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
各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东南大学:止于至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西北工业大学:公、诚、勇、毅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西北大学:公诚勤朴暨南大学:忠信笃敬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北方交通大学:知行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福州大学:明德至诚,博学远志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攀枝花大学:明德励志,博学笃行1、“明德砺志”①“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是指光明、清明之义,“德”是指道德(品德)、美德之意,“明德”的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到理想境界——美德。
同时,在《河南程氏粹语·论道篇》中说:“德立而百善从之。
”这充分说明在大学教育中“明德”的重要性。
②“砺志”中的“砺”是指磨(石)、“志”是指志向和志气等,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为本之道重在于:培养锻炼和努力树立师生员工的科学理想和志气。
2、博学笃行①“博学”,出自“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博学”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其意思是指学问广博精深,博学多才。
②“笃行”是指诚实地一心一意地践行。
其意思是指为实现科学的理想和目标而诚实地一心一意地坚持不懈地践行。
3、“明德砺志,博学笃行”,充分体现了攀枝花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认真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和应用型原则等。
校长谢和平院士2019开学典礼的讲话:川大的学生要有真学问_毕业典礼发言稿_
校长谢和平院士2019开学典礼的讲话:川大的学生要有真学问亲爱的新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XX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
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和全校师生员工,向各位新同学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和最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始终支持同学们成长成才的家长和亲友们,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诚挚的敬意!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即将步入自己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活。
大学之大,在于大学有精神、大学有文化,大学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就是求真。
中国儒家传统经典《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的本质、大学的治学之道就在于启民向善求真,就是要追求真学问、真道理、真本事。
几个月前,在北大勉励广大青年学生,首先要做到勤学,努力求得真学问。
我想,这也就是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生们的基本要求和期望。
所以,同学们进入川大,不应仅仅是简单地为拿文凭、拿学历而来,而应是来读书、来求学,是来求得真学问、来练就真本领。
只有求得真学问,才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讲过:“立身以立学为先”。
面对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真学问、真本事才是我们每个人的长久立身之本,才是每个人未来真正的竞争力。
同学们应该想明白,现在成绩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都是一时的,自己的真才实学才是一辈子的。
我们只有靠大学四年的努力获得真学问,才能增加自己学养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实现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我们只有靠自己的真本事、真学问,才能提升视野的宽度和境界的高度,改变自己人生的格局,迎来自己光明的前程。
只有求得真学问,才能真正担当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你们正处于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你们还不到30岁;到2050年我们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你们刚过中年。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你们去参与、去打拼、去担当。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20XX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把作为习惯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20XX 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把优秀作为习惯亲爱的新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XX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
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和全校师生员工,向各位新同学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和最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始终支持同学们成长成才的家长和亲友们,表示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诚挚的敬意!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即将步入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活。
