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抗战中后期的“国民党中国”
抗战中 国军 队的战略眼光有何特点
抗战中国军队的战略眼光有何特点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以下简称“国军”)的战略眼光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战争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一,局部抗战时期的被动应对。
在抗日战争的早期阶段,特别是局部抗战时期,国军在战略上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性。
面对日本的侵略挑衅,国军的应对措施往往不够坚决和主动。
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以及对日本侵略野心的估计不足,国军在战略规划和军事部署上未能充分做好全面抗战的准备。
这导致在局部战事中,国军常常处于被动防守的局面,难以有效地遏制日军的侵略势头。
其二,注重正面战场的阵地战。
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军将大量兵力投入到正面战场,并侧重于采用阵地战的作战方式。
这种战略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维护国土和城市的决心,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阵地战往往导致巨大的兵员伤亡和物资消耗,而且在面对日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灵活的战术时,国军的阵地防线容易被突破。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在一定时期内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后方的战略准备和民众的转移争取了时间。
其三,对国际形势的关注与依赖。
国军在抗战中较为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希望通过国际力量的干预来制约日本的侵略。
例如,在战争初期,国军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调解和制裁,然而国际联盟的作用十分有限。
后期,又对英美等国的援助和支持寄予厚望。
这种对国际形势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身战略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其在一些关键时刻未能果断采取有效的战略行动。
其四,战略协同的不足。
在抗战中,国军内部各派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利益冲突,这导致在战略协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不同部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有时甚至出现为保存自身实力而互不支援的情况。
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和协同问题,削弱了国军整体的战斗力,给抗战带来了不利影响。
其五,缺乏长期战略规划。
在抗战的漫长过程中,国军在战略规划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和系统性的布局。
未能充分考虑到战争的持久性和复杂性,在资源调配、兵员补充、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规划不够完善。
专题14 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
二、国民党指导思想的变化
• (1)兴中会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 府。” • (2)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后发展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 (3)国民党宗旨:1912年的《国民党宣言》提出“以巩 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 (4)中华革命党宗旨:以“实行民权、民生”为宗旨, “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 (5)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 建主张,提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 农工”三大政策。 • (6)法西斯主义: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仍打着三民主义 的旗号,实际上是以法西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
• • •
•
•
•
(民主革命时期的 政治纲领基本相同,特别是都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 不同之处: 一是共产党的全部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 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 二是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不仅有最低纲领,还有最高纲领, 新三民主义则没有最高纲领的内容。 上述原则区别,归根结底是由它们的阶级本质不同而造成的,这 也正是共产党既要同国民党合作,又要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 上和组织上独立性的根本原因。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但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和纲领上并没有逾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专题史14
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
本专题主要内容
• • • • • • • • • • • 一是国民党名称的沿革; 二是国民党指导思想的变化; 三是国民党的重要会议; 四是中国近代政权的演变; 五是政治独裁和对民主进步力量的镇压; 六是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七是反帝反封建的战争; 八是国共双方的交战(国共合作略); 九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抗日活动; 十是官僚资本的发展和经济概况; 十一是中国近代的对外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在二战期间,中国成为了太平洋战场上最重要的反法西斯力量之一。
而在此时期,中国国民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探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背景、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历史背景中国国民党,简称“国民党”,成立于1912年,是中国最早的政党之一。
