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简介

合集下载

一文了解“德化白瓷”

一文了解“德化白瓷”

一文了解“德化白瓷”德化窑象牙白白瓷凸花高足簋白的如此美丽,德化白瓷以白闻天下,而且造型优美,以观音像最为出名。

传统的中国瓷器首先由外国人著录研究,充分显示了其外销瓷的特殊身份,而大量出现的欧式德化产瓷器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德化瓷的历史归根结底是海洋文明冲击下发展起来的,是海洋的诱感让它被追传播和创新,从而声名远扬,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位置。

宋元时期所烧制之青白瓷釉色偏白,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略带黄或乳白,故称为猪油白,釉面感觉较硬。

德化瓷于明清之际闻名海外,主要有杯、炉壶、碗壶、碗及瓷塑,其中又以瓷塑最具观赏性及收藏性。

德化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此处瓷土丰,水源足,交通便利,自宋代起至明清巅峰时期外销至欧洲,十分受到贵族的赏识,其中又以各式白瓷人物造像最吸引欧美藏家。

明代中晚期,瓷塑名家何朝宗、何朝春、张寿山、林朝景等人塑了一批美瓷,如观音、达摩、弥勒、如来、寿星翁、关公等,使得来自中国沿海的德化瓷器在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德化窑的象牙白瓷及其工艺之美为世人公认,在中国陶瓷史及世界陶瓷工艺中皆占有一席之地。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

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赵汝珍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辽白瓷和宋定窑白瓷的特点而言,在瓷胎方面,北宋定窑白瓷胎体轻薄细白、烧成温度高,瓷化程度好,敲击声清脆悦耳。

辽白瓷中精细的白瓷,胎体细薄坚硬,但数量较少,多数辽白瓷胎质颗粒粗糙,白中泛黄或泛灰,糅合不好,胎体常有干裂现象。

辽白瓷烧成温度比北宋定窑白瓷低,瓷化程度也不如定窑白瓷好。

德化陶瓷又称德化瓷,是福建德化的传统瓷雕塑烧制技艺之一。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德化白瓷工艺美术名词解释

德化白瓷工艺美术名词解释

德化白瓷工艺美术名词解释
德化白瓷是一种著名的工艺美术品,产于中国福建省德化县。

它以瓷质细腻,釉面光滑,色泽纯洁而著称。

德化白瓷的制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明清时期,德化白瓷达到了它的巅峰时期,成为了宫廷贡品和国内外收藏家的珍品。

德化白瓷的工艺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胎体轻薄:德化白瓷的胎体轻薄,而且质地坚硬,敲击声音清脆悦耳。

2. 釉面光滑:德化白瓷的釉面光滑细腻,手感舒适。

3. 色泽纯洁:德化白瓷的釉面洁白明亮,色泽纯净,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4. 工艺精湛:德化白瓷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德化白瓷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餐具、茶具、花瓶、雕塑等。

德化白瓷以其优美的外观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国内外收藏家的珍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白瓷茶壶的介绍和特点

白瓷茶壶的介绍和特点

白瓷茶壶的介绍和特点1. 引言白瓷茶壶作为传统的茶具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精美的外观、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秀的使用性能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白瓷茶壶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如何选购和保养白瓷茶壶。

2. 白瓷茶壶的历史渊源白瓷茶壶起源于中国,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代的白瓷茶壶主要以青花瓷为主,制作精美,工艺繁复。

宋代时期,白瓷茶壶逐渐流行,并成为大量制作的主流茶具。

明清时期,白瓷茶壶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成为当时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白瓷茶壶的特点3.1 精美的外观白瓷茶壶以其洁白如玉的外观而著名。

它的造型简洁、线条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白瓷茶壶的外观通常采用素雅的设计,不过分装饰,更能突显其质朴的美感。

3.2 独特的制作工艺白瓷茶壶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是瓷土的选料和烧制工艺。

瓷土的选料要求纯净、细腻,经过筛选、研磨和过滤等工序后,才能用于制作白瓷茶壶。

烧制工艺是制作白瓷茶壶的关键步骤,它需要在高温下进行,瓷胎经过多次烧制才能达到所需的质地和颜色。

3.3 优秀的使用性能白瓷茶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保持茶汤原味的特点。

白瓷茶壶的材质致密,不易吸附茶汤的味道,能够保持茶汤的原始香气和口感。

同时,白瓷茶壶的瓷壁薄而均匀,能够快速传热,使茶叶能够充分释放出香气和味道。

3.4 白瓷茶壶的种类白瓷茶壶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紫砂白瓷茶壶、青花白瓷茶壶和景德镇白瓷茶壶等。