你们都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我想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优秀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作为师长,在你们入学第一堂课上,我最想对同学们讲,大学四年的学习、锻炼和磨练,不仅在于学习知识和技能,还在于提升品德、修养和境界,关键更在于养成一种优秀的习惯,为你们今后追梦人生、成就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优秀的习惯,可以改变每个人的命运。
孔子有句名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过去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像天性一样牢固,可以影响和改变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
一个优秀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每个人终生受益,相反,一个坏的习惯也可以毁掉我们的人生。
真正的成功者,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而是真正把勤奋努力、实干担当作为习惯的人;未来的精英,并不取决于你现在有多少知识和能力,更在于你能否坚持终身学习、追求卓越的习惯。
大家一定要想明白,今天的习惯,就是自己明天的命运。
我们也许无法决定自己的先天条件,但完全可以靠后天养成优秀的习惯,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迎来光明的前程。
优秀的习惯,可以成就精彩的大学生活。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在未来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均等。
同样的开始,同样的大学,你们在今后的四年里,能不能真正收获精彩的大学生活,并不完全取决于高考分数的高低,不取决于家庭条件的贫富,也不只取决于你们大学四年里将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关键更在于你们能不能在大学四年里养成一种优秀的习惯。
《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读书笔记模板
第3 六 章 1999— 2010年: 新世纪“一 校三区”的 川农大
0
第4 七 章 川 农 大校史也是 一部“川农 大精神”的 孕育与养成 史
0
第5 八 章 新 时 期“川农大 精神”的时 代内涵与精 神特质
0 6
后记
第一节大学与文化 第二节大学校史文化与大学精神 第三节 “川农大精神”——川农大校史沉淀出的文化精髓
第一节夯实办学基础全面推进改革(1985—1992) 第二节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1993—1999) 第三节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创造留学归到百年华诞(2000—2006) 第二节灾后异地重建的悲壮与豪迈(2007—2010) 第三节成都校区的启用是川农大校史上的崭新里程碑(2010年至今) 第四节新世纪中的新征程新征程上的新变革
目录分析
你,就是明天 1
的续写者! (代序)
导论大学·文 2
化·精神
3 第一章薪火相
传的百年川农
第二章
4 1906—1935年:
在救亡图强时 代中诞生与成 长
第三章
5 1935—1956年:
新旧中国时期 的二十年川大 情缘
0 1
第四章 1956— 1985年: 西迁雅安的 四川农学院
第02 五 章 1985— 1999年: 跻身国家首 批“211工 程”建设之 列的川农大
第一节历史沿革概述 第二节校史演进特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第三节百年变迁中不变的精神守护
第一节兴中华之农事:四川通省农业学堂(1906—1911) 第二节鼎新革故中的两度变迁:从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到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 校(1912—1926) 第三节首次加盟四川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27—1931) 第四节在分批整顿中独立建院:四川省立农学院(1932—1935) 第五节不该被遗忘的三个名字:许涵度、凌春鸿、王右木
川大的校训
川大的校训【原创版】目录1.川大的校训是什么2.川大的校训的历史和含义3.川大的校训对川大师生的影响正文四川大学,简称川大,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所享有盛誉的顶级学府。
川大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 1896 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
学校历经百年变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理念。
川大的校训,不仅凝练了学校的精神风貌,还对川大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川大的校训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一校训源于中国古代名著《尚书·大禹谟》中的名句“川渊辅翼,岳镇海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寓意着四川大学广泛吸纳天下英才,汇聚各种学术思想,以实现学校教育的多元化和卓越发展。
同时,也强调了川大人应具备的胸怀和气度,即在学术研究和为人处世中,要具备包容和谦逊的品质。
川大的校训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最初的“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到如今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川大的校训见证了学校从创建到发展的历程,也反映了川大在不同时期的办学理念和目标。
这一校训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川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精神标识。
川大的校训对川大师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激励着川大师生在学术研究中追求卓越,还引导着他们在为人处世中秉持包容和谦逊的态度。
川大的校训不仅在师生间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还成为了川大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正是在这一校训的指引下,川大师生不断追求卓越,为学校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总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一校训,不仅是四川大学的精神象征,也是川大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我理想中的大学介绍
启程
I will be a superman!!
