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15章 天然免疫
食品免疫学思考题
![食品免疫学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922b5bd3bb4cf7ec4afed035.png)
思考题:
• 1.补体的现代概念
• 2.补体系统的组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补体系统活化的经典途径?
• 4.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第六章 细胞因子
思考题:
• 1.细胞因子的概念及作用机理。
• 2.细胞因子的种类? • 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思考题:
• 1.概念:白细胞分化抗原;细胞黏附分子。
第九章 淋巴细胞
思考题:
• 1. T细胞的表面标志有哪些? • 2. B细胞的表面标志有哪些?
第十章 抗原递呈细胞
思考题:
• 1. 概念:抗原递呈细胞、APC;靶细胞。 • 2. DC细胞的表面标志及功能?
第十一章 体液免疫应答
思考题:
• 1. 概念:体液免疫应答;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 2.体液免疫应答的功能?
第十二章 细胞免疫应答
思考题:
• 1. 概念:细胞免疫应答; • 2.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
第十三章 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
思考题:
• 1. T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 2. B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图15和图16)?
第十四章 天然免疫
思考题:
• 1. 抗细菌免疫的机制(图1、图3)? • 2.抗病毒免疫的机制(图4、表1和表2)? • 2.抗真菌免疫的机制(表3)? •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
• 2.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基本结构?P114-115( P121图,P124图) • 3.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功能? • 4.黏附分子的种类和功能?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思考题:
• 1.概念: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 MHC分子。 • 2. 请用图示MHC(HLA)分子结构( P148图, P149图)。 • 3. MHC(HL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 4. HLA分型方法有哪些?(P154)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86ad87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2.png)
第1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MALT/MIS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医学免疫学:第15章 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第15章 免疫耐受](https://img.taocdn.com/s3/m/065831b1f78a6529657d5358.png)
克隆无能原因
① 不能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 某些组织细胞不表达MHC-Ⅱ分子
② 缺乏第二活化信号 不成熟DC( iDC )不充分表达B7和MHC -Ⅱ 分子,不产生 IL-12 正常组织细胞不表达B7、CD40等 (炎症时可表达,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病)
2.抗原类型
原因:
聚合状态 单体状态
蛋白单体
不能被APC细胞提呈
免疫原 耐受原
T细胞不被活化
B细胞不产生抗体
蛋白聚体,情况正好相反
B细胞产生抗体
3.抗原免疫途径
口服引起局部免疫,但致全身耐受; 静脉注射无聚体抗原,可诱导耐受
4.抗原表位特点
抗原的不同表位,其作用不同,可诱导或抑 制免疫应答; 特定表位可活化Ts细胞
Tr的作用
实验: Medawar
耐受小鼠的淋巴细胞 → 正常小鼠 获得相同耐受性,移植皮肤也可存活 去除耐受小鼠的T,再转输给正常小鼠 移植皮肤不能存活
结论:耐受性可通过淋巴细胞的传输而转移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细胞
Tr机制
针对外源性抗原 Tr → IL-10、 TGF-β(转化生长因子)
→ 抑制DC、Th / CTL
低带耐受 ( low—zone )
抗原剂量过高
诱导Ts细胞活化 抑制免疫应答
一般剂量越大诱导的耐受越持久
高带耐受 ( high—zone )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 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 B细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Tolerance in T and B cells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高中生物教案免疫系统
![高中生物教案免疫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8a786920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5.png)
高中生物教案免疫系统
教学目标:
1. 了解免疫系统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3. 能够描述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机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难点: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机制。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生物教科书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盖玻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提问学生对免疫系统的了解,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2.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免疫系统的定义和功能;
2.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3. 解释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机制: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利用显微镜观察免疫系统的细胞结构;
2. 通过实验演示免疫系统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作用。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分享对免疫系统的理解;
2. 整理复习免疫系统的内容,并进行讨论;
3.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5分钟)
1. 课后阅读有关免疫系统的文章,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
2. 完成相关免疫系统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学生也能够掌握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机制。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免疫系统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第15章免疫缺陷
![第15章免疫缺陷](https://img.taocdn.com/s3/m/a1e882dd102de2bd9705880a.png)
第十五章免疫缺陷免疫系统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系统,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疾病的易感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决定于遗传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后天发育的环境。
