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课时检测(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doc
课时检测(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解析:选C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
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解析:选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混乱,故A、B两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只是材料说明的部分内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分封秩序被彻底破坏,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故D项正确。
3.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
这反映出( )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职业化的中央制度,没有涉及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瓦解,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可知是打破官员世袭实行任免的官僚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任职日益职业化、专业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同步练习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40分钟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墨子·尚同》中说:“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进而选择贤者仁人为三公、诸侯国君、里长乡长等。
于是“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
(天子)“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
由此可知,墨子()A.提倡原始直接民主B.主张建立专制集权政体C.认同儒家仁义观念D.强调人才选拔的重要性【解析】选D。
根据材料“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可知,墨子强调人才选拔的重要性,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墨子提倡原始直接民主,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主张建立专制集权政体,排除B;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且材料没有提到仁义观念,排除C。
2.《左传》载,晋文公教其民,二年,欲用之。
大臣子犯以民未知义,(因)未安其居;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等理由谏阻。
于是晋国采取了入务利民、作执秩以正其官等措施,数年后一战而霸。
据此可知晋文公能够称霸是因为他()A.宣扬礼治,完善制度B.崇尚儒学,伸张信义C.以民为本,专务生产D.善于纳谏,注重德教【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晋文公听从子犯的建议,施行教化,让百姓知义、知礼,最后成为春秋霸主之一,D正确;礼治只是其中部分内容,且无法体现完善制度和崇尚儒学,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以民为本的信息,只是强调晋文公能够善于纳谏,注重德教,排除C。
3.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学者在齐国稷下学宫,自由讲学,著书立说。
作为稷下学者论文集的《管子》,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
但其中的《任法》篇也说“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
这表明()A.道家奉行以法治国思想B.齐国私人讲学风气兴盛C.战国思想流派彼此融合D.儒法学派受到民众推崇【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管子》属于道家黄老学派的著作,但融入了法家学说,表明战国思想流派彼此融合,C正确;奉行以法治国思想的是法家,不是道家,排除A;材料表述的是道家学说兼采了法家思想,无法体现齐国私人讲学风气兴盛,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未提及儒法学派受到民众推崇,排除D。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测试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本节学习重点:1.铁器和牛耕使用的时间及其意义;2.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表现;3.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和意义.青铜铸造技术及代表作.漆工艺的主要技术4.酿酒业的发展过程;5.《考工记》;6.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和主要城市;7.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原因.实质和影响;8.春秋时期变法的途径.代表和实质;9.战国时期变法的背景.目的.代表和结果;10.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评价.一.农业的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普遍1.铁农具的使用:①过程:A.西周晚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②意义:2.牛耕的普遍:①出现时间:②意义: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灌溉技术:②著名水利工程:A.B.C.③意义:二.手工业的发展1.冶铁业:①技术:②意义:A.B.2.青铜铸造业:①技术:和②代表作:3.漆工艺:采用技术4.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5.煮盐业:盐.盐和盐都已开发6.酿酒业:①商周时:②春秋战国时:7.《考工记》:①时间:②性质:③内容:④评价:三.商业和城市1.流通:2.市场:3.城市:四.由公田到私田1.根本原因:2.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①②③3.实质:井田(公田)私田分配方式奴隶集体劳动,产品完全归奴隶主所有;诸侯向国王交纳一定贡赋.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交纳给国君.剥削关系私田主人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保留一部分产品.阶级关系奴隶主和奴隶耕种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臣下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一些贵族把公田转化为私田六.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①方式:②代表:2.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①背景:A.B.②目的:③代表:A.B.C.④结果:3.商鞅变法①人物:②时间:③内容:第一次:A.B.C.D.第二次:A.B.C.④结果:⑤影响:A.B.C.D.基础网络工具使用:西周末已用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逐渐普遍使用.农业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和社会改革牛耕:提高了耕作效率,是我国农技史上的动力革命.水利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冶铸冶铸业划时代发展:铸铁柔化技术早欧洲两千年以上.青铜工艺创新:莲鹤方壶精美绝伦,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社会经济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漆器: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其它各业手工业纺织:麻布纤维相当细密,长沙战国楚墓出土有实物.煮盐: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和四川井盐都已开发.酿酒:能用曲造酒,这是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内容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价值: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地位重要,当时世界上也独一无二.商业特点:各地土特产品交流,中原市场有南方象牙.北方马.东方鱼盐和西方皮革. 城市:齐临淄.赵邯郸.楚郢.各国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商业中心.井田制瓦解①原因:由于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许多公田以外的私田.经济基础②表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交给国君,并采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种田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社会变革③结果:战国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大部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特点:用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定下来.春秋: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都逐步承认土地私有.各国变法(上层建筑)原因:新兴地主随经济.政治势力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代表: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秦商鞅变法.