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第三讲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第四讲 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 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3)第七讲 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8)第八讲 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 治痞诸方的应用 (22)第十讲 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5)第十一讲 关于六经辨证 ............................................................................................................ 28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伤寒论》下利证常变辨证论治思维探讨

《伤寒论》下利证常变辨证论治思维探讨
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 键词 :伤寒论》 常变思维观; - ̄证; 辨证论治 《 ; F' I
中图分 类号 :2 2 2 R 2 .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8 0 —2 90 10 -8 5 2 0 ) 10 0 -1
《 伤寒论》 虽成 书于一 千七 百多 年前 , 但对 后世 影 响至 为深 “ 久利 ” 所 以, , 当属有别于清热止利 与温 阳止 利的又一 种较为 复 虚烦不得眠为主 , 兼见 中寒 下利 的, 广 , 巨大成就在 于确立 了辨证 论治 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 的精 杂的止利法 。若 以热扰胸膈 , 其 选 用栀子干姜汤 (0 。 胃热 脾寒 的上热 下寒下 利 , 用干 姜黄 8) 选 神实质 , 用仲景 的话 说 , 就是 “ 观其 脉证 , 犯何 逆 , 知 随证 治 之。 ” 这句话 可视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总治则 。仲景论病 , 极善 于阐常述 芩 黄连人参汤 (5 ) 3 9 。另外 , 方 只煎 服 1 , 本 次 以取 轻清之气 , 使 变, 灵活辨治 , 而且 阐常简 , 述变繁 ; 阐常少 , 变多。这与后世 的 药力分走上下 , 述 消除寒 热格 拒 , 分体 现 了仲 景用 药之 巧。肺热 充 医家著作 、 尤其是现代 中医学教科 书的阐述方法及辨证思维大相 脾寒 , 而见下利 、 咽喉不利 、 吐脓 血 、 四肢厥逆等症者 , 选麻黄升麻 径庭 , 因而成为仲景 学说 中最 有特 色 之处 。正 因于此 , 讨 《 探 伤 汤( 5 ) 3 3 7 。3 8条乌 梅 丸主 治气 血 双 虚 , 阴阳紊 乱 , 寒热 错 杂 的 寒论》 的常变思维 观 , 于深 刻理 解仲 景辨 证论 治 的基本 精 神 , 久 利 。 对 掌握 《 伤寒论 》 的诊治大法 , 开拓医者 的辨治思 路 , 具有 重要 的意 14 固涩止利 法 固涩 止利 , 治疗 下焦 虚寒 滑脱 性 下利 的治 . 是 义。本 文以仲景 对下 利证 的辨证论治为例 , 简要分析了其临床辨 法 , 尤其是下 利兼 有便脓 血 时 , 收涩 之药 , 但 固肠 , 能止 血。 不 还 治疾 病 的 常 变思 维观 。 其中, 赤石脂 禹余 粮 汤 ( 5 ) 为治 下焦 虚 寒久 利 滑脱 之 良方 。 19 , 下利 , 为临床常见病证 之一 , 伤寒 论》 《 匮要 略》中, 桃 花汤( 0 ,0 ) 适用 于少 阴虚 寒所致 的滑 脱性下 利又 伴 “ 在《 与 金 36 3 7 , 便 是对泄 泻与痢疾 的统称 。《 伤寒 论》中对 下 利的论述 极 为详 细 , 脓 血 ” 情 况 。本 方 煎 服 方 法 独 具 新 意 : 石 脂 一 半 人 煎 , 其 的 赤 取 据统计涉及 下利 的条 文达 九 十条之 多 , 中有 证有 方 者五 十余 温 涩之 气 , 整体求 治 ; 其 从 一半 为末 冲服 , 取其 黏附肠 中 , 加强 收敛 条, 有关 治利方剂越三十余首 , 为下 利的辨证论治奠定 了基础 , 被 涩肠之 效 , 从局 部求 治 。整 体局 部并 举 , 效尤 速 , 取 可谓 药治 之 后世奉为圭臬 。