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汇总(共28课)(2021)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在使用工具时,机械是能够让我们省力或者更加方便的装置。
螺丝刀、钉锤和剪刀等机械的构造非常简单,也被称为简单机械。
不同的工具有着不同的用途,比如使用螺丝刀可以轻松地将螺丝从木头中取出,而使用羊角榔头可以方便地将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例如撬棍。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可以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需要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然后在下图画出你的方法。
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和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和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和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们有方便的好处,比如镊子和钓鱼竿等。
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因此“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就像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XXX曾经说过:“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轮轴是一种机械,例如水龙头。
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这就是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因此,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生活中的轮轴有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和辘轳等。
定滑轮是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例如旗杆顶部的滑轮。
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完整word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1年7月30日星期五多云文档名称:《(完整word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文档作者:凯帆创作时间:2021.07.30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 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3.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4. 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5. 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6.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7.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
螺丝钉就是利用斜面的原理,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8. 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9. 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杠杆:省力杠杆:开瓶器、切刀、核桃夹、羊角锤。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跷跷板、订书机、天平。
费力杠杆:筷子、镊子、钓鱼杆。
轮轴:水龙头、门把手、方向盘、扳手拧螺帽、螺丝刀拧螺丝。
斜面:盘山公路、大桥引桥、螺丝钉。
10. 写出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1. 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1、地球是由什么组成的?地球由地核、地幔、外壳和大气层等部分 组成。
2、大气层是如何分层的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 中间层和外层。
3、什么是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低层,也是人类居住的主要 区域,天气现象如风雨雷电等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4、什么是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 能够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3、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包
括食物链、生物群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要素。
4、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作 用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5、什么是基因?基因是 DNA 序列的一部分,控制着生物的遗传特征。
6、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通过人工操作基因,改变生物的遗 传特征的一种技术。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掌握观测和记录天气状况的方法,了 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例如,通过观测气温、风向等指标, 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气候对农业、 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涉及物质的变化、能量、生物与 环境、地球上的水、生物的多样性、机械和工具、天气与气候等多个 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实验方法,还要注 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 队意识。
4、学习态度:通过观察、交流和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态度。
我们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一、单元一:物质的变化
1、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 化是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化学变 化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如燃烧、锈蚀等。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单元一:工具和机械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和科学道理。
机械是能够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简单的机械,又叫做简单机械。
单元二:杠杆的科学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像撬棍这样。
杠杆有三个点: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
杠杆能否省力,主要取决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省力杠杆是指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是指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是指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单元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杠杆类工具有很多例子,如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等属于省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等属于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等属于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单元四:轮轴的秘密轮轴是一种机械,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轮轴机械有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等。
单元五: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是指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动滑轮是指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同一种工具,不同的用法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同。
例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而螺丝刀撬罐头盖则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滑轮组由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能够省力并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的组数越多,省力的效果就越明显。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就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一样。
斜面的省力大小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费力。
许多工具都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例如剪刀就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加省力。
我猜想斜面能够省力,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进行了实验。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思维导图(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思维导图(2021新版)一、自然界的物质1. 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结构与组成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变化的规律3. 物质与能量能量的传递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与物质的关系二、生物的多样性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生物的分类与命名2. 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进化历程生物的进化机制3. 生物与环境的互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态平衡与保护三、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运动地球的地质作用2. 太阳系与宇宙太阳系的组成与运动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中的天体与现象3.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与宇宙的相互影响宇宙探索与科学发现四、技术与工程1. 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技术的定义与特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2. 工程的基本概念工程的定义与特征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工程的评估与优化3. 技术与工程的融合技术与工程的相互促进工程中的技术创新工程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五、科学探究与实验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与描述假设与推理实验与验证2. 