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简介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环境监测实验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
4. 讨论: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工作。
四、教学资源1. 教室、实验室、实验器材。
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3. 环境监测教材、参考书。
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第3-4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第5-6周: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第7-8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第9-10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2. 实验操作: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3. 小组讨论:每周1课时,共计10课时。
4. 企业考察:安排1次,共计4课时。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水质监测实验2. 案例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 案例四:噪音监测实验5. 案例五:环境风险评估案例九、教学实践1. 实验一:水质采样与分析2. 实验二:空气质量采样与分析3. 实验三:土壤采样与分析4. 实验四:噪音监测与分析5. 实验五:环境风险评估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学分:4.0学时:64(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30学时)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开课系部:环境与安全工程系撰写人:严文瑶撰写时间:2005年10月审定人:冯俊生批准人: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污染物质的来源和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各项主要水质指标和大气环境指标的物理意义及主要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学习目的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分类;(3)环境标准分类,主要环境标准简介。
2、基本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方法;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掌握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特点;了解环境标准的分类、分级及其与环境监测的关系。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教学内容(1)概述:水体污染、水质监测的目的和对象;(2)采样布点、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3)水的物理性质的监测;(4)水中无机物的测定: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元素无机物的测定;(5)水中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2、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水样采集和保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掌握主要预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解主要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代表性的有害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掌握酸度、碱度和pH值的测定原理和三者间的关系,掌握DO、含氮化合物、硫化物、氰化物的主要测定方法的原理;掌握COD、BOD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概念和主要测定方法。
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1、教学内容(1)概述:大气污染源、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2)大气污染物样品的采集:环境空气、污染源中污染物的采集;(3)颗粒物样品的采集和测定:总悬浮颗粒物采集及飘尘浓度的测定;(4)大气污染物的测定:NOx 、SO2等的测定;2、基本要求理解大气污染监测布点的基本原则、要求和主要方法;掌握大气采样的主要方法和采样效率的评价,了解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和采样体积的换算;掌握表示大气中颗粒物的指标TSP的测定原理;掌握主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测定要点;了解固定源和流动源排气样品的采集和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参数及其测量方法;3. 使学生了解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2. 培养学生分析环境监测数据,发现环境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 激发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低碳生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环境监测的认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阐述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2. 能够熟练操作环境监测设备,进行常见参数的测量;3. 能够分析监测数据,评价环境质量,发现环境问题;4. 能够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参与环保行动;5. 树立环保意识,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环境科学》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 教材第3章:环境监测概述- 内容:环境监测定义、分类、目的和意义2. 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 教材第4章:环境监测参数及其测量技术- 内容: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监测参数;常见监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3. 环境质量评价- 教材第5章: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内容:环境质量评价原则、方法和案例分析4. 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 教材第6章:环境监测实践操作- 内容:监测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 教材第7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环境保护策略、措施及学生行动指南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目的(第3章)2. 第2周:环境监测参数与测量方法(第4章)3. 第3周:环境质量评价(第5章)4. 第4周:实践操作与数据处理(第6章)5. 第5周:环境保护措施与行动(第7章)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监测相关知识。
环境监测 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2.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3.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4.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1.1 环境监测的定义、任务和意义1.2 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1.3 环境监测体系与技术规范2. 环境因子监测与分析2.1 水质监测与分析2.2 空气质量监测与分析2.3 土壤质量监测与分析2.4 噪声监测与分析2.5 辐射监测与分析3.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1 采样方法与技术3.2 分析方法与技术3.3 监测仪器与设备4. 环境质量评价4.1 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分类和方法4.2 单一环境因子质量评价4.3 综合环境质量评价4.4 环境质量预测与风险评估5. 环境监测实例分析5.1 我国环境监测案例介绍5.2 国际环境监测案例介绍5.3 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环境监测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监测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计算题等,考察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环境质量评价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环境监测》,作者:,出版社:环保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2. 参考书:《环境监测技术手册》,作者:,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64学时1.4 学分:4分1.5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环境类专业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环境监测的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悉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懂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进行环境监测操作的能力;(2)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3)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3 情感目标:(1)培养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热爱和敬业精神;(2)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3.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和任务;(2)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自动化等);(3)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3.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1)监测设备分类及功能;(2)常见监测设备的使用与维护;(3)监测设备的校准与检定。
