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主要强调个人自由、选择和责任,以及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不可避免的孤独。
以下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 萨特(Jean-Paul Sartre)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人类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选择和意志,并强调人类要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同时,他也将人类孤独作为一种本质的存在状态,强调人类需要与孤独和死亡进行斗争。
2. 卡缪(Albert Camus)卡缪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行创造意义,而不是去寻找外部的意义。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个性,并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即使这意味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痛苦和困境。
3.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存在本身,而不是基于理性或思维。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但认为这种自由和选择的真正本质在于对存在的理解和承认。
同时,他也强调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认为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
4. 玛丽安(Gabriel Marcel)玛丽安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来实现的。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但将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看作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同时,他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意义,强调人类需要寻找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哲学以自由和选择为核心,强调人类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
它对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意义提出了批判,并鼓励人类在面对痛苦和困境时勇敢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存在主义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存在主义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存在主义”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存在主义
哲学流派。
把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并迅速扩展到欧美及全世界。
主要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和萨特等。
主要观点:(1)人是个体存在的人,是在追求着和感受着的个人,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2)强调个人的绝对重要性,存在的个人首先是无限关怀其本身、其命运和人生价值。
(3)每个人都有独立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4)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到所处的具体的和历史的条件的制约,个人选择的价值目标都从某一角度反映所处的社会环境。
存在主义的产生至少是对以下两种观点的批判:(1)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
认为理性主义把人抽象化、逻辑化、客观化了,而实际上人应该是具体的、经验的、主观的。
(2)对哲学传统中主观客观二分论的批判。
认为人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把自我分裂成主体我和客体我。
对人的探索应把握人的整体的存在和整体的经验。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重视现实世界中人的主观经验,注重人的自由意志、自由行动和自由选择,强调人必须对自己的行动和选择负责。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包括但不限于:
1、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的存在即是世界的存在;人本来是自由的。
代表作为《存在与时间》。
2、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
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3、萨特
萨特存在主义,是以让-保罗·萨特、阿尔贝·加缪和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它又称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诞的。
代表作品:《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
主要著作
《恶心》(Nausea,1938年,中篇小说) 《墙》(The Wall,1939年,短篇小说) 《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1943年,哲学) 《反犹分子》(Anti-Semite and Jew,1943年)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1946年,哲学) 《自由之路》(The Roads to Freedom,长篇 小说)等
存在主义先驱:祁克果
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 又译作克尔凯戈尔、基尔凯郭尔、齐克果。
丹麦哥本哈根人,1836年遭遇过一次想要自杀的 体验,又经历了与未婚妻订婚与解除婚约,遂改变 了神学和道德观念。(亚伯拉罕将以撒献给上帝燔祭)
《或此或彼(either/or) 》(1843)、《恐惧与 颤抖》、《焦虑的观念》、《哲学片断》 (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非 科学的最后附言》(1846)、《观点》(1848)、 《致死之痼疾》(1849)
“昨天在加拿大有一架飞机,因为某些事故在空 中绕了七天之后降落。”
地平线法(界域) 来到世界的临界处
总结:现象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放弃一切 偏见、成见、习惯看法,“回到事物本 身”。
存在主义
祁克果、萨特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有特色的思潮之一,它是 人类面对苦难的反思哲学,以自由为尚,强调 “自我选择,重在行动”。 兴起于第一次大战后的德国(雅斯贝尔斯和海 德格尔),二战后移向法国(萨特、马塞尔、 加缪、梅洛-庞蒂、德.波伏瓦 ) 60年代青年造反运动、嬉皮士运动,80年代初, 在我国的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先驱:祁克果 大师:萨特、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师生关系
知识观
●主要理论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师生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评价 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教育 和实用主义教育的观点。其中有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例如, 强调个性发展、主张教育个性化、提倡积极的师生关系,应 该说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曾对欧美国家青年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但是由于存在主义教育本身存在消极因素致使它在教育工作 实践中的影响甚为有限,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便逐渐衰 弱。
西方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丹麦的基督教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克尔恺郭尔、 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法国的萨特、 奥地利的布贝 尔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经济危机的冲突
社会发展带来的复杂影响
产生及发展: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首先产生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 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不仅在法国很有影响并开 始在欧美流行,60年代存在主义曾在美国盛行一时
对我国的启示
借鉴意义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解析
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解析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存在及其价值的学科。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人的存在与生命的本质,认为人的存在是独立、无意义和自由的。