本文 拟从 常、 法两 个 方面 探讨 仲景 对 下利 巧 , 变 很好 地体现 了仲景治法 的创新精神 。 证的辨证论治 。 2 变 法 治 利 探 讨 1 常法 治 利 探 讨 所谓变法 治利 , 是相对 于前 面所述 的常法治利 而言 的 , 即 亦 常法 , 即临床 常用之法 , 针对下 利之 常见 病机而设 的 常规 针对临床特殊病机或特殊下利 而设 的有别于常规治利法的治法 。 是 治法 。知常才 能述变 , 以只有掌握 了常法治 利 , 能针对 特殊 这类治利法 , 所 才 虽非 临床常用 之法 , 但其辨 证论治 的意义 却不容忽 情况的下利而灵活地采用变法 。 视 , 为变 法 治利 往 往 反 映 了 中 医活 泼 灵 动 的辨 证 思 维 。 因 1 1 清 热止利法 热陷大肠 , 湿热下 注 , 邪热下利 的常见 病 2 1 逆流挽舟 法 所谓逆流挽舟 , 清代医家喻昌创立的治疗痢 . 或 是 . 是 机, 因此清热止利是治疗下利证 的常法 。治疗时应根据热利在气 疾初起兼有表证 的 治法 。其 实 , 种止 利法 在《 这 伤寒论 》 即有 中 在血的不同 , 而采用不 同方法 。热 在气分 又兼表证 的 “ 协热利 ” 体现 , 3 , 如 2条葛根汤证 。本 条下利 为太 阳阳 明合 病而 致。病机 用 葛根 黄芩 黄 连汤 ( 4 条 文 序 号 以赵 开 美 复 刻 宋 本 为 准 , 3, 下 为太 阳表邪郁闭过重 , 阳寒水 之气 内逼 阳明 , 太 胃肠传导 功能失 同。 表里双解 , 热止 利 ; 在血 分下利 脓 血 的热利 , ) 清 热 则用 白头 司。虽表里同病 , 但表 病是先 因 , 病本 , 是 治病求 本 , 故治疗 重点 翁 汤 (7 ,7 ) 热燥 湿 , 血 止利 。 3 133 清 凉 在 于解太 阳之邪 。表邪得 解 , 液得 升 , 津 胃肠 功能得 以恢复则 下 12 温 阳止 利 法 脾 阳 虚 衰 , 化 失 职 ; 肾 阳 虚 衰 , 于 固 摄 , 利 自止 。本法适 应于下利兼发热恶寒 、 . 运 或 失 脉浮等表证者。 是寒性下利 的常见病 机 , 故寒利往往见于太 阴病 和少阴病 。温法 2 2 通 因通用法 通 因通用 , 《 . 是 内经》 出的特殊治 法 , 常规 提 非 是治疗太 阴病与少 阴病 的常法 , 当然 也是 治疗寒 利的 常法 , 所不 治法 , 即变法治法 。如 三承气 汤证本 来是用 于 阳明实热 内结 , 亦 同者 , 有温脾 ( 阴 ) 太 与温 肾( 阴 ) 少 之别 。温 脾止 利 , 理 中丸 大便秘 结证候 的。《 寒 论》15 2 6 3 1 3 4条 用之 , 选 伤 0 ,5 ,2 ,7 则属 于 ( ( 8 ) 桂枝人参汤 (6 ) 汤) 36 、 13 。其 中, 后者为与痞证 的类证 鉴别 “ 泻燥 热实邪 以止利 的通 因通用 ” 。12条 十枣 汤之逐水 止 通 法 5 而设 , 适用 于既有表证又有里虚 的表里 同病 , 有表里两解 , 重在 利 , 但 也属通因通用之治 , 适用于 水饮 内停 , 趋大肠 之下利 。《 下 金 温里之功 。温 肾阳止 利 , 首选 四逆 汤 , 原 文 2 5 3 7 3 3 匮要略 》 则 如 2 ,1 ,5 , 的甘遂半夏 汤证 , 属逐 饮止 利 , 则 适用 于肠 有 留饮 而下 3 4 30,8 ,8 5 ,7 3 8 3 9等条。 利者 。 13 清温并用止利 法 此法主要治疗寒热错杂 的下利证 , . 一般 是 2 3 利小便实大 便 法 若 体 内水 液代谢 发 生紊 乱 , . 当入 膀胱 之 上热下寒证 , 因此 , 清” 针对 上热 , “ ” 其“ 是 其 温 是针 对下寒 。所 水 , 不循 常道反趋人大肠 , 即可致利。治疗这种下利 , 就要着 眼于 以 , 根本上说 , 从 仍属 温阳止利 的范畴 。但 本下利证 的病机寒 热 调节水液之代谢 , 即所 谓“ 利小便 实 大便 ” 。亦 即强 化膀 胱 的气 错杂 , 又有不 可 明确 划 分 的上 热 下寒 的情 况 , 乌 梅 丸所 治 的 化排水之功能 , 体 内之水少 走大肠 , 如 让 那么 大便 自然就 “ ” 实 了。 如 19条 即提到的下 利 “ 5 复不 止者 , 当利其 小便 ” 即指 用此 法。 , 3 6条 五 苓 散 证 、1 8 3 6条 真 武 汤 证 , 都 可 归 属 于 “ 小 便 以 实 大 也 利 作者简介 : 赵桂 芝 ( 9 1), 汉族 ) 山东莱阳人 , 17 一 女( , 现任 山 东中医药高等 便” 的具体证治 。其 中 , 法 五苓 散适 于下 利水 泻 , 兼小 便短 少的 专科 学校讲师, 学士 学位 , 主要从 事中医基础理论的教 学和研 究工作. 水 湿下利证 。真武汤适 于 阳虚 水泛下 利证 , 以阳虚水 泛 、 心悸 厥

