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第一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禅意和人生哲理,培养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二、教学重点1. 诗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领会。
2. 古代诗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教案。
2. 学生教材或相关资料。
3. 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诗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诗的好奇心。
2. 诗的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注意停顿和韵律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背诵诗,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诗的理解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诗的结构和韵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的格律和形式。
(2)学生观察和模仿诗的韵律,体会古代诗歌的特点。
5. 情感体验与表达:(1)教师引导学生闭目静思,想象诗中的景象,体会诗的禅意和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宽容。
六、课堂小结2. 强调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代诗歌。
第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想象并描绘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到诗中表达的自然美和禅宗哲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和解释。
3.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2. 学生用书:《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寺和禅院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环境。
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诗意的环境中。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翻译。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应用:学生尝试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其他诗歌作品。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意境感受。
学生回顾所学,加深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和记忆。
7.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选择一首其他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板书设计:诗歌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常建意境:山水、禅宗、宁静、自然主题: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融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八年级语文下册《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教学设计
b.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
c.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宁静、淡泊的心态有哪些意义?
每个小组整理出一份讨论报告,字数不少于500字。
5.课堂反馈:要求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字数不限。
4.设想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实施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关注。
5.设想五:利用课后作业和教学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实施策略: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思考;教师进行课后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代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部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深入理解仍需提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需求日益增强,对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生哲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尚待加强。针对这些学情,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二是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三是加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就感。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关注。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情境教学,以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诗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诗文的背景,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字词,推测画面,感受诗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文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深入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文的基本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停顿。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中某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象和意境。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分析:(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字词,推测画面,感受诗意。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教师朗读,想象诗文描绘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写一篇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背诵和心得体会的质量。
3. 知识点掌握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关键字词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8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学习重点:背诵此诗。
学习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此诗的意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竹径”,竹林丛中小路。
“幽处”幽静的地方。
“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
“竹径通幽处”,我们可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
“悦”,用作动词,使……欢悦。
“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
“空”,消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俱”,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语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语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禅宗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3. 诗歌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和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提问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学生结合注释和字典,自行解读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会。
5. 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教师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倾向。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周分享给同学。
8. 板书设计破山寺后禅院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常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使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心境。
1.2.2 诗歌解析详细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1.2.3 诗歌鉴赏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境。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欣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2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诗人常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讲解《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包括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意象、情感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工具6.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常建的生平介绍资料诗歌鉴赏相关书籍和文章互联网资源,如诗歌解读、文学评论等6.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教学PPT打印的诗句和相关的图片资料视频或音频播放设备(如果需要的话)第七章:教学环境与组织7.1 教学环境安静且光线适宜的教室适当的座位安排,以便于讨论和互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教学材料7.2 教学组织提前布置教室,准备教学材料确保教学过程中秩序井然,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第八章:教学反馈与调整8.1 教学反馈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作业评估: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后提供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8.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或提供额外辅导适时调整教学资源的使用,如增加或减少相关材料的提供第九章:教学拓展与延伸9.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常建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佛教文化对常建诗歌的影响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9.2 教学延伸邀请文学专家或诗人来校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组织学生参观寺庙或类似的宗教场所,增强他们对诗歌背景的认识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或文学社团,提高他们的文学兴趣和表达能力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10.2 教学改进在未来的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参与度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确保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得到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背景介绍:重点关注学生对诗人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的认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心境。
语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语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宁静致远的禅意心境,提升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诗人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常建和诗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查找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与同桌交流。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4. 诗歌解析(1)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集体背诵诗歌,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2)选择一首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教师提供几首与《题破山寺后禅院》主题相似的诗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等,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创作拓展:邀请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五首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登高》《望岳》《春望》《月夜忆舍弟》。
2.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繁荣,感受诗人对自然、国家和家人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五首古诗的内容,背诵并默写。
2.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魅力。
2.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4)学生背诵并默写诗歌。
3.学习《登高》(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4)学生背诵并默写诗歌。
4.学习《望岳》(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
(4)学生背诵并默写诗歌。
5.学习《春望》(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4)学生背诵并默写诗歌。
6.学习《月夜忆舍弟》(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4)学生背诵并默写诗歌。
(1)让学生谈谈学习五首古诗的收获。
(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唐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五首古诗。
2.写一篇短文,介绍你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及其诗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五首唐代古诗,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国家和家人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通过拓展环节,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
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f六、小结: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1、熟读、背诵。
2024年《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通用8篇)
2024年《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通用8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
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二、学生学情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1世纪的少男少女,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差距大,这也是他们进入初中后第二次接触的古诗,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相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诗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②、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②、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2、教学重点:(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四、课前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常建的经历,以便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理解作者的心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诗人王维的创作风格。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哲理,提升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3. 采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了解诗人王维。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提问学生对《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讨论。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背诵诗文。
