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与道教的渊源
道教的正源:东汉后期的五斗米道
道教的正源:东汉后期的五斗米道一般认为五斗米道的创始人是张陵。
张陵,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等。
其子张衡(与天文学家张衡同名)称嗣师,其孙张鲁称系师。
一般所说的“张天师”,是指张陵及其后代嗣教天师,所以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陵的事迹在《后汉书》、《三国志》中有简略记载。
《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张鲁“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
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称‘米贼’。
陵死,子衡行其道。
衡死,鲁复行之。
”(《三国志》第263页)后来道教发展起来以后,对这样简略的记载非常不满,于是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开始为张陵设计生平。
甚至说他大概活了一百五十多岁。
这些当然是无稽之谈。
同时,还有材料显示,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为张修,后来张修被张鲁所杀。
极有可能,张修是五斗米道的实际创始人,张鲁在杀了张修夺取五斗米道的领导权以后,宣称五斗米道是其祖父张陵所创。
影视作品中的张鲁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张鲁割据陕西汉中二十多年,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自称“师君”,初入道者称“鬼卒”,更高级的称“祭酒”。
张鲁将信众划分为二十四个“治”,也就是二十四个教区。
后来为了与二十八宿相应,而扩展为二十八治。
《云笈七签》中记载了这些“治”的所在地,不过不能排除附会的成分。
其中天师所在的“阳平治”又叫“天师治”,是五斗米道的总部。
邙山治则是洛阳地区。
信众每年的三会日(正月七日上会,七月七日中会,十月五日下会),道徒们各至其所在“治”,由专门的领导人主持,进行有关登记、迁赏、庆生、建功、讲规章制度的活动。
每年十月一日齐集天师治,交纳信米,以备饥荒灾难。
凡要入道的人,需缴纳五斗米,有病人来请求医治,也要缴纳五斗米。
这是五斗米道名称的由来。
[1] 缴纳信米也被称为“付天仓”。
五斗米道制订的规章还有:其一,顺时令。
要顺天时,不违农时,春夏禁屠宰牲畜。
其二,严禁饮酒。
其三,建立义舍,无偿地供应灾民、饥民粮食。
张天师降生天目山
张天师降生天目山东汉的张道陵因为创立了“五斗米道”,成为道教的宗师,后世尊他为第一代张天师。
张天师相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第八代孙,他的出身却是在西天目山。
相传,张道陵的父母为避乱世战祸,来到-林深山幽的天目山定居。
一日,他母亲梦见一个巨人从魁星呼啸而来。
那人身高丈余,额高面宽,目光炯炯,身上的白色绣衣熠熠生辉,当他微微欠下身来,只觉得一阵清香扑鼻而来。
细看时,只见他一只手拿着一朵开着的紫色杜蘅,另一只手拿着一径绿油油的薇草,轻轻的交给他。
她猛一惊醒,哪有什么人影,手中也并未握有那花那草。
可衣服居室中却仍有阵阵异香扑鼻。
不久,她就怀孕了。
等到分娩的那日,万里晴空出现了一片黄澄澄的轻云,隆于那间垒于悬崖峭壁的小屋,屋中前庭力迷漫着紫颖颖的的薄雾,室内则光焰灼灼,就象日月照耀一般,而那种芬芳馥郁的香气氤氲其间,久久不散。
就在这种神秘的气氛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
他,就是日后民间家喻户晓的张天师张道陵。
西天目狮子岩西边,在苍翠的峭壁中间,凹进一块平台,有一丈多高,五丈来深,二十余丈阔,岩上青藤悬壁,细泉垂帘,非常幽静,这就是张道陵的出生地张公舍。
张道陵生得高大壮实,身高九尺二寸,庞首广额,朱顶绿睛,高鼻方脸,英气逼人。
他不仅生有异相,而且绝顶聪慧,七岁便道《道德经》,对于天文地理,河兔络书,犹为精研,都能够领会其中的精要。
汉明帝后来发现了这个身居山中的人才,就在永平年间,征拜为江州令。
但他身在官场,志在修炼,便弃官隐居,在天目山一心炼丹。
张公舍下的张公洞即是张道陵的隐室,洞的西崖下有一丹池,即张道陵炼丹处。
相传池内有神鱼,异形四足能吐气作云。
后来,张道陵曾到过洛阳的北邙山炼丹。
其时,汉和帝又请他去作官,征他为“太傅”,还封他为冀县侯,但他终无仕意,召令来了三次,均被他谢绝了。
接着,他去江西的龙虎山炼“九天神丹”,嗣后有入四川鹤鸣山,在那里受到太上老君的秘授,炼就仙丹,逐能通神变化,驱魔除妖。
张道陵最终是登山云台峰羽化而去了。
祖天师简介
祖天师简介
祖天师,道教内部对于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尊称。
张道陵初名陵,后名道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县人,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曾任江州(今重庆)令,不久弃官,先后至北邙山(今河南洛阳东)、云锦山(今江西龙虎山)等地修炼。
据道教典籍载,张道陵在北邙山修道时,汉章帝、汉和帝屡诏之而不应,后得《黄帝九鼎丹经》,修炼于繁阳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坐在立亡。
后于万山石室中,得隐书秘文及制命山岳众神之术,行之有验。
又曾与弟子王长等从淮入赣,至云锦山再炼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现,故云锦山改名为龙虎山。
汉顺帝时,张道陵入鹤鸣山(也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境内),得遇太上老君,遂于隐居之所备药物,依法修炼,三年丹成。
老君又遣清和玉女,教其以吐纳之法。
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作道书二十四篇,立二十四治,每治由祭酒分领,是为有组织性的道教形成的其中一个开端。
因为他是道教的第一代「天师」,故被后人称为「祖天师」。
张道陵于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九月九日飞升,唐天宝七年(748年)得封为「太师」,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又被加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则加封他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道教徒不仅尊称他为「祖天师」,而且尊他为「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
