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输血指征和液体治疗
儿童大量输血标准
儿童大量输血标准一、引言儿童大量输血是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挽救生命而采取的一种治疗措施。
由于儿童生理特点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儿童大量输血需遵循特定的标准和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儿童大量输血的标准和治疗建议,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儿童大量输血的定义儿童大量输血通常指在短时间内输入较大量的血液制品,以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氧合功能并纠正休克等严重病理生理状态。
一般而言,儿童大量输血的阈值可定义为:在短时间内输入超过儿童全身血容量50%的血液制品。
三、儿童大量输血的适应症1.急性大失血:如外伤、手术等原因导致的短时间内大量失血。
2.严重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引起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3.休克: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需要迅速提高血容量以纠正休克状态。
四、儿童大量输血的注意事项1.血液制品选择: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等。
2.输血速度:应根据儿童的耐受程度和病情调整输血速度,避免过快导致循环超负荷。
3.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应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4.输血后的观察:输血后应继续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评估输血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五、儿童大量输血的并发症防治1.输血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等,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过敏、退热等对症治疗。
2.循环超负荷:如肺水肿、心衰等,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利尿剂、扩血管药物等支持治疗。
3.输血相关感染: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应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并应用敏感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4.免疫相关并发症:如溶血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应给予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等治疗。
六、结论儿童大量输血是一种紧急治疗措施,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并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儿科输血指南
儿科输血指南一、背景儿童患者是一类异质性群体,处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在血容量、血液组成成分水平、免疫系统成熟度以及机体对低血容量和缺氧的生理反应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对输血要求高,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因此儿科疾病的输血实践不仅不同于成人患者,而且更加错综复杂。
本指南旨在为儿科医生提供科学、全面的输血指导,确保儿童患者输血安全、有效。
二、原则1. 非必要不输血和非必要不多输血的原则。
2. 科学、全面地评估儿童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获益及风险。
3. 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输血,审慎选用严紧或者宽松的输血阈值和适宜的血液成分,适时评估输血疗效。
三、输血指征1. 明显出血:按照附录A提供的出血程度分级标准判断为2级以上(含2级)的出血。
2.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正常值下限,或预计需要大量输血纠正贫血。
3. 严重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仍持续发热、感染性休克等。
4. 严重循环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等。
5.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
6. 手术及创伤:根据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及患者状况决定是否输血。
四、输血禁忌症1. 严重过敏体质,特别是对输血相关制品过敏的患者。
2. 严重感染性疾病,如活动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严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 严重心脏病、肾病、肝病等不能耐受输血的患者。
5. 家属中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病史的患者。
五、输血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输血途径:首选中心静脉输血,其次为外周静脉输血。
2. 输血速度:根据患者状况调整输血速度,避免过快输血导致不良反应。
3. 观察患者反应: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 输血后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效果,适时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输血1.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很常见。
除了早产儿自身的原因外,医源性失血是导致其贫血的重要原因。
090703-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发布)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09)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一、概述婴幼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且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与《围术期输血指南》(2007年),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婴幼儿液体的正确管理,就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表1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体液分布新生儿1岁2〜14岁成人体液总量80 70 65 55 〜65 细胞内液35 40 40 40 〜45 细胞外液45 30 25 15 〜20间质液40 25 20 10 〜15血浆 5 5 5 5(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 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表2小儿体液成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渗透浓度(mmol/kg )290〜310 290〜310阳离子(mmol/L )155 155+Na 138〜142 10+K 4.0〜4.5 110Ca2+ 2.3〜2.5Mg2+ 1.5 20 阴离子(mmol/L )155 155Cl-103HCO3-27 10SO42-552-PO4 1.5有机酸 6蛋白质16 40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
