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简介

合集下载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又称三坊、古坊、古营,是历史悠久的老北京特色小吃城。

它是一座集傣族特色小吃和满州特色小吃于一体的小吃城,既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又拥有独特的风景氛围,可谓是古老而又繁华的民间饮食文化风景线。

三坊七巷位于京城中轴线南端,距西城门不远,是历史悠久的老北京特色小吃城,古称“坊巷”,是保留最完好的古民宅建筑群体,将清代建筑的结构、气质、技艺等完全保存下来,是历史古迹保护的范例。

在三坊七巷,傣族和满族特色小吃聚集成座,比如鸡蛋烧、酥咸煎煮、面窝子煎饼、拔丝稗子、油煎芋仔、板条馍等等,口味独特,凑一凑就是一碗滋味满满的鲜美小吃。

除了小吃,三坊七巷也有许多细致的老商店,从着名的膳蔻老香料经销店,到家喻户晓的蝴蝶日本木床店,从满族的冬拖鞋脚板,到笠帽子和满族服饰店,都有几个代代相传,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老店。

三坊七巷的老景观也非常美丽,古民宅的窗户和墙体上,都有彩绘的,像生动的画卷一样“璇玑回廊”,古老的建筑布局,彩绘题记,以及保存完好的古拱门,使这里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虽然三坊七巷早已不再是一个古老的小食城,而是经过改造后的一个混合文化区,但是它仍然保留了昔日的文化传统。

今天,虽然有很多不同文化撞击,但是它仍然保留了古老的文化气息,令人感到愉
悦。

三坊七巷不仅是风景优美,而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种形式。

它不仅是北京美食文化的宝库,更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老北京文化特色小吃之乡,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古城区。

三坊七巷旅游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旅游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旅游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区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体,迄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是中国以坊巷为脉络构建起的最大传统
民居建筑群。

街区内有50多条古街巷,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

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南起南后街,北到杨桥路,东临教场中路,西至金鱼巷。

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保持最完整的古城街区之一。

三坊七巷内原有10条坊、7条巷,现保存较好的有3条,
分别是:杨桥巷、郎官巷和塔巷。

杨桥巷因宋朝时有一座“杨桥”而得名。

郎官巷原是明朝户部尚书郎中王恕的宅邸。

王恕曾在福州任过知府。

宅子被毁后,人们在原址建了一座郎官亭以示纪念。

塔巷原是清朝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的故居,在清朝被改为塔巷。

清朝时,塔前有一座三层楼高的宝塔(即七塔寺),因此得名“塔前塔”。

—— 1 —1 —。

三坊七巷景色描写

三坊七巷景色描写

三坊七巷景色描写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是老福州的根。

它全长近三华里,有三坊七巷之称,是福州市旧城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三坊七巷原名叫“三都澳”,传说是宋朝建都的地方。

坊和
巷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以木为主的结构,所以也叫“木坊”、“木街”和“木府”。

三坊七巷,它是由三条平行的轴线构成。

分别是北到杨桥巷,南到南后街,西到珠宝巷,东到水西门大街。

在这三条轴线上有许多明清建筑,其中有林则徐的故居、林觉民家的“三坊七巷”牌坊、严复故居、郑成功纪念馆和朱紫坊等。

现在我们来到了南后街,走进南后街就可以看见一座高大的牌坊。

牌坊上有两条龙盘旋着。

一条是张锦芳的家——严复故居,另一条是林则徐的家——林觉民家——严复故居。

两条龙在这座牌坊上盘旋着,寓意
南后街像一条龙一样守护着这里。

走出南后街,就可以看见一个大大的广场,广场上有许多人在放风筝。

—— 1 —1 —。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是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胡集镇的一座古老文化村落,也是淮安著名的景点之一。

虽然地处偏僻,却因其历史古迹和精彩的民俗文化而闻名海内外,深受淮安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和尊敬。

三坊七巷既古老又独特,历史上曾是一个繁华的商贸中心,其中有上百栋民房,犹如一个小小的“建筑宫殿”。

其中,“七巷”以曲折弯曲的小巷组成,建筑以灰色为主,屋顶多为四坡波浪形,并布满各种小型装饰,古朴低矮而又古雅。

三坊七巷文化也是独特的,它不仅体现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而且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文化。