其后裔亦继承其道法,世称「张天师」。
《列仙传》,见《道藏》,第5册。
2019年张道陵的传说故事背景-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张道陵的传说故事背景张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 -156年或178年),字辅汉。
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的创始人。
道教徒称他为"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道陵的传说故事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张道陵个人简介张道陵,字辅汉,是西汉宰相张良的八世孙。
汉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出生前,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
张祖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时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
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后来叹息道:“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
张祖二十五岁,曾官拜江州令。
而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修炼三年,有白虎口衔玉符而至其所。
永元(公元89年)初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张祖都婉拒了,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
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
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祖决心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去了。
张祖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
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祖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
时年张祖六十岁,后又移居四川鹤鸣山,感石鹤长鸣。
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祖《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严格说,中国道教思想源于轩辕黄帝,中国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中国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
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被奉为中国道教开山第一宗大祖师,俗称“张天师“。
张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156年或178年),字辅汉。
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的创始人。
道教徒称他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
东汉末年道教最终形成,其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
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
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
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张道陵,初名张陵,后改今名。
本是太学书生,性好学,博五经,邃于黄老之道,七岁即能通道德经及河洛图讳之书,皆极其奥。
长为博学之士。
后弃官学道。
创立了正一盟威道,俗称五斗米道,故称为祖天师。
祖天师所创道派,称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
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当时又有称五斗米道(实际多是蔑称)。
张道陵除书符治病、驱邪禳灾以外,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二十四个宗教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
道民定期赴治学道,祭祷。
其孙子张鲁在东汉末,三国时期,拥有一支军队,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
并利用政权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会和宗派主张,比如,对犯有罪过的人,不是用严刑惩罚,而是原谅三次后再加以刑罚,那刑罚也比较轻,一般是让他去修路。
同时在路上设义舍,里面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
这些措施对于天下大乱形势下的民众,营造了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因此得到了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
道教文化知识
寇谦之
(365—448) 南北朝时北魏天师道 道士。得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支持,用儒家 思想为指导,改造天 师道,增加礼教内容, 制定乐章诵戒,使道 教由原来不驯服的民 间宗教变成士族宗教。
陆修静
• • • • • • • (406—477)南朝时宋 朝人。对南天师道进行 改革和整顿,建立道官 论功升迁制度,整理道 教经书,使道教斋仪基 本完善,成为创制道教 科仪的第一位大师。
道观的装饰
• 道教宫观殿堂,常以太极八卦图为装饰。八卦太 极图是道教的标志。道教殿堂常用饰物,如: • 日、月、星、辰——仙家的生活氛围; • 扇——善,鱼——裕,水仙——仙,蝙蝠——福, 鹿——禄 • 莺——友情,灵芝——不老,鹤、龟——长寿, 松柏——健康,竹——君子,狮——避邪,麒麟、 凤——祥瑞 • 课堂提问:佛教寺院与道教宫观建筑及布局有何 相同与不同?