2. 选取几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
3.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意境。
八、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人常建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诵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人常建的相关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准备1. 诗文原文及译文。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
3. 常建的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常建及其作品《题破山寺后禅院》。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的正确朗读。
(2)学生分享自己对新诗文的初步理解。
3.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互评、自评,提高朗读能力。
4. 图文并茂(1)教师展示与诗文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感悟,与诗文相结合。
5. 深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读。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
(2)书写课后感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学会通过诗文了解古代寺院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中的自然美和禅意,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学生通过学习诗人的创作精神,激发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2.1 诗文内容学生能够准确复述《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意和故事情节。
学生能够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2 修辞手法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表达意境的作用。
第三章:教学难点3.1 诗文理解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探讨诗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2 文化背景学生能够了解古代寺院的文化背景和禅宗思想。
学生能够分析诗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资源准备《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文本材料和相关注释。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4.2 教学环境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引入古代寺院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寺院文化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禅宗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诗文的主题。
5.2 朗读与理解学生集体朗读诗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成语。
5.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篇,表达对自然或禅意的感悟。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书写活动,展示对诗文的理解和创造力。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理解能力和参与程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和写作作品,评价其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2)了解诗人常建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2. 诗歌的主题分析和意境感悟。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生字词、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常建及其生活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补充。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2)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含义;(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5. 欣赏与感悟(1)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中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
7. 作业布置(1)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2)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和意境的小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描写禅院的诗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比较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2. 艺术欣赏:邀请书法爱好者为学生展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与诗歌的结合之美。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两篇
教案一:《题破山寺后禅院》背景与作者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2.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禅宗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常建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诗歌背景:解析诗歌创作的年代背景及禅宗文化影响。
3.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常建及其文学成就。
2. 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探讨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禅宗思想及作者情感。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
四、课后作业:1. 深入研究常建的其它作品,比较其写作风格。
教案二:《题破山寺后禅院》意象与修辞分析一、教学目标:1. 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意境,提升内心感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意象: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 修辞手法:解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意境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山寺禅院意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背景和诗歌内容。
2. 分析意象: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 修辞手法: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4. 意境体验:引导学生闭目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山寺禅院景象。
四、课后作业:1. 搜集常建的其它诗歌,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创作一首以山寺禅院为题材的诗歌,尝试运用所学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案三:《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禅宗思想一、教学目标:1. 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所体现的禅宗思想。
2. 培养学生对禅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人生智慧。
二、教学内容:1. 禅宗思想:介绍禅宗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2. 诗歌与禅宗:分析诗歌如何体现禅宗思想。
3. 人生智慧: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对人生的启示。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2)体会诗人对禅宗文化的热爱和向往;(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2)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2)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3)准备教学课件和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2)收集相关的诗歌或文章进行对比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破山寺后禅院的自然风光;(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解决生字词的问题;(3)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行讲解和指导。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3)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和情感;(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感受;3. 收集一首相关的诗歌进行对比学习,并写一篇短文进行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5篇《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清晨,太阳出来了,天也刚刚亮了些,我便独自一人来到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的破山寺。
这盼望已久的破山寺依然沉睡在一片清寂之中,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的耀眼。
那弯弯曲曲的小路,就如同我的人生一般,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
那小路两旁的竹子排列着,靠得紧紧的。
沿着这条小路往下走,尽头处便是僧侣们的住所——禅房。
那红花绿柳掩映着,古老的气氛漫漫散开。
这禅房让人感觉那般淡雅,寂静。
山的无限风光与阳光相辉映,还真是耐人寻味!这里的景色让我感到十分愉悦,就连鸟儿们也被这景色陶醉,如同饮了甜蜜的花酒,一个个都在忘我地唱着歌。
树下的潭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渐渐泛起微波,使我的顾虑与杂念都消失净尽了。
我也不禁与这迷人的景色融为了一体,安静地享受这大自然带给我的患了与无忧无虑。
万物都静了下来,一切声音都黯淡了许多,唯有僧人敲打的钟磬音如此的悠扬!《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清晨,我漫步在一条小道上,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远处,一座古寺在竹林中若隐若现。
我很是惊讶,心想:这里居然有一所古寺,以前来散步时为何没有发现?我快步向前,寺院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敲了敲门,没有人应答。
我便推门走进这寺院中。
朝阳射下来的点点光芒,映照着肃穆的高林,让人感到十分的庄重。
猛然,在寺院的竹林深处,我发现了一条小路。
阳光透过竹叶在路上留下斑斑点点,一阵风吹来,竹子微微晃动,竹叶翩翩起舞,路上的斑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望着小路远处,却是一眼望不到头,花木掩映着的经房更显得分外幽静。
我缓缓地走在小路上,观赏者那被誉为四君子的——竹子。
听着风吹过竹叶发出的轻响,呼吸着竹林中的新鲜空气,欣赏着古寺在阳光下的身姿。
忽然,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婉转的啼叫起来,在青山绿叶的光彩中欢声歌唱,歌声时而快时而缓,时而好似涓涓溪流,时而好似滚滚波涛。
我停下脚步,细听这只鸟儿的歌声,忘记了自己。
清潭照影,在我的心里顿时一片空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本节课将紧扣新教材要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朗读: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古诗词的朗读之美。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分组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本节课将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题破山寺后禅院》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古迹时,是否曾感受到过诗人在作品中描绘的那种宁静与悠远?”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意境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常建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对诗词中的画面、情感、哲理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理解诗人常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题目有深入的认识。
-通过讲解、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常建的生平事迹,提高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背景知识掌握不足的问题,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加深理解。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3.强化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七年级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七年级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七年级《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全诗。
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动衬静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
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清幽寂静的氛围,帮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如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等,并能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隐逸情怀,以及诗歌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提问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内涵。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宁静的山寺禅院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然后提问:“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出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介绍作者常建。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全诗,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小组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4、赏析诗歌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
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
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
长安人。
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
作品有《常建集》。
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
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
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
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
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
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
明确:“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寂:静,无声。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
成语“万籁俱寂”,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幽景致,令人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