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5篇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03cc7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1.png)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5篇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教科参考书,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是差生,课堂密切注意他们,教育他们求学勿半途而废。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地理第二章教案1一、教学内容分析: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有所了解。
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有关世界“人”的特点,为下学期学习世界分区地理奠定基础。
课标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由此可以看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空间思维感还不是很强,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只是初步学会了看图的基本方法,还不太熟练,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没学会;二、三章的学习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学习第四章时,本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应比较熟练的掌握读图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的任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这一任务学生是可以比较轻松完成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区;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极其分布地区。
③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④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图表、分析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2、使学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树立无神论的观念。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商务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商务星球版)](https://img.taocdn.com/s3/m/fc3d4a1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1.png)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商务星球版)第一章:亚洲的自然环境1.1 地形和河流教学目标:了解亚洲的地形特点,掌握亚洲的主要河流及其分布。
教学内容:亚洲的地形特点;亚洲的主要河流及其分布。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形特点;亚洲的主要河流。
教学难点:亚洲的地形特点;亚洲的主要河流。
教学方法:地图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了解亚洲的地形特点。
2. 分析亚洲的主要河流,掌握它们的分布情况。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亚洲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2 气候和植被教学目标: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掌握亚洲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教学内容:亚洲的气候特点;亚洲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亚洲的气候特点;亚洲的主要植被类型。
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点;亚洲的主要植被类型。
教学方法:地图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亚洲气候图,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
2. 分析亚洲的主要植被类型,掌握它们的分布情况。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亚洲植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亚洲的人口与城市2.1 人口分布与迁移教学目标:了解亚洲的人口分布特点,掌握亚洲的人口迁移规律。
教学内容:亚洲的人口分布特点;亚洲的人口迁移规律。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分布特点;亚洲的人口迁移规律。
教学难点:亚洲的人口分布特点;亚洲的人口迁移规律。
教学方法:地图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1. 引导学生观察亚洲人口分布图,了解亚洲的人口分布特点。
2. 分析亚洲的人口迁移规律,掌握其主要迁移方向。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亚洲人口迁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目标:了解亚洲的城市化特点,掌握亚洲的主要城市及其发展。
教学内容:亚洲的城市化特点;亚洲的主要城市及其发展。
教学重点:亚洲的城市化特点;亚洲的主要城市。
教学难点:亚洲的城市化特点;亚洲的主要城市。
教学方法:地图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亚洲城市化图,了解亚洲的城市化特点。
初中地理世界宗教教案
![初中地理世界宗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a6c66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d.png)
初中地理世界宗教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概念、信仰、教义和分布情况。
2. 掌握不同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和仪式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概念和信仰。
2. 不同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和仪式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宗教的信仰教义和仪式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相关宗教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宗教?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2. 学生分享对宗教的了解和观点。
二、探究世界主要宗教(15分钟)1. 介绍基督教:基本概念、信仰、教义和代表性建筑(如教堂)。
2. 介绍伊斯兰教:基本概念、信仰、教义和代表性建筑(如清真寺)。
3. 介绍佛教:基本概念、信仰、教义和代表性建筑(如寺庙、佛塔)。
4. 介绍印度教:基本概念、信仰、教义和代表性建筑(如寺庙)。
三、深入了解不同宗教的仪式特点(15分钟)1. 展示不同宗教的仪式图片或视频,如基督教的洗礼、伊斯兰教的祷告、佛教的冥想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宗教仪式的异同。
3. 学生分享对不同宗教仪式的理解和感受。
四、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尊重(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宗教有不同的信仰和仪式?2. 学生分享对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的看法。
3. 讨论如何在学校和社区中促进宗教和谐和尊重。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概念、信仰、教义和仪式特点。
2. 学生分享对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的体会。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不同宗教场所,如教堂、清真寺、寺庙等。
2. 邀请不同宗教的领袖或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和交流。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介绍世界主要宗教的基本概念、信仰、教义和仪式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五章 多样的文化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五章 多样的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f2d63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3.png)
多样的文化