结果:在变法运动中,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战国开始: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人,开始变法.主要内容①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商鞅变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④〝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⑥明法令,实行法治.作用影响①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②变法后,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③变法措施在秦国延续下去,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④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有消极影响.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4.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及进一步得到发展的社会原因表现:(1). 商品种类繁多,不仅有铁制品.丝麻织品.漆器,而且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2). 商业城市兴起,一些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都有买卖场所.(3). 商人活跃,不少大商入获利丰厚,富比王侯.特征: (1.商品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和统治者的奢侈消费品.(2). 商品流通地域更广,超出一个诸侯国的范围,并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市场.(3). 商业中心一般为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的附庸;(4). 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占有土地.成为新兴地主.原因: (1).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建立,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商业作为封建经济的一部分和心要补充;也必定得到发展.(2). 〝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了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商业发展.这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5.春秋战国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及原因(1). 不同之处: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所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内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持权.奖励农耕和军功;实行县制.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特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都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2) 根本原因: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之所以如此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春秋时期特别是大国争霸的前期,奴隶制经济基础还比较巩固.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正是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强大之后的必然要求.封建制度的确立;也是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6.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①变法是在春秋后期开始的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初步胜利基础上进行的.②变法是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③变法使封建制度在各国确立起来,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④变法中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⑤变法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蓬勃向上的新局面.双基金题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候国为战争需要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3.对于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C.为秦始皇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A.诸候争霸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铁农具的使用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11.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争霸战争频繁,但社会经济却有了较大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政府重视发展经济B.封建制度逐渐确立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 各国推行改革.变法运动12.推动春秋时期公田到私田演变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和推广B.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C.分封制的崩溃 D.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3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①诸侯割据混乱②封建城市的兴起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④度量衡混乱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1.阅读下列三段评价商鞅的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汉书·食货志》回答:1. 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完全支持商鞅变法.2. 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民以殷盛〞.因为变法后百姓的负担仍较重.3. 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什么地方?认为商鞍为人〞刻薄〞,其变法〝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不符合历史史实.4. 材料三中〝务本〞指的是什么?重视农业生产.5. 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商鞅变法导致的这一历史事实持何态度?取消分封制,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的特权.作者持否定态度思考题:请按因果关系绘制一幅本节的知识结构简图.。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好题精练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命题点1 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反映的时代特征(2024·高考江苏卷)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解析: D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慢慢体现代远情疏的弊端,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均争霸称王,即题目中“同楚国争霸”,D项正确。
依据材料“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可知,材料仅仅指晋国与北方诸戎交好而非北方诸戎融入中原华夏,解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而非卿大夫的权力,解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晋国为避开腹背受敌而与北方诸戎和好,此举是为与楚国争霸做准备,并未体现此时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解除C项。
命题点2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2024·高考广东卷)考古材料是探讨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运用铁器,B项正确。
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能推出内蒙古地区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解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解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运用铁制兵器,解除D项。
命题点3 商鞅变法的影响(2024·高考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变更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解析: A材料中提及战国时期,秦国所用宰相来防卫、赵、魏、燕等国,并没有像关东六国一样留意血缘与身份,缘由在于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慢慢确立官僚政治,A项正确。