名医姜建国:辨证“千古疑案”厥阴病

名医姜建国:辨证“千古疑案”厥阴病

名医姜建国:辨证“千古疑案”厥阴病姜建国教授精研伤寒论近四十年。

是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齐鲁伤寒学派”的负责人。

其学术思想自成一派,特点鲜明。

尤其是对“千古疑案”厥阴病的讲解,让人耳目一新。

厥阴病作为六经病之一,在《伤寒论》中有着非常多的疑难和争论。

民国医家陆渊雷,对厥阴病篇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

第五版《伤寒论》是由国内著名的四位伤寒学家编写,厥阴病的编写体例也与前五经不同。

姜教授从更深的思维角度出发,为我们详细的归纳了有关厥阴病的几个问题。

厥阴的涵义1.阴气最少的意思。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三阴中,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阴气最少。

太阴和少阴发展到尽头就是厥阴,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即使津液下泄也不渴,说明水量很多。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阴气较少,津液下泄伤阴,所以口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即使不泄泻,也觉得渴。

所以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

即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气有多少,异用也。

”1.阴气最少的意思。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三阴中,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阴气最少。

太阴和少阴发展到尽头就是厥阴,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即使津液下泄也不渴,说明水量很多。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阴气较少,津液下泄伤阴,所以口渴。

“厥阴之为病,消渴”,即使不泄泻,也觉得渴。

所以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

即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气有多少,异用也。

”2.阴阳之枢的意思。

《素问·阴阳类论》:“一阴至绝作朔晦”。

朔,指阴历每月第一天的月亮,阴历每月第一天要生出一个小月牙,生出一线光明,因此朔即为阳。

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的月亮,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天上有月亮,但看不见,因为整个月体无光,没一点光明,即为阴。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2014年1月19日佛手老师《伤寒论》复习第16课

2014年1月19日佛手老师《伤寒论》复习第16课

2014年1月19日佛手老师《伤寒论》复习第16课第13条原文解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风”性属“阳”而主“动”,为百病之长,且轻扬疏泄。

在风的广义致病因素中,是内含有厥阴失潜之阳、少阳热郁之火的概念。

是与《内经》中的“煎厥与薄厥”者,同类归属,都为用阳处于悍的阶段。

太阳中风者,正阳奋起御邪。

正邪之气相搏,临症出现“脉浮,头项强痛,发热,汗出而且恶风寒”是也。

太阳中风邪之气,“发热汗出,营弱卫强”者,表阳释放中的热量,既驱邪气,也释阳气;热量蓄滞后,内含有大量的水阴之气,故“发热”者,必有水阴之气的参与,否则成为厥阳独行。

即论中所曰:“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阳无阴故也”。

即《内经》所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顺便解释一下:“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指的是用阳处悍的阶段。

“者”,语气助词。

“张”,亢奋;“精绝”,指阴精耗损之意,泛指血亏及汗血水津,即阴与阳的载体。

精血是在用阳悍的情况下,受到亏损。

“辟积”:中医术语,指病邪积聚。

“于夏”:在夏天。

“煎厥”:古病名。

指内热消烁阴液而出现昏厥的病症。

多因平素阴精亏损,阳气亢盛,复感暑热病邪的煎迫而致。

临床表现:“耳鸣、耳聋、目盲”、甚则突然“昏厥”,病势发展十分急骤。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目盲”,指眼睛看不见;“耳闭”,指耳朵听不见;“溃溃乎”,形容水流冲决河堤的样子。

“都”(水泽所聚谓之都。

——《水经注·水文注》)通“渚”(小洲曰渚。

——《说文》引《尔雅》传:“渚,小洲也。

”),此指防水之堤;“汩汩”:gǔ,音“古”。

水流涌泄不止的样子。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姜建国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伤寒学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姜师治疗不孕症,首创三调理论,平治权衡,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三调理论,平治权衡“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祖国医学对孕育的机理可概括为:肾气充实,真阴充沛,任冲脉盛,癸水应候,阴阳相合,两精相搏,子宫受摄,温煦育麟。

根据这一机理及女子的生理病理特点,姜师提出治疗不孕症的“三调理论”。

1 调阴阳——重在调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伤寒论》亦强调“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可见阴阳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调和阴阳即是治病的大法。

而女子属阴,阳虚多见,正如《圣济总录》所说:“妇女所以无子者,冲任不足,肾气寒也”。

临床上大部分的不孕症患者具有行经时少腹冷痛、腰膝酸冷,或平素畏寒、四肢不温,皆是阳气不足,宫寒不孕的典型表现。

因此姜师调阴阳总以调阳为主,阳生方能阴长。

药用紫石英、菟丝子、巴戟天、二仙汤,阳虚较重则加小茴香、肉桂等暖宫助孕。

同时又借鉴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理论,常配伍枸杞子、女贞子等滋阴之品,如此平治于权衡,以求阴阳互相生化。

2 调气血——重在调血“凡男女胎孕所由,总在血气,若血气平和壮盛者,无不孕育,育亦无不长。

其有不能孕者,无非气血薄弱……则必以调和血气为主,斯为万全之策”。

姜师认为女子属阴,月事以下,阴血养胎,因此调和气血,重在调血。

而调血之法无非虚实之两端,“虚则补之”“血实宜决之”。

对于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少华,舌淡苔白,平素易头晕心悸的患者,姜师常以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等补血调血;对于月经稀发、痛经、血块多、经色紫黯,舌有瘀斑,或西医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姜师则以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调经,重者加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等破血逐瘀。

伤寒论讲义绪论

伤寒论讲义绪论

病证 病 位
病性 病 势
太阳病 膀胱经 腑 体表 阳证 阳证初起
阳明病 胃肠 胃经
阳证 阳证极期
少阳病 胆经 胆腑 三焦 阳证 阳证
太阴病 脾经 脾脏 四肢 阴证 阴证初起
少阴病 心 肾 肾经
阴证 阴证危重
厥阴病 肝 肝经 心包 阴证 阴证终末期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伤寒论》的注家与著作
唐宋八大家:
晋·王叔和(《脉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 朱肱(《南阳活人书》)、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 郭雍(《伤寒补亡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二伤寒论的内容二伤寒论的篇章结构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中十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98条112方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後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三内容
二.《伤寒论》的作者生平
《伤寒论》原是《伤寒杂病论》组成部分 作者: 张机,字仲景(150~219)
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伤寒论讲义精华.

伤寒论讲义精华.

