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看云识天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 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⑴、能够熟练地利用工具书识记本课的字、词。
⑵、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的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
适于学生利用工具书识记生字、生词。
适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适于学生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3、中招考点生字、生词的音、形、义;了解简单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利用工具书识记生字生词;初步接触此类科普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不多。
教师在授课前要进行简单的梳理及介绍。
二、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圈注课文中生字生词,利用工具书识记本课字词的音、形、义。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的思路,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评价任务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好工具书熟练查找生字生词,并进行识记积累。
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说明文的特点及相关文体知识理清课文的思路,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同学们,从这几则谚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云和天气的关系非常密切。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看云识天气》。
板书标题及作者2、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3、新课讲解五当堂训练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峰峦预兆轻盈匀称崩塌弥漫征兆朦胧圆弧2、解释下列词语:预兆征兆轻盈匀称弥漫崩塌一霎间姿态万千变化无常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看云识天气》教案1知识点: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能力点: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我们先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1.解题(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三、导读课文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及教案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长期的观测和实践表明,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
人们看不见水汽,也看不见大气运动,但从云的生消演变中可以看到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一举一动,而水汽和大气运动对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
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汇总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指钓卷云,这种云的后面,常有锋面(特别是暖锋)、低压或低压槽移来,预兆着阴雨将临;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
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象江猪的云飘过银河#39;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及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课文《看云识天气》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1.3提高观察自然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观察、分析、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3.2增强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说明方法。
1.2培养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2.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2.2提高观察自然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天气、气候的知识。
1.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并简要解释。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如:课文中的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3.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交流。
4.实践活动4.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云的实践活动,如:观察不同类型的云,记录云的特征。
4.2学生根据观察结果,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2.课堂讲解2.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如:分类别、作诠释、列数字等。
2.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展开讨论,如:这些说明方法在课文中的运用是否恰当。
3.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交流。
4.课后作业4.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关于观察云的短文。
4.2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1.课堂检测1.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检测,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看云识天气》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二、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学习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摘抄文中的佳词妙句,积累丰富的词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体会说明文条理分明说明事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三、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通读课文
四、课时教学内容
1.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
2. 学习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摘抄文中的佳词妙句,积累丰富的词汇;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师教案【学习目的】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了解说明的思绪及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了解说明的思绪及说明方法的运用。
【资料预备】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引见食物或说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一知识。
2、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总结句;三看重复出现的词句。
〔说明对象普通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如、作比拟、分类别、作援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等。
〔其中前五种常用〕6、言语特点——准确、严密、简明、迷信。
7、罕见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教学进程】温习稳固回忆«化石吟»的主要内容,反省背诵状况。
预习检测1.依据拼音写汉字。
①预zhào ________ ②轻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纱④lín ________波⑤崩tā________ ⑥点zhuì________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②弥〔〕漫③月晕〔〕④霎间〔〕⑤匀称〔〕⑥弧〔〕形3.释义: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征兆:出示目的活动设计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阅历是〔用课文中的原话〕:2、理清文章思绪〔文章共划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局部〔2-6〕详细引见云的形状、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状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荣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局部〔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当堂小结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明晰。
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6篇)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6篇)教学过程篇一第一课时一、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4)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
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
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
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崩裂而倒塌(11)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看云识天气》,大家可以从云的千姿百态的'描绘中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的实践中观察的结晶。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准确,大家在学习时要注意把握三、正课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课时2、探究质疑:讨论云和天气情况简表。
3、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4、讨论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光彩识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5、探究质疑: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课文及教案课文梗概:《看云识天气》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男孩子叫小明,他非常喜欢观察云彩。
他通过观察云彩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预测天气情况。
小明发现,不同形状、颜色的云彩与不同的天气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飞马云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大朵白云则表示晴天。
小明不仅通过观察云彩预测天气,还通过观察草丛中的倒蚂蚁、室外的蚂蚁行为等现象预测天气变化。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云彩与天气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培养了我们观察和预测天气的能力。
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观察和预测天气的能力;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天气的观察和预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2.难点:学会观察和预测天气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天气现象,让学生出示课堂口号“观察天气,预测未来”。
2.呈现:播放一段关于云彩与天气关系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的云彩,并提问“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是否也曾观察过云彩呢?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云彩可能预示着什么天气呢?”3.讲解:以小明在课文中观察云彩和预测天气的经历为例,讲解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怎样根据云彩来预测天气,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
4.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观察现在的云彩,并根据云彩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预测天气。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预测。
5.展示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观察和预测,并与全班进行交流,比较不同小组的观察结果,并对观察错误的地方进行讨论和纠正。