谢谢欣赏
Jimmy
我理想中的大学
莘莘学子 JM
说说川大的文科的分别排名
四川大学文科居全国高校第14名。在文科的7个学科中,哲学第6名,经 济学第18名,法学第25名,文学第12名,历史学第6名,管理学第24名; 四川大学没有教育学本科专业。
哲学:2个哲学专业,哲学:22/35 宗教学:1/8 经济学:4个经济学专业,名次如下: 经济学:15/174 国际经济与贸易:35/212 财政学:14/61 金融 学:27/143 法学:1个法学专业,法学:15/231 文学:15个文学专业,名次如下: 汉语言文学:16/213 对外汉语:2/20 英语:29/394 俄语:27/65 法 语:18/36 日语:39/124 新闻学:19/71 广播电视新闻学:11/49 广告 学:13/88 编辑出版学:5/21 绘画:14/41 美术学:30/136 艺术设 计:19/208 表演:14/24 广播电视编导:16/20 历史学:3个历史学专业,名次如下: 历史学:9/140 考古学:5/12 博物馆学:3/11 管理学:16个管理学专业,名次如下: 管理科学:11/2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6/223 工业工程:17/72 工程 管理:23/102 工商管理:35/274 市场营销:18/191 会计学:38/246 财务 管理:13/108 人力资源管理:11/94 旅游管理:15/141 行政管理:25/101 公共事业管理:6/130 劳动与社会保障:29/40 土地资源管理:9/43 图书馆 学:12/21 档案学:13/27
我爱川大
美味天堂
四川大学
川大,承载着生命之树的热情和奔放,放飞梦想与热情的地方,将伴随我们, 一路成长,一路歌唱……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在长大。大学逐渐又模糊走向清晰。 大学,千万学子心中的追求,开始拥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开始自信,开始相信大 学不会是梦。 川大作为一所综合大学,文理兼收,海纳百川。没有清华、北大的霸气,没有 复旦、上交地位的卓越,但是她以自由的校园生活气氛、以它百年的底蕴悄悄地 影响着它的学生,但我就是很喜欢川大。 川大是如此的古色古香,穿着长袍的先生们会经常一边谈经论道,一边从礼堂 那里慢慢走过。那些博学大师们的演讲是在这里进行的,唇枪舌战的辩论赛也在 这里吧。不知道多少个夜晚曾灯火通明,高朋满座。多少个夜晚曾飘荡着凄婉的 吉他声,拨动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们的心弦。 川大是一个管理很宽松的大学、有各种学生自己的团体、各种文体活动、各种 学术讲座、你怎么就活的那么窝囊,川大也可以称为全中国最浪漫的大学,只要 你想、你会在那里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川大可以称为中国最有大学味的校园之 一,包括他的历史、他的时尚、他的环境、他的氛围、他的小树林里的烈士纪念 碑、他的博物馆前的世纪之声大钟、他的大礼堂里的烛光吉他、他古色古香的教 一前的世纪之光宝鼎、他的大草坪上的欢声笑语、他体育中心里的生龙活虎、他 活动中心里的丝乐弦竹、他演播厅里球迷的欢呼跳跃、他通宵教室里的灯火通明。 你真正的在那里生活过、付出过、欢笑过、痛苦过,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大学! 什么叫做一个有百余年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 这,才是真正懂你的大学。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_大学精神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
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
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
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
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
四川大学简介
大 的基督 教会组织 在成都创 办 的华西协
“ + ” “ + + ” 方式 的联 合办 学 , 校 3 1 、2 1 1 等 学 的 国际竞争力进~ 步增强 。
四 川 大 学 图 书 馆 藏 书 6 97 9. 5万 册 : 校 人 文 博 物 馆 是 国 内 高 校 仅 有 的 综 合 性
心 、 案 馆 、 家 外 语 考 试 与 出 国 留学 人 档 国
余亩, 校舍建 筑面积 3 0余万平 方米 。校 0 园环 境幽 雅 、 花木 繁茂 、 草 如茵 , 碧 是读 书治学 的理 想园地
在 长 期 的 办 学 历 程 中 . 校 形 成 了深 学 厚 的 文 化底 蕴 、 实 的办 学 基 础 和 以校 训 扎
次 “ 强合并 ” 强 组建而 成的教 育部直 属全 国重点大学 . 也是 国家“ l 工 程” 9 5 21 和“ 8 工 程 ” 点 建 设 的 大 学 。原 四川 大 学 起 始 重 于 19 8 6年 创办的 四川 中西 学堂 ; 原成都 科 技 大 学 由 15 9 4年 全 国 院 系 调 整 时 建
合大学 。四川大学 现任校党 委书 记杨 泉
明教授 , 长谢 和平院士 。 校 四 川 大 学 地 处 中 国 历 史 文 化 名 城— — “ 府之 国” 成都市 区 。学校设 天 的 望 江 、 西 和 江 安 校 区 . 地 面 积 70 0 华 占 5
还设 有 成人 教育 学 院 和 网络教 育 学 院 。
际合 作 中心 ”等 国际高 水平科 研合作 平
四川大学
。
211和985工程大学
211工程就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100左右的
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 985 工程”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 因江泽民在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 会上提出,所以叫985工程。
1、标准题字——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校 名题字:四川大学,川大英文校名为 (SICHUAN UNIVERSITY)。 2、标准数字——“1896”是老川大最初创建的 年份。 3、标准图象——“凤钟楼”。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
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是文化科技氛围浓郁的一流校园。 望 江老校区的宏伟气息,华西老校区的 古典气息与新校区的现代气息,相互 融合形成了川大独特的美。
望江校区
望江校区大气厚重、宁静安详、
人文气息浓郁。气势磅礴的行 政楼为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梁 思成先生设计,被列为国家文 物保护建筑,现已成为川大的 标志性建筑。东大门轴线为我 国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之 作,体现了工整、严谨和气象 万千、明志致远的校园建筑氛 围;北大门后形成的行政楼及 两旁的教学楼形成的围合空间, 体现学校求实、创新的学校办 学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 雄林则徐题于苏轼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寓意为要像 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 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四川大学前身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 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于 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原四 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原成都科技大 学由1954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发展而来; 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5 个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华西 医科大学是现代口腔医学发源地,并在生物医学、基础 医学、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四川大学宣传介绍PPT
四、最好的本科教育
川大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崇高理想信念 深厚人文底蕴 扎实专业知识 强烈创新意识 宽广国际视野
国家栋梁 社会精英
10
(一)拥有大批关爱学生、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
➢"国字号"人才新增数列全国高校前十。 ➢国家教学名师15人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
全国评估:16个A类一级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9位
文科
理工科
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化学、数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医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
