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王何必曰利》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2王何必曰利课件(共14张PPT)
何必说利,或何必先说利。且看他对宋 的一番话: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
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
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
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
投合,契合
(3)愿闻其指
. 意旨、意向
(4)先生之号
.则不可 指所用的提法
(5)欲知舜与蹠之分
. 差别、区分
(6)无他,利与善之间
.也 距离、差别
-3-
二、王何必曰利
了解作品背景
首页
积累语言知识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动词,是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é 霓为衣兮风为马
.义而先
.利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得利益
后、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 罢:使动用法,使……罢
(4)轲也请无问其详
. 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详细的情况
(5)为人臣者怀利以事
.其君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服侍、侍奉
(6)孳孳为善
.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事
点评: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
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
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
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峙。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公开课教案(2课时5页)
《王何必曰利》公开课教案(《先秦诸子选读》)授课人:唐玉莹上课班级:1501班上课时间:2019年4月21日第四节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文言知识。
2、掌握xx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首尾呼应的结构;2、诵读课文,对比xx和xx的义利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xx的义利观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三则,第二课时学习二则)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唯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王何必曰利》,看看孟子的思想主张。
二、简介xx及《xx》三、学习第一则1、学生诵读第一则内容。
2、抽查学生预习情况,掌握文言知识,落实翻译。
3、第一则内容探究(1)找出xx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xx何必曰利?亦有xx而已矣。
”(2)分析xx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3)分析xx说理的思路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矣举例论证:不夺不魇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光鲜的立场:义先于利。
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小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文延伸:xx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孟子。
滕文公下》联系实际: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王何必曰利》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王何必曰利》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王何必曰利》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王何必曰利》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 了解《王何必曰利》的作者和背景;2. 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3. 理解作者对“利”的态度,并能够分析文中的议论和论证;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论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3. 分析文中的论证和论点。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复杂的议论和观点;2. 熟练运用论证的方法和技巧;3. 完成写作任务时,能够灵活运用文学知识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为于谦。
文章主要探讨了“利”的问题,通过引用历史和文学名篇,分析了利与道德、情感和文化的关系,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二、教学策略本文的主旨和情感比较抽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词句、段落以及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理解文意。
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文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论证的方法和技巧;2. 问题导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拓展视野;3. 讨论法:通过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4. 课堂展示法: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让学生灵活运用文学知识和技巧,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利”的含义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你们觉得‘利’对人有什么作用吗?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怎样理解‘利’?”二、阅读1. 指导学生逐段学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2. 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议论和论证;3.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讲解1. 讲解作者背景和语言特点;2. 讲解论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讲解议论文的写作结构和技巧。
四、讨论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利”的优缺点,以及它与道德、情感和文化的关系;2. 全班讨论:让学生在全班讨论中,发表自己对“利”议题的看法和意见。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 课件36张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34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 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 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麋鹿 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 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楠 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 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10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11
思考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2、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3、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论点的?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2020/11/16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
待“利”和“义”呢?孔、孟是怎么说的呢?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3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不辟也。”
2020/11/16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选读
27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有 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利 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其三是 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2 《王何必曰利》课件(39张PPT)
【备选要点】 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和照应来增强说服力的?
【点拨】(1)孟子对梁惠王,开头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尾回 到同样的意思(只是具体说法有所变化),既形成了呼应,又突出了立场。中间 先说“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说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更加鲜 明。
14
(2)孟子对宋 ,开头说“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结尾归结到 “何必曰利”,同样有形成呼应、突出立场的作用。而紧要处则细细道来:反 面的例子从“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正面的例子也从 “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等各方面分说,十分晓畅。 (3)总之,孟子用鲜明的对比和照应,把应该何去何从的道理说得明快有力。
4
【文言知识卡】 一、一词多义
5
6
二、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名词的使动用法,_使__…__…__得__到__利__益__) 2.苟为﹒后义而﹒先利(名词的意动用法,_以__…__…__为__后__;__以__…__…__为__先__) 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动词的使动用法,_使__…__…__停__止__) 4.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以__…__…__为__远__) 5.孳孳为﹒善者(形容词作名词,_善__事__)
9
【疑难交流群】 【课文图解】
10
【研讨展示】 1. 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请你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点拨】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 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不择手段,这样就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追求, 不关爱、不体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 的正常发展。
2.中国睡眠研究会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接近四成。不少人﹒鸡﹒鸣 ﹒而﹒起,失眠成愁。( ×。“鸡鸣而起”形容勤奋不怠,刻苦自励。这里犯了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二 王何必曰利 教案4 Word版含解析
《王何必曰利》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2、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4、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设想】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上础上,带领学生整体感知与精细分析相结合来理解课文,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适时点拨。
采用诵读法、自读法结合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文言知识积累:㈠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2、然而不王.者3、孳孳..为善者4、蹠.之徒也5、利与善之间.也(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㈡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2、苟.为后义而先利3、吾闻秦、楚构兵..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5、愿闻其指.6、然而..为善者..不亡者7、孳孳8、舜之徒.也9、利与善之间.也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提示:1、相互2、如果3、交战4、停止5、意向6、这样而7、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8、类9、差别10、背离)㈢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特殊用法。
《王何必曰利》课件3-优质公开课-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精品
代词,他们的 弑其 君者 . 代词,指代“慧空禅院”,那 距其 院东五里 ④其 . 代词,指代“古人”,他们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 . 孰能讥之乎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 .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远 ①不远 千里而来 ________________ . 以……为后;以……为先 ②苟为后 义而先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 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不择 手段,这样就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追求,不关爱、不体恤他 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的 正常发展。
孟子对“仁义”持什么观点?你受到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
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 现实意义。
重点突破
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请你结合文中的观 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 ②何以利吾国 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遇于石丘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________________
4.文白对照
主旨归纳 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 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 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 “先义而后 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
王何必曰利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在现实生活中,假如--------
• 假如商人都见利忘义,我们还能生活旳安心 吗?
