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

合集下载

杞县志卷之十 选举志 上 荐辟 贤良方正 进土 孝亷 举人

杞县志卷之十 选举志 上 荐辟 贤良方正 进土 孝亷 举人

卷之十選舉志上薦辟贤良方正进土孝亷舉人杞属东娄,旧封三宋,孙刘裒然,制科称首,而乡举岁荐中名业彪炳,志行醇洁者固不乏人;赳桓之彦纷缀,武榜亦间有功业。

猗歟欤盛哉,信乎为文献之邦矣。

因考厥世次,详其历履以为后来兴起之助。

他若以纳粟入贡监者,例不入志,兹仍旧志存之。

荐辟后汉董宣光武时为司徒侯霸所辟见直谏传窦章顺帝时为太仆邓康荐入东观为校书郎见名儒传汜丹桓帝时辟太尉府见隐逸传蔡邕灵帝建宁时辟司徒府迁议郎见文苑传晋范粲丹孙武帝时辟太尉府见忠烈传江逌you 穆帝时本州辟不就见事功传江惇康帝时郗鉴辟为太尉據不就见笃行传明徐暹字景升洪武史質字景素洪武时以明经举除徐州幕贤良方正东汉爰延桓帝时太尉杨秉等举见直谏传进士后唐高頔di 废帝清泰二年登第见笃行传宋宋準太祖开宝三年登第覆试仍擢甲第见文苑传孔维乾德四年九经及第见名儒传高南金頔子太宗雍熙二年擢第见笃行传高鼎頔之次子太宗淳化中登第宋庠仁宗天圣二年举第三大后改第一见事功传宋祁庠弟同年举第一太后改第十见文苑传桑慥懌兄仁宗年登弟宋允国庠子仁宗年登第有传魚周询仁宗年登第见循绩传崔鷃徽宗年登第见文苑传金边元忠世宗时人大定中举进士在西京大同有父老王圯等求为副留守李公晏德政碑元忠援笔而就其敏捷如此元王秉谕,元末登第,至正中累官兵部尚书、福建宣慰司都元率。

卒赠简肃公。

弟秉忠都御史。

子宗御史,侄景和知府,孙釗知州,曾孙伯祥知县,累代冠裳,时称其盛。

李唐臣,字良弼,元未登第。

博涉书史,尤长於易。

楚均昴,字子昂,元未登第。

洪武初仕完州判官。

见循绩传。

聂道元,元未登第,为广东廉访使。

明永乐二年甲申科周楫,字济川,授行人,升户部员外郎。

楚鑑,字子昭,銓弟,授行人,历佥事调肃府左长史。

永乐十九年辛丑科万硕,字原盛,授监察御史。

景泰五年甲戌科孙贤,字顺卿,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累官太常卿兼翰林院学士,卒赠礼部左侍郎,谥襄敏。

见名儒传徐绅,字公仪,暹之孙。

授吏部文选员外郎,出知临洮府。

见循绩传成化十七年新丑科耿瑛,字玉光,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

孙姓由来

孙姓由来

孙姓由来12怀庭纪(继)月,兴家承运20钦崇本原云来晋长乃赓履端“乐安堂”是指山东博兴一个叫乐安的地方,过去叫乐安郡的。

我们孙姓“乐安堂”的祖先都是从这个地方走出来的!宗族特征我们孙氏族大人众,英才辈出。

人口分布集中,大多在东北、华北、华东一线。

字行辈份排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

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支脉纷繁的大姓。

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在当今中国是第12大姓。

孙中山也是我们孙姓“乐安堂”的后代。

他这一脉孙氏族人,入粤的祖先叫友松公、日洪公等兄弟,和武宁孙氏族人一样,都是从山东搬迁而去的。

“乐安堂”最早发源自山东博兴,是自古以来孙姓最大的一个堂。

探索孙氏“乐安堂”的从博兴往南迁徙繁衍历程,大概是沿着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的路径。

还有的到了浙江、河南、山西等地。

因此,“乐安堂”孙氏还有“富春堂”、“太原堂”等分支。

孙氏起源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源出黄帝。

黄帝传十世孙叫“满”,被封胡公。

满传13世叫“完”,随国姓所以叫陈完,字敬仲,因避宫延内乱改叫田完。

田完传4世而至无宇,官上大夫;无宇之子田书,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前547~前490)封地乐安,赐姓孙氏,是为妫姓孙氏。

(此,由黄帝已传28世)田书伐莒有功,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广饶县)。

乐安故青州之域,古有乐安国。

田书之孙就是孙武(字长卿3世)以田鲍四族谋乱投奔吴国,吴王阖闾任用为将,遂居吴。

孙武的儿子叫孙明(4世),以父功食采富春,世为富春人。

孙明的次子就是孙膑(5世)。

又十一世孙琼(字子远16世),后汉为天水太守,徙居青州。

又十一世孙恺(字士若27世),辟地河朔居武邑,子孙复徙青州,迨第四十世始祖万登公(40世)世居青州麻子乡麻盐渡,唐懿宗咸通中为金吾上将军,平交趾凯还道经休宁,爱其风土,遂居黎阳之唐田。

万登公五世孙曰天佑公(45世),生七子惟四子沂居旧,余皆各迁他所。

其子孙遂以乐安为堂号。

[1]乐安孙氏传二十三世而至孙坚,东汉永寿二年(156)生,封乌程侯,领长沙太守,初平三年(192)卒,衍传子四:策、权、翊、匡;二十四世而至孙策、孙权兄弟。

明末至清代新安吕氏家族世系与支派考略

明末至清代新安吕氏家族世系与支派考略

明末至清代新安吕氏家族世系与支派考略作者:王永宽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01期摘要:新安吕氏家族自明末至清代是豫西著名大族。