目前关于免疫的遗传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与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连锁的免疫应答基因,控制着机体对特定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并通过编码细胞膜上的表面抗原分子,控制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②血型抗原的基因控制,补体、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基因表达,H-Y抗原与性别分化及某些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等;③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受体的基因结构和控制及其多样性,同种异型等的遗传控制。
本章主要讨论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结构、遗传调控和遗传性免疫缺陷等问题。
第一节红细胞抗原遗传与新生儿溶血症一、红细胞抗原的遗传系统1900年,Landsteiner首次发现了人类的ABO血型。
迄今为止,在人类中已经发现了23个红细胞抗原系统。
表15-1列出了这23个血型抗原系统的简况。
表15-1 23个红细胞血型系统编码系统命名系统符号抗原数基因命名染色体定位001 ABO ABO 4 ABO 9q34.1-q34.2 002 MNS MNS 40 GYPA,GYPB,GYPE 4q28-q31003 P P1 1 P1 22q11.2-qter 004 Rh Rh 45 RHD, RHCE 1p36.2-p34 005 Lutheran LU 18 LU 19q12-q13 006 Kell KEL 22 KEL 7q23007 Lewis LE 3 FUT3 19p13.3008 Duffy FY 6 FY 1q22-q23009 Kidd JK 3 J K 18q11-q12 010 Diego DI 9 AEI 17q12-q21 011 Yt YT 2 ACHE 7q22012 Xg XG 1 XG Xp22.32013 Scianna SC 3 SC 1p36.2-p22.1 014 Dombrock DO 5 DO (未知)015 Colton CO 3 AQP1 7p14016 Landsteiner-Wiener LW 3 LW 19p13.2-cen 017 Chido/Rodgers CH/RG 9 C4A, C4B 6p21.3018 Hh H 1 FUT1 19q13019 Kx KX 1 KX Xp21.1020 Gerbich GE 7 GYPC 2q14-q21 021 Cromer CROM 10 DAF 1q32022 Knops KN 5 CR1 1q32023 Indian IN 2 CD44 11p13血型系统的抗原物质可以使用血清学方法予以检测。
免疫
![免疫](https://img.taocdn.com/s3/m/47ec4fb4aeaad1f346933f9c.png)
免疫第一章绪论1、免疫本质是区别“自我”和“非我”,清除“有害”,保护“自我”。
2、Jenner免疫学的奠基人(填空题)3、体内存在两个免疫系统:获得性免疫系统(起效慢,高度特异性,记忆性,抗感染主力)天然免疫系统(起效快,无特异性,无记忆,第一道防线)(填空题)4、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T细胞和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Bone marrow (骨髓)Thymus (胸腺)(选择题)外周免疫器官(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填空题)5、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选择、填空、问答题)功能生理性(有利) 病理性(有害)免疫防御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害超敏反应/免疫缺陷免疫稳定消除损伤或衰老细胞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消除复制有错误的细胞或突变细胞(肿瘤) 肿瘤、持续性病毒感染第三章抗原1、抗原:指可启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名词解释)2、抗原基本性质:免疫原性、免疫抗原性(填空题)3、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只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填空题)4、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是存在与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表位或抗原决定簇。
(名词解释)5、抗原进入途径免疫应答强度: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仅限于动物)>静脉注射(选择题)6、根据抗原诱生抗体过程中是否需要T细胞的协助分类:TD-Ag(需要细胞辅助——大部分为此)、TI-Ag(不需要细胞辅助)(填空题)第四章免疫球蛋白1、抗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一种糖蛋白。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Ab)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
3、免疫球蛋白存在形式:膜型---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BCR)、分泌型 ---分泌进入体液,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选择题)4、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Y型的四肽链。
医学免疫学 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70cf80e02020740be1e9b3b.png)
第1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immunity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已”的识别, 并排除“非已”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和有害的生物性分子。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4、免疫自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功能维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6、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也称特异性免疫。
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免疫系统MALT/MIS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2、M细胞即膜上皮细胞/微皱褶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散在于小肠派氏淋巴小结处。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3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有机化学 第15章 天然生物活性有机化合物资料
![有机化学 第15章 天然生物活性有机化合物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2e6432eb90d6c85ed3ac613.png)
大多数木质素是游离状态,也有一些与糖结 合成苷类。因其从植物的木质部和树脂中发现较 早,并且分布较多,故而得名木质素。
第15章 活性有机化合物
木质素的生源
组成木质素的单位有桂皮酸、桂皮醇、丙烯苯、烯 丙苯等。木质素的碳骨架结构类型多变,可由下列生 源过程来解释:
第15章 活性有机化合物
木质素的分类
第15章 活性有机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
第15章 活性有机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生物功能