紫砂白瓷茶壶是将紫砂和白瓷结合而成,既具有紫砂壶的优点,又有白瓷茶壶的外观优势。

青花白瓷茶壶则是将青花瓷和白瓷结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景德镇白瓷茶壶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4. 如何选购白瓷茶壶4.1 材质选择选购白瓷茶壶时,首先要选择质地坚硬、质地细腻的瓷土材质。

好的白瓷茶壶应该具有一定的透光性,表面光滑细腻。

4.2 外观设计外观设计是选择白瓷茶壶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以其纯净的白色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宋代开始,讲述中国白瓷的发展史。

宋代是中国白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白瓷以汝窑、定窑和钧窑为代表。

汝窑以其独特的青灰色釉和斑斓的变化而著称,其瓷器胎体瘦薄、坚硬,色泽沉稳而富有质感。

定窑则以纯白的釉面和青白色的装饰图案而受到世人喜爱,其特点是釉质润泽、色彩鲜明,且装饰纹饰繁多、雅致。

钧窑则以其釉面如剥脱的冰蓝和五彩缤纷的装饰而著称,钧瓷的釉色丰富多样,色调鲜艳,给人一种宝石般的美感。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元代的白瓷以青花瓷为主导,白地青花瓷成为当时的主流。

青花瓷是一种在陶瓷表面进行蓝色绘制的技法,采用的是青花颜料。

元代的青花瓷器装饰纹样以花卉、人物、山水等为主题,明亮的蓝色装饰与纯白的胎体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清新优雅的感觉。

明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白瓷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明代白瓷以景德镇窑为代表,景德镇窑被誉为“万M字四大名窑”。

明代白瓷的特点是胎体较厚,釉面亮洁,装饰图案丰富多样。

明代的白瓷以青花和五彩装饰为主流,青花以纯净的蓝色纹饰为主题,五彩则以绚丽的颜色和丰富的纹饰而著称。

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收官时期,白瓷的生产仍然保持活跃。

清代的白瓷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代表,清代白瓷的特点是胎体坚硬、厚重,釉面柔润而饱满,装饰纹饰以青花和釉下彩为主题。

清代的白瓷在造型、纹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瓷器工艺的高度。

中国白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以上所述是其发展的主要阶段。

无论是宋代的汝窑、定窑、钧窑,还是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景德镇窑,以及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白瓷在不同朝代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卓越和独特性。

总之,中国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其发展经历了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不同阶段。

每个时期的白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而且对于后世的陶瓷艺术影响深远,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瓷非遗项目

白瓷非遗项目

白瓷非遗项目白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珍贵艺术品之一,被誉为“东方瓷器之王”。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白瓷非遗项目在保护和传承中国陶瓷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白瓷的历史、制作工艺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白瓷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当时的白瓷以其纯白如玉的质地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赞誉。

到了宋代,白瓷逐渐成为主流瓷器,尤以汝窑、哥窑等著名。

明清时期,白瓷的制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当时宫廷贵族喜爱的瓷器。

白瓷的制作工艺在历代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白瓷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手工制作和烧制而成。

首先,选取高质量的瓷土,经过粉碎、过筛等工序,制成细腻的瓷泥。

然后,将瓷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型,如碗、盘、瓶等。

接着,进行修整和装饰,如刻花、镂空、绘画等,以增加艺术价值。

最后,将制作完成的白瓷放入窑中进行烧制,控制烧制的温度和时间,使瓷器达到理想的质地和色彩。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历多次反复,需要工匠们的耐心和精湛技艺。

白瓷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至关重要。

在现代工业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逐渐被机器替代,白瓷的制作工艺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因此,通过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使白瓷的制作工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一方面,非遗项目可以培养和传承白瓷制作工艺的技艺,通过师徒制度和传统工艺培训班等方式,将技艺传承给后人。

另一方面,非遗项目还可以推动白瓷的市场发展和创新,通过设计创新和市场推广等方式,使白瓷能够符合时代需求,增加其市场竞争力。

白瓷非遗项目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白瓷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通过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白瓷的价值和魅力。

此外,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和展览等方式,还可以促进白瓷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白瓷非遗项目在保护和传承中国陶瓷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传承白瓷的制作工艺和推动市场发展,可以使白瓷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48图欣赏中国历代白瓷之美,白瓷创烧何时?各朝代有何特点?

