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林州市第一实验小学许淑萍
自全市开展高效课堂改革以来,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教学行为上的偏离:
困惑一:观念落后,方式死板
对策:扩散思维,真正开放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如教师在教学时,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注重统一、过于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学生的一步步学习都是老师规定好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不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身心的特征等原因,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扩散性。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
困惑二: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对策:克服片面,追求多样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效仿和专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追求名人效应,如有的教师认为尝试教学法影响面广,效果好,就不管是新授课、练习课,也不管知识难易,都放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偶尔启发一下,以为这就是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结果一段时间后,学生变得不想学习,学习成绩明显比不上同年级班级。这就是教师简单化地理解教学方法,做法上的片面性导致的不良后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选择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要始终使学生兴趣浓厚地自主学习,真正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困惑三:教材处理,舍本逐末
对策:依据实际,灵活处理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后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小则更换一些简便易行的题目,大则适当地改变教科书中某些课时的编排次序等,这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处理教材,不但把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无重点,并且将教科书上很好的内容也处理掉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以致舍本求末,而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恰当地处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困惑四:评价不力,课堂乏味
对策:多元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评价时,不管事大事小,适时与不适时,都先由学生评,再由教师评,课堂上的很多时间都忙在评价上。一般教学时,教师都会让学生读,读了学生评一遍,教师在请学生评后又进行同样详细的评价。在学生探究问题时老师号召学生随时相互评,自己在巡视时走到哪里评到哪里,整节课充满了评价味,致使学生不能静心地完成知识建构,把精力分散在怕别人评自己上,导致了教学的负面效应。又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始终
坚信唯结果论,即只要是学生问题回答得好或者是题目做得对就是好,因而过多鼓励与批评同样付出努力都得到错误答案或得不出答案的学生,同样致使班级中很多学生抬不起头来,即使受到鼓励的学生也怕下次的不成功而焦躁不安,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在评价的视角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在评价的标准上,要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同时要积极地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互评与教师评中真正学会自我认识,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总之,教师在进行小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先进的教学观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防止简单化,特别要防止对形式的片面追求。实施新课程,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我想只要把思考付诸于行动之后,迎刃而解地不单单只是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