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合集下载

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

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

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育领域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对于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定义、作用以及编制原则。

一、课程大纲的定义和作用1. 定义:课程大纲是一份详细说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文件。

它包括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信息。

2. 作用:- 提供指导:课程大纲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应该教授的知识和技能。

- 推动教学一致性:课程大纲确保了不同教师在教学时强调的重点是一致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提供学生参考:课程大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计划和预期结果的参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进程。

二、课程标准的定义和作用1. 定义: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

它涵盖了学习目标、内容要点、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2. 作用:- 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重点和内容。

- 确保教育公平性:课程标准确保了不同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

- 提升教学质量: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因为他们需要按照标准来设计和评估教学。

三、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原则1. 明确目标和要求:编制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时,需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确保其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相匹配。

2. 逻辑性和连贯性: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应该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在不同年级和科目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序推进。

3. 灵活性和可调整性: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以应对变化的需求和环境。

4. 参与教师和专家:编制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时,应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总结: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文件,它们对于教学的规范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大纲提供了教学的指导,而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基本程序1、编写初稿。

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或继续深造),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方向,开展所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调查研究,结合继续深造的要求形成课程的专业需求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黎明职业大学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特制订本要求。

一、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号)文促进1.2.3.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对接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

2.依据职业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

3.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1.专题调研。

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等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

2.3.4.5.6.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功能)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哪些支撑或促进作用,与前、后续课程如何衔接。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

具体目标可从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

(三)课程设计主要阐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要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学、做1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标准,要注意选取的项目大小和数量应适中,不宜过大、过多,项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螃黎明职业大学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蒈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特制订本要求。

芄一、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螄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芁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膇1. 系统性原则。

要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切合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莄2. 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及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膅3. 实用性原则。

课程内容要符合企业、行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对接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羂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芀1.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

莄2. 依据职业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

莁3.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办法。

蒀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羈1. 专题调研。

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等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课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课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专业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突破知识技能取向,通过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要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

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课程标准编制及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及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及管理办法为规范课程建设,确保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善,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及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标准内涵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专业领域内所属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和能做到什么程度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该学习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二、课程标准编制依据(一)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

各专业应该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进行系统化、整体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确定专业课程体系门类和具体课程。

(二)在分析职业主要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

各专业要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主要岗位进行调研和分析,主要包括:主要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是如何被完成的。

三、课程标准编制格式与要求(一)课程标准要素与要求课程标准必须包含课程的管理信息,对课程的要求、规范等。

1.课程名称本课程确定的标准名称。

对于职业核心课程,课程名称与该项典型工作任务相同。

2.课程代码按照学校规定的编码规则对本课程进行编码。

3.适用专业指明该课程适用于何专业。

4.参考学时规定本课程的参考学时(含复习、考核评价学时)5.参考学分理论课、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每18学时为1学分确定课程学分;纯实践课程按照每周1学分确定课程学分。

6.课程性质与作用描述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中的哪类课程,以及该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何种支持。

7.课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学习目标、工作与学习内容)该要素只针对职业核心课程,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描述。

教育部2023年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制

教育部2023年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制

教育部2023年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制1. 引言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结合我国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教育部2023年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编制》。

本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的基本概念。

- 学会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和工具,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 学会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反思。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意识。

-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 课程内容3.1 学科领域- 生命科学: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 物理科学:了解物质的性质、力与运动、声光热等现象。

- 地球与宇宙:了解地球的结构、地质变迁、宇宙的组成等。

- 技术与工程:了解简单的机械原理、电子元件、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应用等。

3.2 课程模块- 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方法、实验技能、观察和探究能力等。

- 科学知识:学习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 科学应用: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实施建议4.1 教学建议- 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

-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2 评价建议-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国家培训计划课程标准

国家培训计划课程标准

国家培训计划课程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的发展需求,发展出一支适应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的人才队伍,国家培训计划应运而生。

国家培训计划是指通过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管理,利用公共资源为特定领域或特定人群提供培训服务,以提升人才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一项国家级培训项目。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满足培训需求,国家培训计划必须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一、国家培训计划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1. 适应性。

课程内容应符合所培养人才的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培训计划应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其与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相适应。

2. 科学性。

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规律、专业规律和发展规律,严格按照岗位能力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构建。

3. 实用性。

课程内容应具有实际应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4. 公平性。

国家培训计划课程标准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培训结果的公正评价,不以任何形式歧视或排斥任何符合条件的培训对象。