48图欣赏中国历代白瓷之美,白瓷创烧何时?各朝代有何特点?

48图欣赏中国历代白瓷之美,白瓷创烧何时?各朝代有何特点?中国白瓷的产生于中国陶瓷发展具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因现代白瓷的普及程度高,大众明显弱化了白瓷的地位。

陶瓷专家将白瓷的创烧成功定义为是我陶瓷科学技术史上第四个具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白釉瓷的国家。

那么,白瓷创烧何时?每个朝代的白瓷都有什么特点?48图欣赏中国各朝代白瓷文物之美。

什么是白瓷?白瓷(现代定义),胎和釉均为白色的瓷器。

然而,为烧制出白瓷,其胎、釉杂质要比青瓷更少,其中铁的氧化物仅占1%,或不含钛,以氧化火焰烧成,胎体才能够达到白色且纯净透明。

北宋白釉瓜棱提梁壶定州博物馆藏搁现代,白瓷的烧制似乎相当容易,然而,在古代如何将胎中铁含量控制在1%以下,却是很有难度的。

北宋白釉刻牡丹纹龙首注壶定州博物馆藏若按这个标准来研究中国白瓷,那么早期的白瓷怕是都不合标准。

因此,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白瓷是胎土为白色或较为纯净的浅色,大部分含铁氧化物只占1%,外施透明釉或乳浊白釉,以1200℃左右高温烧成的瓷器品种。

由于时代、原料、烧成温度的差异,最后成色出现白中泛青、白中泛黄等。

五代白釉凤首壶定州博物馆藏白瓷何时创烧?起源哪里?关于白瓷起源,历年来颇有争议,有北魏起源说、北齐起源说、隋代起源说。

据目前现有的考古资料,专家大体认为中国真正的白瓷起源于隋代以河南相州窑、河北邢窑为代表的豫北冀南地区。

1.白瓷“北齐起源说”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几件白釉器,在有很长一段时间认知里研究学者认定北齐邺城地区为白瓷起源地。

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白釉陶器,左:白釉绿彩长颈瓶;右上:白釉碗;右下:白釉四系罐但据研究比对,该几件白釉器并不符合白瓷标准,而是铅白釉陶器。

2.白瓷“北魏起源说”2005~2008年,巩义白河窑窑炉周围的一个灰坑中出土白瓷器,该批白瓷并未使用化妆土,其胎体细白、白釉微泛青,基本符合白瓷特点。

英国瓷器介绍

英国瓷器介绍

英国瓷器介绍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瓷器的国家,在公元16世纪中期,
英国已经生产出了一种白色透明的玻璃质瓷器。

这种瓷器名为“白瓷”。

在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白瓷生产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至18世纪末,英国已经有了较大规模的白瓷生产厂家,
在英格兰东南部和威尔士的一些地区还建立了若干小型白瓷生产工厂。

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英国的瓷器生产也是以手工制作为主。

一件白瓷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瓷土、釉料和装饰材料进行初步加工,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底”;第二阶段是将各种釉料与装饰材料进行调配,使釉料中含
有一定比例的金属氧化物和其他一些成分,这样就能制成一种有一定厚度和透明度的白色瓷釉;第三阶段是对瓷釉进行二次加工,即对瓷釉进行二次配比和调和,并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烧制。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对已经烧制好的白瓷进行最后加工,即对已经配好比例的釉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再次烧制。

白瓷制作中,使用较多的原料是高岭土。

—— 1 —1 —。

与德化白瓷有关的名人故事

与德化白瓷有关的名人故事

与德化白瓷有关的名人故事一、德化白瓷简介德化白瓷,源自我国福建省德化县,又称德化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德化白瓷以其胎薄如纸、釉色纯净、光泽典雅、造型优美而闻名于世。

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德化白瓷不仅是生活用品,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瓷中之王”。

二、与德化白瓷有关的名人故事1.董其昌与德化白瓷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董其昌对德化白瓷情有独钟。