3.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2)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四、教学方法4.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享实际案例;4.2 实验:操作实践,熟悉监测设备使用和数据处理;4.3 讨论:分组讨论,探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问题;4.4 考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监测工作流程。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5.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占总评的30%;5.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6.2 辅助教材:《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6.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6.4 实验室设备:采样设备、分析仪器、数据处理软件等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环境监测基本概念与方法(4课时)7.2 环境监测设备及其使用(4课时)7.3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4课时)7.4 实践操作与讨论(8课时)7.5 考察与环境监测站(4课时)八、教学实践活动8.1 现场采样操作:学习采样设备的使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8.2 实验室分析:学习分析仪器操作,进行样品分析练习8.3 数据处理与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环境监测数据处理练习九、课程考核9.1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9.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十、教学总结10.1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了解教学效果10.2 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10.3 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10.4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与责任感十一、教学评估与反馈11.1 定期进行课堂评估,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作业难度等方面的反馈。
环境监测课程简介
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基本内容: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一般程序及监测分类1.1.1 Specific task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1.2 The purpos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1.3 General procedur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1.4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2 环境监测的特点1.2.1 Three stag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2.2 Character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1.2.3 Character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2.4 Priority pollutants and Priority monitoring principle1.3 环境标准1.3.1 Importances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3.2 The functions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1.3.3 The classification and grades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类和级 )1.3.4 The principles for enactment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自(学 )1.3.5 Water and wastewater quality standards自(学 )1.3.6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自学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的特点和技术概述;环境标准及分类。
环境监测实训课程简介
环境监测实训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实训(3学分)(三周)(Environmental Training)
课程代码:B706344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环境监测站及污水处理厂监测分析室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配合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环境监测》而设置的实践性环节。
学生在上海市各区级环境监测站及企业监测分析室实训。
跟随专业人员实地采样,学会大气、地面水、工业废水等不同样品的采样、保存、预处理及COD、BOD、DO、氨氮、总氮等各主要污染物指标的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的方法。
掌握常用分析测定仪器的原理、性能及操作及各种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的操作要点和正确使用方法。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监测
教材与参考书目:
《环境监测》(第三版),奚旦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环境监测》,陈玲,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环境监测课程简介
环境监测课程简介课程概述环境监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关注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质量,从而保证人们的健康和生产的质量,是现代环境工程领域的核心内容。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从而为相关行业的工作做好技术准备。
本门课程主要分为四个模块:环境监测概论、大气环境监测、水体环境监测和固体废物环境监测。
其中,环境监测概论部分将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方法;大气环境监测部分将介绍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数据处理;水体环境监测部分将介绍水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水环境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固体废物环境监测部分将介绍固体废物处理和排放的监测方式和技术。
本门课程将采用理论课程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监测技术。
在课程实践环节,将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实施一次实际监测任务,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实践技能。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大气、水体和固体废物监测的技术和方法;2.理解环境监测在环境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明确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3.熟悉环境监测中所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了解数据处理、分析和报告编写的基本流程;4.提高自主能力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次实际监测任务。