a.抗生育活性 芫花酯甲(yuanhuacin)、芫花酯乙(yuanhuadin)均为引产药。 b.抗白血病、抗肿瘤活性 莪术醇(curcumol)治疗早期宫癌等。 c.驱蛔虫和杀虫活性 驱蛔素(ascaridole)、土木香内酯(costunolide)等。 d.抗疟活性 青蒿素(arteannuin)等。 e.神经系统作用 治疗神经分裂症的马桑内酯类化合物。 F.促进肝细胞再生活性 如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e)等。 g.降血压活性 闹羊花酶素Ⅲ(rhodojuponinⅢ)对重症高血压有紧急降压作用。 h.还有消炎、泻下、降血脂、降低转氨酶等活性。
酶 麦芽糖酶(maltase) 苦杏仁苷酶(emulsin) 转化糖酶(invertase) 纤维素酶(cellulase) 苷酶(rhamnodiastase)
水解键型 α -葡萄糖苷键 β -葡萄糖苷键 β -苷酶,能水解β -果糖苷键 β -葡萄糖苷键 β -葡萄糖苷键
第15章 活性有机化合物
除常见的D-葡萄糖和L-鼠李糖外, 还有以下种类的糖:
第15章 活性有机化合物
皂苷
皂苷(saponins)包括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因这类 化合物的水溶液在振摇时产生似肥皂样的持久泡沫而得名。 皂苷苷元主要有五环三萜皂苷和四环三萜皂苷等。
15EB1 医学免疫学(1)
![15EB1 医学免疫学(1)](https://img.taocdn.com/s3/m/9923be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8.png)
免疫学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机体免疫识别、清除抗原异物,保持身体健康的生理功能。
2.固有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的一系列天然防御体系,又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NK细胞、DC、NK T细胞、γδ 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3.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出生后受抗原刺激而产生的获得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
(主要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1.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性答: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
2.简述免疫并说明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功能异常表现答:(1)免疫:机体免疫识别、清除抗原异物,保持身体健康的生理功能。
(2)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指机体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异常表现:免疫发应过分激烈可引起超敏反应,免疫功能过低或缺陷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稳定:是机体免疫系统内部自控调节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死亡的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异常表现: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监视: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清除各种突变细胞和防止持续性感染;·异常表现: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主要特征比较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答:①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淋巴器官,由胸腺和骨髓(在鸟类是法式囊)组成,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发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②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淋巴器官,由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小肠黏膜下的淋巴组织皮氏小结等)组成,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定居、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的场所,也是这些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第三章抗原1.抗原(Ag):是能与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T细胞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期末复习)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240024b79563c1ec4da7138.png)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 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特异性(TCR/BCR)♦记忆性♦耐受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及特点:♦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脾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 40%,B 占60%)♦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https://img.taocdn.com/s3/m/31f0e05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2.png)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_研究生免疫学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及要求:掌握部分以黑体打印。
第1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中枢免疫器官(一)胸腺的组织结构、细胞组成、微环境、功能;胸腺外的T 细胞发育(二)骨髓的组织结构、微环境、功能;骨髓外的B细胞发育场所二、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的体内分布、结构、功能(二)脾的结构、功能(三)黏膜免疫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特点(四)三级林把组织(五)淋巴细胞再循环第2章免疫球蛋白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立体结构、其他成分、水解片段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与表达四、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五、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六、人工制备抗体: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概念及其优缺点)第3章补体系统一、补体系统概述:组成、命名、理化性质、代谢二、补体的激活: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及其共同末端效应三、补体活化的调控四、补体受体五、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意义六、补体系统与疾病第4章细胞因子一、细胞因子的概述:分类、共同特点、表达与功能调节二、细胞因子受体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四、细胞因子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关系五、细胞因子各论(掌握一些重要细胞因子的来源、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六、细胞因子与临床第5章白细胞分化抗原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二、参与抗原摄取与提呈的CD分子(CD1的生物学作用)三、参与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一)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