二、国家培训计划课程标准的编制原则1. 需求导向原则。

以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2. 现代化原则。

课程设计应以时代潮流和技术发展为依托,注重前沿技术和理论的学习,引领培训对象跟上时代的步伐。

3. 针对性原则。

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要求,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确保培训内容与受训者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4. 教学相结合原则。

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中应注重培训对象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知识的运用与创新。

三、国家培训计划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设置1. 课程目标。

明确培训目标和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训对象,确定相应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

2. 课程设置。

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和学时,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

关于编制和执行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

关于编制和执行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

关于编制和执行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课程标准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档;是选用教材、制 订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和教学检查的依据。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课程标准必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法规。

体现改革精神,不 能服从于某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要使该课程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 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 课程的课程标准都要服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 划中要按各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3.随着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开发的任务较重。

新开发的课程,应先制订课程标准,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4.课程标准必须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规定教 学基本要求,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5.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时数,分别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与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的培 养和训练;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应用、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重点。

6.在符合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有一定的灵活性。

特别是新开设的课程, 鼓励从教学基本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探索, 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意课程标准的相对稳定性。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要求1.课程标准是指导课程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由教学系、部组织相关教研室 制订,在教研室主任及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 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 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 (或项目化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在实践专家访谈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 上,由课程开发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域中,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它对于确保教育质量、提高学生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和重要性。

一、制定背景和要求在介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制定背景和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因此,制定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需求的课程标准是必要的。

二、制定过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和程序。

包括需求分析、调研论证、制订草案、专家评审等环节。

具体来说,制定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课程的设置和目标。

2. 调研论证:收集相关的国内外教育经验和成功案例,参考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进行前期论证和研究。

3. 编制草案:根据需求分析和调研结果,制定初步的课程标准草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

4.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

5. 学校审核:将课程标准草案提交给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进行审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6. 最终确定: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最终确定课程标准并公布实施。

三、重要性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1. 确保教育质量:课程标准的制定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确保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2. 促进学科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可以促进学科的深入发展,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

3. 提高学生能力: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4. 适应社会需求: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结合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使教育与就业需求相适应,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

五、总结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

大学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

大学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在大学教育中,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

为了确保大学课程的质量和一致性,制定课程标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学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要求。

一、目标与定位在编制大学课程标准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课程目标应准确、明确地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要求。

课程定位则是指课程在整个专业或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大纲与核心概念编制大学课程标准时,教学大纲是基础性文件。

教学大纲应包含该课程的基本信息,如课程名称、学时安排、学分分配等。

同时,教学大纲还应列明该课程的核心概念,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概念。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大学课程标准还需要明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内容应包括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等。

在设计课程要求时,应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此外,还应制定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便帮助学生自我评估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大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编制课程标准时,应充分考虑教材、教学设备、实验室和师资等方面的支持保障。

教材选取要符合课程要求,教学设备要能够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实验室和师资要与课程内容相匹配。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大学课程标准还需明确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既能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能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评价标准应客观、公正,并与学习目标和课程要求相一致。

六、动态更新与改进大学课程标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科进步的需求,需要不断进行更新与改进。

编制课程标准时,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便于随时调整和改良。

总结:编制大学课程标准是确保教学质量和一致性的重要步骤。

在制定大学课程标准时,需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制定教学大纲与核心概念,明确课程内容与要求,提供教学资源与支持,明确评价方式与标准,同时保持动态更新与改进。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为深化“三教”改革,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将《课程标准编制规范》(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立足全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条基本原则(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坚持需求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人才培养融合,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岗位规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序化、整合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全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遵循规律,力求达到科学性、先进性。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标准》力求科学、规范,对课程目标、任务和内容要明确、具体,能体现教学发展中的新思想、新成果。

(四)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以致用。

关于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关于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关于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或选用教材、实行课程教学、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为了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课程建设要求,结合我院课程建设实际,学院决定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现就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中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中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人才定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在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课程开发、教学模式。

二、基本原则(一)服从人才定位,培养专业人才能力的原则课程标准要严格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准确定位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使课程教学始终服务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贯彻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开发的原则课程标准要按照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开展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调查研究,构建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有一定前瞻性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课程标准。

(三)对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课程标准要通过校企合作和研究分析,特别关注与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对职业能力、技术领域的要求,把工作任务、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标准等融入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来,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特色与实施要求关于编制课程标准