在抗日战争之前,国民党为了实现中国的统一,领导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并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然而,由于内部的分歧和经济的困难,国民党在军政方面并没有完全稳固的执掌权力。
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抗日领导力量。
国民党成立了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其中最著名的领导人是蒋介石。
蒋介石积极组织抗战,将中国各地形成的抗日军队整合到国民党的指挥下,形成了中国抗日的统一战线。
在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多次有效的战役,如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等。
尽管面临着日军的强大实力,国民党军队仍积极抵抗,并成功地保护了中国的重要城市和交通线。
此外,国民党还建立了统一的民族政权,加强了对抗战的经济调控。
通过推行国家主义政策和进行经济改革,国民党试图提升中国的国力,以更好地对抗来犯的日本侵略。
三、国民党面临的挑战尽管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国民党内部存在着许多派系和分歧。
这导致了在组织和领导方面的困难,一些内部人士甚至对国民党领导层的效果产生质疑。
这种内部矛盾对于有效地战斗抗日,并达成内部团结将是一大阻碍。
其次,由于战争的长期和持续,国民党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
日军的进攻使得中国的经济基础受到了摧毁,国民党的政府和军队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战争的进行。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挑战。
日军的侵略威胁中国的领土,国民党必须同时对付日军和解决国内的军阀混战,这使国民党在抗战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四、结论总而言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国民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一、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一)国民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1.接受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得以实现。
2.国民党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其一,打击了侵略者的狂妄气焰,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
其二,牵制了日军主力,在战略上起了配合敌后抗战,支援敌后战争的作用。
其三,掩护了国民党为建立大西北战略基地而进行的战略物资大转移,为坚持长期抗战,争取国内进步和国际援助争取了时间。
其四,振奋了民族精神,赢得了国际赞誉,鼓舞了中华儿女坚持抗战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3)国民党战场溃败的原因:其一,敌强我弱/ 其二,片面抗战。
(根本原因)/其三,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其四,派系矛盾/其五,军队战斗力低下/其六,幻想对日妥协求和。
(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消极方面1.实行片面抗战路线2.进入相持阶段后,采取消极抗战、避战观战,未能改变战略总体上的溃败局面。
3.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事件,实行了许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抗日的政策,给抗战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二、抗日战争中的共产党(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推动国民党抗战到底,迫使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共产党和人民的要求。
2、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领导人民去实行这些主张,影响和推动国民党接受这些主张,而自己则是实行这些主张的模范。
(1)指出了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前途(中国必胜);(2)以充分的理由阐明了中国必胜的道理(《论持久战》);(3)提出了坚持长期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人民战争);(4)规划了抗战胜利的发展过程(著名的三阶段论)。
3、实行全面抗战路线,独立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挺进敌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创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
国民党的统治和国共关系的演变
• 4、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的执政党 • 5、2000年至今,台湾地区的在野党
(二)国民党指导思想的变化:
• ①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 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民族、民权、民生三 民主义。
• ②国民党宗旨:1912年的《国民党宣言》提出 “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 ③两次东征:1925年,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 北洋军阀支持的广东军阀陈炯明;
• ④北伐战争:1926年至1927年,由国共两党合 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 ⑤组织抗日活动:抗战开始阶段,先后组织了淞 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 会战,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 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在抗战相持阶段,进行了枣 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遭到溃败。
• ⑧汪精卫伪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3月~1945年8 月,是汉奸傀儡政府;
