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合集下载

西方企业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及其启示

西方企业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及其启示

西方企业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及其启示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按管理对象划分,企业管理分为对生产经营工作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

对人的管理离不开激励,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成了企业管理中需要不断研究、探索的问题。

一、西方企业激励理论和激励方法(一)激励理论经过对企业管理实践的长期总结,目前西方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

1.需求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保障或安全需要、归属或取得他人认可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即成就需要。

当某一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这种需求就失去了激励作用。

激励是需要→需求→满足的过程,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激励,同一个人在不同需求阶段也需要不同的激励内容。

2.双因素论赫茨伯认为,满足与激励有差别,并将人们需要的满足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类。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有了这种因素就能产生激励作用,没有也不会让人产生不满的因素。

激励因素大多与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赏识、工作富有挑战性、晋升和在工作中成长等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有了这些因素也不能产生激励作用,但可消除不满情绪的因素。

这类因素大多与工作条件有关,如安全感、人际关系、地位等。

3.期望论并不是企业采取的每项激励措施都能产生激励效果,弗罗姆认为激励程度取决于职工对该激励措施需求满足的期望率和效价。

效价是指职工对某种成果的偏好程度,期望率是指通过特定的活动导致短期成果的概率。

只有当一个人对实现某一目标抱有极大的兴趣,而且也有成功的希望时,才会激励他去实现目标。

因而,让职工看到自己的努力在工作成功中的价值,增加职工的使命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

4.激励需求论麦克莱兰认为,人的性格类型决定了人的需要类型,并将人的需要分为权力需要、归属需要和成就需要三类。

权力需要强的人对发挥影响力和控制特别重视,他们一般追求领导职位,性格坚强,头脑冷静,敢于发表意见并往往是健谈者;归属感强的人通常从受到别人喜爱中获得乐趣,乐于同别人友好交往;成就感强的人希望工作富有挑战性,喜欢独挡一面并长时间地工作,喜欢分析评价问题。

管理学六大经典激励理论,了解一下

管理学六大经典激励理论,了解一下

管理学六大经典激励理论,了解一下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大成绩。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最为经典的六大激励理论,我们工作当中都应用了其中的哪些理论。

一、需要理论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对人实施激励的理论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美国人本管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5 种,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的低层次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

低层次的需要则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而高级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

人的需要的满足具有层次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一个层次的需要。

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已满足的需要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

这启示管理者,要掌握员工的需要层次,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的需要差异,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把握员工的主导需要,实施*大限度的激励。

第二种,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把需要分为三种,他认为,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主要的需求是友谊需要、权力需要与成就需要这三种,其中重要的是成就需要,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成就激励理论。

他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的员工有三大共同特征:喜欢能够发挥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往往倾向于谨慎地确定有限的成就目标,希望得到他人的工作业绩的不断反馈。

因此,在激励工作中,要着眼于培养员工的高成就需要,其方法是:满足员工获得有关自己工作情况反馈的需求,以提高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指导员工选择一种获得成功的模式,如模仿成功任务的做法;帮助员工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付诸于实施,迎接挑战,获取成功。

激励理论详细概述

激励理论详细概述

激励理论详细概述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为什么做事、如何做事以及如何推动自己或他人积极行动的理论。

激励理论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管理、心理学和经济学等。

本文将详细概述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维尔德的期望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经典的一种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按照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层次、心理需求层次和德需求层次。

马斯洛指出,一个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比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开始追求安全需求,然后是归属与爱的需求。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激励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人们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动机,一类是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满足感,比如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外在动机指的是人们对工作外在的奖励和惩罚的关注,比如薪水和晋升。

赫茨伯格认为,内在动机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更为重要,而外在动机则主要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维尔德的期望理论是一种基于个体期望和目标设置的激励理论。

维尔德认为,人们的行为取决于他们对于实现某种目标的期望程度,以及他们相信行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念程度。

