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张教育应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它对我国德育具有启示性意义:德育应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德育应注重方法创新;道德评价上应引导学生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环境.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有其深远的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背景,也有广泛的社会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进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首先,平等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
为了发展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教育中,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对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其次,还要求受教育的对象、客体之间也是平等的。
教师对学生应是平等的、公正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也符合学生的要求:孩子希望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同时也暴露出我们当前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存在对好生偏爱,对困难生歧视的现象。
只有对受教育的客体、对象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人格尊严的平等,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才能增强其受教育的效果,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二、开放性原则教育主体具有开放性。
对孩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学校是对孩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在对孩子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社会应密切合作,为孩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方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人格心理学.谈谈你对人本主义的看法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谈谈你对人本主义的看法20世纪60年代,人本上义思潮像风暴一样席卷着心理学。
各流派的治疗师都转而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人本主义倾向的研习斑和互助小组在各地不断涌现。
心理学者把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观点应用到教育和工业领域。
然而,几乎和出现时一样迅速,“第三思潮”在70年代又减弱了。
许多投向人本主义的人都改变了主张,一些人本主义定向的项目宣告失败。
关于这项运动的书籍也开始减少。
但是,像一场风暴一样,人本上义的人格理论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相当多的心理治疗师在思想定向上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Mayne,Norcross,&Sayette, 1994; Spett, 1983 ),更多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罗杰斯的技术。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很愿意参加美国心理学会相关分会的活动,并出版了自己的刊物。
尽管这一运动从来没有代替根深蒂固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但是它为心理学家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
从这一思潮的沉浮中,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理论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也会受到批评的。
1.贡献过去的人格理论家往往过于强调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人本主义的积极的理论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观点。
在那些努力去满足高层次需要的年轻人中间,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著作仍然柞常流行。
我们也确实看到他们把许多人格研究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人格的方面。
今天,研究者正在大量地考察着诸如创造性、快乐及身心健康问题。
毫不奇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治疗师和咨询者的咨询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治疗师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
更重要的是,许多持其他理论观点的治疗师也都接受或部分接受了人本主义治疗理论的一些思想,他们也都接受罗杰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观。
另外,许多治疗师在治疗实践中采用了罗杰斯式的方法,如治疗师的移情、对患者的积极关注、由患者对自己的变化负责以及患者和治疗师的自我剖析等。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理论促进了互助小组的兴起,在今天的团体治疗及自我改进和个体成长的治疗中还普遍存在着大量的互助小组。
西方现代两大思潮

学科:西方哲学史姓名:付俊年级:数学系二班学号: 20091041220授课教师:李渝昆题目: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
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
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一种反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19世纪中期(黑格尔逝世)前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段可谓冷落、凋零,甚至动摇和混乱的岁月。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2隐含读者:伊瑟尔提出,隐含读者不是指具体的实际读者,而是指一种“超验读者”“理想读者”或“现象学读者”,它在文本的结构中是作为一种完全符合对阅读期待来设想的。隐含读者意味着文本之潜在的一切阅读的可能,它回答的是文本的各种阅读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实际阅读只是实现了阅读的一种可能性。
16.瓦莱里对象征主义音乐化的理解?答:1)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词语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2)其次,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意象与主体环境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3)此外,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
20.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一是精神分析学,二是精神分析文艺观。1)潜意识理论2)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这一理论基本观点是,人格也有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的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自我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3)力比多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构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种“性力”,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称为力比多。这种本能驱使人去寻求快乐,特别是性快乐。A,性本能是人一切行为的原动力B,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性心理发展的过程。C俄狄普斯情结D力比多的宣泄途径,把性欲看做是文艺创作的动因,文艺作品创作是性本能的升华。4)梦的学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了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渴望的满足
西方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来源与发展

西方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来源与发展一、从古典人本主义到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Anthropologism),泛指一切从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由于对人的具体解释各异,人本主义在性质上和表现形式上也不相同。
有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也有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Humainsm 有时译为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通常是一致的,但所指的范围略有差异。
后者(人道主义)主要是指谈论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的学说,偏重于道德伦理的含义,前者除了包含道德伦理的含义以外,往往还包括关于人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换言之:它往往指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哲学理论,因此范围更为广泛。