• ⑨台湾国民党当局:1949年12月,国民政府迁移 到台北。2000年3月18日台湾大选中,国民党空前 惨败,民进党主席陈水扁获胜,结束了国民党在台 湾的统治。
思考题: 连战到大陆第一站是到南京瞻仰 中山陵。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 的爱国者。据此回答1~3题
• ③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反帝 反封建主张,提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 ④法西斯主义: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仍打着三民 主义的旗号,实际上是以法西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三).反帝反封建的战争:
• ① 同盟会进行的一系列反清起义;
• ②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 ⑦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 建立,9月,“宁汉合流”,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 政统治,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 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抗战胜利后国民 政府于1946年重返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 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国民党在抗战时期
(1)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承受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自1937年至1945年,国民革命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仅少将以上军官阵亡95人。
(2)在这种压力下,国民党的党组织规模开始急骤畸形膨胀。
然而,与国民党高层的愿望背道而驰,党势的迅速扩张,并不意味着国民党组织力量的真正壮大;相反,由于滥征滥收的结果,国民党的组织更趋涣散和衰颓,甚至已丧失掉了一个现代政党最起码的机能和活力。
(3)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抗战中后期,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根据地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整党整风运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而国民党却只是一味地在大后方追求党员数量的扩充。
作为总裁的蒋介石,战时除了一如既往地对国民党毫不留情地作一些道德训戒式的痛责外,并没有任何积极性的整党和清党举措。
也许在蒋看来,国民党早已病入膏肓,积重难返,不堪救治。
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才痛下决心对国民党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造。
国民党为何在抗战后期彻底腐化
国民党为何在抗战后期彻底腐化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16期抗战中后期,缺乏一个鼓励人才发展、监督官员行为的有效监督机制,是国民政府政治构架的致命伤。
人才选拔道路壅塞,各级机关人浮于事,大小官员竞相聚敛,导致国民党日趋腐败。
贪腐大案层出不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依据孙中山制定的军政、训政、宪政三程序,长期实施训政,即以党治国,国民党一党独大,各种监督机构形同虚设。
官员提升名义上通过组织层层选拔,但由于不具备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实际完全以上级的一己好恶为标准,不可避免形成“有能力者往往沉浮于下僚,无迁升之望,……因贪污被诛之军人、公务员,为数颇多,而后来者仍毫不畏惧,群起效尤”的局面。
当时,一份报告显示国民党内部现状:“缺乏领导能力又无真实信仰,对于下级早已失去领导作用;对县党部负责人之委派,多以是否拥护其个人,是否自己亲近为标准,不以是否有领导全县之能力与信仰为标准。
甚或对于有能力有信仰之县党部书记长加以嫉视,无故撤换。
对于转发下级党之经费,多不按时转发,或藉此以谋私利,或供其个人挥霍之需。
”贪污是国民政府吏治腐败最明显的见证。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末期,政府内的贪污腐化现象即十分猖獗,据1939年军统重庆特区报告,他们秘密查获的贪污不法人员包括交通部长张嘉、重庆卫戍司令刘峙、二十九集团军司令王缵绪等。
抗战中后期,各级权力机构贪污现象比比皆是,从中央政府的孔祥熙等大员到地方的保甲长,都不同程度存在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挥霍浪费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先后发生了两起公布出来的大案。
黄金案:1943年11月,国民政府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以向美购买的500多万两黄金作基础,实施出售黄金,收回法币政策,回笼货币,吸收游资。
由于通胀愈演愈烈,出现挤兑黄金现象,国民政府不堪重负,财政部在不断提高金价基础上,又于1945年3月决定大幅提高黄金比价。
但是,决定还未公布,这一经济绝密即遭泄露,一些人乘机在调价前一日大肆抢购黄金,短短几小时,政府差价损失即达几千万元。
论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战场的分类
正面战场
抗战路线
军事方针
动员政策
战场表现
抗战路线
不得不承认,作为当时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始终坚持在正面战场抗 击日军对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是国民党当局在 形势所迫下做出的决定。攘外必先安内,老蒋一直对共产党看不顺眼, 他说过这么一段话,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 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为奴隶,亦不可得。且不论这话的对错 与否,这样的观念使得国民党对于抗日一直处于消极的心态。九一八 事变不多说,华北事变更是令人痛心,直到日本人打到上海,老蒋才 下了抗战的决心,派出精锐部队参加淞沪会战,接下来的几次会战也 是竭尽全力。但是随着时间发展,面对日本的咄咄攻势下,处于守势 的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这其中也包含着积极反共。到了战争后期日 本无力大规模进攻后,国民党更是加紧了反对共产党的行动。
军事方针
• 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到南京保卫战结束,国民党实行的是照速战速和乎的 军事战略 • 南京保卫战到徐州会战结束,国民党的战略开始由速战速和向持久抗战 过渡 • 徐州会战后到武汉保卫战结束,国民党最终确定了持久抗战的军事战略 • 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他们不但没有坚持抗战初期制定的军事战略路线, 反而走上了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道路,
