“林”的“林”双关树木之“林”,故怕吹倒;姓“薛”的“薛”双关霜雪之“雪”故怕暖化)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南朝乐府《读曲歌》(从字面上说,口中生了大石条,含着石条无法说话,正是“衔碑”,从实际所指来说,满心愁苦无法诉说,应是“衔悲”)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南朝乐府《子夜歌》(雾露笼罩着荷花,因而看不分明,正是“芙蓉”和“莲”;女子对男子的爱坚定明白,而男子对女子的爱犹豫不明朗,叫人把握不住,应是“夫容”和“怜(所爱之人)”)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安了颠倒音,横也丝来竖也丝。
这般心事有谁知?——冯梦龙《山歌》(素帕用丝织成,横竖都是“丝”,满腔相思意,颠倒都是“思”)石中立为员外,与同列观上南园所畜狮子,同列曰:“县官日破肉五斤饲之,吾侪反不及此。
”石曰:“然,吾侪做官,皆员外郎,敢比园中狮乎?”众大笑。
——浮白斋主人《雅谑》(“员外郎”双关“园外狼”,以对“园中狮”,煞是风趣)2、语义双关:即利用语句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夜”表面指自然现象,实指反动统治的黑暗;“路”表面指自然界的道路,实指革命斗争的万里征途)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在走我的路”,从字面看是“我”离开故乡,坐船外出,确实是在水路上行进,其中“路”是指水路,但从下文看又是指人生道路。
浅论汉语言说中的一语双关
![浅论汉语言说中的一语双关](https://img.taocdn.com/s3/m/1404884633687e21af45a948.png)
浅论汉语言说中的一语双关半年的时间过得这么快,还记得第一次上课,被老师震撼了一把。
不得不说老师是我遇到很有个性的老师之一,说话很有文艺特征,并不是单纯的白话,总是感觉若把老师的话语写在纸上的话,就是一篇文章。
正如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才不一定口才好,但口才好的人必是人才。
虽然单靠话语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个优秀的人是片面的,但良好的口才的确对一个人的成功十分重要。
说实话我本人语文很是不好,话语中,能出个高深点的成语就不错了。
显然我本人是个并不怎么会说话的人,因此选了这堂课。
经过半年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
说到言说的艺术,是一项大工程,虽说并不像数学、物理这类学科被单独分类出来,却时时刻刻围绕这人们。
言说需要技巧,在我看来,首先是清晰地吐字,只有别人听清楚你说的话,才能讲求言说的技巧。
其次便是言说的技巧了,如我们写作文,句子修饰,分段等,说话的时候也需要讲求层次分明,修饰恰当。
下面我就针对一语双关这一点来具体论述一下。
先来看一个例子:小王给乔局长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
乔局长:“你这位是什么意思?”小王:“没什么,意思意思。
”乔局长:“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小王:“小意思,小意思。
”乔局长:“你这人真有意思。
”小王:“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乔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王:“是我不好意思。
”这个例子的确颇有“意思”,单看“意思”这个词语,在这段对话中就有着7种解释,若你是外国人,肯定傻眼了,完全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来解释一下,首先局长问的“你这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及是问的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没什么,意思意思”,这个‘意思’则可以解释为贿赂贿赂;“小意思,小意思”则可以翻译为小小一个红包不成敬意;“你这个人真有意思”中的意思则是有趣的意思;“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则可以理解为那我就收下了,很显然看出,小王拜托局长做的事情局长答应了。
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小王用意思这个词来消除走后门的尴尬,局长同时也用意思这个词来回应,当然我们不提倡走后门这一行为。
汉子谐音一语双关(精选合集)
![汉子谐音一语双关(精选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1b95cdd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4.png)
汉子谐音一语双关(精选合集)第一篇:汉子谐音一语双关汉字谐音一语双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与其它文字不同,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具有色彩、温度、重量、味道、声音和质感的生灵,它们有着鲜活的气质和智慧,是华夏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瑰宝。
(Fotoli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汉字。
汉字除字形之外,还有字音。
汉字中同音字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这是谐音特色的基础。
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在一定的语音情景中,有意使话语发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地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古代谐音趣闻古代的文人墨客非常喜欢运用汉字的不同内涵来表达不同的感受。
而汉字谐音更被利用得淋漓尽致。
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谐音的趣闻。
赵拂云是郑板桥的得意门生,一年腊月三十,他感叹自己的贫寒,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郑板桥之女一次随父上街,偶尔看到了这副对联,知其“缺一(衣)少十(食)”的含义,于是推门而入,送给银子二十两,后因欣赏其才华与他结为夫妻。
一副巧妙对联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同样是谐音对联,被文人用来责骂可恶之人,让人忍俊不禁。
古时有一罗姓恶霸欺压乡里,众人敢怒不敢言。
时逢过年一老先生在村头帮人写春联,被恶霸撞见强要写联,老先生无奈提笔书一联,上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是:孝悌忠信礼义廉。
横披是:舍我其谁。
大年初一各家出来相互拜年赏对联,待至罗家门前众人抿嘴而笑,大呼有趣。
原来此联上下各丢一字,上联应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忘了“八”,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少了“耻”,整联的意思是:忘(王)八无耻舍我其谁。
纪晓岚才思敏捷,智斗和珅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天,纪晓岚去和珅家做客,刚坐下,门口就走来一只狗。
和珅问:“请问侍郎大人(纪晓岚的官职),这是狼(侍郎)是狗啊?”这话刚说完,四座便响起一阵大笑。
纪晓岚不紧不慢地说:“没想到尚书大人(和珅的官职)连这都不知道。
双关
![双关](https://img.taocdn.com/s3/m/2549e65577232f60ddcca121.png)