口腔医学、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
一流的学科世界排名
国际评估:ESI排名前1%的学科领域17个,位列全国高校第8位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丁肇中
受聘担任四川大学物理科 学与技术学院、空天科学
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李格特
受聘为川大名誉教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NA之父” 詹姆斯•沃森
受聘为川大名誉教授
“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计划
每年选派3000川大学子到国际一流大学访学交流
英国牛津大学哈福特学院暑期项目
国际课程周(UIP)
2012年开始,全国高校第一个开设“国际课程周”项目
邀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师来校开展为期两周的教学
900余位
高端外籍专家
8万
学生选课人次
1000门
开设全英文课程
中外合作办学
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201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揭牌
刍议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
校 建校 初期 ,担任 首任 校 长 的郭 沫 若先 生就
要 求 师生 “ 在实 事 求 是 的基 础 上 大 胆 创 造 , 在 大胆 创 造 的 基础 上 实 事求 是 ” ,勉 励 “ 不
维普资讯
与高 知家庭 、高 收入 富裕 与特 困家 庭 、单亲 与罪错 家庭 的青 年学 生心 理健康 ,以及 大学 生 的人 际交往 、恋爱 与情感 问题 。通过 心理 咨询 门诊 、咨 询热 线 电话 、咨 询信 箱 、咨询
网站 ,及 时疏 导并 帮助 解决 学 生 的思想 困惑 与心理 问题 ,增 强 心理 自我调适 能 力 。 实 现 人 的全 面 发展 并 非 一 朝 一 夕 之 功 , 也 不是 通 过课 堂教 学就 能 够完 全达 到 的 。我 们 还积 极致 力 于 开展创 新 文化 建设 , 目的是 通 过创 新 文化 实践 ,形 成 有利 于教 育 目标实 现 的人 文理 念 ,形 成有 利 于激 发创 新活 力 的 精 神力 量及 可 持续 发展 的文 化 资源 。早 在我
神 ,先 贤 英 烈 们 曾 留下 许 多 流 传 千 古 的 名
句 ,如 范 仲淹 的 “ 先天 下之 忧 而忧 ,后 天下
“ 化体 ” 和 “ 文 文化 群” 的意 识形 态 的整合 、
凝炼 和 升华 。 大 学精 神 又是一 个 历史 层面 的概 念 。它 不 是一 朝一 夕铸 就 的 ,也 不 是哪 位校 长或 大
中 ,不少 大学 也 都形成 了各具 特色 的大 学精
川大校史人物
吴玉章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桥蔡家堰。
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
吴老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
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事业奋斗一生。
人物简介吴玉章(1878年-1966年),男,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1878年12月30日生。
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中五四时期的吴玉章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
1948年任华北大学校长,1950年至196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吴玉章自幼立志要"做点有益于人有益于国的事情",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踏上革命道路。
此后,发起共进会,参与策划广州起义。
回国后,领导四川保路运动,发动荣县独立和内江起义。
辛亥革命后,出任孙中山的总统府秘书。
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1920年领导四川"自治运。
1925年经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随军南征,后奉组织之命去苏联学习与工作。
抗战爆发后,被派往欧洲从事抗日战争的国际宣传,1938年回国在国统区进行斗争。
1939年到延安,担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职,以花甲之年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与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尊为"延安五老"。
抗战胜利后,吴玉章随周恩来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4四川大学校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诠释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新四川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四川大学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学校整体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首先,它是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
原四川大学以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历经“两院入堂”、“三水汇流”,前后融汇了不少蜀中名校的精华;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而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原成都科技大学,前前后后整合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北大学、西南农学院等院校的有关系科;原华西医科大学自1910年创办起,发展历程中曾与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联合办学,在新中国建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时,其文理学院并入了当时的四川大学。
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强合并”的现实。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两次“强强合并”,终于“三强合一”,铸就了四川大学今日之辉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继承和创新是一所大学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川大学精英云集,人才荟萃,是生产和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一方面,学校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塑造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成为研究、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又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成果,奏响继承与创造相伴、改革与发展并进的华美乐章。
经世济公至善至诚关于校训的思考
2005年第3期新疆财经学院学报N o.3.2005(总第19期)J o u r n a l o f X i n j i a n gF i n a n c e&E c o n o m i c s I n s t i t u t eG e n e r l N o.19 =============================================================经世济公至善至诚———关于校训的思考新疆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李中耀教授编者的话: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与灵魂,它对外反映学校独特的气质,向社会昭示自己的精神、理念与追求,是形成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对内团结队伍,凝聚人心,又是形成学校整体合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基于此,作者将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提出“经世济公,至善至诚”为新疆财经学院的校训。
它蕴含了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强调学校的社会责任,强调追求真理的百折不回的信念和勇气。
以此文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为新疆财经学院的发展献言献策。
“要看一所大学学风的追求,或者说看一所大学的气质如何,我觉得有一条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说:捷径就是看它的校训。
”①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与灵魂。