伤寒论讲义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编委会2008年11月24日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提纲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二)、太阳伤寒(三)、太阳温病三、太阳病愈期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2、桂枝汤禁例3、桂枝汤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桂枝加葛根汤证)(2)、兼肺失宣降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兼阳虚漏汗证(桂枝加附子汤证)(4)、兼胸阳不振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5)、兼气营两虚证(桂枝新加汤证)(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2、麻黄汤禁例3、麻黄汤证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葛根汤证)(2)、兼邪迫阳明证(葛根汤证及葛根加半夏汤证)(3)、兼里热烦燥证(大青龙汤证)(4)、兼里有水气证(小青龙汤证)(三)、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2、桂枝二麻黄一汤3、桂枝二越婢一汤二、太阳病腑证(一)、蓄水证(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第三节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概论(一)、变证成因及治则(二)、辨虚证实证(三)、辨表里先后治法二、热证(一)、热扰胸膈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2、栀子厚朴汤证3、栀子干姜汤证4、栀子汤类方禁例(二)、邪热雍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三)、热盛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四)、热利证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2、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三、虚证(一)、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二)、脾虚证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3、小建中汤证4、旋覆代赭汤证5、桂枝人参汤证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三)、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2、茯苓四逆汤证3、真武汤证(四)、阴阳两虚证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3、炙甘草汤证四、结胸证(一)、结胸辨证(二)、结胸证治1、热实结胸(1)、大陷胸汤证(2)、大陷胸丸证(3)、小陷胸汤证2、寒热结胸(三物小白散证)(三)、结胸治禁及预后五、脏结证六、痞证(一)、成因及证候特点(二)、痞证证治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附子泻心汤证3、半夏泻心汤证4、生姜泻心汤证5、甘草泻心汤证七、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八、火逆证第四节太阳病类似证一、悬饮证(十枣汤证)二、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三、风湿痹证1、风湿表阳虚证(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2、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甘草附子汤证)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阳明病纲要一、阳明病提纲二、阳明病病因来路三、阳明病脉证特点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经证(一)、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证)(二)、胃热津气二伤证:1、白虎汤证。

香港讲稿伤寒论2004.1

香港讲稿伤寒论2004.1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山東中醫藥大學
〖析疑〗
①脉浮缓之本义 ②芍药敛汗吗? (《伤寒思辩》226 页)
论证:1、《本草经》:味苦,破阴结、通血痹、利小 便 2、仲景方:大柴胡汤、四逆散、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3、《内经》:酸苦涌泄(酸则收)——常变思维
生 活血 消食
4、酸泄之药:山楂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临床应用] ①刘惠民治毛主席感冒案 ②脑瘤术后水肿案 辨治思维:突破麻黄发汗平喘框框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山東中醫藥大學
③前列腺肥大癃闭案 辨治思维: A、麻黄是如何利水的? B、病在下取之上治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通调水道 整体观念
提壶揭盖
气行则水行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山東中醫藥大學
蓄水证------五苓散证 〖原文〗 第71~74条 〖重点〗 小便不利、渴 桂枝 〖疑点〗 ①消渴 ②蓄水部位 〖释义〗
伤津(胃干) 大汗 损伤正气 渴 少少饮之 水饮内停 伤阳 三焦阳虚 气化失职 口渴
表邪不罢
津难上承
水难下输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小便不利
调和营卫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析疑〗 ①伤寒重证为何称太阳中风? (《李克绍学术经验辑要》30 页)
② “青龙”取义治水?还是发汗?
〖临床应用〗 ①空调病案 辨治思维:煎服环节的重要性 ②哮喘、无汗证、鼻衄、肾盂肾炎、风湿病、水肿等
2019年1月21日星期一
山東中醫藥大學
蓄水证 第二讲 蓄血证
素体瘀滞
表热内陷 瘀热互结 下焦蓄血证

伤寒论整理总结(K12教育文档)

伤寒论整理总结(K12教育文档)

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伤寒论整理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转载)经方之一,许多名医成名方---乌梅丸。

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肢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记得有一位名医说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见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