近代西方哲学从它开始形成的时代起,就已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从哲学上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本主义运动。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他们主张用人代替神。
这里的人是具有五情六欲的人,而不只是抽象的人的观念;但他们撇开了人的社会性,从这方面说又是抽象的人。
人文主义者反对和嘲笑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经院哲学,要求运用和发扬人本身所固有的理性力量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使之服从人的目的。
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主张面向自然、服从自然的唯物主义是一致的,有的人甚至得出了唯物主义的结论。
这种人本主义与依靠人们正常的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来认识世界的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是一致的,与资产阶级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的伦理学上的乐观主义以及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也是一致的。
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者、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者和唯物主义者以及十九世纪初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没有给自己的哲学挂上人本主义或者人文主义的招牌,但他们的思想正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进一步把关于人的学说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肯定结合起来。
浅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

浅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思政122 11号李梦蝶发端于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是一场涉及各个文化领域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
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看到了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异教精神的渗入,宗教宽容精神和宗教怀疑主义的发展,这一切唤起了人的觉醒,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活动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但他们的思想大体上有共同的倾向:强调并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要求把人作为文化和生活中的主体,文化学术活动应当发现人、肯定人。
他们一般都轻蔑中世纪神学家侈谈神明而圈于人生,讴歌来世而贬低现实的神本主义。
在中世纪,由于宗教的长期灌输,人们把自己看成是生而有罪的罪人,在上帝面前不过是渺小卑微的两脚动物。
而在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笔下,人竞被抬高到如此崇高的地位。
这种观念上的巨变,无疑反映了人的觉醒。
对于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自我意识,更以具体化的形象渗透在艺术作品之中。
在整个中世纪,由于神对人性的剥夺,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充满人性的艺术之花萎谢了。
我留下来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严格地为基督教的神圣服务,成了表现宗教道德的感性象征,艺术蜕化为宗教教义的点缀物。
新时代的艺术观则完全不同:绘画,从根本上说是对自然事物的模仿,人和自然应该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艺术应该展现自然美和人体美。
如果不热爱人和人的肉体,不热爱大自然,也就不可能有艺术。
当然,即使是在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是受雇于教皇和大主教,把艺术创作献给教堂的装饰,雕塑、绘画的题材仍多以宗教神话和圣经故事为其主题。
但其内容和形式却有了本质上的变化。
神的形象实际上是人的情貌风范的再现。
不止一位艺术大师把维纳斯和圣母玛利亚作为绘画主题,但画中的维纳斯集女性人体之美于一身,与其说是宗教的神,不如说是使人牵心动魄的美人。
既然人性(包括人的肉体和情欲)是美,那么,追求人性的满足,也就是符合于自然的事情。
人本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人本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人本主义(Humanism)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人类自由、理性和经验的重要性,主张人类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
人本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非常重要,它不仅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的历史背景人本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如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都强调了人类理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然而,人本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潮,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
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开始摆脱中世纪的宗教和神学束缚,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个时期,一些哲学家和艺术家开始强调人类的自由、理性和经验,主张人类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
例如,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Bruno)提出了“宇宙即人类”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和目的,应该追求自由和幸福。
同时期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也强调了人类的理性和情感,反对宗教的禁欲主义和权威主义。
人本主义思潮在19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一些哲学家如尼采(Nietzsche)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进一步发展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尼采提出了“超人”理论,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束缚,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
詹姆斯则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的经验和理性,认为人类应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需要来制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人本主义的意义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潮,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对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推动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打破了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的束缚,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发展。
人本主义强调了人类的自由、理性和经验,主张人类应该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这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如伏尔泰(Voltaire)和卢梭(Rousseau)等人,继承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主张人类应该追求自由和平等。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 通常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 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自我实现。
点击更改标题
1.人本主义首次遭难:宗教神学对人本主义的颠覆 古代哲学人本主义思想萌生于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由于受社会实践水平的 制约,古代人本主义思想在实践操作层次上的展现是十分有限的,而主要是依据一种 直觉的信念.在理性认识的维度上予以坚持。 古希腊哲人们通过对人进行灵魂和肉体的二分建构出宗教神学,以此来弥补现世 人类智能和体能的不足,安抚精神的折磨和痛苦.从此以拯救人的灵魂为职责的宗 教.成为西方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宗教是人的本质力量幻化的产物,是人类企图超 越个体局限性的一种方式。宗教神学由作为人类外在力量的补充和人类灵魂的救赎手 段而逐步兑变为人类精神的枷锁,主要应归咎于统治阶级政治化宗教的恶行,把宗教 作为蒙昧工具来愚化民众,使之甘愿服从剥削阶级的残酷统治。宗教神学在政治上层 建筑的支持下,取得了合法的外衣,从而对人本主义传统进行了彻底的反动。 总之,中世纪神学的残酷统治对人本主义形成了浓重的遮蔽,是人本主义发展史 上首次遭遇到的一场大灾难。
私密的程度
椅子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十 分合理,朝向湖,使得有 活动可看。且树木的分布 也很合理,起到了一定的 边界效应。
结束
Thank you!