它对外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向社会昭示自己的精神、理念与追求,是形成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对内团结队伍,凝聚人心,又是形成学校整体合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校训是办学历史、办学经验、教风、学风、校风的浓缩和提炼,是在把握过去、现在、将来关系的基础上,在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对学校发展、精神家园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是各族师生员工意志的集中体现。
它像一面旗帜,指引着我们永远前行,激励着我们永不懈怠。
成熟的高校都有校训。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
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大学文化影响学生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探析
Vol.33No.10Oct.2012第33卷第10期2012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既包括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又包括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承、适应、批判、选择、创造文化的活动。
虽然大学具有探索研究高深学问以及服务社会的功能,但大学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
基于这一点,可以说,学生发展是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和建设大学文化之根本目的。
因此,在“大学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框架内来分析和探究大学文化对学生发展影响的路径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创新大学教育思想,塑造大学精神,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促使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还可以拓宽大学教育研究的视野,促进教育文化学、高等学校德育、高等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在一定意义上讲,大学即文化。
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承过程。
所谓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
虽然对于“大学文化”的存在人们几乎没有异议,但不同的学者基于自己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在对“大学文化”概论的界定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王芳、王大伟在“论新经济时代的大学文化精神”一文中特别强调大学文化的历史性,他们认为大学文化是在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而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新闻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
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着社会文化的精神,指明了大学文化的特性。
范玫、李荣梅在“试论高校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文化”一文中,则指出大学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以学生各类社团为主开展各种活动的一种组织文化,是大学师生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和共享的一种精神,是价值观和价值观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体现,学校成员就是在这种价值体系下形成了日常行为准则和共同意识。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
关于大学精神的范文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
它包括了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等方面。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首先,大学精神包括对知识的追求。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知识是大学的生命之源。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谦逊和谨慎,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其次,大学精神包括对真理的探索。
大学是真理的殿堂,真理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真理的深层次含义,不断挖掘真理的内在规律。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开放和包容,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深度。
再次,大学精神包括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殿堂,人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尊重人文精神,不断弘扬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传承人文精神的精髓。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最后,大学精神包括对创新的崇尚。
大学是创新的殿堂,创新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崇尚创新,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不断实践创新的理念。
大学精神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水平。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大学发展的动力。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对创新的崇尚。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大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秉承大学精神,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求变,为推动大学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析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
浅析“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段少婧 1310631219【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建设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承担着重任,要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功能,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要了解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找到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的对策。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在治校理念中凝炼大学精神,在教学科研中提升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彰显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一)大学精神什么是大学精神?很多学者对大学精神进行过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例如唐耀华认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①大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稳定不变的,而是在历史传统和当代环境中经由历届师生世代累积、共同建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动态精神资源。
大学精神不是千人一面、僵化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建立在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等普遍共性基础上又自成风格、独树一帜的个性表达。