《伤寒论》重点总结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姜建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姜建国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六经提纲: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腹满.脉大(实证沉实而大,热证洪大滑数)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胸胁苦满.脉弦细.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脉弱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咽痛.脉沉微细.1.伤寒的涵义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 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2.《伤寒论》中变证得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4.简述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1.太阳伤寒的典型脉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 反映了寒邪致病的病理特点 2.太阳中风的典型脉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反映了风邪致病的病理特点.3.温病的典型脉症:发热而渴.不恶寒.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卫分证,亦有恶寒,但多伴微渴.舌红.脉数与中风.伤寒有别. 5.“荣弱卫强”的含义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太阳中风证病机.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 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相同: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 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 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相同: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9.为何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汤加葛根,而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却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因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为风寒之邪阻滞太阳经腧,使津液不能濡养经脉所致,如用峻汗的麻黄汤加葛根发汗,恐其过汗伤正损伤津液,难以达到升津液.濡润经脉之目的.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这样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且方中之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既可缓筋脉之急,又为津液生发之源.10.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中为何加入芍药?p26/168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脉促胸满>,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桂枝加芍药汤<新加汤用于荣虚身痛的证治,身疼痛,脉沉迟>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下,邪陷太阳的证治11.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主要证候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辨证要点不汗出而烦躁.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则源于无汗.病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里热.方用大青龙汤.配伍意义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资汗源.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12.试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主要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喘,脉浮紧病机外感风寒,内挟水饮.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配伍意义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再配以桂枝更增解表通阳散寒之力细心.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与干姜相伍,又可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以上诸药皆为辛温之品,恐其辛散太过,故加两味酸敛之品: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酸敛护阴,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 另加炙甘草调药和中. 诸药合用可奏外散风寒,内蠲水饮之功13.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点相同:.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 治法上两者都是表里双解, 以辛温发汗解表为主.区别主要在于里证的不同: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以烦躁为主证,治疗上要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证之里证为水饮内停,以咳喘干呕为主症,治疗上兼以温化水饮.14.表郁轻证有几种类型?试述其证治异同.类型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脾一汤证三证相同点病机均为表郁邪微,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治法均为辛温微汗.不同桂麻各半汤证为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治以小发其汗,用桂枝汤.麻黄汤两方各取1/3 用量相合,在三方中发汗力最大;桂二麻一汤证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治法为微发其汗,取桂枝汤原量的5/12,麻黄汤原量的2/9,按两方比例2:1组方,其发汗力量较桂麻各半汤为轻;桂二越一汤,属表郁兼内热,除寒热并见外,尚有轻微的里热烦躁,治以辛温微汗,兼清里热,取桂枝汤与越脾汤按2:1量合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15.表里同病,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即当表里同病时,可根据表里证的轻重缓急分别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不同的治疗方法.(1)先表后里.乃治疗常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表证较重.里证属实且病势不急之情形.若不遵循这一原则,反而先行攻下,则可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故仲景曰“此为逆”也.如太阳蓄血轻证兼表证,热痞兼表证等即属此类;(2)先里后表.是治疗之变法.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属实或属虚但病势急重之病证,若不先治其里,必致证情危贻,往往影响患者生命,故先治其里,待里证缓解后再议解表.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少阴阳衰阴盛兼表证等;(3)表里同治.即表证里证同时治疗的方法,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较轻,表邪不著,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则表证不解的病证.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又有偏重于表,或偏重里,或表里并重之分,如大青龙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即是其例.16.简述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脾一汤证有何异同相同均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之证.不同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证重,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故方中发汗解表之麻桂和清泻里热之石膏用量较大,较之桂二越一汤,少一味益阴的芍药,多一味宣肺降气的杏仁,其发汗解表,内清郁热之功较强;桂枝二越脾一汤证表寒里热证轻,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微见烦.渴,故治法宜小发其汗,兼清郁热.17.简述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1)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2)心阳虚烦躁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3)心阳虚惊狂证:惊狂,卧起不安者. 治法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方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4)心阳虚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药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治法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18.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真武汤证主要是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利等19.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相同同属热痞,不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治以泄热消痞.方用大黄黄烈泻心汤.方中大黄泄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清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附子泻心汤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治以泄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20.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异: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2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侯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临床意义: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形之邪.附子泻心汤证侯: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复有恶寒,汗出,卫阳不足之证.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煎服法: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芩.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临床意义: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 以利温经复阳.同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病机寒热错杂于中,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兼水食内停中虚更甚证候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呕吐较重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痞利较甚,兼干噫食臭)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痞利最重)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降逆宣散水气和中补虚,消痞止利方药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重用半夏降逆止呕重用生姜宣散水饮,同时减少干姜的用量重用炙甘草,以补虚和中22.论述黄连汤证的病机.主证.治法.方义.方中为何使用桂枝?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主证胸中有热而气逆,所以欲呕吐;腹中有寒邪而气滞,所以腹中痛.本证热者自热,寒者自寒,格拒不交,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汤.方义黄连清在上之热,干姜温在下之寒,二药相伍辛开苦降为主药.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和中, 半夏降逆和胃止呕. 桂枝辛温散寒,宣通上下之阳气,使寒热得调,则疾病自愈.23.