细读
点击更改标题
2.人本主义大复兴: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本主义的拯救 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把宗教神学对人本主义的反动进行了全 面的清理,把人本主义思想从价值中轴的隐性地位突现出来。针对中 世纪宗教神学以神为中心,以天堂和来世为精神寄托,以禁欲主义为 道德戒律的观点.文艺复运动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 强调现世生活的意义.用对人的肯定来反对对神的屈从。启蒙运动以 “天赋人权” 为旗帜,提出了。自由”、“平等”、“社会契约”等 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思潮”,分为5种: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开山鼻祖1、费尔巴哈对宗教上帝的批判费尔巴哈说,他批判宗教的目的在于:“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者,从彼世的修补者变为现世的研究者,从天上和地上的君主和贵族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奴仆,变为地上的自由和自学的公民。
因此,我的目的决不是一种消极的、否定的目的,而是一种积极的目的,我否定只是为着肯定,我否定的只是神学和宗教的妄诞的、虚幻的本质,为的是肯定人的实在的本质。
”费尔巴哈运用黑格尔关于异化的思想,对宗教进行本质分析,提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需要一个崇拜对象以表达寄托自己的理想、情感、愿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于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上帝。
2、费尔巴哈建立“爱”的“宗教”费尔巴哈说:“孩子对父母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一般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道德上的各种关系,本来就是的的确确的宗教的关系。
一般说来,生活,在它的各种本质重要的关系中,乃具有完全属神的性质。
”在费尔巴哈看来,用对人的爱来代替对神的爱,就可以扬弃宗教。
这就是他用理性照亮宗教黑暗的根本途径,是他的无神论的最终归宿。
3、费尔巴哈对笛卡尔、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在费尔巴哈看来,“人之与动物不同,决不只在于人有思维。
人的整个本质是有别于动物的。
不思想的人当然不是人;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缘故,而只是因为思维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属性。
”针对笛卡尔提出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费尔巴哈提出“我欲故我在”。
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哲学作为自己批判的主要目标,是因为他认识到,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哲学的完成,是“思辨的系统哲学的顶峰”。
它“本身只不过是溶化和转变为哲学的神学”。
是“神学的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
因此,“谁不扬弃黑格尔哲学,谁就不扬弃神学”。
二、意志主义(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意志哲学1、悲观主义的意志哲学《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其内容集中了叔本华的全部基本思想。
叔本华认为,笛卡尔“怀疑一切”,也仅提出“我思故我在”,而贝克莱则是断然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世界第一人。
他极力称赞贝克莱为哲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叔本华赞赏康德把世界一分为二(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从主体出发,叔本华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只要稍作哲学的沉思,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自己的表象而存在着。
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以透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
所以,世界是我(主体)的表象。
