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做人与处世》
高中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本色季羡林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本色季羡林精品素材高中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本色季羡林精品素材季老常用戏谑的口吻说:“近年季羡林走俏.〞但我近来有一种冲动,总想跟人说说媒体迷雾后面的季老的本色。
二十余年来,他称我为“小友〞,我亦终身以“良师益友〞相对之.他是北大校园中一位真实的正直的学者,一位内心仁慈细腻而经常沉默的老人。
我所认识的季羡林,执著于记忆中的每一桩珍贵往事。
他曾对我讲过鲁迅,讲过胡适,讲过他的恩师陈寅恪。
其神情谦恭无比,如师长犹在前.他说,他们都非常爱护年轻人.北大郝斌曾跟我讲过他陪季老去台湾的事。
他说,当时邀请一来,季老马上就答应了。
说明他心里有事,想去。
到了台湾,季老就提出要去谒胡适墓.那天,郝斌跟在他后头。
季老上前就恭敬地朝着胡先生的墓三鞠躬,然后回头对跟在后面的郝斌说:“鞠躬!〞语气很严厉,容不得半点商量。
这在季老平时是很少有的.郝斌于是赶紧鞠躬。
后来郝斌跟我说:“他不叫,我也是要鞠躬的。
因为他在我前头,我意思得等他行礼退下,我再上前行礼.不料季老那么性急.他怕我不行礼.〞情之急切,可以想见。
回来之后,季老写了“在胡适墓前〞的文字。
这埋藏在他心中已久的感情终于宣泄.可见,季老是一个有心灵底线的人。
面对多少年来对胡适的谩骂,季老只能沉默不语。
但该守望的东西,他没有丢掉。
季羡林是认真的人.学者的严谨个性也体现于平素的处世中。
我在拍摄《西南联大启示录》时,提出要采访他。
季老先是拒绝,以为不合适.他还从来没有拒绝过我什么事。
但这一次,因为他本人不是西南联大的,抗战时期他正留学德国。
我说,我采访他是因为这部片子需要谈谈陈寅恪,而国内能够谈陈的人不多了。
季老才答应了。
他着重地给我讲了陈寅恪一家“三世爱国〞的传统。
他说:“爱国,也是遗传.〞他们是唯一的三代人进入《辞海》的世家。
采访时,也请他谈西南联大,他谈得非常审慎,自己的身份摆得很恰当。
我当时曾暗想:今后我也要这样,不能什么都插一杠子。
季羡林不是圣人。
做人与处世阅读及答案
做人与处世季羡林①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第三,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②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
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
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
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
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
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
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③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
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
④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宋代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与”的意思是伙伴。
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
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
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⑤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
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
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唐朝张公艺①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⑥至于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则是个人修养与选择的问题。
当私心杂念占据心灵,人往往身不由己,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表面上得到了利益,内心却矛盾痛苦。
散文经典:季羡林《做人与处世》
散文经典:季羡林《做人与处世》
《做人与处世》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经典作品。
这篇文章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做人和处世之道的深刻见解和独到观点。
文章首先从人生的意义出发,提出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和善良,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季羡林先生强调了人生应有的目标和追求:“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到生命的终点,除了个人的幸福以外,还要有所贡献”,并认为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在于能够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其次,季羡林先生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对待困难的态度。
他坦言自己在人生中也曾遇到过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奋斗。
他认为困难是人生中必然会遇到的,而面对困难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
季羡林先生还谈到了处世之道,他认为与人相处要心胸广阔,宽容待人;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要善于倾听和交流,与人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他还强调了真诚、诚信和谦虚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最后,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中呼吁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
他希望年轻人能够抱有高尚的志向,追求真理和善良,为社会作出贡献。
《做人与处世》这篇散文经典作品,以季羡林先生独特的思考和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
这篇文章鼓励人们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追求真理和善良,以及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方法。
它不仅是一篇艺术性很高的散文作品,更是一本生活的指南,帮助人们更好地真实而有意义地生活。
最新-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人格大师季羡林素材 精品
人格大师季羡林远在万里之外,突闻噩耗:敬爱的季羡林先生去世了!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亲切的面容。