小的来说,国军到底觉得自己出身不一样,打游击是需要 灵活的战术,国军游击队呢,跟日军死磕,打不过,老子 也不跑,就是跟你打啊打啊打,结果人都打没了,这样还 不够,这国军还有个不好的作风,腐败,官僚,不贴近人 民群众。虽然你有老蒋给你撑腰,但到底是敌后,物资神 马的就不说了,最重要的人心你都没有争取,还欺压百姓, 这样的游击队,不被日军打垮,就要被群众推翻了。
•
抗战中 国军 队的战略运筹有何独特之处
抗战中国军队的战略运筹有何独特之处《抗战中国军队的战略运筹有何独特之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伟大抗争,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战略智慧。
就国民党军队而言,其战略运筹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首先,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
面对日军的强大军事力量和迅猛攻势,国民党军队意识到短期内难以在正面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因此,他们选择了有序地撤退和防御,放弃一些重要城市和地区,拉长日军的战线,分散其兵力,以争取时间来进行战争准备和资源整合。
这种战略决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土的暂时沦陷,但为长期抗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其次,国民党军队注重利用地形和工事进行防御作战。
中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多样,国民党军队善于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屏障,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
例如,在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队依托长江和周边的水网地形,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对抗;在武汉会战中,利用大别山等山脉的有利地形,设置防线,有效地减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
再者,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重视国际形势的变化。
他们积极争取国际援助,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牵制日本。
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借助国际力量来对抗日本的侵略。
这种战略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抗战争取到了外部的支持和资源。
然而,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运筹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在战略执行上存在协调不畅的问题。
各派系之间为了自身利益,有时会出现保存实力、互不配合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战略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一些战役中,部分部队为了避免自身损失,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协同作战,导致战局失利。
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过度依赖城市和交通线,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战略价值。
这使得日军能够较为容易地控制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国民党军队在失去这些要点后,往往陷入被动。
另外,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后期,出现了消极抗战的倾向。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谢谢观赏!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太原、淞沪、徐州 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 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起重要的作用。 2、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胜利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为敌后根 据地的开辟和发展提供空间和时间。 3、国民党中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 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 念。 4、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 上采取消极对敌,实行反共政策,导致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 丢失大量国土,正面战场的地位退到次要位置。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令。为此,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设 立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止日军进攻。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迅社发表了 《中国共产党为发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又在庐山发表谈话。 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表示愿 意同共产党合作抗日。 2、1937年10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 国民党第二战区集中了五个集团军阻 滞了日军沿同浦路南犯,造成了华北 有利局势。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从1938年8月到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 阶段。在这一阶段,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 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有: 积极:
1、在1938年底和1939年初,国民党先后在河南南岳、陕西武功两 地召集军事会议,决定要“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 耗敌人”,“转守为攻,转败为胜”。 2、1939年12月,在桂南会战中,以第五军为主力的国民党军队曾攻 克昆仑关,消灭日军4000余人。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摘要: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之后,国共两党之间局势紧张,爆发了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在期间迅速走向崩溃,究其原因,主要分为军事、政治、经济、国际因素四个方面。
关键词:国民党;崩溃;军事;政治;经济1相关背景1.1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9月2日,日方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
这场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结果。
其中,国共两党所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而此时,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希望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由于中国中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它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障碍。
中国面临内战危险。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另外还存在官僚资本主义同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封建主义已同官僚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图1图2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国共两党的形势1.2重庆谈判1.2.1国民党方面蒋介石鉴于内战准备没有完成,国际国内反战呼声高涨的情况下,玩弄“假和平,真内战”。
蒋介石要发动内战,但国民党军队大部分在大西南、大西北,要运兵到华东、华北、华中、华南等地还需要时间。
另外,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不敢到重庆来商讨和平建国方针,到那时,中共不来谈判,就可以将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新高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07讲民国后期(1919~1949年)课件
发端
《中国社会各阶级 的分析》《湖南农 民运动考察报告》
主要内容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 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 革命斗争的主张
井冈山 时期
形成
《中国的红色政权 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 燎原》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 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 向
精神 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清单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走向胜利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 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民革命 1924年,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革命,1926年,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关键能力·精准特训
熟记4大知识清单——落实备考基础
清单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1949年) 1.前期独裁统治 (1)“宁汉合流”:1927年秋,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 (2)继续北伐: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 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 (3)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改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 统一了全国。
(4)革命道路:1927年,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俄国革命“城市中心 论”的局限性,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5)处理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住主要矛 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
要点二 20世纪上半期的两大革命理论 1.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作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把奋斗目标定为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政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五讲民国前期与后期的中国-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2018
1、孙中山加 强革命领导 核心(2)
2017
1、抗战时期中国共 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1) 2、抗战的影响(2) 3、人民解放军否定 列强在华特权(3)
2016
2015
1、北洋军 阀统治特征 国民党一 (1) 党专政(1) 2、国民政 府整备持久 战(1) 土地革命 日本的经济 的成果(2)侵略(2)
1、中共成立 国民党“一大”《宣 思想条件(1) 言》中的民族主义 2、马克思主 (1) 义的影响(3)
“诗界革 命”(3)
具体知识 结合大册子
深化历史理解
一、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