从明末的吕维祺到清初的吕兆琳及吕履恒、吕谦恒,祖孙三代的地位甚为显赫,其著述也相当多。

到清代中期,新安吕氏支系繁衍,族人中各代不乏著名文士。

综合考察与梳理新安吕氏家族的世系与支派,补充吕氏年表疏漏,对于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研究清代家族史、文学史、文化史,都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关键词:新安吕氏家族;世系;支派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1—0145—06明末至清代前期,以吕维祺为代表的河南新安县吕氏家族和以王铎为代表的孟津县王氏家族,都是豫西著名大族。

其中新安吕氏从明末的吕维祺到清初的吕兆琳及吕履恒、吕谦恒,祖孙三代的地位甚为显赫,其著述也相当多。

到清代中期,新安吕氏支系繁衍,各代不乏著名文士。

笔者在探讨河南文学史、戏曲史的过程中,曾经撰作《清代河南戏曲作家吕履恒、吕公溥年表》,收入《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九辑,1987年8月出版;《清代河南戏曲作家吕履恒年表》,发表于《中华戏曲》1988年第4期;笔者在主编《河南文学史•古代卷》时也写了吕履恒、吕公溥的相关内容。

但是,这些论著中对于新安吕氏的介绍还不够详细,而且有些地方的表述也不够准确。

后来,笔者陆续见到一些新的传记资料,尤其是碑刻资料,并查阅有关文献,对新安吕氏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对新安吕氏家族的世系与支派再进行一番综合考察与梳理,形成此文。

其中的内容,对于本人曾经发表过的吕氏年表来说,也是重要的补充或纠正。

吕氏先世至吕维琪根据吕维祺、吕履恒、吕谦恒等人的传记材料,可知新安吕氏的远祖是北宋宰相吕蒙正的第六子吕居简。

查《宋史》卷二六五吕蒙正传及相关资料,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今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977)状元,历官中书侍郎、户部尚书、平章事、太子太师,封蔡国公,谥文穆。

卧雪堂 小考袁氏辈序

卧雪堂  小考袁氏辈序

“卧雪堂”小考袁氏辈序“卧雪堂”小考“卧雪”典故,出自东汉袁安。

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

祖父良,习《孟氏易》。

安少传良学,为人严谨,州里敬重。

据《汝南先贤传》载:“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

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初为县功曹(官名,掌官记录功劳),后累迁太仆、司空、司徒。

”后人以此为诗画题材,如:全唐诗二0一黄甫增《酬郑御史秋夜见寄》有“袁公方卧雪,尺素及柴荆。

”唐画家周、王维等有《袁安卧雪图》。

世代相传,袁安后人因以卧雪为堂号耳。

我朱仓袁氏既为卧雪堂,故为袁安之后人,无疑焉。

一九九二年四月堂忠并记朱仓袁氏世次排行字为1清 2仲 3 4(洪河潭铎)5 文6邦7宗8应9成10之11永12天13作14大15经16百17世18均19照20春21堂22青23和24久25守26善27惟28端29本30忠31孝32多33毓34祥35修36齐37重38敦39伦第九次续谱新拟定排行字20个:40家41传42有43纪44方45德46厚47生48栋49梁50仁51义52礼53智54信55平56安57福58寿59长明月清风2012-4-16 18:28:23朱仓袁氏历次序谱情况简表次序年代序谱人第一次万历二十一年(1593)应荐第二次乾隆四十四年(1779) 璞第三次嘉庆十九年(1814) 可纶(木疃)第四次道光十五至二十年(1835-1840)文传(寨子)五奎(围里)经仕(围里)思谦(木疃)思贤(木疃)第五次光绪二年(1876)丕彭龄(袁黄峪)经陶(围里)思述(木疃)第六次光绪二十三年(1897)世传(围里)均忠(围里)均望(围里)均(围里)均科(围里)照璜(围里)第七次民国二十四年(1935)均端(木疃)照宴(围里)第八次 19511962年百明照密(围里)照轩(围里)照熙(木疃)照岐照统堂纪(木疃)第九次 19901993年世雪世钧(寨子)世礼(围里)均悦均(袁黄峪)均慕(七岔河)照岐照统照熙(木疃)照达照柱(庙庄)照循(镇武庙)照礼(西北庄)春雨(金鸡墩)堂纪(木疃)堂忠(围里)一堂(以上凡没注村名者皆为庙根东朱仓人)应荐祖首次立谱序言始祖清,本海州陇西都新二里人也,元末明初洪武初年,避乱至此。

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

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

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敬祖敦宗是中华文明美德之一。

叶落归根是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传统理念。

儿时从长辈那里听说,吾族的老祖先是从江西来的添佑公,旧居鸡叫城,便萌生了寻根之梦。

改革开放,国家进入太平盛世,史学文化迎来了绚丽的春天。

吾退休赋闲之后便开始了寻根问祖之旅。

开头十分茫然。

战事兵毁,文革冲击,族谱散失,史料奇缺。

于是四处搜寻信息。

进书店,查档案,问长辈,寻墓碑。

进而上网、旅行进行族际交流。

尔后还赴南京祭祖,江西寻根,鄄城研讨,台北联谊。

十年艰辛终于积累了较详实的家族史料。

中国姓氏大典及姓氏通史让视野豁然开朗。

澧州志载:孙添佑,吉水人,元末兵部侍郎、抚楚、卜居澧北鸡叫城,子孙繁衍,为澧望族。

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并踏着泥泞赴鸡叫城遗址座谈走访,虽未找到添佑祖居墓葬之处,但看到了残存的土城及省人民政府1992年建立的省文物重点保护石碑。

