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和基本精神
中西文化差异__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即所谓“忧患意识”
(返回)
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
中国文化在中世纪非常繁荣,但是随 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中国文化就相形 见绌了。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早在利玛窦
等传教士来华传教时就已经开始,但是大
规模的和正面的中西文化碰撞是在鸦片战
争以后。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全盘西化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全盘苏俄化 既反“美帝”,又反“苏修” 改革开放
(返回)
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
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一种深刻的自我批判方
式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开创出现代化的精神根基, 并且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借鉴、吸收西方和世界各
种文化的精华因素,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互
补和融合更新,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使源远
地位的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从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或者再往
前推,自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脉,就像儒 家伦理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脉一样。
中国文化、西 方 文化有哪些 渊源或者传统?
中国文化的基本模式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面对不同的源流传统,有一个基本的
鬼神,他们谈鬼神无非是为了道德教化
(“神道以设教”)。
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上是一种 无神论的文化
孔子本人就是一个 无神论者
中国人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
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他无暇去顾及
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比起西方中世纪文 化,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更加辉煌、繁盛, 同时它也缺乏一种向前追求的强烈愿望。
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
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LT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我们说的西方文化,通常是指起源于古希腊,在欧洲和北美得以发扬光大的文化。
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但其主流文化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的趋势。
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轴心时期,分别为:第一轴心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
第二轴心期,中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第三轴心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共存、共荣。
第四轴心期,现代时期,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占居了统治地位。
下面是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文化精神史家一般认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古希腊是西方人的“家园”。
爱•麦•伯恩斯与菲•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也认为:“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腊人。
没有其他民族曾对自由,至少是对其本身,有过如此炽烈的热心,或对人类成就的高洁,有过如此坚定的信仰”。
伊迪斯汉密尔顿在谈到大希腊时也说,那时创造的艺术作品与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都没有被人们所超越,西方几乎所有的艺术与思想都有他们的烙印。
也许这些说法多少有些夸张,但整个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是肯定的,希腊精神成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
希腊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1、民主精神古希腊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民主精神。
古希腊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定期举行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国家大事都由人民的意志表决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凌驾于人民之上。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2012IPA对外汉语广辅导《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
2、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不象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3、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作为明确命题,则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
西周时期,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人关系就是神人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庄子提出了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提出了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当然这是牵强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
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实际上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4、天人合一思想的实际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5、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6、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是: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
8、人本思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人们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9、宋明理学中有三个主要派别,即张载的气本论,朱熹的理本论和王阳明的心本论,三者都否认鬼神的存在。
10、宋明理学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其重要表现是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来考察,把人个价值的实现,个体道德精神界的升华,寄托于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完整版)中西方文化对比讲座
囊括世界上大多数的气候类型。
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
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 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 发育的需要。 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 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 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 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 三是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 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 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 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太平洋的浩渺无际---望洋兴 叹---无法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文 化交往与沟通的艰难---“丝绸之路”未能成为繁荣兴 盛的大道---隔离机制---自成一体的延续性---保守意识 ---自诩世界中心---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 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
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
– 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2、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正式的、直接的
• 国际交流、商贸谈判、社会交往
– 非正式的、间接的
• 阅读外国小说、欣赏他国艺术、观看外国电影、 电视节目、国外观光等
中西文化比较
绪论 一、中西文化的起源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四、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五、中西社会规范体系比较 六、中西艺术比较
第四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文化精神的根 本不同,中国文化继承了传统的人文传统,而 西方文化则体现出科学精神。下面分别就人文 传统与科学精神作简单概述。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中国的人文传统的主要内容呈现在它 的道德价值上 作为中国人文传统代表的儒家人文精 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个人问题,也就是人的主体性 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群体的问题,群体就是能 从家庭到国家所展开的各种公共领域; 第三个就是自然的问题; 第四个是天,天道的问题。
两种文化产生出两种处世原则
群体原则与个人本位原则
义务本位的群体原则