真武大帝
文昌帝君
天官财神
护法神将
• 护法神将很多,多属于流传于民间而为道教所供奉的俗神,常见的有: • A、关帝——关帝圣君,关羽。以河南洛阳关林的关帝庙最著名,山 西运城解州的关帝庙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湖北当阳关林为三大关 林。 • 儒称武圣人,释称伽兰神(鼓楼),道称关帝圣君。唯一受到儒、释、 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 • B、王灵官——道教著名护法神将,,相传为宋朝道士王善。天将之 首,镇守山门 • 门神——汉代为神荼、郁垒;唐后为秦叔宝、尉迟敬德 • C、灶王——主管饮食之神,腊月二十三,灶君要上天表人罪状,民 间用饴糖祭祀,希粘其口,以免上天奏人恶事,除夕夜迎其下降。 • D、土地——道教村社的守护神,又叫社神,俗称土地公公,土地婆 婆。民间年年奉祀,以保四方清静,五谷丰登。 • E、城隍——城市守护神。旧时四五月间举行城隍会,抬城隍游行, 后随人扮的判官、小鬼、牛头马面等,以示惩恶扬善。
1分钟带你了解张天师的传奇一生
1分钟带你了解张天师的传奇一生!文章自老烟斗鬼故事提供。
张天师,全名张道陵,张良八世孙,东汉人也,与太极左宫仙翁葛玄、许真君许逊、崇恩真君萨守坚合称四大天师。
创立正一教,上承黄老下启道教诸派,为道教三祖之一,而“正一”二字的意思是正以驱邪、以一统万。
亦为现今两大教派之一,即正一道和全真教!虽然两者都传承与黄老思想,不过信仰核心却有所不同。
全真教主张道、儒、释三教合一,认为三教同源,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主要经典,注重内丹清修,不尚符,不事黄白之术,不重飞升化炼之术,亦不讲长生久视之事,而是默祷召劾为人治病,在教规上,严格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荤,出家住丛林,分支教派颇多。
而正一道,是道教符派之首,重在符篆修持,如茅山上清、阁皂山灵宝,龙虎山天师道、西山明净道,皆是正一道的分支,清规则没有那么严格,可以有家室,不出家,不住宫观,以《道德经》和《老子想尔注》为主要经典。
两者均对中国道教和历史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想必,但凡有看过林正英僵尸系列影片的朋友,脑海中都无法忘却九叔开坛做法,利用茅山术智斗恶鬼僵尸的片段,如果看的仔细,便会发现,在制服僵尸的过程中,一张张黄色符篆的出场率是极高的,只要僵尸的额头被贴上,便能轻松制服,而这符篆制服僵尸,以及开坛的步法咒语等等,皆是来源于正一道。
而作为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自小便才智过人,七岁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更是熟络《五经》,在博览众书后,曾发出叹息道:“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至此,张祖志向改变,一心向道,企图追求长生。
在他二十五岁时,曾官拜江州令,令即县令,一县之长,可谓少年得志。
但他身在朝政,却志慕清虚,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一心学道,修炼三年后,便传闻有白虎口衔玉符而至。
永元初年,即公元89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张祖都婉拒了,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
传奇人物:道教的创立者「”张天师”
传奇人物:道教的创立者「”张天师”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
「”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
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此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
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
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
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 ... 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在我国的宗教派别中,大家都知道道教、佛教、儒教三足鼎立,佛教为释迦牟尼,儒教为孔子,亦被尊为儒教圣教主,那么道教创立者是谁呢?他叫张道陵,即张陵,字辅汉。
生于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年,殁于汉桓帝永寿二年。
祖籍沛国丰县,即今徐州丰县人。
张道陵善于运用国学,另辟蹊径,创立了正宗「”国产”的宗教派别――道教,并使之与佛教、儒教三足鼎立。
他也成为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传奇式人物,被后人尊称为「”张天师”。
但他的一生,确有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造谐。
东汉之初,延绵二百四十余年的汉室江山,经王莽篡位之后,已是千疮百孔,民不聊生。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沛国一带大水,毒瘴弥漫,瘟疫流行。
家住沛国丰县的张大顺夫妇,为躲避灾疫,逃奔到吴地天目山下(今浙江省的西北部),欲投靠到曾在济州(今山东济宁市)结交的好友孙家兆寄居。
不幸的是,身染瘟疫的张大顺,经过千里跋涉之后,刚入好友之家便溘然长逝。
张大顺入土之夜,其妻生下一子,取名张陵。
此时,正是建武十年的正月十五。
从此,张陵母子便依赖孙家兆的接济,在他家的一栋小屋中安居下来。
一晃几年过去了,张陵与孙家小女一起,在孙家兆的悉心辅导下,七岁便能通读老子之书,对老子的思想印象极深,并对天文地理、经书谶纬的奥妙一点即通,举一反三。
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 辞官后在龙虎山炼丹
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辞官后在龙虎山炼丹核心提示:龙虎山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
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凤凰卫视6月1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解说:龙虎山,碧水丹崖,炼丹修道胜景。
张继禹: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的这样的一个地方。