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叫双关。
石中立是宋朝的一个员外郎,他跟几个朋友到御花园里去看狮子。
共中一人慨叹说:“这只狮子,朝廷每天喂它肉吃,我们这些做官的,还不如狮子哩!”石中立说:“当然,我们的官衔是员外郎(谐音“园外狼”),怎么能跟御花园里的狮子比呢?“员外郎”同“园外狼”谐音,既说的是员外郎,又说的是园外狼,与园中狮形成对比,幽默、戏谑、饶有趣味。
这种利用词语的谐音关系(音同或者近)构成的双关叫谐音双关。
猴子死后去见阎王,请求来世做人。
阎王说:“你要做人,必须把身上的毛都拨掉。
”就叫小鬼过来,给他拔毛。
才拨一根,猴子就痛得大叫大嚷起来。
阎王说:“看你,一毛不拔,怎能做人呢?”这则笑话假托一个寓言故事,讽刺极端吝啬自私的人,他们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结尾发出了“怎能做人呢”的犀利质问。
“一毛不拔”字面意义是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引申义是形容极其吝啬自私。
这则笑话兼有两种意义:表面上假托阎王责骂猴子一根毫毛都不肯拔;实际上是用来讽刺极其吝啬自私的人。
这种借助词语的多义关系构成的双关叫语义双关。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吃冷的。
”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
”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耍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
快别吃那冷的了。
”宝玉听了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
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
黛玉因含笑问她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
——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雪雁遣:“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
”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比奚落,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
汉语修辞格“双关”漫谈
![汉语修辞格“双关”漫谈](https://img.taocdn.com/s3/m/d34b28e69e3143323968934f.png)
、
物 的修 辞 方 式 。 ” ( 陈望道 《 修 辞 学 发 凡》 ) 通 俗 一 点 分 为下列三种 : ①音类 同; ②音 、 形类 同; ③音 、 形、 义 讲, 就 是在特 定 的语 言环 境 中 , 利 用 语 音 和语 义 的条 类同。其 中①② 多见于歌谣 ; ③ 多见于平话 小说戏 件, 有 意使语 句 同时关 涉 表 面 和 内里 两 重 意 思 , 表 面 上说 的是一种 意 思 , 实 际上 指 另一 种 意 义 , 这 就 是 双 关 。双 关表示 的双重 意义 , 明 的 只是 表 面 意 思 , 暗 藏 的意义 才是作 者 本义所 在 。
加 以说 明 。 ( 一) 谐 音 双关
汉 语 同音词 、 近 音 词较 多 , 利 用 词 语 之 间 音 同或 音 近 的条件 , 使词 语 或 句子 构 成 双 关 , 即陈 望 道 所 说
的“ 单单 谐音 的” 。例 如 : ( 3 ) 这 就是 文入 学士 究 竟 比不 识 字 的奴 才 聪 明, 党 国 究竟 比贾府高 明 , 现 在 究竟 比乾 隆 时候 光 明 : 三 明主义 。( 鲁迅 《 言论 自由的界 限》 ) ( 4 ) 鲁侍 萍( 大 哭) 这 真是 一群 强盗 !( 走 至 周 萍 面前 ) 你是 萍 , … … 凭 …… 凭 什 么打 我 的 儿 子 ? ( 曹 禺《 雷雨》 ) 例( 3 ) 在 国民党专 制统 治 的黑 暗年 代 , 是 不 允 许
人 感 到痛快 , 印 象 深刻 。例 ( 4) 侍 萍 看见 周 萍 ( 她 与 陈 望道在 《 修 辞 学 发 凡》中对 双 关 进 行 了分 类 。 周 朴 园的儿 子 ) 打 了鲁 大 海 的耳 光 后 气 愤填 膺 , 脱口 他说 : “ 至 于字 形 字 义 是 否 同类 , 原 本 可 以不 论 。 假 说 出 “ 你是萍” , 但 又 马上 意 识 到 , 在当时的环境下 ,
国内外双关语研究述评
![国内外双关语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bcde86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b.png)
国内外双关语研究述评
国内外双关语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双关语的形成机制、语言特点以及应用领域。
双关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具有多重含义,并且常常让人在表达和理解时产生歧义。
因此,对双关语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的多义性和歧义性,还能够为语言教学、文学创作以及跨文化交流等领域提供参考和指导。
国内外对双关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双关语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者发现,双关语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语言的多义性和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分析词语的语音、形态、语义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揭示双关语的形成过程。
其次,对双关语的语言特点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类。
双关语的语言特点包括语言的隐喻性、多义性以及声音的相似性等。
研究者通过对各种双关语案例的分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分类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双关语。
此外,国内外研究者还对双关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双关语常常被用于文学作品、广告宣传、幽默表达等场景中。
研究者通过分析双关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探讨了双关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功能。