期望理论涉及到三个要素:期望、价值和期望策略。

期望指的是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实现程度的预期,价值指的是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价值评估,期望策略则指的是个体选择的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激励理论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激励理论也值得关注,比如马斯洛的ERG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和迈达斯的公正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做事、如何做事以及如何推动自己或他人积极行动。

总结来说,激励理论是研究人们驱动行为和推动积极行动的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维尔德的期望理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种理论。

10大经典激励理论-20140428

10大经典激励理论-20140428

10大经典激励理论-10 Classic Theories onMotivation分类:人力资源管理 | 标签:激励理论Motivation人力资源管理HR Management2013-10-22 16:50阅读(45)评论(0)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关键,在于弄清楚我们的员工,特别是我们宝贵的不可流失的人才,他们的工作动机,是受哪些因素激励,又是如何起作用的。

所以,作为HR,必须深入理解管理(心理学)大师们提出的激励理论,并且知道如何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它们,即在制定人力资源策略和政策时,在处理员工绩效和流失问题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Abraham Maslow)-揭示人的需求有哪几个层次,说明激励措施应因人因时而异●主要思想: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将五种需求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2.双因素(激励-保健)理论-赫兹伯格(Motivator-Hygiene Theory,FredrickHerzberg)-揭示哪些因素对人更有激励性,对于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有借鉴意义●主要思想: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3.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X Theory & Y Theory, Douglas McGregor)-是对人性的假定,能解释组织不同的管理风格●主要思想:X 理论认为人是不爱工作的,人性是被动的,人的本性反对改革、对组织漠不关心,人是需要有人管理的。

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利用惩罚以进行威胁。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

西方主要激励理论现代西方激励理论是从上一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比较丰富。

根据所研究激励侧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容激励理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

这种理论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即:人们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从而激起人们的动机。

图:内容型激励理论中四种理论的比较(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4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

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

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事实上,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

②马斯洛把七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如借助于工资收入满足生理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满足安全需要等。

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们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需要更有价值,人的需要结构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p=OC/IC其中O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表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IC 表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前者小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少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少趋于相等。

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前者大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

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激励制度经典理论

激励制度经典理论

激励制度经典理论激励制度是管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绩效和激发工作动力。

激励制度经典理论是指在这个领域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一些重要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组织激励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经典的激励制度理论。

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制度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需求可以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人们在满足一个层次的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因此,在设计激励制度时,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需求层次来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措施,以满足员工在不同层次上的需求。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另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激励制度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分别受到两组因素的影响:满意度因素和激励因素。

满意度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而激励因素则包括成就、认可、责任等。

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激发工作动力,管理者应该同时关注提高满意度因素和激励因素,从而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激励。

3. 弗鲁姆的权力结构理论弗鲁姆的权力结构理论认为,权力是一种对他人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而人们追求权力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

根据这一理论,激励制度应该将权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来考虑。

管理者可以通过授予员工更多的权力来激励他们提高绩效,从而在组织中形成一种权力激励机制。

4. 阿姆斯特朗的激励理论阿姆斯特朗的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来激发工作动力的。

根据这一理论,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基本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并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来满足这些需求。

同时,管理者还应该注重员工的个性和价值观差异,以个性化的方式设计激励制度,提高其效果。

5. 新奥尔德里奇的平衡计分卡新奥尔德里奇的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性的绩效管理工具,也是激励制度设计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H. Maslow)1943年在其《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的,是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激励理论。

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这五种需要呈阶梯形分布(如图12—2所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到自我实现的需要高逐级上升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获得满足,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

社交的需要已获得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安全的需要只有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起激励生理的需要作用。

人在某一特定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处于最主要、优势的地位。

图1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管理者要了解被管理者未满足的需要和优势的需要是什么,设置最有吸引力的目标,去激励员工。

2、需要层次在组织中的应用表12-1 需要层次论在组织中的应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这一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Herzberg)在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

他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就员工激励的问题提出了“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又叫双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保健因素,另一类为激励因素。

1、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条件因素,如企业组织的政策和行政管理、基层人员管理的质量、与主管人员的关系、工作的环境与条件、薪金、与同级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级的关系和安全等十个方面。

这一类因素如果缺少,就会引起不满和消极情绪,如果改进则能预防和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人满意,不能直接起激励作用。

就像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因而称这些因素为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则往往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有关,如工作成就、工作成绩得到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责任感、个人得到成长、发展和提升六个方面。

这类因素对员工能起到直接的激励效果。

它们的改善,或者说这类需要的满足,往往能给员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你只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另外3个激励理论同样经典!