世界万物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超越于空间、时间之外的单一整体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归纳起来有两种,即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可以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各个方面。
人的生理活动,是意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动植物的生长,磁针指北及物体落地等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意志在起作用。
肉体是意志的产物,血液,是由我们所说的“生命的意志”所推动,在人体造起了血管,求知的意志建立起了脑髓,饮食的意志发育为消化系统。
人们为了食物、为了婚姻、或为了子女所做的艰苦奋斗,其动机不是思想,而是需求生活,或更为丰富的生活的一种半意识的意志,也就是生存意志“一切意欲都是为了需要,因此都是由于缺乏,也都是由于痛苦。
某一愿望的满足便能够结束这个意欲,然而对于一个已经满足了的愿望来说,至少还有别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只要我们意识中充满自己的意志,只要我们沉溺于一堆欲望及其不断的希望和恐惧中,只要我们是意欲活动的主体,就永远无法得到长久的幸福和平静。
”对于人的生殖意志,他认为“甚至性欲的满足也不过是对自己生存的维护,性欲满足所占的时间非常短暂。
”生殖的欲望一旦满足,人类便会重新堕入悲哀,因为爱情是造化用以骗人的,所以婚姻是爱情的磨损和消耗而势必归于幻灭。
在生殖活动中依然包含着死亡的因素。
可见无论是生存意志还是生殖意志,其本质都是虚幻与死亡。
人生只是一场灾祸。
从意志到欲望,从欲望到幻灭,从幻灭到痛苦和虚无,构成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论点的主线条,其学说对社会的消极作用是无可质疑的。
但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不能忽视叔本华的思想对后世哲学流派的影响。
以狂傲不羁著称的尼采便对叔本华的学说倍加推崇,并在此学说上发展了“权利意志论”。
(二)、尼采的乐观主义意志哲学2、尼采主要哲学思想(1)、权力意志论在尼采的哲学中,视人的意志为积极乐观追求权力的“权力意志”。
他认为,人们为生存和扩张权力意志的需要而解释世界,世界才出现了意义,才有了存在物。
事物及其规律、关系都是人的解释、阐述,是按权力意志进行的解释。
在尼采看来,凡生命所在的地方,即有意志,但这意志不是求生之意志,而是权力意志,即不断追求自身力量的强大,其核心是“自我提高和自我强化”。
即使是植物,也在不断的争夺养料、阳光与地盘,追求自己的权力和强大。
尼采有句名言:“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
任何生命力都表现为征服、占有、支配、侵呑的能力,只有在你亡我存的斗争中才能享受生之快乐,才能获得酒神式的陶醉。
所以尼采高声呼喊:“最美好的都属于我辈和我自己;不给我们,我们就自己夺取:最精美的食物,最纯净的天空,最刚强的思想,最美丽的女子(2)“主人”道德论尼采之所以要杀死上帝,是因为他反对基督教。
他认为,基督教“原罪说”本质上是否定人的生命;基督教“人人皆兄弟”的爱的说教是虚伪的,是严重压制人的个性;基督教本身的历史就是血与火构成,从十字军东征开始,不知杀了多少人,埋葬了多少科学家;基督教鼓吹循规蹈矩、逆来顺受,扼杀创新;基督教“同情弱者”的道德是促使人类倒退的“奴隶道德”,是意志力薄弱者的道德。
尼采主张强力意志的“主人道德”,一切在“奴隶道德”看来不道德的,在“主人道德”那里恰恰都是道德的。
比如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奴役,有利于促使弱者奋发图强,所以是道德的。
又比如,尼采视东方民族为驯服、听话、意志懦弱的劣等民族,所以该受西方民族的统治。
尼采认为,男人意志力强盛,女人意志力薄弱,所以女人天生就应受男人统治、奴役、支配。
尼采有句名言:“到女人那里去,别忘记带你的鞭子!”(3)“超人”理想论尼采肯定人生价值,提倡酒神精神,期待“超人”出现。
他说:“我期待着更高大、更强健、更优胜、更快乐的人们,期待着身心严整的人们:欢笑的狮子必将到来!”《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主人公就是尼采“超人”的化身和代言人。
“超人”的特点是:第一,具有健全的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强力意志;第二,具有鲜明个性,超越传统规范,创造价值尺度;第三,超人是孤独的、冷酷的、充满酒神精神、享受生之欢乐、支配命运、主宰世界的人;第四,超人是真理的化身。
超人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林彪曾采用来吹捧毛泽东)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及主要观点1、萨特的“自由哲学”(1)、“存在先于本质”(本体论自由)“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自称“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也是存在主义者的共同出发点。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自为的存在。