这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国内外对双关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双关语的研究仍然集中在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上,对于双关语的认知和理解机制尚未深入探究。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双关语的研究还缺乏跨文化的比较和分析。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双关语的认知机制,加强跨文化比较,并将双关语的研究与语言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等实际应用相结合,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b2901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9.png)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XXX的诗歌《无题》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这是因为古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运用很多,有其特点和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类似于一箭双雕、指桑骂槐等。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XXX向XXX,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但要表达的意思不同,实际上是表达人的苦心在增长。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XXX向XXX,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但要表达的意思不同,实际上是表达人的苦心在增长。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例如XXX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XXX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XXX却有晴。
”这里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中,丝和悟都是谐音双关。
丝谐思,表达了织妇对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原因耽误了美好的爱情。
这种修辞手法生动而活泼,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中,“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即使明灯高照,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的;“期”是“棋”的谐音,表达了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的悲凉之情。
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
![浅谈诗词中的“一语双关”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6d3987fddccda38366baf15.png)
中国诗词在很多时候要表达双重含义时而字面上却只表达了一种含义,更重要的含义需要推导才能获得,从而获得委婉,含蓄的效果。这种现象就是一语双关。它一般分为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
(一)谐音双关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汉字是单音字,每一字一音,有些字还是多音字,而汉语的一个音又海纳了数以千计的字,这就是谐音双关的基础。
再如:温庭筠的《杨柳枝》“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中“烛-嘱,围棋-违期”,诗人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
总之语义双关可由借景传情,也可由一字一词或一句揭示其中的双关精髓。
巩固练习:(一)
千秋岁
张先
数声鹈,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么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请谈一下这首词中的“双关”现象。
答案:“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句,“丝”与“思”谐音,此双关语比喻极为巧妙。“千千结”比喻解不开心中的纠缠烦恼,如乱麻有千万个结子,用得绝妙,可见忧郁之深,相思之苦。正所谓:言有尽,意无穷!
(二)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请谈一下这首词中的“双关”现象。
答案: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初探
![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5314209269eae009581beceb.png)
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初探双关是一个传统辞格,是指“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让同一话语兼有两种意义。
” ①双关的存在基础是语言材料的多义现象和表层虚假信息与深层真正的信息之间的某种相关性。
汉字是世界上独立发展的文字系统,具有许多和其它民族文字不同的特点,是汉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本身就可以形成独特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回文等,在运用中能获得非常好的修辞效果,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
汉字又叫“方块字”,是由笔画、部件和整字三级形体结构②密集组合而成的。
笔画是成字的要素,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加上变体共有几十个。
几十个笔画组成几百个部件(包括成字和不成字部件)。
部件按不同排列方式,沿着纵向、横向双向展开,构成成分都要均衡地、向心地分布在一个方正的框架结构内,构成成千上万的整字。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形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是纵横双向展开的二维的平面文字。
因此在修辞方式上,汉字既可以前后拆合,也可以上下拆合,甚至可以只拆出字体的一个部分。
我们就沿着这一思路,看看汉字的字形变化所产生的双关的修辞效果。
析字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与汉字字形特点密切相关的用字手法,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代。
它与经典文字学的字形分析不同,是“便辞巧说,以析破文字之体形也。
”(颜师古)所谓“便辞巧说”,自然语含双关。
“析字,就是为了适应交际的某种特殊需要,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关系,加以变化、分解、离合、增损,重新组合,使之产生出新的意义来。
”③析字最初用来预言吉凶,后又发展为酒席间的文字游戏,在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如隐语、字谜、拆字联等,意味十足。
笔者暂借析字方法来分析汉字字形中的双关现象,分为合法、离法、加法、减法、改法、字貌法六种。
一、合法合法是将几个汉字合成一个汉字,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又可分为两种:1. 合成汉字系统中本来就有的字《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
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
国内外双关语研究述评
![国内外双关语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a4f7d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20.png)