主题2+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PART TWO
认知深化
1.历史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
2.历史解释——华夏认同
3.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4.历史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关系
5.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6.时空观念——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演变
7.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8.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D.“天下共主”的政治理念依然有一定影响
诸侯邀请周王室派出使者参与会盟,说明天下对于周王室还有一定的 认同感,其政治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故选D项; 当时周王室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的纷争,排除A项; 晋国为姬姓诸侯国,齐国为姜姓,排除B项; 据材料“齐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 战的胜利”说明军事力量是霸主地位的基础和依靠,排除C项。
视角2 经济与社会生活 1.(2023·沧州模拟)井田制下农户使用简陋石器、木器,分封的土地耕种 不过来,其他荒地也就无暇顾及。但铁犁牛耕使用后,井田之外的荒地 被大量开垦出来。人们都在经营新开垦的私田,这就导致要交税的井田 荒芜,最终井田制难以为继。材料旨在说明 A.农村经济结构瓦解的趋势 B.铁犁牛耕技术的先进性 C.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形成
经典模拟
视角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2023·北京丰台区一模)下列成语典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史事,给它们 确定一个主题,
成语
典故
晋文公在即位前流亡时曾被楚成王收留,他许诺如晋楚发生
退避三舍 战争将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来晋楚相争,两军在城濮相遇,
晋军退避三舍
成语
典故
楚庄王在推行霸业时,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 问鼎中原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复习特训卷课时练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课时练1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狂刷小题·分层练[基础·达标练]1.[2023·成都市高三三模]考古发现,殷墟青铜器的形制脱胎于山东和长江流域的陶器,中原出土的大部分商代青铜礼器也含有周边文化的元素。
这可以说明( ) A.兼收并蓄促进中原文化崛起B.南方经济文化具有比较优势C.中央集权推动礼乐制度形成D.中原文明的辐射力与日俱增2.[2023·沧州市一模]如图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和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该图片反映了( )A.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C.不同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D.原始社会手工技艺领先世界3.[2023·黑龙江省龙西北地区八校联考]甲骨文在记载商王世系继承中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和天帝、日、月等诸神,且祭祀祖先的规模和频率超过了其他神。
这说明了商代( )A.宗法制的雏形出现B.原始宗教意识淡化C.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D.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4.[2023·盐城市高三三模]西周将贵族集团移民至各地建国,每一分支贵族人数有限,力量不足以镇服地方,王室支持以及表现此支持的政治礼仪,是他们建立统治权的重要支柱。
由此形成的文化网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各国交往的规范以及彼此认同的媒介。
据此可知,分封制( )A.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力B.加剧了地方的独立倾向C.增强了民族文化向心力D.密切了贵族的血缘联系5.东周初期,士人游说出仕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出仕,便不算违背道义。
但后来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广泛招揽人才的现象也不再被非议。
这种变化表明( ) A.士人出仕推动诸侯国强大B.封建统治者极为重视人才C.百家争鸣推动士阶层崛起D.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加强6.[2023·福州市高三5月质检]文献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家弑其君”,楚庄王闻之,以“天厚楚邦,思为诸侯正”为由出兵伐郑、围郑三月。
高三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同步检测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同步检测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据此回答1~8题。
1.下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B.牛尊的腿上C.牛尊的鼻子上D.牛尊的背部解析此题考查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
牛尊的鼻子上有鼻环,这说明人们对牛的驾驭及使用,背上驮有东西,结合教材叙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判断正确答案应为C项。
答案C2.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新税制,其主要目的是()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减轻农民负担D.确立封建制度解析古代史上,统治者进行赋税改革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是减轻农民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
春秋时期新税制实施主要是为了第一个目的,即B项。
答案B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结果有()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考查“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的作用。
作为赋税制度,①符合题意,按实有土地或土质好坏征税,在实行井田制的奴隶社会起了②④的作用,而②从理论上讲属于生产关系的X畴,证明③正确。
答案A4.2005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年度“全国百强县”。
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最早的县制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推行的,是在战国时期,注意秦朝不同于秦国。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王室衰微,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积极开展变法运动,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影响最大。
知识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1)农业生产模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著名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小农经济产生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②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核心论点:自耕农对封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秩序的长期安定,对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耕农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两极分化极为显著。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①井田制瓦解:春秋各诸侯国进行了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2.手工业(1)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家庭手工业①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②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私营手工①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业②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产品供民间消费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太原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解析:选C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
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解析:选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混乱,故A、B两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只是材料说明的部分内容,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分封秩序被彻底破坏,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故D项正确。