二)参与B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分子四、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五、CD分子与临床第6章粘附分子一、粘附分子的概念及分类二、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三、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一)黏附分子的免疫学作用(二)黏附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四、粘附分子与临床第7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概述:基本概念、小鼠MHC二、人类MHC(一)HLA复合体定位及结构(二)HLA复合体等位基因及编码产物的分类与命名(三)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及其意义(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元型遗传;连锁不平衡)三、HLA抗原系统(一)HLA抗原的分子结构(二)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三)HLA抗原的表达(即组织分布)及其调控四、MHC的功能(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MHC分子的其他生物学作用)五、HLA与医学的关系第8章造血干细胞一、造血干细胞的概述二、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淋巴样干细胞及其分化(详见第9章)】三、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第9章淋巴细胞一、T淋巴细胞(一)T细胞的个体发育(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及其生物学意义)(二)T细胞表面标志(参见第5章第2节)(三)T细胞亚群及功能二、B淋巴细胞(一)B细胞的个体发育(抗原非依赖期的阴性选择;抗原依赖期)(二)B细胞表面标志(参见第5章第2节)(三)B细胞亚群及功能三、大颗粒淋巴细胞的一般特征、主要生物学功能附:LAK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概念第10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一、抗原提呈细胞(一)树突状细胞,即DC的来源、分化、发育、迁移、分布、分类及生物学功能(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的表面标志、激活及生物学作用(三)B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特点)(四)兼职抗原提呈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活化的T细胞等二、其它免疫相关细胞第11章抗原与抗原提呈一、抗原概述(一)抗原的性质:异物性、一定的理化性状、完整性(二)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特异性的分子基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交叉反应(三)抗原的种类(四)诱导免疫细胞增殖的其他成分:免疫佐剂、丝裂原、超抗原二、抗原提呈(一)溶酶体提呈途径(MHC Ⅱ类分子途径)(二)胞质溶胶提呈途径(MHCⅠ类分子途径)(三)交叉提呈途径(四)非经典MHC分子(CD1)提呈途径第12章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一、免疫应答概述(一)免疫应答的概念及类型(二)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三)T细胞活化的胞内分子机制(四)T细胞增殖、分化(五)T细胞介导的效应1、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2、CD4+Th1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三、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1、B细胞识别TI抗原2、B细胞识别TD抗原(二)B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四)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四、其他免疫细胞的效应机制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一、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一)BCR、TCR多样性及其分子基础(二)BCR、TCR基因重排(三)BCR、TCR多样性的机制二、免疫应答的记忆性三、免疫耐受性(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二)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三)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中枢免疫耐受、外周耐受(四)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终止(五)人工诱导免疫耐受与临床第14章细胞凋亡与免疫一、细胞凋亡概述(一)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二)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三)细胞凋亡的诱导剂和抑制剂(四)免疫相关的凋亡信号转导二、细胞凋亡与免疫生理(一)免疫细胞的中枢发育与凋亡(二)淋巴细胞的致凋亡效应三、细胞凋亡与免疫病理第15章天然免疫一、参与天然免疫的组分及其效应机制(一)屏障结构(二)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三)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二、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一些人体宿主所没有的,但可为许多相关微生物所共享,结构恒定且进化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固有免疫识别的PAMP,往往是病原体赖以生存,因而变化较少的主要部分,如病毒的双链RNA和细菌的脂多糖,对此,病原体很难产生突变而逃脱固有免疫的作用。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https://img.taocdn.com/s3/m/91a827d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6.png)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第11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学习要点一、病毒的感染1.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或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
感染途径皮肤与粘膜十病毒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
病毒在机体内播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局部播散;②血循环播散;③沿神经干移行。
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通过隐性感染,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也可向外界播散病毒。
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可分成急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两种类型。
(1)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
(2)持续性感染:这类感染中,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持续性感染又可分成三种:1)慢性感染:显形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2)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分离出病毒。
3)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
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
