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合集下载

艺术——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有意味的形式

为什么说艺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由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构成,即“形式”和“意味”。

“意味”实际上就是各类视觉艺术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感情。

“大凡敏感力很强的人都会同意,有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每一件艺术品所唤起的审美感情都是独特的……所有的人从艺术品中所感受到的感情都是属于同一类的……这种感情就是审美感情”。

“形式”即指艺术品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种纯粹的关系,有一部分因过度纯粹而使得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感受它的意味,而另一部分则充斥于非审美事物中,唯有艺术家的敏感才能知觉到它们的纯形式的意味。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了一句被称为现代派艺术理论基石的话: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事实上,贝尔的整个理论就建构在这一基本概念之上。

这句话影响如此之大,以致于奥斯本的《美学与批判》称它为现代艺术理论中最令人满意的。

但当艺术的形式主义渐渐褪色,把艺术仅仅看作“审美经验”的观念遭到质疑的时候,[1]贝尔的理论应当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解读在贝尔看来“,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品最基本的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在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2]正是艺术品中的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感情。

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照这一假说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审美感情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

视觉艺术品能唤起某种特殊的感情,这对任何一个能够感受到这种感情的人来说都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各类视觉艺术品,如:绘画、建筑、陶瓷、雕刻以及纺织品等等,都能唤起这种感情。

这种感情就是审美感情。

假如我们能够找到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那么我们就解决了我所认为的审美的关键问题。

我们就会找到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即,将艺术品与其它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性质。

我们都知道,内容寓于形式之中。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之我见-3页精选文档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之我见-3页精选文档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之我见学习美术批评史我们知道,在很早以前,西方各艺术流派就想寻找一种完整而有力的学术思想来支撑其艺术理念的存在。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美学主张应求而生,他所认为的真正的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都是通过“简化”的手段得到的。

“没有简化、艺术不可能存在。

因为艺术家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抽取出来”。

贝尔的美学理论适时给予了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绘画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支点,堪称现代主义艺术的最初纲领与宣言,他为后印象派艺术所作的美学辩护实际上是为整个现代主义艺术所作的辩护。

因此,西方现代派艺术家称这一理论为“现代艺术中最令人满意的理论”。

然而,这一理论是是存在缺陷的,以下谈一谈我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批评中不能实现客观公正的目的。

克莱夫?贝尔从“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基本观念出发,贬低再现性的艺术品,认为再现性的艺术品不是靠纯粹的形式去唤起人们的美感,而是靠了与艺术无关的生活内容,靠记述事实、描述故事情节等等,不仅不能唤起审美感情反而会影响它和干扰它。

他说,“按我们的审美假说,它们称不上艺术品”,“因为感动我们的不是它们的形式,而是这些形式暗示或传达的思想和信息”,“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他攻击一切再现画画家,说他们不高明,能力低。

贝尔强调由线条、色彩构成的关系,贬低再现,极致推崇超凡脱俗的意味;由于过分追求艺术的超功利和超现实性,他彻底抛弃了艺术作为模仿现实和传达知识信息的手段去表现日常生活情感的功用。

其二,“有意味的形式”走向神秘主义,不仅否定艺术的思想内容,而且否定艺术的美的性质。

克莱夫?贝尔认为,只有这种纯粹的“有意味的形式”才能唤起审美感情。

而“美的”这个字眼往往是同功利、同日常感情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东西并不能唤起审美感情。

贝尔解释说,“有意味的形式”之所以给人造成一种不同于日常感情的审美感情,它的意味和价值之所以不为时空所限,那是因为它是一种“终极的实在”,他解释道,这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的、并赋予不同事物以不同意味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物自体或终极的实在本身。

论“有意味的形式”

论“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首先在回答“什么是艺术”问题时,提出了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审美假说。

他认为,所谓的艺术品,会给反应敏捷的人以特殊的审美感情。

他想找到的正是“唤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一切审美对象中普遍的而又是它们特有的性质”,这样“就会找到艺术品的基本性质,即,将艺术品与其它一切物品区别开来的性质”(P3)。

于是贝尔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P4)。

“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没有。

”即贝尔是由情感出发来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的。

“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只有通过形式来表现,因为唯有形式才能调动审美感情”,“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之基本性质”。