通过分析存在主义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一、存在主义的发展历程存在主义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它反对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想,主张个体自由、独立和尊严。
最早提出存在主义的哲学家是北欧丹麦的基耶尔克哥尔。
他认为,人的存在即是意识。
接着,法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萨特、梅洛龙等人也参与了存在主义的探索。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人类应该正视生命和死亡的现实,才能体现人性的真正价值。
而萨特则强调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
二、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1. 存在优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优先于其本质。
人的本质,包括上帝赋予的天赋、社会角色、家庭身份等,都是一些随意命名的标签,它们不能代表人的全部。
只有通过人的行动和选择,才能展现他们真正的自我。
2. 生命无意义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命是在一个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或意义的世界中度过的。
世界的存在形式没有决定好人类的生命,也不能揭示生命的真正意义。
因此,人必须自我创造生命的意义和目的,这是人赋予自己的神圣任务。
3. 自由选择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责任。
人在行动中必须自由选择,并为选择而承担全部责任。
他们相信人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创造自己的行为和存在。
4. 必然的孤独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是必然孤独的。
任何通向真实的道路只能由个人走,任何人不能替代他人来走别人的路。
孤独证明了个人的自由,但同时也是与世界的分离。
三、存在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存在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存在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生命和死亡的现实,强调人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和选择。
存在主义教育
山东教师招聘网教育理论: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至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广泛流行,是一种颓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斯,法国的萨特和奥地利的市贝尔等。
5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尼勒、莫里斯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主张,于是形成一个教育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以“主观性”为“第一原理”,认为人的存在或者纯粹的自我意识“先于本质”,鼓吹周围世界和“自我”是对立的,因而每个人都是孤立的,充满着“死亡的恐惧”。
由此出发,认为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
它否认“外界因素”对个性形成的作用,而把个人作为“教育的主体”,鼓吹把“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进行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它认为如果一个教育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般平凡的学生而不是特殊的学生,势必以庸碌之才代替出类拔萃的“天才”。
因此主张实行“天才教育”,反对普及教育,以便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在道德教育上,它否认统一的道德标准,否认道德标准的阶级性,主张让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鼓吹以“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为原则的品格教育。
它强调“名副其实的教育实质上就是品格教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品格崇高的人’。
这是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在教育上的一种表现。
它还认为知识的真实性要看他对个人主观的价值,教学应把个人的“主观性”作为出发点。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它提出“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特别强调人文学科,要使所有的儿童,除《圣经》以外还要熟悉古代历史和古典著作。
在教学方法上,鼓吹古希腊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办法是理想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用这种方法学到的是他自己肯定的东西”。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则强调“个别对待”。
以上为存在主义教育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e)
存在主义
· L’ être et le néant 一书提出存在主义三 原则:存在先于本质;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 是痛苦的;人首先存 在着,然后才能规定 自己。
《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49)
• 第一部《不惑之年》,写1938年西班牙内战, 法国人普遍的冷漠态度。马蒂厄并非不同情西 班牙人民的解放战争,但下不了决心去介入。 《缓期执行》以慕尼黑会议为背景,描写战争 阴云笼罩下法国各地区、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动 态。《痛心疾首》,法国溃败。马蒂厄认识到 自己对战败并非无责任。他一直生活在个人小 天地里,从未想到应对社会尽一份责任。于是
萨特
萨特和波伏瓦
加缪
加缪
萨特的戏剧
• 《苍蝇》(1943)通过主人公俄瑞斯特斯毅然 决然的复仇行动,召唤人们摆脱消极悲观的绝 望情绪,奋起与法西斯的统治作斗争;《恭顺 的妓女》(1946)描写妓女丽瑟在种族主义社 会偏见的压力下,屈服于白人统治者的威胁利 诱,放弃了良知的选择,为维护达官贵人的利 益作了诬陷黑人的假证,从而不仅丧失了意志 自由,身子也失去了人身自由。1944年5月首 演的《隔离审讯》对萨特的自由观做了最清晰 地说明。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e)
存在主义首先在基尔凯廓尔的 《忧郁观念》一书里被提到,
称“基督教存在主义”。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无神论存在 主义诞生,代表人物是萨特和
加缪。
存在主义
■ Jean-Paul SATRE(1905-1980)哲 学的基本命题是: “存在”即“自我”。 反过来,他人即地狱 (L’enfer,c’est les autres)。
20世纪哲学家
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 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能主义 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
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 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 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 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约翰·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1921年(辛酉年)2月21日- 2002年(壬午年)11月24日),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 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写过《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 (1971))、《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万民法》 等名著,是20世纪英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犹太人,哲学家,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逝世于英国剑桥郡,享年62岁。
著名的维特根斯坦家族的成员,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著名 钢铁工业企业家,母亲莱奥波迪内·卡尔马斯·维特根斯坦是著名作家、 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外祖父的姑表妹,也是银行家的女儿。
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2002),20世纪最杰出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生前是哈佛大学哲学系的阿瑟··金斯利·波特 (Arthur Kingsley Porter)哲学教授,并于1998年被授予约瑟 夫··佩里格雷诺(Joseph Pellegrino)驻校教授职务。驻校教授的荣 誉职务首创于1935年,按惯例授予哈佛大学在跨学科领域间做出了开拓性 贡献的最杰出的学者。
存在论和存在主义的对比