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多为了解性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可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对身边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
1.运用反映语言、宗教等内容的图文资料,了解世界语言和宗教的特征。
2.运用反映文化习俗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不同语言、宗教和习俗。
难点:理解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三、学习任务二
教学模块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多样的文化和世界不同的语言和宗教,知道了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我们了解了世界各地衣食住行等文化习俗的差异,认识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要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地理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https://img.taocdn.com/s3/m/f2f21417804d2b160a4ec026.png)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了解宗教产生的背景,能够识别不同的宗教文化景观。
3.能够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区。
4.能够运用实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及分布地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播放录像“世界不同的语言”让学生竞猜语言表达的含义,引出我们有必要了解世界语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
学生通过生动的录像和竞猜的游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课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世界的语言1.学生对照课本,完成【新课探知·展身手】相关内容。
(世界的语言)学生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2.学生探究学习:提问:人们通过语言和文字传递着人类的文明和智慧。
世界的语言种类和使用情况怎样呢?老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3、P74的内容以及网页课件,并通过知识抢答巩固自主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世界语言知多少”的知识抢答。
通过抢答吸引学生兴趣,活跃气氛,促使学生掌握世界的语言种类的知识。
过渡:这些语言主要分布在哪里?探究活动1: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1)投影展示课本P78图4.9“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并让学生翻开课本后的《世界政治地图》。
(2)把学生分为6个小组,分别扮演中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俄罗斯人、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让他们对照两图,结合自己对这些国家的了解,以组讨论所扮演国家人民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及其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地区,以及该国的风土人情。
(3)由组长或小组推荐的同学,代表本组上讲台指图说明所扮演国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及其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地区,并介绍该国的风土人情。
(4)根据课本P79活动的要求,教师边归纳,让学生边指图,边填表,把六种主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一一落实到图上。
初中地理宗教教案
![初中地理宗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a84b6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4.png)
初中地理宗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名称、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 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主要宗教的名称和分布。
2. 主要宗教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宗教的名称、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四、教学难点:1. 主要宗教的分布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五、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分布。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宗教的特点。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宗教现象,激发学生对宗教分布和特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名称和分布。
3. 地图教学: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分析宗教分布的原因。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宗教,让学生通过案例了解宗教的特点。
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宗教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尊重宗教文化的意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和理解宗教文化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绘制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
2. 选择一种宗教,了解其历史、信仰和习俗,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案例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宗教文化,避免产生歧视和偏见。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七年级地理上册4.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新人教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七年级地理上册4.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6d682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9.png)
①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及其海外华人社区
-英语:以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为主
-西班牙语:主要使用于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国家
-阿拉伯语:主要在中东和北非地区使用
-其他语言:如法语、德语、俄语等,各自有特定的使用区域
②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
-基督教:以欧洲、美洲、非洲的某些国家为主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世界语言地图》:该书详细介绍了世界各种语言的分布情况,以及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宗教简史》:该书概述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发展历程、信仰体系和影响。
《语言与宗教的力量》:该书探讨了语言和宗教如何影响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实例。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5)学生可以尝试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体系和宗教信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相关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专业人士和同行交流语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反思改进措施
在本次《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
4.教学时数:45分钟核心 Nhomakorabea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了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认识到不同文化和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特点,提高学生对复杂地理现象的认知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可以是模拟不同语言的交流,或者展示不同宗教的仪式和活动。
