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工资差别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第一章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 w+K r)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

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

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

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

(w↑,等产,劳动L1-L2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考点手册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考点手册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工资理论考点32 工资的演变历史和工资的本质(★三级考点,选择、填空、简答)1.工资的演变历史:工资的概念经历了从实物工资,到货币工资;从货币工资,再演化为工资和薪水的区分;从纯粹意义上的工资制度,发展到今天包含非货币福利和延期支付的薪酬或报酬,这样一个逐渐演变的历史过程。

2.工资的本质:(1)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

这一表达强调了工资与“雇佣”联系的本质特性。

工资制度起源于古代,它是从古代的军队里发展起来的。

(2)工资概念的外延:①【工资】被定义为根据雇员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建立的标准、个人或团队目标或公司收入标准而浮动的报酬。

②薪酬,即雇员作为雇佣关系中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货币收入,以及各种具体的服务和福利。

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股票期权、企业股份所带来的收益以及雇主为雇员缴纳的养老基金等。

3.工资和薪水的区别(3点)【选择、简答】(1)支付方式不同。

工资通常则是雇主以现金的方式直接支付给雇员一种报酬形式,而薪水通常是雇主通过银行再转移支付给雇员的报酬形式。

(2)支付时间不同。

薪水通常是以月或年作单位,定期支付给雇员;而工资则以日或周,对雇员劳动或者服务的一种支付。

(3)支付对象不同。

一般而言,将以工作品质要求为主的报酬支付称为薪水,而以工作数量要求为主的报酬支付称为工资。

换言之,劳心者的收入为薪水,而劳力者的收入为工资。

考点33 影响工资确定的因素(★★★一级考点,选择、填空、简答、论述)1.总体而言,影响工资确定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

(一)内在要素所谓影响工资确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有关的因素。

(1)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2)职务高低与权力大小(3)技术和训练水平(4)工作的时间性(5)劳动条件,特别是工作的危险性(6)附加福利(7)风俗习惯(8)年龄和工龄(二)外在要素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与工作特性及状况无关,但又同时构成对工资本身确定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市场经济因素。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劳保版p9】实证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对人的经济学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

它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一是稀缺性。

这是经济问题存在、也是经济学研究存在的基本的原因。

第二各假说是人是有理性的。

即它假设人们对有利可图的事,或者说是利益反映积极;无利可图,甚至是对自己有害的是,即成本反映消极。

借助于上述两种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假设,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行为变动趋势和走向,或者按照伊兰伯格的说法,“实证经济学的目标实际上是在试图发现他们的行为倾向”。

这也正是实证研究方法的价值之所在。

简单说,实证经济学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某种事物“实际是什么”(也就是它的状态和趋势)的一种理论研究方法,它描述的事物本来的面貌。

2.【劳保版p11】在劳动力市场上,研究和分析劳动力市场上实际的运行是什么,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个客观的运行状态,它并没有说明这种状态是否对或错。

或者说没有告诉我们这种客观状态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劳动经济领域,规范经济学严格地讲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或者说它是“应该是什么的”的理论。

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是对实际发生的东西的价值判断,依赖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规范的价值判断分析。

规范经济学也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

3.【劳保版p15】又称“引致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在劳动经济学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最终产品的需求,它实际上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所导引出来的一种需求。

因此,在我们研究劳动经济学问题时,不肯能摆脱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即所谓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就劳动力来谈劳动力。