解说:天师府,亦俗亦教,千年世家传承。
张继禹:1800年,第一是孔家,第二是张家。
解说:5月的一个清晨,我们驱车进入龙虎山腹地进行拍摄,此时的江南正值梅雨季节,笼罩在水汽云雾下的龙虎山,就这样意外的给我们留下了好感。
王鲁湘:张会长你看我们进到龙虎山里头,到这个地方以后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很开阔的这样一个盆地是吧,然后迎面这个地方这个山的话,这个山的形状,我感觉好像像一个趴着的老虎。
张继禹:是。
这个地方就是真正的龙虎山的这个核心。
王鲁湘:就是这里。
张继禹:当年老组天师从南昌溯江而上,到了这个龙虎山以后,就选择在这个地方来炼九天神丹。
王鲁湘:九天神丹。
张继禹:在这个山脚下,九天神丹三年以后丹成,道书上记载说丹成而有龙虎现。
龙虎现的模型就是有龙山,有虎山。
解说:龙虎山原名云锦山,是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上古神话流传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形若龙盘,似虎踞,气势夺人。
山间又有卢溪河穿过,河水依山缓行,绕山转峰,有动有静,因此得美名“碧水丹崖”。
王鲁湘: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
东汉中叶,道教正一派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因此而得名。
张道陵后来被尊为道教正一派老祖天师,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者西晋的时候,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道陵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已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八百多年。
我们节目组的龙虎山之行,由中国道教协会的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全程陪同,张道长正是龙虎山本地人。
张天师创立道教为何要来成都?
张天师创立道教为何要来成都?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创立者是东汉时期的张陵,后世称他为“张天师”。
据《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史书记载,位于成都大邑县的鹤鸣山是张陵创立道教的发源地。
▲鹤鸣山张(道)陵是沛国丰县(今属江苏)人,最初修道也是在河南洛阳的北邙山和江西龙虎山等地,为何最后却是在成都鹤鸣山创立了道教?我们先来看看张陵早期的经历。
传说,张陵是西汉宰相张良的八世孙。
他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对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
做太学生时,他博通《五经》,却感叹这些书都没法解决生死问题,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道。
张陵25岁时曾官拜江州令,但他不喜做官,不久就到洛阳北邙山隐居,潜心学道。
永元﹙公元89﹚初,汉和帝赐他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他都婉言拒受。
他还对使臣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即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不宜做官当吏,一生志在青山中”。
▲张天师随后,他就和弟子云游四海,访道求仙去了。
张陵在江西贵溪县的云锦山安定下来,筑坛修炼“九天神丹”。
传说三年丹成,有青龙白虎绕丹鼎,因此云锦山后来改名为“龙虎山”。
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张陵远赴西蜀,此时他已经是90岁高龄。
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入蜀呢?据史料记载,他是因为听说“蜀人多淳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因此率领弟子到成都鹤鸣山修道。
换句话就是说,蜀这个地方,环境很适宜修道和传道。
其实,结合古蜀的仙道文化,张陵做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外。
▲迎仙阁远在道教创始之前,就有神仙之说。
神仙之说最早起源于巴蜀地区,或者说源于昆仑,古昆仑指的就是岷山。
从巴蜀文献来看,蜀王仙化的传说出现得很早,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蜀王“皆得仙道”。
“上古时,蜀之君治国长久,后皆仙去。
”“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也颇随王化去”。
望帝春心托杜鹃,开明王上天成为天门奇兽……成都城北凤凰山,古名升仙山,传说上古有仙人张伯子在此修炼,后来骑赤纹虎上天。
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后人现如今把“道教”是否继续传承下去
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后人现如今把“道教”是否继续传承下去张天师即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辅汉,原名陵,汉人,道家,汉国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
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创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相传师傅为太上老君,于汉安元年七月羽化成仙,是为正一道第一代张天师,而为天师道正一教祖。
张天师像那么张道陵的后人处境如何呢?后世称张道陵为“天师”或“祖师爷”,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元朝之后的历代张天师均正式受到朝廷敕封,统领道教一切,位高权重,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
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
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张鲁像从古至今更有天师世袭表为证,验证了天师一脉历朝历代都是接受朝廷敕封,统领道教,位高权重。
那么现在的天师系传人在哪里?处境如何呢?在台湾,有一位存在争议的张天师后人张源先(与2008年去世),是张恩溥之堂侄。