他曾亲自参与设计制作德化白瓷,并将自己的绘画技艺运用到瓷器的制作中。

董其昌与德化白瓷的故事,体现了他与德化白瓷艺术的紧密联系,也为德化白瓷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乾隆皇帝与德化白瓷清朝乾隆皇帝酷爱德化白瓷,他曾多次派遣专员到德化采购白瓷,并将德化白瓷作为宫廷贡品。

乾隆皇帝对德化白瓷的喜爱,使德化白瓷在清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宫廷艺术的典范。

3.玛丽·居里与德化白瓷玛丽·居里是波兰裔物理学家、化学家,她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玛丽·居里与德化白瓷的关联,源于她在放射性元素研究中的严谨态度。

德化白瓷的纯净釉色和典雅光泽,使得其在放射性实验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德化白瓷的鉴赏与收藏价值德化白瓷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其优美的造型、纯净的釉色、典雅的光泽以及独特的工艺,使它成为瓷器市场的宠儿。

德化白瓷的鉴赏要点包括:造型、釉色、纹饰、工艺等。

收藏德化白瓷,不仅要关注其艺术价值,还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与传承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主要包括原料选材、泥浆加工、成型、晾晒、上釉、窑烧等环节。

制作德化白瓷的技艺世代相传,如今已经形成了世界闻名的德化瓷艺流派。

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传承,不仅保留了传统陶瓷的魅力,还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总结:德化白瓷作为中国陶瓷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凝聚了无数名人的智慧与才艺。

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

环球人文地理风物志遗产H e r i t a g e▲德化白瓷的胎釉晶莹剔透,如玉如脂,器型百变优美,栩栩如生,明代时曾远销欧洲各国,在中国海外贸易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福建省德化古瓷窑,是我国南方三大名窑之一。

从唐代一直到明清,德化白瓷的窑火千年未熄,堪称世界制瓷史上的一大奇迹。

早在北齐,中国就出现了白瓷。

德化由于地处偏远,唐代才开始烧制白瓷。

唐代德化诗人颜仁郁的诗句“东家西家地碓声”,就描绘了当时陶瓷生产的盛景。

这时的德化白瓷,瓷面较为粗糙,釉面呈现青色。

宋元时期,朝廷鼓励海上贸易,大大推动了德化白瓷的发展,此时德化白瓷逐渐成熟,烧成后形成自然的白釉,但还是带有淡淡的青色。

从明代中期开始,德化白瓷代表了当时生产白瓷的最高水平。

其瓷面温润如脂,洁白如玉,甚至可以清晰映出倒影。

德化白瓷的原料是当地的高岭土,其黏性较大,硅、钾含量高,烧制后多玻璃质,因而晶莹润泽。

由于材料配比、火候等不同,德化白瓷的胎釉呈现不同的颜色:象牙白色泽柔和,白中蕴黄;猪油白黄色更浅,润如油脂;葱根白则是完全的纯白;孩儿红是明代德化白瓷中的极品,犹如婴儿白嫩透红的肌肤。

这一时期,白瓷外销欧洲,深受欢迎,被称为“中国白”。

德化白瓷不但在胎釉上与众不同,其多变的器型也闻名中外。

德化白瓷主要分为人物、摆设和使用样式。

人物样式的德化白瓷叫做“瓷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大批瓷雕艺术家,他们不用彩绘,而是用最原始的白色表现出人物的悲喜嗔怒、人间百态,瓷雕题材大多取自宗教,包括佛家人物、道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如白衣观音、八仙过海、西王母等。

此外,还有西方的圣母玛利亚、耶稣等造型。

白瓷的摆设式样,主要按照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来设计,包括香炉、鼎、烛台等。

白瓷的使用样式更是取材广泛,从动物到食物再到风景,不拘泥于形式,变化多端,既美观又实用。

不同的器型有不同的装饰要求,德化白瓷的装饰工艺,以印花、堆贴、刻划、透雕为主。

印花工艺较常见,是用刻有图案的模具在胚体上压印而成,图案多采用青铜器上的上古祥瑞动物;堆贴,包括堆花和贴花,即把制好的花纹用泥浆黏贴于胚体上,多用于陈设艺术瓷、笔洗、茶罐等;刻划是在瓷胚烧制前,在表面刻划出形象。

关于白瓷的几个问题

关于白瓷的几个问题

2023-10-28contents •白瓷的定义与特性•白瓷的种类与工艺•白瓷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白瓷的鉴赏与收藏•白瓷的保养与维护目录01白瓷的定义与特性•白瓷是一种以瓷土为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