显然,贝尔是从审美体验角度去定义艺术的。

贝尔也在一开始就明确了艺术的敏感性对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另外当然尚需清晰的思考能力。

然而,随之贝尔意识到了个人审美体验的单一性和主观性的危险。

于是他论述道:任何审美方式都不可能建立在某种客观真理之上,而是基于一定的审美判断的基础,即一切审美判断都是个人鉴赏力的结果。

不过,也并不能由此而判定任何审美理论的失效。

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揭示了视觉艺术品的共同和独特的性质的理论。

于是进一步阐释,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规律排列和组合的形式,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动我们,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按照这种规律去排列、组合出能够感动我们的形式。

这种动人的组合、排列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从一件作品中得到了审美的情感,那么这就是一件艺术品;而若一个人对艺术品无动于衷,则他就没有艺术敏感性。

这里的推论存在着相当大的主观化的危险。

“有意味的形式” 来自于艺术家的审美感情,而人们的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就成了李泽厚所指责的循环论证。

对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对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对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作者:王宁宁来源:《商业文化》2012年第01期摘要:本文分通过对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总体把握以及对“有意味的”具体阐释来全面理解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

笔者认为,对于有意味的限定,不应该单单局限在艺术品这个对象之下。

有意味应该限定在以艺术品味核心,以艺术家、欣赏者和世界为基点之下。

因为,艺术家的创作使得作品产生了艺术家的“意味”;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了欣赏者的“意味”;艺术品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并不随艺术家的消亡而消亡,它的终极价值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欣赏者所定义的,并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永远作为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

关键词:意象;艺术家;欣赏者;艺术品;世界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67-02一、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总体把握(一)贝尔的理论观点“每个人都谈论‘艺术’,通过创造一个精神分类法,将‘艺术品’与其他事物分开,这种分类法的根据是什么呢?……这里必然有着某种性质,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占有它,那怕是最低限度地占有它,作品也就有了艺术价值。

这种性质是什么呢?……似乎止只能有一种回答:那里有着有意味的形式。

在每一件作品中,线条和色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一定的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我们审美情感。

这些关系,这些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这些美的运动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他是所有视觉艺术的共性所在。

”[1](二)学界对贝尔观点的总体把握“‘有意味的形式’是由‘ 形式’ 和‘意味’两个方面有机地构成的。

第一, 艺术是‘ 有意味的形式’,不是现实生活( 真) 的再现。

第二,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 不是伦理(善) 的判断。

第三,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 不是美的再现。

第四,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其实质是情感的表现。

总而言之, 贝尔确定, ‘有意味的形式’ 是艺术的本质特征, 认为艺术与真的、善的、美的无关。

艺术概论新整理答案

艺术概论新整理答案

1、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艺术与形式的关系。

由英国艺术家克来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

”“意味”是指那种不同与对自然物的美的感情,而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形式”是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品内的各个部分和质素构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意味与形式存则俱存,亡则俱亡。

西方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问父亲:什么是抽象?父亲想了半天回答道:“抽象就是不能触摸的东西。

”孩子似有所悟,喊到:“我明白了,抽象就是上帝和毒漆树一样的东西。

”这个故事说明,人们习惯用“抽象”来形容无法感知的事物,而把“具象”当作平常所能看得见的物理事物,即其“意味”。

事实上,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是人们认识主客世界的需要,也是人们反映世界的一种方法。

在文艺作品中,抽象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

如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张支离破碎的被打散而重组构成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画”,作者并不是以绘画再现的情节象征某种精神,而是运用变形、分解几何形体的抽象形式去揭露法西斯的暴行和人民的苦难。

同样都反映法西斯暴行,《格尔尼卡》的艺术感染力比起中国同时代用具象写实手法表现灾难题材的作品《流民图》就要强得多。

这个例子说明,抽象的东西反而能给人提供一个更大的心理补偿空间,让人按照自己对美的追求来领会和完善。

抽象的成份越大,它的包容量就越大。

艺术创作中的“具象写实”是指面对自然对象写生,达到立体的三度空间逼真效果,其主要理论来源于古希腊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绘画大师达芬奇说“镜子为画家之师”,三度空间的逼真幻觉一度成为古希腊人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理想。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clivebell)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的著名观点,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就是所谓的“审美积淀论”。