还听到了二郎神造城的传说。

后经多方寻访,在火连坡镇三元村,孙家寿(已故)家中,找到了民国二年承松公倡修的孙氏族谱四十卷。

从中查到了孙姓源流,添佑后裔世系及祖祠,旧居,墓葬等诸多史料。

这是件来之不易的族宝,动乱中用油布包裹埋在地下才保存下来。

寿公临终叮嘱其子妥为保存,只供查阅,绝不外借。

至到2006年末又才从杨家坊乡孙永珍(已故)儿子家元手中,借出了一套幸存的同版本孙氏族谱。

次年清明之际,邀约本族部分族亲贤达,相聚一堂阅谱座谈,成立联修组织,发起联修澧水乐安堂孙氏族谱。

发动近百名采编人员,历时三年,录丁数万名,地域广涉澧水、荆南十余县市、农场。

全谱十二卷。

印数5000余册。

在颁谱的基础上,复修添佑墓园,并于兰江公园冠名侍郎亭。

工程之浩大,速度之迅速,耗资之额巨,乃本族之盛举。

联修族谱还包括了其伯祖父福七及添佐、添祚昆仲和堂兄弟天风、天顺公支系,播散于澧水之少量后裔。

乐安堂孙氏是中华孙姓三大支脉中最主要的一支。

公元前672年,沩满、字敬仲后裔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

湖南氏族源流--孙氏

湖南氏族源流--孙氏

湖南氏族源流——孙氏浏阳珠溪孙氏始祖致主公,后唐同光3年(925)自吉安府泰和县凝滂乡车头井边迁潭州。

第三代铭公居善化太平乡;亮公居长沙锦绣都。

铭公长子万十一郎(号起俊)、次子万十四郎(号阊俊)、亮公子万十八郎(号赞元)于北宋时偕迁浏北珠溪。

后人分居浏阳、善化、长沙、湘潭等地。

1936年六修族谱,堂号乐安。

浏阳沙溪孙氏始祖致主公,系出江西富春孙氏支派,后唐同光3年(925)由江右迁湘。

三世汤盘公隐住于善化太平乡,汤聘公迁住于长沙锦绣乡。

之后二支嗣裔皆迁浏北珠溪,迨至二十七世平槐,于明季从县北南徙,定居于南乡沙溪大坪,为浏阳大坪孙氏始祖。

后裔主要分布于大坪、锁匙湾、官坡、上青山下、滥泥冲、老山冲、石牛潭及萍北、攸县等处。

至1948年,已传40余代,共3000余人。

宗祠在沙溪大坪。

浏阳浒澌段孙氏始祖致主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江西泰和迁居潭州,四传至永传公始迁浏北珠溪。

又传至应道公于明永乐初年迁浒澌段。

浏阳枨冲孙氏始迁祖文忠公,明崇祯13年(1640)自江西南昌迁此。

宁乡孙氏始迁祖若梅公、若桢公、若栋公,后唐同光2年(924)自江西乐安锦成里孙坊迁楚,分别开基于宁乡小水冲、中梅、资阳。

族谱始修于明嘉靖5年(1526),清乾隆9年(1744)续修。

二十一世孙玉瓒公,字廷宝,明正德时官吏部侍郎。

宁乡孙氏始祖绍四公,明初偕弟绍康自豫章迁湖北黄冈。

其十二世孙俊卿公,因避兵于明末携弟德卿、明卿转徙宁乡黄土潭,为迁宁始祖。

清乾隆间,俊卿后裔家相由楚入蜀,隶籍川东夔州府万县,为迁蜀始祖,后人散处云阳、万县及湖北利川。

1922年宁、蜀二地三修族谱。

湘潭韶山孙氏先祖万登公,安徽休宁人。

四世溱公,明代中叶由安徽贸游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传至象乾,字健甫,初任沔阳同知,后任长沙湘阴分巡下湖南道佥事。

明末清初,弃官隐遁。

清顺治5年(1649)卜居湘潭七都韶山。

湘乡孙氏始祖盛公,三国时任长沙太守,遂居长沙,传至南仲公,宋时筑室湖湘之东,生四子:日奎之长子景秀、次子景和卜居邵阳沙田、西坪,三子景新、四子景週卜居衡山;日英之子景倾卜居祁阳;日宽之子景芢、景任卜居邵阳龙迴紫阳;日珣之长子景鸿卜居衡山,次子景鹤卜居邵阳冷水坑,景鹤公越十一世至邵寰、邵寅、邵寓等由邵阳迁居湘乡。