新生儿输血规范
新生儿输血规范一、引言新生儿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医疗行为,对于纠正新生儿贫血、提高新生儿免疫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新生儿生理特点及输血相关风险的考虑,新生儿输血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本规范旨在为新生儿输血提供专业、准确、有见地的指导,以确保新生儿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新生儿输血指征1. 缺血性贫血:新生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低于13g/dL,伴有临床症状者。
2. 出血性疾病: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症、血友病等。
3. 免疫性溶血病: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病,如ABO溶血病、Rh溶血病等。
4. 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需行手术治疗者。
5. 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等。
6. 其他疾病: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等。
三、新生儿输血原则1.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根据新生儿病情、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综合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2. 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根据新生儿病情选择全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血小板等血液制品。
3. 尽量减少输血量:新生儿输血量应根据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病情等确定,尽量减少输血量。
4. 注意输血速度:新生儿输血速度宜慢,一般为24mL/kg·h。
5. 加强输血监测: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面色、尿量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四、新生儿输血操作流程1. 输血前准备:(1)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2)交叉配血: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血液相容。
(3)血液制品的准备:根据新生儿病情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并按照规定方法进行制备。
2. 输血操作:(1)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合适的静脉,建立静脉通道。
(2)输血:按照输血速度要求,缓慢输注血液制品。
(3)观察: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面色、尿量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 输血后处理:(1)记录输血情况:记录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2)观察新生儿病情:观察新生儿贫血、出血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新生儿输血规范诊疗指南
新生儿输血规范诊疗指南1.新生儿输血规范诊疗指南输血特点】新生儿的输血需注意以下几点特点:1.新生儿的心脏功能不健全,输血量计算不当或速度过快容易引起循环超负荷而致心衰。
2.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差,心肺发育尚不成熟,不能耐受低温血,输血时应以室温血为宜。
3.新生儿的肾脏排钾和保钠及维持酸碱平衡功能差,输入保存时间过久的库血容易出现高血钾、低血钙和酸中毒。
4.新生儿的HbF含量高,红细胞内的2,3-DPG含量低,红细胞与氧的亲和力大,Hb需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才能满足生理需要。
输血指征】以下情况需要进行输血:1.血容量不足:当急性失血量≥10%总血容量时,根据失去的主要成分和失血的速度给予输注相应的成分血液或全血。
2.贫血性疾病: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静脉血Hb<130g/L;慢性贫血患儿,Hb<80~100g/L可予输注浓缩红细胞。
3.婴儿肺部疾病时,应维持Hb≥130 g/L,以确保氧容量,减轻阻滞缺氧;4.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有大量左向右分流者,维持Hb>130 g/L,可增加肺血管阻力,使左向右分流及肺血流减少,也可促使开放的动脉导管关闭。
5.出现与贫血有关的症状如气急、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心动过速或过缓、进食困难或淡漠等。
输血后症状减轻。
6.早产儿贫血:详见附表。
7.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以及一种或多重凝血引子缺乏所致的严重出血。
血小板输注指征为:新生儿PLT<50×XXX出血征象,或新生儿PLT<30×109/L,不伴出血征象。
8.免疫缺陷病:严重感染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的患儿,可予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以预防或控制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严重新生儿感染,经抗生素治疗48h以上无效者,首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
无效时可考虑粒细胞输注,目前认为两者的长期安全性仍需评估。
9.低蛋白血症可首选人血白蛋白或血浆。
小儿输液与输血课件
输血记录与报告
详细记录输血的过程、输血量、输血反应等情况,及时向 医生报告,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04
小儿输液与输血并发症的预防与 处理
输液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输液器具的清洁和消毒。
仔细检查输液药物的质量和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或污染的药物。
输液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速度和输 液量,避免过快或过慢输液。
血制品的储存与处理
严格按照血制品的储存要求进行处理,确保血制品在输注前保持良 好的质量和活性。
输血前的检查与评估
患儿病情评估
01
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了解输血的需求和预期效果,制定个性
化的输血方案。
输血前检查
02
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
征的监测,以及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密切观察小儿的生命体征及过敏症状的变 化,直至过敏反应完全消退。
案例三:小儿输液与输血中并发症的综合处理
预防为主
在输液与输血前,详细了解 小儿的过敏史、家族史等, 评估可能的风险因素,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及时处理并发症
一旦发生并发症,如发热、 过敏等,应立即采取相应的 处理措施,确保小儿的生命 安全。
小儿输液与输血课件
目录