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最终成为致死性感染。
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1)溶细胞型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
体外组织细胞培养中,溶细胞型感染可致细胞变圆、坏死及脱落等,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机制:①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②破坏细胞溶酶体;③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
(2)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病毒的增殖对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合成影响不大,细胞仍能继续生长与分裂,称之为稳定状态感染。
固有免疫应答(第15章
![固有免疫应答(第15章](https://img.taocdn.com/s3/m/0834ebbb3c1ec5da51e27029.png)
道防线,也在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畸变细胞,维持自身 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1/7/27
4
固有免疫
外部屏障:皮肤和粘膜 组织屏障
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NK、γδT、B1、NKT、肥大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防御素
2021/7/27
5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1. 屏障结构
皮肤与粘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物理屏障
*分泌杀菌物质
化学屏障
*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微生物屏障
2021/7/27
6
2021/7/27
7
2021/7/27
8
二、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2021/7/27
9
2021/7/27
外周血细胞
10
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补体系统 ▽细胞因子 ▽抗菌肽及酶类物质
2021/7/27
11
第二节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Mφ、 DC→MHCI、MHCII→递呈Ag→T淋巴细胞
2.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2)Th1细胞:
Th1→IFN-r、CD40L → 活化巨噬细胞→使其吞噬杀伤 功/27
15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1. 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后0~4小时内; ▽依靠屏障、吞噬细胞、补体激活等起作用。 ▽绝大多数病原体感染终止于此时相。
医学免疫学第15章固有免疫
![医学免疫学第15章固有免疫](https://img.taocdn.com/s3/m/fd388389ec3a87c24028c447.png)
innate immunity
授课教师:杨敬宁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 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特点和组分; 固有免 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熟悉 固有免疫应答的识别机制。 了解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抗原异物
刺激
机体 产生 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清除
教学内容
甘露糖受体(MR) 清道夫受体(SR) PRR MBL 分泌型 C-反应蛋白
磷壁酸 脂蛋白
酵母多糖
LPS 双链RNA 非甲基化CpG 甘露糖残基
脂多糖结合蛋白
HSP
磷脂酰丝氨酸
PAMP
几类重要的PRR
1、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激活补体或发挥调理作用
2、巨噬细胞表面的PRR 3、Toll样受体(TLR)
在LPS、C3a、C5a 作用下→释放生物 活性介质→发挥趋 化、激活补体和致 炎效应
注意:
蜂毒、造影剂、万 古霉素等可使其脱 颗粒,引起类过敏 反应
NKT细胞
表面标志:NK1.1,TCR/CD3 定居肝脏、骨髓 抗原识别谱较窄,主要针对CD1分子所 递呈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 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与CTL类似
(二)、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
非特异性效应的多肽,人中有 防御素 α-防御素β-防御素;作用为杀 (defensin) 伤细菌、真菌和有包膜的病毒。
补体系统
细胞因子 溶菌酶 其他效应因子
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 趋化作用、杀伤病毒及肿瘤细胞 水解细菌、激活补体、促MØ吞噬 氧自由基、一氧化氮、C反应蛋白
2、内部屏障
血-脑屏障 血-胎屏障 血-胸腺屏障 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第十八章免疫耐受
![第十八章免疫耐受](https://img.taocdn.com/s3/m/dcbc5dcc76eeaeaad1f33065.png)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一、选择题1. 最易引起免疫耐受的途径是()A.静脉注射B.腹腔注射C.皮下注射D.口服E.肌内注射2. 最易诱导耐受的时期是()A.胚胎期B.新生儿期C.儿童期D.青年期E.老年期3. 首先发现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是()A.RichardB. JerneC. MedawarD. OwenE. Burnet4. 下列哪一项属于天然耐受现象()A.机体对改变的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B.机体对任何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C.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D.机体对非己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E.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能力下降5. 大剂量的TD抗原能诱导下列哪些细胞产生耐受A.B细胞B.T细胞C.T细胞和B细胞D.B细胞和巨噬细胞E.T细胞和巨噬细胞6. 最易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是()A.大分子聚合状态抗原B.颗粒性抗原C.可溶性抗原D.可溶性抗原致敏免疫惰性颗粒后E.细菌、细胞7. 免疫耐受现象可见于哪一种疾病()A.免疫抑制剂使用者B.AIDS患者C.X射线辐射后D.HBsAg阳性者E.以上都不是8. B细胞耐受有何特点()A.产生速度快B.持续时间短C.需TD-Ag 诱导D.为低带耐受E.需TI-Ag诱导9. 关于免疫耐受的特点,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T细胞只能诱导低带耐受B.B细胞只能诱导低带耐受C.T细胞可诱导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D.B细胞不能诱导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E.T细胞和B细胞产生耐受的情况大致相同10. 在I型超敏反应中,皮下多次注射小剂量变应原,可诱导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产生,以达脱敏目的()A.IL-2B. IL-4C. GM-CSFD. IFN-γE. IL-1011. 关于免疫耐受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 可由放射线照射引起B.B细胞较T细胞易诱导耐受C.成年机体易诱导耐受D.免疫耐受是因免疫系统先天发育缺陷引起的免疫无应答E.免疫耐受是由某种抗原诱导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12.