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形式决 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附于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 它在这一切初始亲属团中享有某种在 集团之外无法得到的安全、连续和持 久的地位,于是他被固定在这个关系 网上,在这里满足自己的一切社会性 需要,也履行各种必不可少的义务, 并以一种内外有别的标准去理解和处 理集团之内与外的不同事物。
而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要有独立意 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是为孩子将 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观念的影响。18 岁成年后原则上就要离开父母,独立 生活。
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父 母管教较严,“玉不琢,不成器”。 西方父母是超然性的包容和关爱,决 不强求子女按父母意愿行事,给孩子 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行为规范上, 中国父母提倡仁、义、礼、智、仪。 而西方文化中法律、法规要高于传统 的道义,西方父母偏重于把“不要违 法”作为教育子女的准则。
历来学者对中西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精
神差异的探讨
维新思想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即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其中严复认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
初三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时练《4 文艺复兴运动》(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课时练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C.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D.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观念淡薄2.名人名言是智慧的结晶。
下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名言摘录,其体现的核心精神是()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但丁对自己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
中西方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1、汉语中的文化最初为“以文德教化之”,后来引申为概指文治与教化,发展到现代汉语,演变为指一般知识和教养的语词义。
2、西方“文化”原义为对土地的耕耘和改良,18世纪是,用以指训练和修炼心智或思想、趣味的结果和状态,后来并解释为“文学、科学和美术的修养”3、文化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
任何社会的文化都包括这两层意思。
二、文化的定义1、理想的定义,即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2、“文献式”文化定义,即文化是知性和思想作品的整体,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人类的经验;3、社会定义,即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三、文化释义的内涵1、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
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即他的广义解释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社会生活方面和物质生活方面。
2、文化是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综合3、文化是人的社会行为和习俗;,即把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以及支配人的社会行为的风俗看作是文化的基本内容;4、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洲文化合作委员会)5、文化是一个社会的转筒行为形式或全部的社会遗产;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来认识文化的意义,即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要求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活方式的综合和他的表现;7、文化对人的思想行为有潜在知道和规范作用;四、文化的重要特征民族性、地域性、规划性、同一性、时代性(濡化或文化熏染)五、跨文化比较的现代比较方法首先是文化个案的研究,其次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建立“理念类型”的概念工具;现代意义上的跨文化比较,除了广泛利用采用不同语境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的素材外,也离不开历史叙述、结构分析、因果功能、逻辑评价等其他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分析1. 中西文化差异的概念解析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发展、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共生、道德伦理等观念,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竞争激励、自由选择等价值观。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道为本”的辩证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对立统一;而西方现代文化则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
在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孝道、忠诚等美德,而西方现代文化则更注重法治、人权、民主等价值。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和方式。
中西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现象,涉及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2. 中西方历史背景的差异分析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时,历史背景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各自独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中国自古注重家族、宗族观念,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注重礼仪、和谐与长期关系。
农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顺应时令的文化特色。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强调的是整体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例如中国的哲学体系儒释道交融贯穿中国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历史上所诞生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背景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文化面貌。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介绍
全民族对贵和尚中观念的认同,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 的实现和保持,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 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同时也为社会的 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文化基本 精神
主讲人:
目
贵和尚中
录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贵和尚中,即贵和谐,尚中道。 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 文化重分别与对抗,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
贵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
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 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 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 并行而不相悖”
天体运动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 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革故鼎新
“杀身以成仁”
坚持独立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大丈夫”气节
民族兴旺发达时,刚健有为思想能促进社会发展、国 家强盛、文化繁荣。
民族危难之际,如外族入侵、政权易手之时,刚健 有为思想也总成为激励人们起来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 强大精神力量。
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 的总原则,是中国人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 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孔子: “刚毅木讷近仁”,十分重视“刚”的品格,同时又强调
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易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从学科上看 从国别上看 从成份上看 从效果上看
3、中学西传
文明西传:如道德文化、科举文化、文学艺术等。 思想西进:如儒家思想、道教哲学、中国禅宗等。 方法论西渐:如整体思维、古代兵法、阴阳思想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 文化选择及启示
文化选择是指文化交流中采借不同文化因子的过程。
1、当代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新趋势 (1)文化传播全球化趋势
(1)历程
启蒙时期: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 探索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苏联文化影响 曲折时期:封闭与半封闭——几乎中断与悬搁 开放时期:复苏与传播——冲突与重构
——借鉴与创新
(2)内容
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 科学文化被普遍接受 人文文化有选择接纳
(3)特点
——江泽民
2、文化选择的原则和模式 主要原则: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几种模式:
“全盘西化论” “复兴儒学论” “中西互补论” “以我为主论”
3、推进文化交流,发展中华文化 (1)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对未来社会的贡献
文化整合: 文化母体+文化异体+文化主体
谢谢大家!