• 小儿输液与输血概述 • 小儿输液技术 • 小儿输血技术 • 小儿输液与输血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临床案例分析与实践
01
小儿输液与输血概述
小儿输液与输血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小儿输液是指通过静脉给予液体和药物,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供 给营养物质、治疗疾病等;小儿输血则是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给患儿,以补充 血容量、改善贫血、治疗凝血障碍等。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已成为治疗儿童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然而,在儿童输血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输血指南以确保儿童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文将为您介绍儿童输血的相关指南,以便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输血过程中所需注意的事项。
一、输血适应症及禁忌症儿童输血前,需要明确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输血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1. 重度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 失血:如创伤、手术等引起的失血。
3. 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友病等。
4. 造血系统疾病: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而输血的禁忌症包括:1. 无输血指征的轻度贫血。
2. 社会道德或宗教信仰禁忌。
3. 红细胞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
二、输血前准备在儿童输血前,需要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充分评估:医护人员需要对儿童的输血指征进行充分评估,并详细了解儿童的病史、过敏史等相关情况。
2. 血型检测:进行准确的血型检测,确保输血的血型匹配。
3. 交叉试验:进行血液交叉试验,检测受血者是否存在抗体。
4. 输血同意:取得合法有效的输血同意书,经过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的签字同意。
5. 输血风险告知:向家长或法定监护人详细告知输血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并获得他们的知情同意。
三、输血过程在儿童输血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步骤进行执行,以确保输血的安全与有效。
1. 输血准备: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输血液袋和输血管道,并核对血袋信息与医嘱是否一致。
2. 输血前复核:医护人员在输血前复核血袋信息、血型、交叉试验结果等,确保血液的正确性。
3. 输血速度: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输血目的等因素,确定适当的输血速度,常规输血速度为15~20滴/分钟。
4. 观察与监测:输血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等,同时仔细观察儿童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皮肤红斑等输血反应症状。
5. 输血结束:输血结束后,即刻关闭输血管道,并监测儿童的相关生命体征以确认无输血不良反应再行拔管。
小儿围术期液体与输血管理的指南(2017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左云霞、朱波、庄蕾、连庆泉(负责人/共同执笔人)、肖玮、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倪诚、康荣田、曾睿峰(共同执笔人)、潘志英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表1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体液分布新生儿1岁2~14岁成人体液总量80706555~65细胞内液35404040~45细胞外液45302515~20间质液40252010~15血浆5555(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小儿体液成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渗透浓度(mmol/L)290~310 290~310阳离子(mmol/L) 155 155Na+138~142 10K+ 4.0~4.5 110Ca2+ 2.3~2.5Mg2+ 1.5 20阴离子(mmol/L)155 155Cl-103HCO3-27 10SO42- 55PO42- 1.5有机酸 6蛋白质(mEq/L) 16 40(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完整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完整版)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负荷易出现全心衰。
如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低,但仍易发生心衰。
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
婴儿体内液体不足时,易致代谢性酸中毒和高渗性脱水。
儿童输血适应症指南
儿童输血适应症指南背景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儿童在某些情况下的血液失衡或其他严重疾病。
然而,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必要制定儿童输血适应症指南,以指导医生在输血时的决策过程。
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提供儿童输血的适应症,以协助医生在确定输血是否合适时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将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降低输血相关风险,并促进儿童的康复。
适应症以下情况对于儿童输血是适应的:1. 急性失血:儿童出现急性大出血时,输血可以迅速补充失血量,维持循环稳定。
2. 严重贫血:儿童患有重度贫血时,输血可以提供足够的红细胞来改善氧输送,减轻症状和增加生活质量。
3. 凝血异常:儿童患有凝血因子缺陷或出血性疾病时,输血可以补充缺陷的凝血因子,控制出血风险。
4. 免疫缺陷:儿童患有免疫缺陷病时,在某些情况下输血可以提供免疫因子,增加身体抵抗力。
5. 术前准备:儿童在进行一些高风险手术前,输血可以提前准备血液,以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
不适应症以下情况对于儿童输血是不适应的:1. 血细胞增生异常:儿童已被诊断为血细胞增生异常(如白血病)时,输血并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
2. 溶血性疾病:儿童患有溶血性疾病时,输血可能触发更严重的溶血反应,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3. 轻度贫血:儿童出现轻度贫血时,输血并不常见,因为其他治疗方法通常足以处理这种情况。
4. 非血液失衡病因:儿童的症状不是由于血液失衡引起的,或者存在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法,输血可能不是一个必需的治疗选项。