例如,仰韶和马家窑的一些几何图案清楚地表明,它们从动物形象的现实主义中逐渐变得抽象和象征。

即从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从写实到象征,这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积累过程,也是美作为“有意义的形式”的最初形成过程。

通俗点说,人的审美感受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艺术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由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

他把艺术作品视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只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能使人产生审美感受。

它有力地捍卫了塞尚以来印象派晚期的兴起,毕加索代表的立体主义和马蒂斯代表的野兽派。

它对现代艺术乃至当代艺术的理论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它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支柱。

它已经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流行语,导致了西方一度猖獗的“艺术换艺术”的潮流。

贝尔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的。

其一是对艺术品的定义,“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

而把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称之为艺术品”.也就是说,不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我们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即使这件作品很好看,技巧很高,或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那么什么是“特殊感情”呢?贝尔是这样回答的,“大凡敏感力很强的人都会同意,由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指一切艺术品均唤起同一种感情。

相反,每一件艺术品唤起的审美感情都是独特的。

尽管如此,所有的人从艺术品中感受的感情都是属于同一类的。

??而且,各类视觉艺术品,如绘画、建筑、陶瓷、雕刻以及纺织品等,都能唤起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就叫审美感情。

品析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品析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品析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作者:高红辰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8期摘要:艺术作品与一般物品的性质由“意味”和“形式”两个因素构成,“意味”是“艺术品能唤起某种特殊的感情”“赋予形式以意味的正是这种情感的本质和目的”。

这种特殊的情感就是审美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艺术作品。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关注主题,只关注线条和色彩,关注它们的关系、用量和质量而获得更多更崇高的情感;“形式”即纯粹的形式,特定的形式安排和组合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传达了艺术家所感受的东西。

关键词: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品析一、何谓有意味的形式英国艺术批评家、哲学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

贝尔认为,“有意味的形式”是指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了我们的审美情感。

[1]如圣索菲亚教堂、沙特尔的窗户、墨西哥的雕塑、一个波斯碗、中国地毯塞尚的作品等。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这个用以区别艺术作品与一般物品的性质由“意味”和“形式”两个因素构成。

“意味”是“艺术品能唤起某种特殊的感情”“赋予形式以意味的正是这种情感的本质和目的”,这种特殊的情感就是审美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艺术作品,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关注主题,只关注线条和色彩,关注它们的关系、用量和质量而获得更多更崇高的情感;“形式”即纯粹的形式,特定的形式安排和组合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传达了艺术家所感受的东西,贝尔看来,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形式来表达他的现实感,同样,每个人都必须经由形式来表达到现实。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导论中也谈到,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其实不在于它的题材[2]。

鲁本斯的《画家之子尼古拉斯》与丢勒的《画家之母肖像》同样是素描作品但是二者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给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

有意味的形式说名词解释

有意味的形式说名词解释

有意味的形式说名词解释一、引言:调动读者的兴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名词解释是十分常见的。

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经常需要解释某个名词的含义。

然而,有时候仅仅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并不足以完全揭示名词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因此,在进行名词解释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有意味的形式,以加深人们对该名词的理解和认识。

二、形象类比:用图像展示名词解释一种常见的有意味的形式是通过形象类比来说明名词的意义。

比如,当我们要解释“幸福”的含义时,可以选择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农民。

通过描述他们勤劳努力,和谐共处,亲情友情充盈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幸福的真正含义。

通过这种形象类比的手法,我们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体味名词背后的意义。

三、情感渲染:通过故事表达名词解释除了形象类比,情感渲染也是一种有效的有意味的形式。

通过为名词解释编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们可以将名词的含义融入到情节中,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能感受到名词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例如,当我们要解释“勇气”的含义时,可以讲述一个平凡的人面对艰难险阻时所展现的勇敢行为。

通过这个故事,读者不仅仅能够理解勇气的定义,还能在情感上与主人公一起感受到勇气的力量。

四、比较对照:将名词放置于对立环境中另外,比较对照也是一种常用的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可以将同一类别或相似属性的名词进行对比,来突显每个名词的独特之处。