历史上文化传播的三代模式
第一代是语音文化传播:属于农业文化的“井圈型” 第二代是文字文化传播:属于工业文化的“河流型” 第三代是电磁波文化传播:属于信息文化的“海洋型”
责。 图片访问出处: (欧洲
(接)
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
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样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 定空间特征。
(3)主要特征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执两用中,以和为贵 德能统观,以德为重 诸家兼容,以儒为主 多神并敬,无神为常
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白话:
惟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
本性;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完全发 挥众人的本性;能完全发挥众人的本性,就 能完全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完全发挥万物的 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万物了;可以赞 助天地化育万物,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甚早,作为人文主义
赛珍珠序
自序
闲话开场
第一章 中国人民
第二章 中国人之德性
第三章 中国人的心灵
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
第五章 妇女生活
第六章 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第七章 文学生活 第八章 艺术家生活 第九章 生活的艺术 收场语
1、中国人的德性: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
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 2、中国人的心灵:智慧、女性型、缺乏科学 精神、逻辑、直觉、拟想 3、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公共精神缺乏、家 族制度、徇私舞弊和礼俗、特权与平等……
(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 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
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 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 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 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 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 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 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 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中西方文化比较(1)
第一章●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是英国学者泰勒,他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明确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比较方法强调以对象间的可比性为前提,它要求参与比较的材料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在某一方面具有矛盾的同一性,例如相近的或历史背景,相同的学科范畴或近似的命题,相似的内容和倾向或同类型的历史人物等第二章中西方文化寻根●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
文化条件被视为‘自然的现象,它们的变动反而被认为违反自然。
●中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基础的比较:一、中国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正是赖干这不可多得的广阔内陆基地。
2、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正是这些千姿百志的自然景观滋养了中华文化众彩纷呈的特色,为华夏多民族、多源流、多侧面的亚文化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湿润,雨量充沛。
加上由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资源十分丰富,为各种植物的生长和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优厚的自然条件。
4、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一方面,它所面对的水域是浩渺无际的太平洋,海对于上古的中国人只意味着陆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因而这些海洋就不能像地中海那样成为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
另一方面,在内陆地区的外缘,有西部的崇山峻岭和充满烟瘴的热带大林莽,它使中国与东南地区的文化交往与传递变得艰难。
积极影响:促使中国文化能够沿着自己的方向独立发展,创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消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自我封闭的保守意识和自诩世界中心,妄自尊大的大国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华夏文明的不断进步。
中西文化
中西文化“中””是指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华文化为起源,衍生、发展,并辐射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体系。
..“西方””””作为一个与东方相对的文化形态,主要指以希腊罗马文化为起源,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信仰,以近现代工业为经济模式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农耕经济: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的主体..海洋贸易: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与西方比较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长幼尊卑制度。
.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
..特征: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国同构;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二、君主专制制度中国统治者凭借武力,比较顺利的夺取并强化自己的专制权力,神职人员成了他们顺从的奴仆,政治权力很快被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中,形成了一个权力核心。