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特色与实施要求关于编制课程标准

新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特色与实施要求关于编制课程标准一、新版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特色所谓课程编制,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某一课程,根据相关的课程编制理论,在课程目标指引下,分析影响课程设计诸因素,对学科课程进行的整体设计。

以课程编制的视角评价课程标准,就需要从是否有利于课程实施方面,分析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实施建议要求等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1.课程性质、目标定位准确,符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目的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在继承老版课标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人文教育性质的基础上,强调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明确指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课标认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表明,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最基础的历史常识,为高中的继续学习打基础,或者使学生拥有生活必备的基础性历史常识。

课标强调历史教育具有明确的社会教化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具体方式是“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这比老版课标“套话式”的表述更具有可行性,体现出历史学科“寓教于史”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在具体史实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

上述认识较好地融合在整个课标的编制中。

在课程目标定位上,新版课标继续以三维目标作为历史课程实施的基本目标,在具体内容设置上,明显要比老版课标叙述翔实、明确。

老版课标未能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学习特点,只是空洞的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般表现叙述了一遍。

新版课标则较为准确地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状况,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将“知识与能力”与“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别细化为5个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化为6个方面进行叙述,这有助于实施者的理解和操作。

编制小学课程标准指引

编制小学课程标准指引

编制编制小小学课程标准指引(内部机密文件)本指引的目的是让参与课程标准编制工作的资深教育工作者作为撰写时的参考依据,以便制定出综合性系列的澳门小学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目的及内容课程标准的编制乃遵照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总目标,以及各教育类型和教育阶段的目标而进行的。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须规划各个教育阶段和相关教育类型的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其具体内容由专有法规订定。

公立学校和《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法律第三十五条第三款第(一)项所指的私立学校在按照澳门特别行政区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可自主发展其校本课程。

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框架开列的发展方向制订,是规范某一学习领域或某一科目的深度和广度的文件,透过订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要求等课程要素的方式来呈现。

课程标准旨在订定各学习阶段及学习领域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及发展水平。

课程标准应面向所有公立学校及本地学制的私立学校。

在教学自主前提下,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和评鉴策略。

二、编写人员的组成编写、咨询和行政辅助人员由以下三组人员组成:· 编写标准的编写工作由约3-5人组成,负责课程文件的起草和修订工作,以学校课程领导人员和具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为主; · 由1-3名课程专家组成,负责课程文件的咨询和提供指导意见,以专家学者为主; · 由教育暨青年局人员1-2人负责协调编写团队行政工作,并给予行政和技术支持。

三、工作方式和进度依照预计工作进度,每月举行正式工作会议。

预计工作进度:预计整个工作进度约为半年,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个月介绍编写课程标准的工作计划,并由咨询人提供指引性意见;在有需要时安排内部人员培训第二个月确定编写思路、文件呈现模式和开始规划初稿第三个月根据规划情况、讨论、开始编写初稿第四个月继续讨论、编写初稿第五个月有关文件交咨询人征求意见第六个月完成初稿、交课程改革及发展委员会有关文件由委员会转交澳门学校及教育团体进行咨询和收集意见根据意件作出修订,完成修订后经课程改革及发展委员会审议后公布四、编写课程标准的注意事项根据澳门《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规定的总目标和各阶段的教育目标(请参阅附件一),当握社会发展所需的各项知识、创新精神和批判思考态度和能力,帮助每个学生达致全面及具个性的发展。

课程标准编制体例

课程标准编制体例

格式要求
标题:[居中,黑体,小二号],副标题:[居右,仿宋,三号]
正文:[仿宋,四号]
正文结构层次序号分别采用以下格式:
一、二、三、[一级标题,黑体,四号],(一)(二)(三)[二级标题,仿宋,四号,加黑],1、2、3、[三级标题,仿宋,四号,加黑],(1)(2)(3)[四级标题,仿宋,四号]。

页面要求:A4纸型,行距固定值26磅。

《????》课程标准(模板)
课程编号:,学分:,总课时:(理论:,实践:)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三、教学建议
四、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总学时:学时。

序号教学内容
时数
讲课实验小计
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论 4 2 6 第二章网络技术基础 4 2 6 第三章网络营销 4 2 6
合计
五、考核方式
六、教材及参考书
撰写(执笔人):审核人:王荣教研室主任:院长:王荣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生长发育
第三章儿童保健
第四章儿童营养
第六章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七章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九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二章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十八章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学校校本课程计划编制规定