6.巩固提高:通过设计云彩观察和预测天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并进行个人评价。
7.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预测天气,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下节课分享。
四、学习反思:通过观察云彩来预测天气是一个生活中实用的技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天气的观察和预测能力得到了提高。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5篇)
《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较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看云识天气》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看云识天气教案篇一在备课时,我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
为了以教材调动学生,使学生乐学,并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对于说明性文章进行一些探索。
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不能等同于地理生物或其他学科,其他学科侧重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规律,而语文课中说明文教学,虽是以科普短文为文本,但教学的侧重点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即通过文本学习语言、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掌握科学知识——这是其他学科的任务,语文课堂不必包办。
毫无疑问,在这短暂一节课中,学生对云与天气的关系了解肯定是粗浅的,但这已无关紧要,学生可以在日后结合生活实际去认真观察实践。
所以我紧扣教学目标,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组织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较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中,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优美语句,并教会学生品味生动语言的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1、不求知识点的全面,抓住语言训练这一重难点,去除细枝末节。
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2、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避开以往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修辞和语法知识,不作繁琐分析,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结论,而是进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符合“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的新要求。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背景:1、面向主体:七年级学生2、学科:语文3、课时:2课时4、课前准备:a、老师准备:配套课件;搜集天气谚语、各种天气的图片b、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和天气有关的谚语二、教学课题:《看云识天气》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4)积累有关谚语。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
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
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四、教学方法《看云识天气》为我们描画出了一幅美丽的云图,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
“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鼓励创新”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采取“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法指导,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通过科学的推理,培养学生的看、听、说、写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初一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
初一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初一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能根据云的变化,较为准确的判断天气状况,掌握一些地理知识;能准确分析比喻句,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体会其形象生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天气变化,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文,能准确搜集到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在引导学生“看云识天气”的过程中,既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识,又能上出语文味。
教学流程一、师生谈话入题师:闲暇的时候,你们会做哪些事来自娱自乐呢?(生可能会出现的回答:体育运动;玩电脑游戏;逛街;看电视,等等。
)师: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也少有玩具,很多时候,是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抬头看天上的云,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千变万化啊!有时像人,有时像动物,有时候还像是一棵棵的树。
就这么坐着看云的变化,能看上好半天,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你们有和我一样的经历和感受吗?(生可能答有,也可能答没有,后者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引:小时候,并不知道这变化多端的云与自然界的阴晴、风雨、电闪雷鸣休戚相关。
(面向回答有时也看云的同学,你们也可能跟我一样,只是纯粹的欣赏吧?)那么,今天,让我们抬起头来,去观察天上的云,做一个气象预报者,如何?(此处,可先打出几幅云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快速浏览文,这篇文介绍了几种云?请按先后顺序在文中划出来参考答案: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根据云的光彩)晕、华、虹、霞。
三、锁定细读范围(3~6段)设计一张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他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参考答案: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00米左右较薄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四、出示图片,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天气状况(分析本前的插图)例:第一幅图片表明是积云,标志是:云的形状像团团棉花,预示天气晴好。
初中初一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三篇
初中初一上册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三篇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
能够通过列表,有条件的能够通过放映相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协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⑴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问:从课题看,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三、正音、正率和解词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持续(注意加粗字写法)解释词语:姿态万千点缀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
思考这个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能够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能够举哪些例?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4篇Lesson 22 of watching the clouds and recognizing the weather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案4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看云识天气范文(常用版)2、篇章2:看云识天气样本3、篇章3:看云识天气模板(通用版)4、篇章4:看云识天气文档篇章1:看云识天气范文(常用版)一、复习导入二、合作交流,具体研讨第3~6段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
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
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
列表如下:(2)第明确: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明确: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学生回答,教师示例:(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5“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
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6、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7、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明确: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完全解读P218】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1)“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
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
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2)“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
(3)“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4)“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5)“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6)“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7)“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8)“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三、课堂小结:《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通过对云层的分类介绍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看云与识天气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
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体会其表达效果。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 (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出现了高层云,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
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篇章2:看云识天气样本【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
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
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1)、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
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
(边演边完善板书)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美)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
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
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
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
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篇章3:看云识天气模板(通用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② 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①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二、整体感知:①出示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