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蜡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学案新人教版

三蜡烛【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注音解释拂晓xiǎo :瓦wǎ砾 :地dì窖 :鞠躬ɡōnɡ:颤巍wēi 巍wēi :2.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象征手法对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象征手法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4. 写作技巧: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述、对比、象征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自己的写作。
5. 审美情趣:通过欣赏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和形象,培养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6. 人生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7. 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环节,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思维品质、语言表达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课堂导入,二是课文讲解与讨论,三是课堂小结与拓展。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课文讲解与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对比分析,掌握蜡烛的象征意义。在课堂小结与拓展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7.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8. 请谈谈你在学习本节课后的收获和感悟。
9. 请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短文,表达你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10. 请谈谈你在课堂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在课堂纪律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等。为了提高课堂纪律,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课堂管理,明确课堂规则,并采取适当的纪律措施,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教案新人教版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操作,但如果需要进行与蜡烛相关的实验,如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将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课前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同时,也会在教室中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供进行实验教学时使用。
(2)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作文,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创意等方面,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思考与讨论:查看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成果,评价学生的观点是否独到、论述是否清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课文内容填空题
请根据课文《蜡烛》的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1)课文中蜡烛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蜡烛在课文中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通过蜡烛这一意象,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文章的能力。
- 解答疑问: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针对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要加强课堂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加强对课后作业的监督,确保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以及与本节课相关的课文《蜡烛》的学习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自学指导
1、蜡烛象征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为和平而现出的生命;象征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炮火(11次)黑围巾(5次)蜡烛(6次)跪(3次)爬(3次)
3、行动描写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他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4、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二、合作探究
5、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6、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7、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的呢?请找出有关片段,并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展现老妇人的形象美的。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奉献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久别重逢的情谊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
板书设计:
时间分配
导课3分、自学15分、交流展示15分、小结2分、巩固5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fú( )晓
揣在怀里()鞠 躬()
2 、理解词语
佛晓:
闪烁:
筋疲力尽:
名副其实:
颤巍巍:
永垂不朽: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导学目标】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课时计划】1课时,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观看反映“二战”的影视等。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人们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契.(qì) 柯.(kē) 地窖.(jiào)匍匐..(pú fú) 精疲力竭.(jié) 永垂不朽.(xiǔ)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学案 新人教版(3)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学案 新人教版(3)

3 蜡烛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真习目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课前预习(一)、自读课文两遍,勾画出生字生词。

查阅工具书、资料书解决。

1.给加点字注音。

瓦砾.(lì)匍.匐.(púfú)地窖.(jiào)拂.晓.(fú xiǎo)颤.巍.巍(chàn wēi)腋.窝(yè)丢三落.四(là)揣.测(chuǎi)2.查阅注释、工具书、资料书解释生词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烧灼:烧、烫,使受伤。

肃穆:严肃安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没有一点力气。

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朽,腐烂。

3.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悲壮的故事(二)自学疑难摘要:课内学习一、预习情况展示(组长检查,指出错误,评出等级)。

二、自主学习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章,按要求勾画、圈点。

然后组内交流。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爬”三次写“跪”)三、合作探究1.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形象的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饱受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和平,对红军满怀敬意。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他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他为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的无所谓惧,他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他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为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并彻夜守在坟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结尾两句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4揣摩语句,回答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精品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精品学案新人教版

蜡烛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词语,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2.了解通讯文体特征逐步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二、【学生自学】1.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西蒙诺夫(1915-1979年)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诗作《等着我吧……》,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等。

本文写于第二次世界在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

这篇战地通讯是西蒙诺夫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后写成的。

2.文体知识: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具体、生动、形象的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有四大特点:①事件的真实性;②报道的客观性;③较强的时间性;④描写的形象性。

通讯与消息的异同:异:消息般概括性报道事实,通讯则是对事实进行完整,详细的报道;消息语言简洁平实质朴,通讯则讲究文采,写作手法多样,语言形象、鲜明生动;消息比通讯更及时些。

同:二者在表达方式上一般以叙述为主、描写、议论成分较少。

3.自读文章,辨清难点字词音形义及弄清文章内容。

①注音:迫.(pǎi)击炮间.(jiàn)歇拂.(fú)晓耸.(sǒng)立瓦砾.(lì)地窖.(jiào)匍.(pú)匐.(fú) 衰.(shuāi)老腋.(yè)窝闪烁.(shuò)鞠.(jū)躬.(gōng)②根据下面提供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天快亮的时候(拂晓)高高的直立(耸立)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精疲力竭)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名副其实)认为有价值妥善的收藏(珍藏)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闪烁)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永垂不朽)③读懂全文,尝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内容:文中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3课蜡烛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3课蜡烛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蜡烛一、【教学目标】1.梳理故情形节,把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体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3.感受南斯拉夫母亲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重点难点】1.感受南斯拉夫母亲育乞西的形象,体味文章动人至深的语言。