每年的端午节和元宵节,三坊七巷的住民们便会热闹非凡,形成了一幅热闹欢乐的画面,十分壮观。

此外,三坊七巷还是淮安当地的文化艺术中心,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社团和研究机构。

多年来,三坊七巷的住民们致力于保存、创新和传承传统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风格。

每年春季,三坊七巷文化贯通会也会在这里举行,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三坊七巷是淮安历史文化的精华之地,也是淮安旅游胜地。

它传承了传统文化,展示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现了江苏历史文化,也是淮安艺术家追求艺术创新的地方。

三坊七巷的许多古老的建筑,每一处都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感受到淮安的古老文化韵味。

三坊七巷古老的文化现象,被世人称为“古老的宝藏”,、值得所有游客及朋友们探索。

- 1 -。

福州三坊七巷简介

福州三坊七巷简介

福州三坊七巷简介来源: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络中⼼福州⼀直试图成为⼤城市,⼤的意思是包容所有。

由于地处盆地,加上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传统,虽然临海靠港,⼜是近代五⼝通商的⼝岸之⼀,福州既不象泉州那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也没能象厦门⼀样,依靠地理优势和⼈⽂特点,充分发展了现代商贸;福州更象⼀个偏安的⼩城,在满城浓郁的榕树荫下默默度着光阴,但这不妨碍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福州的市中⼼,在繁华的东街⼝商业区西⾯,留下⼀⼤⽚保留有近100座占地千平⽶以上的明清年代府第建筑,这⼀⽚统称为“三坊七巷”的街区,被称作是福州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是古城中坊巷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南⽅现存⽐较完整的⼤规模古街区之⼀,这些⾼墙乌⽡的宅第和⽣活在⾥⾯的⼈们,⼀直是这个千年古城最有⽂化⽓息的地⽅,⾄今存留在三坊七巷的⼤量名⼈故居,在被商业⽓息⽇渐侵蚀下,依然如颗颗珍珠,透过时间的蒙尘闪烁出不灭的光芒。

历史上福州市的商业中⼼在南后街,这条绿荫如盖的古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唐朝以后,为了控制⼤量躲避中原战乱流⼊闽越⼀带的⼈⼝,也为了发展商贸经济和抵抗外蕃⼊侵,当时的闽王王审知开始规划建设福州新城,新城以南后街为南北⾛向的中轴线,东西两边延展开三坊七巷,西边从北到南是⾐锦坊、⽂儒坊和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依次排列在东⾯,三坊七巷在明清时期达到繁华的顶峰,商贾如云,⽂⼈墨客落难王公如过江之鲫,直⾄今天,我们还不难从三坊七巷⾥众多⼤宅第的门楣上、窗槛间依稀见到当年奢华景象。

穿过朱红⾊的牌楼⾛进⾐锦坊闲逛,⼣阳斜照下是条长长的巷道,宽不过四⽶,两边抹着⽩灰的⾼墙顶上爬⼭虎丛⽣,间杂着⼏簇开得⾮常灿烂的紫的粉的三⾓梅,⼀扇扇朱红⼤门仿佛关闭了⼀个世纪,即便是开着的⼩门看进去也幽暗深邃;榕树下偶尔会碰见三两头发花⽩的⽼⼈围坐玩⼀种四⾊纸牌,抬起头对你客⽓地笑笑,那眼神就象⼩时候外婆家隔壁的阿婆,亲切⽽且遥远。

三坊七巷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景点介绍1 小胥教堂小胥教堂坐落在上海市三坊七巷,已有百年历史。

它是一座维多利亚式建筑,建于1874年,在1985年被认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胥教堂是三坊七巷乡土韵味的代表之一,也是当地重要的社区交流空间。

小胥教堂宽27米,高13米,地处植物绿化面积3500平方米,教堂前面有1000平方米的花园,四周种植着绿树。

每年一月,小胥教堂会按照福音崇拜的要求,在自己的礼堂内举行一场特别的礼拜。

2 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也称新石巷,位于上海市虹口区,被称为上海社区旅游的代表之地,拥有浓厚的上海乡村风格。