教师资格证地理教案:《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师资格证地理教案:《世界的语言和宗教》](https://img.taocdn.com/s3/m/f5e8edd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d.png)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和特点,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
2.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影响,认识到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的语言2. 世界的宗教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及特点。
2. 教学难点:语言和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规律及影响。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世界语言和宗教的概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某一地区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 新课导入:讲解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5. 案例分析:分析某一地区的宗教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语言和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享各自的观点。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世界语言和宗教分布图,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音频和动画,以增强学生对语言和宗教差异的理解。
2. 设计互动活动,如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不同语言和宗教的代表性。
3. 提供实地考察机会,如访问当地的文化遗址或宗教场所,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
七、学习活动设计:1. 活动一: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国家的官方语言,制作海报展示其语言特点及使用情况。
5.3+多样的文化教案-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5.3+多样的文化教案-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a852b5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f.png)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多样的文化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反映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要求学生知道世界主要语言;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区;了解各地衣食住行等习俗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
内容要点说明【不同的语言和宗教】1.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首先讲述语言的重要性:人类交际和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故而语言也可以看作是民族的重要特征。
2.教材中讲述的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六种语言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是使用范围较广、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除了这六种语言,还有很多其他的语言,如日语、德语、意大利语,因为使用的范围较小,或使用的人数较少,教材没有涉及。
3.教材用六种语言“我爱地理”的文字表达直观反映语言种类的不同。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主要的语言都有相应的文字,但世界上有的语言并没有文字。
4.教材对宗教内容尽量简化处理,概述宗教产生的原因后,简单介绍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和主要分布地区,其他宗教没有涉及。
相关研究表明,基督教的分布范围较广,很难总结其主要分布区,因此教材没有列举其主要分布区,而是用“分布广泛”阐明其分布特点。
另外,因学生还没有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这里提及的分布区尺度只具体到大洲。
【不同的文化习俗】1.习俗,指风俗习惯,是一个地方在较长时间里形成并流行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习俗对社会成员有一定的行为制约作用。
习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随着社会的变迁,原有习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
2.习俗涉及生产、生活、信仰等多个方面,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习俗差别很大。
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侧重选择讲述生活习俗的差异,重点关注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且在本标题内容一开始就作了交代。
5.3多样的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5.3多样的文化(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525d8df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d.png)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多样的文化》教学设计➢语言又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工具。
➢语言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师:展示联合国的官网首页图片在上面可以看到六种工作语言。
分别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教师设问:①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原因是?学生回答: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国内大部分人使用汉语。
教师补充:还有部分华人华侨也讲汉语。
②英语使用为何是最广泛的?学生回答:英语最初是英国的民族语言,后来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等活动的扩展,再加上美国的崛起,使得英语的使用就越来越广,现在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并知道汉语和英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2.世界的三大宗教【过渡】图片展示唐僧西天取经。
并提问:西游记唐僧取经是什么经?是哪个宗教的?(佛经;佛教)教师讲解:➢宗教的产生: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
➢介绍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并播放图片:世界三大宗教建筑欣赏。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104页,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展示和表格填空,便于记忆知识点。
3.不同的文化习俗【过渡】教师展示不同文化习俗的图片,“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让学生感受文化习俗的多样性。
(1)饮食习惯差异情景创建:三个不同地区的儿童讨论:今天吃啥?➢欧洲: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食物。
人们习惯用刀叉用餐。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米饭是主要食物。
人们习惯用筷子用餐。
➢拉丁美洲: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
人们习惯用玉米饼盛装食物食用。
玉米饼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
教师总结: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生产的粮食作物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差异明显。
【设计意图】情景创立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好地接受新知。
七年级地理上册 5.2民族、语言和宗教教案 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5.2民族、语言和宗教教案 晋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0fda7f2bb68a98271fefaff.png)
5.2民族、语言和某某
1、同一民族,一般长期生活在同一个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有着共同的心理素质和经济生活。