国内外双关语研究述评国内外双关语是一种幽默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词语的多义性或相似音、相似形来创造出双关效果。
它常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广告宣传以及文学作品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思考。
本文将对国内外的双关语研究进行述评。
首先,国内的双关语研究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发展。
早在唐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不少运用双关的诗句。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双关语的运用日益广泛。
例如,清代文人纳兰性德的《红楼梦》中有许多双关语的运用,如“贾府园林”,既指贾府的庭院,也暗指贾府的家族势力和阴谋斗争。
此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连枝将落未成阴,但使梧桐更吸尽”也是一种双关语的应用,既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也暗喻着对自然环境的感叹。
然而,在双关语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仍相对滞后。
一方面,国内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学作品及语言学领域,缺乏对体育、广告等领域的探索。
另一方面,对双关语的深入解构和系统分析仍有所欠缺。
有些研究只停留在单个双关词本身的解析上,对其语境的分析相对较少。
这就导致了研究结果的片面性和不丰富性。
因此,国内的双关语研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空间。
相比之下,国外的双关语研究更为广泛和深入。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语系国家,双关语在文学、语言学以及文化研究等领域被广泛运用和深入研究。
例如,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广泛运用了双关语,如《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就是一个经典的双关语。
此外,西方研究者对双关语的分类和分析也比较系统和深入。
他们更注重双关语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功能,关注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因此,国外的研究成果更为全面和深入。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双关语的研究在水平和广度上存在差异。
国内虽然有一定的积累和突破,但仍有待加强与国际研究的交流和学习。
对于国内双关语的研究,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引入文化、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此外,还可以对双关语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如广告、媒体等,以丰富双关语研究的内容和层次。
浅谈汉语双关语
![浅谈汉语双关语](https://img.taocdn.com/s3/m/cff9063b52d380eb62946db9.png)
浅谈汉语双关语作者:杨慕文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2期摘要:双关即“一语双关”,是世界文明共有的语言现象,是汉语中运用最早、经久不衰的修辞格之一,与人类的认知模式密切相关。
本文拟从汉语双关的内涵、文化基础、结构模式及功用等角度入手,对汉语双关传统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汉语双关语分类功用双关,修辞学上辞格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
①汉语双关利用词语的谐音、多义巧妙地使词语或句子在特定语境中带有双重甚至多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再现发话人心目中原有的意象,为语言表达增添了艺术色彩和感染力,使意境更加深远,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双关的单位被人们一步步扩展到了语素、词语、句子、句群、语段和语篇中。
②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汉字文化、含蓄的民族心理和直觉思维方式等构成了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带有伦理、整体、意向、直觉、意象、模糊、求同、后馈、内向、归纳十个特征。
③在解释政治、社会、伦理、人生种种问题时凸显出强烈的主体意向性,重视意象和归纳。
因此我国古代诗论家大都强调意在言外、意贵含蓄。
难怪王希杰谈到汉语双关传统时说:“中国人一向比较喜欢双关,与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比较含蓄的民族。
”④一目前,对双关的分类,标准和术语不一。
国内出版的汉语修辞方面的著作都是从双关语词的音、形、义三方面着手,大致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谐音双关。
中国人历来重视声音。
汉语言中音节少汉字多(有六七万),形成了独特的谐音文化。
“谐音双关”是指在选词时,选取一词来表达音同或音近但不同义的另一个词的内涵。
这种利用音的巧合,偷换同音异义的词的表现手法,若运用得当,会产生丰富的修辞效果。
⑤谐音双关使用的范围大体分为四类。
1.社会习俗礼仪。
在中国传统婚俗中,新人洞房床上柚子(有子)、枣子(早子)、花生(育)的摆放即是取了“早生子”的谐音,预祝早生贵子、子孙满堂,这是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生育观念在民俗心理中的反映。
双关语——精选推荐
![双关语——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dd3d8c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8.png)
含蓄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下的双关语摘要:修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状况,它是民族心灵火花的闪现,是民族心理意识的积淀。
而影响修辞的因素又与文化发生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国的民族思维延续传统心理的方向发展具有整体性、含蓄性的特点。
在封建统治的束缚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渗透下,更是形成了深沉含蓄的文化心理。
本文主要分析含蓄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影响下的双关语、人文传统以及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关键词:文化心理含蓄美修辞双关古代诗歌一、汉语双关传统与汉民族的整体思维方式和含蓄的民族心理的关系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文字游戏、谐音文化、含蓄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构成了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的特征表现为十个方面: 伦理型、整体性、意向性、直觉性、意象性、模糊性、求同性、后馈性、内向性和归纳型。