五苓散主治何证?其主证.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五苓散主治太阳蓄水证. 小便不利太阳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水液内停,;口渴喜饮水蓄于内,阳气不能化气升津;微热.脉浮或浮数表证不除,正邪相争,烦躁不眠,口渴欲饮汗出过多,伤及胃中津液水入即吐蓄水重证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健脾气,助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行水,兼解表. 本方用作散剂,取其发散之意,服药期多饮暖水以助药力.24.试述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方药如何?它与五苓散证有何不同?主症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小便不利等.病机少阴阴虚,水热互结.治法滋阴清热,淡渗利水.治法猪苓汤. 方中阿胶滋阴润燥,化濕清热利水不伤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共为养阴润燥,清热利水.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主要区别,1.症候性质的不同,猪苓汤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五苓散证性质属寒,阳气不足.2.病变部位的不同,猪苓汤证是里证,五苓散证是表里同病3.临床表现上,猪苓汤证有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下利等;五苓散证可见脉浮身有微热,甚则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 4,治法上,清热育阴利水;化气行水,兼解表.5.用药上,除共用茯苓.猪苓.泽泻外,猪苓汤用阿胶滋阴,滑石清热;五苓散用白术健脾,桂枝通阳化气解表.25.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的证治异同?相同都属下焦水停证,病机均有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证候表现均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特点,治法上均以利水为主,均用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不同猪苓汤证是阳明病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热,阴液不足.其脉浮发热是里热,口渴为津伤.水蓄,且有不恶寒.舌红少苔等见症.治宜清热利水育阴,方中用化濕.阿胶清热滋阴,而不用温热的桂枝.白术.五苓散证是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水寒互结于下焦,其证性质属寒,里无热邪.其脉浮发热是表证;口渴是水蓄而津不上承,且伴有恶寒.舌苔白等表证.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中用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兼以解表.26.真武汤和附子汤如何区别运用?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异:真武汤—病机水湿泛滥(变动不居)主症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小便不利治法温阳化气,以散水饮方药附术半量,重用生姜以温散水饮,不用人参附子汤—病机寒湿凝滞,经脉不利主症背恶寒,手足冷,身体骨节疼痛治法温补元气,以祛寒湿方药倍用术附,去姜加人参以温补阳气27.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如何鉴别.相同均属下焦水气为患.不同真武汤少阴水脏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而成,其证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为主,兼见阳虚寒盛之象,治当温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之法,五苓散.28.猪苓汤证与真武汤证如何鉴别?相同均属水气为患, 均有咳.呕.下利.小便不利之症.不同:猪苓汤证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化,水热烦扰, 兼有心烦不得眠.小便短赤不利.舌质偏红而少津,治宜育阴清热利水.真武汤证少阴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寒浸渍, 兼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而色白.舌淡苔滑等, 治宜温阳化气利水.29.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鉴别点在于:苓桂术甘汤证是由于邪在太阳,治当汗解,而反用吐下之法,损伤脾胃之阳,脾运失职,水饮内停,而阳虚不能升清于上,则清窍反被上冲之水气所蒙,故起则头眩;真武汤证是由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证虽解,而少阴阳气大伤,肾阳亦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上下内外, 若清阳不升,清窍反被上逆之水气所蒙,故头眩.两证均为水气为病,都可致头眩,但一病在脾,一病在肾.脾虚水停常伴见心下逆满,气上冲心,不思饮食,脉沉紧,肾阳虚水泛则常伴有畏寒肢冷,心悸等, 治疗上前者温阳健脾,用苓桂术甘汤;后者温肾利水,用真武汤. 30.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坏病即变证,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31.何为水逆证,其产生的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外散风寒.方药:五苓散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32.试述如何治疗蓄血证(蓄血证可用哪三方进行治疗,三者如何鉴别?).蓄血证可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疗.三者都可治疗蓄血证,但病情有轻重之分,病势有缓急之异,鉴别:桃核承气汤证为邪热与瘀血初结,血结不坚不深,病证尚浅,主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且有“血自下,下者愈”的转归.当表证已解,血不自下,治以泻下瘀热.方药桃核承气汤. 方中桃仁活血化瘀;桂枝通经活血,以助桃仁;大黄清泻热邪,去瘀生新;芒硝软坚散结;炙甘草调和诸药.抵当汤证为邪热与瘀血久结,血结较深,病势较急,病情较重,主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脉沉而微或沉结,治以破瘀泄热.方药:抵当汤. 方中大黄泻热逐瘀;桃仁活血化瘀以滑利;水蛭.虻虫破瘀积恶血.抵当丸证为瘀热内结,病势较缓,主证仅见少腹满,小便自利.治以泻热逐瘀,峻药缓图方药:抵当丸.药物组成与抵当汤完全相同,水蛭.虻虫用量减少,桃仁用量加重,改汤剂为丸剂,并以水煮丸,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药力轻缓而绵长.33.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相同均为太阳表邪不解,随经入里.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不同点: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智方面的主证, 如其人如狂或其人发狂,因邪结于气分,不关气分,故小便多自利.两者的鉴别要点: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34.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如何区别使用?抵当汤与抵当丸两者用药相同,但用量与剂型却不同,故主治证也不同.抵当汤用量大且为汤剂, 药力峻猛,取效迅速,用于治疗蓄血之重证且病势较急,临床可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 身黄,脉沉结或沉微.抵当丸方中水蛭.虻虫.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且改汤剂为丸剂,使攻逐瘀血力量缓和,用于治疗蓄血重证,但病势较缓者.35.大.小结胸证:1.小结胸证病变范围比较局限,“正在心下”,仅限于胃脘部;大结胸证则从胸膈到心下甚至波及少腹2小结胸证“按之则痛”;大结胸证痛而拒按.3小结胸证为痰热互结;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4小结胸证宜清热化痰散结,方用小陷胸汤;大结胸证宜邪热逐水开结,方用大陷胸汤.36.如何区分结胸证与痞证?相同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但两者病机.主证.治法等却大不相同.不同结胸证病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以攻逐破结.痞证病机无形之邪气壅塞于心下,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主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治以和胃消痞为主37.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相同皆有下利之症.不同:葛根汤证表证突出,病机太阳表邪,内迫大肠证候特点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因里无热邪,故见舌淡,溲清,排泄物臭秽不甚,无肛门灼热等症状.治用葛根汤,解表升阳止利.葛根芩连汤证里证突出,病机表邪内陷,热迫肠腑,证候特点发热.喘而汗出口苦.苔黄.溲赤.肛门灼热.利下臭秽等里热见证,治用葛根芩连汤,清热解表止利.38.何谓阳明病外证?其病机如何?阳明病外证,即阳明里热实证反映于外的证候,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里热炽盛,蒸腾于外,则见身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见汗自出;表邪已解,故不恶寒;里热亢盛,故反恶热.此皆阳明里实证之外候,为阳明热证与实证所共有,也是阳明病的辨证要点.39.阳明热证.实证:病机:津伤燥化,阳明热实.阳明热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实证之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焦燥,脉洪大滑数或沉实而大40.试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的组方配伍.功用的异同,阐述三方所主治证候的区别.相同均用大黄, 均有攻下热实的作用,主治阳明腑实证, 症见发热或潮热,心烦,腹胀满,大便难等.不同调胃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以大剂芒硝,辅以甘草,具有良好的通便泻热作用,且泻下而不伤肠胃, 适用于阳明腑实燥热重而结聚较轻的证候,症见蒸蒸发热,心烦较重,兼有腹胀满,大便硬等.大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芒硝,并合以厚朴配枳实,全方具有通便泻热,攻积导滞的作用,适用于阳明热重,肠胃结聚亦重,症见潮热,心烦讝语,腹胀满痛,大便闭结等.小承气汤组方配伍大黄配以小剂量的厚朴.枳实,全方虽有泻下导滞的作用,但力量较轻,适用于阳明腑实轻证,症见微热,或潮热,微烦,大便硬等41.比较三承气汤的病机.主症.治法与方药组成调胃承气汤病机里热但不甚实,虽有结滞,大便常未至坚硬者主症如实热在胃,心烦者胃气不和谵语者,胃实燥热腹胀满者,蒸蒸发热者,治法泻热和胃方药组成方用大黄泻热开结推陈致新,重用芒硝意在泻热,炙甘草甘平和中,顾护胃气.小承气汤病机里热不甚但也成实,大便硬未至潮热者主症大便硬而微烦,谵语,下后大便复硬而少者治法泻热通便,行气导滞.方药组成方用大黄泻热去实推陈致新以荡涤肠胃,厚朴行气陈满,枳实行气破结.大承气汤病机热甚而实,大便硬,发潮热者,或燥屎已成者主症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谵语,治法攻下热实,荡涤燥屎,方药组成方中大黄泻热荡实,芒硝泻热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破滞开结42.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且见脉浮. 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 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少阳病头痛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 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43.三阳病均有发热,请简述各自的特点及其机制.太阳病之发热为发热恶寒并见,病机风寒袭表,正邪交争于体表所致. 阳明病之发热身热而不恶寒,病机病邪入里,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所致.少阳病之发热往来寒热,病机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交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44.(论述)简述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病机.治法及代表方义证候特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后世称之为小柴胡汤“四大主症”.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往来寒热;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故默默而寡言;木郁克土,脾失健运,故不欲食;胆火内郁,火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频频作呕.病机少阳受邪,枢机不利,胆热内郁,脾胃失和,治法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方中柴胡.黄芩和解疏郁;生姜.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45.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是什么?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试举例说明。