实验设计与实施实验目的与问题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步骤与操作3.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的图表与展示六、科学伦理与社会责任1. 科学伦理的基本原则真实性与客观性公正性与平等性安全性与环保性2.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家的职业道德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家的公民意识3. 科学伦理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伦理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科学伦理的约束科学伦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思维导图(2021新版)七、能量与能源1.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2.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转化的规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转化的效率3. 能源的分类与利用传统能源新能源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八、声音与音乐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2. 音乐的元素与表现音高音长音量音色3. 音乐与科学的联系音乐的物理基础音乐的心理学研究音乐与科技的结合九、光与光学1. 光的传播与特性光的传播方式光的折射与反射光的颜色与光谱2. 光学仪器与应用眼睛与视觉光学仪器光学在科技中的应用3. 光与科学的交叉领域光学物理光学化学光学生物十、电磁学基础1. 静电现象与电荷静电的产生静电的相互作用电荷的性质2.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产生电路的组成电路的分析3. 电磁感应与电磁波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电磁波的应用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思维导图(2021新版)十一、地球科学1. 地球的岩石与矿物岩石的类型与特征矿物的分类与性质岩石与矿物的形成过程2. 地球的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与火山地形地貌的形成3. 地球的水循环与气候变化水循环的过程气候变化的因素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十二、生命科学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历程人类的进化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的适应性与生态位生物的多样性保护3. 人类健康与疾病人体系统的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十三、科学与社会1. 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2. 科学伦理与伦理决策科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伦理决策的考虑因素伦理决策的案例分析与讨论3. 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科学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科学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十四、科学探究与实验技能1. 观察与实验技能观察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的要素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2. 探究与发现技能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与得出结论3. 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的案例。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特点: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功能: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3.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大约(200万倍)。
4.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5.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可以分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6.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蝴蝶的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7.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8.制作洋葱玻片标本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撕、滴、展、盖、染、吸。
9.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洋葱表皮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房间内有(小黑点)。
10.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罗伯特·胡克。
发现血红细胞的科学家是简·施旺麦单。
11.细胞的形态生物标本都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2.微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
13.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4.草履虫、线虫等为单细胞生物。
目镜调节旋钮载物台15.微生物种类:细菌、(霉菌)、病毒等。
16.微生物的运用:可用于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增加土壤肥力等。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1.地球内部结构: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3.不同的地球模型,表达的(研究方向)和(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不同。
4.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24小时(一天)假设: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
,
簦滑轮组 I.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 , 就构成了(滑轮组), 它 的作用是既能(省力), 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2. 滑轮的组数越多 , 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L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 , 叫(斜面)。
2斜面能(省力), 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 坡度越小 , 斜面越(省力), 坡度 越大, 斜面越(不省力)。
新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第一单元 工具与机械 笾二退使用工具 I.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
2像螺丝刀 、 钉锤 、 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 , 又叫(简单机械) 。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I.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 支撑着杠杆 , 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 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文Q
'用力 气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天平)、 (订书机)、 跷跷板 .. 2焰加小杆秤的称昼范围 , 可以(熔大)秤陀 , 也可以让提绳(靠近)称觅 处。
4111
第四退轮轴的秘密 I. 像水龙头这样, (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 , 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 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 轮越大 越(省力) 。
2、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 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 固。
3、 圆顶形、 拱形 、 球形承载压力从大到小的是: (球形) 、 (圆顶形)、 (拱形) 。
4、 生物体中的拱形: (人的头骨)、 肋骨、 (足弓)、 乌龟壳、 蛋壳、 贝 壳。
簦归
I、 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 框架结构中的斜杠, 起蓿(推或拉)的作用 , 从而不易变形.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一、单元一:微观世界1、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组成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2、显微镜下的世界: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细小的物体,例如细菌、细胞和分子。
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在1000倍左右,而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以超过100万倍。
3、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4、原子和分子的模型:模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结构。
例如,球棒模型可以用来表示原子的结构,而比例模型则可以用来表示分子的大小和形状。
二、单元二:地球探索1、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岩石、土壤和海洋。
2、地球的年龄:地球的年龄可以通过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来推算,大约是45亿年。
3、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地幔上移动,形成山脉、峡谷和海沟等地形。
4、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是由地核的电流产生的。
地核中的金属流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电流,从而形成地球的磁场。
三、单元三:生物研究1、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根据其特征和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分类学将生物分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2、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多种形式和种类。
生物的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3、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每个生物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包括生长、繁殖和死亡。
4、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例如,沙漠中的骆驼可以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生存,而北极熊的厚毛皮可以抵御寒冷的环境。