具体而言,东方思维沿着政治伦理的方向发展。
重视伦理道德,重视身心修养,重视内向自求,重视治国安邦,因而带有强烈的主体意向性;政治上追求治国安邦,产生了“大一统”的思想。
惟圣、惟书、惟上的思维带有后馈性和求同性。
注重政治伦理,必然对探索自然失去兴趣,因而热衷于对天地人作比附,进行直觉体悟与整体综合,用以解释政治、社会、伦理、人生的种种问题。
内向自求、主体意向与直觉体悟相关,直觉体悟又以整体综合为前提,同时又是直观经验的结果。
重视直观经验又引出重视意象和归纳,以直觉体悟和整体综合把握事物,容易使思维带有模糊性。
在这种思维方式和含蓄的民族心理之下,我国古代诗论家大都强调意在言外、意贵含蓄,也就是钟嵘所谓“文已尽而言有余”,司空图所强调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戴叔伦所注重的“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等。
正如梁实秋总结的那样:“向来写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最乐道。
”王希杰在谈到汉语中的双关传统时也说:“中国人一向比较喜欢双关,大概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比较含蓄的民族。
双关——语言的调味剂
![双关——语言的调味剂](https://img.taocdn.com/s3/m/fb3354e404a1b0717fd5ddfc.png)
双关——语言的调味剂江苏射阳县新坍中学王克修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
双关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方式,恰当地使用双关,有一箭双雕之妙。
有时幽默诙谐,让人捧腹;有时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广为运用而又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歇后语就较多的采用这一修辞格。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双关义体现在“苦”上。
苦,指黄连的味苦,而全句的实际含义是指内心有苦楚,但不敢或不便向人诉说。
“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语音双关。
“掸”“胆”同音,让人在幽默风趣的说笑中感悟说话者的真意。
由于歇后语取材广泛、贴近群众生活,想象新奇,超越常规,极具有悬念性、诙谐性、讽刺性特点,加上双关手法的巧妙运用,便获得了一定的生命力。
诗文中采用双关手法也不鲜见。
“柳”者,“留”也。
古人离别的时候,习惯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剧本《陈毅市长》的台词:陈毅我以为,齐先生虽是海内外文明的化学专家,可是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
…………齐仰之在此以前我之所以未能从命,一是我对共产党人的革命化学毫无所知,二是……二是我这个知识分子身上还有不少酸性……陈毅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齐仰之(大笑)妙,妙!陈市长真不愧是共产党人的化学家,没想到你的光临使我这个多年不问政治、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学变化!陈毅我哪里是什么化学家吆!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剂。
陈毅所说的“化学”指的是社会变化的科学,而不是齐仰之研究的化学;齐仰之所说的“酸性”,指迂腐,不适应新时代的个性,不是化学里一种物质的属性。
可谓语语双关,妙趣横生,折射了陈毅的博学与敬才,体现了齐仰之的质朴与通达。
广告在当今人们的商品生活中,扮演着非凡的角色。
广告创意不乏采用双关手法,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浅谈汉语双关语
![浅谈汉语双关语](https://img.taocdn.com/s3/m/86d980db240c844769eaeec0.png)
浅
童
谈 汉 语 双 关 语
杨 慕 文
( 州 大学 外 圉语学 院 , 肃 兰 州 兰 甘 7 04 3 0 0)
摘
要 :双 关 即 “ 语 双 关 ” 是 世 界 文 明 共 有 的 语 一 ,
3语 言 本 身 的 变 异 创 新 类 。 此 类 语 音 双 关 广 泛 运 用 . 于 歇 后 语 、 告 词 新 闻标 题 、 语 、 标 名 等 。 例 如 : 广 谜 商 外 甥 打灯 笼— — 照 舅 ( ) 旧
行 简要 探 讨 。
4有 着 悠 久 历 史 的 饮 食 文 化 类 。 如 菜 式 “ 代 双 骄 ” . 绝
分类 功 用
关 键 词 :汉 语 双 关 语
实 为 青 辣 椒 和 红 辣 椒
( ) 义双 关 。语 义 双关 ” 利 用词 语 的多 义性 , 二 语 “ 指 在
双 关 , 辞 学 上 辞 格 之 一 , 用 语 言 文 字 上 同 音 或 同 修 利 义 的关 系 , 一 句 话 关 涉 刮 两 件 事 。0 语 双 关 利 用 词 语 使 汉
少 汉 字 多 ( 六 七 万 ) 形 成 了 独 特 的 谐 音 文 化 。 “ 音 双 有 , 谐
( ) 学 作 品 中 。 诗 歌 、 说 、 剧 、 话 、 言 等 文 一 文 小 戏 神 寓
学 作 品 中 就 常 采 取 多 义 或 歧 义 等 双 关 形 式 ,曲 折 表 达 作
表现 在 以下 三方 面
目前 , 双 关 的 分 类 , 准 和 术 语 不 一 。 国 内 出 版 的 对 标 汉 语 修 辞 方 面 的 著 作 都 是 从 双 关 语 词 的 音 、 、 三 方 面 形 义 着 手 . 致 将 其 分 为 两 大 类 大 ( ) 音 双 关 。 围 人 历 来 重 视 声 音 汉 语 言 中 音 节 一 谐 中
认知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双关解读机制
![认知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双关解读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bfc0d85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1.png)
认知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双关解读机制摘要:汉语双关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具有语言幽默、言语巧妙等特点。
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包括双关的本质、双关的认知加工等方面。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汉语双关的认知语用特点,为汉语语言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汉语双关;认知语用;解读机制一、引言汉语双关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现象,指的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其中至少有一种是幽默或诙谐的。
汉语双关是汉语语言的一种特色,也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难点。
汉语双关的解读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也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