课程安排环境监测概论1.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目的;2.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3.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和使用方法。
大气环境监测1.空气质量监测的概述;2.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技术;3.空气污染的特征及其危害影响;4.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
水体环境监测1.水质监测的概述;2.水质监测的方法和技术;3.水环境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监测;4.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
固体废物环境监测1.固体废物处理与排放的概述;2.固体废物监测方式和技术;3.固体废物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
课程实践1.自主设计并实施一次实际监测任务;2.数据收集和分析;3.报告编写和汇报。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环境监测》课程说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
了解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性质、成分、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常用环境质量指标的环境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会对水、大气、土壤等进行污染调查、布点、采样,掌握各项指标的物理、化学检测基本原理。
认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教材选编及依据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由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是目前全国环境类专业使用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三)教学方法提示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相结合,尤其重视实验和实习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理论课教学方面,采用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法组织教学;实践教学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了解环境监测常用技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学以致用。
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学时分配:4学时重点难点:环境监测的分类、特点,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
教学方法:CAI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一、环境监测的目的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一、环境监测特点1、环境污染的特点2、环境监测的特点二、环境监测的技术1、化学、物理技术2、生物技术3、监测技术的发展三、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第三节环境标准一、环境标准的作用二、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三、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四、几个主要的环境标准思考题: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常用物理、化学方法有哪些,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如何分级与分类的,制订环境标准应遵循哪些原则。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48学时4. 学分:3学分5.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6.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水质监测技术4.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5. 土壤监测技术6. 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7. 辐射监测技术8.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9. 环境监测实例分析10. 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阐述监测规范与标准。
2. 实验:开展水质、空气质量、土壤等方面的监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环境监测实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就环境监测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增进课堂互动。
四、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了解相关法规与标准。
2.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操作监测仪器,掌握实验方法,具备实际监测能力。
3.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环境监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五、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包括闭卷笔试和开卷笔试,占总评的6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占总评的20%。
3. 课程设计:包括项目方案、实施和报告,占总评的10%。
4. 课程论文:占总评的1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作者:X,出版社:X。
2. 实验设备: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如水质分析仪、气体分析仪、噪声计等。
3.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4. 软件工具: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如Excel、SPSS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与任务2. 第二周: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 第三周:水质监测技术4. 第四周:空气质量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监测技术6. 第六周: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7. 第七周:辐射监测技术8. 第八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9. 第九周:环境监测实例分析10. 第十周:环境监测法规与标准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进行长期、系统、动态的监测,以获取环境信息并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3. 能够设计和实施环境监测方案;4. 具备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5. 培养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分类- 环境监测的意义与作用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 环境监测过程与要素- 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3. 环境监测技术-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水环境监测技术-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分析与解读5. 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 - 监测方案制定- 监测实施与监测报告撰写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2. 实验实践3. 案例分析4. 课程设计五、考核安排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2. 作业与实验报告3. 期中考试4. 期末考试六、教学资料1. 主教材:《环境监测原理与技术》2. 参考书目:《环境监测实践指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3. 实验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七、教学评价1. 基于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2. 鉴定学生对环境监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3. 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八、教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环境监测原理3. 第三周:大气环境监测技术4. 第四周:水环境监测技术5. 第五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6. 第六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7. 第七周:环境监测方案设计与实施8. 第八周:复习与期中考试9. 第九周:课程设计指导10. 第十周:课程设计与实施11. 第十一周:教学总结与复习12. 第十二周:期末考试九、备注1. 学生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参加课程学习与考核2. 教师负责按时发布课程安排与通知,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3. 学生有任何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馳,以便得到帮助和指导。