后总理台湾道教事务,但因张源先迄今并未在龙虎山举行过继位张天师的仪式,亦未曾以继位者的身份,赴鹤鸣山和青城山祭拜过祖天师和历代天师,因此,张源先的天师之称,并未得到大陆本土道教界的认同。
张源先去世后张道祯在2009年6月,宣布袭承为64代天师,并获台湾当局承认。
大陆方面张氏天师现在著名后裔是张继禹和张金涛,张继禹为“嗣汉天师”张道陵第六十五代后裔,中国道教协会第八届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全国青联副主席。
西山万寿宫主持。
其祖父张祥之,为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之胞弟(排行老大),父张宝训,业缝纫。
张金涛是天师府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
好了,以上就是张天师后人的现状,不管继承是否正宗,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将中华民族的历史精华“道教”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道教四大名山
编辑本段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 青城山
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青城山上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数据为准。
编辑本段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 崆峒山
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因相传为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问道广成子于此山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数据为准。
编辑本段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渔塘乡境,由酷似龙虎的二山组成,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原名云 江西龙虎山
绵山。相传因第一代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见,故改名龙虎山。张道陵第四代传人--------张盛,由鹤鸣山转到这里,至民国末年已承袭63代, 历1900年,为道教"第三十二福地"和张天师子孙世居之地。贵溪县上清镇东面的上清宫,是历代天师祀奉太上老君和朝会之处,也是我国最古老、最大的道宫之一。现存福地门、钟楼、玉门殿、东隐院、九曲巷、下马亭及明代石刻等古迹。上清宫附近的天师府,占地400公顷,房屋100余间,是历代天师的住处,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是现今保存较完好的封建时代大府第之一。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风景点除龙虎山之外,还有象鼻山、张家山、尘湖山、马祖岩、仙岩、排衙石、上清河等。本数据来源于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数据为准。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
“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
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此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
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
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
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张天师为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
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人物介绍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
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
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
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
传说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
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
[2]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
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
道教全真之路发展历程
道教全真之路发展历程
道教全真之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在那个时期,道教已经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流行起来,并形成了一些门派和宗派。
全真派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全真派创建于东汉末年,由张道陵创立。
张道陵是道教思想家,并在《道德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教义。
他强调修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道教的境地。
张道陵的教诲得到了一大批追随者的支持,全真派也逐渐形成。
在隋唐时期,全真派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唐朝时期,全真派的代表人物郭子仪被任命为道教洞真观的首座,这使得全真派得到了皇家的支持。
随着皇家的扶持,全真派的门派兴盛起来。
不仅在教义和修行方法上有了新的发展,还建立了一系列道观和寺院。
宋代时期,全真派进一步发展壮大。
全真派的代表人物马飞被封为全真教主,这标志着全真派正式作为一个宗派存在。
在马飞的领导下,全真派深入研究道教经典,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修行方法,被誉为“七真功夫”。
元明清时期,全真派逐渐衰落。