四、单元四:宇宙探索1、天体的分类:天体可以根据其类型和特征进行分类,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和黑洞等。
2、天体的距离和运动:天体的距离可以用光年来测量,而天体的运动则可以通过它们的相对位置和速度来观察和研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别同的工具有别同的(用途),别同的工具有别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非常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3.杠杆:像撬棍如此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杠杆有(3)个点。
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环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杠杆能否省力,要紧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5.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劲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别省力也别费劲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6.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劲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别省力也别费劲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7.轮轴:像水龙头如此,(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劲)。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8.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9.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隐秘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劲。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别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研究的办法:(1)分不用刀柄粗细别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劲。
10.定滑轮:固定在一具位置而别挪移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别能(省力)。
11.动滑轮:能够随重物一起挪移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别能(改变力的方向)。
12.同一种工具,用法别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别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本文档旨在对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接下来将对每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简要介绍。
观察的含义和重要性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步骤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摩擦力的实验和观察弹力的概念和特点弹力的实验和应用浮力的概念和原理浮力的实验和应用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和交流方式空气的特性和组成空气的实验和观察水的特性和变化形态水的实验和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和光源光的实验和观察声的传播特点和声源声的实验和观察通过对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研究,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该章节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以下是该章节的重点知识点总结和归纳: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实体。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以非固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行转化。
物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状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以上是第一章的重点知识点总结和归纳。
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课堂笔记获取更详细的内容和理解。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能量和能源的基本概念,包括动能、势能和能源转化等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该章节的重点内容: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 1/2 * 质量 * 速度^2.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所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能源转化:能源转化是指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能源转化常见的有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热能等。
该章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能量和能源的概念,并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能量的运动和转化规律,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21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使用工具1.机械是能使咱们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朴,又叫。
3.用可以比较以便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可以比较以便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工具备不同用途。
二、杠杆科学1.像撬棍这样简朴机械叫做。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环绕着转动位置叫;在杠杆上用力位置叫;杠杆克服阻力位置叫。
3.当阻力点到支点距离用力点到支点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距离用力点到支点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距离时,杠杆。
4.杠杆尺上有,左右两边均有到支点距离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好工具。
杠杆尺处在平衡状态时:× = ×三、杠杆类工具研究1.省力杠杆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杠杆是火钳、镊子。
2.惯用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是有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运用了原理成果。
提绳是点,秤砣是点,称重物处是点。
4.咱们身体上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点,手握物体处是点,上臂肱二头肌处就是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种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棍子相称于点。
四、轮轴秘密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机械,叫做。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刀柄是,刀杆是。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力。
3.轮轴可以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力。
因此螺丝刀刀柄总是比刀杆要某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构成了,这时整个扳手是,螺帽某些是。
5.生活中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1.像旗杆顶部滑轮那样,在一种位置而不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但不能。
2.像塔吊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可以,但不能。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一、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或位置上的变化,但其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3.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4.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会发生转移或转化。
二、物质的性质1.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密度等基本性质。
2.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3.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用途和功能。
4.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量。
三、力的作用1.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形变或改变其状态。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4.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四、能量的转化1. 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2. 能量可以分为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等。
3. 能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化,如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4. 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成立,即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五、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2.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环境。
3.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六、地球的结构1.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2.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
3.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岩石组成。
4. 外核和内核是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的。
七、太阳系1.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 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八颗,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 太阳系中的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列。
4. 太阳系中的行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八、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 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科技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