小柴胡汤临证辨治体会

小柴胡汤临证辨治体会

小柴胡汤临证辨治体会摘要分析小柴胡汤的组方、临证加减,认为伤寒论经方在现代医疗工作中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伤寒论小柴胡汤经验概述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其方药组成: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半夏12g,生姜9g,甘草9g,大枣4枚。

方中柴胡苦平,《神农本草经》谓其治心腹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对胸胁苦满有特效,故为此方之主药。

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补虚也。

病之所以传人少阳,主要为胃气失振,气血不足所致,用人参、大枣、甘草祛邪,清代大医家徐灵胎谓“小柴胡之妙在人参”,确为见道之语。

依笔者经验,人参价格昂贵可用党参30g代替。

但凡有小柴胡汤证者,其素体均较虚弱。

外邪入侵,直中太阳,若患者气血较弱,正气不能将邪御与肌表之外,邪气便传人阳明,若正气仍不能将邪祛除,则进而传人少阳,故致邪郁少阳。

《伤寒论》中虽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之说,临床中却无此绝对,但此条却说出了外邪人侵人体之途径,故体虚之人也多见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第97条:气血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结于肋下。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在使用此方时,《伤寒论》也给我们给出了标准,如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并见胸中烦而不呕,或泻,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嗽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第一句便说出了使用小柴胡汤的四条主症,后一句为凡见此类病症若见小柴胡汤四大主症之一者,便可使用小柴胡汤,四症不必悉具,从而此条为我们使用小柴胡汤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典型病例患者,女,47岁,2009年10月3日初诊。

自诉咳嗽近1个月余,肩肘外侧疼痛不适近1年,自服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显,夜间咳甚,吐白黏痰,伴有口干口苦,喜冷饮,胸胁满闷,苔薄黄,脉弦数。

证属胆热内郁,枢机不利。

伤寒论十讲姜建国课件

伤寒论十讲姜建国课件

生 酸泄之药:山楂

活血 消食
芍药甘草汤:苦甘化阴(与酸甘化阴关系)
标本兼治
芍药—滋阴养血 甘草—补中益气 芍药—活血通络 甘草—甘缓挛急
治本 治标
结论: 芍药养阴以和营,桂枝发汗以调卫。 桂枝汤属扶正解表之方。
3、解肌与解表是否相同?
肺—皮(表)—卫——卫强
由 脾—肌(肉)—营—营弱(桂枝汤证病理特征)—解肌。
则愈,宜桂枝汤。
〖重点〗阴弱者汗自出,脉浮弱,先其时发汗。 〖疑点〗1、脉浮缓
2、芍药、大枣 3、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4、解肌
〖释义〗 阳浮(卫强)
〖方解〗
阴弱(营弱)
发热 汗出
营卫不和
第一层 第二层
桂枝辛温 芍药苦平 生姜 大枣
第三层 炙甘草
祛风解肌以调卫 调补阴血以和营
佐助桂枝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1、老人红斑狼疮感冒误诊案(桂枝汤主治)
(酸楚、头昏、鼻塞、咽不适、脉弱)
辨证思维提示:桂枝汤证不一定非有自汗。( 42条脉浮弱当 以汗解) 2、山青舞蹈班学员左腿酸痛案(怕凉、易出汗,脉弦细)( 桂枝加芍药汤) 辨证思维提示:赤白芍各20克,三剂而愈,养阴不会如此速效 ,显示通络缓急之治。 3、妇女周期性腹疼案 辨证思维提示:先其时发汗——定时论治
桂枝汤加减方证(兼证)
• 1、兼喘(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为什么不加麻黄?) • 2、兼脉促胸满(21)桂枝去芍药汤 • (脉促——中手促上击——读书问题) • 3、兼项背强几几(14)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
大力开表,祛寒泄阳 清宣郁热,烦躁自止 调和营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提纲: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腹满。

