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架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我国500kV交流电网的发展

我国500kV交流电网的发展

我国500kV交流电网的发展(清华大学电机系,北京海淀100084 )摘要:面临电力系统的发展需要,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开始论证比220kV 更高一级的电压等级。

本文首先说明了电压等级配置的原则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500kV电压等级的选定问题,并对首批500kV电器设备造型、绝缘配合原则及参数确定进行了介绍。

本文重点介绍了我国第一条500kV输电线路平武线,并详细介绍了之后500kV交流电网的发展过程,最后提出现今500kV交流电网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500kV 电压等级平武线发展历程引言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呈现出了惊人的速度。

1952年110kV京官线建成,1954年丰满到李石寨的220KV线路建成,逐步形成东北电网220KV骨干网架;1972年建成甘肃刘家峡至陕西关中的330KV输电线路,以后逐步形成西北电网330KV骨干网架;1981年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500KV输变电工程投运,逐渐形成了华中电网500KV骨干网架;2008年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建成。

虽然750kV和1000kV这些更高电压等级的电网已经建成投产,但将来的一段时间,500kV交流电网仍将是整个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500kV交流电网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现今500kV电网所面临的问题,并对特高压输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我国500kV电压等级的选择在220kV电压等级的基础上,我国选择了500kV电压等级。

首先,高一级电压的选择是电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面临的问题;其次,电压等级的配置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考虑我国电源的规划布局、发展速度、电力输送距离、电压等级间相差倍数、国外电压等级发展经验、设备研制、运行经验及国内制造的可能性等因素,最后确定了500kV电压等级。

1.1.高一级电压的选择是电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面临的问题输电网的发展与电源及负荷的发展水平以及电网的地理空间规模有密切关系。

特高压

特高压

4
电网的发展历程
1952 年 , 前 苏 联 建 成 第 一 条 330kV 线 路 ; 1956 年 建 成 330kV 400kV 线路 1967年建成 400kV线路 ; 1967 年建成 750kV 线路 。 从 330kV电压等级 线路; 年建成750kV线路 线路。 330kV 电压等级 发展到750kV电压等级用了 年时间 电压等级用了15年时间。 发展到750kV电压等级用了15年时间。 欧 洲 和 美 国 , 在 超 高 压 输 电 方 面 , 主 要 发 展 345kV 、 345kV 380kV和750kV电压级 380kV和750kV电压级, 500kV线路发展比较慢。1964年, 电压级, 500kV线路发展比较慢 1964年 线路发展比较慢。 美国建成第一条500kV线路 线路, 230kV 到 500kV 输电 输电, 美国建成第一条 500kV 线路 , 从 230kV到 500kV输电 , 时 间间隔达36 年 前苏联的500kV电压等级是在 电压等级是在400kV基础 间间隔达 36年 。 前苏联的 500kV 电压等级是在 400kV 基础 上升级发展起来的,1964年 建成完善的500kV输电系统 输电系统。 上升级发展起来的,1964年 , 建成完善的500kV输电系统。 1985年 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条1150kV特高压输电线 1985 年 , 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条 1150kV 特高压输电线 500kV电压等级到 电压等级到1150kV电压等级用了 年时间 电压等级用了20年时间。 路。从500kV电压等级到1150kV电压等级用了20年时间。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定义:交流特高压是指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定义: 1000kV 1000kV 以 上 的 电 压 等 级 。 在 我 国 , 常 规 性 是 指 1000kV以上的交流 800kV以上的直流 1000kV以上的交流,800kV以上的直流。 以上的交流, 以上的直流。

超大跨变截面倒三角管桁架张拉、卸载变形调控方法研究与运用

超大跨变截面倒三角管桁架张拉、卸载变形调控方法研究与运用

超大跨变截面倒三角管桁架张拉、卸载变形调控方法研究与运用发布时间:2022-08-23T03:10:32.427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7期作者:李细涛李威牟信澄刘永志柴腾腾[导读]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飞速发展,大型国际会展日益增加,应运而生的大型展馆数量也越来越多。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摘要:大跨度空间倒三角桁架在其自重作用下不可避免的存在下扰变形,对其变形的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本工程倒三角管桁架跨度119.5米,其变形主要是在脱胎卸载后桁架在自重作用下的下扰变形。

为了使其扰度值在结构安全范围内和达到结构设计状态,采用Midas Gen Ver. 2020建立结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为管桁架张拉施工提供依据,通过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技术,结合全天候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和全站仪实测实量对桁架施工全过程行监测,及时对桁架变形进行调控。