中国文化特质..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农本..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隋唐:隆盛时代..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明清:沉暮与开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三)春秋和战国儒家:以“仁”为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道德修养。
“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之用,和为贵” 道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
“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法家: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产,他们主张推行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
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与基本精神
作者: 赵林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人文杂志
页码: 18-23页
主题词: 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源流;文化精神;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价值取向
摘要:本文对中西文化的各种源流传统之间的关系模式、中西文化在'轴心期'间的精神变革过程,以及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分野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力图说明不同的关系模式和文化精神对于中西文化发展进程的深刻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价值取向、内在矛盾及其历史结果,为说明中西文化在近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巨大历史反差提供了理论根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们不哀鸣忧虑,他们尽力迈步向前;他 们不等待别人援助,他们自助;他们不等待机会 ,他们制造机会。” “你们的出路就在你的脚下。在你认为出路 是在别处或别人身上时,你是要失败的。你的机 会,你的成功就包裹在你的人格中。你的成功是 在你自己的生命,正像未来的栎树隐伏在栎子中 一样。你的成功就是你的自我眼睛、开展和表现 。”
西方(美国)
• 个人主义:独特、自主、独立 、放任个性向往自由、追求差异
• 积极: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 消极:过分张扬的个性影响群 体合力、过于自信影响了人际关 系的亲和力
《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别
观 念 中 国 西方
1、人与自然 2、人际关系 3、对“变化”的态 度 4、动与静
天人合一 群体主义 求稳
天人相分 个人主义 求变
求静 做人 “性本善” 灵活 过去
求动 做事 “性本恶” 精确 未来
5、人生态度 6、人之天性观 7、时间取向
1、天人吅一与天人相分
(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中国: • 顺从自然规律,对自然的崇拜,改变自己适应自 然。
• 而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要有独立意 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是为孩子将 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观念的影响。18 岁成年后原则上就要离开父母,独立 生活。
• 所以在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中国父 母管教较严,“玉不琢,不成器”。 西方父母是超然性的包容和关爱,决 不强求子女按父母意愿行事,给孩子 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行为规范上, 中国父母提倡仁、义、礼、智、仪。 而西方文化中法律、法规要高于传统 的道义,西方父母偏重于把“不要违 法”作为教育子女的准则。
• ⒌遥控器外面包着塑料; • ⒍从没吻过你父母; • ⒎餐后争着抢着买单; • ⒏拜访别人时会带着水果; • ⒐只用筷子打鸡蛋,从不用打蛋器; • ⒑在家喝茶总是用一个带盖的茶杯;
• ⒒吃自助餐之前先把自己饿个半死 。
追溯中西文化不同的背景知识
• 中国文化
•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古代中国的先 秦时代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到公元前140年西汉年间,汉武帝采纳董仲 舒建议,“独尊儒术”(即“诸不在六艺之 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诸子百家长期冲突的分割局面得到了整合, 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即中华 各民族成员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的认同,儒家思想成为传统社会的代表思想。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 文化,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学说,而且 是为全社会所尊奉的家庭伦理,成为维系以 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制度的制度伦理学。
西方(美国)
• 个人主义:独特、自主、独立 、放任个性向往自由、追求差异
• 积极:积极进取、锐意创新 • 消极:过分张扬的个性影响群 体合力、过于自信影响了人际关 系的亲和力
A、中国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体取向,二是 他人取向。 体现在语言上,是We language的特点。
B、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存在
• 民族性栺——文化特制的外化表现
• 自然环境——文化特制的历史缘由(不讲)
一、价值观念 (Value)
• 1、定义:任何社会或文化中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
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 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 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在美国,价值观念这个词所包含的意思是多方面的, 它指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也包括一个人的信仰和爱好,抱 负和追求,希望和恐惧,傲慢与偏见。然而一个人内心的 价值观念无论多么错综复杂,甚至自相矛盾,都无可避免 地在他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 ——叶进