2、目前,世界上约有2000多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
3、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居住、饮食、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
4、世界的语言大约有2000多种,其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主要语言。
汉语的使用人数最多,英语的使用X围最广。
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语文是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工作语文是英文和法文。
5、世界主要的语文分布:
6、除我国之外,为什么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也使用汉语呢?
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大批中国人下“南洋”(东南亚)谋生。
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取得所在国的国籍,成为外籍华人,还有一部分是仍保留我国国籍的华侨。
东南亚的华人、华侨分布很广,人数众多,所以在这些国家有好多人使用汉语。
7、某某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某某。
它们在世界各地传播,分布较广,对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等影响很大。
8、列表比较世界三大某某:
注: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某某。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
![鲁教版六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046fc50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6.png)
教师暑期培训收获感悟
暑期是教师们进行专业培训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时期。
每年暑假,许多教师会利
用假期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旨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参加了一场关于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暑期培训课程,以下是我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感悟。
首先,培训课程为我打开了眼界,让我对教育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
通过参与各种讲座和研讨,我了解到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如个性化教学、多元化评价等。
这些新颖的观念对我教学思路的拓展非常有益,让我在教学中更加灵活和创新。
其次,培训课程还加强了我与其他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现场互动的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老师,他们分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都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交流合作,我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教学技巧,这将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培训课程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激励我积极改进。
在课程中,我接受了许多专家和老师对我的教学进行的指导和评价,他们对我的建议和批评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些盲点和弱点。
在接受这些反馈的基础上,我已经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教学改进计划,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这次暑期培训让我受益良多,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还拓展了
我的教育视野,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我相信,通过这次培训的学习和反思,我将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 第3节《多样的文化》 教案
![2024年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五章 第3节《多样的文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04556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1.png)
重要特征之一。
(2)世界主要语言有哪些?出示图片,认识联合国工作语言。
(3)用世界六大语言表达(4)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追问思考: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原因。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英语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大洋洲、非洲南部等地区。
追问:英语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的原因。
2. 认识世界三大宗教(1)了解宗教的产生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宗教的产生。
(2)走进三大宗教①基督教出示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认知。
②伊斯兰教:出示图文资料③佛教出示资料:(3)归纳总结:三大宗教探究二:不同的文化习俗1.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古话形容了文化习俗的多样性。
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习俗经过长期演变而成,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交流展示:②完成内容填写③完成学习任务并交流:(3)归纳总结,对比记录1.讨论交流:(1)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的食物,人们习惯用刀叉用餐思考讨论:这些地区的饮食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1)欧洲西部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东亚、东南亚的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拉丁美洲的饮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拓展延伸:不产茶叶的欧洲为什么盛行饮茶茶叶原产于我国,茶树在我国主要生长在南方雨量充沛、云雾多、湿度大的山区。
欧洲很多国家不种植茶树,却盛行饮茶。
这是为什么呢?早在16世纪,欧洲人通过有关著作了解了中国茶叶。
17世纪初,荷兰商船把少量茶叶运回欧洲后,饮茶在欧洲上流社会成为时尚。
18世纪后,印度、斯里兰卡等当时的欧洲殖民地成为茶叶生产基地,所产茶叶主要供应欧洲,茶叶开始走进欧洲百姓的生活。
现在,茶已成为欧洲的主要饮品之一。
2.传统服饰与自然环境传统服饰实用性强,能达到适应环境的要求。
地理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五章 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教案
![地理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五章 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7565b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e.png)
第三节多样的文化基础主干落实一、不同的语言和宗教1.世界上的主要语言:(1)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2)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2.世界三大宗教:三大宗教发源地主要分布地区基督教亚洲的西部欧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亚洲的南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二、不同的文化习俗1.饮食习惯差异:(1)欧洲畜牧业分布广,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烤制的面包、牛肉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刀叉用餐。
(2)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米饭是主要食物,人们习惯用筷子用餐。
(3)拉丁美洲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饼既是主要食物又是“餐具”。
2.传统服饰特点:(1)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传统服饰多以皮毛制品为主,并配有长靴、帽子和围巾,便于保暖。