三坊七巷是一个不大的街区,但却有着传统的人文景观。

这里有芙蓉园士多店、皮影戏文化工作室、迪士尼梦幻主题书店,有传统铺面、小酒馆等,让游客体验着具有时代变迁气息的复古文化,感受老上海的味道。

3 光滩光滩在三坊七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有着清晰的英式风格建筑,完美体现了传统上海社区的格局,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等。

光滩因它曾经属于上海国际外籍人员的合租院落而取名“光滩”。

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古朴隽永的文化胜地,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共享浓厚的上海文化气息。

4 九宣桥九宣桥跨越漕泾河,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三坊七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九宣桥始建于1842年,全长113.8米,鼓檐式格架,地质由洞冈、石板和拱墩三部分组成,桥上一桥十八弯,形成独特的曲桥美景,目前九宣桥仍被拆除后彩绘牆石的新风格延续。

5 大营沙墩大营沙墩是三坊七巷的重要文物古迹,也是上海早期重要的工程建筑和堤防建设遗迹之一。

据史载,大营沙墩最初是西汉勤王李斯精令大将军办官所由,后由唐朝政府修建,而后数百年间一直被维护着,两山之间的泾渭分明,惊才震群。

以上就是关于三坊七巷景点介绍的简介,这里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从上海传统文化建筑如小胥教堂到有芙蓉园士多店、皮影戏文化工作室等的新石街,亦或是古朴而古典的九宣桥桥梁,再到上海早期重要的工程建筑和堤防建设遗迹的大营沙墩,一切都让游客沉浸在三坊七巷的传统文化中,让人尽情延伸想象与感受。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代表,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

三坊七巷始建于汉代,历经千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三坊七巷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建筑和地理环境十分独特,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经典代表。

三坊七巷空间精美,狭长的巷子和宽敞的广场穿插交错,形成了一条条犹如龙蛇般蜿蜒的小巷,充满神秘感。

三坊七巷还有众多古代建筑,由于历经时间的洗礼,这些建筑已显得格外古朴可人,显示出浓郁的中国古典风情和民间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古磨坊”,它是古代农民磨粮食的地方,也是当地人民娱乐休闲的地方,被誉为“当地的精神家园”。

如今,三坊七巷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三坊七巷不仅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痕迹,也为近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堪称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三巷七坊

三巷七坊

福州三坊七巷——地灵出人杰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出了一代又一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历史波澜的伟大人物。

三巷七坊,便是追寻福州人文历史的最好去处,这里集中了很多历史上在福州生活过的伟大人物。

三巷七坊是以南后街为中心的清明时期的古建筑群,大体上以南后街为轴心。

三巷七坊已被开发为福州的重要人文景区。

三巷七坊内又富有民文化特色的各色文化表演以及工艺品商店。

每个街道内有保存完好的名人住宅(部分为后来修缮)。

下面向大家介绍几位在次生活过大家十分熟悉的名人。

这是位于三巷七坊入口的一个清末的宅院,这里曾经先后生活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以及后来的著名散文家、诗人冰心。

在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的百年历史中,国人为了民族的觉醒进行着前仆后继革命历程。

这之中林觉民便是历史的先行者和革命的坚定践行者。

他又年轻的生命向世人敲响民族兴亡的警钟,他那一腔爱国热情,激荡着每一个站在他雕像前的游客的心。

一本《天演论》唤醒了日本人,却没有唤醒中国人,不知近代伟大的进步学者严复心中是何等的忧郁。

那是硝烟四起的年代,国家积贫积弱,严复正生活在那个时代。

面对国民的愚钝,严复用自己进步的思维洞悉历史方向,用《天演论》展现着西方先进的文化与社会面貌,然而愚钝、封建之下国人在挣扎中迷失了方向。

站在他曾经生活的院落中,用心去品味一位伟大学者的民族责任心,用心去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谆谆教诲。

除此之外,三巷七坊还有众多的历史名人遗迹等待着你去探访,在南后街尽头坐落着伟大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领导者林则徐的纪念馆。