不禁泪流满面。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的短消息里,给了季先生三个头衔“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虽然这是最简练的盖棺论定,但“大师”是最不能省略的。
季先生一生勤奋黾勉,每天清晨4时半即起。
或读书或著述。
90年来天天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不敢懈怠”。
从“水滴石穿”的工夫做起,一生创获良多,最后得《季羡林文集》24卷,逾千万字,内容广博精湛深厚,真正是著作等身,真正是实至名归、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然而,就在人人争说大师之时。
我却想到:季羡林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大师。
单以著作字数论,超过季先生的也还有人在。
但为什么只有季先生这么毫无诟病地、一致地受到普遍尊敬和真心爱戴呢?元他,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先生高尚无瑕、几乎是至人的品格。
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季先生的。
至1991年他为“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所搞的“永久的悔”无奖征文写来开篇,始得熟稔,从此近水楼台,聆听教诲,得益良多!季先生那篇文章叫《赋得永久的悔》,一天时间写成。
把他对母亲的深爱写得至真至纯。
一时感动中国万万读者,至今仍时常被人提及。
分明是他文章写得经典,然而他却把功劳归于编辑“题目出得好”,“令我感激涕零”,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一大特点: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别人,看人也总是先看到别人的优点。
对他的前辈学人是如此。
比如他在许多文章中。
都满腔感激地怀念着胡适、汤用彤等先生;对与他同时代的大师是如此,记者就曾多次听他盛赞许国璋、张中行、启功、任继愈诸先生,夸他们的学问,更赞他们的人品;对晚生后学,甚至对普通人,他亦是如此,这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在北京大学久久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来报到的新生抓住一位穿蓝布衣衫的“老工人”,让他给自己看着行李,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旁边的人目瞪口呆,原来那就是季羡林先生!但季先生一点也没生气,一直负责任地守候到一个多小时后那新生回来。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代学术宗师季羡林先生,道德高尚,学问渊深,文章亦足以动人。
本书精选季老对读书、治学生涯,对平生师友的回忆文字,以及探讨做人处世之道的、随笔共计六十余篇,希望能反映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一】工作之余,我读了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一些文章,对他的一生有了一点了解。
季老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里,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高尚的品德令我敬仰,他渊博的学识令我敬佩,他完美的人生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拜读。
我读了一些,还没有读完。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在“读书”这个部分,分27篇进行详细的介绍,单是“我的读书经历”就有7篇。
读后令我汗颜。
想想自己读过多少书,读过的书又能记住多少。
季老的一生都用在了读书,写作,研究学术上,而我们每天在做什么,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我们也在每天教育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而季老读书的这个好习惯是从小他自主自觉养成的,好像没有哪个人来告诉他。
他在小的时候除了他的先生教授的课程外,他自己找的书去读,因此也就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条件好了,只要想读书,家长就可以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可是,读书的积极性还是不高,有时催着还不读书,更不用说是自主自觉了。
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引导孩子自主自觉的读书?在“做人”这个部分,分12篇进行讲述。
在这个部分的第一篇就是《做人与处世》,在第一段他就做了最精辟的概括:“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看,概括的多好啊,值得对这几句话进行研究。
俗话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
《做人与处世》读后感(修1)
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做人与处世》读后感
《做人与处世》是季羡林先生的一本文集,作为国学大师的他,在这本文集中向世人阐述了他一生的人生哲学,富有哲理的话语,给人以警钟,告诫世人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在这本文集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这篇。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也是大自然反扑人类的一年。
人本属于大自然的范畴,自从人类变成“万物之灵”,似乎人类把自己划出于自然之列,而且向大自然不断夺取人类生存所需的生活物资,飞禽走兽和各种植物成为人类餐桌上的美食,而且吃法不讲究,有些还相当残忍。
今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状病毒”,都是人类不遵守自然规律,肆意掠夺自然物资而造成的。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应有之道,不遵守自然规律,必然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经一事要长一智,我们人类在经历了大自然病毒的惩罚后,我们不应该去做征服大自然的“征服者”,而应该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看了《做人与处世》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知。
对于大自然,我们要有敬畏之心。
对于父母家人,我们要有孝心爱心。
对于他人,我们要有礼貌和宽容之心,学会谦虚,但不虚伪,要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素质有担当,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做一个有爱国精神的人。
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好好善待自己。
教你做人处世的书籍_关于为人处世的书籍
教你做人处世的书籍_关于为人处世的书籍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最重要,即做人和做事,两者不可分割,且相互渗透,相比较而言,做人是根本,居于首位,是一个人处世之根本。