关键词:管桁架;张拉;卸载;数值模拟;变形调控一、前言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飞速发展,大型国际会展日益增加,应运而生的大型展馆数量也越来越多。

展馆屋盖结构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到钢结构(网架、桁架)的发展历程。

大跨度钢结构因其突出的优点已逐渐成为展馆屋盖主要的结构形式,而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中预应力钢结构因其良好的受力性能而备受青睐[1]。

目前,针对空间钢结构从设计、数值模拟到施工已有部分研究,文献[2] 通过对矢跨比、拉索数量、预应力度等三个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确定了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展览大厅钢屋盖的126.6m跨度的预应力张弦立体桁架钢结构最终结构分析模型;文献[3-5]通过建立结构数值模型并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为实际施工过程提供依据;文献[6-7]对预应力张拉施工技术的难点和要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工程概况广交会展馆四期展馆扩建项目展厅屋盖钢结构共包括4个展厅,每个展厅6榀倒三角管桁架,共计24榀管桁架,每三榀桁架作为一个滑移单元,总计8个滑移单元。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史钢结构包括房屋钢结构、桥梁、塔桅、容器及水工钢结构等多领域。

本文仅谈房屋钢结构的60年发展历程。

房屋钢结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强盛阶段(2000年至2010年)。

初盛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当时钢产量很低,每年仅135万吨(现已达5亿吨以上)。

钢结构建设只有依靠苏联经济及技术援助,当时苏联援建156项重型工业工厂,包括冶金、重型机械、飞机汽车等工业,如鞍山钢铁厂,武汉钢铁厂、大连造船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

当时还派来一大批苏联专家指导工作。

与此同时还在北京、沈阳、华东、华南、中南、西南、西北等地成立6大工业设计院,在北京、武汉、鞍山、重庆、包头、上海成立了6个钢铁设计院,先后成立了22个冶金建设部门及钢结构制造安装公司等。

短短几年建设了不少钢结构工业厂房(钢柱、钢屋架、吊车梁),培养一大批设计、制造、安装方面的人才,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时,民用建筑钢结构工程不多,值得提出的有:1954年北京体育馆(57米跨两铰落地拱)、1954年重庆人民礼堂(40.6米肋环形钢穹顶)、1956年天津体育馆(50米柱面联方钢网壳)、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万人礼堂(60.9米大钢桁架)等。

当今的日本教授首创的弦支梁、弦支桁架以及弦支穹顶等,这种弦支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有了,如大跨度下撑式吊车梁以及预应力输煤栈桥等。

低潮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这个时期国家各部门钢材需求量增大了,但钢产量仍然不多,每年也只有2000万吨,国家提出节约钢材的政策,当时有人片面理解为不用钢结构,于是钢结构工程数量少了。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一切都停了下来。

通过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努力,才把使用多年的1955年版《钢结构规范》用自己编写的1974年版《钢结构规范》代替。

特高压输电技术概况

特高压输电技术概况

2004-12-14
武汉高压研究所
WUHAN HIGH VOLTAGE RESEARCH INSTITUTE
14 P14
特高压输电的优点
减少工程投资 1000kV交流输电方案的单位输送容量综合造价约为 1000kV交流输电方案的单位输送容量综合造价约为 交流输电方案的单位输送容量综合造价 500kV输电方案的四分之三。 500kV输电方案的四分之三。 输电方案的四分之三 ±800kV直流输电方案的单位输送容量综合造价也 800kV直流输电方案的单位输送容量综合造价也 直流输电方案的单位输送容量综合造价 约为±500kV直流输电方案的四分之三。 约为±500kV直流输电方案的四分之三。 直流输电方案的四分之三
2004-12-14
武汉高压研究所
WUHAN HIGH VOLTAGE RESEARCH INSTITUTE
6 P6
电网的发展历程
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按电网发展统一电压等级,逐渐形成 经济合理的电压等级系列: 1952年,用自主技术建设了110kV输电线路,逐渐形成京津唐110kV输 电网。 1954年,建成丰满至李石寨220kV输电线路,随后继续建设辽宁电厂至 李石寨,阜新电厂至青堆子等220kV线路,迅速形成东北电网220kV骨 干网架。 1972年建成330kV刘家峡—关中输电线路,全长534km,随后逐渐形成 西北电网330kV骨干网架。 1981年建成500kV姚孟—武昌输电线路,全长595km。为适应葛洲坝
2004-12-14
武汉高压研究所
WUHAN HIGH VOLTAGE RESEARCH INSTITUTE
5 P5
电网的发展历程
中国,1949年前,电力工业发展缓慢,输电电压按具体工程 决定,电压等级繁多: 1908年建成22kV石龙坝水电站至昆明线路, 1921年建成33kV石景山电厂至北京城的线路。 1933年建成抚顺电厂的44kV出线。 1934年建成66kV延边至老头沟线路。 1935年建成抚顺电厂至鞍山的154kV线路。 1943年建成110kV镜泊湖水电厂至延边线路。