• 假如医生都见利忘义,我们看病还能安心吗? • 假犹如学都见利忘义,我们旳学习还能安心
吗? • 假如官员都见利忘义,我们旳国家还能安定
吗? • 假如国家之间都见利忘义,我们这个世界还
有和平吗?
假如商人都见利忘义旳话,我们旳生活····
• 乐天在华业务涵盖领域广、收益大,它
在生活中,假如每个人都多了一点仁爱之心,那 么------
【美文欣赏】
千年孟子心
站在历史旳岸边,静听纵横千年旳旳声音。我 望见了孟子儒雅别致旳长袍和坚定不移旳眼神。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好个不淫、不移、不屈,一种穿越千年旳豪情,充 斥着我们旳灵魂。千年之后旳我们,为了富贵,清 廉荡然无存;为了摆脱贫贱,不惜出卖良心;为了 威武,情愿丧失原则。孟子用敏锐旳双眼洞察到千 年后来旳人情世事,刻下了世人心中代代相传旳警 言。
• 2023年,陕西富平产科 医生张淑侠利用职务之便, 参加拐卖6起共7名小朋友, 并造成1名小朋友死亡。
• 张淑侠旳行为违反职 业道德、鄙视国家法律,其 行为触犯国家法律,令公众 对医疗机构产生不信任感, 形成了非常恶劣旳社会影响 。
• 2023年1月14日上午9时 在渭南中院公开宣判。张淑 侠犯拐卖小朋友罪被判死刑 ,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
• 当日晚上,记者联络到那位年轻人,年轻 人说:“我原来无意偿还,但看到手机里旳照 片和信息,发觉机主刚刚给庐山地震灾区汇去
课后练笔 牛刀小试
利用本节课中旳内容,围绕上面旳作文 材料,拟定立意,利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旳措施,写两个片段。 (每个片段300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右)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王何必曰利》教学参考
《王何必曰利》教学参考教学参考1213 0856《王何必曰利》教学参考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说理法的好处。
选文解读孟子对义利问题的关注,源于他对天下苍生命运的关怀。
选文第1则:“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之所以进见梁惠王,自然是为了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
可是梁惠王开口就问:老人家(“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您不辞跋涉千里的辛劳到我这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这是梁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一般诸侯对孟子的期待。
可是儒家学者自孔子开始就极少谈论利(《论语·子罕》所谓:“子罕言利”)。
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且看他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只是。
这句话意思是说,王为什么开口就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梁惠王“有以利吾国乎”的话刚一出口,孟子便劈头拦截他。
接下来孟子先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家”指卿大夫的采(cài)地,也叫采邑,是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劳动者。
“士”是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庶人”是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孟子认为,假如王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这样从上到下互相之间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达,具体说来有什么危险呢?孟子举了个例子:“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古人喜欢用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侯或卿大夫的强弱。
如果一个国家陷入“上下交征利”的境地,那么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王何必曰利》课件27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生将要到哪里去?”宋牼说: “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将要 去见越王,劝说他让他停止战争。 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要去见秦 王,劝说他让他停止战争。楚王 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
意 将有所遇焉。”曰: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
“轲也请无问其详, 希望听听您做这件事的大致意向,
愿闻其指。说之将何 如?”曰:“我将言 其不利也。”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 为什么张口就说利呢?只要 有仁义就行了。假如大王说: ‘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 ’大夫说:‘用什么使我的 采地食邑获利?’士和老百 姓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 利?’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 那里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 了啊!
8
原文1:万乘之国, 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
弑其君者,必千乘 国君的,必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
10
2、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运用何种论 证方法,强调了什么?