(2)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传统服饰则以棉麻制品或丝织品为主,相对薄且宽松,以无领或者低领为主,便于散热。
3.传统交通方式差异:(1)在亚洲东南部有些地区,因河道纵横,陆路交通不变,人们利用船只在河道上聚集交易,形成水上市场。
(2)在非洲北部沙漠地区古老的商道上,仍有骆驼商队行走。
4.传统民居特色:(1)欧洲北部林木资源丰富,人们用木头建造房子。
(2)地中海沿岸地区石材丰富,人们多用石材建造房子。
名师提醒使用英语的国家大部分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使用阿拉伯语的国家大部分信仰的宗教是伊斯兰教。
图解知识区分不同宗教的建筑物基督教教堂的顶部都有一个“十”字架;伊斯兰教清真寺的顶部是圆的;佛教庙宇则是塔形的。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楔形文字,距今5 500多年,另一种是埃及的象形文字,距今4 100多年。
而我们的汉字,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而且汉字的寿命是最长的,我们至今仍在使用它。
名师提醒民居与环境的关系房屋特征气候特点平顶气候干旱斜顶降水多竹楼高温多雨墙壁厚气候寒冷或昼夜温差大重点主题探究主题不同文化习俗与地理差异探究情境图文资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7176a0a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1.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分布情况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课堂参与度较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3.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2.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包容性。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和图片,如世界语言分布图、世界宗教分布图等。
2.收集一些关于不同文化差异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
3.准备教学PPT,以便于课堂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
3.操练(15分钟)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5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演示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世界语言和宗教分布情况的记忆。
5.拓展(10分钟)分享一些关于不同文化差异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多样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世界语言和宗教分布情况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宗教 聚落 教案及课后习题
![七人教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宗教 聚落 教案及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4d131cab90d6c85ed3ac6b9.png)
世界的语言一、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二、主要语言的分布主要语言主要分布地区汉语中国、亚洲东南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欧洲的西部(英国)、北美洲(美国、加拿大)、亚洲南部(印度)、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非洲部分地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原因:历史上,英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法语法国,此外,在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及非洲一些国家也流行国际上的重要语言俄语俄罗斯及其相邻的一些国家国际上的重要语言西班牙语西班牙及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国际上的重要语言,取代了拉丁美洲当地的语言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国际上的重要语言一、宗教概述在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说是“神的意志”并创造了许多宗教,一直流传到现在。
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不信教的或是无神论者,还有不到一半的人是信仰宗教的。
有宗教信仰的人称为教徒。
二、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
它们的传播范围很广,对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1. 三大宗教的特征与分布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主要分布地区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部发源地亚洲的西部(巴勒斯阿拉伯半岛古印度坦地区)信徒称谓教士、修女穆斯林和尚、尼姑宗教经典圣经古兰经各种佛经,如金刚经主要特点信仰人数最多第二大宗教第三大宗教诞生时间公元1世纪公元7世纪公元前6世纪2. 三大宗教建筑景观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图示标志性建筑教堂清真寺佛寺、庙宇、庵院圆顶的尖塔红墙黄瓦的庙宇建筑特点高耸的尖塔(顶部有一个十字架)一、聚落的概念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二、聚落的分类聚落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型。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教案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cf00c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c.png)
学生读图3-8 。分组指出六大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读世界三大宗教示意图,指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明确三大宗教的习俗
三、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 学
反 思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阅读课本P56-57及图3-8,完成
1.目前世界上共有多种语言,语、语、语、语、语、语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
2.填表:
主要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英语
法语
俄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3.巴西主要使用语。
二、世界的宗教
阅读课本P57--59,完成下列各题
教学重难点
1.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辅助
材料与手段
地图
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世界上的朋友越来越多,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旅游的外国人也将越来越多,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将更加频繁深入。因此了解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两方面的知识。
1.世界三大宗教是教、教和教。
2.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
阅读课本P58—59和“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图,完成下面表格
宗教
发源地
经典著作
分布地区
A
B
C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世界的语言和宗教,重点观察了课本中的两幅分布图以及大量相关的图片,同学们一定要做有心人,从图中探寻知识,在生活中搜集地理信息。
初中地理信仰问题教案
![初中地理信仰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a1ae8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8.png)
初中地理信仰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宗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2. 使学生认识到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信仰的态度。
教学重点:1. 不同宗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2. 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信仰的态度。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宗教资料,制作PPT。