孙氏堂字辈大全

孙氏堂字辈大全
9、其中‘锅片记’孙氏族谱:
善良百世同昌荣 华崇礼富大国显;
家治才成廷扬绍 仲明训洪武焕章;
忠信立本延卓发祥
10、尧子河在房县东南的毗邻保康县境内,处神农架玉泉河的下游,它流经马桥、南河最终汇入汉江。相传早在尧帝时期,尧的儿子丹朱为了避让帝位,从丹水南下,翻山越岭曾这里居住,休养生息。因而得名尧子河。
金玉作声 清映书堂 文明兴振 相继贤良 显承模烈 万年杨芳(汉川县韩家集字派)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衍庆锡光 传人代有 华国文章
大河源远 金玉声扬 卓立忠信 永敦伦常 克承先志 以正纪纲(天门等地字派)
明元大士 汝嗣世业 科启锡光
文雅见天伦 儒为席上珍 诗书敦夙好 惟德自成邻(民国三十一年各县新立字派)
邦信申梦义,文才原万兴,太添应宗守,国正大光显
湖南新班次(民国期间整理):
忠孝传先泽,诗书裕后贤,家规垂训远,明德卜重宣。
7、湖南益阳孙氏字辈:
应仲玉原景,延松承继立。文崇明国璧,武耀大邦翼。
续派语:
孝友传家政,诗书启俊良。显扬逢盛世,动业振朝纲。
湖北:
1、湖北乐安孙氏字辈:
宗敦一本传家法,学从师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贤嗣定应万世长。
13、十堰市孙氏族谱:
佑勤天国印,光启红泽有, 德教传来许,绍武言世久,
祖树道之宗,英雄可大就, 文字兆吉玉,香章发进宗
江西:
1、我们那我所知的辈号是,.
...颜春孺迪承,永佑思光太,万世其昌隆,含宏益章美,明位定荣封,
我是含辈,有记载我们是属於乐安堂的!
江西唐末孙利因平镇黄巢做乱而后定居江西宁都而繁衍的,包括福建和广东的孙氏后裔均是其子孙 (江西孙勇提供)
尧子河孙氏孙氏普派:
保全家国 世代吉昌 锦远执 永长其祥——光绪10年立

百姓氏迁澄始祖

百姓氏迁澄始祖

百姓氏迁澄始祖马世明、马国兴、马开泰、马连文原籍福建省莆田县,长期在海南岛北部湾海域捕鱼,常宿澄迈湾畔一带海岸。

宋熙宁六年(1073年),定居澄迈湾沿岸,命村名银题村,后迁居今址。

聚居者皆为马姓,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称马村。

裔孙主要散居马村镇等乡村。

云海系云姓过琼始祖,原籍甘肃省陇西县。

宋末进士,官居陕西路总管。

御任后随子云从龙奉养天年,居文昌县。

其孙云铉,为元朝钦州万安军知军,钦授钦廉两州按察使。

元末携家渡琼避战乱,迁居文昌县宝芳。

七百多年来,云氏后裔散居海南各地,尤以文昌县苑头、锦山、翁田和宝芳最盛。

后裔云天雁、云天望,世居文昌县头苑村。

于1964年随母到长安公社大坡山村,1980年迁居长安镇长安墟。

毛文锦、毛文秀原居海口市盐灶村。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迁居澄迈县金江镇。

王勇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

宋末任琼防千户候。

宋末元初(1260~1278年)落籍澄迈县今金江镇钟寨村。

生三男:王应嘉、王应珂、王应璋。

次子迁居儋州,季子应璋乃居钟寨村。

其后裔定居金江镇钟寨村、地坡村(已废)、大催村;福山镇东潮村等村庄。

王震唐代大常寺卿,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

迁琼落籍会同县(今琼海市)水头村。

其后裔王妥(何),于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从会同县(今琼海市)迁居澄迈县加乐垌罗央村。

王妥后裔主要散居于加乐镇加玉村、吉坡村、彰坡村、昌尾村;太平乡加潭村;仁兴乡美厚村等18个村庄(墟),总人口约4000多人。

王天祥宋末将军,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

原籍福建省莆田县。

宋咸淳六年(1270年)奉命来琼“平乱”,后落籍今址澄迈县金江镇高山村。

其后裔主要散居澄迈县金江镇高山村、墩山村、黄龙村;山口乡文头山村;加乐镇桂村园村、新坡村;中兴镇加富村、福来墟、美荣村;仁兴乡松头村、仁兴墟、美厚墟等20多个乡村。

总人口约5000余人。

王光政原籍大陆(省籍不详),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迁居澄迈县金江市。

王宏泽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

【深度】徐懋功六世孙国瑛公后裔分布探寻

【深度】徐懋功六世孙国瑛公后裔分布探寻

【深度】徐懋功六世孙国瑛公后裔分布探寻徐家那些事儿——这是一个关于徐氏资讯、历史、文化的公众号。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新的各地徐氏资讯,了解徐氏字辈排行、家谱世系、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

许多致力于徐氏发展的精英人士都可以在这里成为你的朋友……导读:徐国瑛,字永春,琢公之长子(曹州离狐派)。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中辛丑科榜眼(时年27岁),曾任礼部侍郎和武昌太守,累功封镇西郁林王。

殁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丙午(公元826年),享年91岁,喻葬武宁长乐乡(今巾口乡)四十八都丁山源,俗名百丁岭,丑山未向;妣李氏封朝清宝应县太君,葬豫宁大城头(今武宁巾口街)后庚山甲向有碑。