学校校本课程计划编制规定

学校校本课程计划编制规定1. 引言学校校本课程计划是指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相关教育法规和学科要求,制定的适合本校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课程计划。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校本课程计划的编制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

本文将围绕学校校本课程计划编制的规定进行探讨。

2. 制定校本课程计划的目的和意义学校校本课程计划的制定旨在将国家课程标准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通过制定校本课程计划,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并有助于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3. 校本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制定校本课程计划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科学性、适应性、连贯性和创新性。

科学性要求校本课程计划与国家课程标准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学科知识的全面学习。

适应性意味着校本课程计划要考虑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恰当的教学内容。

连贯性要求校本课程计划各个学段和学科之间有合理的衔接,确保学生的学习连贯性。

创新性则是指校本课程计划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

4. 校本课程计划编制的步骤制定校本课程计划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首先是明确目标和定位,明确校本课程计划的目标和定位,明确教育目标和学科要求。

然后进行课程分析,分析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接下来是制定课程表,根据学段和学科的要求,制定每个学期的具体课程安排。

最后是整理教材和资源,整理和评估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资源,确保其适应性和独特性。

校本课程计划的编制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首先是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要求,不能违反相关法规和政策。

其次是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另外,校本课程计划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6. 校本课程计划编制的困难与挑战校本课程计划的编制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

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

课程标准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 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具体分为结果 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目 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 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要求“了解” 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要求“了解”、“理 应用” 了解” 解”、“应用”,对“了解”的具体描述为说 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 理解” 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对“理解” 的具体描述为理解、说明、归纳、概述、 的具体描述为理解、说明、归纳、概述、整理 应用”的具体描述为设计、辩护、 等;对“应用”的具体描述为设计、辩护、撰 检验、计划、推广等。技能目标要求“ 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技能目标要求“模 独立操作” 迁移” 模仿” 仿”、“独立操作”、“迁移”,对“模仿” 的具体描述是模拟、再现、例证、临摹、 的具体描述是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 写等; 独立操作” (缩)写等;对“独立操作”的具体描述是完 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 迁移” 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对“迁移” 的具体描述为联系、转换、灵活运用、 的具体描述为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 三等。 三等。
整理版ppt课件11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不可及的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望不可及的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

课程标准编制细则

课程标准编制细则

附件二:现代职业学院课程标准编制细那么第一局部总体要求1、?课程标准?要由教务处提出具体要求、意见,开课系按要求组建课程建立与改革小组,课程标准须经课程建立与改革小组充分讨论后形成。

2、每一门课程,如果学时不同、适用专业不同,相应课程名称就应不同,?课程标准?也要不同。

3、?课程标准?的制定,由课程任务所在教研室主任或专业带头人初审、系相关负责人审核、教务处批准后,方可执行。

4、?课程标准?假设需修订,应经课程组商议后,提出申请,由课程任务所在教研室、系、教务处逐级批准后,方可进展修订。

每学期的?课程标准?要作为原始教学文档进展保存。

5、?课程标准?应一式四份,授课教师、课程所在专业教研室、系、教务处各一份。

6、文字编排要求〔1〕正文:宋体小四号〔2〕标题序号依次使用:一、〔一〕1、〔1〕〔3〕一级标题:黑体小三号二级标题:黑体四号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四级标题:宋体小四号7、段落排版要求:首行缩进2个字符;段前段后为0;行间距为1.5倍行距。

第二局部课程标准模板及编制说明现代职业学院XXXX课程标准【注:以下容中,黑色字体为模板容,红色字体为模板的填写说明与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完毕,红色字体局部须全部删除】课程代码:建议学时数:学分:隶属专业:开课单位:主持人:参与人:XX〔兼职教师〕审定人〔专业负责人〕:审核人〔教学系部相关负责人〕:审批人:一、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设置依据主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家职业标准、教育部专业标准。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一〕知识目标〔二〕能力目标〔三〕素质目标〔四〕职业书考核要求【1.课程目标视课程具体情况而定,以上4项,“职业书考核要求〞这一项,可根据具体课程来确定有无。

2.尽可能使用清晰、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

知识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知道〞“了解〞“懂得〞“掌握〞“熟悉〞之类的动词;能力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压片机〞;素质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获得、形成、树立、提高、发挥、开展〞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
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基本程序
1、编写初稿。