你只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另外3个激励理论同样经典!

你只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另外3个激励理论同样经典!每每谈到人性,剖析人类需求与动机对行为的影响,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具体内容本文不作深入讨论。

今天道长主要为大家介绍另外三个同样经典的激励理论,它们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都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Ps:内容型激励理论又称激励的需要理论,理论内容基本上围绕着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展开讨论,重点研究激发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

ERG理论又称需要等级理论。

1969年有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尔德弗提出。

该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三个登记——生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ion)和成长需要(Growth)。

ERG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关系如图:左侧红色三角的五个部分,分别代表马斯洛理论的五个需求层次ERG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同点在于:它没有在各等级间划严格的界限,即不需要满足低层次需要后才能进入更高层次需求。

并且纳入了挫折与满足感的概念。

ERG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① 人的多种需求可以并存,各层次的需求并非完全独立分开;②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较高层次的需求会得到加强;③较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越是收到挫折,个体越是倾向于寻找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

ERG理论揭示了人的生存、关系、成长,存在以下三种变动联系规律:①“愿望加强”律:人在某个层次上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越少,对这种需要就越大;②“满足前进”律: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越多的满足,则该需求的重要性就越低,满足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就越大;③“受挫回归”律:当人的较高层次的需求遭受挫折,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退而求其次,对较低层次的需求的渴望就会随之增大。

生存、关系、成长三种需要的内在变动联系成就需要理论又称为成就激励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代为·麦克利兰提出。

该理论讨论的不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而是人在基本满足了生理需要求之后,还会有哪些需要。

激励理论及案例范文

激励理论及案例范文

激励理论及案例范文激励理论是组织和管理学科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动力,并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来激励和推动员工的工作表现。

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的激励理论,并提供一些相关案例说明。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寻更高层次的需求。

根据这一理论,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机会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激励员工提高工作表现。

案例:公司的员工在知道平时加班会有额外的补贴后,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加班,以求得到更高的奖励。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提出人们的工作满意度和不满意度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但同时也有交集。

满意度与工作内容相关,如成就、责任感等;不满意度则与工作环境相关,如薪水、工作条件等。

赫茨伯格认为,只有同时提高满意度和降低不满意度,才能真正激励员工。

案例:公司的管理者在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加强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不满意度都得到了提高,整体的工作表现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3.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取决于人们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和价值评估。

员工会选择采取特定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期望该行为会对他们个人的价值评估产生积极影响。

案例:公司的管理者发现,员工的工作表现与他们对奖励的期望值密切相关。

于是,他们在设定绩效目标和奖励时,更加关注员工的期望,并努力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励,以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

4.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的工作付出与回报的比例来判断是否受到公平对待。

当人们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他们可能会减少工作努力或寻求改变。

案例:公司的管理层发现,员工对于薪水的满意度与其认为的公平程度密切相关。

为了激励员工,他们进行了绩效评估和薪酬调整的公平性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员工感到被公平对待。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及相关案例展示了如何理解人们的动机和动力,并通过提供适当的奖励、改善工作环境、培训和发展等方式来激励和推动员工的工作表现。