自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被清除是由于()A.自身反应性B细胞发生了程序性细胞死亡B.自身反应性B细胞缺乏辅助细胞而不能激活C.大量多价抗原使未成熟B细胞表面受体交联“冻结”D.细胞表面受体封闭E.缺乏协同刺激信号13.维持免疫耐受必要的因素是()A.耐受原的持续存在B.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D.耐受原的性质E.注射的途径14.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主要发生在()A.骨髓B.胸腺C.淋巴结D.脾脏E.黏膜淋巴组织15.自身反应性T细胞通过哪一种机制被排除()A.阴性选择B.阳性选择C.MHC分子D.免疫忽视E.受体交联16.维持外周T细胞对外来Ag耐受的主要机制是()A.传染性耐受B.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忘C.阳性选择D.免疫忽视E.阴性选择17.胚胎期易于诱导免疫耐受,其原因是()A.免疫系统处于免疫抑制状态B.免疫系统处于异常活跃状态C.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D.具有从母体获得的IgG抗体E.免疫系统已发育成熟18.T细胞形成免疫耐受的特点是()A. 所需诱导时间长B.耐受持续时间短C.可由高剂量TI-抗原诱导D.可由低剂量TD-抗原诱导E.所有抗原不易诱导19.关于低带耐受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只有T细胞参与B.产生速度快C.持续时间长D.耐受原都是TD-AgE.只有B细胞参与20.关于免疫耐受,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可天然获得B.可后天获得C.可长期存在D.是一种免疫无应答状态E.有抗原特异性21.关于耐受原的剂量,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致耐受所需耐受原的剂量与年龄有关B.小剂量抗原易引起B细胞的耐受C.大剂量抗原易引起B细胞和T细胞的耐受D.强免疫原性抗原大剂量注入可诱导耐受E.非聚合性抗原小剂量注入可诱导耐受22.高剂量非聚合丙种球蛋白诱导的免疫耐受,形成耐受的细胞是()A. T细胞和B细胞B.B细胞和NK细胞C.NK细胞和巨噬细胞D.巨噬细胞和T细胞E.巨噬细胞和B细胞23.免疫耐受的维持与哪一项无关()A. 抗原的持续存在B.使用抗原的次数C.抗原的性质D.佐剂的存在与否E.机体因素24.下列哪一项不能导致免疫耐受的终止()A.体内抗原的清除B.注射化学结构改变的耐受原C.注射另一种无关的新抗原D.注射置换载体的新抗原E.注射与耐受原有交叉反应的抗原25.若机体已对BSA- DNP形成免疫耐受,为终止此耐受,应注射()A.BSA-DNPB. OA-DNPC. BSAD. DNPE. OA26.有关免疫耐受的概念,下列哪一种是错误的()A. 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B.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应答C.表现为免疫无应答状态D.是负免疫应答E.是免疫应答的一种重要的类型27.下列哪一种细胞因子抑Th1细胞的功能()A. IL-2B. TGF-βC. IFN-γD. IL-12E. 以上都不是28.关于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下列哪一种是错误的()A.1953年由Medawar成功复制出胚胎期接触抗原导致耐受的动物模型B.胚胎期接触抗原导致耐受的动物模型证实了Burnet提出的耐受形成理论C.Mitchson给成年鼠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诱导出耐受D.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可用于防治疾病E.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在成年期、新生期、胚胎期均可诱导,且难易程度相同29.病理性免疫耐受有()A.自身免疫病B.肿瘤C.移植排斥反应D.超敏反应E.以上都是30.下述哪一项耐受不是独特型网络机制起重要作用()A.大量的独特型抗体导致独特型阳性细胞破坏以致耗尽B.抗独特型抗体作用于TCR上的独特型决定簇使T细胞耐受C、抗独特型抗体作用于BCR上的独特型决定簇使B细胞耐受D.抗独特型抗体诱导辅助性T细胞激活E.抗独特型抗体激活Ts细胞,抑制体液免疫应答31.不能通过诱导免疫耐受进行治理的疾病是()A.花粉过敏症B.肝癌患者C.系统性红斑狼疮D.同种异体皮肤移植E.骨髓移植32.下列细胞中最易产生免疫耐受的细胞是()A.B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D.T细胞E.中性粒细胞[X型题]1.低带耐受的特点是()A. T细胞参与B.B细胞参与C.产生速度快D. 持续时间短E. 任何抗原可诱导2.高带耐受的特点是()A. T细胞和B细胞都可以诱导B.形成速度慢C.持续时间短D.TD-Ag可诱导高带耐受E.TI-Ag可诱导高带耐受3.作为一种良好耐受原应具备的性质是()A.分子量小B.为颗粒性抗原C.是聚合体形式D.为可溶性抗原E.为非聚合体4. 关于T细胞耐受,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小剂量和大剂量的TD抗原均可诱导T细胞耐受B.APC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导致T细胞耐受C.耐受期限长D.TI抗原不能诱导T细胞形成耐受E.克隆清除的机制是程序性细胞死亡5.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包括()A.抗原的理化性质B.动物的品系C.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D.免疫系统发育的程度E.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6.T细胞外周耐受的机制是()A.“免疫忽视”机制B.自身反应性T细胞变为无能细胞C.外周血T细胞经AICD途径被排除D.具有潜在自身反应性的T细胞被抑制E.通过阴性选择被排除7.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是( )A. 克隆清除B.克隆无能C.免疫忽视D.AICDE.抑制细胞和独特型网络的作用8. 免疫耐受的特点()A.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B.除耐受原外,对其他抗原仍可产生应答C.先天或后天获得D.易发生机会感染E.胚胎期或新生期易形成9.免疫耐受和正免疫应答的相同点是()A.需抗原刺激B.有特异性C.潜伏期D.有免疫记忆E.都有免疫调节10.诱导和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将有利于哪些疾病的防治()、A.肿瘤B.自身免疫病C.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D.超敏反应E.移植排除反应二、填空题1.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某些共性,它们均需诱导产生,并具有性。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https://img.taocdn.com/s3/m/064a86c16137ee06eff91848.png)
举例:淋巴细胞 (CD25+CD4+T细胞, 免疫耐 受小鼠) 转 输给正常小鼠 引起 对相同抗原(同耐受小 鼠)的耐受。
独特型(抗抗体)网络
可能机制: ①大量抗id抗体能造成独特型阳 性B细胞耗尽。 ②独特型抗体可作用于T、B细 胞上的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使 T、B细胞耐受。 ③自身抗id抗体可不B细胞上的 抗原受体结合而抑制抗体产生。 ④大量抗id抗体的存在可诱导 Treg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
直接原因 特异性免疫细胞被 清除或不能被活化 诱生机理 免疫系统未成熟、 免疫力减弱,抗原 性状改变 特异性 针对特异抗原
免疫细胞发育缺损或增 殖分化障碍 先天免疫缺损,应用X射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无
免疫耐受的分类
根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 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对自身成分耐受 诱导性耐受(induced tolerance):对非己异物耐 受,需特定条件诱导
1)Owen 的观察 1945年 异卵双生牛: 血型嵌合体 (chimeras),皮片移 植互不排斥,无关 牛皮片排斥
owen等设想,可能 是在胚胎期接触同 种异型抗原诱导而 诱导了免疫耐受的 产生。
二、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2)Medawar等---实验性免疫耐受 Medawar的实验证实:当体内免疫细胞处于早期 发育阶段,人工可诱导其对非己抗原的耐受.