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教你做人处世的书籍,希望大家喜欢!教你做人处世的书籍1:《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内容简介:《三分做事七分做人: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行走社会的黄金法则(2009最新版)》是从精悍的小故事中读懂人生的要义,从生活的细节中品味人生的智慧,从点滴的智慧中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从人生的历练中学会快乐的生活。
这套《人生哲理智慧书系》将会给心灵送去一份慰藉,给事业积蓄一份力量,给人生带来一个启迪。
它将伴你成功地奔向自己的理想,轻松而潇洒地享受生活的幸福。
内容提要:光会做事,不会做人,即便你能获得暂时的成功,也享受不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因为一个人际关系恶劣,对立面、反对派、积怨甚多的人,会招致众叛亲离,最后沦为孤家寡人。
光会做人,不会做事,只顾八面玲珑,四处讨好,结果是浪费了感情,浪费了精力。
瞻前顾后,便无暇筹划大事,到头来还是过得索然无味,毫无成就。
真正的成功者无不深谙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奥妙真谛,所以才能达到无往而不胜的高超境界。
推荐理由: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行走社会的黄金法则。
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做人要学习狐狸的聪明,做事要借鉴狮子的果断!做人做事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
会做事,你才能胸有成竹,气定若闲,谈笑间办成你梦寐以求的好事。
会做人,你才能赢得一世好名,才能赚得人气,建立人脉,为做事的成功积蓄更加雄厚的资本。
有时做狮子,有时做狐狸——拿破仑序言:为什么同在一个起跑线上,有的人跑在前面,而有的人却落后了?为什么同样是一句话,有的人会讲得让他人如沐春风,而有的人却讲得让他人暴跳如雷?为什么在社会大舞台上,有的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而有的人却举步维艰,捉襟见肘?……你也许还会提出更多的“为什么”来,这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无不在说明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表现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办事方式等诸多方面,大到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小到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
做人与处世
海平面上升, 垃圾围困人类
分论点: 人类应与自然交朋友,做到“天人 合一”; 人与他人应以真情实意相待,互相 容忍; 解决个人思想感情应矛盾消灭私心, 淡泊宁静。
3.在你的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 他人以及个人思想感情这三种矛 盾,哪一种更加突出?作者提出 的解决办法对你有帮助吗?
如:我们在处理自己与周围人们关系的过 程中往往会因为考虑自己的得失过多而觉 得不平衡,这时我们就应多为对方考虑, 多忍让,对家长也是如此。
5、与这两种关系相比,作者为什么不 惜大量笔墨文论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因为这是人类公共面对的问题,它 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且目前无 论哪个国家的人们都时常会遭到大 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作者 是希望利欲熏心的人类能够尽早地 认识到这个关键的问题,改善自己 对自然的态度。
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城市不见蓝天。空气污染,沙尘肆虐
给学生看行李的“老师傅”
做人与处世
季羡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介
季羡林,山东临清人, 字希逋 ,又字齐奘。 学者、散文家。
字词积累
chóu kuì bì è chéng 范 畴 匮 乏 弊端 扼要 惩 罚 zhēn xǐng kē pèng 箴 言 发人深省 磕 磕 碰 碰 y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语言积累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 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 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 出处:《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 能奋翼黾[miǎn古同“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 桑榆。” 2.天人合一 • 有多种理解,文中解释为:“天”即自然,“人” 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统 一,不要成为敌人。
季羡林被选入课文的作品
季羡林被选入课文的作品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
读其文,可见其人。
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其选入课文的作品如下:
1、《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怀念母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3、《夹竹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
4、《小苗与大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5、《清荷雅韵》(冀教版高一语文课本)
6、《月是故乡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7、《我的童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8、《谈成功》(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幽径悲剧》
10、《做人与处世》
11、《永久的悔》
12、《忘》
另外选入中高考阅读和作文的有《海棠花》、《三思而行》、《燕园盛夏》等11篇;选入大学语文课本的有《二月兰》等。
季先生并不强作才子姿态,口吐莲花满纸锦绣,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时济世。
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
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2022高考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季羡林谈人生
2022高考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季羡林谈人生谈毁誉好誉而恶毁,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
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
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然而,我有点担忧,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或颟顸。
我主张对毁誉要加以细致地分析。
第一要分清:谁毁你谁誉你?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由于什么缘故?这些情形弄不清晰,只谈毁誉,至少是有点模糊。