西方的激励理论讲义

西方的激励理论讲义


任、与他人薪水之相对 奖金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
高低
与制度
5.自我实 能发展个人特长的组织 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研究发展
现需要
环境、具有挑战性的工 计划、劳资会议制度 作
3、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科学性: 第一,需要层次论对心理学的需要动机理 论发展是一个重要贡献 第二,提出了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 向,某种程度上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规律 第三,为企业管理指出了调动积极性的工 作方向和内容
期望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确立目标,激发期望心理 (2)适时调整期望值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要注意处理好努力与成绩、奖励、满足需
要的关系。
三、是什么使行为得到维持的 (一)强化理论
➢ 1.操作条件反射论的核心是强化理论。强化是指 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也 就是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 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运用强化理论来改 造行为一般有四种方式: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69 31
19 81
百分比 10% 20% 30% 40% 50%
激励因素
满意
理想情形
保健因素 不满意
没有满意 不良情形
不满意
激励——保健因素情形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 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 ➢ 赫兹伯格提出的“内在满足”和“外在满足”,即
“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以及“正激励”和 “反激励”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 在众多因素中,“成就”和“社会的认可与赞赏” 有比较大的激励作用。 ➢ 使职工工作丰富化,满足职工的高层次需求,也很 有意义。 ➢ 承认、照顾工人的个体差异,也能满足人们的内在 需要。
第五章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的案例分析

激励理论的案例分析

激励理论的案例分析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内在或外在的激励因素影响。

通过对激励理论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激励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激励理论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绩效。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激励理论案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按照一定的层次依次出现,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通过满足这些需求,可以激励个体的行为。

以公司管理为例,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培训机会和晋升空间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我们来看另一个激励理论的案例——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将工作满意度分为两类因素,满意度因素和不满意度因素。

满意度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的挑战性、成就感、工作责任等,而不满意度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管理者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激励策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员工的工作不满意度,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再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谷歌公司就是一个成功运用激励理论的典范。

谷歌公司提倡创新和自由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此外,谷歌公司还提供丰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满足员工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从而激励员工更加投入到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和创新成果。

总的来说,激励理论对于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激励理论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激励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激励理论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绩效。

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希望本文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激励理论,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的管理成绩。

激励理论知识点归纳

激励理论知识点归纳

激励理论知识点归纳激励理论是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如何通过激励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表现。

在组织中,激励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了解和应用激励理论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激励理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一个经典模型。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按照层次划分,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组织中,管理者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励员工,满足他们的不同层次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表现。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模型。

该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是由不同的因素引起的。

满意度是通过工作本身的内在因素,如成就、发展和认可来提高的,而不满意度则是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如工资、工作条件和关系等来降低的。

根据这一理论,管理者可以通过提供有意义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并给予适当的激励和赞赏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三、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模型,它认为员工的激励取决于他们对于行动结果的期望和对结果的价值评估。

换句话说,员工会根据他们对于工作绩效和奖励之间关系的预期来决定是否努力工作。

在组织中,管理者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对期望的信心、提高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联系,以及提高奖励的吸引力来激励员工。

四、弗罗姆的社会化需求理论弗罗姆的社会化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化需求,包括社会认同、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

这些需求的满足与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密切相关。

在组织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来激励员工。

总结: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上述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激励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弗罗姆的社会化需求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一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一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 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 p=OC/IC其中O 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 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 P表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I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前者小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少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少趋于相等。

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前者大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总结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总结

激励理论主要知识点总结激励理论是管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探讨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何种因素的激励,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发个人的动力和潜力。

本文将对激励理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影响。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最为经典的一部分,其核心观点在于人们的需求可以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会逐层地追求和满足这些需求,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成为人们的动力来源。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他将工作动机分为满足型动机和增长型动机。

满足型动机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奖励与惩罚,如薪酬、晋升等;而增长型动机则更多地源于个人内部的动力和追求成长。

赫兹伯格认为,满足型动机只能产生短期的动力,而增长型动机才是激发个人长期、持久动力的重要因素。

三、弗鲁斯特伯格的成就动机理论弗鲁斯特伯格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会产生动机。

他将成就动机分为三个维度: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亲和需求。

成就需求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表现和成果的追求,权力需求是指个体追求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动机,亲和需求是指个体追求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友谊的需求。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需求组合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四、期望理论期望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它强调个体对于行动结果的期望会影响其动机水平。