结论通过遵循儿童输血适应症指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是否需要对儿童进行输血,并在必要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儿童输血的应用应基于病情评估和临床决策,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左云霞、朱波、庄蕾、连庆泉(负责人/共同执笔人)、肖玮、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倪诚、康荣田、曾睿峰(共同执笔人)、潘志英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表1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体液分布新生儿1岁2~14岁成人体液总量80706555~65细胞内液35404040~45细胞外液45302515~20间质液40252010~15血浆5555(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小儿体液成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渗透浓度(mmol/L) 290~310 290~310阳离子(mmol/L)155155Na+ 138~142 10K+ 4.0~4.5 110Ca2+ 2.3~2.5Mg2+ 1.520阴离子(mmol/L) 155155Cl- 103HCO3- 2710SO42-55PO42- 1.5有机酸6蛋白质(mEq/L) 1640(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小儿患者输血指征与液体治
• 多数患儿术后低钠是因为输注低张液体,
使机体排水能力受损,其他原因还有肾上 腺功能不全和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 加等。低血容量、应激反应、疼痛或硬脑 膜牵拉常使术后ADH增加,ADH分泌和低张 液体均可就加重低钠血症。严重低钠血症 加速脑水肿,使意识丧失,失去定向和呕 吐,甚至发生抽搐。这时应输注高渗盐水 使血清钠升至125 mmol/L。对血容量正常 或过剩的患儿可应用利尿剂。
• 因此多数手术中4~5岁小儿应常规给予无糖
等张液。婴幼儿应避免使用D5,但可用含 D2的LR液,既可使血糖维持在可接受水平, 又可防止脂肪代谢。
• 小儿肝脏对乳酸的代谢较差。1979年推出
第三代电解质晶体液勃脉力A,即醋酸林格 氏液,它不含乳酸,含有醋酸根和葡萄糖
酸根,是碳酸氢盐的前体物质。醋酸的代 谢速率为乳酸的2倍,可在肝外的肾脏、肌 肉等各种细胞内代谢,能有效防止乳酸血 症,可代替LR用于小儿心脏手术和肝脏移 植术病人。
• 近年来往往低估了高血糖的风险,尤其是
新生儿,因为术前长时间禁食,发生低血 糖的风险较低(ASAⅠ~Ⅱ级患儿仅占 1~2%),它提示大多数患儿围术期没有必 要给糖,也无需监测血糖。相反,高血糖 可引起渗透性利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甚至会增加低氧性脑缺血或脊髓损伤的风
险。在婴儿深低温停循环心脏手术中,高 血糖会合并术后神经损害,故也应避免。
• 一例四岁患儿,因急性阑尾炎行急症阑尾
切除术,麻醉和手术经过顺利。但由于患
儿入院前后和手术中均只输用5%葡萄糖 (D5),未输LR或生理盐水,致使患儿术 后昏迷,出现严重低钠血症而死亡。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大家欢迎患儿的输血指征
• 儿科病人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安全性相
儿科临床用血指征
儿科临床用血指征红细胞输注指征:1一般儿童红细胞输注指征:1Hb<60g/L或Hct<0.20,伴有明显贫血症状;2急性失血如消化道大出血或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G6PD缺乏症急性溶血期、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合并感染出现急性溶血等,估计出血或溶血将持续加剧时输注指征应适当放宽;3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应慎重;若生命体征稳定,Hb>40g/L,可暂不输血;若确需输血应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下输注同型或“O”型洗涤红细胞,也可采用血浆置换的方法予以治疗;4重型β地中海贫血或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和部分HbH病患者Hb持续低于90g/L以下,脾脏明显增大应考虑定期输注红细胞,并维持Hb水平在90g/L以上100~120g/L之间较为适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应维持H b水平在50~60g/L以上;5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需成分输血支持治疗的患者,为预防抑制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发生应使用经过辐照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当受血者与供血者血型不符时,或受血者处于血型转换期时,应输注经辐照的洗涤红细胞;6DIC患者Hb<80g/L,或Hct<0.24,并伴有心慌、发绀等临床缺氧症状或存在活动性出血;7婴幼儿围术期H b水平应维持在80~90g/L以上;2新生儿红细胞输注指征:1出生24小时内静脉血Hb<130g/L;2急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3医源性失血累计≥血容量的5%~10%;4严重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伴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者应进行换血治疗; 5外科手术时,Hb应维持在100g/ L或Hct>0.30以上;7患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Hb<130g/L;3极低出生体重儿红细胞输注指征:1出生时严重贫血和或低血容量性休克;2一次性失血量≥血容量的10%;3第一周Hct<0.40,第二周Hct< 0.35;4出生后第二周仍有严重肺部疾病或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婴,Hct<0.40; 5二周以上慢性肺部疾病患儿Hct<0.30~0.35;血浆输注指征:1一般儿童血浆输注指征:1各种原因导致PT、APTT>正常对照值1.5倍,存在活动出血的风险; 2已知凝血因子缺乏而又无法获得相应的凝血因子进行补充;3各种疾病导致机体出现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需手术治疗,或有明显的凝血功能实验结果异常;4大量失血或大量输血引起继发性凝血因子缺乏;5各种原因造成凝血因子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20%~30%,存在活动性出血,或需进行手术治疗;6口服香豆素类药物导致PT延长并伴出血表现;7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给予血浆输注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者;8抗凝血酶Ⅲ缺乏,肝功能衰竭出现凝血因子缺乏,心脏直视手术等;9禁止将血浆用来扩容、增加胶体渗透压、补充白蛋白、增加免疫力和营养;2新生儿血浆输注指征:1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大量输血、体外循环等;2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3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4抗凝蛋白缺乏血栓形成;5禁止将血浆用来扩容、增加胶体渗透压、补充白蛋白、增加免疫力和营养;血小板输注指征:1一般儿童血小板输注指征:1血小板计数<5×109/L,需紧急输注血小板;2血小板计数<10×109/L时,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颅内或重要脏器的自发出血时,应及时输注足量血小板;对ITP免疫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而言,一般不主张输注血小板进行治疗,但急性ITP患儿有大出血或需进行手术治疗时输注血小板是需要的;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其不但可以阻断抗原-抗体反应,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还可起到减少出血危险的作用;3一般