其特点是质地细腻、透光性好、硬度高,表面光滑明亮,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和实用性。

白瓷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代表性瓷器之一。

定义白瓷的透光性非常好,在阳光或灯光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影或物象。

1. 透光性白瓷的表面细腻、光滑,手感极好,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装饰性。

2. 细腻度白瓷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可以在高温下使用,并且不会变形或破裂。

3. 耐热性白瓷的用途广泛,可以用于餐具、茶具、装饰品等多个领域。

4. 实用性特性发展历程•白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唐代。

当时,随着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用更加纯净的瓷土制作瓷器,从而出现了白瓷。

在唐代后期,白瓷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代表性瓷器之一。

到了宋代,白瓷的烧制技术更是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珍贵的白瓷艺术品。

在现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白瓷的制作技术和装饰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02白瓷的种类与工艺一种高透光的白瓷,具有很高的白度、透明度和光泽度,常用于制作高档餐具和工艺品。

种类高白瓷一种含有动物骨粉的瓷器,具有细腻、柔和的质感,以及良好的透光性和耐磨性,常用于制作高档餐具和纪念品。

骨瓷一种胎体极薄的瓷器,表面光滑、细腻,具有很好的透光性,常常用来制作高档茶具和餐具。

薄胎瓷工艺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瓷土、高岭土、石英等原料混合在一起。

配料成型烧制彩绘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模具中,加压成型。

将成型后的坯体进行烧制,使其达到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瓷器表面进行彩绘,增加其艺术价值。

制作流程•配料:根据生产计划和产品要求,将所需的原料称重、混合。

•成型:将混合好的原料放入模具中,加压成型,制成所需的形状。

白瓷的名词解释

白瓷的名词解释

白瓷的名词解释白瓷,又称青花瓷、青花瓷器,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是指釉色多为白色或微黄色,以青花为装饰绘制,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质地坚实的特点。

白瓷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

早在唐代,中国就开始生产白瓷,但真正盛行起来还是在宋代。

宋代的白瓷工艺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瓷器种类之一,并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瓷的制作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步骤:烧制胎、上釉、绘画、还原烧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烧制胎。

白瓷的胎质通常使用高岭土为主要原料,通过精细的制作工艺,将泥料成形后放入窑内进行高温烧制。

在烧制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氧气含量,以确保瓷器坯体不变形和烧结。

烧制完成后,胎体的质地变得坚硬且均匀,为后续的釉料施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烧制完成后,瓷器需要进行上釉。

白瓷的釉料多为透明釉,施釉的方法通常是在瓷器表面均匀涂刷上一层薄而均匀的涂层,然后放入窑中再次进行烧制。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瓷器的光洁度和美观度,同时防止瓷器对水和其他液体的渗透。

上釉完成后,就是绘画。

青花瓷的青花装饰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绘画手法。

在瓷器表面施釉后,采用细毛笔蘸取含有金属氧化物的墨汁,通过笔触的轻重和运笔的速度,将各种花草鸟兽等图案绘制在瓷器表面。

这一步骤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因为一旦画错或出现纹理不均的情况,就需要重新烧制,这将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一步是还原烧。

在绘画完成之后,瓷器需要再次放入窑中进行还原烧制。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通过调整窑内气氛,使青花图案在高温下焙烧出独特的青灰色。

青花瓷的青花装饰正是通过这一步骤才得以呈现。

白瓷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其通常以简洁、素雅、高雅为主要特点,注重形式的纯净和线条的流畅。

白瓷的装饰通常以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自然景物为主题,如花鸟、山水等,寓意着文化和自然的融合。

白瓷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也因其独特的美学价值而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赞誉。

定窑白瓷简介及艺术特点

定窑白瓷简介及艺术特点

定窑白瓷简介及艺术特点定窑白瓷工艺水准很高,胎料加工极细,经过良好的筛选,因此,制成的器物胎质坚致洁白细腻。

由于釉料中的氧化钛含量较高,加之用氧化焰烧窑,釉色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白的质感,柔和悦目。