环境监测课程
环境监测课程环境监测课程是一个综合性课程,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传输和转化规律、环境监测的目的、方法和技术、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限值等内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环境监测课程的意义、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环境监测课程的意义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设环境监测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培养卓越的环保人才和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环境监测课程的内容1.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传输和转化规律: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
教学方法可以采取案例分析、实验室实践、海报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途径。
2. 环境监测的目的、方法和技术:包括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方法论、在线监测、野外监测和室内监测等方面。
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讲授、实践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3. 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限值:包括环境保护法规、环保税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排放标准、控制技术和治理措施等方面。
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辩论、讨论和政策解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当前环保法规和政策的具体内容和重点。
三、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PPT演示等方式,系统讲授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等。
2. 实验室实践:通过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污染物监测和技术研发,深刻领会环境监测的实践运用和技术特点。
3. 野外调研:组织学生走进实际环境中进行野外调研,了解环境污染源和污染物传输途径,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
4. 课外拓展:组织学生参加扫街宣传、环保义工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和社会价值。
总之,开设环境监测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培养卓越的环保人才和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方法可以结合课堂讲授、实验室实践、野外调研和课外拓展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环境监测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环境监测课程环境监测--课程简介
江西财经大学“课程简介”
中文名称:环境监测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开课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课程代码:36113
学分:3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预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基础及实验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内容简介: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门类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还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技术、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方法及分析评价,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种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相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环境监测课程介绍
项目 1:常州工 程学院污水排 放监测
式 PH 计和溶解氧仪 子任务一:采集 1﹟采样点样品 子任务二:测定 1﹟采样点的温度、 任务三:采样与现 PH、溶解氧 场测定温度、PH、 子任务三:采集 2﹟采样点样品 溶解氧 子任务四:采集 2﹟采样点温度、PH、 溶解氧 任务四:测定 1﹟ 子任务一:确定工作流程 采样点样品中色 子任务二:测定样品中的 SS 和色度 度、SS 的含量 任务五:测定 1﹟ 子任务一:确定工作流程 采样点样品中氨 子任务二:测定样品中氨氮的含量 氮的含量 任务六:测定 2﹟ 子任务一:确定工作流程 采样点样品中六 子任务二:测定样品中的六价铬和 价铬和总铬的含 总铬的含量 量
任务七:测定 1﹟ 采样点样品中总 磷的含量
任务八:测定 1﹟ 采样点样品中总 氮的含量 任务九:测定 1﹟
子任务一:确定工作流程 子任务二:测定样品中的总磷的含 量 子任务一:确定工作流程 子任务二:测定样品中的总氮的含 量 子任务一:确定工作流程
采样点样品中 COD 的含量 任务十:测定 1﹟
子任务二:测定样品中的 COD 的含 量 子任务一:确定工作流程
项目一:常州工程学院污水排放监测
➢ 组建工作小组 ✓ 按学号顺序每4人一工作小组 ✓ 推选组长 ✓ 为工作小组起名 ✓ 制定工作小组的规章制度
布置任务
➢ 任务一:制定监测方案 工作小组课后要完成的工作 ✓ 讨论现场勘察内容并列提纲 ✓ 讨论需要收集的技术资料及获取部门
参考资料: 《环境监测》 王英健主编 化学出版社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1—2002)
项目一:常州工程学院污水排放监测
➢ 项目背景 我国目前只重视企业污染物排放问题,对学校、科研机关、检测机构等实验室 的污染物排放关注较少。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 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教技[2005]3号),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 政部门要将高校实验室、试验场等排污纳入环境监督管理范围,加强实验过 程中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噪声、辐射等污染防治工作;各级环保部门 应对高校实验室严格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危险废物污染监控与处置、新化学 物质环境管理、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制度等,要全面做到稳定达标排 放。 通知强调,对实验室污染防治措施不得力,造成污染的实验室,根据情节轻 重,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学校及其相关 实验室进行处理并通报;违反法律、法规的,依法给予处罚,并追究有关当 事人法律责任。 我院提出建设节水型校园的目标,本项目即是为《校园生活污水回用及实验 室废水达标排放方案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基本内容: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一般程序及监测分类1.1.1 Specific task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1.2 The purpos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1.3 General procedur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1.4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2 环境监测的特点1.2.1 Three stage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2.2 Character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1.2.3 Character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2.4 Priority pollutants and Priority monitoring principle1.3环境标准1.3.1 Importances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1.3.2 The functions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1.3.3 The classification and grades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类和级)1.3.4 The principles for enactment of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自学)1.3.5 Water and wastewater quality standards (自学)1.3.6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自学)*基本要求:了解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环境监测和环境污染的特点和技术概述;环境标准及分类。