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临界值为10×109/L,但血小板<20×109/L,伴有发热、感染或有潜在出血部位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若血小板计数≥20×109/L,但临床有明显出血症状或疑有重要部位出血如颅内出血、眼底出血等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DIC、化疗等导致血小板减少时,还可能伴有多种凝血因子的缺乏,出血情况可能与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应加以注意;血小板计数30×109/L~50×109/L,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但若伴有出血倾向且需进行创伤治疗者,如手术、活检时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4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出血倾向;5DIC时血小板大量消耗,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或渗血不止时,应输入足量血小板;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处于月经期时应维持血小板计数>30×109 ~50×109/L水平,以减少出血风险;7一般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血小板应提升至50×109/L以上,但脑部、内眼、某些泌尿外科手术应将血小板提升至100×109/L以上;8先天及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并伴出血,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型血管性假血友病、尿毒症、阿司匹林类药物等所致的出血;9血小板生成障碍性血小板减少伴严重出血,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大剂量化疗和放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现大出血或需接受手术治疗;2新生儿血小板输注指征:1血小板计数<20×109/L,即便病情稳定也应预防性输注;2血小板计数<50×109/L,需进行侵入性检查时;3血小板计数在50×109~l0×109/L,伴有明显出血的情况;4血小板计数在50×109~l0×109/L,病情不稳定时应考虑预防性输注;英国对未足月或足月新生儿的输注血小板的参考阈值为:50×109/L,有出血症状;30×109/ L,无出血症状;20×109/L,无出血、病情稳定的未足月或足月新生儿;一般建议维持新生儿血小板计数>50×109/L,早产儿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水平;5若血小板减少症是由血小板过度激活所致如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输注血小板无效,甚至可能加重血栓形成;例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除非发生威胁生命的出血,否则应避免输注血小板;肝素诱导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可导致急性动脉栓塞;。
小儿围术期液体与输血管理的指南(2017版)
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左云霞、朱波、庄蕾、连庆泉(负责人/共同执笔人)、肖玮、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周期、姜丽华、倪诚、康荣田、曾睿峰(共同执笔人)、潘志英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本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4版)》的基础上,吸纳近年该领域最新临床证据与研究成果,予以修订和补充。
本指南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各年龄组小儿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小儿围术期液体缺乏的评价和纠正、各年龄组小儿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和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
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小儿液体的正确管理,须首先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体液占人体体重的一半以上,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1)。
表1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体液分布新生儿1岁2~14岁成人体液总量80706555~65细胞内液35404040~45细胞外液45302515~20间质液40252010~15血浆5555(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新生儿在出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2。
表2 小儿体液成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渗透浓度(mmol/L) 290~310 290~310阳离子(mmol/L)155155Na+ 138~142 10K+ 4.0~4.5 110Ca2+ 2.3~2.5Mg2+ 1.520阴离子(mmol/L) 155155Cl- 103HCO3- 2710SO42-55PO42- 1.5有机酸6蛋白质(mEq/L) 1640(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5%~15%。
小儿输血指征与液体治疗
小儿输血指征与液体治疗2008—09—26 19:16小儿患者的输血指征与液体治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邓硕曾宋海波刘进红细胞(RBC)能增加贫血病人的携氧能力和氧供(DO2),但健康病人都有很好的生理储备和代偿适应机制,只要氧的摄取不受氧含量或氧运输的限制,用RBC增加DO2的作用可能小.然而,重症患儿因疾病(如脓毒败血症或受器官功能衰竭)和个体差异,这些适应机制就会受到损害,这时RBC输血就能增加他们氧的运输和DO2。
但输血有一定风险,小儿患者是否也应制定合理的输血指征,值得关注(1)。
同时小儿的液体治疗也很重要,输多少和输什么?也是当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输血的风险近年来,虽然乙肝(HBV)、丙肝(HCV)和艾滋病(HIV)病毒经输血传播已很少见,但细菌污染,巨细胞病毒(CMV)以及目前仍不能检测的病毒(如TTV,HHV—8和HGV等)对小儿也存在一定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严重非感染性输血并发症,他们包括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循环容量负荷过重(1:100病人),低血压,脓毒症病人肠道缺血,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急性溶血(1:25000RBC单位),过敏反应(1:20000RBC单位),荨麻疹(1:1400RBC单位),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差错(1:12000单位),急性非溶血性发热(1:100RBC单位),红细胞同种免疫(有8%受血者发生,尤其是小女孩),输血后紫癜,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增多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及其他等等(2)。
RBC输血可导致受血者免疫功能抑制。
