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孟子阅读理解答案

孟子阅读理解答案

《孟子》选读阅读理解(答案)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1. C(并非是反面假设,而是一种这是的社会现状。

)2.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

然后要制民之产,满足民生。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知礼仪。

从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其中充分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

《齐人有一妻一妾》1. DE(D“城中的富贵者都不愿与他站着说话”。

范围是不确定的,不单富贵者,当是指一切人。

E.“足见其最能勤俭持家”错。

)2. 这篇短文的寓意是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廉耻礼义以卑鄙无耻的手段追求富贵显达的人或者说讽刺活撑面子死爱罪的人的恶劣行径。

《孟子见梁惠王》1.D(纯属杜撰)2. “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只有以此为基础才有可能实行仁政。

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方能出现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

二、王何必曰利1、(1)B(“简直无可救药”有误。

)(2)、孟子针对梁惠王提出的利,提出了先义或利的看法。

孟子认为居上位者如果倡导仁义,鄙弃功利,臣民自然能风行草偃,崇善仁义,并且爱亲敬长,勤勉为国,那么国君就可以得到长久的利益了。

2 (1)B、本文的章旨是:孟子指出君王治国要怀仁义而去私利,才能王天下。

(2)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穷兵黩武,侵略邻国,并其土地,虏其人民,而秦国最为称霸。

秦自秦孝公变法,一百五十余年后,吞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始皇雄心勃勃,传位万世,但是不仁不义,残民以逞,导致上下交征利,结果传国仅十五年就被灭亡了。

近世以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先后掀起两次世界大战,当他们为了私利,用飞机大炮、军舰、战车来进攻别国;当他们杀人盈野、破城亡国的时候,气焰是多么地高涨!但是没有多少年,德、意、日战败投降了,徒然留下历史的喟叹而已。

这就说明了“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第二问较为开放,言之成理即可)3、(1)C,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为善的。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7——11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6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行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贼其君者也贼:偷窃B.反身而诚反:反过来C.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违背D.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暴:突然出现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功成名就②金就砺则利B.①天下恶乎定②非恶其声而然也C.①仁之端也②仁,人之安宅也D.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②强恕而行9.下列对原文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泉之始达”比喻仁义礼智的扩大充实。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阅读
在《孟子》中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① 或者:和“困惑”一样,奇怪。

② 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齐宣王。

③ 数字:技能。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虽然国王的资格不够聪明,但这并不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国王挥霍无度,忽视国家事务,必须建议他闭门思考。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做了一件事的人可以挖一口井。

挖一口井是九难,但不如一口泉强。

它仍在弃井”(孟子全心)(孟子上图)与孟子上图是一样的道理。

请结合以上孟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
(2)孟子强调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专心。

他更加关注“保持头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专注和毅力是修行者达到修行目的的关键。

(右)。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 6 分)洪培欣语文网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洪培欣语文网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16、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地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一味逐利,采取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就是“跖之徒”了。

B.“孳孳”同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意思是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的徒弟。

C.本章生动地描绘了为善者和为利者这两类人的形象。

D.在孟子看来,舜和跖之所以相距甚远,究其根源,就在善与利的一念之差。

17、孟子认为舜和盗跖的区别是什么,本段体现了他怎样的观点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6. B,不是徒弟,应是“舜这一类人”。

17.舜追求义,盗跖追求利。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善恶不同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

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就跟舜是同类的人。

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就会迷失本性,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译文: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

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技巧和兴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下面的短文选自《孟子》,请你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②非不深也,兵革③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⑦。

注释:①郭:外城。

②池:护城河。

③[兵革]指武器装备。

④[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界限,这里名作动,指限制。

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文中的“畔”是一个通假字,根据上下文,你能推断出它的意思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参考注释中给出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解释,说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两个字概括),《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语句回答)。

4.(选作)选文条分缕析,论证非常严密,请你说一说上面选文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二)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二)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⑴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做法是不足取的:(2分)一是:▲,二是▲。