最新教科版(2021年修订)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4.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
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6.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后的放大倍数要大于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而改变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放大的倍数和清晰度也会发生改变。
7.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载物台和反光镜等。
8.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镜片平行;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能观察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
9.实验室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显微镜顶部的凸透镜是人眼直接观察的透镜,故称其为“目镜”;而位于镜筒下方的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则称其为“物镜”。
“调节旋钮”是调节镜筒上下位置的旋钮,“载物台”是承载被观察物体的操作台,“反光镜”是反射光线到镜筒中的镜子。
10.我们的组合凸透镜中,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物镜。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同一个微小的物体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大小及视野是不同的。
2.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操作五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具体方法如下:(1)安放:右手握住显微镜的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离桌子边缘大约7厘米。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使用工具1.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 螺幺纟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3. 用螺线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线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町以比较方便的把迭負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1.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 杠杆上仃:个斎要的位曽-: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闱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右: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3.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壬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垃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笺壬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 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 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卜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 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银子)O2. 常用的杠杆炎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镀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付些杠杆类工代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强子、钓鱼竿等)。
3. “秤碇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舵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4. 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于握物体处是阻力心,I.愕的肱一•头肌处就是虽力点。
5. 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1.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貝,它的刀柄是缸,刀杆是_轴。
2. 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吋费力。
3. 轮轴可以省力,轮越人,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2021新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2021新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
学生在这一单元起始课的学习中,将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
本课聚焦部分明确研究对象“放大镜”,提出了“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实现了从用放大镜到研究放大镜的转变。
探索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通过三种不同功能镜片的比较,发现放大镜与其他两种镜片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了解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第二个活动是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其目的是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在研讨环节中,通过“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总结出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在拓展部分,要求选择材料自制放大镜,目的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认识具有和放大镜一样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的透明物体,也能把图像放大。
【学生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了解。
本课将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找出答案,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3.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
[科学态度目标]1.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放大镜1.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2.南仁东(1945—2017),天文学家,FAST 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
3.建造更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一直是天文学家追求的梦想。
因为更大径的望远镜具有更强的信号收集能力,能帮助科学家们探测到更遥远、更早期的宇宙。
4.从落成至2018年9月,“中国天眼”FAST 已经成功探测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
2018年9月29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正式以我国天文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名字命名。
5.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觉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如此,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约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6.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
7.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和镜片大小无关。
8.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厚,边缘薄都是由玻璃制成,都是透明的。
玻璃片中央和边缘一样厚薄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9.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
10.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目前凸透镜广泛使用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11.放大镜镜片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和镜片大小无关。
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大,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
12.研讨问题1: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放大镜的镜片是由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玻璃制作而成。
问题2: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放大倍数越高的镜片,中间越厚;放大倍数越低的镜片,中间越薄。
问题3: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放大镜是运用了凸透镜的原理,放大倍数和镜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中心厚度越大,其放大倍数越大;中心厚度越小,其放大倍数越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汇总(共28课)(2021)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1)放大镜中央厚、边缘薄,能放大图像。
2)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
3)近视眼镜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用一个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等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1)方法一: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2.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1)制作方法:①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坚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1不动。