衰老的RBC含有更多的促炎性介质:细胞因子,补体激活因子,氧自由基,组胺,溶解性磷脂酰胆碱物质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他们能启动、维持和加剧炎症反应过程,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性综合征,院内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升高死亡率.SIRS是MODS的危险因素和前奏,其发生率分别为82%和18%,给有SIRS的患儿输用RBC,他们对MODS的敏感性比成人更高(3).储存时间长的RBC中,ATP下降,输注后存活率也低,也必然会发生更多溶血,游离的血红蛋白(Hb)与一氧化氮(NO)结合,会引起血管收缩。
小儿输血治疗的血液成分选择及指征
小儿输血治疗的血液成分选择及指征
1.红细胞:
急性Hb≤60g/L,慢性Hb≤40g/L;
急性失血:20ml/kg,24h Hb下降>30g/L;
失血量大于循环血容量的15~20%
2.血小板:
婴幼儿:浓缩血小板2~3U/次
年长儿:机采10U/次
以血小板数10*109/L作为是否输注的指征
伴有龈血、尿血、便血等严重出血
3.新鲜血浆:10~15ml/Kg
血友病甲、丙需6小时内新鲜血浆
血友病乙可输5天内的库存血或血浆
血友病甲12小时1次,连用2~3天
血友病乙24小时1次
血友病丙可2~3天输1次
4.8因子制剂
1单位相当于新鲜血浆1ml
需要输入的单位数=要求达到的8因子浓度*体重(kg)*0.5
5.冷沉淀物
每袋内含有8因子80~100单位
纤维蛋白原100mg左右
●普通冷冻血浆
5天内从全血中制备,缺少8因子和5因子●新鲜冷冻血浆
6小时内制备,含有全部凝血因子
●血小板输注适应症
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血小板下降50~70%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用保存血作大量输血)
血小板可能下降到2.0*109/L
DIC 结合阻止DIC和/或针对病因治疗●冷沉淀物
1~5℃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
主要成分为8因子和纤维蛋白原
●血浆白蛋白制剂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用血制度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安全输血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用血制度一、总则1.1 为了保证新生儿科输血安全,提高临床输血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新生儿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1.2 本规程适用于新生儿科临床输血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输血申请、血液制品的储存、输血前准备、输血过程、输血后监测等环节。
二、输血申请2.1 输血指征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血红蛋白低于10g/L;新生儿出生体重在1500g至2500g,血红蛋白低于8g/L;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2500g,血红蛋白低于7g/L;有活动性出血,需要补充血容量;有严重贫血,影响心、肺功能;其他特殊情况,经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评估认为需要输血者。
2.2 输血申请流程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医师提出输血申请,填写《输血申请单》;申请单上需注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输血原因、输血成分及输血量;申请单需经本科室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送至输血科。
三、血液制品的储存3.1 血液制品的储存条件红细胞制品:26℃保存,有效期为35天;血浆制品:20℃以下保存,有效期为1年;血小板制品:22±2℃,震荡保存,有效期为24小时。
3.2 血液制品的领取领取血液制品时,需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血液制品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领取后,应立即放入相应的储存设备中保存。
四、输血前准备4.1 患者准备向患者家属告知输血风险,取得同意;确保患者无输血禁忌症;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记录在案。
4.2 输血器材准备准备输血器、输血袋、生理盐水等;输血器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4.3 输血前核对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核对血液制品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核对输血器是否完好。
五、输血过程5.1 输血方法采用静脉输血,按照医嘱调整输血速度;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早产儿输血标准
早产儿输血标准
早产儿输血标准主要基于血红蛋白值和临床症状。
一般来说,当血红蛋白值低于110g/L时,早产儿可能需要输血。
具体来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输血指征:
1. 需要中度以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血红蛋白值≤110g/L,红细胞压积≤0.35。
2. 需要轻度以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血红蛋白值≤100g/L,红细胞压积≤0.30。
3. 需要吸氧,但无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血红蛋白值≤80g/L,红细胞压积≤0.25。
4. 无症状的患儿,血红蛋白值≤70g/L,红细胞压积≤0.20。
此外,对于日龄≤28天的早产儿,如果血红蛋白值≤90g/L,或者红细胞压积≤0.30,也可能需要输血。
对于日龄>28天的早产儿,如果血红蛋白值≤80g/L,或者红细胞压积≤0.25,同样可能需要输血。
在输血过程中,一般采用分次输血的方法,即一次配血后分两次输红细胞悬液。
第一次输血量为10~15ml/kg,24小时后再输另一袋同等量的悬浮红细胞。
在输血后24小时,会采集末梢血复查血常规,以了解贫血的纠正情况。
请注意,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医生会根据早产儿的
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是否输血以及输血的量。
同时,治疗早产儿贫血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补铁等方式来搭配治疗,以快速产血,改善贫血的症状。
此外,产妇多补充一些维生素以及蛋白质,也可以提高母乳中这类物质的含量,有助于改善早产儿的贫血状况。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全文)
小儿围手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全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目录概述小儿液体管理特点围手术期输液围手术期输血一、概述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不当,液体输入过多或不足,未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均可引起诸多问题,且较成人更易危及生命。
参照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09年《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并根据患儿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涉及以下内容:1、各年龄组儿童液体生理需要量的计算方法2、小儿围术期体液缺乏的评价和纠正3、各年龄组儿童术中液体治疗的推荐意见4、围术期血容量评估及输血的建议二、小儿液体管理特点要实现婴幼儿液体的正确管理,就必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以及伴随其生长发育所发生的变化。