期望理论将动机水平分为三个因素:期望、工具性和价值。

期望是指个体对于成功实现所设定目标的信心;工具性是指个体相信通过行动可以实现目标的程度;价值是指个体对于目标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通过对比自己与他人的处境来判断是否受到公平对待,进而影响其动机和满意度。

公平理论分为垂直公平和水平公平两个层面,垂直公平是指个体对于与上级或者下属在资源分配上的公正性的感受,水平公平是指个体对于与同事在资源分配上的公正性的感受。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Herzberg)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他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一种经典的激励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激励的本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激励员工。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可以分为两个因素:积极的激励因素和消极的抑制因素。

积极的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管理、工作条件、责任、报酬等,这些因素能够给员工带来满足感,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工作。

抑制因素则包括管理、环境、政策、组织文化等,这些因素会让员工感到沮丧,从而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

首先,要注重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参与决策等方式来增加积极因素,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满足和兴奋。

其次,要注重减少消极因素,改善管理,提高政策的公平性,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等,使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受尊重。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对管理者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建议,有助于更好地激励员工,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生产力。

转五大经典激励理论

转五大经典激励理论

转五大经典激励理论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1970)所首创的一种理论。

他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

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如下:1.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

如吃、喝、住处。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的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

几乎所有的介绍马斯洛的书籍都这样介绍他的需要层次论,但是,这实际上存在一定的不完整。

马斯洛本人的著作中对需要层次论作了更多的探讨。

首先,除了广为人知的以上五种需要外,马斯洛还详细说明了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审美需要在人身上的客观存在,但是他也说明,这些需要不能放在基本需要层次之中。

对马斯洛的观点存在着许多争论。

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批评马斯洛的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需要层次学说,但到目前为止,马斯洛的观点仍然是最被广泛传播的一种。

员工激励机制的理论精品

员工激励机制的理论精品

员工激励机制的理论精品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企业可以通过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来激励员工。

例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来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来满足员工的安全需求;提供员工间的协作和交流机会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来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和自主权来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

2.VIE理论VIE理论认为,个体对行为的评价基于行为的期望、行为结果的价值和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企业可以借鉴这一理论,通过设立明确的目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和奖励制度,来激励员工。

同时,还应该提供培训和支持,提高员工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3.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在决定行为时,会考虑到行为所能带来的结果以及能够实现的可能性。

企业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目标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

同时,还需要提供给员工所需要的工具和资源,增加员工能够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4.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比较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与他人的付出和回报是否公平。

如果员工认为自己得到的回报不足以弥补自己的付出,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

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公平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确保员工的付出得到适当的回报,从而激励员工。

5.奥斯汀说法-福特理论奥斯汀说法-福特理论认为,员工的动机来自于他们对工作的满足感。

员工满意度的关键在于他们对工作的自主性、技能的使用、工作任务的多样性和反馈的频率。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和自主权的工作任务、培训和发展机会以及定期的绩效评估和反馈来激励员工。

6.瑞典说法-赫茨贝格理论瑞典说法-赫茨贝格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来自于他们的成就、权力和认同需求。

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提供自主权,满足员工对成就的需要。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给予员工的责任和权力,满足员工的权力需求。

激励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详述

激励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详述

激励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详述激励理论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主要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动机和激励机制。

它已经成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且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本文将详述激励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激励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层次理论:这是激励理论的经典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布拉哈姆·马斯洛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员工动机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寻找激励员工的有效方式。

2.期望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维多利亚·亚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动机与他们对于达到特定结果的期望程度和期望结果的价值程度有关。

研究者通过调查员工对于不同行动的期望程度和结果的价值程度,来确定如何激励员工。

3.公平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亚当斯提出,该理论认为员工对待公平的期望会影响他们的动机水平。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员工对不同形式激励的满意度,以了解公平对于员工动机的影响。

二、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1.员工激励方式:研究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研究,探讨不同的员工激励方式对员工动机和绩效的影响。

如薪酬激励、晋升激励、非货币激励等。

2.组织文化和激励:研究者通过对不同组织文化下的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探讨组织文化对员工激励效果的影响。