存在论和存在主义的对比存在论和存在主义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对待人类存在、意义和价值等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对存在论和存在主义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存在论的基本观点存在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存在是首要的,思维和意识是从存在中产生的。
存在论强调客观存在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认识。
存在论的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是统一的。
他强调事物的存在是通过形式和物质的结合而实现的。
笛卡尔则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存在论观点,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是思维的先决条件。
二、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是20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意义,认为人类是自由的、独立的存在者。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尼采、海德格尔和萨特等。
尼采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永恒的重复,人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海德格尔则强调人的存在是与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紧密相连的,他提出了“存在与时间”的概念,认为人的存在是在时间中不断展开的。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他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决定的。
三、存在论与存在主义的对比存在论和存在主义在对待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重点。
首先,存在论强调客观存在的重要性,认为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认识。
而存在主义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认为人的存在是与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紧密相连的。
其次,存在论更加注重事物的本质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强调存在是事物的基础。
而存在主义则更加关注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最后,存在论更加注重理性和认识,认为思维和存在是不可分割的。
存在主义哲学
1.意识与自我意识
2.意向活动的自由
• 萨特对各种意识活动的意向性分析,奠定 了自由理论的现象学基础
3.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
• 意识的意向对象是超越自身的事物,当以 自我为对象时,意识成为自我意识 • 他人意识的出现使自我意识发生,他人是 自我的先决条件 • 两人难处境:既不能完全把他人当作对象, 也不能完全把自我当作他人的对象
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 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
二、萨特
让-保罗· 萨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 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 吹者之一,拒绝接受任何奖项
4.自在与自为
对于自在,我们只能说三句话:
“自在是,自在是自身,自在是其所是。”
• 人的存在也有自在和自为之分
– 自在:现在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生活境况 – 自为:对已有存在境况的否定,自我虚无化
5.自由
• 自由不是人性或人的本质 • 自由属于有意识的存在的结构,人注定是 自由的 • 存在先于本质:
– 人的自由即人的存在 – 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 – 存在的过程是自由选择的过程 – 存在在先即自由在先,即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 己,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决定论
• 绝对自由
– 自由选择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人自由的选择,也必须承担选择的全部后果 – 绝对自由意味着绝对责任 – 绝对自由带给人的不是幸福和喜悦, 而是苦恼的无依靠感、惶恐感和巨大的责任感 – 自由是人的存在和意识的内在结构,任何有意 识的人都是自由的“命定自由” – 一般人难以忍受,因而想逃避自由。逃避自由 不可能,只能以种种借口推卸责任(自我欺骗) – 自由选择受社会、自然环境、人的生理、心理 因素等先决条件的限制
存在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存在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
又称生存主义,区分为有神论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西欧和美国广泛流行。
理论先驱:克尔凯郭尔、尼采、胡塞尔。
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萨特、马塞尔、梅洛-庞蒂等。
不仅通过哲学,而且通过小说、戏剧、电影等进行广泛传播。
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和阐明存在的意义,找到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础。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自我意识、纯个人体验。
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一个纯粹主观性的存在,然后通过自由的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
1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1)为了克服将存在混同于存在者的传统形而上学,必须抛弃导致这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
在这方面,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
现象学方法的根本目标正是超越心理主义,超越具体的物质和精神存在而返回事实本身,而这也正是海德格尔的根本目标。
因此他把现象学方法当作建立其“有根”的本体论的基本方法。
他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
现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
为了达到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不能依靠认识手段,而只能采用显现的、阐释的、澄明的方法。
(2)主要区别:海德格尔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建立的世界。
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世界。
它实际上仍是主体作为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意识世界。
他的现象学方法还有认识论痕迹,他在反对心理主义时自己却又回到了心理主义。
海德格尔看到了并企图避免胡塞尔的矛盾。
在他的哲学里,“事实本身”是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存在着的过程,不是胡塞尔所说的先验本质,不属于先验世界。
主体也不再是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先验主体,而是在对存在者的存在的领悟中体现出来的存在。
存在主义或生存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创始人为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J.-P.萨特、M.梅洛-庞蒂、G.马塞尔、A.加缪、S.de 博伏瓦等。
欧洲其他国家也有流传。
50年代以后,在美国逐渐风行。
80年代中期,在中国高等院校部分年轻学生中也曾有一定影响。
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从60年代后期起,它在西方的影响开始衰落存在主义,又称为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叔本华、尼采和索伦〃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
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作家阿尔贝〃加缪是其代表人物存在主义 - 理论概述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最先提出的是尼采。
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
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
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l'existence préc ède l'essence)。
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
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
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
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
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
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哲学领域,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备受关注的思潮。