那么其后世子孙开枝散叶、繁衍发展的状况如何呢?——【徐家那些事儿】荐读(本文采集自微信群,只为探寻徐氏发展历史状况。

若不便发布,请及时联系本平台删除。

)徐懋功六世孙国瑛公后裔分布探寻1.1 国瑛公“二子十孙”徐国瑛是徐世勣(即徐懋功)六世孙,名公有“二子十孙”,多为高官名爵。

自其长子鸾公奠业于土唐,至今1253年,繁衍48代。

鸾公生五子:温、良、恭、俭、让。

长子温,礼部侍郎,居清港口。

次子良,礼部侍郎,居丰陂。

三子恭,扬州判官、太守、都御史,居新吴。

四子俭,九世同堂,直至宗宣公迁江西清潭,其后裔宗宣公生六子,其后迁大冶较多,亦有迁往咸宁市通山茅田和崇阳天城镇洪下村。

五子讓,与兄恭同时登第,官至六部总尚书,加授国公之爵,世居土唐。

1.1.1 长子鸾公鸾公,据忠喜公支谱道光七年谱序载“我祖温公兄弟,长任礼部侍郎,补父之职,世居清江”,鸾公乃荫父——国瑛爵禄为礼部侍郎。

鸾公父亲徐国瑛,字永春,琢公之长子(曹州离狐派)。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于唐肃宗上元二年中辛丑科榜眼(时年27岁),曾任礼部侍郎和武昌太守,累功封镇西郁林王。

殁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丙午(公元826年),享年91岁,喻葬武宁长乐乡(今巾口乡)四十八都丁山源,俗名百丁岭,丑山未向;妣李氏封朝清宝应县太君,葬豫宁大城头(今武宁巾口街)后庚山甲向有碑,生子二:鸾、凤。

元代朱元璋家族迁徙路线考探(上)

元代朱元璋家族迁徙路线考探(上)

元代朱元璋家族迁徙路线考探(上)
夏玉润
【期刊名称】《紫禁城》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在中国古代开国皇帝中,世代贫寒的朱元璋家族史,一直是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朱元璋上五代自江苏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迁至泗州后,又是如何来到濠州钟离的?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夏玉润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1
【相关文献】
1.元代朱元璋家族迁徙路线考探(下) [J], 夏玉润
2.元代鄂西南土家族诸蛮洞及土司史迹考 [J], 田敏
3.家荷帝恩:元代孙胜夫家族在泉州事迹考 [J], 陈丽华;
4.元代任仁发家族史实考述 [J], 舒健
5.元代藁城董氏家族封贈考述 [J], 羅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作文

孙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作文

孙姓的来源和历史研究报告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孙姓源历史研究报告引言孙姓中华姓氏中较常见姓氏,其源历史演变一直学者历史学家所关注。

孙氏家谱映雪堂的由来[指南]

孙氏家谱映雪堂的由来[指南]

映雪堂是孙姓堂号,具体信息如下:一、姓氏源流孙(Sūn 孙)姓源出有七: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后代。

康叔于西周初年受封于卫,建立卫国。

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和,因助周攻灭西戌,被周平王赐为公爵。

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他受封享用“戚”(今河南省濮阳)那个地方的产物。

惠孙的后代崇敬惠孙,就以他的名字“孙”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

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3、出自田氏。

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

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4、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

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5、出自夏侯氏。

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6、出自荀姓,是战国学者荀子的后裔。

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

后为避汉宣帝刘询讳改为孙姓。

后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的一支。

7、出自他族改姓。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孙书。

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

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

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

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孙姓的发源地主要有两支,一为河南濮阳,二为山东博兴。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濮阳孙姓后裔孙嘉迁到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使得汲郡也成为孙姓繁衍的一个重要支源。

三槐王氏字辈

三槐王氏字辈

三槐王氏字辈三槐王氏字辈三槐王氏的字辈为:“世守书香万代存,忠孝和睦传百春,仁义礼智崇道德,福禄祯祥喜在心。

”这28个排行字是三槐王氏族人一致同意继续延用的,体现了三槐王氏族人重视教育、强调忠孝和睦、崇尚道德以及追求福祉的传统价值观。

三槐王氏的起源与背景三槐王氏的命名源自北宋时期的王祐。

王祐自幼聪慧过人,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晚年拜为兵部侍郎。

他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

后来,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王祐的三槐象征着三公之位,意在期望后代能在朝廷中担任高官,光耀门楣。

王旦作为王祐的次子,不仅实现了父亲的期望,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在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担任宰相,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王素则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成为工部尚书,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槐王氏的起源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理想和追求。

三槐王氏字辈的详细解析●●世守书香万代存:强调了对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寓意着王氏族人应世代守护书香门第的传统,让文化和知识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香门第象征着一个家族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水平。

王氏族人通过“世守书香万代存”这一字辈,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书香不仅仅是指书籍的香气,更代表着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

王氏族人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为家族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忠孝和睦传百春:体现了忠孝和睦的家族价值观,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对长辈的孝顺和对国家的忠诚。

忠孝和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价值观。

王氏族人通过这一字辈,强调了家庭和谐和家族团结的重要性。

在家庭中,孝顺长辈、关爱晚辈是每个成员的责任,而在国家层面,忠诚于国家、服务于社会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孙氏家谱

孙氏家谱

孙氏家谱孙氏家谱每个地方不一样的广东:某支字辈:云尔伯仲,文崇元宏。

国思正承,君恩显荣。

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济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重新续了三十二字):忠勤孝恭,敦厚仁慈。

