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生物学历史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历史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历史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科学,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生物学的历史进行总结,包括生物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的科学家、里程碑式的事件和突破性的发现。

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是生物学的起源地之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对自然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希腊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他的著作《动物学》和《生殖论》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动物的特征、行为和生活习性。

他还提出了“物种不可变”的概念,这对生物分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古代文化和知识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教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一些基督教教士从事了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研究。

例如,阿尔伯图斯·马涅斯发现了蝙蝠的使用声波定位物体的能力,并且提出了一种有关视觉的现代理论。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思想复兴的时期,也是生物学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观念,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对自然界进行研究。

众多科学家在这个时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伦纳德·达·芬奇。

他绘制了大量的植物和动物解剖图,并对人体解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7世纪17世纪是生物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当时,在欧洲各地,科学家们开始对自然界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雷和安东·范·李文霍克。

他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微生物和其他细胞结构,并提出了细胞理论,这一理论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18世纪是生物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卡尔·林奈、乔治·布屈尔和约翰·亨特等科学家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生物分类学、生殖学和生物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此外,在这个时期,拉马克提出了遗传学的最早雏形,提出了有关种类变化的理论。

19世纪19世纪是生物学的发展高潮时期。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

高考生物学史整理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历史生物知识点总结

历史生物知识点总结

历史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生物的起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遗传规律、种群与生态、进化与分类等方面。

在历史上,人类对生物的认识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生物学知识的起源到现代生物学知识的发展,对生物学史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1. 古代生物学知识的起源古代生物学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埃及文明中,人们已经对蝗虫、蜜蜂、青蛙等动物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且在农业生产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生物分类学的基本观念,他把生物界划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这为后来的分类学奠定了基础。

而在古代中国,草木虫鱼等生物也得到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2. 进化论的发展进化论是生物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进化论的经典之作,他提出了物种起源于共同祖先、物种间存在变异、适者生存的进化观点,为后来的生物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进化论的支持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遗传学的理论成果为我们解释了生物的遗传规律、性状遗传规律等问题,分子生物学为我们解释了生命的基本单位、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

3. 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等内容。

19世纪末,生态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蒂尔曼斯是生态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世纪以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生态学的研究也逐渐向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方向发展。

4. 细胞学的发展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学则是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17世纪,赫歇尔首次发现了植物细胞,之后发现了动物细胞。

19世纪,施莱顿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命现象都是从细胞出发的。

20世纪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学的研究也进入了分子层面,我们不仅能够解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还能够解释细胞信号转导、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等重要问题。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

生物学发展史简述生物学是从分子、细胞、机体乃至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的起源进化、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包含的范畴相当广泛,包括形态学、微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环境化学等。

生物学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古代生物学时期、近代生物学时期和现代生物学时期。

1.萌芽时期指人类产生(约300万年前)到阶级社会出现(约4000年前)之间的一段时期。

这时人类处于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还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原始人开始栽培植物、饲养动物,并有了原始的医术,这一切成为生物学发展的启蒙。

2.古代生物学到了奴隶社会后期(约4000年前开始)和封建社会,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

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牧业和医药业,有了生物知识的积累,植物学、动物学和解剖学进入搜集事实的阶段。

在搜集的同时也进行了整理,被后人称为,古代生物学。

古代生物学在欧洲以古希腊为中心,著名的学者有亚里士多德(研究形态学和分类学)和古罗马的盖仑(研究解剖学和生理学),他们的学说整整统治了生物学领域1000年。

其中亚里士多德没有停留在搜集、观察和纯粹的自然描述上,而是进一步作出哲学概括。

在解释生命现象时,亚里士多德同先辈们一样,认为有机体最初是从有机基质里产生的,无机的质料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

中国的古代生物学,则侧重研究农学和医药学。

贾思勰(约480—550年)著有《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相关变异规律,首次提到根瘤菌的作用。