所谓“本质”,是指人和物具有的那些特质和规定性。
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原理,目的是要说明人和物不同。
萨特说:“假如上帝不存在,那么世间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可证明是‘存在先于本质’,这种存在物可以受任何概念予以规定之前,就已经存在,而这种存在物就是人。
人最初只是作为纯粹主观性、虚无性而存在着(自为的存在),空无所有,没有什么本质可言,人后来所具有的各种特质和规定性,不可能由某个在人之外的创造者如上帝来决定,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本质,这完全是由人后来按照自己意志选择造就的结果。
萨特认为,人看起来是自由的,其实是不自由的。
因为人不可能自由地跨越“自由”这条轨道,萨特曾说:“我不得不自由。
就是说,除了自由本身以外,我找不到自由的限度,也不妨说,我们没有不要自由的自由。
”萨特把自由视为人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
他否认必然性和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偶然的,一切都是可能的,一切都是人自己自由选择,自由设计的。
一个人即使在行动上要按照一定的外界条件办事,受条件约束,但在精神上不能放弃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够做到思想上不受任何限制,因此,自由是无限的,绝对的,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意志的自由选择,不受任何决定论的束缚,沒有任何客观条件、处境能限制人的选择自由。
(2)、“他人就是地狱”(伦理学自由)在本体论意义上,萨特把个人的自由看成是绝对排他的。
因为每个人作为“自为的存在”,都是孤立的封闭的“小宇宙”,他人是我的异巳存在,我只能用眼光把他看作是“自在”,“肉体”,反之,他人对我也抱之以同样的跟光。
萨特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而只能是“主奴关系”。
各个人都力图保持自己的主体性,而把他人当作客体,当做奴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计谋构成的,这些计谋旨在使他人永远是个对象,而他人则要使这些计谋垮台。
萨特认为,他人只是自我的自由的限制,人只有在排斥他人存在和自由的时候,才体会到自己的真正存在,才是自由的,“每个人仅仅在他反对别人的时候,才是绝对自由的。
”在伦理意义上,萨特认为我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是相通的。
他说:“我们要求自由的时候,发现我们的自由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自由;而他人的自由,也依赖我们的自由。
自由作为人的规定,当然不依赖他人,但只要有牵联存在,我们在要求自己自由的时候,同时也必须要求他人的自由。
”从把他人视为自己自由的障碍到正视他人的自由,是萨特自由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法国抵抗力量合作实践及胜利的结果四、弗洛伊德主义1、个性结构理论(1)、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临床治疗中发现了与意识根本不同的无意识,并对无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弗洛依德看来,所谓无意识,就是遗忘的经验以及人的本能、基本冲动和内驱力形成的巨流,那巨流左右人的行为而不为人的意识所觉察。
弗洛依德在区别意识和无意识后,认为意识仅仅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很小的一部分,而人的精神生活的大部分是属于无意识的。
他借用一个比喻来说,这就是,意识好比露在海洋水面上的冰山的一个小小的山顶,而无意识正如埋藏在海洋底下那着不见的巨大的冰山。
弗洛依德把人的整个精神活动,心理历程,分为三层:上层是意识,中层是前意识、底层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人的精神主体,对人的精神和行为有重大影响,但由于处于心理深层而无法直接为人了解。
正是人的心理的这三个层次,才构成了他所谓的深度心理学。
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观念的东西,而观念的意识是转瞬即逝的,前意识是消逝了的观念,它虽然处在当下的意识之外,如果需要时它还可以再成为意识,而不受阻碍,因而它是可以复现的记忆;无意识是遭受过压抑而被摈斥于意识之外,并且是不可再进入意识的,它是人的本能、欲望、冲动、内驱力、种族遗传和未解决的冲突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