中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历程2-发展时期

中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历程2-发展时期
• 轻钢结构
巨鹰集团 针织城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轻钢结构
浙江钱江 摩托股份 有限公司
• 发展趋势:轻钢结构住宅(平房、多层、小高层)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钢结构住宅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轻钢结构
波纹褶皱钢拱壳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轻钢结构
波纹褶皱钢拱壳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单层厂房框架
上海宝山钢铁厂
山东石横火电厂(美),华能南通电厂(意大利) 扬州、丹东、大连电厂等(与美合作)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网架、网壳——持续发展、广泛应用
总覆盖面积超过1000万m2,目前年增长80万m2 1、工业厂房——大柱距、工艺灵活、悬挂吊车 天津无缝钢管厂加工车间6万m2(3×36 × 564m) 长春一汽大众轿车装配车间8万m2(189 × 422m) 广西柳州微型汽车厂5.8万m2
中国建筑钢结构 的发展历程
北京工业大学 张毅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个阶段:
50年代 ~ 60年代中——起步时期
60年代中 ~ 70年代——低潮时期
80年代 ~ 90年代 ——发展时期
新世纪~
——走向成熟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背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外技术的引进推动建筑钢结构发展 1997年钢产量1亿吨 1999年轧制H型钢投产 • 发展:单层厂房框架 空间结构:网架、网壳、悬索与斜拉索 立体桁架(索桁架)、索膜 高层钢结构 轻钢结构:门式钢架、波纹褶皱钢拱壳
发展时期(80年代起)
• 网架、网壳(体育建筑)
长春五环体育馆 191.6 ×146m 肋环形网壳 方钢管(1997)

网壳结构建筑

网壳结构建筑
– 古代的人类通过详细观察, 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大量受力 特性良好、形式简洁美观的天然空间结构, 如蛋壳、蜂 窝、鸟类的头颅、肥皂泡、山洞等。
网壳结构建筑
网壳结构的引出
– 利用仿生原理, 人类得以更好地理解和发展空间结构。 古代的人类为了有一个好的生存空间, 常常以树枝为骨 架、以稻草为蒙皮来建造穹顶结构,后来又以皮革或布 匹代替稻草, 即现在常见的帐篷。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 人类认识到穹顶能以最小的表面封闭最大的空间, 而且 所耗用的材料也比较经济。穹顶的发展与建筑材料的 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建于公元120~ 124 年的罗马万神 庙是早期穹顶的典型代表, 该穹顶基面为44m 的圆。
网壳结构建筑
网壳结构的引出
– 现代, 优质钢材的使用更是影响各种形式大跨穹顶网壳 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尽管有诸多优点, 但经过若干年工 程实践, 工程技术人员逐渐发现这种结构的缺点: 钢筋混 凝土薄壳施工时需要架设大量模板, 工作量很大, 施工速 度较慢, 工程造价高。因而人们对之逐渐丧失兴趣, 开始 寻求新的结构构造形式。随着铁、钢材、铝合金等轻质 高强材料出现及应用, 富有想象力的工程师开始了对穹 顶结构各种杆件形式网壳的发展。
网壳结构建筑
中国网壳结构的发展
网壳结构建筑
中国网壳结构的发展
– 我国的空间结构在上世纪50年代末较多地采用薄壳结 构、悬索结构,60年代中采用网架结构,80年代较多 地采用网壳结构,直到21世纪,这些比较传统的近代空 间结构,除薄壳结构外,均获得了长期蓬勃的发展,工程项 目遍布全国城镇各地。
– 网壳结构在我国解放初曾有所应用,当时主要是一类 联方型的网状筒壳,材料为型钢或木材跨度在30M左右, 如扬州苏北农学院体育馆、南京展览中心(551厂)、上 海长宁电影院屋盖结构等。