理解环境监测与环境标准之关系及优先监测原则;掌握环境监测方法的选择原则;明确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及其每一步的具体工作内容及意义;*重点:环境优先污染物,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指标等概念及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1-1环境监测的任务及一般程序(Tasks and Procedures)一、环境监测包括的具体内容:1.分析测试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chemical pollutants)的种类(species)、含量(concentration)及其存在的形态(forms of existence)。
种类→即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分析。
↘污染源排放废弃物监测分析。
(比例说明:汽车尾气中有多少污染物质;某工厂车间的空气中由于含哪些物质导致在该车间工作的工人的一种职业病调查,某些地方为什么成为某种病的高发区?在这些调查过程中,首先要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物质的定性分析)。
例如焦化废水中物质种类的测定:焦化废水中污染物质量百分比%苯酚类及其衍生物60.08喹啉类化合物13.47苯类及其衍生物9.84吡啶类化合物 2.42萘类化合物 1.45吲哚类 1.14咔唑类0.95呋喃类 1.61咪唑类 1.60这些监测结果虽然不是太详细,但这种定性的监测结果,为这种水的处理提供了信息。
含量→ 即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中监测分析↘污染源排放废弃物中监测分析测定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可以为水产养殖业提供数据,使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水中重金属离子种类和含量的分析为污水灌溉的可能性判断提供依据。
存在形态→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中↘污染源排放废弃物中结构分析,形态分析是很复杂的一种分析过程,是不易进行的,但又是很重要的(因为形态不同,毒性不同),所以只有提供形态分析的信息,才能真正了解污染因子对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危害性。
例重金属离子在水体中主要存在状态有:游离态、络合态、与生物大分子结合态、吸附在固体悬浮颗粒物上,存在状态不同、毒性不同。
比如氰根可以HCN、M(CN)n、RCN、(CH2=CH-CN)状态存在,其毒性逐渐减小。
2.对环境中及相关污染源的物理因子(physical pollutants ):热(heat)、光(light)、声(noise sound)、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振动(vibration)及放射性(radioactivity)等的强度的测定。
比如:噪音(noise pollution)是一项对环境有影响的物理因子。
对噪音的测试结果为环境规划提供依据(比例子辐射Co源周围环境的监测,能够提供辐射源的泄漏情况。
)目前城市的楼房之间,由于玻璃窗户对太阳光的反射,出现了光污染,需要监测。
物理污染因子的测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应用仪器监测的。
(用例子说明)。
3.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对水,大气,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种类(harmful microorganisms, and some other living things )及其量的监测对于因环境质量变化,生物的各种变迁的信息的监测及测试(如种群变化,生态系统(ecosystem )中个物种数量,生长状态及变异等)。
山林里会出现一种外来生物对本地生物的危害。
由于环境污染有些生物发生突变,对于发生突变了的生物体内的组织进行分析也属于生物监测的内容。
对于地方病区生物生长情况的调查、对于患有职业病的人群的血液、头发中有害物质的分析监测;寻找病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信息。
(我国西南某山区人易得一种怪病,分析发现当地烧的煤力含有砷类化合物所致)在环境监测中,以上“化学污染因子”,“物理污染因子”及“生物污染因子”的监测是最基本的三大内容,这三大内容中的所有指标都是环境监测的要素,它们能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及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归纳如下:1.为环境评价提供测试数据及信息(can provide the basic datum and information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例如:某一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如何:水环境、土环境、气环境等。
是否适合人或动物生存。
建成某一条公路或化工厂、发电厂等对该地区环境质量影响。
制药厂对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调查在河道旁采矿(金矿)的影响要回答这些为题,首先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再根据环评知识及建设规模等进行预测。
例:汽车对环境污染严重,一个城市大气质量现状如何,能允许多少辆汽车在城里同时发动,这样需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才能确定城市经济发展步伐。
利用检测结果,才能确定经济发展的步伐。
2.为环境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can provid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执法部门使用监测结果进行执法。
污染物治理和控制,突出明确目标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解释三个名词①本底值:指某一地区,某时段内环境中某一污染指标的平均值。
如果控制及防治工作做得好,这一本底值是不变或逐步减少,但目前各地区的各种污染指标的本地值远高于1980年前。
近年来,由于绿化工作做得好,人们意识提高,这些值比前几年的低了些。
②环境容量:指环境对污染因子的包容能力,也叫纳污能力。
这种能力是怎样确定的呢,怎样衡量其大小呢?→经过大的时间,环境的变化状况与原本底值比较。
* 大气中:CO2,烟气的包容能力→海湾战争期间→炸油井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并且长期散退不了,说明污染物排放超过了纳污能力。
*污染自古以来都有,为什么在上个世纪初至远古时期的环境质量变化不大,是因为纳污能力纳污能力与绿化状况、气流、水流、水中是否存在吸收,转化污染物的因子等因素有关。
污染物过多,环境转化不了,则需要认为帮助。
所以,环境工程则要学习如何帮助环境快速消化污染物。
③总量控制:根据纳污能力进行总量控制。
控制进入某一区域的污染物总量:比如,通过计算某一地区允许的排放某一污染物总量后,该地区的所有企业的允许排放量则固定,对于那些生产能力差,亏损已成定局的企业,可以将其排放量转卖。
4.为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及环境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现场调查(field investigation ) →监测计划设计(a detail plan for monitoring ) →优化布点(optimization spots for sampling ) →样品采集(sampling )→ 运动保存→ 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 综合评价等。
(对每个环节进行解释)四环境监测分类有三种分类方法1.按监测目的分⑴监视性监测→常规、例行监测(包括对污染源进行监督监测和对环境质量)⑵特定目的监测或叫特例、应急监测(包括事故,仲裁监测,考核验证如人员素质、方法验证、治理项目技术,咨询服务)。
2 按监测对象:介质分水、气、固、土、生物碎片。
3 按专业部门分:气象监测、卫生检测、资源部门。
§1-2环监特点及监测技术概述一环监发展(三个阶段)(three stages)1.环境分析:(污染物监测阶段、被动监测阶段)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分析化学的发展而发展。
主要工作是对环境污染物,尤其是化学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分析。
2.环境监测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各种环境因素,如化学,生物,物理等的监测分析,并了解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从总污染源发展到面污染源以及区域性监测。
3.污染防治监测:(自动监测阶段)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先进技术(遥感,遥测手段,计算机)建立起了随时监测环境因素的方法,了解污染物的变化趋势,为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提供数据。
二环境污染及环境监测的特点1 环境污染的特点(the characteristic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环境污染的特点是指能感觉到的事实,它是各种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特点如下:①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各污染因子的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有时则随机变化。
例工厂生产工艺使得一些污染物的排放在变水系的丰水期,枯水期,交替变化,水质变化大气污染规律也因白昼交替,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②空间分布性:污染物从污染源散发后,随流体不断扩散,因而污染因子的强度会因离污染源距离的远近而不同,已扩散的在更远处,不易扩散的在更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