守高曾训,宝若彝。

积荫丰隆,衍诸洪丕。

履安泰定,贞寿恒颐。

广西:1、孙氏广西南宁邕宁中和那贵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湖南江西安抚使、北宋副枢密使、虎卫将军先祖孙沔排起为: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朝能、积、志、世、永、克--若、文、成、朝、振、宗--基、广、家、兴、德、茂--才、超、学、博、行、端福建部分:1、福建惠安孙氏的,自本宗族第19世编录编排的字辈分是; 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2、晋江塔头孙氏自廿世起字辈为:士、嘉、肇、奕、钟、英、毓、秀、丕、振(晋)、文、明。

3、南塘孙氏二十一世字辈为:平、清、端、文、真、正、希、和、懋、隆、福、宜、楚、国、彦、遵、起、云、德、温、赞4、青阳昭穆原为:“宣、祥、致、裕、则、南、孟、靖、光、宝、尾、忠、茂、世、代、万、年、远”。

“远”宇辈为二十二世,亦即乐安孙氏七十五世.新编字行为“振、邦、威、武、汉、华、兴、耿、维、新”6、福建安溪孙氏:玉殿傅金榜.君赐占鳌头.英雄兼百辈.随我步赢洲.文士右维承.正继志修德.待时诗礼立.名丕振家声.7、福建仙游字辈:天王明德承祖武。

全国各地孙氏字辈已收集逾 70 支(随时更新)广东、某支字辈:云尔伯仲,文崇元宏。

国思正承,君恩显荣。

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济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重新续了三十二字):忠勤孝恭,敦厚仁慈。

守高曾训,宝若彝。

积荫丰隆,衍诸洪丕。

履安泰定,贞寿恒颐。

广西:1、孙氏广西南宁邕宁中和那贵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湖南江西安抚使、北宋副枢密使、虎卫将军先祖孙沔排起为: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朝能、积、志、世、永、克--若、文、成、朝、振、宗--基、广、家、兴、德、茂--才、超、学、博、行、端福建部分:1、福建惠安孙氏的,自本宗族第19世编录编排的字辈分是; 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2、晋江塔头孙氏自廿世起字辈为:士、嘉、肇、奕、钟、英、毓、秀、丕、振(晋)、文、明。

湖南氏族源流邓

湖南氏族源流邓

《湖南氏族源流(邓氏部分)》一、长沙邓氏长沙罐山邓氏始迁祖斌公,明成化17年(1481)由江西南昌迁善化,落业罐山。

三传为隆公,生子五:朝祖、朝武、朝金、朝暘、朝銮。

金、暘、銮三房之后无传。

祖、武二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4年(1739),道光24年(1844)续修。

派歌:朝廷添元启,学世祖文思,功立太常纪,名传金榜知,绍先承邓序,裕后振宗支,爵让徽猷贵,政留广爱奇。

长沙格塘邓氏鼻祖禹公,字仲华,汉封高密侯。

始迁祖均祥公,明进士,任湖南邵阳县知县,敕授文林郎,世居长邑新康都格塘。

浏阳南山桥邓氏系出友忠公派,友忠公之六世孙谦亨,宋末由荐辟任隆兴总管,建三贤书院,欧阳圭斋先生为之记。

谦亨公生五子:杞、桂、椿、柏、梓。

桂,字狮岸,元时偕弟梓由江西奉新县迁湖南浏阳县,梓衍浏北白洲邓家桥。

桂居浏阳南山桥,裔孙居浏北连溪镇南山桥及平岗洞等地。

宗祠在南山桥。

至1930年,男丁290余人,女口160余人。

班序:狮达伯应汝,梓宗志惟仁,正显崇守德,本贵再明伦,继序彰全盛,绍先文武同,盈庭诗礼训,万世振家声。

浏阳茨山冲邓氏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生世显,世显之子立夫生应福,明时由江西迁浏阳北乡。

后裔世居沙市街茨山冲及长沙七家冲等地。

宗祠在茨山冲。

至1930年,男女丁口30余人。

浏阳白洲邓氏系出谦亨公五子梓(一作紫),梓之子世显生明夫,明夫生三子:南高、应荣、义卿。

南高、义卿二公子孙居长沙南城;应荣,字十四,于明洪武初由江西奉新县迁居浏阳白洲段,应荣公之子汝珪子三:梓琦、梓珊、梓琳,后裔居华果园、湖背屋、淳口段、下神山、上字口、彰家坡、大屋山、枫林洞、云峰台山麓、长春埠、廓下横垣坡七里桥、团塘栗家湾、鰕龙塅及浏南、长沙等地。