电网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电网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电网的发展历程与成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电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能源之一。

而电网作为电力传输的重要载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就电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进行探讨,以展示电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一、电网的简介电网是指由输电线路、变电站、配电网和用户之间相互连接组成的电力系统。

电网的主要作用是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用户,以满足社会对电能的需求。

电网可以分为高压输电网、变电网和配电网三个层次,其协调工作使得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减少能量损失,并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电网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电网发展早期电网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电能的远距离传输。

19世纪末期,交流电的发明和输电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电网的建设成为可能。

1882年,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交流电的电网系统,这标志着电网建设的起步。

此后,欧洲和其他国家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电网系统。

2. 电网的国际互联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国际间的电网互联成为了必然趋势。

20世纪初,欧洲的大型电网系统迎来了互联时代。

1920年,欧洲国家通过了一项协议,建立了跨国电网联网机制,实现了国际间电能的交换和互相支援。

此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建立了自己的电网互联机制。

3. 智能化电网的建设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电网(智能电网)的建设成为了电网发展的新方向。

智能电网通过集成先进的通信、计算和控制技术,实现了电网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智能电网不仅可以强化电力系统的监控和管理,还能够提高供电的可靠性、灵活性和效率。

三、电网的成就1.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电网作为电力传输的重要载体,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能源支撑。

电力的供应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电网的建设和升级使得社会经济得以顺利发展。

同时,电网的发展也为新能源的利用和清洁能源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电网的建设不仅使得电能能够远距离传输,还能够实现不同电力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

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

薄壳结构
折板结构
01
圆顶壳结构
02
筒壳结构
03
双曲扁壳结构
04
趋弓囱却法咯甜净恕炼呻捌陇嗽碗横惦尹汲簇裂适澳殖母奈宝喉诊施薛缕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
折板结构
称搀诈师棍阜吠吓酷兵捌晶底涸瓤伍充臭搽懒争椽昔阎场霓拢意炳兔血流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
折板结构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会议大厅
拱式结构(5)
拱脚构造处理 构造不便 空间利用
哗岳夹伦并坞娄帕佩负危硷切搅盘澳撅侧檄缎赏亨便刊豌厦夫懈熄晚冬必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
空间结构
添加标题
加强连接平面结构的纵向构件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共同承载
添加标题
克服荷载层层重复传递,经济性好,整体刚度大,抗震性能好
网架和网壳结构(3)
三向网架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您的内容已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但信息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文字来表述;但请您尽可能提炼思想的精髓,否则容易造成观者的阅读压力,适得其反。
三个方向的平面桁架相互交角60
比两向网架刚度大,适合大跨度 常用于正三角形,正六三角形平面 在谋些平面形状会出现不规则杆件 由四角锥体构成(五种)
美国TWA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 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1961年设计,用4片钢筋砼扁壳组成,形似一只正要起飞的大鸟。
寒诞曰贺潍险蛀钞汤锁背敌皮莆厕漳得上稳馆亢桌戳记角考芯带啄唐奸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
美国圣路易斯航空港候机大厅
墨非镭钾净触盆鸽康摊颠很祁广妹田桔务躲斟崇鲍烽厦檀靶水绅以沿劫场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简介

2002-2012年国家电网发展历程分析

2002-2012年国家电网发展历程分析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2002-2012年国家电网发展历程分析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讯,国家电网公司准确研判形势,科学谋划战略,提出清晰的科学发展脉络:以“大能源观”为指导,着力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推动能源资源的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优化配置。

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国家电网快速发展,电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经济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

十年间,国家电网走向智能。

国家电网公司将发展智能电网作为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战略支点,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实践,作为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提升电网互动能力与增值服务的友好途径。

国家电网在战略规划、重点工程、技术标准、用电服务等方面全面突破,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逐步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转型升级。

如今,中国并网风电已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一批智能变电站、智能小区和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相继建成,电网运行更加“聪明”,市民用电更加“智慧”,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提升。

智能电网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也让电力文明点缀的百姓生活更经济、更绿色、更便利。

十年间,国家电网更加坚强。

国家电网公司深谙自身责任与使命,从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深入思考电网功能定位,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生产力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着力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致力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现代电网体系。