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或继续深造),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方向,开展所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调查研究,结合继续深造的要求形成课程的专业需求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公共平台课程应体现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2、专题研讨。

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和有关专业教师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送审稿。

3、标准审定。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由学校教学委员会组织审定,其它课程由院系教学学术委员会组织审定,确定后为试行性课程标准。

4、组织实施。

按照试行性课程标准,配置教学资源,组织课程实施,院系要及时收集,整理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5、修订完善。

根据实施后的反馈意见,滚动修订试行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课程标准质量及实施成效。

五、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等四个部分。

1、课程概述
主要阐述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对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

课程性质主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与先修课程的关系,以及课程类型等内容。

课程基本理念主要阐明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应将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内容设定以及课程讲授结合起来,阐述课程总体设计原则、课程设置依据、课程内容结构、理论与实践比例、课时安排说明、学分分配与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内涵。

2、课程目标
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

具体目标可从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并为优秀学生的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

3、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主要阐述学生在学习的领域、专题研讨或目标要素等方面应实现的具体目标,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同时,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好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内容可在课程中描述,也可编写单独的实践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应尽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对于课程中涉及的项目(案例等),要注意选取题目(案例等)的大小和数量应当适中,不宜过大、过多,项目(案例等)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根据课程特点,课程标准中可以较为详细列举个别经典案例的教学活动组织与安排作为示例,其它案例无需详细列出,给教师留有余地发挥的空间。

4、实施建议
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考核方式、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实践)设备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教学建议要体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采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式、项目式、讨论式等,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核方式建议应体现多元评价方法,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教学参考书(包括教材)选用建议应明确教材,教学参考书的选用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

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提出对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和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课件、实训规范、信息技术使用、实训基地、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做必要的说明,如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专业术语作解释,课
程相关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案例等。

课程标准模版(2012)
《XXXXX》课程标准
一、课程属性
1.课程的性质
《XXXX》是XXX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选修(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XXX课程,说法要与课程体系中一致),是一门(理论/实践/实训/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定位
(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本课程在第X学期开设,是专业核心课程。

其前导课程是XXXX,后续课程是XXXXX。

例如:
基础课
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是一门培养技术基础能力的课程,是一个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相关联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后续课程是:XXXX
专业课
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在XXXX课程体系中,本课程是一个培养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其前导课程为XXXX,后续课程为XXXX。

3. 课程任务(对课程教学任务的总体概括)
例如:
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奠定基础,并形成独立就业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XXXX的能力,掌握XXXX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XXXXX。

专业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XXXX工作所必备的XXXX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XXXX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在课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目标
(此处应列举课程的主要知识、能力、素养目标并进行归纳。

描述目标时,尽可能使用可以衡量课程功能和目标的动词,如能列举、能写出、少用或者不用无法考核的动词,如掌握、熟悉、了解等。

括号内列出了部分动词参考,但不局限于这些词)知识目标(可用的动词如:定义、辨认、记住、描述、指出、表明、列举、选择、背诵、界定、区分、解释、归纳、举例、说明、计算、示范、解答、分类、总结、证明等等)
1.
2.
3.
4.
能力目标(可用的动词如:描述、使用、解释、选择、制作、操作、建立、整理、设计、发展、编辑、填写、记录等等)
1.
2.
3.
4.
素养目标(可用的动词如:遵守、认同、关心、支持、树立、确立、养成、树立等)(素养目标指的是职业道德、工作作风、良好工作习惯、团队协作的能力、归纳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对咨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等,应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结合课程内容,设定本门课程要达到的素养目标)
三、课程内容及实施
1、课程结构(一律采用表格的形式)
说明:这部分主要罗列本门课程的章节内容。

2、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教学条件
1、教学设备
2、教学师资
3、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
XXXX 主编.《XXXXX》(第X 版), XXXX出版社, XXX年.
参考资料:
[1] XXXX 主编.《XXXXX》(第X 版), XXXX出版社, XXX年.
[2] XXXX 主编.《XXXXX》(第X 版), XXXX出版社, XXX年.
4、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课件,现场投影设备,XXXX软件等。

五、考核评价
考核方式《此处要说明有几种考核方式(如过程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各占比例多少,各项考核采用什么形式。

例如:
本课程过程考核占X%,期中考试占X%,期末考试占X%,期中,过程考核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