定窑在唐代始烧臼釉、黄釉器物。

臼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

唐代早期常见制作粗糙的平底浅腹碗,胎体厚重,外施黄釉,里施白釉。

唐代晚期多白釉碗,碗壁倾斜45°,浅腹,宽圈足,胎较早期的薄,里外施釉。

五代时的器物白釉莲花托,口作六瓣莲花状,直深腹,圈足,里外施釉,釉面有细密的开片。

除此之外,五代常见唇口白碗。

宋代定窑已自成体系,产品以白釉为主,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白釉器胎质洁白,质地坚硬,胎壁较薄,釉色白中泛牙黄色,釉面有泪痕,因覆烧而形成无釉的芒口。

“覆烧”是定窑系瓷器特有瓷器装烧方法之一,相对正烧而言,是把碗、盘一类的器物反扣在窑具上的支烧方法,在宋代由定窑首先使用。

由于覆烧法的使用,垫圈组合代替了匣钵,使器物的平均占用空间缩小,大大提高了产量,因此得到了普遍推广。

但也因为覆烧,使瓷器的口沿部位产生了无釉的芒口,于是用金、银或铜把漏釉部位包镶起来,既掩盖了缺陷,又抬高了身份,称“金装定器”。

定窑瓷器常以竹丝小刷修理未干的瓷胎,因釉薄而出现“竹丝刷纹”,这是定窑产品的标志之一。

定窑的黑釉器、酱釉器就是通常所说的“黑定”、“紫定”,黑定、紫定与白瓷一样,都是白胎,黑定釉色漆黑光亮,紫定釉色酱黑。

定窑还有金彩描花器,宋代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

”但就传世的几件定窑金花碗来看,金彩大都用胶来粘结,而且多数已脱落,可见记载并不详实。

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

定窑烧制的器型有碗、盘、盏、盒、壶、瓶、枕、熏等类器物。

白釉三系提梁壶,属于北宋定窑系的产品,浅灰色胎,釉色洁白,梨式腹,三条系状把手,系的介面处饰有贴花。

还有葫芦式执壶。

描写白瓷的好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描写白瓷的好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描写白瓷的好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白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其洁白如玉、质地细腻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白瓷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探讨白瓷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并展望其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未来发展。

通过深入描写白瓷的魅力与韵味,带领读者领略这一古老而优雅的陶瓷艺术。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说明,可以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概述、重点分析和论证的部分以及思路的延伸等。

在这篇关于描写白瓷的文章中,文章结构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和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具体内容可以包括:1.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白瓷,以及对白瓷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进行简要介绍。

2.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是:- 白瓷的历史:介绍白瓷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白瓷的特点:详细描述白瓷的特点和特色,如颜色、质地、透光性等;- 白瓷的制作工艺:深入分析白瓷的制作工艺,包括原料选取、制作流程和装饰加工等方面。

3. 结论部分涵盖了以下内容:- 白瓷的文化价值:探讨白瓷在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中的重要性;- 白瓷的艺术表现:探究白瓷在艺术领域中的影响和表现形式;- 白瓷的未来发展:展望白瓷在当代和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通过上述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述逻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中的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描写白瓷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探讨白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同时,通过分析白瓷在艺术表现和未来发展方面的潜力,展示白瓷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白瓷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方向。

2.正文2.1 白瓷的历史白瓷,作为中国传统的瓷器品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白瓷的制作始于唐代,当时以定窑白瓷最为著名。

白瓷历史简介

白瓷历史简介

白瓷历史简介
白瓷是中国瓷器的一种,也称为白瓷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白瓷的历史简介:
起源和发展:白瓷起源于中国唐代晚期至宋代初期,距今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白瓷釉色洁白,质地坚密,釉面如镜,故称“白瓷”。

制作工艺:制作白瓷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通过精细的制作工艺,采用高温烧制而成。

其特点是釉色洁白,质地细腻,通透光滑。

宋代白瓷的兴盛:宋代是中国白瓷器的鼎盛时期。

北宋时期,汝窑、定窑、官窑等窑口相继兴起,生产了大量精美的白瓷器,其中以汝窑白瓷和定窑白瓷最为著名。

元代的发展:元代的白瓷器以景德镇窑为代表,釉色洁白纯净,造型简洁大方,器形丰富多样。

元代白瓷器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景德镇白瓷继续繁荣发展,成为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地之一。

明代的景德镇白瓷器多采用青花、彩绘等装饰,而清代的景德镇白瓷器则以素雅的白釉为主。

传播和影响:中国白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曾经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瓷器制作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体而言,白瓷作为中国瓷器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悠久的
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珍贵遗产之一。