沈括(1031—1095年)著有《梦溪笔谈》,该书中有关生物学的条目近百条,记载了生物的形态、分布等相关资料。

3.近代生物学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后,生物学进入了全面繁荣的时代。

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

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一、细胞学说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二、生物膜结构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附: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2实验结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五、遗传学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正确观点:生物来源: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进化顺序: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2错误观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八、激素调节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附录: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2.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关于细胞衰老的学说:①自由基学说我们通常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 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此外;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例如;水在电离辐射下便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为严重的是;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②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 3.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细胞;加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的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最终长成了新的植株;表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与蛋白质、脂质、糖类
的加工、运输有关
蛋白质的运输、加工、
细胞分泌、细胞壁形成
溶酶体 核、酶
蛋白质
动物细胞 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
细胞内消化 合成蛋白质
与有丝分裂有关
1.14 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 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间期
前期
中期
DNA 含量
2a—→4a
颜色反应 砖红色 桔黄色(红色) 紫色 蓝色
1.10 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自由通过 水
选择透过性膜的特点
三个通过
可以通过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不能通过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1.11 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自由扩散
离子、小分子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TP) 的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化学元素
微量元素
非必需元素
无害元素 有害元素
Fe、Mn、B、Zn、Cu、Mo 等 Al、Si 等 Pb、Hg 等
1.2 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C、H、O、N 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不同种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元素含量差异很大
1.3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4 细统胞一中性 的化合物组一成生览物表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
①组成细胞和生物体
C、H、O、N、S
②调节代谢(激素)
(Fe、Cu、P、Mo……) ③催化化学反应(酶)
④运输、免疫、识别等
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C、H、O、N、P

生物科学史与科学方法总结

生物科学史与科学方法总结

生物科学史与科学方法总结生物科学是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它涵盖了生命的所有方面。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科学方法的演进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总结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发展历程,以及评价各个时期对生物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一、生物科学史的发展生物学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巨匠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他早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322年就开始对生命现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在此之后,由于人类的兴趣和好奇心,生物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事件:1.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手稿的研究,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继续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2. 进化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这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进化论是基于已知的自然选择原理,提出物种适应环境和发生改变的想法。

3. 分子生物学20世纪50年代,生物化学家们开展了基因治疗和结构生物学的研究。

这些研究启发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示了生命科学的分子机制。

二、科学方法的演进科学方法的演进是有关人类如何研究自然界发现知识的历程。

下面我们将讨论几个主要的科学方法:1. 经验主义方法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知识应该基于对已知对象的观察和实验。

经验主义方法在生物科学史上很早就被采用。

2. 归纳法归纳法是从观测结果中总结出规律的过程。

19世纪,生物学家们通过观察和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和行为,提出了许多基本规律。

3. 演绎法演绎法是从一般性原理推导出特殊例的过程。

上世纪初,生物学家们采用演绎法来研究生命现象的基础原理。

4. 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强调必须基于用实验和观察获得的信息,来加强或证认已有的理论。

20世纪初,实证主义方法成为了生物科学的主流,这样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

三、各个时期对生物科学发展的贡献在生物科学史上,每一个时期都为其后的科学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时期和其贡献:1. 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奠定了生物科学的基础。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

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学习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人教版生物学史必修一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1)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3)英国,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是只留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4)18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P24(1)188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尝试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试管里出现了乳白色物质——只是一些氨基酸随机连接成的多肽。

(2)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3)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 P25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计划包括:我国“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 ;美国“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总部设在我国北京。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P48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记氨基酸(3H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5.1974年诺贝尔奖——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德迪夫——发现溶酶体(3)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1960年,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蛋白质合成过程。

6.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P65(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避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高中生物必修一易错知识点及生物学史知识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易错知识点及生物学史知识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易错知识点及生物学史知识总结归纳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C元素?请问这句话对吗?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才是C元素P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如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

”请问这句话对吗?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可认为是对的;ATP+Pi→ATP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有什么区别啊?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

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什么是还原性糖有哪些?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

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

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 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和Cu离子反应生成紫色物质,所以先加Na(OH)2,后CuSO4胞内酶的形成为什么不需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其实胞内酶合成是需要核糖体的,但这核糖体不全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需要的大多数是游离在细胞质上的核糖体。

高中生物遗传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遗传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遗传史知识点总结一、孟德尔的豌豆实验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遗传学的开端,他通过对豌豆植物的性状进行观察和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2. 孟德尔提出了三个基本遗传原则:分离定律、组合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3. 分离定律指的是在形成配子时,一个体细胞中的两个等位基因分离,每个配子只含有一个等位基因。

4. 组合定律指的是不同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其组合方式是自由的。

5. 独立分配定律指出不同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二、染色体的发现与遗传机制1. 染色体的发现是遗传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2. 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并通过实验证实了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