3.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
这反映出()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职业化的中央制度,没有涉及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瓦解,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可知是打破官员世袭实行任免的官僚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任职日益职业化、专业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
4.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解析:选B由材料“无论‘华夏’……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各国自认是华夏族,体现了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5.下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解析:选C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者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市场占有率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手工制品普遍标注制作者姓名说明民营手工业现象比较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的概况,且官营手工业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故D项错误。
6.《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
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解析:选C材料叙述了不同地域的特产,没有涉及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江南金锡”“西蜀丹青”可知,不同地域的产品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特产,与政治中心无关,故D项错误。
7.(2019·赣州联考)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粮食“准平”政策,即在市场粮价低迷时,由政府收购囤积;当市场上粮价奇高时,政府则将囤积的粮食抛出。
这一做法() 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B.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C.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D.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解析:选C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实行“准平”政策,国家在市场粮价低迷时以平价购入粮食保护了粮农的经济利益,这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C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市场粮价奇高时以平价将库存粮食卖出,这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A项错误;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期;D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一做法是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而实行的。
8.(2019·石家庄模拟)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实行“慎罚”的“礼治”;提出了旨在长治久安的“德治”思想;反复告诫统治者防止腐化堕落,提倡励精图治。
孔子很尊崇周公,甚至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浩叹。
据此可知()A.儒学与周制有渊源关系B.孔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C.周公开启民本思想先河D.周公奉行礼制长治久安解析:选A由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思想与周制有着紧密联系,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孔子对周公很尊崇,未体现孔子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周公的“礼治”“德治”及强调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未体现周公有关民本思想的内容,故C项错误;周公奉行礼制,但周朝统治并非长治久安,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统治面临瓦解,故D项错误。
9.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他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选C孔孟处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
10.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材料主要反映了()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D.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儒家由早期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德治,以礼教化百姓,发展到战国末期的“治之经,礼与刑”,主张礼法并用,说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故D项正确。
11.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
”该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D材料讲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而儒家强调德治和仁政,故A项错误;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墨家主张尚贤、节俭、兼爱、非攻,故C项错误;材料“蜂蚁社会”“法定程序”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及以法治国,该学派是法家,故D项正确。
12.战国时代的纵横家,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称霸,或者建成“王业”。
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纵横家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是() A.维护分封宗法秩序的需要B.兼并战争发展的现实要求C.政治改革运动引发战争不断D.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解析:选B题干中纵横家的主张服务于诸侯兼并战争,故A项错误;为适应战国时期诸侯间兼并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纵横家纷纷鼓吹“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故B项正确;引发战争不断的是各国间实力对比的消长而非政治改革运动,故C项错误;“争霸形势出现势均力敌”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
此时的“士”已和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
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如射、御都带有军事训练性质,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
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
……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之局,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
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士人阶层的社会贡献,并加以简要评价。
(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此时的‘士’已和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可得出身份标志由低级贵族转变为知识分子,据材料一“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是比较单纯的文士”得出士人类别由文士、武士并存到以文士为主,据材料一“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由流动”得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据材料一“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得出逐渐形成新的官僚阶层;第二小问,主要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得出打破传统界限,拓宽学术视野,据材料二“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得出他所代表的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据材料二“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得出领导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联系近代发展的史实,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第二小问,则应根据第一小问的贡献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