大学精神不是异域学说、西方模式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遍价值指导下贴近本土、面向社会、具体可行的自觉自愿的选择,只有这样,既有精神共同性,又具精神个性的当代中国大学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立心明志、凝聚感召和辐射引导的使命,坚定大学的自我意识,推动自身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②(二)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美国著名学者华勒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教育社会学》中提出了“学校文化”一词,这是最早作为校园文化的相关概念的提出。
我国明确提出“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上海交大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和同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提出了“校园文化”的概念。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对校园文化的探究,有从广义狭义的角度研究,如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认为“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狭义的校园文化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中国大学校训
中国大学校训北京大学:爱国、进步、科学、民主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人民大学:实事求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暨南大学:忠信笃敬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四川师大:重德,博学,务实,尚美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北京交通大学:知行首都师范大学:为学为师,求实求新北京体育大学:爱国拼搏求实创新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原北京医科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中国民航学院:笃学精博、严谨创新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石油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实事求是朝气蓬勃华东师大:求实创造为人师表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云南师范大学:刚毅坚卓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漳州师院校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广西师范大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河南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止于至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严谨博精创新奉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训:博文明理厚德济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博学、求索、笃行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国家会计学院:不作假账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上海财大:经世济国江西财经大学:信敏廉毅西安交大: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西安理工大学:祖国荣誉责任电子科技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南理工:团结献身求是创新上海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大连理工: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华南理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西安理工大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武汉理工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创新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强、笃实、求源、创新西北工业:公诚勇毅南京工业大学:明德厚学,沉毅笃行河南农业大学: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华中农业大学:团结勤俭求是奋进华南农业大学:修德博学求实创新兰州商学院: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苏大: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兰州大学:勤奋求实创新山西大学:登崇俊良求真至善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天津大学:实事求是上海大学:自强不息,求实创新东南大学:止于至善FDU:博学而笃志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矿大:勤奋求实进取奉献西北大学:公诚勤朴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河南大学:明德新民,至于至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贯中西,明德尚行江苏警官学院:无私奉献黑龙江大学:参天尽物博学慎思河海大学: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烟台大学:勤奋创新育德守纪湘潭大学:博学笃行,盛德日新河北大学:实事求是,笃学诚行大连大学:文明自强,求是创新青岛大学: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长安大学(长大): 求实笃学务实创新江苏大学:博学、求是、明德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燕京大学:自由、博爱、民主集美大学: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红河学院:里仁明德.燕山大学:厚德树人博学济世上海水产大学:团结敬业求实创新川大:坚韧不怠,日进有功华侨大学校训:会通中外并育德才北京大学校训的变化很有代表性:早期校训“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是1917年出任校长的蔡元培提出;现在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是1998年百年校庆时江泽民的题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
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
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
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
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
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大学的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思辩和对话,这种思辩与对话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
因此,大学文化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
第五,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科学的特性就是大胆质疑,整理知识、继承传统需要批判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术交流、文化交融需要批判与反批判的碰撞;创新知识、追求真理,需要不断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断批判他人和自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批判的精神,从而达到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目标。
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
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品质主要表达的是大学文化的共性的话,那么,大学精神这个概念更多的则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
坦率地说,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
在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