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
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
因此他就觉得天下正常的人都多长了一只眼。
如此的毁誉能靠得住吗还有我们常常讲什么“党同伐异”,又讲什么“臭味相投”等等。
如此的毁誉能相信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因此各人的人一辈子观、世界观、价值观、好恶观等等,都可不能一样,都会有点差别。
在这种情形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
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这话本来有点贬义,我们能够正用。
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那个词儿,幸免误会。
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
碰到这种情形,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的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谈礼貌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埋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
这是完全有事实做依照的。
许多年前,当时我腿脚尚称灵活,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内吵架、甚至动武的人。
起因差不多上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踩了你的脚,如此等等。
试想,在拥挤的公共汽车内,谁能不碰谁呢如此的情况也值得大动干戈吗?曾经有一段时刻,针对上述的情形有机关号召大伙儿学习几句话:“感谢!”“对不起!”等等。
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内心却觉得不是味道。
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竟要学习幼儿园小孩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阻碍差不多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传全世界。
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闻名摄影家拍照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形的。
谈谈做人与处世——读《季羡林散文集》有感
谈谈做人与处世——读《季羡林散文集》
有感
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他的现代文学富有哲理,阐明了人生的意义、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觉得他不只是个诗人,
还是个哲学家。
在他的散文中,最令我同感和启发的就是《做人与处世》这
篇文章。
他谈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糟三种关系:第一,人与大天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在内;第三,个
人心中心底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
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集体生活就有苦恼。
”
我认为,第一件事看似难做到,实际上却很难。
人类要为保
护好大自然,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首要目标。
但是依然很多人不懂依然这个其实,依旧过度砍伐森林,肆意破坏资源,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因此我们才更要处理好人与
大自然的关系。
第二件事就是要处理好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一个人要有善良宽容之心,对待朋友要以诚相待,互相帮助,有时难
免会磕磕碰碰,但要相互宽容、理解。
第三件事是解决个人思想感情
的矛盾,我个人普遍认为是最难的。
因为人都有之辈,要战胜自己就
必须应该消除同理、淡泊名利、保持平和心态,才能实现了不起的梦想。
正如诸葛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三件看似恰当的事情,一辈子能做到可真不容易啊!。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季羡林教我学做人
季羡林教我学做人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认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无不对他充满敬仰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
我曾经和季老有一面之缘,而且是在当时我并不知道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情况下。
那是2003年的一天,我去北京大学见一位中学校友。
校友约我在北大图书馆门前见面。
因为是第一次到北大,我并不知道北大图书馆的具体位置。
进入北大校园后,先问了一次路,按照指示,走了一会,还是没找到。
我站在路旁东张西望,想再次问路。
我看了看,前面有位老人在散步,还有位女清洁工在捡地上的纸片和树叶。
我想,做清洁工作的应该知道图书馆的位置,于是我就上前问她:“阿姨,到图书馆怎么走?”她想了一下,然后对我说:“还有好远呢,你一直向前走,前面有个十字路口,你向左拐,再向前走,看到十字路口后再向左拐就能看到了。
”我向她道谢后,便继续向前走。
刚走出没几步,就听见身后有人喊:“同学,你等一下。
”我回头一看,刚才那位散步的老人正向我招手。
“您是喊我吗?”我略带惊讶地问他。
“是的,你不是要去图书馆吗?”老人笑着说。
“是的。
”“刚才我听见你问路了,她可能记错了,你向前走,看到十字路口左拐,这没错,再向前走,看到十字路口应该是右拐,而不是左拐。
”老人边说边做手势。
“是吗?”我不知道该相信谁的。
“听我的没错,我这个糟老头在这生活了几十年了。
”老人笑着说。
“老人家,我有些不明白,刚才我问路时,您听见那位阿姨说错了,怎么不当时告诉我?”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不应当,不应当,我要是当时就告诉你正确的路线,岂不是让她尴尬,尽管她说错了,可是她是在做好事,应该尊重她的好意。
”老人说完笑呵呵地走开了。
我有点感动,为老人的细心,更为老人的善良。
到图书馆后,我见到了朋友。
我把刚才问路的事说给他听,他深有感触地说:“一般人肯定会当场指出那位清洁工的错误,不会考虑到这样会让她感到尴尬和难堪,这位老人真了不起。
”下午离开北大的时候,朋友送我。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原文阅读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原文阅读季羡林《做人与处世》原文阅读《做人与处世》是2009年02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季羡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做人与处世》原文阅读语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原文阅读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
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
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