(一)体液总量和分布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胎儿期到儿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体液的比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体液所占体重比例越大,主要是间质液量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表35-1)。
(二)体液成分小儿体液成分与成人相似,唯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偏低,细胞内、外液的化学成分见表35-2。
(三)各年龄组体液代谢的特点1、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水的丢失可使体重下降 5%~15%。
出生第1天的液体需要量相对较低,数天后液体丢失及需求相对增加,每日水转换率(100ml/kg)亦明显高于成人(35ml/kg),体液总量、细胞外液和血容量与体重之比均大于成人(表35-3)。
新生儿心血管代偿能力差,两侧心室厚度相近,液体过荷易出现全心衰。
体液丢失过多,易致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者可使肺血流量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致使动脉导管开放并可能恢复胎儿循环。
新生儿肾脏发育尚未完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 15%~30%,肾小管未充分发育,肾脏维持水和电解质正常的能力比成人差。
2、婴儿期对容量过多的耐受性仍然较差,虽然发生全心衰的几率比新生儿小,但仍易发生心衰。
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较差。
儿科输血
儿科输血贫血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如发生缺氧应立即采取支持疗法,若患儿病情仍不稳定,才考虑输血。
决定输血不应只依据血红蛋白水平,而应根据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一、小儿贫血1.输血原则(参考2001年WHO《The Clinical Use of Blood》)(1)血红蛋白浓度≦40g/L,或Hct<0.12,不论病人临床情况如何,都需要输血。
(2)血红蛋白浓度为40~60g/L,或Hct 0.13~0.18,如伴有缺氧的临床特征,如酸中毒、意识障碍等,则需输血。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
3.注意事项(1)在输血过程中液体的容量可能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或加重。
5ml/kg红细胞和10ml/kg 全血对提高血液运氧能力相同,但含增加循环负荷的液体和血浆蛋白较少,故患儿应用红细胞而不用全血。
(2)减少细菌污染的危险。
绝不可再使用已用过的血液。
输血前血液应在2℃~6℃环境下保存,不可用已离开冰箱30分钟以上的血液。
输血应在4小时内完成。
二、血小板减少症1.输血原则(1)血小板明显减少,临床有明显出血,特别是有颅内出血。
(2)临床无明显出血,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①血小板<20×109/L;②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血小板输血的阈值应调为:早产儿<50×109/L;病态早产儿或需作侵入性操作术患儿<10×109/L。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血小板。
3.注意事项由于母体血小板与患儿体内循环的血小板抗体相容,故可输注母体血小板。
若急救时,无法采集相容性血小板,可用血浆交换以减少循环中抗体和减轻出血症状。
三、小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1.输血原则(1)血红蛋白70~90g/L,有血红蛋白尿。
(2)血红蛋白<70g/L,无论有无血红蛋白尿。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
3.注意事项抢救急性溶血时,可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再补充红细胞,既达到纠正损失细胞外液的目的,又有利于防止游离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输血指征与液体治疗2008-09-26 19:16小儿患者的输血指征与液体治疗大学华西医院邓硕曾宋海波进红细胞(RBC)能增加贫血病人的携氧能力和氧供(DO2),但健康病人都有很好的生理储备和代偿适应机制,只要氧的摄取不受氧含量或氧运输的限制,用RBC增加DO2的作用可能小。
然而,重症患儿因疾病(如脓毒败血症或受器官功能衰竭)和个体差异,这些适应机制就会受到损害,这时RBC输血就能增加他们氧的运输和DO2。
但输血有一定风险,小儿患者是否也应制定合理的输血指征,值得关注(1)。
同时小儿的液体治疗也很重要,输多少和输什么?也是当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一、输血的风险近年来,虽然乙肝(HBV)、丙肝(HCV)和艾滋病(HIV)病毒经输血传播已很少见,但细菌污染,巨细胞病毒(CMV)以及目前仍不能检测的病毒(如TTV,HHV-8和HGV等)对小儿也存在一定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严重非感染性输血并发症,他们包括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循环容量负荷过重(1:100病人),低血压,脓毒症病人肠道缺血,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急性溶血(1:25000RBC单位),过敏反应(1:20000RBC单位),荨麻疹(1:1400RBC单位),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差错(1:12000单位),急性非溶血性发热(1:100RBC单位),红细胞同种免疫(有8%受血者发生,尤其是小女孩),输血后紫癜,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增多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及其他等等(2)。
RBC输血可导致受血者免疫功能抑制。
衰老的RBC含有更多的促炎性介质:细胞因子,补体激活因子,氧自由基,组胺,溶解性磷脂酰胆碱物质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他们能启动、维持和加剧炎症反应过程,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性综合征,院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升高死亡率。
SIRS是MODS的危险因素和前奏,其发生率分别为82%和18%,给有SIRS 的患儿输用RBC,他们对MODS的敏感性比成人更高(3)。
储存时间长的RBC中,ATP下降,输注后存活率也低,也必然会发生更多溶血,游离的血红蛋白(Hb)与一氧化氮(NO)结合,会引起血管收缩。
储存的RBC会使细胞膜的变形能力下降,损害微循环血流和细胞氧的利用,从而增加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的危险。
衰老的RBC,2,3-DPG下降,Hb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尽管RBC增加了DO2,但组织氧的利用却受到阻碍。
因此旧RBC的用处受到质疑。
二、患儿的输血指征1、国外的研究进展过去一般认为患儿的输血指征应比成人高1~2g/dl,才能保证小儿氧的运输和DO2,因而在小儿ICU的调查发现,RBC输血阈值的差别很大,从Hb7.0g/dl到13.0g/dl不等。
2007年Lacroix 等(4)发表了PICU唯一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作者将住院头7天Hb<9.5g/dl且病情稳定的危重患儿637例,随机分为限制性输血组(Hb<7.0g/dl)和开放性输血组(Hb<9.5g/dl)两组,限制组的输血靶值为8.5~9.5g/dl,开放组的Hb靶值为11~12 g/dl。
他们均应用去白细胞的RBC 血。
结果限制组有54%(174例)未输用RBC,而开放组仅2%(7例)未输(p<0.0001),限制组比开放组减少输血达44%。