走进三巷七坊,品读历史,感悟真谛,一段段发人深思,一曲曲惊心动魄,一场场历史兴衰洒尽英雄泪。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轴线西侧的中心城区,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占地面积38.35公顷(575.25亩)。

目前,三坊七巷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区格局,涵盖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159座(其中包括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挂牌保护单位8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处)。

三坊七巷系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建筑群规模宏大,坊巷格局完整而富有个性,体现了历史上福州成熟的城市建设思想、街坊布局特色。

坊巷内现存的明、清古建筑,大至院落规模、总体形制、建筑结构、整体风格,小至墙面铺砌、门窗样式、材质色调,体现着福州古民居所特有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传承与记述着福州别具一格的建筑手法、雕饰文化艺术。

三坊七巷自从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晚清民国走向辉煌,涌现出了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民、林旭、林纾、沈葆桢等几十位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之交融而形成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喜看家乡新变话——三坊七巷大家熟悉的三坊七巷,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三坊七巷总面积611亩,始建于西晋末年,这里是福州这座千年古城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建筑,被誉为一座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

两百多年后,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新置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

到了唐天复元年,即公元901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了“守地养民”,又在子城之外,以钱纹砖砌筑起一座“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

我们所熟知的三坊七巷就在罗城的西南部。

三坊七巷,一个古老的名字,虽然古老,但不苍老。

望着高大的墙,冗长的巷子,斑驳的老树,头上的一道蓝天,不时掠过的微风,整个世界仿佛都变小了。

巷子里很安静,只有那时不时传来一两声孩子们的嬉笑。

虽说后人改造了石板路、矮墙,但我依旧可以看见那些古老木制的门庭。

一律的暗红,虽然不如俏丽女子的裙摆红得妩媚,也不像带刺的玫瑰红得颓败,但是它有一种平和,让人感到温暖的气息。

身临其境,不禁被三坊七巷这种气氛所感染。

雕栏石砌像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而留下的,是一片宁静。

慢慢地,仿佛整个世界只有宁静。

坊与巷,这是两个古老的词,时间已经在上面镀了一层厚厚的铁锈,锈色下,它们渐渐变得狭小、泛黄、淡远。

似乎它已经缩在角落里。

似乎已经像一片脆弱的枯叶。

似乎连呜咽声都渐渐凝噎。

回想,我们仿佛看到了,看到它们曾经花朵般绽放的时代。

纵与横,方与正,井然有序,宛若训练有素的军队,宛若中规中矩的棋盘。

现代都市轰隆隆行进的步伐,也奇迹般从它身边一次次绕过,没有踩下,是侥幸吗?还是因为这座古老的建筑里走出来的英雄豪杰暗中庇佑。

翻动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像: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林徽因、谢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他们的生活的痕迹都或多或少映现在三坊七巷里。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以下文字由新浪博客之:飞旋的草帽 整理)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为新一轮创业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现有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张 经:(1492~1555年),字廷彝,号半洲,候官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授嘉兴知县。嘉靖四年召为吏科给事中,历户科都给事中、太仆少卿、右副都御史,协理院事。嘉靖十六年年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以镇压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有功,进兵部左侍郎。嘉靖三十二年起为南京户部尚书,改兵部。张经有智勇,能用兵,在江南抗倭期间御将帅,守要害,有功无罪,最后被严嵩、赵文华陷害而死。故居现文儒坊尚书里。
陈 帙:林则徐之母,居文儒坊19号。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介绍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介绍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介绍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之一,也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脉昌盛之地,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福州三坊七巷是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总占地约45公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其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到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陈承裘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沈葆桢故居、林氏民居、小黄楼等9座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是闽都文化象征、福州城市文脉所在。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不过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

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

其中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且各有吉祥寓意。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

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2009年6月,“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州市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的原则,全面启动实施“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现已基本完成全部文保建筑保护修复。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保护最完整的历史⽂化街区,是全国独⼀⽆⼆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坊制度活化⽯”。

向西三⽚称“坊”,向东七条称“巷”,⾃北⽽南依次为⾐锦坊、⽂儒坊、光禄坊“三坊”,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七巷”。

三坊七巷为国家AAAAA级景区。

2006年,三坊七巷与朱紫坊⼀起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义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杨桥路】昔⽇杨桥巷如今已扩建为杨桥路。