⑵简要谈谈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该怎样培养?(4分)答案10、⑴舍之者(不耘苗者)助之长者(揠苗者)(2分)⑵①用义和道培养②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4分)【参考译文】(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难以说得明白。

那浩然之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那浩然之气,与仁义和道德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

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它的。

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

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是因为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一定要在心中有集义这件事而不要停止,心中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违背规律地)帮助它成长。

不要像宋人那样。

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起它们的人,疲倦地回到家。

对家人说:‘今天我疲累之极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干枯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不给作物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

不仅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孟子·得道多助》《孟子·论得天下》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孟子·得道多助》《孟子·论得天下》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乙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注: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9.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所恶.勿施尔也()10. 填空并翻译。

(1)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参考答案:9. ①. 丢弃(放弃)②. 限制(使人民定居下来)③. 厌恶(讨厌)(①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B.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C.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D.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1.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孟子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孟子的阅读试题及答案孟子的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仇。

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注]①国人:路人。

②服:穿丧服,守丧。

(l)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

(2分)(2)结合以上语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

(4分)参考答案:9、(6分)(1)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

(2分)(2)正反对比分析。

(1分)先提出君对臣若做到“三有礼”,臣就能为旧君“有服”,(1分)再从反面分析君若对臣残暴、使用极端手段,臣则“何服之有”。

(1分)君臣关系的`关键在于君对臣的态度。

(1分)【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

”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

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这叫做三有礼。

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

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

这就叫做强盗仇敌。

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

(文言文阅读题)《孟子》阅读附答案.docx

(文言文阅读题)《孟子》阅读附答案.docx

(文言文阅读题)《孟子》阅读附答案.docx《孟子》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题《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 分)A.行拂乱其所为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B.必先苦其心志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 D.人恒过,然后能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 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小3】“然后知生于患,而死于安也。

”一句明确作者点,但,“死于安”似乎未加述,你能史人物的例子来么?(2 分)【小4】孟子“ 患”使人生存展,愈《》以千里人才,但是身逆境的“千里”“食不,力不足”,果是“才美不外,且欲与常等不可得”或“ 死于槽之”。

两者的点有矛盾?你的理解。

( 2 分)答案【小 1】A(2 分)【小 1】C (2分 )【小 1】例要点:史人物;安表;萎靡死亡之果。

(2 分)【小1】两者的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得成功的主因素,因而要求不畏,主展;愈重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的作用。

两者角度不同,因而点各异。

(言之成理即可)( 2 分)解析【小 1】A 中二者都是“使用法,使??乱”。

【小 1】A 中“ ”通“悦”;B 中“忍”通“ ”;D 中“厝”通“措”。

【小1】所事例必具有典型性,概括性,性,是充据的三个特点。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 6 分)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言,则拜。

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①有:同“又”。

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

③与人为善:与:偕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

B.除了子路而外,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

C.比起子路和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放弃自己,听从别人,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D.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2)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

结合上面的选段,请说明你对“与人为善”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9.(1)C(“放弃自己,听从别人”不妥,应为“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2)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是指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

孔子则认为,要有宽广的胸襟,闻过则喜,才能取长补短,与人为善。

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

(3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把(他存在的)过错告诉他,他就很高兴。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0篇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0篇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0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选段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文言文《孟子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孟子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共6分)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丈夫之冠也冠:帽子C.往之女家女:同“汝”,你D.与民由之由:遵从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一怒而诸侯惧环而攻之而不胜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女子之嫁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不得志,独行其道其将固可袭而虏也8.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首先用道理论证得出“妾妇之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C.文章层层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D.文章多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分析】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精心整理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精心整理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精心整理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精心整理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精心整理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乃去舍市傍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C.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 宁能衣精心整理其夫子衣服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精心整理②孟子惧而问其故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A. ①②④B.②⑤⑥精心整理C. ②③⑤D. ①④⑥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练习及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练习及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练习及答案《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一)2.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请选出下列错误的两项()()A。

孟子通过对比的手法,指出齐宣王想法的错误。

B.齐宣王在国内制定禁令:杀麋鹿的人,将如同犯了杀人罪。

说明齐宣王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

C.文章中孟子主张,到一个国家中,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法规,并认真去遵守它。