尽管在明清时期还有一些重要的全真派道观得到了修复和建设,但整体来说,全真派的影响力已经不如以前。
这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政治动荡和其他宗教势力的竞争。
近现代以来,全真派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在中国的宗教自由政
策下,全真派的修行方法和教义重新被审视和传承。
目前,全真派在中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吸引了一批信徒和修行者。
总的来说,道教全真之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东汉末年、隋唐、宋代、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的不同阶段。
在这个历程中,全真派逐渐形成、壮大、衰落和复兴,为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青城山的道教渊源
青城山的道教渊源青城山是中国着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
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
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
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
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
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
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着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
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着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
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
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
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
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玄蕴道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道教经典。
周伯戡07:道教的起源
周伯戡07:道教的起源1、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
公元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今重庆境内)。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
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
道徒为出家道士,蓄发留须,头顶挽髻,不娶妻室,不食荤腥,一般多居宫观之内,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内容。
正一道派道徒一般为在家道士,可有家室,不忌荤,可不蓄发,主要从事斋醮仪式活动,也叫"作道场"。
两派道士都以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为最高天神。
道教的基本观点是神仙观念,得道成仙是道教的理想。
道教的经典基本上是以肉体成仙为核心,阐扬延年养生之理,宣扬"金丹黄白"是延年大药,提倡"内修外炼"是神仙要道。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
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衍化而生。
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
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道教认为信徒要"修道养德",并认为"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长生久安,生活康乐。
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的宗教,因此长生久安就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
?道教信奉的经典主要有《道德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
道教经书很多,但一般道士只念诵《玉皇经》、《清静经》、《三官经》等。
文化高一些的道士才奉习《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以及《悟真篇》、《坐忘论》、《参同契》等。
2、名称:道教发源地:中国创始人:老子创始时间:公元前4世纪经典代表著作:道德经信徒数量及分布概况:道教在南北朝以后在全国广泛传播,元代以后,北有全真道,南有正一道。
我国的港、台、澳也很盛行。
正一派祖师爷是谁
正一派祖师爷是谁
正一教的祖师是张道陵,他是四大天师之一,是道教的创始人。
一生行侠仗义,斩妖除魔。
据说他的本事是跟着太上老君学习的,道法很厉害,后来还白日升仙了。
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作品中都听过张道陵这个角色,张道陵作为正一教的祖师,道法高深,非常的厉害,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他到底多厉害。
第一,张道陵的传奇人生。
张道陵的祖上据说是张良,而且张道陵还在娘胎里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做了一个非常神奇的梦,魁星下凡。
果不其然,张道陵不是一个普通人,7岁的时候对道德经等书非常的精通了,后来长大了以后,就摒弃官道,开始学道,然后创立了正一教。
第二,张道陵的厉害之处。
张道陵作为第1代天师,据说他的本事是跟太上老君学习的,他的正一教又被称为是五斗米道,因为信奉他们道的人,要出5斗米。
张道陵道法高强,可以书符治病,还能驱邪避灾,后来还建了活动中心,让信奉他们的道民去学道。
就连朝廷政治方面,对他们的正一教都非常重视。
第三,张道陵白日飞升。
张道陵隐退以后,专心修道,修炼丹药自己服用,后来在永寿二年的时候在现在的四川云台山和他的夫人一起白日飞升,得道成仙。
张道陵的弟子们学得张道陵的本事,炼制丹药以后服用,后来返老还童,到处游历,寻找成仙之地。