至1930年,男女丁口1200余人。

班序同南山桥。

浏阳团塘邓氏系出应荣公子汝珪,汝珪之子梓珊之长子宗义,字制宜,明正德间由油榨塘迁居团塘,生四子:志韬、志瑞、志端、志先。

裔孙居浏北团塘、高陂段、栗家湾、渡头园等地。

延祐陆氏源流序

延祐陆氏源流序

延祐陆氏源流序
按,予陆氏发源于舜流裔,于齐宣王少子通受封陆乡,为平源侯,藉茅土为姓,今子若孙因姓陆氏焉。

予三十八世祖孟乔公字圣望,官任水部转知云南宣尉司事,号曰宣尉枝。

生穀字启隆,官任崇德军教授;穀生欹,为汝州刺史;元孙慤,官任扬州别驾,累迁吏部侍郎。

四传至仕衒公,官任奉义郎、安州通判,号曰安州枝。

不肖液即安州仕衒公十四世孙,幸生圣朝,恩受开州四府。

子二存美、存孝,并有名誉。

且喜孙儿文韶少入国学,应选延祐元年甲寅科解元。

予恩戴祖宗之泽,一脉相传,代不乏人矣。

予念谱牒散亡,枝繁族茂,志立图以示后世贤子贤孙,其体此意哉?
大元延祐丙辰三年季春八十翁开州推官液顿首百拜识。

二胡源流考

二胡源流考

二胡源流考
宋新
【期刊名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关于二胡的源流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近年来对二胡的源流做了一些考证,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比较,初步认为:"胡琴就是胡琴".如果说将其源流依其方向区分的话,那么"轧筝、奚琴"可视为二胡"本土说","拉巴卜"为"西胡说","胡琴"由自身演变而来则为"东胡说".
【总页数】3页(P107-109)
【作者】宋新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附属中学,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32.21
【相关文献】
1.万斯同《石经考》版本源流及馆藏抄本考述 [J], 陈隆予
2.光绪《西藏图考》的"括总"之篇——读《西藏图考· 西藏源流考》 [J], 赵心愚
3.伯邑考故事源流略考——兼論中國早期歷史叙事的生成 [J], 劉子立
4.江南丝竹二胡源流与"声腔化"演奏传统 [J], 伍国栋
5."历史理论"一词源流考——对中西历史思想交流中一个关键概念的考索 [J], 廉敏;黄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家垟村孙氏流源

孙家垟村孙氏流源

孙家垟村孙⽒流源孙家垟村孙⽒流源根祖⽂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民族凝聚⼒中具有重要作⽤。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明史,民族⽂化根深蒂固,积淀丰厚。

六百年前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成就了华夏的兴盛和⼈们的⽣⽣不息。

我乐清市孙家垟孙⽒,姓源虞舜,脉传乐安,望出太原,堂⽈“映雪”。

根据族谱记载:“有讳清节者,复公雲孙也”。

始迁祖清节公⽣于元⾄正年间,始迁孙家垟村⼤约在元末明初,距今约有六百余年。

裔脉繁衍,族众显昌,现传⼆⼗四代。

孙家垟孙⽒祠堂:郎朗庙宇,秀美⽣辉。

浩浩华堂,瑰丽明艳。

今祠已建,先祖之灵固妥,但孙家垟族谱未能穷计。

奠世系、辨昭穆,因不明⼀本⽽难究其源。

探其源、明其流,欲不忘族根必弄清其流。

远始祖孙复公,乃宋代⼤儒,位极仁宗帝师。

其原藉⼭西省平阳(今临汾市)东宜村,去世后埋葬在⼭东省东平市。

由于世远年遥,加之海天遥隔,居址星散。

想望之情,历久弥浓。

是岁,⼰亥庚午。

我乐清市淡溪镇孙家垟村孙茂招、孙天友、孙家澄三位宗亲,根据⼭东德州孙经福宗亲的指引,携古谱、驾轿车,思祖牵肠,千⾥寻根。

来到尧舜故地,晋地平阳(临汾)、闻喜。

在闻喜县我们见到了孙复后裔谱牒主编孙⽂才宗亲,⾔谈中得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的孙复公古祠堂保存完好。

更让⼈惊奇的是不仅孙复公的古谱还在,⽽且是全部镌刻在青⽯板上,全国稀有,⼗分珍贵。

怀着对孙复公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我们拜谒了孙复公的古祠堂,仔细抄录了孙复公后裔的世系图。

图列显⽰世系孙复—⼤年—崇轮—良辅—敬德—仲名—孝忠(⽣⼋⼦,其三⼦乳名“叁”)—叁—清节(⽯谱上乳名为“庆”)。

⽯谱为证,孙家垟⽼谱记载与闻喜岭东村孙复古祠堂的记载罕见⼀致。

霹雷乍起,寰清宇朗,薪燃脉传,源流清晰。

寻根之旅遇神奇,迷茫之态变朗明。

如今,我孙复公后裔分布在⼭西临汾、闻喜、临猗,⼭东泰安的岔河村、枣庄市的⽜⼭,徐州的岳海等地,后裔⼈⼝万计。

斯时,孙家垟孙⽒寻根事成,⼤愿得还,事遂族众之望。

孙姓溯源散文

孙姓溯源散文

孙姓溯源散文孙姓溯源散文一、孫氏淵源第一支出自姬姓。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

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

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

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之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

康叔死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

春秋初,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

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

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源出芈姓。

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也叫芈药艾),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因教化民众、开发水利,深得楚人拥护,其子孙便以其字为氏。

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南。

这支芈姓孙氏也有2600年的历史。

第三支系自妫姓。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

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

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这支妫姓孙氏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血缘子姓。

商朝末,朝纲混乱,纣王昏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这支子姓孙氏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

其他姓改孙姓的最主要的事件有: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

少数民族使用孙姓主要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姓。

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二、迁徙分布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
元末兵部侍郎孙添佑及其家族源流考敬祖敦宗是中华文明美德之一。