限制组有38例发生MODS,而开放组有39例,两组发生率均为12%(38/319比39/307),限制组的绝对危险性减少0.4%(95%CI为-4.6~5.4)。
两组均各有14例在28天死亡,但其他不良事件和转归均无明显差异,如院感染(65比79例),ICU停留时间(9.5±7.9比9.9±7.4天)。
因此可以认为,在儿科病人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安全性相同,在稳定的重症患儿中的输血阈值为Hb7.0g/dl是可行的(5)。
使用去白细胞的RBC,患儿发生SIRS和MODS的危险较低,尤其是使用储存时间较短的RBC血(6)。
2、国的临床实践作者从2006~2007年在心血管病医院,开展了限制性输血的临床研究,将心脏手术的输血指征定为Hb<8g/dl。
结果与经验性输血相比,人均RBC血用量从2005年的489ml降至2007年的252ml,人均血浆用量由641ml降到230ml,使不输血比率由2005年3%上升至2007年的57%,即有一半的心脏手术病人不再有同种血的暴露,而死亡率由4.9%下降至2.4%,严重感染率由4.17%降至2.60%。
两年的实践表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15Kg以上者一般不需要预充RBC,10Kg患儿一般只需要预充RBC100ml,5Kg的患儿需要预充RBC200ml,而术后都很少需要额外输血。
这说明将输血指征限制在Hb<8g/dl与经验性输血相比,更加安全有效。
三、小儿每日液体维持量小儿围术期液体治疗十分重要,也同样存在争议。
液体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维持个体24h正常细胞、外所需的液体量和电解质。
首先我们要了解小儿不同年龄段体液的组成,小儿越小,体液的负荷越大(表1)表1 小儿不同年龄段体液组成(7)1957年Holliday and Segar(8)提出了小儿每小时液体维持量的“4-2-1”规则,沿用至今,同时还规定了钾和钙离子的每天需要量分别为3mmol/kg和2mmol/kg,但使用此规则时临床上要警惕发生低钠血症(表2)。
表2 小儿每小时液体量(4-2-1)规则及每日维持量举例 15kg=(4×10)+(2×5)=50ml/h 每小时需要量15kg =(100×10)+(50×5)=1250ml/d 每日需要量四、小儿术中液体管理1、术中液体的容量术中液体治疗的目的是提供基础需要量,补偿术前禁食的缺失量和术野丢失量。
1986年Berry(9)根据患儿年龄和手术创伤大小简化了输液指南(表3)表3 按年龄和手术创伤严重度的平衡盐输液指南Berry认为,上述指南第一个小时的输液量太大,是因为按传统的建议,患儿从午夜开始即禁食禁饮约6-8h,细胞外液的丢失量较多之故。
如果小儿的禁食时间较短或术前已接受输液治疗,那第一小时的输液量就应减少,所以指南的建议应根据临床情况而定,不能生搬硬套。
由于“第三间隙”的丢失量变异很大,在补液时亦应考虑在,小手术为1ml/kg/h,大的腹部手术可达50ml/kg/h(如早产儿坏死性结肠炎)。
患儿越小,细胞外液丢失的比例相对越大,因为新生儿细胞外液占体重45%,1岁占30%,而成人占20%。
第三间隙的丢失应当用晶体液(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补充,乳酸林格液可能是大手术如脊柱融合或肾移植术最好的晶体液(10)。
2、术中液体的选择研究表明,5%葡萄糖(D5)和2.5%(D2.5)都会使术后早期出现高血糖血症。
比较单纯乳酸林格氏液(LR)和1%葡萄糖的LR液(LRD1)以及LR与D5各半(LR1/2D2.5)三种液体,结果显示前两种液体患儿血糖和血浆钠均在正常围。
因此多数手术中4~5岁小儿应常规给予无糖等液。
婴幼儿应避免使用D5,但可用含D2的LR液,既可使血糖维持在可接受水平,又可防止脂肪代(11)。
小儿肝脏对乳酸的代较差。
1979年推出第三代电解质晶体液勃脉力A,即醋酸林格氏液,它不含乳酸,含有醋酸根和葡萄糖酸根,是碳酸氢盐的前体物质。
醋酸的代速率为乳酸的2倍,可在肝外的肾脏、肌肉等各种细胞代,能有效防止乳酸血症,可代替LR用于小儿心脏手术和肝脏移植术病人。
近年来往往低估了高血糖的风险,尤其是新生儿,因为术前长时间禁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低(ASAⅠ~Ⅱ级患儿仅占1~2%),它提示大多数患儿围术期没有必要给糖,也无需监测血糖。
相反,高血糖可引起渗透性利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会增加低氧性脑缺血或脊髓损伤的风险。
在婴儿深低温停循环心脏手术中,高血糖会合并术后神经损害,故也应避免。
五、术后液体治疗多数儿科病人术后3h一般开始进水,但早期口服液体可能发生恶心呕吐,因而进来主小儿门诊手术术后不要饮水,术中可多给一些晶体液(LR),以减少麻醉后呕吐发生率(12)。
低钠血症是术后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低钠血症(<120~125mmol/L)可致短暂或永久性脑损伤。
多数患儿术后低钠是因为输注低液体,使机体排水能力受损,其他原因还有肾上腺功能不全和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加等。
低血容量、应激反应、疼痛或硬脑膜牵拉常使术后ADH增加,ADH分泌和低液体均可就加重低钠血症。
严重低钠血症加速脑水肿,使意识丧失,失去定向和呕吐,甚至发生抽搐。
这时应输注高渗盐水使血清钠升至125 mmol/L。
对血容量正常或过剩的患儿可应用利尿剂。
有一例四岁患儿,因急性阑尾炎行急症阑尾切除术,麻醉和手术经过顺利。
但由于患儿入院前后和手术中均只输用5%葡萄糖(D5),未输LR或生理盐水,致使患儿术后昏迷,出现严重低钠血症而死亡。
六、结论1、重症患儿输用RBC血仍存在较大风险。
在稳定的重症患儿中,限制性输血(Hb<7.0g/dl)与开放性输血(Hb<9.5 g/dl)同样安全。
2、输用去白细胞可以减少SIRS风险。
3、围术期液体治疗的容量和成分应根据患儿情况和手术类型确定,每小时液体维持量一般按“4~2~1”规则,术中输液成分应接近细胞外液,应补充禁食的缺失,脱水和手术创伤丢失量。
4、4~5岁以上的患儿应常规输用无糖等液体,婴幼儿可输注低糖(<2%)等溶液,避免高血糖症。
5、手术后和术后早期应避免低液体,预防术后低钠血症。
参考文献1、Lacerdiere C,Gauvin F,Hebert PC,et al.Survey of transfusion practices in pea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11th Annual Peaditric Critical Care Colloquium ,Chicago,19982、Guidelines for red blood cell and plasma transifusions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Can Med Assoc J 1997:156 (Suppl 11):s1~243、Proulx F,Fayon M, Farrell CA,et al.Epidemiology of sepsis and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children. Chest 1996;109:1033~74、Laroix J, Hebert PC,Hutchinson JS,et al.Transfusion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in Pea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N Engl J Med 2007;356:1606`95、Periop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and blood conservation in cardiac surgery :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and the Society of Cardiovasuclar Anesthesilogists clinical practice guidline. Ann Thorac Sug 2007:83:27~866、Reiles E and Van der Linden P.Transfusion trigger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has the puzzle been completed ? Critical Care 2007;11:142(p1~3).7、吴新民,于布为,薛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