脉大(实证沉实而大,热证洪大滑数)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胸胁苦满。

脉弦细。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脉弱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咽痛。

脉沉微细。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1.伤寒的涵义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2.《伤寒论》中变证得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4.简述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

○1.太阳伤寒的典型脉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充分反映了寒邪致病的病理特点。

○2.太阳中风的典型脉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充分反映了风邪致病的病理特点。

○3.温病的典型脉症:发热而渴、不恶寒。

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卫分证)亦有恶寒,但多伴见微渴、舌红、脉数等。

与中风、伤寒有区别。

5.“荣弱卫强”的含义是什么?“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

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影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6.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P39/63麻黄汤之喘因肺合皮毛,表闭肺气不宣所致,症见喘而无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寒,苔白,脉浮紧,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滞,肺气失宣。

麻杏甘石汤是邪热迫肺,肺气不利,逆而作喘,证见喘、咳、汗出、无大热、口渴、苔黄脉数。

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

小青龙汤因水饮内停引起肺气的肃降则喘,证见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

病机为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寒饮犯肺。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喘乃风寒迫肺,肺气上逆,证见自汗出、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缓,病机是素有喘疾之人中风而诱发气逆作喘,或太阳病误下邪入肺中,肺气不利作喘7.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

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9.为何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汤加葛根,而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却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因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为风寒之邪阻滞太阳经腧,使津液不能濡养经脉所致,如用峻汗的麻黄汤加葛根发汗,恐其过汗伤正损伤津液,难以达到升津液、濡润经脉之目的。

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

这样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

且方中之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既可缓筋脉之急,又为津液生发之源。

10.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中为何加入芍药?p26/168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治<脉促胸满>,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桂枝加芍药汤<新加汤用于荣虚身痛的证治,身疼痛,脉沉迟>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下,邪陷太阳的证治.11.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

大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

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

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则源于无汗。

总的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故其治法为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方用大青龙汤。

方中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资汗源。

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

12.试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

小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喘,脉浮紧。

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挟水饮。

治宜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用小青龙汤。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再配以桂枝更增解表通阳散寒之力;细心、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止呕,与干姜相伍,又可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以上诸药皆为辛温之品,恐其辛散太过,故加两味酸敛之品: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酸敛护阴,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

另加炙甘草调药和中。

诸药合用可奏外散风寒,内蠲水饮之功。

13.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点。

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在治法上两者都是表里双解,以辛温发汗解表为主。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里证的不同: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故以烦躁为主证,治疗上要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证之里证为水饮内停,故以咳喘干呕为主症,治疗上兼以温化水饮。

14.表郁轻证有几种类型?试述其证治异同。

表郁轻证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和桂枝二越脾一汤证三个类型。

三证所同者,是病机均为表郁邪微,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治法均为辛温微汗。

所不同的是,桂麻各半汤证为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治以小发其汗,用桂枝汤、麻黄汤两方各取1/3用量相合,在三方中发汗力最大;桂二麻一汤证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治法为微发其汗,取桂枝汤原量的5/12,麻黄汤原量的2/9,按两方比例2:1组方,其发汗力量较桂麻各半汤为轻;桂二越一汤,属表郁兼内热,除寒热并见外,尚有轻微的里热烦躁,故治以辛温微汗,兼清里热,取桂枝汤与越脾汤按2:1量合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

15.表里同病,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综合全论,《伤寒论》对表里同病的复杂证候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表里先后治则,即当表里同病时,可根据表里证的轻重缓急分别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1)先表后里。

乃治疗常法,此原则主要适用于表里同病儿表证较重、里证属实且病势不急之情形。

若不遵循这一原则,反而先行攻下,则可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故仲景曰“此为逆”也。

如太阳蓄血轻证兼表证,热痞兼表证等即属此类;(2)先里后表。

它是治疗之变法。

多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属实或属虚但病势急重之病证,若不先治其里,必致证情危贻,往往影响患者生命,故先治其里,待里证缓解后再议解表。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少阴阳衰阴盛兼表证等;(3)表里同治。

即表证里证同时治疗的方法,多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较轻,表邪不著,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则表征不解的病证。

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又有偏重于表,或偏重里,或表里并重之分,如大青龙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即是其例。

16.简述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脾一汤证有何异同。

大青龙汤证与桂二越一汤证均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之证。

但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证重,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故方中发汗解表之麻桂和清泻里热之石膏用量较大,较之桂二越一汤,少一味益阴的芍药,多一味宣肺降气的杏仁,其发汗解表,内清郁热之功较强;儿桂二越一汤证表寒里热证轻,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微见烦、渴,故治法宜小发其汗,兼清郁热。

17.简述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

(1)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方药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2)心阳虚烦躁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

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3)心阳虚惊狂证:惊狂,卧起不安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

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

(4)心阳虚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

18.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

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真武汤证实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

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

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不利等。

19.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

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

治以泄热消痞。

方用大黄黄烈泻心汤。

方中大黄泄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

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清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

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

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

治以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用附子泻心汤。

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20.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