张道陵所创立的的正一道是由他的子孙们传承的,而老子就是他们的最高信仰,以追求长生还有成仙为他们的目标。
张道陵最开始修道的地方是龙虎
山,所以龙虎山被称为是我国道教第一山。
到现在为止,道教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华文化的支柱之一。
天师张道陵有什么传说故事
天师张道陵有什么传说故事张道陵本命张陵,他是汉代张鲁的爷爷,道教的创始人就是张天师。
张天师在东汉末年创立的道教而他的封号正一真人据说是太上老君下凡封给他的。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天师张道陵有什么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也有传说张天师是汉朝张良的第八代孙子,他的母亲梦见魁星后才有了身孕,张道陵小时候特聪明,七岁的时候就能通读《道德经》,懂的知识也非常多。
成年后的张天师长相很奇特,但是他能理解四书五经,他知晓天文地理,也曾经进过太学,潜心学习,但是后来觉得做学术研究,没有什么更大的进展,就隐居山林寻求长生不老之法了。
传说魏伯阳曾经收他为徒,并传授了法力,面对朝廷的征召,他也装病不回复,他走访各大名山,研究炼丹之术,研究长生不老之术。
传说,张天师被四川的淳朴民风和秀美的山岭所吸引,来到四川的鹤鸣山修炼丹药,花了三年时间炼成以后,法老还童,然后继续寻求道教仙法,《列仙全传》里记录到,张天师特别擅长用符水给人治病,他救济百姓,获得尊敬。
后来遇见太上老君的真传,得到降妖除魔的宝具若干,当时群魔作乱,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张天师就做法,斩妖除魔,妖魔大多法力不及张天师,纷纷投降,百姓获得安宁,张天师也巩固了他道教的地位。
之后他致力于天师教的传播,他设立二十四个传教点,推广学说,广收门徒。
张天师准备升天的时候,太上老君说他杀的鬼怪太多,让他继续留在人间,于是他游历百川修行谢罪,终于获得正一平气大法师,功德圆满。
老祖天师张道陵是怎么死的汉桓帝永寿元年,已经那一百二十二岁的张天师,在道观中寻思,我活了那么久,看尽了人间百态,想着自己也该拱手让位了,我为道家做的该是也到了极限,要寄希望于下一辈,看他们怎么好好发挥了。
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就决定在下会这一天,召集各个分治的重要人员和祭祀的法师开个会,一个是想看看自己奋斗一生,创立的道教究竟能吸引多少慕名前来的修道人士;一个也是想把整个教会交给下一代的过渡大会。
大会开始,张天师向在座的各位表示了自己的意思,他觉得是时候歇一歇,把权力交给年轻人,自己这把老骨头,为教会操劳了一生,如今我再也干不动了,所以我要向大家宣布这个我思考了很久的决定。
张道陵与道教的渊源
张道陵与道教的渊源09涉外1班 20091001105 袁园摘要: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
它的信仰中具有中华民族古代宗教意识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千百年来,道教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生活习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天,它仍然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促进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
鲁迅认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如能懂得道教,也就“懂得中国的大半”。
许地山则说:“道教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
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关键字:张道陵,道教张天师张陵,又称张道陵,字辅汉,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吴地天目山,是创汉功臣张良的八世孙。
相传其衣冠冢的石板上的刻字,隐含着张良求祖师老子垂顾世孙之意。
老子神龙一现,在张道陵家闭关七天,为张道陵传授以至柔达到至坚的道家心法。
张道陵十二岁进山修行,在祖墓发现了张良遗著《九天秘笈精义》,一夜之间便领悟了天机道、人间道和地脉道三大奇学,怀着拯救苍生的宏愿,寻找天下八十年巨变的顺应天机之人。
一、张道陵创道之初张道陵是道教创始人,后世道教尊为祖天师。
原名张陵,本为太学生 ,通晓天文地理和诸子五经之学,志好黄老之学和长生之道。
曾做过江州令,后辞官遍游名山参学黄老修身治世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后两侍老君龄玉局、传太上亲授正一盟威之道 ,施化领民之法 ,号天师。
得道后,知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道书二十四篇,设立二十四治,行道布化。
百姓奉之以为师,弟子数万。
规定初入先习五千言》。
张道陵以符水为人治病,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作三官手书。
认为人犯病乃三官发怒所致及精鬼所害之灾。
作三官手书说服罪之意,就能得三官护佑,病即痊愈,故民多信之。
汉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时设立二十四治,分布于益州,远及长安。
“治”也称庐、靖静室,为致诚请祷之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道陵与道教的渊源
09涉外1班 20091001105 袁园
摘要: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
它的信仰中具有中华民族古代宗教意识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千百年来,道教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生活习俗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天,它仍然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促进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化。
鲁迅认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如能懂得道教,也就“懂得中国的大半”。
许地山则说:“道教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
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