例如,在解释“自由”的含义时,可以将其与“束缚”相对立。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展示名词所代表的概念,让读者对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五、词语解读:解释名词构成元素的含义除了上述形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解读名词构成元素的含义来进行名词解释。

名词的构成元素有时候能够间接反映出其实质。

例如,当我们要解释“永恒”的含义时,可以分别解读“永”和“恒”两个字的意思,然后结合起来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名词背后的内涵。

浅析“有意味的形式”——向塞尚致意

浅析“有意味的形式”——向塞尚致意

·艺术研究浅析“有意味的形式”——向塞尚致意程 琳(西华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摘 要:“有意味的形式”是20世纪英国克莱夫·贝尔对西方绘画艺术提出的重要的现代美学论题。

他的这一理论强调线条与色彩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排列组合成的关系或形式。

塞尚作为后印象派的领军人物,彻底扫除了印象派绘画中具有的“再现性”因素,主张主观因素渗透到的、捕捉到的和谐关系之中。

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对塞尚以及西方现代艺术进行总结和卫护。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塞尚;审美感情1 “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在回答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时,贝尔认为这是一切艺术所应该具有或是具备的一种基本性质。

这一重要的性质由意味和形式共同组成,缺一不可。

“意味”,则是指一种极为特殊且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不同于艺术创作者创造作品时的心理状态。

“形式”,是指艺术品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所构成的纯粹的关系,而这种纯粹的关系只有具有审美力的人才懂。

为了说明这种“形式”和“意味”的纯粹性和不寻常性,贝尔从三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第一,有意味的形式完全不同于再现现实的形式;第二,有意味的形式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美;第三,有意味的形式不同于现象的实在,而是同“物自体”或“终极的实在”有关。

[1]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也提到,之所以称为“有意味的形式”是因为这种纯粹的色彩与线条所构成的形式关系,换起了某种特殊的审美情感。

而再现性的表达方式则会干扰这种审美情感,注意力会被描述性的情节所遮蔽,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联想。

在评判一幅艺术品的好坏时,贝尔认为,就是看其是否创造出了有意味的形式,“欣赏艺术作品时,只需带有形式感、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

”[1]贝尔的艺术理论极其反对再现性的表现,强调艺术是由色彩、线条构成的关系。

他强调一种对于艺术的纯粹,是超功利的。

也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提炼与简化,抛下外在叙述性的干扰,直达纯粹的表现形式,通过色彩与线条的有意味的变化来达到审美情感。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远古的巫术礼仪、图腾和陶器上图像化的符号等,其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受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比如新石器时代的前期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和平安定,这时期从陶器纹饰上那种种生态盎然、稚气可掬、婉转曲折和流畅自如的写实和几何纹饰的线条中可以感受到先民生动活泼和纯朴天真的情感;而当社会发展到后期进入了残酷的大规模战争、掠夺、杀戮为特征的黄帝、尧舜时代,在剥削、压迫、社会斗争激剧增长的同时表现为陶器纹饰上的僵硬严峻、静止封闭,表达着人们受到的惊畏和权威统治的威吓。

其实,从动物形象的写实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有些事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装饰的抽象几何图纹在当时却有着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和特殊的情感意义。

这些抽象的几何纹饰并非只是某种形式美,它们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人的想象、观念积淀为的审美感受,所以这种美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有意味的形式‛,它象征了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情感,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它会因为重复的仿制而日益失去时代赋予的意味从而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

这是最初的‚有意味的形式‛。

青铜时代,汉字作为书法,成为中国独有的线的艺术。

李泽厚认为甲骨文、金文开创的中国书法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甲骨文、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案模拟逐渐变为了纯粹化了(即净化)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

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如美术字),‘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的著名观点,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就是所谓的“审美积淀论”。

举个例子来讲,如: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经比较清晰的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

即: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通俗点说,人的审美感受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由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他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提出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也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会使人产生审美感情。

它为塞尚以来的后期印象派,以及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以马帝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等现代派艺术的出现作了极力的辩护。

它对现代艺术,甚至当代艺术的理论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

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

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已成为流行的口头禅,以导致西方一度泛滥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

贝尔的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说之上的。

其一是对艺术品的定义,“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

而把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称之为艺术品”.也就是说,不能唤起这种特殊感情的物品,我们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即使这件作品很好看,技巧很高,或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