②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彼此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丈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③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2)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3)组合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大于其中随便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4.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5.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6.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显微镜的利用2.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统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规模大小)均分歧。
图像越大,视野越小;图像越小,视野越大。
3.在显微镜下,蝴蝶的彩色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
4.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2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6蝇的眼睛是由很多小眼睛组成的复眼,能看到周围360°规模内的物体。
7.受昆虫启发的发明创造1)人类模仿苍蝇的触角,研制出“蝇式气味分析监视仪”。
2)根据苍蝇复眼的视觉原理,人类研制出了“蝇眼照相机”和“蝇眼雷达”,还仿制出一种“蝇眼探测系统”。
3)蝴蝶翅膀上的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
科学家受蝴蝶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
第4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XXX,他用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片,发现木片上看上去像有一间间长方形的斗室间,就把它们定名为细胞。
3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所以物体需要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1)盖上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2)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滴碘酒是为了让细胞染色,便于观察。
3)不要用摸过洋葱的手揉眼睛。
5.洋葱表皮细胞的特点1)在显微镜视野中,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大体为长方形,它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看到的大泡泡是液泡。
第5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发现血液红细胞的是科学家XXX。
43.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生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祥,分歧生物的细胞是分歧的,统一生物分歧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分歧的。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虽然两者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结构,但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4.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
生物的呼吸、消化、渗出、发展、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经由过程细胞进行的。
5.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超过10万个。
6.自然界的大多半生物体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要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第6课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细胞,还发现了很多微小的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他们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3.在池塘的水中有很多微小的生物,可能有草履虫、水蚤、钟形虫、喇叭虫、变形、线虫、新月藻、衣藻、眼虫等。
4.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2)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
3)控制微生物的运动速度的方法:①事先在载玻片上放多量脱脂棉纤维;②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
5.我们还可以提早培养微小的生物1)霉点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聚集而成的。
2)当我们用滴管取烧杯内的水时,可以恰当靠近水面附近,这里的微生物比力密集。
6.荷兰科学家的XXX是世界上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的人。
7.绝大多半微生物都十分藐小,只要经由过程显微镜等工具的帮助才能看到。
而蘑菇、木耳、灵芝是生活中可以间接看到的微生物。
5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那时候,人能发现的最小的动物,就是一些很小的昆虫。
2.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了细菌、病毒、生物细胞等。
3.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导致了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由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眼睛→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4.微生物既给人们带来了危害,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
5.微生物带来的危害新冠肺炎病毒1)科学家发现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并研制了许多对付细菌和病毒的药物和方法。
2)有些微生物会引起霉变。
霉变的食物对身体有害。
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
因此,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
6.微生物带来的好处1)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如蘑菇、酸奶、甜酒、泡菜、腐乳、面包、醋、酱油等。
2)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
3)人类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人类不仅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还发现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其他生命现象都和细胞有关。
在此基础上,人类成功地培育出许多具有良好品质的动植物新品种。
第二单元地球的活动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
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7.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6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天,没被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
3.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4.日夜交替的假说我们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或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上面四种假设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5.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第3课人类熟悉地球活动的汗青1.“地心说”和“日心说”学说名称地心说天文学家XXX表示图XXX说XXX地球与太阳的相对活动状态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绕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是能地球是否是球体是可否出现日夜交替征象能2.再次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71)地球有自转轴,且地轴是倾斜的。
2)反光的小圆片的作用:轻易我们研讨小圆片所在位置的日夜变化情况。
3)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自转半周前小圆片处于白昼,自转半周后小圆片处于黑夜。
3.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4.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第4课谁迎来XXX1.地球上分歧的地区,每天迎来XXX的工夫分歧。
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XXX先迎来XXX。
2.大家手拉手做谁先迎来XXX的模拟实验红色纸片模拟太阳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按某种方向转动模拟地球的自转贴有地名的同学模拟不同的地区先看到红纸片模拟先迎来XXX1)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北京”先见到“太阳”。
2)大家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3.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
84.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5.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6.在地球仪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1)先将反光小圆片贴在地球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上,再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
一个同学让地球模型按正确的方向(自西向东)旋转,另一同学从“太阳”的位置进行观察。
2)这两座城市,北京先迎来XXX。
7.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第5课影长的四季变化1.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2.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3.中午时,物体影子随季候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4.根据圭面上表的日影长度,人们就可以确定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5.制作简易圭表来观察日影的四季变化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1)夏至中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
2)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
3)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长。
4)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
5)春分与秋分中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
6)在连续丈量到中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或最长之间的工夫是一年。
97.昼夜长短的变化1)统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日夜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