[答案][西安交通大学]2020秋《劳动经济学(高起专)》在线作业-2

[答案][西安交通大学]2020秋《劳动经济学(高起专)》在线作业-2

1.垄断性工资差别是()的工资差别。

[答案:D]A.竞争性B.补偿性C.既竞争又补偿D.既是非竞争又是非补偿2.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答案:D]A.上升B.不变C.难以确定D.下降3.人力投资收益是()[答案:C]A.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的收入C.国家和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的全部费用D.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和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的收入4.适宜采用计时工资计算工资报酬的行业和企业是()[答案:D]A.产品数量质量可以检验的生产行业和企业B.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工人的勤奋与努力的行业和企业C.品种单一且需要大批量进行生产的行业和企业D.产品数量标准不易精确确定,产品(服务)数量难以度量的行业和职业5.劳动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答案:D]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6.下列关于等成本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答案:C]A.等成本线上各点的成本相等B.较大的总成本线离开原点较远C.等成本线的斜率为正D.等成本线的斜率是常数7.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绝对值较大时,工资率变化对该类劳动力就业量的影响()[答案:A]A.大B.小C.没有D.不确定8.垄断企业的劳动边际产品收益曲线,位于竞争企业的劳动边际产品曲线的()[答案:C]A.右下方B.右上方C.左下方D.左上方9.在我国,下列()属于在业人口。

[答案:A]A.农民工B.家庭妇女C.劳动教养人员D.在校大学生10.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 [答案:A]A.充分就业B.劳动力供给过剩C.劳动力供给不足D.劳动力需求不足11.下列不属于职业培训的是()。

[答案:A]A.学校教育B.正规的学徒计划C.新工人通过“边干边学”获得新技能D.新工人观察询问1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答案:A]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D.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13.收入分配完全不均等时,基尼系数等于()[答案:B]A.0B.1C.-1D.214.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的差异。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规模效应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第二章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状况▪其它因素5. 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特征:无差异曲线形状由劳动者的个人偏好决定,偏好不同的劳动者具有的个人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可能获得的各种不同的效用水平可以用相互平行的若干条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并且位于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要高于位于左下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

工资制度设计与收入差距—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劳动经济学课件)

工资制度设计与收入差距—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劳动经济学课件)

所谓补偿性工资差别,是指在知识技能上无本质差别的劳动者, 因从事职业的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这种工资差别主要是为了补偿那些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方面处于 不利地位的劳动者。
亚当·斯密提出,形成职业间工资差别的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不同的职业在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方面存在差别。 第二,不同的职业所引起的愉快或不愉快程度有差别。 第三,不同职业的从业者能力培育存在难以差别。 第四,不同职业的社会安全程度即工作保障和职业稳定程度不同。 第五,不同职业要求从业者承担的责任是有差别的。
工资研究领域的两大难题
一方面,只要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不完全相同,劳动条件差别无法消除,工资差别 就不可能消除;
另一方面,工资差别和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差别一样,具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不断重 新配置劳动资源的功能,它会激励劳动者从低生产率的工作岗位、企业、行业或产业部 门、职业,甚至国家,向高生产率的地方转移,从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这对于 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除了第三点之外,其余四种都属于补偿性工资差别。
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以充分流动的竞争条件下, 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工资差别。
垄断性工资差别是除竞争性工资Fra bibliotek别之外的另一种 非补偿性工资差别。包括:
一、非自然性垄断所造成的工资差别。 二、自然性垄断所造成的工资差别。
所谓工资差别,就是 指各类人员在工资水平存 在的差异。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劳动经济学第七章 工资差别

劳动经济学第七章  工资差别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五)企业规模的造成的工资差异


通常,规模较大或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比小企业支付 的工资要高。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可能被工会化,工人在劳资谈 判中有更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2)大企业的工人生产率一般比小企业工人的生产率 更高。这是因为大企业拥有更先进、更优良的机器设 备等资本品,工人的分工更细,专业化程度更高,而 且,工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在职培训。 (3)大企业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利润。 (4)大企业的工作环境可能更官僚化,制度严格,缺 乏弹性,企业所在地的各种生活费用往往比较高,因 而要以比小企业更高的工资作为补偿。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二、决定工资水平的因素
生活成本 劳动力质量 工作条件 福利水平 企业效益 政策制度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工资差别的形成原因

工作的多样性、工人的异质性和劳 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是造成工资 差异的主要原因。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二)劳动力流动的障碍

1.地区障碍 由于跨地区迁移的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劳 动力的流动,地区间工资差异可能会广泛存在。

2.制度障碍。例如政府和工会组织给劳动力 迁移施加的一些限制条款,包括政府的职业许 可证制度、职业标准、同业工会等。
一样。此外,工会力量的强弱、企业规模的大小、歧
视性态度等因素也会影响雇主对工资的支付。
劳动经济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1世纪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教材