那么什么是“特殊感情”呢?贝尔是这样回答的,“大凡敏感力很强的人都会同意,由艺术品唤起的特殊感情是存在的。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指一切艺术品均唤起同一种感情。

相反,每一件艺术品唤起的审美感情都是独特的。

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有意味的形式"是指在艺术作品中,形式本身传递了深层次的意义和信息。

它强调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形式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是承载着作品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和意义。

在传达意义和信息方面,"有意味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隐喻和象征性:艺术作品中的形式常常是通过隐喻和象征性来传递意义。

形式可以用来代表思想、情感和主题,通过符号、象征等艺术手段,创造出富有启示性和多重解读的意义。

2.结构和组织:艺术作品的形式也体现在其结构和组织方式上。

艺术家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节奏、对比、重复等的安排,创造出一种复杂而有组织的形式,有效地传递作品的主题、观点和情感。

3.艺术语言和风格:作家和艺术家选择特定的语言和风格,这也是形式的一种体现。

不同的语言、修辞和艺术手法都会对作品的意义产生影响,它们能够引导读者或观众产生特定的心理和情感反应。

"有意味的形式"强调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和相辅相成性。

形式与内容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运用隐喻、象征、结构、语言、风格等方式,艺术家创造出富有深度和复杂性的形式,使作品能够更加丰富、富有意义并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通过"有意味的形式",作品可以超越表面的情节和描绘,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呈现,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带来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和文化价值。

这一概念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内在美感和思想内涵的统一,使作品成为真正具有深度和独特性的艺术创作。

情感、知觉和实在:“有意味的形式”解读

情感、知觉和实在:“有意味的形式”解读
[1]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第4页。 [2]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3]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第5页。 [4]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第6页。 [5]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第8页。 [6]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第15页。
[1]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2] 李泽厚:《美学四讲》,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31— 252页。 [3]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4] Schaper, “Significant Form,” 33. [5] George T. Dickie, “Clive Bell and the Method of Principia Ethic,”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5, no. 2 (April 1965): 142. [6]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薛华译,第3页。
接着,贝尔用排除法对“美的对象”一词进行分析, 并进行了两次排除。第一次是将能够唤起独特的审美 情感的对象从其他对象中挑拣出来,将非审美对象排
除出去。他指出:“我们中多数人还是会将‘美的’ 这一形容词用到某些并没有唤起那种独特情感的对象 上。”[4] 从这里可以看出,“美的”这一形容词应该 修饰的是一个对象,而这个对象要唤起独特的情感。 因此我们要注意这个“独特”,如果不独特,也就不 是美的对象。在贝尔看来,能够唤起独特的审美情感 的对象包括诸如教堂和绘画、庙宇、雕塑、陶瓷等艺 术品;而排除在外的是“自然美”的对象,如蝴蝶、 鲜花、禽鸟等。那么,是否所有的艺术品都作为审美 对象而存在呢?换言之,是否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 “有意味的形式”的特征呢?非也。于是贝尔由此进 行了第二层排除,即将“描述性”的艺术从具有“有 意味形式”的艺术中排除出去。艺术作品中的“描 述性”绘画不能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这种绘画有时 令我们爱慕不已,但却无法在情感上打动我们,因为 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暗示和寓意,即它指向的是情节、 主题和内容,而非形式本身。“在‘描述性的绘画’ 中,形式不是用作表达情感的对象,而是用作暗示情 感或传达信息的手段。心理和历史取向的人物画像、 地形学作品,讲述故事和暗示情境的画以及各种各样 的插图都属于‘描述性绘画’。”[5] 贝尔由此对古典 主义绘画、皇家绘画、甚至当时出现的意大利“未来 主义”绘画进行了尖锐地批评,因为它们无从激起人 们的审美情感,而仅仅用来传达信息。再现性或描述 性绘画被贝尔认作“是一位艺术家的缺点的标记。一 位低能的画家……必须运用再现的手法”[6]。这些绘 画往往迎合了“不能感受审美情感的人”的需要,他 们是通过画面的主题来欣赏艺术作品的。相反,“有 意味的形式”的绘画,则只关注形式,即线条和色 彩的组合和安排,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量和质量。