政治上——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 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 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 尝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社会生活上——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 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 貌为之一新。 思想上——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 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拓了人们的 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经济上——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 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 展起了推动作用。
深化历史理解
(2017•海南高考•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 “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 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 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 裁”。此次改革( )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抗战时期国民党“共赴国难”主张论析
抗战时期国民党“共赴国难”主张论析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在全国人民的抗日声中,中国国民党提出以“精诚团结”“强化党国领导”等为基本内容的“共赴国难”主张,希望以此整合各种力量,共同集结到抗日大旗之下。
然而,由于其主张中夹杂着浓厚的党派意识,在实践中犯下了有违国情民意的错误,故而“本属于顺天应人”的“共赴国难”主张,以致出现党内“团”而不“结”、党外“赴”而不“共”等情形,并最终自然陷入有“难”不易“共”的困局中。
标签:抗战时期;共赴国难;中国国民党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国民党在国人“共赴国难”的呼声中也打出了“精诚团结”的旗号,希望借此来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以抵抗强敌的入侵。
然而,无论从内涵上看还是从实现方式来看,国民黨所提出的“共赴国难”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以及一些民主党派的“共赴国难”主张并不完全一致。
近年来,虽然不少研究成果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对国民党的“共赴国难”主张尚缺乏比较系统的专题研究。
①本文拟从倡言“精诚团结”、强化“党国领导”等方面,对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的“共赴国难”主张及其局限性作些分析探讨。
一、倡言“精诚团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鉴于党内各自为政与党外纷争不断的社会现实,国民党内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实现全党和全国上下的精诚团结,才能消除内战,共御外侮。
为此,他们不仅就如何实现精诚团结提出了一些建议,而且采取了一些相应的行动。
1.突出强调“精诚团结”的必要性国民党内不少人都认识到,精诚团结是救亡图存的重要前提条件。
1931年11月,国民党中央委员吴铁城在海外党代表招待会演说中说道:“现在只有国难,没有家难,只有国仇,没有私仇。
要复国仇救国难,必须要全国一致,准备做最后最大之牺牲,本党同志尤应以牺牲奋斗的精神,为举国先,方能抵抗暴日,收复东北失地。
”②而时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基于当时内忧外患的残酷现实,更加突出强调加强党内团结的重要性。
同年11月,他在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说:“照现在革命的环境,我们要救国,唯有团结内部,要救党也唯有团结内部,要对外格外的要团结内部。
谈抗战中后期国民党政府维持统治的原因
作者: 刘晓敏
出版物刊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27-30页
主题词: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抗战中后期;共产党;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军队;中国共产;毛泽东;斯大林
摘要: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承担正面战场的对敌作战.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到1938年10月仅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国民党丧师失地,中国半壁河山沦于日本之手.抗战中后期,国民党政府改变了联共抗日的主张,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政治上,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积极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和数起军事摩擦,妄图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军事上,把军队撤到西南和西北,消极抗战,避战观战.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使日军仅用八九个月的时间,就打通了从东北——北平——郑州——武汉——长沙——南宁——越南的陆上交通线;经济上,四大家族掠夺。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政权——1937-1945年民国政治史研究述评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长达30年间,在中共党史与中国革命史的叙事框架中,抗战时期的国民党 政权一直是大陆学界批判和揭露的对象。1980年代以来,由于学术研究逐渐步入正轨,尤其是海 内外原始档案资料的开放,学者们进一步摆脱传统党史研究框架的束缚,转向客观研究国民党政权 在抗战时期的调适与演变。60余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界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政权 的研究出现了值得注意的趋势:其一,学界关于战时体制的评价,从全盘否定转向局部肯定,既注意 到战时国民党政权专制、反动的一面,又注意到其抗日、进步的另一面;其二,受社会史眼光向下研 究视野的影响,大陆学界对战时国民党的研究从关注高层派系斗争,转向研究基层组织和政权;其 三,随着国、共双方档案资料的公布,学界对战时国共关系的研究,从以中演变;其四,1990年代前后,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 国崛起的现实需要,大陆学界开始以抗战时期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为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中国在抗 战时期国际角色与地位的变化;其五,对抗战时期民主政治运动的研究,从传统强调中共的领导作 用,转向以第三种势力的出现为视角,同时关注国民党内部的各种力量对战时民主运动的影响与推 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那个现代国家能够容忍军事指挥官的高 度独立性。为了遏制地方将领,蒋介石在敌 方部队中安插军政干部,将他们调往战事危 险的区域,并拒绝将美国装备用于补充这些 部队。