劳动经济学——工资

劳动经济学——工资

我国工资外延 的不同界定
生存工资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均衡工资 谈判工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
27
4
二、 工资外延
广义:总劳动报酬(薪酬/报酬) 广义:总劳动报酬(薪酬 报酬) 报酬 狭义: 狭义:界限模糊
5
二、 工资外延
关注现实问题: 关注现实问题:
认识我国工资外延(狭义) 认识我国工资外延(狭义)的模糊性
6
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工资分 配的特点
1.政府掌握着绝对的工资控制权 2.低工资 3.平均主义
18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决定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工资理论 克拉克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马歇尔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工资 水平
L
19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决定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
9
工资外延的不同观点
w1 =基本工资等级 (传统意义) 基本工资等级 传统意义) 最狭义 w2= w1+ 奖金+津贴 奖金+津贴 w3= w2+ 福利(现期:住房等) 福利(现期:住房等) w4= w3+ 延期福利(养老金、雇员持股等) 延期福利(养老金、雇员持股等)
10
现行的工资制度: 现行的工资制度:
13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决定理论
-----------古典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
古典经济学
生存工资理论
李嘉图 威廉· 威廉 ·配第 杜尔阁 亚当·斯密 亚当 斯密
14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决定理论

劳动经济学第八章补偿性工资差别及劳动力讲课文档

劳动经济学第八章补偿性工资差别及劳动力讲课文档

离休金
34.6 38.6 47.1 57.1 103.2 121.9 137.7 162.6 167.7 186.1 201.1
退休金
239.4 271.5 338.8 435.5 766.5 986.3 1199.3 1423.9 1708.5 2035.2 2305.7
二、对雇主的考察
主要假定:
• 减少雇员伤害需要很高费用 • 竞争的压力可能使许多企业在零利润上经营 • 其他所有工作特征是给定的。
这三个假定的结果是企业如果减少工作伤害并 保持竞争力,它必须降低工资。
• 解释利润线: • ∏=PQ(L,K)-WL-rK-αS(安全)
如果∏=0,P Q rK是常数,用N表示,则: WL+αS= N
工伤易 消除
风险
风险
第二节 享乐主义工资理论与伤害风险
三、雇主与雇员的结合

图一


不同企

业等利
润线
不同企业与同 一劳动力结合
图三
伤害风险
图四
第二节 享乐主义工资理论与伤害风险
提供曲线:
工资
表示多个企业与多个 劳动力匹配的曲线。
主要观点:
第一:其他条件相同,
工资随着危险程度 的上升而上升。
第二:对安全有较强
按1:1比例减少。有时不是 1:1,通过工资的形式可以 避免工资税,这时等利润线
的斜率就不是-1了。
工资
零利润时的等利润曲线 福利
羊毛出在羊身上
第三节 享乐主义工资理论与雇员福利
三、工资和福利的联合决定
雇主设计的模式应该 适合他们试图吸引员 工的偏好
工资 B
A 福利
案例1 死亡赔偿标准与煤矿安全水平

自考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考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第二章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效用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个人预算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劳参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第三章劳动的边际产量: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劳动的边际产品按照现行价格出售,则企业得到的收入增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不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经济学第七章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劳动经济学第七章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
三、工资差别的成因
(一)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
*
(二)职业间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的非金钱差异,从而形成职业间工资差别。 劳动负效应补偿性工资差别。 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职业收入的变动 性差别、稳定性差别)。 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确定
*
o
20
40
60
80
100(%)
20
40
60
80
a
b
累计收入百分比
100(%)
累计家庭户数百分比
基尼系数 = a / a+b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Y
*
*
Thank you
复习思考题 1、决定宏观和微观工资水平的因素是什么? 2、最低工资的作用是什么?
汇报人姓名
*
四、平均工资水平调控-工资指导线制度
工资指导线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工资指导线的主要内容 工资指导线的制定与发布
*
五、通货膨胀条件下实际工资水平的调控
实际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 保证实际工资水平的主要手段 工资指数化 工资非指数化 提高工资标准
*
六、短期工资水平的非经济调控-工资谈判制度
工资谈判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一、工资差别的类型
02
*
工资差律 工资差别的形成 劳动者和企业在实践中凭直觉认为这种工作的工资应比另一种工作的工资高一些,形成对工资差别的认识,且被大家所认同,从而成为习惯被保留下来。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管理科学的进步,逐渐使工作等级的划分和评定制度化,由一整套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工资差别。
*
2、工资差别的变化规律
一个国家开始工业化时,工资差别呈扩大趋势。 工业化发展起来后,工资差别呈缩小趋势。 工资差别缩小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后达到一个高水平的平稳时期,随着经济和制度要素的发展可能会再一次呈扩大趋势。 当文化科技高度发展、技术差距消除、劳动差别消失,工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