如今,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开启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特高压时代;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把西部峻岭间奔腾的江水化作清洁电力送往东部;加快建设的“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跨区直流输电工程,让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越发清晰……建设大通道,构建大电网,发展大市场,特高压领跑电网发展之路,全国联网格局已然形成,国家电网实现从规模到电压等级的全面跃升,安全保障能力和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功能显著增强。

大跨度空间结构网壳结构的历史与发展

大跨度空间结构网壳结构的历史与发展

大跨度空间结构在建筑工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国家体育馆“鸟巢”, 采用钢结构设计,总跨度达到296米,成为全球最大的钢结构体育馆。这种结构 形式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美观的造型,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也是大跨度空间结构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例如,上海长江隧道是 中国第一条越江隧道,全长8.9公里,采用盾构法施工,其跨度达到14.9米。这 种大跨度隧道结构的设计和施工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对我国的隧道工程技术 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论
大跨度空间结构网壳结构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体系,在现代建筑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历史背景来看,这种结构形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过程,并逐渐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而在现代应用中,大跨度空 间结构网壳结构在体育场馆、展览中心、交通建筑等大型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广泛 应用,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建筑业的发展,大跨度空间结构在众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 广泛。这种结构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性能,在建筑、桥梁、隧道、航空航天等领域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主要探讨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工程实践以及学科发展 的趋势。
一、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概述
大跨度空间结构是指跨度超过一定限制的建筑结构,通常在桥梁、厂房、体 育馆、机场等大型公共设施中应用较为广泛。这种结构形式具有受力合理、自重 轻、施工速度快、经济性高等优点,因此在现代大型建筑工程中倍受青睐。
1、初始阶段:20世纪初至中期,以钢筋混凝土和钢构为主,代表作品有美 国的金门大桥等。
2、成熟阶段:20世纪中后期,结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不断提高,出现了 许多新型结构形式,如悬索结构、网架结构等。
3、拓展阶段:进入21世纪,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 建筑、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1、新中国电力工业背景(1949-1978)新中国电力工业是在传承解放前的“中共中央燃料工业处”的基础上起步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个燃料工业处的基础上,组建了燃料工业部,管理全国的煤炭、石油和电力工业,但燃料工业部组建的初期,直接领导的仅有部分地区的电力工业,大部分电力工业由于建国初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均由各地军事管理委员会领导和管理。

到1952年,全国的电力单位才被基本集中到燃料工业部管理,形成了垂直垄断、政企合一的电力工业管理体系。

图1为1952年时的全国电力工业的管理组织系统。

图1 1952年全国电力工业管理组织系统图1952年12月10日,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决定,燃料工业部决定,对电业管理总局进行改组,管辖范围由原来的华北、华东,扩大为全国,并先后成立华北、华东、中南电业管理局,管理地区电业基建和生产。

1953年月1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正式实行。

“一五”计划确定电力工业计划是,装机205万千瓦,期末(1957年)年发电量159亿千瓦时。

同时明确了“一五”电力建设方针:以建设火电(包括热电联产)为主,同时利用已有的资源条件,进行水力电站的建设,并大力地进行水力资源的勘测工作,为今后积极地开展水电建设准备条件。

1953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改水力发电工程局为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局下设8个部门,并组建水电试验所和东北、西南、华东水电工程局,以及中南勘测处及华北、西北水电工程筹备处。

1957年6月,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八大设计院正式成立。

1953年4月27日,我国第一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吉林丰满电厂安装竣工。

丰满电厂位于第二松花江上,1937年开始兴建,二战后我国接管时容量13.25万千瓦。

作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从1953年开始安装新机组,至1959年共安装6台,总容量达55.375万千瓦,为当时我国最大水电厂,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电建设人才。

后扩建为百万千瓦电厂。

钢结构发展的历史

钢结构发展的历史

钢结构发展的历史钢结构,作为现代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与变革。

从最初的简单应用到如今的广泛普及,钢结构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金属材料来构建结构。

然而,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金属的应用相对较少且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工业革命时期,钢铁生产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为钢结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 世纪中叶,钢铁的产量大幅增加,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使得钢铁不再是稀缺而昂贵的材料,开始逐渐应用于建筑领域。

最早的钢结构建筑主要出现在工厂和仓库等工业建筑中。

由于钢结构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耐久性,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和恶劣的环境条件,因此非常适合用于这些功能性较强的建筑。

在 19 世纪末期,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钢结构建筑开始出现。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就是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杰出代表。