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
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用一句现成的套话来说,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
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的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
我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全世界人民和政府都高呼环保,并采取措施。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犹未为晚。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
宋人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与”的意思是伙伴。
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
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
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前不久南北的大洪水不是很能发人深省吗?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季羡林的“惜时”
季羡林的“惜时”季羡林先生为大家所熟悉的身份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其实他身上有两百多个“职务",会议一个接一个,来访者更是不断,但他的《季羡林全集》已编到了32册,有一千多万字,那么他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季羡林先生戏言自己是利用“三上”,忙中偷闲写出来的。
季羡林先生风趣地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欧阳修写文章,多在‘马上、枕上、厕上’,我写文章。
多在会上、飞机上、路上(散步),也可以叫‘三上’吧."季羡林先生身上的职务有实有虚,但有的会议还是得参加,因此会议占用了他大部分时间.季羡林先生并不反对开会,认为通过开会.可以沟通思想.传达任务,交流学术,促进研究,开阔视野。
但是,有一些会议开起来就显得有些太冗长了,像是皮厚馅少的包子,咬两三口都吃不着馅儿.会议前半部分拖沓,“脖子长”,很长时间进入不了主题:会议后半部分重复,尾巴长。
会中有的人讲话有些啰嗦,有的人还时不时地来个重复,套话太多,空话太多,会议的效率就大大打了折扣.季羡林先生常对会议时间进行“优化组合”,在本地开会,提前到,这样就有一段等会的时间,又免得误了开会:到外地开会,一般是提前一天到会,也有休息一下的时间。
季老就把这些短暂的时间利用起来构思文章。
会议期间,拿出四分之一的时间来记会议内容.把握会议中心,其余四分之三的时间就见缝插针,忙自己的事情。
季羡林先生幽默地说:“好多会议我只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抓住讲话的全部内容。
这时候,我往往一边听会,一边构思文章。
或考虑别的问题。
”会前、会后甚至会中,奇思妙想,联翩飞来,思维的火花进射。
当别人鼓掌的时候,他也跟着鼓掌。
但在鼓掌声中,他的一篇短文或者一段文章的构思,已在心中完成或是有了雏形。
一次开会.季老没带稿纸,却有灵感涌来,季老就拿出开会的请柬来记下。
眼看请柬记满,坐在旁边的一位先生朝他笑了笑,把他那张请柬也递了过来,于是,季老又埋头写了起来。
《怀念西府海棠》一文,就是季老1987年4月26日在去上海开会期间写的。
季羡林散文哲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季羡林散文哲理篇一:季羡林散文《做人与处世》季羡林散文《做人与处世》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
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
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
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
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用一句现成的套话来说,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
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
我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全世界人民和政府都高呼环保,并采取措施。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犹未为晚。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
宋人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与”的意思是伙伴。
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
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
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前不久南北的大洪水不是很能发人深省吗?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散文《做人与处世》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
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
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
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
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用一句现成的套话来说,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
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
我并非危言耸听,现在全世界人民和政府都高呼环保,并采取措施。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犹未为晚。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
宋人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与”的意思是伙伴。
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
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
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前不久南北的大洪水不是很能发人深省吗?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
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
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唐朝张公艺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起于私心杂念。
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庶几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