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汉语双关的概念和特点;第二部分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第三部分对汉语双关的认知语用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汉语双关的概念和特点汉语双关是汉语语言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其中至少有一种是幽默或诙谐的。
汉语双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语言幽默汉语双关通常具有一定的幽默效果,通过巧妙的语言组合和双关的效果,使得语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
2. 言语巧妙汉语双关通常需要通过巧妙的语言组合和语言运用来实现,具有一定的言语巧妙性。
3. 需要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的支持汉语双关的解读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才能理解其中的双关含义。
三、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
本节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双关的解读机制。
1. 双关的本质汉语双关的本质是在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中,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含义。
其中至少有一种是幽默或诙谐的。
双关的本质是通过巧妙的语言组合和语言运用,实现语言幽默和言语巧妙。
2. 双关的认知加工汉语双关的解读需要读者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加工,包括语音加工、语义加工和语用加工等。
现代汉语双关的名词解释
![现代汉语双关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ef4e9a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f.png)
现代汉语双关的名词解释
双关,释义是:修辞格的一种。
利用语言上的多义和同音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个意思。
即表面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指的是另一种意义。
有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这种双关手法利用词语之间的音同或音近关系,使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在发音上关联到两个或更多的意义。
例如,在中文里,“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的“晴”字与“情”字谐音,表面上是在描述天气,实际上却是在表达情感上的复杂和纠葛。
2.意义双关:意义双关则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使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或层面上产生不同的解释。
这种双关往往要求读者或听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敏感度,才能准确捕捉到其中的微妙之处。
例如,在商业广告中,某品牌可能会用“一箭双雕”这样的成语来暗示其产品具有双重功效或优势,既表达了产品的特点,又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
双关手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创意,使用得当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同时,双关也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游戏,它要求读者或听者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还要能够捕捉到
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含义。
因此,双关手法在文学、广告、日常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双关辞格研究综述
![双关辞格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481240058f5f61fb6366636.png)
双关辞格研究综述摘要:双关作为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双关辞格的研究成果也较多。
通过对双关的定义与分类、双关的运用、双关的认知研究、双关的翻译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双关辞格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双关;翻译;认知双关是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在《诗经》、《论语》等典籍中就有双关的运用,双关这一辞格在中国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其作为修辞方式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最为广泛。
现在汉语双关主要以语言游戏和修辞手段两种形式延续至今,其应用领域包括古体诗歌、谜语、歇后语、相声小品、网络文学、广告等。
双关的使用受到了文人墨客及普通百姓的喜爱,它使语言表达幽默生动、委婉含蓄。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修辞手法,双关的使用在我国六朝民歌中就已经普遍存在,例如,“高山种芙蓉” (子夜歌),以“芙蓉”谐“夫容”。
“杀荷不断藕,莲心已复生”(读曲歌),以“藕”谐“偶”,“莲”谐“怜”。
而在西方双关语的书面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时代。
[1][P40]本文将搜集到的双关的研究材料分为四类:对双关的定义与分类的研究、双关的语用研究、双关的认知机制分析和双关的翻译。
一、双关的定义与分类(一)、双关的定义与来源双关的使用在我国至少可以追溯到包括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创作的诗集《诗经》。
[2]但是纵观现有的文献资料,有关双关的历史来源却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词源》、《汉语大词典》、《修辞学发微》等修辞学专著和词典多首标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但马国强在检读了汉魏至唐宋历代诗歌后发现,范仲淹之前就已经有诗言及“双关”,佐证是《全唐诗》 650卷方千的有诗歌《袁明府以家醖寄余,余以山梅答赠,非惟四韵,兼亦双关》。
[3]苏杰认为:唐宋之际所谓“双关”其实是“两语各关”,与今天所谓“一语双关”有本质不同。
[4][P42]他考察到的“双关”二字明确无疑表示“一语双关”的最早用例应该是钟惺《古玉刻蟢子得蜂诗引》(明贺复徵编《文章辨体汇选》卷三六二。
汉英双关人文传统对比研究
![汉英双关人文传统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bfd04602d276a201292e56.png)
汉英双关人文传统对比研究摘要:本文结合汉英文化的历史传统、哲学传统、修辞学传统、文学传统和研究传统等,对汉英双关语的历史渊源、传统嬗变和使用现状等人文传统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探讨了当代国内外英汉双关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关键词:英汉双关语;人文传统;双关语研究双关语历史悠久,其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人类最初的口头语言游戏中。