地方将领的不满与日俱增,不少人干脆叛逃 到日本人那边。仅在1943年,国民党军队有 42名将领叛逃,带走了约50万军队。他们被 日本人用于维持占领区秩序和对付共产党。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共同一战线实 际上已经不复存在。面对国民党内部“根绝 赤祸”的呼声,蒋介石顶住压力,因为他担 心会因此失去盟国的援助。
国民党人和日本人从1939年开始都不得不选 择打一场消耗战,日军定期向国统区发起进 攻,但较少占领新的土地,较多地蹂躏农村、 掠夺和破坏。
从1939年到1944年,战线并无多大变动,双 方大体维持战略平衡。
史迪威关心的是最大限度发挥中国在牵制日 本中的作用,而蒋介石则主要关心保存实力, 以应对将来必然爆发的国共之争。
史迪威得到全权指挥中国部队的授权,他在 日记中写道:“我把这包辣椒面交给花生米, 他叹了口气瘫坐下来,我透出标枪集中了这 个小丑的太阳穴,并刺穿了他,哈哈,他一 动不动,再也说不出话来”。
连政府人员的薪俸都难以维持生计。一面是正 直的官员举家挨饿,变卖家当;一面是腐化官 员奢靡无度,大肆敛财。
沦陷区的货币大体维持正常,结果抗战胜利后 为了统一物价,将法币与伪中储券的兑换率定 为1:200,导致沦陷区人民被严重掠夺。
历史学家黄仁宇回忆:在广西理一次发的钱, 够在上海高级理发店理上一年,在重庆只能购 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 酒楼摆上两桌酒席。
该时期国民党军队维持在400万左右。但这 支军队不是一支“同一国家的军队”,而是 忠诚度不一、训练、装备、能力有别的军队 联合体。
中央军约50-65万人,他们高度效忠于蒋介 石。其余部队大多是军阀部队的继承人或衍 生物。在“南京十年”中,地方军阀本已衰 微,但抗战初期徳械师在淞沪的损失使得非 中央军的指挥官们势力大涨。
为了维持在华利益,罗斯福最终选择撤换史 迪威,方才平息了这次纷争。
1944年4月,日本为挽救南洋日军孤立,摧 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打通华北到华南以至 印度支那的交通线,发动“一号作战”,也 叫做豫湘桂战役。
短短的8个月中,中国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 损兵50万人。丧失国土20余万平方千米 , 丢掉城市146座,失去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 36个。
大量美国军事人员的进入也是增加开支的原 因。1942年在华美军有1255人,1945年达 到60369人。1个美国士兵的生活费可以供养 500名中国士兵。
美国军人的消费水平是中国人普通难以想象 的。孔祥熙抱怨:“你们每天需要4个鸡蛋、 1磅牛肉,我们的孩子在挨饿,我们的农夫 把耕牛杀了给你们提供牛肉。”
军队中集体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大多数 新兵侥幸活者来到部队以后,除了逃跑别无 想法。
第十八师是中央军精锐部队,1942年该师驻 后方未参加主要战斗,1.2万人却减员了 5000多。
抗战期间征召的800多万人中,每两人就有 一人去向不明,不是开小差,就是非战斗死 亡。
抗战一开始,蒋介石就对外国援助和调停寄 予厚望,但西方国家同情多于实际行动。
应征入伍的士兵体质很差。有钱有势的人逃 避征召,无钱无势者则被强征入伍。“他们 的脖子被拴在一起、夜里被剥光衣服、在泥 坑里饮水、得不到医疗……”。八年中,死 于途中的新兵约有100万。
到了军营后,他们像“乞丐一般”,给养被 克扣大半。57%的人严重营养不良。某部队 士兵们行军半日,就摇摇晃晃地死了一些。 每2000人中有一名军医,美军部队中每100 人就有一名。
一号作战中,日军一度推进至贵州独山,重庆 一片恐慌。蒋介石宣布他将留在重庆,必要时 杀身成仁,但这种宣言已经难以安定人心。
由于日本人已经达到摧毁美军空军基地的目的, 且战线过长难以为继,终于没有继续威胁重庆 的安全。
1945年元旦,政府在告全国军民同胞文书中指 出:“要以去年为危险最重而受患最深的一年, 敌人侵犯到贵州独山,这一年实在是第二期抗 战中最堪悲痛的一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1941年到1944年,物价每年翻一番以上。 政府支出每年增长约15%,但收入却下降约 30%。战时支出的75%靠印纸币维持。
日本在战争伊始就采取了封锁策略,导致国 统区物资供应紧张。后来由于国外援助的进 入和军统特工努力地走私货物才有所缓解。
1941年开始,通货膨胀主要不是金融性的, 而是公众对货币缺乏信任。
1944年春,当中国士兵在一号作战面前撤退时, 农民们凶猛地攻击他们。他们用农具、匕首和 土炮武装起来,解除了5万名该国士兵的武装, 枪杀、甚至活埋了他们。
汤恩伯的嫡系第十三军,民怨最大,不管到哪 里,民众认出来就打。后来十三军的官兵每到 一地就诈称是第八十五军。
长期受压的农民夺取他们的枪支并向他们射击, 然后欢迎日军。一位中国司令官抱怨说:乡民 情愿让敌人统治,却不想在自己政府下当自由 民。
为了遏制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苏联成了第 一个慷慨伸出援手的国家。早在西安事变, 他们就要求释放蒋介石。1937-1939年间, 苏联供应了大量军事物资,直到希特勒进攻 苏联后基本停止。
意味深长的是,此期间苏联基本未对中共提 供军援,“莫斯科抵抗日本比传播共产主义 更有兴趣”。
英美国家到1938年底才对中国提供价值不大 的贷款。因为害怕疏远日本,他们特别禁止 中国人将这笔钱用于购买武器。
与现代化国家相比,中国军官的素质是很差 的,抗战期间加剧。美国将领魏德迈指出: “他们无能、愚蠢、缺乏训练、偏狭、全然 不称职”。
黄埔系将领的官职,主要靠忠诚来保障。他 们年纪轻轻就官居要职,其实接受到的正规 训练很少,实战经验也不够。
战争期间,军事训练大大简化,下级军官受 过军校教育的比例从1937年的50%下降到 1944年的20%
1941年,美国才开始加强对华援助,其中陈 纳德的“飞虎队”名噪一时。
西方盟国的基本方针的“先德意;后日本”, 因此中国得到的援助仅仅是很少一部分。美 国对外援助中,1942年只有1.5%、1943年只 有0.5%给了中国。
史迪威的出现使得中美关系出现了小波折。 他直言不讳、不善外交、不能容忍官僚主义、 语言尖酸刻薄。蒋介石则含蓄、虚荣、非常 在意地位差别,两个人相处不久就闹翻了。
陈舒颜
抗战与1938年底进入相持阶段。1941年12月, 珍珠港时间发生,国民党领导人预料到西方 盟国定能打败日本,无需作进一步牺牲。因 此,他们将主要注意力用于对付共产党。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共产党势力日益增 强,而国民党控制区陷入了不可逆转的军事、 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过程。
1939年年中开始,国民党精锐部队20万到50 万人被用于封锁共产党控制区。
在抗战的最后一年,经济生 产急剧下降、通货膨胀失去 控制、军队无所作为、政府 低效无能。不满情绪弥漫到 社会各个阶层。当战争于 1945年8月14日结束时,国 民党中国是士气低落和虚弱 的。蒋介石在宣布抗战胜利 之后从广播室走上街头接受 民众的欢呼,此刻他的笑容 却是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