中枢耐受丌能解释所有自身耐受问题
在正常成年动物体内已发现存在能够识别 自身组织抗原的B细胞或T细胞。
DC及MΦ必须合成 所有的自身抗原
所有的自身抗原必 须由它们带到胸腺
某些抗原丌在胸腺表达 某些抗原只在成年期表达
以胸腺为例
二、外周耐受形成机制
耐受原:自身抗原、非自身抗原 产生机制: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名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名解](https://img.taocdn.com/s3/m/e2f0ec25fe4733687f21aa5c.png)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Antibody,Ab):将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出现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活性的球蛋白。
抗体是Ig,而Ig并非都是抗体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HVR):可变区中某些区域的aa组成和排列特别易变化或具更高的变易性。
CDR(互补决定区):Ig的抗原结合部位和抗原表位互补结合部位,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aa,富有弹性,可自由折叠。
意义:能使V区与不同距离的抗原结合补体结合位点易于暴露,IgM和IgE无铰链区。
J链(Joining Chain):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Ig单体作用。
SIgA:二聚体 IgM:五聚体分泌片SP(Secretory Piece):是SIgA上的一个辅助成分上皮细胞合成,分泌到黏膜细胞表面作用:具抵抗外分比液中蛋白水解酶的降解作用,稳定SIgA的作用。
Ig 多样性:自然界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多种不同的特异性抗体。
同一种抗原(表位)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相同、类型不同的抗体同种型(Isotype):存在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具种属特异性,为种属型标志,存在IgC区。
同种异型(Allotype):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因而可在同种异体间诱导免疫反应。
为个体型标志,存在IgC区、V区。
独特型(Idiotype,Id):同一个体不同抗体形成细胞所产生的Ig分子的V 区的抗原性不同(CDR 序列)。
组合造成的多样性(combinatorial diversity):众多的V区基因片段的组合和轻重链的组合,众多的V、D、J基因中,重排时每个片段只能取一个,就存在多种组合。
连接造成的多样性(junctional diversity): CDR3区位于V、J和V、D、J片段连接处,两片段之间可插入或丢失数个核苷酸,增加了互补决定区(CDR3)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天然免疫第一部分学习习题一、填空1.天然免疫乃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亦称为________或________。
2.天然免疫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视为抵御致病微生物感染的________。
3.天然免疫系统识别_______,识别的靶分子结构为_______ ,负责识别的受体为_______。
4.特异性免疫不仅识别_______,也识别_______,负责识别的受体为_______。
5.天然免疫识别的特异性是_______,其负责识别的受体基因在胚系中编码,受体的分布呈_______;特异性免疫识别特点具有_______,其负责识别的受体基因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排,其分布呈_______。
二、多选题[A型题]1.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不包括A.防御素B.补体系统C.细胞因子D.溶菌酶E.外毒素2.下列哪种受体属于模式识别受体A.细胞因子受体B.补体受体C.TCRD. Toll样受体E.BCR3. 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A.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B.肿瘤相关抗原C.肿瘤特异性抗原D.MHC- I 类分子E. MHC- II 类分子4.下列哪种细胞不属于非特异性细胞A.NKT细胞B.B1细胞C.B2细胞D. T细胞E.NK细胞5.下列关于天然免疫哪种说法不正确A. 在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功能C.识别特点是泛特异性的,仅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D.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E. 模式识别受体的基因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排,且受体呈克隆化分布6.下列哪些不属于天然免疫的效应分子A.补体B.抗体C.防御素D.C反应蛋白E.细胞因子7.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与非特异性免疫无关B.具有高度的特异性C.具有耐受性D. 具有记忆性E. 具有多样性[X型题]1. 具有FcγR的细胞有A.B细胞B.树突状细胞C.中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NK细胞2. 能依赖IgG抗体杀伤靶细胞的细胞有A.CTLB.NKC. MΦD.嗜酸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3. 单核巨噬细胞有下列性质A. 参与免疫应答B. 来源于骨髓C.表达MHC-I类抗原D. 分泌TNFE.表达MHC-II类抗原4. Mφ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A.处理和提呈抗原B.产生IL-1有助于Th1活化C.分泌CKs促进免疫应答D.分泌CKs抑制免疫应答E.受淋巴因子作用后,成为活化的Mφ,发挥免疫效应5. MΦ可分泌A.TNF-βB. IL-1C. C3D. INF-γE.IL-126.巨噬细胞的功能有A.参与抗原提呈B.参与免疫监视C.参与免疫防御E.参与免疫自稳 E. 参与免疫调节7.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有A.皮肤粘膜的上皮细胞B.中性粒细胞C. 巨噬细胞C.NK细胞D.δγ+T细胞8. 皮肤、黏膜分泌的杀菌物质是:A.溶菌酶B.不饱和脂肪酸C.抗菌肽D.天然抗体E.乳酸9.巨噬细胞表面受体A.甘露糖受体B.IgGFc受体C.补体受体D.Toll受体E.清道夫受体10.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A.参与病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B.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C.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D.维持免疫记忆E.维持自身耐受三、名词解释1.PAMP:2.PPR3.Toll样受体4.防御素5.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四、问答题1.简述Tc细胞,NK细胞,M 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
2.试述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3.试述巨噬细胞在非特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与机制?第二部分题解一、填空1.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特定抗原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2.第一道防线3.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的特定组分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模式识别受体(PPR)4.病原微生物分子抗原非微生物抗原 TCR或BCR5.泛特异性非克隆化特异性克隆化一、多选题[A型题]1.E2.D3.A4.C5.E6.B7.A[X型题]1. ABCDE2.BCDE3.ABCDE4.ABCDE5.ABCDE6.ABCDE7.ABCDE8.ABCDE9.ABCDE 10.ABCDE三、名词解释1.PAMP: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是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可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所识别。