例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
正是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望着大学精神这块理性王国,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
审视大学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视角:首先是哲学视角。
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炼和升华。
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
我们应当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
其次是历史视角。
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
作为历史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
大学精神中,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第三是文化视角。
高等学校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
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品质。
我们应当在大学精神中,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川大精神新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个全国重点大学,历经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
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
新四川大学精神应是原三校“学校精神”及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经过近十年的碰撞和融合,三强合一,终于融会成了独具个性的新四川大学精神,其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校风和校训上。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其表述应该简洁、明确,作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座右铭,便于对照、落实。
新四川大学的校风概括为:“严谨、勤奋、求是、创新”。
这八个字符合校风内涵、外延的要求,较好地继承和概括了原三校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也体现了三强合并后的新川大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气。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其表述应比校风更凝炼、抽象,内涵更丰富深邃,能较好地概括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体现出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
新四川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较贴切地概括了今日之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是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
原四川大学以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历经“两院入堂”、“三水汇流”,前后融汇了不少蜀中名校的精华;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尔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原成都科技大学,前前后后整合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北大学、西南农学院等院校的有关系科;原华西医科大学自1910年创办起,发展历程中曾与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联合办学,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时,其文理学院并入了当时的四川大学。
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强合并”的现实。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两次“强强合并”,终于“三强合一”,铸就了四川大学今日之辉煌。
二是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继承和创新是一所大学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川大学精英云集,人才荟萃,是生产和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一方面,学校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塑造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成为研究、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又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成果,奏响继承与创造相伴、改革与发展并进的华美乐章。
三是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
科学的发展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聚集各类知识的涓涓细流,才能最终汇成人类知识的汪洋大海。
四川大学学科较全,文、理、工、医、史、哲、经、管、法、农、教,各学科如众水相聚,相互激荡、相互融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动科学技术向着高、精、尖的层次发展。
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
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冲撞和对话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不断的兼容并包中,促进多文化因子在广阔的校园时空中交叉渗透、交相辉映。
总之,四川大学的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和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以这十六个字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川大人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历史层面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四川大学不断融合、改革、发展、创新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学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宽广胸襟和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
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四川大学师生职工正在秉承和弘扬“川大精神”,并努力使之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建设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
我们不仅需要阐释大学精神的历史、内涵和功能,着眼于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而且应当着眼于大学精神的未来,着眼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
首先,必须纯洁大学的精神家园。
之所以重提精神家园的话题,是因为在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今天,大学精神与物质世界那种本应和谐美妙的关系正面临某种程度的异化。
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光大大学精神的传统,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的美誉,维护大学精神的圣洁,维护学术精神的尊严。
其次,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
科学创造和人文关怀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尽管它们的内涵、特质、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绝不是互相排斥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人文关怀获得新的理性工具、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人文关怀则向科学技术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