如自由度、信任度和公平度等。

3.激励与员工绩效:研究者探讨激励与员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研究不同激励方式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如身份认同、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等。

总之,激励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较为丰富,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来探讨激励机制对员工动机和绩效的影响。

这些研究对于提高员工激励水平、促进组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一种比较称为横向比较,即他要将自己获得的"报偿"(包括金钱、工作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自己的"投入"(包括教育程度、所作努力、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它无形损耗等)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如下式所示。

OP/Ip=OC/IC其中O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表示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IC 表示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前者小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增加自己的收入或减少自己今后的努力程度,以便使左方增大,趋于相等;第二种办法是他可能要求组织减少比较对象的收入或让其今后增大努力程度以便使右方减少趋于相等。

此外他还可能另外找人作为比较对象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前者大于后者,他可能要求减少自己的报酬或在开始时自动多做些工作,久而久之他会重新估计自己的技术和工作情况,终于觉得他确实应当得到那么高的待遇,于是产量便又会回到过去的水平了。

除了横向比较之外,人们也经常做纵向比较,即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过去所获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

只有相等时他才认为公平。

即OP/IP=OH/IH其中ON表示自己对过去所获报酬的感觉;IH表示自己对个人过去投入的感觉。

当上式为不等式时,人也会有不公平的感觉,这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不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但也不会感觉自己多拿了报偿从而主动多做些工作。

调查和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目前的报酬过低而产生的;但在少数情况下也会由于经过比较认为自己的报酬过高而产生。

我们看到,公平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公平本身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方面原因:第一,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

上面公式中无论是自己的或他人的投入和报偿都是个人感觉,而一般人总是对自己的投入估计过高,对别人的投入估计过低。

第二,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

上面的公平标准是采取贡献率,也有采取需要率、平均率的。

例如有人认为助学金改为奖学金才合理,有人认为应平均分配才公平,也有人认为按经济困难程度分配才适当。

第三,它与业绩的评定有关。

我们主张按绩效付报酬,并且各人之间应相对平衡。

但如何评定绩效?是以工作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还是按工作能力、技能、资历和学历?不同的评定办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最好是按工作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用明确、客观、易于核实的标准来度量,但这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做到,有时不得不采用其他的方法。

第四,它与评定人有关。

绩效由谁来评定是领导者评定还是群众评定或自我评定,不同的评定人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由于同一组织内往往不是由同一人评定,因此会出现松紧不一、回避矛盾、姑息迁就、抱有成见等现象。

然而,公平理论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三是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是在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杀手。

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

如有的企业采用保密工资的办法,使职工相互不了解彼此的收支比率,以免职工相互比较而产生不公平感。

团队建设法是用以提高团队或群体成员的技能和团队有效性的培训方法。

它注重团队技能的提高以保证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

这种培训包括对团队功能的感受、知觉、信念的检验与讨论,并制定计划以将培训中所学的内容应用于工作当中的团队绩效上。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

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学的特级管理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与伯纳德。

莫斯纳、巴巴拉。

斯奈德曼合著)、《工作与人性》(1966)、《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1976)。

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

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相似之处。

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

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

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

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

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

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

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

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

但是,双因素理论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

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三:波特和劳勒的期望激励理论这是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

劳勒和莱曼。

波特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爱德华。

劳勒在美国的布朗大学获学土学位,在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曾在耶鲁大学任教,以后在密歇根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和社会研究所组织行为室主任。

他还是西雅图的巴特勒纪念研究所人类事务所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

莱曼。

波特也是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十一年,并在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系任访问教授一年。

以后,他在加州大学管理研究院任院长和管理及心理学教授。

波特——劳勒斯望激励理论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1.“激励”导致一个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的程度;2.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度,具体地讲,“角色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认识是否明确,是否将自己的努力指向正确的方向,抓住了自己的主要职责或任务;3.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当职工看到他们的奖励与成绩关联性很差时,奖励将不能成为提高绩效的刺激物;4.奖惩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被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正。

如果他认为符合公平原则,当然会感到满意,否则就会感到不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