德化白瓷的文案

德化白瓷的文案

德化白瓷的文案
德化白瓷,以其细腻的质地、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德化已经开始生产白瓷。

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明代时期,德化白瓷达到了顶峰。

德化白瓷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选用高质量的瓷土,经过淘洗、沉淀、陈腐等处理后,制成坯体。

然后,在坯体上进行雕刻、绘画等装饰工艺,再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质细腻、釉面光滑、色泽洁白、造型精美。

它的釉色洁白如雪,光泽柔和,给人以温润如玉的感觉。

同时,德化白瓷的造型也非常丰富多样,有碗、盘、瓶、罐、壶、杯等各种器型,以及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装饰题材。

德化白瓷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备受推崇。

它曾被誉为“中国白”,是中国陶瓷的瑰宝之一。

总之,德化白瓷以其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器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白瓷

白瓷

白瓷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种。

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

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

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

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

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

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

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

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

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

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

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

晚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

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

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

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

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

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

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

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

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

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

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

白瓷

白瓷

起源
中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

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0年8月,邢窑遗址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最具邢窑白瓷的特征。

但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关于“内丘白瓷瓯”的记载,邢窑的中心窑址应当在内丘县境内。

据此,考古工作者又在与临城相邻的内丘县广泛进行了调查,发现邢窑遗址20余处,并采集到大量白瓷标本。

从所获资料看,临城与内丘烧制的白瓷在造型、胎釉等各方面特征基本一致,应当属于一个瓷窑系统。

这一重要的发现,解决了邢窑遗址的问题,并对邢窑历史、品种及其窑口分布范围等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散布在内丘县冯唐村、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村以东,隆尧县双碑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总面积约 300余平方公里。

其中内丘县城关一带的唐代白瓷窑最为集中,烧制白瓷的质量也最为精致。

因此,这一地区应是当时邢窑瓷器的烧制中心。

它四周的窑址应是由此而发展的。

唐代瓷窑多以所在之州命名,内丘在武德五年 (622)改隶邢州,故名邢窑。

形容白瓷器型的词语

形容白瓷器型的词语

形容白瓷器型的词语
【原创版】
目录
1.白瓷器的概述
2.形容白瓷器型的词语
3.白瓷器的特点
4.白瓷器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5.白瓷器的现代应用
正文
1.白瓷器的概述
白瓷器,又称白瓷,是一种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

它的特点是色泽洁白,胎质细腻,釉面光滑。

白瓷器是我国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形容白瓷器型的词语
形容白瓷器型的词语有: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素雅高贵、纯净无暇等。

这些词语都能很好地表现白瓷器的外观特点,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

3.白瓷器的特点
白瓷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色泽洁白:白瓷器的釉面呈乳白色,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2)胎质细腻:白瓷器的胎质细密,手感滑润,质地轻薄。

(3)釉面光滑:白瓷器的釉面光滑如镜,具有良好的光泽度。

4.白瓷器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白瓷器起源于我国东汉时期,经过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白瓷器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器皿,还是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我国瓷器史上,白瓷器与青花瓷、彩瓷并称为三大名瓷。

5.白瓷器的现代应用
如今,白瓷器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场合。

如家居摆设、餐饮器具、茶具、纪念品等。

白瓷基本知识

白瓷基本知识

白瓷基本知识白如凝脂、浑然一色的白瓷,最具自然天成的情趣,它看似朴实无华、平淡无奇,却极具诱人的魅力。

因为正是有白瓷相衬,才有姹紫嫣红的彩瓷争妍,无论是釉下青花、釉里红,还是釉上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才能竞放异彩。

白瓷可谓是彩瓷展露姿色的绝好天地。

然而在我国陶瓷史上,白瓷的出现绝非易事,它经历了一个由青到白漫长的工艺技术发展与提高的历史进程。

成熟的青瓷早在东汉晚期就已经出现,而白瓷的成熟则大约晚于青瓷400年。

1971年,在河南安阳北齐凉州刺史范粹墓内,出土了一批约6世纪的“白瓷”,包括碗、杯、罐、四系缸、长颈瓶等器物。

但这批近似白瓷的釉面上,却微微泛青绿色。

它一方面表明当时白瓷胎釉尚未达到成熟白瓷的标准,还属于过渡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说明白瓷脱胎于青瓷的历史渊源。