浅析国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浅析国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浅析国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Analysis of "meaningful form" in traditionalChinese painting于墨客Yu Moke新泰市至德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山东新泰271200Xintai Zhide education training school Co., Ltd. Shandong Xintai 271200摘要:“有意味的形式”源自于英国艺术家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一书,克莱夫•贝尔的出发点便是“美无关现实利害”。

对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与审美感情的恶性循环李泽厚提出了用“审美积淀论”加以改造,指出形式之美是外部世界 与内部世界的统一。

自明朝以来中国画始终强调“笔墨独立”。

“笔墨”多的是代表一种精神,而不只是具象的。

国画的“笔墨形式”有着渊源 的内涵与丰富多彩的语言,它承载着画家的艺术情感,是画家审美意象与绘画格调的体现。

随着笔墨与有意味的形式的融合为国 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A bstract: "M eaningful form" comes from the book art by British a rtist Clive bell, whose starting point is "beaut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ality".As fo r the vicious circle of Clive 巳ell’s "meaningful form" and aesthetic feeling, Li Zehou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accumulation" to transform it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beauty of form is the unity o f the external world and the internal world.Since the Ming Dynasty, Chinese painting has always emphasized the independence of brush and ink. The "brush and ink" represents a kind of spirit, not ju s t concrete. The "brush and ink 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has its original connotation and rich and colorful language. It carries the artist's artistic emotion and embodies the artist's aesthetic image and painting style. With the integration o f ink and meaningful forms, it provides new impetus fo 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关键词:有意味;形式;笔墨Keywords: Meaningful, form, pen and ink一、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中提出的,对“艺术的基本性质”的回答。

解读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解读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解读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摘要】“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形式之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形式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给作品赋予更多的意义。

这种形式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外表,更是内心世界的折射和表达。

对于观众来说,“有意味的形式”可以引发共鸣和思考,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

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有意味的形式”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是一致的。

深入理解“有意味的形式”有助于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促使其创作出更加有内涵和意义的作品。

可以说“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中至关重要的概念之一。

【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观众、影响、价值、艺术领域、艺术创作、概念、欣赏、灵感来源。

1. 引言1.1 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艺术美学概念,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密切关联。

在艺术创作中,形式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主题或情感,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通过形式本身所传达的元素或结构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换句话说,艺术作品的形式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或表现,而是具有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有意味的形式”强调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形式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而是对内在世界的一种表述和呈现。

通过形式的精心设计和运用,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表达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引导观众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赋予作品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和深刻的艺术体验。

在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需要注意作品的形式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带来的魅力和震撼。

2. 正文2.1 “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中的运用“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中的运用是一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指的是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构成和符号意义之间的结合。

解读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解读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解读艺术中的“有意味的形式”【摘要】"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形式的外在表现,更是艺术家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符号和象征意义的探究,观众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

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让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深度。

观众的主观解读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体会作品的内涵。

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决定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多重解读为作品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揭示作品背后的思想与情感,呈现艺术作品的丰富性,体验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感知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艺术,有意味的形式,符号,象征意义,形式与意义,观众解读,表现手法,多重解读,思想,情感,丰富性,互动。

1. 引言1.1 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中既包含形式美感,又含有深层意义和隐喻的形式。

在艺术创作中,作品的形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学表达,更是一种追求意义和内涵的方式。

通过形式的表现和符号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借助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传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在“有意味的形式”中,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外观,更是一种寓意和象征的表达。

通过形式的包容和寓意的延伸,观众可以在作品中发现更多的信息和内涵,进而得到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

对于艺术家而言,创作“有意味的形式”不仅仅是追求形式美的表现,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方式,让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更多的信息和情感。

2. 正文2.1 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在艺术作品中,符号和象征意义扮演着重要角色。

符号是一个代表着特定含义的物体、行动或者情节,在艺术作品中常常被用来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在文学作品中,一只黑猫可能被用来象征不祥之兆或者厄运;在绘画作品中,太阳往往代表力量和光明。

这些符号让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而象征意义则更加抽象和多义,通常需要观众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来解读。

从有意味的形式谈起

从有意味的形式谈起

从有意味的形式谈起作者:王桂勇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8期关键词:西方现代绘画;中国绘画;主观;简约;形式;意味西方绘画从模仿现实的古典绘画、学院绘画到现代绘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直到英国学者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1],才为现代绘画做了界定。