• 聚会 • 团团圆圆
在餐厅 • 热热闹闹
旅游 • 西方:看 中国:纪录
• 排队 • “仓廪实而知礼节”,同时也折射出资源的丰裕状况。
• 人际关系 • “多个朋友多条路”,也反映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否。
• 时间观念 • 西方:时间观念强 中国:相对较弱
• 意见 • 多思、慎言、慎行。
周末的街景 • 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与否。
7、东方人认为经由冥思禅坐可以与宇宙合一;西方人认为行 动与竞争才是正途。
• A、中国:天人合一 • 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 然后再注重细节,先整体后局部。
• B、西方:天人相分。
• 体现在语言上,重逻辑,求精确。而且是分异型句式。
• “我家有三口人”“教室里有四十几位同学” • “There are three people in my family” “There are 44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想象中的对方 • 清朝的装束,喝的是茶水,吃的是大米饭; • “卓别林”,吃的是火腿,喝的是啤酒。
• 时尚 • 边际效用递减。
三餐 • 西方:喜欢吃冷餐 中国:喜欢吃热餐
• 胃疼时的饮品 • 西方:可乐 中国:热茶水
• 沐浴时间 • 西方:白天 中国:晚上
• 心情与天气 • 西方:天气影响心情 中国:心情不受影响
以女子口吻诉说人言可畏。
2、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
(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 中国
• 群体取向: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 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必要时可以忽 略,牺牲。 • 他人取向:做事先考虑别人怎么看 怎么说 • 积极:谦虚谨慎、合作互助、爱国 主义、内敛含蓄、成功时将功劳归给 别人 • 消极:缺乏个人进取精神、个人竞 争意识、过分看中“关系”、过分注 重面子、表里不一、失败时怨天尤人
• 忠于你的团队,热爱你的队员。不忠是所有人性缺点中最卑劣的一种 。我很少说:“你被开除了!”除非是别人首先出卖了你,否则在商 场上我会极力保持忠诚• 老外眼中的“中国人标志”:
• ⒈喜欢吃鸡脚鸭脖;
• ⒉吃鱼时吸鱼头; • ⒊吃动物内脏;
• ⒋喜欢唱卡拉OK;
以中西文化的基础不同也引起家庭和对 子女教育的不同为例 • 中西文化的基础不同也引起家庭和对 子女教育的不同的主要原因 : • 儒教文化对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中国 人的姓名表示家族姓氏、辈分、名字、 地位等。而西方首先是个人的名字, 再是父名、姓氏。明显体现了西方文 化中尊重个人的文化思想。 • 西方中“uncle”和“aunt”两个词语 代表中国十余种称谓。这说明了西方 社会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而中国人 更注重血缘、亲情,社会关系复杂, 伦理道德维系着社会。
儒家
孔子:“天何言哉?” 董仲舒:“以类和之,天 人和一也”、“天人感 应”。
西方: • 不屈不挠地驾驭自然 和征服自然,改造自己。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哥白尼发现了新天体
Gilgen & Cho (1979) 做了一项详细的研究,比例了东西方世界 观的差异: 1、东方人信仰天人合一;西方人信仰天人隔离。 2、东方人信仰精神和物质一体;西方人信仰人涵括心、体、 灵。 3、东方人信仰心与体合一;西方人信仰上帝主宰人类。 4、东方人认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西方人认为人类生存之道 在于征服自然。 5、东方人认为人类同出一源不用分你我;西方人认为人必须 有理性和分析性的思考。 6、东方人认为科学与科技只是制造进步的假象;西方人认为 科学与科技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2、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
(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 中国
• 群体取向: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 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必要时可以忽 略,牺牲。 • 他人取向:做事先考虑别人怎么看 怎么说 • 积极:谦虚谨慎、合作互助、爱国 主义、内敛含蓄、成功时将功劳归给 别人 • 消极:缺乏个人进取精神、个人竞 争意识、过分看中“关系”、过分注 重面子、表里不一、失败时怨天尤人
第四章 两种不同文化的选择
——中西文化的文化因素及其基本精神
Donald Trump 唐纳德· 特朗普
“I made more money in bad times than I made in good times.”
7条成功守则 • 你必须拥有一定的禀赋; • 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成功的人不热爱他们的工作 ; • 永不停止。如果前进道路上有一道铁墙,你都要咬牙闯过去。你绝对 、绝对不要在心里说放弃; • 自信很重要。但是自信不是你对自己断断续续地重复:“我会做到” ,而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信任自己; • 互相考验。这是我至今实行的信条,从中你可以看到人们身上的优缺 点,并以此作为任用职员的准则; • 仔细辨别争论。即使在烈火中,也应该保持冷静。优秀的领导人可以 在杂乱的争吵中分清主次,不称职的却会从争吵中迷失方向;
• 中国社会是“礼仪之邦”,提倡仁义 道德,父母与子女是长辈和晚辈的关 系,子女说话稍不注意就训斥,甚至 动用家法。而西方家庭父母与子女既 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更是朋友与朋 友之间的关系,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 名字。
• 中国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 “望子成龙”,从小灌输“学而优则 仕”的思想。应试教育向来是中国的 专利,用层层考试来选拔人才,培养 精英。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精力和财力,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优 班和业余辅导班应运而生,接踵而至。 从选择小学到长大就业、交友、结婚、 抚育孙儿等,家长无所不问。
的价值,崇拜个人奋斗。 体现在语言上,是I language的特点。
西方个人主义起源: •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生物的个体是自认的基本单位 。” • 美国富兰克林:“上帝帮助自助者。” • 英国首相丘吉尔:“我们从我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是我 们的名字而已,不是财产。我们必须寻找机会。我之特殊 不适继承而来的,而是我通过拼搏取得的。” 英语中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有100多个,如“selfsupport, self-help, self-confidence, self-respect,”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