这座高达 300多米的巨大建筑,完全由钢铁构件组成,展示了钢结构在大跨度和高耸结构方面的巨大潜力。

埃菲尔铁塔的成功建造,不仅成为了法国的象征,也为钢结构的发展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进入 20 世纪,钢结构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在高层建筑领域,钢结构因其重量轻、强度高的特点,为建造更高的摩天大楼提供了可能。

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这座建筑在当时创造了新的高度纪录,其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充分展示了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优势。

在桥梁建设方面,钢结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石桥和木桥逐渐被钢结构桥梁所取代。

钢结构桥梁具有跨度大、承载能力强、施工周期短等优点。

例如,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就是一座著名的钢结构悬索桥,它跨越了宽阔的海峡,成为了城市的重要地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迅速复苏,建筑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钢结构在工业厂房、商业建筑、体育场馆等各类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也不断进步。

新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出现,使得钢结构的设计更加精确和合理。

施工技术的创新,如焊接技术的改进和预制构件的应用,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

组合网架结构-03PPT

组合网架结构-03PPT

结构优化设计
01
02
03
04
尺寸优化
调整结构元件的尺寸以满足性 能要求。
形状优化
改变结构的形状以改善性能或 降低成本。
拓扑优化
确定最佳的材料分布和支撑结 构。
多目标优化
同时考虑多个性能指标,以找 到最佳的折衷方案。
04 组合网架结构的施工方法
CHAPTER
拼装施工法
总结词
高效、快速
VS
详细描述
拱型组合网架
总结词
拱型组合网架是一种具有拱形结构的空间结构,其特点是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适用于需要承受较大竖 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建筑结构。
详细描述
拱型组合网架由多个拱形单元组成,这些拱形单元通过节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空间结构。由于其拱形 的特点,拱型组合网架能够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同时具有较好的抗侧刚度和抗震性能。
组合网架结构-03
目录
CONTENTS
• 组合网架结构概述 • 组合网架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 组合网架结构设计 • 组合网架结构的施工方法 • 组合网架结构的工程实例
01 组合网架结构概述
CHAPTER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组合网架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 结构形式,由多个杆件通过节点 连接而成,形成一个整体。
设计原则与流程
详细设计
进行细部设计、载荷分析和稳定性验证。
优化设计
根据分析结果,对结构进行优化以提高性能或降低成本。
结构分析方法
有限元分析
使用离散化的数值模型来模拟 结构的响应。
线性静力分析
用于确定结构在恒定载荷下的 响应。
动力分析
研究结构在动态载荷或振动情 况下的响应。

网架发展历程

网架发展历程

网架发展历程(一)日期:2008-12-16 17:57:14 人气:360网架的历程二十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空间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空间网架结构是空间网格结构的一种,所谓“空间结构”是相对“平面结构”而言,它具有三维作用的特性,空间结构也可以看作平面结构的扩展和深化。

空间结构问世以来,以其高效的受力性能、新颖美观的形式和快速方便的施工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需要大跨度、大空间的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文化设施、交通枢纽乃至工业厂房,无不见到空间结构的踪影。

空间结构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在结构形式方面,除了网架、网壳之外,膜结构、张拉整体体系、开闭屋盖、可折叠结构等都是空间结构的新成员。

二十世纪初期,钢铁材料为网架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后的铝合金则使得网架的杆件更轻巧。

近些年来的复合材料,特别是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被开发出来,对空间结构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材料应用方面由于钢材品种与强度的不断提升,空间结构也越多地采用了型钢、钢管、钢棒、缆索乃至铸钢制品。

在很大程度上,空间结构成了“空间钢结构”。

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出现,一些新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如有限单元法、非线形分析、动力分析等,在空间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至空间结构的计算和设计更加方便和准确,使得空间结构现在千变万化,种类多样。

可以说空间结构已成为当代建筑结构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网架结构一般是以大致相同的格子或尺寸较小的单元(重复)组成的。

常应用在屋盖结构。

通常将平板型的空间网格结构称为网架,将曲面型的空间网格结构简称为网壳。

网架一般是双层的(以保证必要的刚度),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做成三层,而网壳有单层和双层两种。

平板网架无论在设计、计算、构造还是施工制作等方面均较简便,因此是近乎“全能”的适用大、中、小跨度屋盖体系的一种良好的形式。

网架的形式较多。

按结构组成,通常分为双层或三层网架;按支承情况分,有周边支承、点支承、周边支承和点支承混合、三边支承一边开口等形式;按照网架组成情况,可分为由两向或三向平面桁架组成的交叉桁架体系、由三角锥体或四角锥体组成的空间桁架角锥体系等等。