3. 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发现了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和重组现象。

三、DNA的发现与结构1.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是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 DNA的双螺旋结构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通过碱基对之间的氢键相互结合。

3. 四种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和鸟嘌呤(G),它们按照特定的配对规则结合:A与T配对,C与G配对。

四、遗传密码与蛋白质合成1. 遗传密码是指DNA序列中的三个连续的碱基(一个密码子)决定一个特定的氨基酸。

2. 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是DNA序列转化为RNA的过程,翻译是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3. mRNA、tRNA和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扮演重要角色,mRNA携带遗传信息,tRNA携带氨基酸,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组成部分。

五、基因突变与修复1.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等。

2.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遗传病或生物的进化。

3. 细胞具有DNA修复机制,能够修复突变的DNA,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

六、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 遗传决定了生物的潜能和限制,但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归纳高中生物学史是一个涵盖了众多重要生物学概念、理论和发现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学史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总结和归纳:1.细胞的发现与探究:•显微镜的发明:最早的显微镜由荷兰眼镜商汉斯·利伯于1600年左右制造,但其设计并未公开。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首次观察到了细胞。

2.进化论的提出与发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查尔斯·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通过使用或不使用某器官来改变其特征。

3.遗传定律的发现:•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奥地利植物学家格雷戈·门德尔在1865年提出了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4.DNA的发现与功能:•DNA的发现:英国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功能:DNA携带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并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5.酶的发现与作用:•酶的发现: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最早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900年发现。

•酶的作用:酶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反应的总能量变化,对于生物体的代谢至关重要。

6.光合作用的探究:•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最早由荷兰植物学家詹·英根豪斯在1770年发现。

•光合作用的机理:光合作用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葡萄糖和氧气。

7.细胞呼吸的探究:•细胞呼吸的发现: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其最早的理论是由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在1897年提出。

•细胞呼吸的机理:细胞呼吸涉及到多个步骤和酶的作用,最终产生能量。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最新整理)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最新整理)
高三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 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
1.1 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必需元素
大量元素
C、H、 O、N、 P、S、 K、Ca、 Mg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C、H、O、N 主要元素:C、H、O、N、P、S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 m, 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 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 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 r,
则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 x m n ……………………………………①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y ma 18x …………………………………………②
环境因素突变 病原体入侵
正常生命需要
第7页
动物变态 蝌蚪尾部消失 花儿凋谢 花瓣凋萎 极体消失 大部分淋巴细胞死亡
1.25 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组成细胞的膜的总称
概念
结构上的联系
生物膜
功能上的联系
化学组成相似
基本结构相同
直接联系
核外膜——内质网膜——胞膜 内质网膜——线粒体外膜(或相依)
间接联系 内质网膜—膜泡—高尔基体膜—膜泡—胞膜
动物细胞 低等植物细胞
膜结构 双层膜
单层膜 无膜
主要功能 能 有氧呼吸的 量 主要场所 代
光合作用 谢 与蛋白质、脂质、糖类 的加工、运输有关 蛋白质的运输、加工、 细胞分泌、细胞壁形成 细胞内消化 合成蛋白质
与有丝分裂有关
1.14 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 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间期
前期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维萨里和比夏→虎克→列文虎克→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5)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细胞结构探微:克劳德→德迪夫→帕拉德(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4.细胞核功能的探索历程:美西螈→蝾螈→变形虫→伞藻嫁接实验→伞藻核移植实验(1)美西螈皮肤的颜色由细胞核控制(2)资料2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分化(3)资料3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4)资料4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5.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罗伯特森→人鼠细胞荧光标记→桑格、尼克森(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高中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全部知识点总结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中生物主要包括细胞学说、遗传学、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内容。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知识点的总结:一、细胞学说1. 细胞的发现:赫歇尔、利文虎克等科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

3. 细胞的生物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是细胞的软包裹。

4. 细胞的代谢:包括物质的运输、合成、分解、储存等。

5. 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是细胞生长和繁殖的重要方式。

6. 细胞的生物节律:包括呼吸、消化、吸收、排泄等。

7. 细胞的运动:内质网和液泡的分泌、细胞骨架的支持和细胞器的移位等。

8. 细胞的特殊结构:如红细胞的无细胞核、骨骼肌细胞的多核、细胞壁的存在等。

9. 细胞的生理功能: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分子合成、分泌和运动等。

10. 细胞的分化:干细胞的多能性、分化的多样性和调控。

11. 细胞的通讯: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途径、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等。