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呢?简单地说有这么几方面。

第一,“形式”,即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有机组成,也就是艺术作品独特的结构合成,如构图、色彩、点、线、面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画面效果。

第二,“意味”,这是艺术品本身的形式所散发出的打动人心的部分,或者说是对观者精神刺激的部分,或愉悦或恐怖或联想,是一种审美的界定。

意味和形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绘画“感染力”。

这种感染力是艺术自身散发出来的,与现实没有利害关系。

这种感染力完全来自绘画自身。

由此,就生成了现代绘画—主观,简洁,关注本体,关注艺术语言,偶然,随意,强调绘画自身的审美,不强调社会性。

对形式和色彩的特殊强调,最终使绘画走向抽象。

19世纪末,西方绘画在经历了古典绘画、学院绘画和印象派之后,突破绘画传统,不再把绘画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而是从绘画本体出发,从个人出发,对绘画的方法和语言进行深入的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画家自身个性特点,以及对色彩的主观认识和运用。

这样的绘画作品通称为现代派绘画。

代表人物有塞尚、凡·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波洛克、德库宁、勃拉克、马库斯、米罗、霍克尼等。

塞尚衣食无忧,不愿与外界有太多交流。

他对绘画色彩及造型开启了主观思考,把物体看成几何形体,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现代派画家对其推崇备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马蒂斯和毕加索。

马蒂斯为“野兽派”代表人物,其绘画色彩主观、鲜明、亮丽,造型不拘于现实。

毕加索是一个艺术明星,一生不断出新,一刻也不让自己的绘画停留,“变动”成为他绘画的永恒主题。

“立体派”更是其标志性的名头,彰显了绘画中“形式”和“意味”对视觉和精神的冲击。

语文教学要追求“有意味的语文形式”

语文教学要追求“有意味的语文形式”

语文教学要追求“有意味的语文形式”作者:吴生友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年第11期两极对立思维造成语文教学存在内容和形式对立的思想误区,使语文偏离了作用轨道。

因此,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既须克服重言语内容轻言语形式、重内容概括轻审美体验的弊端,也要克服“形式崇拜”、一味玩“技术流”形式主义。

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掌握美的抽象规律,辩证地欣赏美。

一、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重要著作《艺术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术观点:“有意味的形式”。

一般认为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题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

①贝尔的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指出“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中国美学范畴“意趣”颇堪玩味。

冯煦《蒿庵论词》记录陈子龙言论:“以沉挚之思,而出之必浅近,使读之者骤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则用意难也。

”②吴雷发《说诗管蒯》:“诗须论其工拙,若寓意与否,不必屑屑计较也。

大块中景物何限,会心之际,偶尔触目成吟,自有灵机意趣。

”③二人对“意趣”概念都有涉及,“意”偏指作者的主观性,具体、凝重、充实;“趣”偏指客观性,玄远、清逸、容纳。

“意”“趣”并举,给语文提供了一个展现美学意趣的空间。

“意味”与“形式”交合会通产生艺术天地,最后浑然一体地表现为意境。

“有意味的形式”,意味融于形式,浑然一体。

语文教学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常想到意味,多体验情境,注重联想想象,把情景相融、意境相偕、动静节律注入形式,创造出富有意味的教学。

语文教学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触发“感性”“灵性”“悟性”,是对心灵审美情感的唤醒,也是对求知者心灵潜能的激发。

二、语文教学“有意味的形式”的外延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它是内在的、活化的,引领师生体悟,感受形式之美。

浅谈雕塑中“有意味的形式”

浅谈雕塑中“有意味的形式”

浅谈雕塑中“有意味的形式”
俞剑坤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正>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一件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某种特殊情感的一种表示,不包括任何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审美情感取决于对物体的把握,就是对终极实在感知之感受的形式。