西方双关语的书面记载至少在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时代。
[1](P551)而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时期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我国先民生活的诗集《诗经》中也有不少双关用例。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双关语均曾盛极一时,不仅有对双关语情有独钟的作家和诗人,而且有以双关语为重要创作手段的文坛巨匠,甚至还有人双关成癖,或自称对双关至死不渝,[2](P287)或自称用双关思考,[3](P62)甚至声称自己常常“双关成梦”。
[3](P111)同时,双关语在中西文化中却极具争议。
有人认为双关语“性高贵”,为“智慧之基石”、“话语之生命”,[2](P287)还有人专门撰文为双关语歌功颂德、呐喊鸣冤,更有人对双关语深恶痛绝、口诛笔伐,贬低其为“最低贱的幽默形式”,甚至怒斥双关与扒窃为一丘之貉。
[2](P287)何以如此,本文结合英汉文化的历史传统、哲学传统、修辞学和文学传统对英汉双关语的历史渊源、传统嬗变、双关语研究现状和趋势等进行探讨。
一、汉语双关语的人文传统1.文化基础汉语双关传统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字游戏、谐音文化、含蓄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之中。
第一,文字游戏。
一方面,中国文化比较喜欢文字游戏。
单是谜语自西周至今已有3千多年历史。
另一方面,方形汉字变幻无穷的笔画,结合会意与谐音等手段将多音多义字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此基础上,双关语、藏词、析字、互文、图形诗等文字游戏源远流长,广受喜爱,中国也因此得名为“语言文字国”,灯谜、字谜等被尊称为“国宝”。
[4](P130)第二,谐音文化。
谐音在汉语文化中地位显著,不仅促进了语言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是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修辞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2-16作者简介:王志伟(1969-,男,河南中牟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英语修辞学、英语文体学与语篇分析研究。
第22卷第4期2006年8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 OURNAL OF SHAN GQ IU TEACHERS COLL EGE Vol.22No.4August ,2006汉语双关传统述评王志伟(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200083摘要:汉语双关名称来源不详,但其使用源远流长。
汉语丰富的文字游戏、独特的谐音文化以及含蓄的民族心理等构成了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
汉语双关传统主要通过语言游戏和修辞手段两种形式得以延续,运用领域主要涉及古体诗歌、文字游戏、谜语、歇后语、相声小品、网络文学、手机短信等。
中国传统的修辞哲学思想使得汉语双关地位不如西方显赫,双关研究也因此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关键词:汉语双关;文化基础;人文传统中图分类号:H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604-0133-04双关语作为世界多种语言中共有的语言现象,其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世界各地早期的口头语言游戏之中。
根据现有文献,双关语的书面使用在西方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时代。
[1]在中国至少也可以追溯到包括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创作的诗集《诗经》。
然而,和英语一样,汉语“双关”名称的由来也不能完全确定,《词源》、《汉语大词典》、《修辞学发微》等修辞学专著和词典多首标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但马国强在检读了汉魏至唐宋历代诗歌后发现,范仲淹之前就已经有诗言及“双关”,佐证是《全唐诗》650卷方千的有诗歌《袁明府以家寄余,余以山梅答赠,非惟四韵,兼亦双关》。
[2]“双关”称名是否还可以再往前溯源,至今不得而知。
不过,双关语作为世界文明中一种最为喜闻乐见的创作手段,作为资格老、牌子硬、经久不衰的修辞手段,其传统极为悠久,本文拟从汉语双关的文化基础和人文传统等角度入手,对汉语双关传统进行简要探讨。
一、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的文字游戏、谐音文化、含蓄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构成了汉语双关语的文化基础。
第一,文字游戏。
人类是游戏的动物,游戏是创造的准备,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
在人类的游戏中,语言文字游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雅各布逊(Roman Jacobson ,1896-1982强调“语言文字游戏的重要性不应低估”。
[3]王佐良先生也说:“游戏功用对于语言是重要的,正同游戏是人们生活里所绝不可缺少的一样。
取走了游戏语言,就是取走了广播和电视上的全部相声和喜剧,取走了全部幽默和讽刺文学,也取走了我们日常谈话里的全部笑料和风趣。
”[4]同西方语言相比,汉语也更适合于用来做语言文字游戏,因为从形体上,汉字是一种方块字,其不同的笔画变化无穷;从音义上讲,汉字能够借助会意、谐音等艺术手段将汉语中大量的多音多义字演绎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所以在中国,语言文字游戏就特别多,上到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包括小偷乞丐,都喜欢语言文字游戏。
中国的语言文字游戏的传统也特别悠久,灯谜、字谜等就是中国的国宝。
[5]它源远流长,形成了一种语言文字游戏文化,甚至可以说中国是个“语言文字国”,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比较喜欢文字游戏,如字谜、灯谜、谜语、酒令、相声、歇后语、民谣、歌谣、笑话、网络语言等。
单以谜语为例,它在中国自西周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再从谜语从不同时期的名称也可大致了解文字游戏在中国文化中的繁荣程度,它春秋时叫“言隐”、“隐语”、“辞”;在汉代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代叫“反语”、“歇后”;五代时称为“覆射”;宋代称为“地谜”、“诗谜”、“社谜”、“戾谜”、“藏头”、“市语”;元代时称为“独脚虎”、“谜韵”;明朝时称为“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清朝时称为“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
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