关键字:张道陵,道教
张天师张陵,又称张道陵,字辅汉,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吴地天目山,是创汉功臣张良的八世孙。
相传其衣冠冢的石板上的刻字,隐含着张良求祖师老子垂顾世孙之意。
老子神龙一现,在张道陵家闭关七天,为张道陵传授以至柔达到至坚的道家心法。
张道陵十二岁进山修行,在祖墓发现了张良遗著《九天秘笈精义》,一夜之间便领悟了天机道、人间道和地脉道三大奇学,怀着拯救苍生的宏愿,寻找天下八十年巨变的顺应天机之人。
一、张道陵创道之初
张道陵是道教创始人,后世道教尊为祖天师。
原名张陵,本为太学生 ,通晓天文地理和诸子五经之学,志好黄老之学和长生之道。
曾做过江州令,后辞官遍游名山参学黄老修身治世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后两侍老君龄玉局、传太上亲授正一盟威之道 ,施化领民之法 ,号天师。
得道后,知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道书二十四篇,设立二十四治,行道布化。
百姓奉之以为师,弟子数万。
规定初入先习五千言》。
张道陵以符水为人治病,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作三官手书。
认为人犯病乃三官发怒所致及精鬼所害之灾。
作三官手书说服罪之意,就能得三官护佑,病即痊愈,故民多信之。
汉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时设立二十四治,分布于益州,远及长安。
“治”也称庐、靖静室,为致诚请祷之所。
各治领头称祭酒。
二十四治分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二十四气。
治的设立使道教形成庞大的宗教组织。
治的主要活动有“付天仓”及“三会”等。
此外还有宣行道法,设厨会授篆等。
还教人叩头首过,罪加三原,有小罪者让其自隐,只要修路百步,即可补过。
这样,张陵的教团组织已具备了教祖(老子)、理论(五千文)、活动(符水治病)、实体(设治),故而史称道教形成。
另外,也有相传是张道陵托梦太上老君,创立了道教。
太上老君,是西汉以来图徽家们编造的一个神人。
据说他就是春秋时的思想家李耳。
他本是开天辟地
的万神之主—元始天尊的右助手,住在“大赤天太清境”,后降生在楚国一个姓李的家中,落地时即满头白发,故名老。
后拜鸿均老祖为师,学会许多道术,能散身分形,变化无穷。
常骑着一头青色牛周游世界,拯救世人。
时蜀人对太上老君都十分了解和敬仰。
因此,张陵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让太上老君来代他发号施令,创道立教。
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经过一系列周密编排之后,终于向人们宣布了“太上老君降临”的神话。
在这段神话中张陵明确向世人宣布太上君曾建立过二十四治,而他自己不过是受太上老君之托,“复典此治,以福生民”。
这样就正式确立了子的教祖地位。
太上老君复以《三清众经》九百三十《丹灶秘诀》七十二卷授与张陵,说明张陵当时已有众多道经,这些道教经籍为道教的教义提供了论依据。
太上老君授官章、雌雄宝剑、都功印、邪被风等法器服饰与张陵,实际是向民众宣布张教主地位。
“令制科律”即是要制定道教的教仪规。
此四点充分说明作为完全宗教意义的道教至已经建立起来。
由此可见,张陵托梦老君的神话,实际上是一份道立教的宣言书。
它不仅向世人公开宣告了五斗道的正式创立 ,而且确立了张陵的替天行道的教地位,同时也对各地巫教教团发出警告,要他们板新教,停止残害百姓,否则,就将被当作“邪魔妖”。
就这样,经过近年的艰苦努力,张陵终于如愿以偿,以鹤鸣山为中心,建立了以老子思想为指导的“正一盟威”之道教。
○1
二、张道陵所创的正一教
《易》日“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
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
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
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传教之时,奉道者须纳信米五斗(汉时一斗约等于今日的二升),以付“天仓”和作“义舍”而用之故,此乃教外人对它的俗称,非教内人所尊。
更有不解其真义者,则斥之为“米巫”、“米贼”、“鬼道”,是其在改革巫现陋风之时,又融化了某些内容,以适应民情之缘故。
实际上,“正一道”之名随天师创教就已问世,检诸道书,均不言“五斗米道”,而“正一”、“天师道”却屡见不鲜,俱言老君授张天师“正一盟威之道”,或云“正一盟威秘篆”、“正一盟威之法”。
张道陵在创教之始,将老子奉为鼻祖,以《道德经》作为教化信众的基本经典。
为教化信众,张道陵亲自撰写注解,在民间大大推广了《道德经》的普及度。
为进一步确立《道德经》的道教圣典地位,张道陵系师张鲁删定《道德经》为五千字,史称“系师定本”。
从张道陵立教以来,直至今日,道教中人一直奉《道德经》为圣典。
历代道教徒学道修真、济世度人,莫不潜心研习、领悟《道德经》的主旨,或作注疏,或著宏论,畅阐经义,抒发心得,传扬大道,启迪世人而这一尊崇《道德经》阐扬《道德经》思想的传统,即是由张道陵开启的。
汉代天师道所施行的教化,其中就包括对老子思想的实践。
如教民诚信,不欺诈,就遵循《道德经》所说的“言善信”的主张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告诫对犯法者先赦免三次,然后才用刑, 就体现了《道德经》的慈爱思想。
令各祭酒于道路旁设“义舍”,内置米肉供行人食用,就体现了《道德经》所说的统治者要让人们“实其腹”的主张。
○2
三、张道陵的道教思想及影响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
张道陵的道教思想可分为:遵道、衍道、信道、奉道、弘道。
所谓遵道,便是指用“正一之道与三天正法”革除“六天故气”,也就是以是否合道利民为标准,清理那些正邪不分的鬼神崇拜。
它对民间信仰起到了整合与提升的作用。
衍道就是将道教思想能够传承下来。
信道则为人生提供了一种理想信仰。
张道陵开立的道教, 则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人生理想, 就是得道成仙, 生命永恒。
奉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道教一方面用赏善罚恶的神灵威力来劝戒人们遵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以长生成仙的理想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汤其领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
○2张继禹道源圣城学术研讨会专栏尊道溯源于真·立教导人达善 2008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