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变的天气教学反思

《多变的天气》是预初第二学期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由“看天行事”,“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在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与教研组老师的共同交流,以及个人的努力下,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比较顺利的完成.回顾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下面将本节课的教学体会作以下总结.

在整堂课中,做为一名新教师的我能在教学设计上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理念,尽可能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因学校紧邻区气象局的独特地缘优势,上学期带领了一个气象社团,在社团一个多学期的活动过程当中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为本堂课的设计和学生的接受理解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切入口以及当中的很多话题都来源于社团,比如说天气情况记录,气象知识宣传,校园天气预报等,这些都是人无我有的特色.这种设计充分利用了身边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原本显得陌生抽象的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气象知识渗透在学校日常活动中,同时利用这节课,还可抓住契机,宣传气象社,鼓励学生平时多关注社团的活动,这样使学生学习纷繁复杂的气象知识不局限在小小的教室,也不局限在短短的四十分钟.

另外,在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这一环节上,我创设了一个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摄影展,给学生呈现了较多具有一定代表性,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照片.情景的设置比较具有新意,所提的问题也紧紧集合了摄影展,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回答不仅是应付老师的提问,而且还能真切的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接着,我在放开手,让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照片呈现的事例的基础上,再来联想天气变化对人类其它的活动所造成的影响,这样的设计可以为学生的思考铺设一定的台阶,用抛砖引玉的手法来代替传统的凭空想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回想在最初的设计中,在引出天气的概念的时候我是通过让学生描述当天的天气情况,然后就唐突的出示天气的定义,还没有得到绝大多数学生内心的认同,又让学生去选择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词语.这样的设计显得操之过急,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后来在周老师的建议下,利用了气象社团的资源,作了一个自然流畅的导入.

在备课时,我的指导思想总是如何让学生来配合我上课,希望我的讲课能让学生马上理解,希望我提出的问题学生能立刻给予一个正确甚至完美的答案,因此我的提问总是陷入题目难度过大,或者问题缺少指向性太过笼统的境地.比如我在试讲的时候,展示我所拍的我校不同天气情况下的照片,然后请学生谈谈你看完以后的感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谈总体的一个看法,但有一些学生会单独把每张照片的感受一一说出来,因为提问缺乏针对性,因此减弱了教学的效果.

授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但我的主导作用还发挥不够,没有能够很灵活的处理学生的一些回答,尤其是一些令我意想不到的回答.比如说在提问学生面对各种气象灾害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有一位学生的回答是我们应该呆在家里,在我的预想中,可能学生会说我们平时应该要多了解关于气象灾害的知识,我们应该多关注天气预报等...学生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外,遗憾的是,自己没有能对学生的这一回答作一个合适的评价引导,只是有些含糊的表示不大赞同,硬是再请学生等到预想到的答案为止,这方面我还需要我今后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拓宽专业知识,能对学生的各种回答做一个即使而准确的评价,这样一些环节不会显得模棱两可,不了了之.

在以往的教学中,或许还是或多或少受到应试的一种影响,在学生学习天气符号的时候我非常注重学生对天气符号,风向标的记忆,希望他们都能对这些内容记得滚瓜烂熟.我在设计的时候,看到教学参考上说这一环节可请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最初觉得这环节是可有可无的,

后来才理解到请学生上台模拟可谓一举多得,一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检验本人教学及学生学习成果,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当一位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后本来从只能懵懂的收听天气预报变为主动预报天气预报时,心里会有多大的成就感.我独具匠心的制作了精美的课件,选取世界(全国)范围内十个左右著名城市,搜集同一天的天气资料,并且分别放上该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照片,这种不遗余力的用心为的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让学生更能真切的感受到浓厚的氛围.后来表明这种设计是成功的,如果没有教研员的指点,学生也包括我可能都没有机会来享受这种成就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不是注重地理知识的机械堆积,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没有对这句话有一个本质的认同,那么在他教学中的很多细节都会有悖于这个理论。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不能过于追求活动(提问)的数量和形式,而应善于抓住活动(提问)的本质,在活动(提问)之余尽可能地给予学生留出充分的消化和反思的空间,从而发挥每一次活动(提问)的作用.我也不能过于追求课件的精美和花哨,而应该深思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的作用,尽量将可有可无的鸡肋舍弃.在此基础上,我又不能一味将预设推到一种没有必要的高度而无视于生成性的一些东西,只会呆板的根据教案上课,而不会利用课堂中生成的一个个小插曲进行有效教学.

记得教研员周老师曾经对我说,要出去多听听课,这样才能找到差距,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而我现在觉得,也要不断的静下心来反思,前者是向别人学习,和别人对比.而此时则是现在的自己和过往的自己比较,从过去的自己身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现在的自己才会超越原本的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