2. 学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信仰?信仰对个人和社会有何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世界主要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2. 分析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和共同点。
3. 讲解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如心理、道德、文化等层面。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几个关于信仰影响个人和社会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信仰或观点,编写一段关于信仰的短文。
2. 各小组汇报活动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反馈。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理解深度。
3. 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信仰的态度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不同宗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使学生了解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信仰,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
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活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小学地理教案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文化
![小学地理教案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76343a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a.png)
小学地理教案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文化小学地理教案: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文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地理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1.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2.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世界地图、图片或视频资料;2.学具准备: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地理的探索欲望。
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不同的地域吗?可以举例说明。
Step 2 探究1.选择其中一些地域进行介绍,如亚洲、非洲、欧洲等,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这些地域的特点。
2.让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的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描述和比较。
3.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特点,比较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填写在调查问卷上。
Step 3 分享与总结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比较分析。
2.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地域的特点,除了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地域的发展?Step 4 文化差异的了解1.以不同的国家为例,向学生介绍该国家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文化特点。
2.鼓励学生提问并进行讨论,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Step 5 总结与反思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通过本节课,你了解到了哪些不同地域的特点和文化差异?- 你对这些地域的特点和文化差异有什么新的认识?- 你认为这些地域的特点和文化差异有什么影响?2.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地理知识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尊重他人文化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或地区,进一步了解其特点和文化,并写一篇200字的介绍。
2.下节课开始,可以让学生轮流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增加了对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宗教的种类及分布概况、世界主要宗教的发源地及传播概况、宗教文化景观的特征。
2.通过宗教这一文化内容的学习,我们更应深刻理解文化扩散理论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图形来分析宗教文化扩散的地理意义。
2.结合前面所学内容,综合分析宗教从起源、分布到发展与扩散各阶段的特点及状况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1.通过宗教这种文化的源地、扩散、文化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文化的角度来认识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不同宗教的文化内涵,对不同宗教的信仰和发展应公平对待,和平共处,促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规范型文化要素,它的产生和发展并不直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背景、现状、以及它们与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联系历史、政治来学习本节内容,从不同的侧面深入理解宗教问题和正确评价宗教问题。
2.本节内容是一种典型案例的学习,我们更应联系实际,加深理解与学习。
3.充分利用各种图像资料,采用读图、综合分析的方法,再结合历史、政治的观点,进行系统性地学习。
●教具准备收集各宗教的一些图片资料,包括建筑风格、服装服饰、民俗风情等内容,通多媒体计算机加工处理,及时放映给学生。
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能准确地区分各宗教的不同点。
对课本或地图册上的图形,要正确阅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的几节课当中,我们比较系统地、具体地学习了文化地理中的五个研究主题,即文化源地、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和文化区。
在本节内容中,我们以宗教这一文化现象为例,再具体地讨论文化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通过这一实例,把我们以前所学内容串联起来,使我们对文化地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六节内容:3.6 宗教与地理(板书)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经常接触宗教,例如我们每个人的民族信仰,我们常在过年、过节时的烧香拜佛等等。
可见宗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信仰和宗教。
因此,了解宗教及其分布,对我们认识世界,深刻理解国际政治、文化生活中的许多事务是非常有益的。
一、宗教的概念(板书)我们从宋家泰、金其铭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中查到:宗教的定义为:“宗教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它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和超人间并主宰着自然和社会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从而对之敬畏和崇拜。
”从定义中可知,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而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宗教的教义、组织、建筑、服饰等都是构成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较详细地分析一下宗教的起源及分布现状。
二、宗教种类及其分布(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宗教的种类及一些宗教概念,对应课文图形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情况。
学生看完课文后,我们可从有关宗教的一系列概念分析入手,并多举事例,加深理解,以便区别不同的概念。
之后,对应世界地图或通过多媒体、CAI技术等手段,让学生在图形中较准确地指出各主要宗教的分布位置与范围(可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
最后老师作出概括、总结。