包括:脂多糖(LPS)、磷壁酸(LTA)、肽聚糖(PGN)、甘露糖、细菌DNA、双链RNA和葡聚糖等。
其特征是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为微生物生存和致病性所必须、是宿主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
2.PPR:即模式识别受体。
是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
其主要生物学功能为:调理作用、活化补体、吞噬作用、启动细胞活化和炎症信号转导、诱导凋亡。
3.Toll样受体:为一家族分子,因其胞外段与一种果蝇蛋白Toll同源而得名,在免疫应答的诱导和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已发现十余种。
4.防御素:是一组耐受蛋白酶的多肽,对细菌、真菌和有包膜的病毒具有广谱的直接杀伤活性。
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两种防御素,即α防御素和β防御素。
5.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MBL属于一种分泌型PRR,是肝脏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之一,可识别并结合G-/G+菌、酵母菌、某些病毒等表面的甘露糖,通过激活MBL补体或发挥调理作用,从而清除病原体。
四、问答题1. Tc细胞,NK细胞,Mφ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1)T 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①需抗原致敏,具有特异性;②受MHC I类分子限制性; ③连续性高效能杀伤;④通过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途径杀伤靶细胞。
(2) 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NK细胞是自然杀伤细胞,不需要Ag致敏,不受MHC限制,是非特异性杀伤,通过穿孔素,也可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
(3)Mφ杀伤靶细胞的特点:非特异性,不受MHC限制,通过吞噬、调理、 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
2.天然免疫的生物学意义:天然免疫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抗肿瘤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参与自身内环境稳定的维持,同时,参与天然免疫的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也广泛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效应和调节。
其具体机制有(1)机体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的抑菌或杀菌物质的屏障效应;(2)机体内有众多的可溶性的效应分子直接参与天然免疫。
其中,防御素对细菌、真菌和有胞膜病毒具有广谱的直接杀伤活性;溶菌酶可直接溶解细菌;补体系统在感染早期特异性抗体产生之前,即可通过MBL或旁路途径发挥第一道防御功能,一旦特异性抗体产生之后,补体又可通过经典途径被激活,同时,补体激活后产生的活性片段还可发生趋化、调理、免疫黏附及促炎作用等;细胞因子既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的产物,更是机体发挥非特异性效应包括致炎、致热、引起急性期反应、趋化炎症细胞、激活免疫细胞、抑制病毒复制的重要成分;此外,体内还有如氧自由基、NO、脂汁介质等多种非特异性效应分子直接参与抑菌、溶菌作用。
(3)体内有多种非特异性的免疫效应细胞,包括吞噬细胞、NK细胞、δγ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NKT细胞等,其中NK细胞是机体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杀伤胞内寄生菌最重要的细胞,它还可分泌多种细胞因等生物活性物质;单核-巨噬细胞既是机体直接清除致病微生物的重要效应细胞,又是连接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桥梁,同时,它也是特异性免疫中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之一。
(4)天然免疫参与并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影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影响和类型,维持B细胞记忆,参与阴性选择和自身耐受,从而,完善机体免疫系统区分“自己”与“非己”的能力,维持机体自身内环境的稳定。
3.巨噬细胞可视为连接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桥梁。
(以病原微生物感染为例)(1)摄取抗原(识别、吞噬细菌)巨噬细胞在炎性因子(如致病微生物感染、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能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至感染灶,通过其表面受体如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等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微生物表面的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另外,巨噬细胞还能通过其表面的补体受体、FcγR,调理吞噬病原体。
(2)加工、处理抗原(杀菌、溶菌作用)微生物及其产物被吞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结合,通过内化摄如细胞内,形成吞噬体,继而与胞浆中的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在溶酶体内,微生物通过氧依赖或氧非依赖途径被杀伤、消化而清楚,极少部分病原组分经酶作用后形成抗原肽,抗原肽与MHC- II 类分子结合呈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同时,巨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被激活,它可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溶菌酶、补体等效应分子,从而扩大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经过以上作用,大部分病原微生物被清除,因此说巨噬细胞是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3)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如上所述,吞噬细胞表面PRR(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识别PAMP,介导吞噬、摄取病原体,经加工、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II 类分子复合物,提呈抗原给CD4+T细胞识别(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巨噬细胞表面的TLR识别PAMP,启动胞内信号转导,一方面上调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B7的表达(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另一方面诱导细胞因子(如IL-1、IL-12、趋化因子等)表达;如此,T细胞在第一信号、第二信号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充分的活化,从而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4)巨噬细胞也是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一方面,在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应答中,活化的Th1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IFN-γ、TNF-β等进一步激活巨噬细胞,另一方面,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产物抗体又可促巨噬细胞的吞噬条理作用。
由此可见,巨噬细胞是一种及其重要的免疫细胞,是连接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