双抛桥林觉民故居冰⼼故居紫藤书屋学如上⽔⾏⾈不进则退;⼼似平原⾛马易放难收。

知⾜常乐;能忍⾃安。

雷霆⾛精锐;冰雪净聪明。

蛟毫⾹篆⼀帘;麈尾清樽三径。

吾与汝并肩携⼿,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南后街】仁⾥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衢萦古韵,共赏书⾹浓郁,雅乐悠扬。

(陈奋武书,郭道鉴撰)步⼊南后街,道旁有⼀硕⼤的镌着篆字的铜印。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陈衍撰联)国师苑榕垣毓巧艺;坊巷蕴精华。

【郎官巷】课学秋灯,书声喧⾥巷;温诗春酒,豪语动枌榆。

(陈朱书,卓斌青撰)琴南书院畏天临窗静试下岩砚;觅句频庚蜀国笺。

(林纾)巴黎茶花⼥遗史(丁可钧)严复故居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

(严复)书房⼆梅书屋⼆梅书屋坐落于郎官巷, 因宅院内植有两株梅花⽽得名,始建于明末, 是清代凤池书院院长林星章旧居,⼟⽊结构,主建筑坐南向北,前后共五进,通⾄塔巷。

厅堂怀瑾握瑜在中有美;俭车乐沏攸德咸宜。

蜡像:新婚燕尔。

蜡像:新婚燕尔。

蜡像:其乐融融。

⼆进厅堂承启堂卧房厨房书房⼆梅书屋蜡像:焚膏继晷。

内过道后花园后厅⽂魁勤劳夙懋;才守可嘉。

【塔巷】六⼦登科,理学融天地;双梅探屋,修⽂烛古今。

(傅永彊书,林⼭撰)王麟故居福⽂魁武魁【黄巷】⼩黄楼相传乃黄璞少时攻读的祖居旧屋。

梁章钜于清道光年间对黄璞旧居进⾏全⾯修葺,粉墙黛⽡、翘脊飞檐,做⼯考究,雕刻精巧。

俨然两晋⾐冠跄跄济济;思尔⼋房⼦孙继继绳绳。

三坊七巷景区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景区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景区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景区位于福州市中心,是一处具有浓郁历史和文化氛围的古老街区。

它由三个坊和七条巷组成,因而得名。

1. 三坊:指的是古代街市的三个主要街坊,分别是东街坊、南街坊和北街坊。

这些街坊保存了大量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其中包括传统的闽南木结构建筑、古老的商店、府邸和宗祠等。

2. 七巷:指的是三坊周围的七条窄巷。

这些巷子连接着三坊的街坊,是三坊七巷的精华所在。

每一条巷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历史故事,例如,光福巷以其狭窄而著名,而兴隆巷是闽南老字号店铺聚集地。

3. 古老府邸:在三坊七巷景区内,有许多传统的福州府邸,如“文庙”、“清代尊神楼”等。

这些府邸是明清时期福州士绅的居所,保存着精美的壁画、雕刻和陈设,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4. 古老店铺:三坊七巷也是一个古老的商业街区,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店铺仍然在经营。

这些店铺提供各种传统的福州特色商品,如各种福州特色小吃、茶叶、手工艺品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购买到独特的纪念品和礼品。

总的来说,三坊七巷景区是一个汇集了福州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和商业街区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无论是对于喜欢文化历史的人还是对于喜欢购物的人来说,这里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是一条拥有悠久历史的老街。

三坊七巷始建于17世纪,全长600多米,处于东西走向,其整体形制曲折蜿蜒,有步行街和两条跨街巷。

三坊七巷的院落为四合院式建筑,系统清晰,空间巧妙,门面多彩纷呈。

在这里,你能看到绵延不绝的民间建筑,它们在历史条件下保存了一些古老的民居,令人叹为观止。

三坊七巷是一条拥有悠久历史的老街,几个世纪以来保存下来的它,反映了元明清时期杭州城的特点,展示了当时聚居空间和生活方式,完整地保存了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历史气息。