D.孟子认为,园林的大小不是取决于面积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百姓对待君王的态度问题。

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②民以为大,不亦宜乎?3、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二)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正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三)2.10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

(共12分)(一)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注释】①待:须要。

②赡:充足。

16.解释下列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以力假仁者霸()(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亲戚畔之()(4)天下顺之()17.(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B.马之千里者C.属予作文以记之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以德行仁者王18.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来译文: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1分)(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进行论证。

(1分)16.【答案】(1)暴力/ 武力/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叛乱(4)归顺/ 顺从【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

②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

17.【答案】(1)D(2分)(2)以德/ 行仁者/ 王【评分标准】①共2分。

②断对一处得1分。

③多断不得分。

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 凭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评分标准】①共2分。

②“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③“心悦诚服”可不译。

④意思对流畅得1分。

⑤出现错别字扣1分。

19.【答案】(1)以德服人/ 以德治国/ 仁政/ 得道者多助/ 行仁道/ 得道(2)正反对比/ 对比【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2分。

《孟子》阅读答案

《孟子》阅读答案

《孟子》阅读答案《孟子》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4分)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2分)(意思对即可)2、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

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4分)(意思对即可)答案解析:《孟子》阅读答案2《孟子少时诵》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出处:选自《韩诗外传》。

此为原名,现在民间广为流传,也称“孟母戒子”。

1.解释:(1)失______(2)引______(3)方______(4)辍然______2.翻译:(1)何为中止?_______________.(2)此织断,能复续乎?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1)孟母为何要割断她的织物?(2)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1)忘记,记不得(2)拿起(3)正要(4)突然停止的样子2.(1)为什么中间停顿了?(1)这个织物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3.(1)因为她要以此来警告孟子,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

(2)她是一个教导有方,严爱有加的好母亲。

附加注释1.喧(xuān):通“谖”,忘记。

2019年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8页)

2019年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孟子》两章(一)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2)任: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2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5.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2分)(二)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带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4分)郭:环:委:畔:2.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

阅读孟子《鱼我所欲也》选段—参考答案—阅读题答案

阅读孟子《鱼我所欲也》选段—参考答案—阅读题答案

阅读孟子《鱼我所欲也》选段—参考答案—阅读题答案阅读孟子《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9-13题。

〔12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本文选自《》,孟子,名〔〕,是春秋时期闻名的〔〕家,家。

〔2分〕 10、以下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 屋〔舍〕俨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 故〔患〕有所不辟也且人〔患〕志之不立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进亦忧,退亦忧D、同舍生皆被绮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11、依据文段内容填空。

〔2分〕⑴选段中,将〔〕比作鱼,将〔〕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见: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这个词含义相同。

1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4分〕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13、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说明其气节的名句。

〔2分〕答:〔〕〔〕〔〕〔参考答案:〕9《孟子告子上》轲思想家散文家 10、C 11 ⑴生义杀身成仁⑵贤者(2分)12、①由此可见,采纳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愿采纳;采纳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愿采纳。

②不仅仅是贤者有这种秉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失罢了。

13、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

(共12分)
(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待:须要。

②赡:充足。

16.解释下列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以力假仁者霸()(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亲戚畔之()(4)天下顺之()
17.(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B.马之千里者
C.属予作文以记之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以德行仁者王
18.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来
译文:
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1分)
(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进行论证。

(1分)
16.【答案】(1)暴力/ 武力/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叛乱(4)归顺/ 顺从
【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

②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

17.【答案】(1)D(2分)(2)以德/ 行仁者/ 王【评分标准】①共2分。

②断对一处得1分。

③多断不得分。

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 凭
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评分标准】
①共2分。

②“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③“心悦诚
服”可不译。

④意思对流畅得1分。

⑤出现错别字扣1分。

19.【答案】(1)以德服人/ 以德治国/ 仁政/ 得道者多助/ 行仁道/ 得道(2)正反对比/ 对比【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2分。

②第一小题意思对即得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