"这句话在读本科的时候实在是理解得很吃力,总是认为艺术理论书籍是这般的拗口及晦涩。

随着走出校门独自行走的时间久了,也感受过创作的辛苦,渐渐地竞领悟出这句话的灵巧,犹如看了《杀死比尔2》后的憬悟,我油然感动,竟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学者们作为一种巫术和生殖崇砰来研究
【总页数】2页(P181-182)
【作者】俞剑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06
【相关文献】
1.浅谈雕塑中"有意味的形式" [J], 俞剑坤
2.浅谈速生型木材在雕塑创作中的组合形式 [J], 姜卡尔
3.浅谈陶瓷雕塑造型中形式美感的把握 [J], 谭子林;
4.有意味的形式--浅谈舞蹈创作中的动态语言 [J], 仝皓天
5.浅谈陶瓷雕塑造型中形式美感的把握 [J], 黄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我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从艺术“形式”与“内容”上阐述观点的。

这是种更高意义上的“形式”和“内容”,包括艺术作品的所有元素、富含其中的任何感情、与其有关的种种。

如艺术形态、表现手法、哲学意义、审美理念、道德表现等。

形式就是纯粹的外在表现形态,而内容可不是简单的填充物。

内容可谓“内涵”,溶入但也不是那种一个人一种理解的内涵,而是艺术作品组合后生华出的内在美,氤氲周围,带给受众属于自身专有的美感。

抛弃冗杂的形式不一定得不到好的艺术效果,繁琐的内容不一定就是艺术。

形式上的表现是情感被清楚阐述的基础
艺术的“形式”往往被称作外在表现,而“意味”就是深含其中的情感体验。

掌握艺术作品就是努力发现表现基础的过程。

如《傲慢与偏见》中描写母亲略带荒诞性的希望五个女儿赶紧出嫁。

伊莉莎白以追求尊严为最重要条件和不苟言笑、显出傲慢性格的达西先生的美好爱情故事。

起初,这是一部世界知名的文学著作,在95版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中,导演用自己的理解拍摄了一部忠于原著的同时又增添更具欣赏性的活力因素。

这时候,原著就是“形式”,电影就是“意味”的体现。

它基于“形式”,不仅仅是再现故事情节,更是通过镜头让每个情节彰显“意味”,这是一部带有“鼓励”和“道德意义”的电影,就是鼓励人们以这一艺术的精神对待人生。

艺术是美的,美是“意味”的体现
“形式美”是美,影片中的镜头充满活力,“美”不胜收,呈现客观事物的同时触动观众的“心灵美”,电影附带导演的主观情感无不是“意味”的展示。

情绪上的彰显五个女儿性格在电影表现过程中都有了很好的呈现,至于观众如何去体会,如何去发掘,对五个姐妹的行为方式有何看法都是通过电影画面呈现后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启示。

每个观众会对每个姑娘的性格特征有着不同的认识,从而会出现一些观众喜欢大女儿简的温婉,一些观众更喜欢二女儿伊莉莎白的傲慢。

在以电影形式表述的基础上,作品包含每个人物的鲜明个性,都被一一体会,演员精彩的表演不仅能充分阐述人物个性,让角色变得饱满鲜活,还能带动观众产生移情心理,不知不觉与这种外在表现形式产生共鸣,挖掘“意味”。

这就是一部电影成功卖座的前提。

也是作为艺术品获得好评的先决条件。

艺术作品中,“意味”含蓄的鼓舞人
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能够给我们理想的类型,因此比“历史更具哲学意味”),普罗提诺的超自然主义(supernaturalism)[艺术家可以超越自然的形式,并且给予我们对形式的更高的感性再现]。

①他们在形式上下功夫,他们注重形式,都朦胧的感到“有意味的形式”命题中的内在意蕴,从而提出艺术对现实的影响,艺术能给予人的思想提升。

达西与伊莉莎白的爱情差点被“傲慢”与“偏见”扼杀,但最终还是有了圆满的结局,我称之为“不留任何遗憾的爱情”。

它是美好的,伊莉莎白美丽、善良、自重、倔强都为她赢得了观众的好感,
达西的执着、认真、冷酷、责任感也为观影者树立了榜样,两位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会鼓励人们向往美好,积极的生活。

人生往往就是靠这种“依存美”鼓励自我,思想中缺少信仰、缺失鼓舞,人生也就失去前行的动力。

总的来说,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种艺术家以创作艺术作品作为载体展现个体性,并启发他人去实现自己的潜在性。

参考文献:亚里士多德:《诗学》(P0etics)
普罗提诺:《九章集》(Ennead)
劳承万:《康德美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