这两个思潮都对人类存在和现实做出了重要的思考,并在不同的层面上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存在主义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萨特、海德格尔和卢梭等。
存在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以及个体面对现实时所经历的焦虑和迷茫。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人不是被命运所束缚,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创造意义。
萨特在其著作《存在与虚无》中指出,“存在优先于本质”,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存在来决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福柯、德里达和巴特等。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理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质疑,并认为知识、权力和真理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以及对边界、差异和多样性的关注。
德里达的“漂泊”概念和巴特的“模因”理论都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批判。
在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现实的本质。
虽然存在主义更加关注个体的选择和自由,而后现代主义更关注权力和知识的相对性,但它们都是在寻找一个能够解释和理解人类存在的框架。
其次,它们都对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存在主义对宗教和道德传统进行了解构,而后现代主义则对现代理性和真理的观念进行了挑战。
最后,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强调个体的经验和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个体不再是被理性或社会规范所决定的客体,而是一个具有独特观点和体验的存在。
然而,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在思考人类存在问题时,存在主义更加关注的是人的内在自由和存在的价值,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关注的是外部的权力和知识结构。
其次,存在主义在思考人类存在时强调个体的选择和行动,而后现代主义则对真理和权力问题进行了批判。
最后,后现代主义更加关注语言和符号的重要性,而存在主义则更关注直接的经验和存在的感受。
哲学思想流派试题
哲学思想流派试题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广泛而深刻的思考和理论体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众多的哲学思想流派,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观点和理论框架。
掌握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对于理解人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以问题形式介绍几个哲学思想流派。
问题一: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被称为现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理论核心是关注个体的存在。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尚·保尔·萨特和阿尔贝·加缪。
他们通过小说和哲学著作,探索了人类面临的存在矛盾和自由意志的悖论。
问题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导引人类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社会理论体系和政治运动。
它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共同创立。
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阶级的斗争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问题三:什么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它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的作用。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文化和语言等都是通过一系列符号和规则的结构来组织和解释的。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和弗洛伊德。
他们运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对人类行为、社会关系和语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问题四:什么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理论,它认为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其对大多数人的幸福和福利的贡献程度。
功利主义强调行为的结果和效果,主张追求最大化社会福利和最小化痛苦。
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他们通过辩证法和实证主义的方法发展了功利主义的理论框架。
问题五:什么是存在论?存在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关注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存在论主张存在的现象是根本的,而思想和观念等都是从存在中衍生出来的。
存在主义发展脉络
存在主义发展脉络
存在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体存在、自由选择和责任的人本主义哲学,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
以下是存在主义的发展脉络:
1. 早期存在主义:以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为代表,他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命题,认为个体是通过自由选择和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2. 法国存在主义:以哲学家萨特为代表,他提出了“存在主义是一场人道主义革命”的观点,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需要自己来创造这个意义。
3. 存在主义心理学:将存在主义与心理学相结合,强调个体在面对自由和责任时的心理体验和困境,以心理治疗为目的,帮助个体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4. 存在主义治疗:以心理治疗师维克多·弗兰克尔为代表,他提出了“意义治疗法”,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来创造的,治疗师应该帮助个体发现和追求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5. 当代存在主义:在20世纪中后期,存在主义开始与其他哲学流派相互影响和融合,如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主义的概念和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和完善。
总之,存在主义的发展脉络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深化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体的自由、责任和意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哲学框架。
存在主义剖析
存在主义剖析一、概述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其思想深度和广度对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流派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在内的多种分支。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个体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将其视为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个体的个性和自由。
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固定的意义。
人类作为一种追求意义的生物,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成就,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个体存在状态的深入剖析,使得存在主义在哲学领域独树一帜。
存在主义的产生背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们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和文明,但同时也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困境。
宗教这一曾经包容一切的框架逐渐丧失,个体的人开始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产生了异化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存在主义应运而生,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化解异化感、寻找生活意义的理论武器。
在思想渊源上,存在主义受到了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多种思想的影响。