劳动经济学之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劳动经济学之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管等措施可能会导致工资水平上升。
国际工资水平比较的意义
有助于了解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工资水平,可以了解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 求关系和竞争状况。
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国际经济政策
通过对国际工资水平的比较,可以评估各国经济政策的优劣,为制定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 政策提供参考。
完善工资制度与税收政策
总结词
完善工资制度和税收政策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详细描述
合理的工资制度和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调节高收入者 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减少贫富分化,同时也 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能力。
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
要点一
总结词
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效 途径,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
02
工资差别的影响因素
市场供需关系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劳动力 市场供大于求时,工资水平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力市场供 小于求时,工资水平会上升。
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市场供需关系不同,因此工资水平也 会存在差异。
教育程度与工作经验
教育程度是影响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之一。一般来说,教育程度越高,工 资水平也越高。
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
1 2
3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率较高的 劳动者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
行业和地区差异
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供需关系以及政策法 规等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工会和集体谈判
工会和集体谈判在某些国家中对于工资水平的决定具有重要 影响,通过集体谈判可以达成更高的工资协议。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劳动: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科学。

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1.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5.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一节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一)

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第一节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一)

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本章教材结构】第一节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本节考点】【考点】工资水平★【考点】工资差别★★【考点】工资性报酬差别与劳动力市场歧视★★【考点】工资水平★(一)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1.货币工资又称名义工资,是指雇主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2.实际工资(1)定义:是指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量。

它可用来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

(2)公式: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物价指数公式中的物价指数一般用消费品价格指数来表示,在现实中货币工资水平总是高于实际工资水平。

(3)对实际工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首先,区分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有利于把握真正的工资水平;其次,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决策是根据实际工资的变动做出的。

【例题:单选】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差别取决于( )。

A.工资购买力B.宏观经济政策C.工资率D.物价水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物价指数。

【例题:单选】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实际工资是指雇主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B.名义工资可用来说明货币工资的购买能力。

C.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物价指数D.现实中的货币工资水平总是高于实际工资水平。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物价指数,由于物价总是上涨的,所以在现实中货币工资水平总是高于实际工资水平。

(二)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在工资谈判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存在一个上限和下限。

1.最高工资水平的估算在任何计价还价场合下,雇主所能支付的最高工资水平可以大致估算出来。

它取决于:①企业的经济实力②竞争能力③由于劳动力费用增长而使企业进行贸易活动所要承担的风险。

2. 最低工资水平的估算雇主必须支付最低工资水平同样可以估算,它取决于:①劳动者对于降低生活标准的承受能力;②在有工会的情况下,取决于工会谈判力量的大小或工会对雇主压低工资的抵制能力的大小。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竞争性工资差别:劳动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者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3.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4.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5.准固定成本:延长劳动力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

为增加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制服很多退职金。

除此之外,企业还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

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6.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7.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8.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9.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10.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11.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12.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讲劳动经济学导论1.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焦点在于适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即“典型的个人”。

2.工资是收入的最基本形式,雇佣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3.劳动力市场雇佣双方交易的最终结果,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工人配置于工作岗位4.劳动力市场的某些“特殊性”: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价格受到相关法律的影响、最低工资方法的法规、社会保险方面的法规、交易的雇员一方存在不同的工作状态、非价格因素对交易存在显著影响、供给一般都有一个周期,有时还会较为漫长、由于某些原因,劳动力市场更容易被分割第二讲劳动力供给1.劳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劳动力供给行为实际上是人们的工作决策过程2.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在根本上约束劳动力供给的状况,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愿意参与社会劳动的人口比例的一个重要指标。

