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生物学效应

引言

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射频微波等电子产品应用日趋广泛,职业和公众受环境电磁辐射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射频微波辐射,特别是高强度的辐射,引起机体致热效应,造成健康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资料表明,人体在反复接触低强度微波照射后,体温虽无上升,但也能造成机体的健康危害,关于这一点目前国际上争论较多。我国的电磁辐射健康影响研究工作开始于六、七十年代,在七十年代即开展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的健康影响调查工作,探讨了相关的安全卫生标准及防护技术,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流行病学调查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比较广泛,能引起神经、生殖、心血管、免疫功能及眼睛等方面的改变。有实验室研究发现,长期低强度射频电磁辐射非致热效应,对动物神经内分泌,膜通透性、离子水平等都有影响,也有报告认为射频微波能引起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

中枢神经系统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对射频微波电磁辐射比较敏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职业人群接触射频微波电磁辐射对神经系统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有很多报道。射频微波电磁辐射的健康危害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其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烦躁等[1-4]

。王少光等[2]

报道对293名脉冲微波职业接触人群进行调查,其接触微波频率为400-9400MHz,功率密度为0.07-0.18mW/cm2,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达40.3%;348名连续微波职业接触者,工作环境微波暴露频率为3400-8600MHz,功率密度为0.06-0.15mW/cm2,其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为37.1%,而对照组仅为5.1%,说明微波电磁辐射能使接触人群神经衰弱症候群症状患者明显增加,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与工龄呈正相关。丁朝阳等[1,4]也有类似报道,并认为接触微波使睡眠质量降低。赵清波等[3]报道职业接触微波频率为3500-4200MHz,其场强小于0.050

mW/cm2(通常为0.010-0.030

mW/cm2)时,神经衰弱症候群的发生率为71.8%,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6%,且与工龄呈正相关。冯养正等[5]报道的一组暴露于0.30

mW/cm2的职业人群,其头痛、脱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而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其他症状却无显著性差异。郭保科[6]等认为在脉冲微波场强1.75mW/cm2和连续波场强为0.05mW/cm2的职业接触者,主诉症状全身无力、头痛、头晕、失

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对视力、眼晶状体损伤、眼部症状(如:干燥、易疲劳)有显著性影响。

射频微波对人体神经行为的影响近年也有不少报道[4,5,7,8]。冯养正等[5]对74名职业微波接触人群(平均场强:0.053

mW/cm2)进行核心行为测试,结果表明每日接触微波剂量在0.3mW.h/cm2的职业人群神经行为功能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影响。而朱启星等[7]对38名接触低场强微波者进行行为测试后认为,即使在微波电磁场暴露功率密度小于0.01

mW/cm2的环境中的作业人员也能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反应速度、听记忆、视感知

运动速度和心理运动稳定性降低等神经行为影响,且与工龄呈负相关。龙云芳等[8]

对50名接触微波作业人员进行核心行为测试,发现在低强度微波(0.035mW/cm2)环境下,作业人员出现明显的情感状态特征改变,其中除有力

好动指标外,其余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数字跨度、简单反应时班后降低差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项无明显变化。

许多实验室研究认为,环境电磁辐射是属于低强度长期作用的非致热效应,这种效应已从动物实验得到了证实。刘尊永等[82]

报导微波辐射能使大鼠脑组织耗氧率减慢一倍,反应大鼠脑组织氧代谢能力减弱,耗氧能力下降。姚耿东等[9] 报道在微波频率为3

GHz电磁场强度为1mW/cm2和5mW/cm2的情况下,微波照射一个多月后,即能观察到小鼠下丘脑的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线粒体结构受损。刘乔堡等[10]

以不同剂量微波辐射大鼠100天,发现小于1mW/cm2剂量辐射的单个大脑皮质细胞和全脑组织的RNA、DNA仅呈无意义的减少;当微波强度达5mW/cm2时则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作者认为在此剂量下连续暴露,可使脑细胞和组织受到损伤,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同时作者采用红外辐射做对照,在红外辐射使体温升高近似剂量5mW/cm2时并未造成损伤,因此,作者认为红外热作用与微波热效应的生物学作用性质截然不同。浦京遂等[11]等在3GHz,5mW/cm2的暴露条件下,将小白鼠每天照射一小时连续7天照射后发现,部分脑区脑电总量降低,脑电峰值能量明显下降。下丘脑海马琥珀酸脱氢酶含量明显下降,与姜槐等[12]报导用新生子鼠所作结果基本一致。而也有报告认为在功率密度低于2W/cm2(9370MHz)时不会造成脑及眼球损害。

陶松贞等[13] 用微波治疗仪在功率密度为20 mW/cm2 、10mW/cm2

、1mW/cm2的情况下一次性全身照射大鼠一小时,在电境下观察见到两组大鼠的大脑神经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线粒体变化明显。出现线粒体肿胀、融合和变形;嵴缺损、断裂及空化等,三个试验组普遍可见可核质稀疏、溶解等,作者认为低功率密度的微波对大鼠大脑皮质细胞的超微结构有一定影响。在频率为4GHz,功率密度为0.5-3mW/cm2,每天照射3小时,连续31天的情况下,小鼠全脑5-HT 含量明显下降[14]。

微波对眼的影响

有关微波对眼部的损害,无论是职业接触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还是动物试验方面,国内均已有大量的报道。许多报道认为高强度微波辐照会产生白内障[770],动物实验也有同样报道[17,20-23],但低强度微波的慢性作用可否引起眼部损害(特别是晶状体混浊和白内障)尚无定论[15-18,20,24]。

微波的生物作用有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其对人体全身各系统均有损害,眼晶状体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