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观复论与身心涵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观复论”与身心涵养

摘要:“观复”既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命题。作为圣者,老子以其丰富阅历和知识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命完善的文化滋养,他的“观复论”既贯穿着道德关怀意识,也蕴含着性命修持旨趣。长期以来,人们对老子的“观复论”做出了种种解释,但在理解上却存在不少分歧。如何领悟“观复论”的精神旨趣?唯有将之与《周易》联系起来。在老子《道德经》“观复论”与《周易・复》卦的象数义理之间有一条彼此贯通的思想连接线,而这条连接线正是揭开老子“观复论”奥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道德经》;观复;身心涵养;《周易》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2-0107-05

“观复”是老子《道德经》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基于“观复”的精神,《道德经》建构了修身养性的系统理论。对此,前人早已相当关注。《正统道藏》有50多种《道德经》注疏本,都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不少笔墨。从古至今,《道德经》的“观复论”一直是人们探讨和交流的重要议题。在这个领域,陆续取得的成果为我们理解《道德经》思想体系拓宽了视野,奠定了基础。

当然,必须看到的是,由于老子《道德经》产生时代很早,人们对老子“观复”思想的理解至今依然存在许多歧义。如何准确把握老子《道德经》的“观复论”?笔者以为,回归历史是基本的诠释路向。鉴于老子《道德经》多涉及人格生命,本文拟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结合“身心修养”话题,谈谈管见,盼能于老学之发展有所补益。

一、《道德经》“观复论”的语义疏解

老子“观复”之论见于《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①

这是该章的开头四句。这四句以“虚静”为话题,继而提出“观复”概念。所谓“虚”是“真空无象”的意思,而“静”就是“寂然不动”的意思。在《道德经》看来,“虚”是天道造物的起点,“静”是地德载物的状态。一虚一静,所以天地能够开物成务。于是万物生生不息,这就称为“万物并作”。在这里,“并”字尤其值得注意。该字古体写作“�p”,许慎《说文解字》曰“�p,从二立”,也就是两人并肩而立。引而伸之,“并”便有“联合”“一起”的意涵。由此看来,《道德经》讲“万物并作”实际上既表征了宇宙现象的纷繁复杂,也描述了“观复”主体的生存环境。“吾”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观复”的。

所谓“观”,甲骨文写作“”,字形像一只大鸟睁着两只大眼睛警觉地察看着前方,其言外之意就是聚精会神,也暗含有“无所不见”之洞察力的意思。《道德经》用了一个“观”字,既展现了修道主体的状态,也揭示了修道主体与修道客体的密切关联。

“观复论”的落脚点是“复”。因此,弄清楚“复”的意涵,是领悟《道德经》“观复论”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理解《道德经》精神实质的核心环节。

“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前人有很多解释。汉

代“老学”经典著作《道德真经河上公章句》谓:“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

归其本,人当念重其本也。”②显然,这是把“复”解释为“本”。“本”的意思

为树木的根部,引申为“事物的本源”“主体”等。

魏晋时期,玄学大师王弼作《老子道德经注》,他在该书第十六章这样解释:“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③照王弼的意思,老子讲的“观复”之“复”,应该理解为“反复”,也就是事物发生、发展、消亡,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反复过程中,虽然有动有静,但最终要归到“虚静”,因此“虚静”是“复”的本初状态,也是“观”的最高境界。

《道德真经河上公章句》以及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道家文化史上两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这两部著作对“观”“复”的解读是很有代表性的,故而成为后世诠释“观复论”的先导,自魏晋至清代,解释《道德经》“观复论”的词句虽不断翻新,但大体上遵循着河上公章句本与王弼注本的路向。由此,我们可以作一个初步的小结:“归本于虚静”就是《道德经》“观复论”的直观语义内涵。

二、《道德经》“观复论”的易学底蕴

从语义上进行诠释,这是理解《道德经》“观复论”的前提。但是,如果停留于这个层面,依然不能真正把握《道德经》“观复论”的主旨。唯有进一步稽考其文化渊源,才能深入领悟其精神实质。

《道德经》“观复论”的文化渊源是什么呢?作为道家学派的理论代表,老子建构《道德经》思想体系,当然不是仅仅汲取某种单一的文化资源,而是兼收并蓄的。然而,如果从根本上看,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应该是上古之《易》。

唐代著名道家学者陆希声《道德真经传》在解释什么是“复”的时候说:

其用无方,故万物并作。其体湛然,以观其复。雷在地中者,天地之复也。④

在这段引文里,“雷在地中”出自《周易・复》卦之彖辞。在陆希声心目中,老子《道德经》的“观复论”与《周易》的《复卦》精神是合拍的。根据这个引证,我们可以说,《周易》的《复》卦就是老子《道德经》“观复论”的基本文化资源。那么,《道德经》的“观复论”与《周易》的《复》卦存在什么关联呢?

上引陆希声《道德真经传》的言辞实际上已道破天机。“雷在地中”讲的就是《复》卦之象。《周易》的符号系统,分为三爻(即三画)的“经卦”和六爻(即六画)的“别卦”。三爻经卦共有八个: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代表八物:天、雷、水、山、地、风、火、泽。由八经卦两两相重,就形成了六十四别卦,《复》卦即属于六十四别卦之一。古人说《易》,常将“八卦”与“八物”互相转换,例如以水表坎,以火表离。“雷在地中”遵循的就是这种“以物示卦”的思路。其中,“雷”暗示的就是“震卦”,而“地”暗示的就是“坤卦”。

从卦象来看,代表“地”的坤卦在上方,而代表“雷”的震卦则在下方,因此有“雷在地中”的说法。“雷在地中”既是《复》卦的状态描述,也是老子《道德经》“观复”之所“观”的宇宙法象。 陆希声在以“雷在地中”描述《复》卦之象后,为什么紧接着讲“天地之复”?从句子结构来看,“雷在地中”与“天地之复”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判断句。“雷在地中”所描述的即为一种存在状态,而“天地之复”则是对这种状态进行定性。这样定性,实际上是要揭示《道德经》“观复”之“复”的精神旨趣。

表面上看,“天地之复”似乎显得很抽象,但如果回归到《周易・复》卦的“象数”基点上来,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具体内涵。《周易》的《复》卦,除了有“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