二、遗传学1. 遗传的概念:指的是生物体通过生殖方式,将父母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

2. 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组成。

3. 遗传信息的表达: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是遗传信息的表达方式。

4. 遗传规律的探索:孟德尔遗传定律、因子的携带和表现等。

5. 遗传变异的形成:包括突变、基因重组、基因多态性等。

6. 遗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组的表观遗传调控等。

7. 遗传工程:包括基因修饰、基因组编辑、植物育种等。

8. 遗传病的防治:包括遗传病的筛查、家族规划和基因治疗等。

三、生物进化1. 进化的概念:指的是生物种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和表型适应环境的变化。

2. 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生物形态结构等。

3. 进化的原因: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动和隔离等。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化学元素
微量元素
非必需元素
无害元素 有害元素
Fe、Mn、B、Zn、Cu、Mo 等 Al、Si 等 Pb、Hg 等
1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1.2 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不同种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C、H、O、N 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元素含量差异很大
1.3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②调节代谢(激素)
结合蛋白(如糖蛋白) (Fe、Cu、P、Mo……) ③催化化学反应(酶)
④运输、免疫、识别等
核酸
DNA RNA
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C、H、O、N、P
②控制生物性状
③催化化学反应(RNA 类酶)
1.5 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4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设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 m,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统一性 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2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无机自然界中含量差异很大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4 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化合物
分类

无机盐
糖类
单糖 二糖
元素组成 C、H、O
主要生理功能 ①组成细胞 ②维持细胞形态 ③运输物质 ④提供反应场所 ⑤参与化学反应 ⑥维持生物大分子功能 ⑦调节渗透压 ①构成化合物(Fe、Mg) ②组成细胞(如骨细胞) ③参与化学反应 ④维持细胞和内环境的渗透压) ①供能(淀粉、糖元、葡萄糖等) ②组成核酸(核糖、脱氧核糖)
核糖核苷
1.8 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名称 多糖 蛋白质
基本单位
化学通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一、细胞学说: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施旺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

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

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萨克斯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的实验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叶片半遮光处理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还有淀粉。

鲁宾、卡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同位素标记法&对照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六、植物细胞全能性:斯图尔德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进行植物组培,形成新植株,证实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这就是细胞全能性。

七、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用统计学的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性状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包括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设计了测交实验,验证了他的假说。

3、设计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设计测交实验验证,提出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注: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形和基因型的概念。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有惊人的一致性。

因此得出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这是典型的“类比推理法”。

摩尔根此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对萨顿假说持怀疑态度。

他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果蝇眼色和性染色体相关。

通过假说演绎、实验(测交)的方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他还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臵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臵,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体内,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生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八、红绿色盲症:道尔顿发表了《论色盲》,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症的人。

九、探究DNA的本质: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得出推论: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将S型菌内物质进行提纯鉴定,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R型活菌培养基内,发现只有加入DNA的培养基内长有S型活菌。

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菌内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由此得出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因为DNA提纯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边。

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注:后来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沃森&克里克通过物理模型法构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将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根据查哥夫(奥地利)的信息,A=T,C=G。

十、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拉马克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达尔文通过观察法和缜密的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从丰富的事实出发,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且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大大促进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他著有《物种起源》一书。

关于遗传和变异,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尽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未能正确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这是他提出的进化论的局限性。

注:(1)遗传与变异的作用:遗传:微小变异得到积累加强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原材料。

(2)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与不足:意义:能够解释生存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不足:不能对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对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强调物种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对遗传变异的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2)生物进化的研究以种群为单位注:(1)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能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基因交流(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物种。

(4)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5)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在相互影响中(竞争、互助)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6)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7)有人主张:中性突变(无利也无害)的积累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十一、激素的发现: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他进而切除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再向肠内注入稀盐酸时,发现这样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他的解释是: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因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斯他林&贝利斯提出假设:这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为此做的实验是: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

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这证实他们的假设是正确的。

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十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达尔文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注: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温特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

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934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命名为吲哚乙酸(IAA)十三、能量流动特点的发现: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