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民国时期被誉为一代“谜圣”的张起南(1878-1923,在其《橐园春灯话》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谜虽小道,然扩而充之,宇宙间一名一物无所不包。
此所谓‘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者也”。
[6]从修辞角度看,语言文字游戏是一种走到了极端的修辞活动。
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们的修辞天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语言和文字的一切的潜在表达功能,它是修辞技巧的实验室。
汉语中双关语、藏词、析字等许多修辞格实际上与传统的语言文字游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谐音在汉语文化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声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不仅是语言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修辞因素。
中国人历来对声音非常重视,并形成了独特的谐音文化。
例如《诗大序》把声音和人心密切联系起来:“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礼记・乐记》中也有几乎相同的话:“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谐音不仅常常出现在言语交际、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在非言语交际中,不仅运用于日常生活,诸如谚语、歇后语、人名、地名、广告语、流行语中,还出现在各类民间艺术中。
可以说“它已不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杂乱的现象,而是一种大量的、经常的、系统存在的现象,是汉人从某一方面来认识、把握世界的一种手段,更是汉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方式”。
[7]冯沅君和陆侃如研究了南北朝的乐府诗,发现南朝乐府诗中的谐音双关语非常常见。
中国的许多社会习俗和礼仪也常常和谐音有关。
例如,谐音文化就贯穿于安徽徽州婚俗的全过程:媒妁之亲初定之后,男方要向女方派送提亲礼金,古徽州的礼金数字一般送108元或128元,取“8”的谐音图个“发”家之吉;新娘离开娘家时要行“过炉”仪式,即由家人背着从家中锡炉子里烧着艾叶的香气中跨过再到祠堂上轿,“艾”、“锡”谐音“爱媳”,是一种祈愿和嘱咐;新娘花轿进入男方祠堂后,要行“过袋”仪式,即地上两只青布袋,新娘踩着青布袋而行,当新娘踩上前一只青布袋时,后边一只青布袋便被两名傧相掀起从新娘头顶翻过,口中高喊“一袋(代传一袋(代,一袋(代高一袋(代”,如此周而复始直抵祠堂门口,这里的谐音文化则是一种美好的祝福;进入洞房后,要将新娘嫁妆中的男、女新鞋各一双置放在床前,谐音“同鞋(行到老”,因为在徽州方言中,“鞋”与“行”同音;闹洞房时的“撒帐”仪式,依次撒向婚床帐幔的物什是红枣、染红壳的生花生、桂圆和生瓜子,谐音“早生贵子”,用的是物体语言的谐音,表达的是一种良好的祝愿。
即便是现代,谐音也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人们送礼也少不了“糕”(高升、“鱼”(富裕、有余,却忌讳送“钟”(送终送“伞”(散,吃梨吃桔子忌讳分着吃(分离、分居,过生日要吃长寿面,不喝南瓜汤(难过等。
电话号码、车辆牌号、证件号码等有“8”(发财有“6”(六顺就受人欢迎,而含4的数字就备受冷落。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也普遍采用谐音双关手法,如菜肴名称中的霸王别姬(鳖鸡、大鹏展翅(鱼翅、绝代双骄(青辣椒加红辣椒、呱呱叫好(南瓜炒冬瓜、龙凤呈祥、一帆风顺等等。
有着四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酒文化中谐音双关语更是突出。
[8]还有一例,四川省内江市城郊的三元塔上刻着一副令人称奇的三国人名谐趣联,“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鸟在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其中,姜维、吕布、曹操等人名均用谐音道出,对联一语双关,暗示人生有时会处于一种身不由己(恨关羽、无可奈何(不得张飞的境地。
这副对联言此意彼,虚实相生,谐音其中,十分生动有趣、富含哲理、回味无穷。
第三,汉语双关传统与中华民族的整体直觉思维方式和含蓄的民族心理也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中西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差异,近代不少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连淑能对此研究后总结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的特征表现为十个方面:伦理型、整体性、意向性、直觉性、意象性、模糊性、求同性、后馈性、内向性、归纳型,而与此对应,以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近代西欧和北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维模式也表现在认知性、分析性、对象性、逻辑性、实证性、精确性、求异性、前瞻性、外向性、演绎性等等十个对应的方面。
[9]具体而言,东方思维沿着政治伦理的方向发展,而西方思维却沿着认知科学的方向前进。
东方思维具有阴柔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力图求善,而西方思维具有阳刚偏向,含有科学家的素质,力图求真。
东方重视伦理道德,重视身心修养,重视内向自求,重视治国安邦,因而带有强烈的主体意向性;政治上追求治国安邦,产生了“大一统”的思想,惟圣、惟书、惟上是思维带有后馈性和求同性。
注重政治伦理,必然对探索自然失去兴趣,因而热衷于对天地人作比附,进行直觉体悟与整体综合,用以解释政治、社会、伦理、人生的种种问题。
内向自求、主体意向与直觉体悟相关,直觉体悟又以整体综合为前提,同时又是直观经验的结果。
重视直观经验又引出重视意象和归纳。
以直觉体悟和整体综合把握事物,容易使思维带有模糊性。
西方认知科学型的思维方式重视探索自然、重视求知、重视理性,重视外向探求,因而带有强烈的客体对象性。
科学上追求知识和理性,必然要借助逻辑,以分析和实证的手段获得对认知对象的精确认识。
追求科学认知又使人们不断求异、创造、超前,采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不断推导出新的科学体系。
在这种思维方式和含蓄的民族心理之下,我国古代诗论家大都强调意在言外、意贵含蓄,也就是钟嵘所谓“文已尽而言有余”,司空图所强调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戴叔伦所注重的“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等。
正如梁实秋总结的那样:“向来写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最乐道。
”[10]难怪王希杰谈到汉语中的双关传统时,说:“中国人一向比较喜欢双关,与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是一个比较含蓄的民族”(王希杰,1996:446。
二、汉语双关语的人文传统汉语中双关语的运用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诗经》、《论431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语・八佾》等中就有双关语的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