至此,瓷器的烧制便分为青白两大体系而各自分道扬镳。

青瓷与白瓷两者之间的特征区别,表现为前者胎色较重,釉呈青色碧绿无瑕,后者胎色较淡,釉色洁白匀净。

然而为什么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是青瓷而不是白瓷呢?这主要是古代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

瓷器的外观色泽,是由胎和釉两方面决定的,而各种色釉的瓷器均是以铁、铜、钴、钛、锰、锑、铬等金属元素作呈色剂,才能使器物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彩缤纷的釉面。

如若将釉中这些呈色金属全部清除干净,特别是使含铁量降至最低点,就能烧出纯洁一色的白瓷。

如此看来,要烧出纯粹的白瓷,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除铁技术,而在古代烧造瓷器因条件所限,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在左右的瓷土,首先烧成的就是美丽的青色或青绿色瓷器。

此外,青瓷早于白瓷出现,在我国也与历史变迁、社会习俗的潜移默化密切关联。

例如,江南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必然形成人们尚青的审美情趣,而长期生活在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下,北方各族人民注定要追求一种以白色为美的旨趣。

这也许是为什么我国早期白瓷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出现在窑业历史悠久、制瓷业颇为发达的南方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瓷简介【词语】:白瓷白瓷《国粹·穆桂英挂帅》【注音】:bái cí【释义】: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的呈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的素白瓷器。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

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

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

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

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而且白度比较高,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

白瓷茶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

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

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

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

这种白釉茶具,适合种类茶叶。

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2发展概述东汉墓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

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

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

唐代对白瓷的20白瓷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

见。

在花纹边上,现出一点淡青色,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称青白釉。

也有人将它叫作映青、隐青或罩青的。

南宋时,采用覆烧方法,青白釉瓷器产量激增,以景德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南方青白资系。

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

入元以后,青白釉略显青色,也不象宋代那样清澈透亮。

白瓷象牙白象牙白即明代德化窑的纯白釉。

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

从外观上看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

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4德化白瓷综述福建德化是颇负盛名的地方窑。

它的釉色白如凝脂,德化白瓷又称象牙白。

瓷塑是白釉剔花梅瓶德化瓷中最著名的制品,明代时就有著名艺人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人。

德化白瓷早于明清时期就以其特有“象牙白”、“中国白”闻名中外。

特点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

它们之间不同点主要有:(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

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

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

(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

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

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较高,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

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

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称。

流传欧洲后,外国人又称之为“鹅绒白”。

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

鉴定白瓷狮面铺首炉(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

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

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

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

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

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

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

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

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定窑白瓷艺术特征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白瓷执壶、三足炉和玩具等。

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

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外壁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

釉的质地随器物的不同而异。

施在胎体较厚重器物上的釉比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白里泛青,釉水凝聚处多呈青绿色,釉面有开片。

胎质细腻者,胎色洁白,则施白釉,釉质很细,表面釉光莹润。

?时至北宋,定窑瓷器脱颖而出,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

刻花装饰方法被大量采用,按工艺细分,可列为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

北宋定窑的刻、划花技法与当时的其它窑口瓷器颇为不同,给人一种很“硬”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可以打一个比方来形容,如用钢刀在松软的木料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会随着刀具的刻压而下陷,此谓之“软”,而在坚硬的红木上刻花,受刀处周围的木料表面则不会下陷,使刻纹轮廓更为鲜明,此谓之“硬”。

装饰手法刻划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至金代则出现了印花的技法,定窑印花装饰看不出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有可能受定州缂丝的影响,制瓷匠师采用缂丝纹样粉本刻模,因此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

从釉色来看,金代定窑的釉色与北宋时有所不同,不如北宋时滋润,而带有粉质感,亦显得较为稀薄,突出于器表的纹饰微露白色。

占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泪痕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

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竹丝刷痕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底足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

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变形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

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6邢窑定窑简介北齐以前,中国的陶瓷器基本是青瓷,北齐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经过隋代的发定窑白瓷孩儿枕展,至唐代时陶瓷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

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此时期最著名的白瓷窑口是邢窑,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散布在内丘县冯唐村、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村以东,隆尧县双碑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

内丘县城关一带的唐代白瓷窑最为集中,烧制白瓷的质量也最为精致。

唐代瓷窑多以所在州命名,内丘在武德五年(622年)改隶邢州,故名邢窑。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

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

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器型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邢窑白瓷多像这件注子一样,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