问 题 作者通过对比论证,表现了为利与为善
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11
明结构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
王何必曰利?
题,首先亮出自己的观点:
亦有仁义而已
王 何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必 曰 3、通过正面阐述 利 “义”的好处
矣。
这样而
词 (7)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背离
语 (8)舜之徒也
类
(9)利与善之间也
差别
(10)孳孳为善者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4
找 出
①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词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类 ③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名词用作动词,对……有利 活 用 ④不远千里而来 远: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远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何必曰利》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常把 “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 之“仁义”、“礼义”等。 孟子主要把“仁”看 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尽心下》)的道德品性,而“义”,孟子主 要把它看作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 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要去拜 见楚王劝说他并使他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 高兴,我要去拜见秦王劝说他并使他停止战争。
二王我将有所遇 焉。”曰:“轲也 请无问其详,愿闻 其指。说之将何 如?”曰:“我将 言其不利也。”
遇:投合,符合 请:表敬副词 详:详细的情况。形作名 指:通“旨”意旨,意向 言:讲述
志:志向 号:指所用的提法 悦:感到高兴。意动 以:因而 罢:使…停止 乐:以…为乐,乐意。意动。
【译文】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远大的,可是 先生的提法(劝说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益 去劝说秦国、楚国的国王,秦王楚王喜欢利益, 因而撤回所有的军队,这会使军队的士兵乐于休 战却喜欢利益啊。
为人臣者怀利以 事其君,为人子 者怀利以事其父, 为人弟 者怀利以 事其兄,是君臣、 父子、兄弟终去 仁义,怀利以相 接,然而不亡者, 未之有也。
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讲 仁义就行了)(如果)大王 说‘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 利?’大夫说,‘用什么使 我的封地获利?’士人和平 民百姓说,‘用什么使我自
危矣。
己获利?’上层下层互相谋
求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万乘之国,弑其君 乘: 兵车
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
弑:子杀父,臣杀君
者,必百乘之家。 家:卿大夫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假设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 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因果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及虚词。
3、情感目标::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义利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索孟子的义利观,树立正确价值观。
2、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自主预习,疏通文意,落实整理积累相关文言知识点。
借助工具书和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做到掌握重点实虚词以及特殊句式,基本理解文意,同时查找相关背景材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然而身处生灵涂炭混乱动荡的战国时期,孟子却于世人面前毅然高扬起仁义的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何必曰利》,进一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2、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了解孟子的义利观,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检查预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4、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5、然而不亡者
6、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7、利与善之间也
(大屏幕出示)1、满足 2、遗弃 3、使…停止 4背离5、这样却 6、这类人 7、差别
四、课文讲解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前两则材料,思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阐述孟子对于义与利的看法
2、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孟子的观点?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二)分析课文
1、为何不用谈利呢?请同学们在文中勾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把勾画出的句子自由朗读。
(在分析过程中,落实朗读、翻译,落实文言知识点。
)
总结:由此可见,贪图利益会让人情淡薄,国破家亡。
2、正因为求利危害如此之大,所以孟子说“亦有仁义而已矣”,那追求仁义又有何好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勾画出相应句子并分析。
重点语句: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学生自由发言,答案随机生成,并对学生答案加以点评。
在分析过程中,落实朗读、翻译,落实文言知识点。
)
总结:可见,怀仁义之心,就可以孝亲忠君,称王兴国。
3、言利,于家国有害;谈义,于家国有益,那义与利于个人又有什么影响呢?请欣赏微视频。
(大屏幕播放微视频)
你怎么看待视频中的两种人呢?结合第三则选文畅谈自己的观点。
总结:为善,道德高尚,心怀他人,同君子比肩。
逐利,道德沦丧,自私自利,与小人为伍。
4、利与义的优缺点清楚呈现于读者眼前,这种手法是?
正反对比
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突出主题,强化中心,强调仁义的重要性。
在这种对比中,孟子的义利观就不言而喻了,那就是:重义轻利,先利后义。
五、思考探究
想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怀仁义以相接”和“怀利以相接”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讨论。
)
其实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大屏幕投放视频)
六、畅所欲言
今天,在了解了孟子的义利观后,你对义与利有没有新的认识与看法?请同学们使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片段来谈谈自己认识与感悟。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依据学生观点加以点评。
七、在孟子义利观的基础上,同学们对义与利都有了自己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些句子,感谢两千多年前的孟子睿智的话语带给我们思想的启迪,
八、课文结语
在人生的天平上,利与义从来都不是等量的砝码,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需要我们从孟子手中接过仁义思想的大旗,重仁义之心,行善行义举,才能收获更美的人生。
课堂学习效果测评:
测评工具:学习效果测评表
测评方法:课后及时下发测评表,及时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