2.体会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进程】<一>导入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名南斯拉夫母亲将收藏了45年的两支成婚花烛,点在一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让咱们穿越时空,去目击那悲壮而高贵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整体把握1.学生朗诵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址: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太婆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捍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猛烈的争战。

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名红军战士英勇捐躯了。

一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埋葬红军战士。

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尸体拖进弹坑,摆正尸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

为吊唁烈士,她拿出收藏45年的成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整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2.归纳本文的内容和主旨。

提示:这篇通信写了一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入侵之苦的老太婆,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尸体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情感。

<三>合作探讨1.在作品中,作者如何刻画老太婆那个人物形象的?提示:动作描述是刻画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腕。

老太婆在炮火下安静地整理烈士的尸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太婆这一切行动的?2.总结老太婆的形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蜡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蜡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学案导学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先学后教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地窖.()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______________之苦的老妇人, ______________的动人事迹,赞美了______________,讴歌了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小组合作5、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6、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7、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8、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1.3蜡烛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1.3蜡烛学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

第三课蜡烛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自主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灼烧()腋下()舀出()灯芯()拂()晓匍匐()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精疲力竭:名副其实:永垂不朽: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出那些水。

(2)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在老妇人的近旁。

(3)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4.查资料,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国名)作家。

他的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代表作有《》、《》等。

写作背景:活动展示:活动一:检查预习并导入新课活动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活动三:展示交流1.学生分组展示、全班交流展示。

以课本剧为例:A.先在小组内,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老妇人如何发现烈士的尸体、如何掩埋烈士的尸体、如何悼念烈士的。

学生通过的语言、动作、等的表演理解内容。

B.全班交流表演。

(通过小组推选,在班内表演)2.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知道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其作用?那么,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在你的眼里她是个怎样的人?3.除了对老妇人的动作反复描写外,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5.试分析老妇人的性格特点。

活动四:拓展延伸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3课《蜡烛》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二战时期,作者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哀悼烈士,在其坟上点燃了她珍藏了45年的两根结婚喜烛,实际上是象征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及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3、中招考点:
通过对河南近3年中考试题的分析,作家作品、字音、解释以及对文章大意的归纳概括仍是中招考察的对象。

4、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属于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好理解,所以重心应当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但由于本课属于战地通讯,学生不太熟悉,所以课前教师应做好讲解介绍。

二、学习目标:
1.知道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及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能梳理故事情节,说出通讯主要内容;
3.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够体会老妇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师课上抽查落实。

针对目标二: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三: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情节,理解情感。

课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蜡烛》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蜡烛》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3蜡烛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细节。

2、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分析情节结构。

3、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品味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1.作家作品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2.背景探视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文体浅谈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老师想要送你们一件特殊的礼物(学生点燃蜡烛)。

为什么蜡烛在燃烧的时候总是躺着一串串泪珠?因为他总是感到自己向人们贡献的光亮太微薄,所以一边燃烧,一边哭泣。

八年级语文第1单元3《蜡烛》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第1单元3《蜡烛》教案新人教版
二、思考、讨论,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艺术特色
1、重点语句
2、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1、抄写课内生字词
2、完成作业本
3、按课文内容写一句对偶句
参考:
两支结婚花烛点 亮坟头,一幕异国情谊演绎悲壮。
4、说说文章结尾的含义
参考:
说明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友谊是万古长青的。
【课外思考题】
思考:
1、文章的哪些部分感动了你?为什么它使你感动?如果作者换一种写法,你还会被感动吗?
思考
2、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灭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蜡烛
课 题
主备人
执教者
课 型
课 时
时 间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
学案导学
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先学后教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
鞠躬
..()地窖.()
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______________之苦的老妇人, ______________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______________,讴歌了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
..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小组合作
5、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6、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8、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堂达标
1、下列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偷袭(xī)企图(qǐ)佛晓(fó)瓦砾(lì)B地窖(jiào)耸立(sōng)更夫(gèng)炮弹(dàn)
C遮奄(yǎn)匍匐(fū)交叉(chā)肋(yè)窝
D屏障(píng)肃穆(mù)静默(mò)鞠躬(jū)
2、填空
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从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阅读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事件的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从而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_________进行描绘的,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