3.人口数量: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4.人口密度: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表示。

5.人口性别比:由对应100名女性的男性人数来表示。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数据,一般在103-107之间6.人口年龄结构:A.人口年龄构成: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B.年龄中位数:按年龄自然顺序排列的总人口,构成一个连续的变量,其中间值就是年龄中位数。

年龄中位数把人口分成两半。

C.人口抚养比:少年儿童,老年,总抚养比7.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劳动力供给充足;抚养比低,社会储蓄较多,有利于物质资本的形成。

8.劳动力资源:处于劳动年龄阶段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9.劳动力:是指在人口总体中年龄在16 周岁以上的,正在就业的,积极谋求就业的或暂时解聘等侯重新招用的人口总数。

10.劳动力参与率:A..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人口减去无劳动能力人口)所占的比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规律大致循着以下轨工资差别呈缩小趋势。
工资差别的成因----经济状况
1 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 4 2 职业间工资差别 5 3 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 6 年龄间工资差别 地区工资差别
性别间工资差别
(一)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
影响因素:
互关系。
时间概念
短期
长期
素质结构 市场信息 流动成本
工资差别的类型
标志
时间
类型
短期工资差别 长期工资差别
个人特征
劳动者劳动性质 群体&地区 成因
年龄工资差别
性别工资差别
职业工资差别 行业/产业工资 地区工资差别 差别 补偿性、竞争性、垄断性工资差别
工资差别的形成&运动规律
形成过程:
通过等级工资反映安排。由习惯衍生而来,随经验的积 累与管理的进步,逐渐完善。
S2
WB WA w1 we w2
1
d
D O
劳动力数量 L
人力资本投资补偿性工资差异
相 对 工 资 率
WB WA we S
1
O
劳动力数量 L
(三)劳动者个人间工资差别
竞争性工资差别
1. 素质高低
2. 劳动效率高低 这种由于劳动力素质差异产生的工 资差别称为竞争性工资差别或技能性工资差 别。
垄断性工资差别
它是由于劳动者的特殊素质或特殊层次而产
工 生的。

S
W D2 w1 D1 we
e1
e0
O
劳动力数量 L
(四)地区工资差别
1.表现形式:
• • 地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差异 人均物质资本差异


人均人力资本差异
市场竞争程度差异
2.原因:
1)地区间贸易
工 资
Da1 Da2
Sa
工 资
Sb Db2 Db1
工资差别
建行
行长 董事长
110.5万元 85.4万元
交行
行长
董事长
106.031万元
96.031万元 267.83万元 140万元 191.61万元
招行
行长 副行长
中国民生银行
行长
工资差别:
1
工资差别的类型
2
工资差别的形成及运动规律
3
工资差别的成因
工资差别概念:
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
(五)年龄间工资差别
1.表现形式:
纯消费阶段 既消费又生产阶段
2.影响因素:
人力资本理论 受教育程度、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雇主关系等等
(六)性别间工资差别
1.表现形式:
男性劳动者工资比女性高
2.影响因素:
传统观念 受教育程度低导致能力低 生理心理等自然原因
END
W wa we
W we wb
O
劳动力数量 L (a)
O
(b)
劳动力数量 L
2)资本流动
工 资
Sa1 Da Sa2
工 资
Sb1 Db Sb2
W wa we
W wa we
O
(a)
劳动力数量 L
O
3)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数量 L (b)
地区间的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 流动有利于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但不能最 终消除工资差别。地区工资差别的缩小和最 终消失,有赖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产业内部熟练劳动力所占比重 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 产业的技术特征 工会化程度与劳资力量对比 劳动力供求状况 政府政策、职业特点、劳动者个人素质差异
(二)职业间工资差别
影响因素:
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
风险补偿性工资差别
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
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确定
补偿性工资差别
相 对 工 资 率
S1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