叶落归根是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传统理念。

儿时从长辈那里听说,吾族的老祖先是从江西来的添佑公,旧居鸡叫城,便萌生了寻根之梦。

改革开放,国家进入太平盛世,史学文化迎来了绚丽的春天。

吾退休赋闲之后便开始了寻根问祖之旅。

开头十分茫然。

战事兵毁,文革冲击,族谱散失,史料奇缺。

于是四处搜寻信息。

进书店,查档案,问长辈,寻墓碑。

进而上网、旅行进行族际交流。

尔后还赴南京祭祖,江西寻根,鄄城研讨,台北联谊。

十年艰辛终于积累了较详实的家族史料。

中国姓氏大典及姓氏通史让视野豁然开朗。

澧州志载:孙添佑,吉水人,元末兵部侍郎、抚楚、卜居澧北鸡叫城,子孙繁衍,为澧望族。

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

并踏着泥泞赴鸡叫城遗址座谈走访,虽未找到添佑祖居墓葬之处,但看到了残存的土城及省人民政府1992年建立的省文物重点保护石碑。

还听到了二郎神造城的传说。

后经多方寻访,在火连坡镇三元村,孙家寿(已故)家中,找到了民国二年承松公倡修的孙氏族谱四十卷。

从中查到了孙姓源流,添佑后裔世系及祖祠,旧居,墓葬等诸多史料。

这是件来之不易的族宝,动乱中用油布包裹埋在地下才保存下来。

寿公临终叮嘱其子妥为保存,只供查阅,绝不外借。

至到2006年末又才从杨家坊乡孙永珍(已故)儿子家元手中,借出了一套幸存的同版本孙氏族谱。

次年清明之际,邀约本族部分族亲贤达,相聚一堂阅谱座谈,成立联修组织,发起联修澧水乐安堂孙氏族谱。

发动近百名采编人员,历时三年,录丁数万名,地域广涉澧水、荆南十余县市、农场。

全谱十
二卷。

印数5000余册。

在颁谱的基础上,复修添佑墓园,并于兰江公园冠名侍郎亭。

工程之浩大,速度之迅速,耗资之额巨,乃本族之盛举。

联修族谱还包括了其伯祖父福七及添佐、添祚昆仲和堂兄弟天风、天顺公支系,播散于澧水之少量后裔。

乐安堂孙氏是中华孙姓三大支脉中最主要的一支。

公元前672年,沩满、字敬仲后裔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

田完六世孙,齐大夫田书,字子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于乐安(今广饶县草桥村一带),并赐姓孙氏,经2680余年传承至今。

齐宰相孙凭,春秋兵圣孙武、孙膑,三国东吴帝孙权,民国国父孙中山,均系乐安堂孙书后裔。

添佑系书公68世裔孙。

元末兵部侍郎,抚楚,明初卜居澧北,距今600余年,公本武人,适生乱世,元明易姓之际,提三尺利剑,自赣至楚,荡平群寇,开拓疆土,其武功之显赫,足以照耀史册。

殁葬石人岗,因灵寝兵焚,后迁葬梦溪寺观山(今三星村)其曾祖父必生公,为江西丰城县令。

祖居富春乡同造里。

祖父辈昆仲八位均名福。

祖父福八字钊。

父辈文学、文理、文章。

父亲文理。

胞兄添佐进士,后裔居华容、石首、津市、桃源、慈利等地。

胞弟添祚,后裔居石门四都坪、双溪坪等地。

添佑公配张氏,生三子。

长子应祯后裔,居车溪乡白米垱,澧澹乡孙家港,大堰当镇孙家山,九里乡大粟树,石门二都坪等地。

次子应祥后裔,发达尤旺,从第三代道忠、道恕、道惠、道志、道德、道态分六门,播居西山湘鄂各乡镇(火连坡、闸口、金罗、王家厂、方石坪、杨家坊、码头铺、洞市、甘溪、太青、刘家场、西斋),大门道忠一支居双龙、复兴。

四门道志一支远居湖北建始县。

三子应昌、后裔居鸡叫城祖居,因天灾兵祸,外迁较多。

簪缨继世,科教
流芳。

是宋朝孝宗皇帝,为朱熹作序的孙氏族谱御题。

亦是吾族历代传承之家风。

中间若者公,若者候,若者王,若者帝,若者将相,代有伟人。

添佑后裔,600年来,族兴人旺,烟村鳞集,朴者为农,服事先畴垅亩,解民以食为天之忧。

秀者为士,食旧德于诗书,敬业奉献,服务社会。

仅据澧水孙氏族谱不完全的记载:留有传记简介的先贤名士达260余人。

其中:武德骑尉将军士恺,威震将军家书,奉政大夫承松,武略郎士峨,巡检士远,烈女五姑及其家人,幸受乾隆、嘉庆皇帝御旨诰封,荫及后代乡里。

武德骑尉高大御碑,至今尚存暖水街祖祠遗祉,五姑烈女坊和祖祠因洈水建库而折毁。

承松、承竹兄弟乾隆时三仟文银半坡树,共同修建西山最大的独拱石桥,名曰松竹桥,造福于民,今为县级重点文物。

芜湖县令孙黄溪、讳篪,为官清正,常从私家移资养廉济贫,归里时黎民遮道,传为美谈。

承章字梦祥、为蜚云塔、遇仙楼,澧阳书院、多安桥的修缮,总事其成。

其才之颖,论之允,计之精,为州刺史安特重之,赠以录柱荫功遍额致贺。

州牧多公则赠以溢美之诗云:书院落成试院修,培凤又起遇仙楼,去年方造蜚云塔,辛苦长桥再运筹。

举人祚泰及士远、承恩、祚春等吾族文人,参与州志编校,并留下不少诗赋名作。

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当今国家强盛,百姓迈入小康,澧北大地气象万千,占总人口4%之众的孙姓子孙,更是一支重要力量。

人文蔚起,事业有成,恕莫枚举,留于世人评说。

总之吾添佑子孙,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旺族之美誉。

以为考。

孙书公八十八世添佑公二十一世 2011年元月于常德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