克尔凯郭尔作为基督教存在主义的先驱,奠定了该流派的思想基础;而萨特等哲学家则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使其在现代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强调自由选择和责任的哲学流派。
它不仅为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自身存在和价值的新视角。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存在主义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1. 介绍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起源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核心观点在于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特性和非理性意识的重要性。
这一流派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那个时代的混乱、无意义以及个体异化的深刻反思。
存在主义 主要著作
存在主义主要著作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思潮的一种,主要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存在主义的主要著作包括以下几部:
1.《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代表作,于1943年出版。
这部著作探讨了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问题,强调人的自我决定和责任。
2.《疯狂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代表作之一,于1961年出版。
福柯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现代社会对疯狂的定义以及对疯狂者的治理方式,反映了存在主义对社会和权力的批判。
3.《绝对的自由》(Absolute Freedom)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代表作之一,尼采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强调个体的超越和自我创造。
4.《局外人》(The Outsider)是法国作家艾伯特·加缪
(Albert Camus)的代表作之一,于1942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梅尔桑的视角,探讨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对世界的态度,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以上是存在主义的一些主要著作,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存在、自由意志、责任和社会等议题,对20世纪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加缪
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加缪
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家——加缪
阿尔贝·加缪,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
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创办剧团,并参加演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主编地下出版的《战斗报》。
初期作品有随笔集《反面和正面》(1937)、散文集《婚礼》(1938)。
成名作《局外人》(1942)揭露客观世界的荒谬,表现对一切都漠然的极端荒诞的情感。
他的剧本《误会》和《卡利古拉》成为荒诞派戏剧的两个里程碑。
代表作长篇哲理小说《鼠疫》(1947)以鼠疫比喻法西斯的肆虐,宣称人类应向荒谬的世界开战,获批评家文学奖。
哲学随笔《反抗者》(1951)宣扬“纯粹的反抗”,反对流血的革命和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暴政”,发表后曾引起存在主义流派内部的论争。
其他作品有《堕落》(1956)、《戒严》(1948)、《正义者》(1949)等。
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
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
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
克尔凯戈尔
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出生于可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暴发的羊毛商人家庭。
由于担心上帝的惩罚,一家人笼罩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克尔凯戈尔一生也是在忧郁中度过,终身隐居。
当时丹麦是德国的附属,生活在落后的农业国丹麦的资产阶级,非常害怕革命,他们害怕当时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被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思潮弄得惊慌失措。
克尔凯戈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
基督教存在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也否认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存在。
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人个内心中的东西,是人的个性,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万物的尺度,人即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但这不是感性、思维的意识,而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
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它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
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
一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开始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
一次大战后,德奥失败,十月革命成功,1918—1928年柏林工人起义、武装斗争等等,严重威胁着德国资产阶级生存,在他们之中充满了忧虑、烦恼、恐惧以及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
然而他们又不甘心失败,时刻企图东山再起,复仇雪耻,为发泄他们的阴暗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引上自我奋斗的道路,从而把知识分子中的悲观、消沉颓废情绪纳入到资产阶级的复仇轨道,存在主义哲学就应动而生了。
而当希特勒的纳粹党正式上台,德国大资产阶级再次得势时,他们对存在主义所鼓吹的那套消沉颓废思想便不那么特别爱好了。
雅斯贝尔斯继承克尔凯戈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追求上帝,认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存在与时间》(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
对于“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
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
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
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萨特
二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战友据重要地位,确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
一些作家,通过文学创作进行宣传,扩大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法国的存在主义基本上分为两大派:以西蒙娜?魏尔、加布尔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以让保尔.萨特、阿尔贝.加缪、德.博瓦尔为代表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它又称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或简称为存在主义。
法国在二战中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情绪,知识分子中形成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
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髦的哲学。
至50—60年代,它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都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戈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从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
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
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其三是“自由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
人即自由。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