三坊七巷不仅是以民居建筑为特色的古村落,也是一条古老的商业步行街,其中古雅的巷弄环抱着许多著名的传统店铺,如药店、香火店、小吃店、桥头店等,为一百多年来的杭州城繁荣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助力和支持。

这条街的老字号店铺仍然保留着古老的设计和文化,它们如同时光的历史,保存着古老杭州的秘密和淳朴。

与此同时,各类藏品也会让你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条古老的老街,它也是一座宝库,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三坊七巷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打动着来游览者,它既有朴素的吴兴民居,又有古雅的杭州商业。

三坊七巷拥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给游客带来了难忘的体验,走过三坊七巷,你不仅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也会发现杭州古朴的文化和特色。

三坊七巷,一条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老街,它不但保存了早期杭州古村落的记忆,也缅怀保留了古老的商业活动,让我们回味杭州古朴的文化,用一种更加近距离的方式去感知温馨的古村之风。

三坊七巷PPT课件

三坊七巷PPT课件
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载:“因 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 改曰:“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
12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 “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
, 吉庇巷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 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 取吉祥如意。
11
宫巷
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 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
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 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 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 刘冠雄等。
安民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 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 安民巷它改名“
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 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 ,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
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
锦坊东西相联。据志载,晋永嘉年间 , 黄巷(
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 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 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 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 声大振。
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 口。
13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
(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
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
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 、瓶泉居士, 栎社散人 等。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 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 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 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 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 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三坊 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福州三坊七巷介绍

福州三坊七巷介绍

吉 庇 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 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 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 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为‚吉庇路‛。 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 筑进行改造。 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口。
• 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 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 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 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 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 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 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 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 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 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பைடு நூலகம்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 翻修后的 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 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 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起于杨桥 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 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 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的南后 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 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人士说,根据相 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 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 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 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 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 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 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 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臵工艺美 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 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 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 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 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简介
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三坊七巷的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的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的景点介绍
三坊七巷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
的一条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它由三坊(上三坊、中
三坊、下三坊)和七巷组成,总面积约为约40万平方米,是福州老
城区的代表性建筑群。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历史文化名片,也是福
州市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首先,三坊七巷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街区之一,保存了大
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民居、宗祠、书院等,这些建筑风格典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代福州的繁华
和历史的沧桑。

其次,三坊七巷还是福州市的美食聚集地。

这里有许多传统的
福州小吃和特色美食,如福州鱼丸、肉燕、鼎边糊等,让游客可以
品尝到正宗的福州美食,领略福州的饮食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也是福州市的文化艺术中心。

街区内有一些文
化艺术机构和文化创意店铺,如书店、画廊、手工艺品店等,为游
客提供了解福州文化艺术的机会,也是购买福州特色文化产品的好
去处。

最后,三坊七巷还是福州市的旅游商业街区,这里有许多特色小店和商铺,可以购买到各种福州特色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也是购物休闲的好地方。

总的来说,三坊七巷是一个集历史文化、美食、文化艺术和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是福州市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
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 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 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 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 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 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 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 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 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 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 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 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 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 小塔移至巷口。
黄巷
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 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 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 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 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安民巷
千年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 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 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 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代,多少官人为它改名换姓,最终 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 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 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 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雕饰
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 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建筑门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 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 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 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 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 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 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 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 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马鞍墙
杨桥巷
今天的杨桥路在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 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 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侯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 动的描述。
郎官巷
杨桥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两侧的土墙和板墙民居在古朴中含着纯真。宋代筑 成小巷之时,有刘涛一家数代世袭郎官一职荣耀乡里,故有此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 严复的故居也坐落院内。
福州的古建筑很有魅力,原因何在?宋代曾任过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巩在他所撰的 《道山亭记》中,已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的缘由。" 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巨丽相 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然而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建筑的代 表。其中,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 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 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其 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
三坊七巷街区,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路,南达吉庇巷、 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 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 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 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三坊七巷简介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
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
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 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 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 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 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 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
光禄坊
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 民办实事。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 甚好。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 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 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 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 有文采的美名。
宫巷
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巷得名,是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 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 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 刘冠雄等。
吉庇巷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衣锦还乡后, 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 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 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 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 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 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 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 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