我们知道,宗教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是属于精神文化事物,与物质文化事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相比,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疏远,因此它的产生与分布虽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更多地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1.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板书)(1)宗教的起源(板书)宗教的起源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使人在自然力面前无能为力,原始人的智力朦胧未开,分不清自然力和人的区别。
于是便把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然力人格化,变成超自然的神灵。
同时对其产生了某种恐惧与崇敬的心理,这就形成了原始宗教。
所崇拜对象视其对他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程度而定。
例如,对印度教来说,恒河是圣河,对基督教来说,约旦河具有特殊意义,墨西哥则把火山作为圣山。
从历史上看,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相同步的。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宗教的形态也不相同。
原始社会的宗教正如上文所述,以自然崇拜为主,如崇拜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少,驾驭自然的能力低,因而对自然有本能的敬畏。
自然崇拜的对象多与当地的典型自然现象有关。
如印度的雨神、我国古代的水神等。
有些部落选择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部落的保护神而加以保护与崇拜,如印度教徒对牛的崇拜、伊斯兰教徒对猪的崇拜、泰国等一些地区对大象的崇拜等。
随着人类抽象思维的发展,这种动物或植物逐渐演化为部落的象征,称为“图腾”。
此外,还有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
(2)宗教的发展(板书)随着社会和历史的不断发展,原始的宗教形式也在逐渐发展变化,由最初的自然崇拜发展出精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发展到统驭众神的至上神崇拜以至一神崇拜;由部落宗教(如我国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萨满宗教和藏族早期的本教,南非的布须曼人宗教等)演化为民族宗教(如犹太教、神道教、印度教等)以至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了由信教者组成的宗教组织、专职教务人员和教阶体制。
各种宗教还形成了自己的教义教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等,而且日趋复杂多样。
例如西亚一神教的形成:西亚具有发达的古代文明,而且地处世界古文明中心的交接地带,交通便利,商贸繁盛,文化交流和混合融合明显;这里又地处中低纬度,能见度大,在凉爽的夜晚,当人们看到星空和月光有秩序的运行时,使人容易幻想在星空间有一个天堂,且有一个神灵的巨手控制着它的运行。
因此,西亚成为一神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主要发祥地。
(3)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板书)宗教的产生离不开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对宗教的习俗、教义等有较大的影响,有的宗教节日还反映了季节的变化。
如犹太教的新年放在秋天,这时是地中海地区一年夏季干旱期的结束,新的农业活动随着秋雨的来临而开始进行。
在北半球,复活节与春天的来临是一致的。
在南亚季风气候区,凉、热、雨三季更替及农作物和树木季节变化明显且有规律,这种循环轮回,启发了“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的宗教教义的产生。
地理环境对宗教分布与传播也有影响。
例如,在旧大陆,基督教主要分布于中高纬度地区,伊斯兰教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佛教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季风区,在微观上,佛教往往选择一些僻静幽美的地方建立寺院,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即是如此。
补充材料:布朗山布朗族的原始宗教解放前,西双版纳布朗山布朗族经济十分落后,世世代代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尚处于原始社会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尽管人们历尽艰辛向大自然作斗争,可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如雷电、风雨、洪水、火灾等感到不可理解;对自己本身的做梦、疾病、死亡等也不可能认识,从而引起了恐惧、惊惶和缺乏信心,认为在他们周围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似乎这种力量在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的命运。
他们把意识、意志、愿望和感觉赋予他周围的整个世界,觉得整个自然界都是有生命的,产生了“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论”在人们思想上起支配作用,贯穿于布朗族的全部宗教生活,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和祖先崇拜等。
在自然崇拜里,原始森林是布朗族崇拜的主要对象。
布朗人认为,树木也同人类一样是有意识、意志的生物,有灵魂,掌握树魂的叫“色架枯”鬼,它和掌管土地鬼“色架呷代”一起,主宰着人们的生活与作物的成长。
因此,每年砍树种地前,都要用丰盛食物祭献“树魂”,并将树木砍倒两棵,对着树“叫魂”。
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博得“树魂”的好感,使之不作崇害人。
砍树时,如果树压死了人,就认为“地鬼”不喜欢,便立即放弃这块地,另选别处砍树;如果有人伐木回来得病,即认为“山林鬼”作怪,精灵附身,须做饭菜一桌,请巫师赶鬼。
在布朗人眼里,森林是“神林”,是不可侵犯的地方,它起着天然庙宇的作用,每逢嫁娶、丧葬、逢年过节等,都要在此举行一定的祭祀典礼。
2.宗教的分类(板书)在这一部分中,有关宗教的概念、名词比较多,如原始宗教、一神教、民族宗教等。
为了便于我们的学习,我们对宗教的分类作一简单介绍:尽管世界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进度不尽相同,但是各地区的宗教都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从较原始的形式发展为较为现代的宗教形式,因此宗教可分为原始宗教、现代宗教;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少,驾驭能力低,因而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等神化,这时的崇拜对象多为自然事物或现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原始的宗教形式逐渐过渡到人为的宗教,人们崇拜的自然神也逐渐转变为人格化的神,因而宗教还可以分为自然崇拜和偶像崇拜;按照崇拜对象的多少,宗教还可分为多神崇拜和一神崇拜;按照宗教信仰群体的广泛程度,宗教可以分为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
3.宗教的分布(板书)结合课本图3.23“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与下面的“世界宗教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且这三大宗教是世界性的一神教。
在奴隶制社会初期,人为的宗教观念还是崇拜多种神灵,但诸神之间已开始分化,神灵的职能在兼并,这为最高神的产生作了准备。
此时,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繁杂,信仰区域狭隘,不能适应奴隶主国家对领土扩大和政治统一的需要。
因此,奴隶主阶级就使用政治力量和宗教上的欺骗手段,去清除原始宗教崇拜对象的繁杂和多样性,使奴隶主国家有共同的崇拜对象。
经过一段重新组合、淘汰的过程,最后产生了崇拜惟一的神的宗教观念,即一神教。
恩格斯曾经揭示一神教产生的历史过程,他指出,当初,多神教的许多神具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在更进一步发展阶段上,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是抽象的人的反映。
这样就产生了一神教。
”一神教最基本的特点是只信仰一个万能的造物主,如犹太教信仰的真主是耶和华,基督教信仰的真主是上帝,伊斯兰教信仰的真主是安拉。
一神教反对崇拜偶像,相信“天命”和“天启”,因此,一神教也叫做“天启教”。
世界三大宗教的具体分布如下: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或清教,分布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上图),主要是在欧洲和美洲。
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非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
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作穆斯林,穆斯林人口较多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等。
佛教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及东亚等地区。
承转:上面我们学习了宗教的产生、发展、分类和分布,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宗教的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