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修辞和语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述修辞和语境的关系
作者:谢海燕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03期
摘要:语境和修辞在现代汉语中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修辞离不开语境,修辞和语境相互作用。语境决定修辞,制约修辞,修辞则必须要适应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修辞才会具体有生命力,才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好的修辞也能创造出合适的语境。
关键词:修辞语境决定适应关系
一、修辞和语境
修辞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根据特定的语境,对语言的具体运用的方法和技巧。什么是语境?语境就是语言存在和使用的环境,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包括词语之间的关系,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篇章之间的关系。外部语境则是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语言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话语交际时的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乃至发话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等。也有说法将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大语境和小语境等。
语境作为言语交际的环境,是由交际对象,背景,目的,内容,方式等因素组成,直接制约并影响交际的每一个环节和成果。修辞大师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特别重视修辞和语境的关系。他在书中说道“切实的自然的修辞多半是对应情境的,或则对应写说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双方的共同经验,因此生在山东的常见泰山,便常把泰山用来喻事情的重大,生在古代的常见飞矢,便常把飞矢来喻事情的快速;或则对应写说者的心境和写说者同读听者的亲疏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关系,因此或相嘲谑,或相反诘,或故意夸张,或有意隐讳,或只以疑问表意,或单以感叹抒情。种种权变,无非随情应景随机措施。”这段话概括了语境同修辞的关系。
二、语境决定修辞
语境对修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一语境帮助修辞表达;二语境制约修辞的使用。
(一)语境帮助修辞表达
首先语境为文章语言的修辞提供可能性。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义。例如:
①这是一头老黄牛。
这句话脱离具体的语境,它能表达的就是词典上解释的词语的逻辑意义的组合。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的是一头动物。这句话看不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这是一头老黄牛,整个单位的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个人包了。
这句话中有了“整个单位的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个人包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这是一头老黄牛”,所传达出的信息就不再是字面的意义了。这里读者能感受到他是一个像黄牛一样任劳任怨的人,用黄牛来比喻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其次,语境能赋予文章语言特定的感情色彩。例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水生嫂听说水生要上前线了,说道:“你总是很积极的。”如果离开语境来理解,这句话是表示赞扬的。但联系文中语境,我们便可感受到,这句话中除了赞美,还包含些许的埋怨。可见结合语境,文章的语言能呈现出丰富艺术的一面,反之,便会让读者很难理解到文章语言的确切含义。
此外,语境还可以使那些本来并不具有修辞色彩的寻常词语同样显出它的修辞魅力。就比如,在夏衍《包身工》中“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本指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佳肴”本指精美的菜肴,皆褒义词。而在这里已非原义。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作者使用反语来表达其义愤之情揭示包身工悲惨命运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由此可见,语境能够很好的实现修辞在文章中的传情达意作用。
(二)语境制约修辞的使用
首先,文章的背景制约修辞的使用。有人写了一篇国庆节游海南岛的文章,其中引用了《诗经蒹葭》中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尽管意象很美,但在这篇文章中却不符合语境。因为他没有注意到海南岛在十月是不可能结霜的地理背景。所谓文章背景指的是作者不能凭感官直接感知的,与写作没有直接具体联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如地理、气候、社会状况、时代风貌、民族历史等。它虽然不与文章语言发生直接的具体的联系,但对文章语言有着潜在的、更为深刻的影响和约束。例如西方人读唐朝女道士李治的《结素鱼贻友人》:“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他会感到很奇怪,鱼肚子里怎会有丝带?因为他不了解“鱼”在中国古人中是“情偶”的隐喻。可见,注意写作时的背景,是使文章语言与语境相吻合的重要因素。
其次,具体的情境制约修辞的使用。情境,简单地说就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空间给什么人写什么文章,即文章写作中具体的原因、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结果。情境制约文章的写作,作者在写作中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组段成篇,如何修辞,都必须根据文章所表达的具体情境,因人,因事,因景而定。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就曾说有些青年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希望你一定答复我的信,切切。”令他很不愉快。这位青年就是没有注意到自己写信的对象,没有
“看人下菜”。在文章中如果把握好了情境,那就能用很简单的语言传递关于某事件发展阶段的完整信息。如鲁迅《药》中华大妈和华老栓的对话:“得了么?”“得了。”一问一答,虽然简短含混,但联系文中情境,便知是“得了”什么。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语境对修辞有很大的约束作用。
三、修辞要适应语境
陈望道先生曾说过“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这充分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要符合语境。适应特定语境的修辞,能使言辞表达的形象生动,表现出个人的特色。
语境作为检验修辞优劣的标准,决定着语用的好坏,而修辞又能反作用于语境。好的修辞能进一步完善语境,创造出更好更合适的语境。有时,得体的称呼往往可以促使受话人改变对问题的看法,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便是修辞的力量。在中国修辞史上,古人有云“君子与人语大本之源而谈性义之极者,先度其心志”,可见古人很重视在话语交际过程中受话人的主观心境。如果受话人的心境不适合交谈,那交谈必然是失败的,但若发话人能运用合适的语言,就能改变受话人的主观心境。
反之,不合语境的修辞只会使得脱离要表达的主题,造成词不达意,甚至会弄巧成拙。如:明朝人赵南星在《笑赞》中讲了则笑话:“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因过来二字明白,(柴夫)担到前面。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柴夫)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薪去了。”最后这个迂腐的秀才不仅没买到柴火,反而变成了笑柄。
老舍曾明确指出,作家选用语言时应该特别注意“如此人物,如此情结,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这段话点名了语境是修辞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即是,特定的思想感情,鲜明的修辞效果,产生于加工的语言形式和特定的语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结论:修辞与语境如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互依存,互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一切修辞现象都只能够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脱离于语言环境之外的修辞是不可能存在。(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汉语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7 月第二版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