我国高压发展史

我国高压发展史

中国高压输电发展历程1952年,用自主技术建设了110kV输电线路,逐渐形成京津唐110kV输电网。

(美国1908年有110KV线路)1954年,建成丰满至李石寨220kV输电线路,随后继续建设辽宁电厂至李石寨,阜新电厂至青堆子等220kV线路,迅速形成东北电网220kV骨干网架。

(美国1923年有230KV线路)。

1972年建成330kV刘家峡—关中输电线路,全长534km,随后逐渐形成西北电网330kV骨干网架。

(美国1954年有345KV线路;苏联1952年330KV线路;瑞典1952年380KV线路.)1981年建成500kV姚孟—武昌输电线路,全长595km。

为适应葛洲坝水电厂送出工程的需要,1983年又建成葛洲坝-武昌和葛洲坝-双河两回500kV线路,开始形成华中电网500kV骨干网架。

启动了跨省、超高压电网建设的进程。

(苏联1956年有400kV电压输电线路)1989年建成±500kV葛洲坝-上海高压直流输电线,实现了华中-华东两大区的直流联网,拉开了跨大区联网的序幕。

2005年9月,中国在西北地区(青海官厅--兰州东)建成了一条750kV输电线路,长度为140.7 km。

(加拿大1965年有735KV线路,美国1969年有765kV线路;苏联1967年有750kV线路。

2008年7月,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交流输电线路投入运行,全程650多km。

(苏联1985年有1150kV线路)中国高压输电大事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第一项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平武工程)的建设,启动了跨省、超高压电网建设的进程。

80年代末投运的±500千伏葛沪直流输电工程,拉开了跨大区联网的序幕。

1993年8月天广一回交流输电线路投运,1998年12月天广二回投运,2002年6月天广三回投运。

2000年12月,天生桥至广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单极送电,2001年6月双极投运。

上海10kV配电网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上海10kV配电网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第42卷第2期2021年4月电力与能源265D O I r l O. 11973/d l y n y202102028上海10 k V配电网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钱建春,蔡斌,任明珠,曹基南,李媛(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青浦供电公司,上海201707)摘要:10 k V作为配电网的核心电压等级,加强10 k V配电网负荷转移能力、合理控制分段规模和推广带电作业,是提升上海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介绍了上海市1〇k V配电网的发展历程、现状概况和存在问题,在10 k V电缆网架结构的基础上,推广以开关站为节点的双环网接线,并提炼形成了上海特有的钻石型配电网网架结构。

关键词:10 k V配电网;网架结构;开关站作者简介:钱建春(1973—),工程师,从事配电规划工作。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1256(2021)02 —0265 — 04Development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hanghai 10 kV Distribution Network Q I A N Jianchun,C A I B i n,R E N M i n g z h u,C A O Jinan,LI Y u a n(State Grid Qingpu Power Supply Company, SM EPC. Shanghai 201707, China)A bstract:10 kV is the core voltage level of distribution netw ork, so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 in Shanghai to strengthen the load transfer capacity of the 10 kV distribution netw ork, reasonably control the segment scale and popularize live oper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10 kV distribution network in Shanghai. On the basis of 10 kV cable grid stru ctu re»the double-ring network connection with switching station as the node is popularized, and the diamond distribution network is formed as the unique grid structure in Shanghai.Key words:10 kV distribution netw ork, grid structure^ switching station110 k V配电网的“优化突破”之路上海10 k V架空网一直以来均采用多分段适度联络的接线,而10 k V电缆网近年来不断进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架发展历程(一)
日期:2008-12-16 17:57:14 人气:360
网架的历程
二十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空间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空间网架结构是空间网格结构的一种,所谓“空间结构”是相对“平面结构”而言,它具有三维作用的特性,空间结构也可以看作平面结构的扩展和深化。

空间结构问世以来,以其高效的受力性能、新颖美观的形式和快速方便的施工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需要大跨度、大空间的体育场馆、会展中心、文化设施、交通枢纽乃至工业厂房,无不见到空间结构的踪影。

空间结构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在结构形式方面,除了网架、网壳之外,膜结构、张拉整体体系、开闭屋盖、可折叠结构等都是空间结构的新成员。

二十世纪初期,钢铁材料为网架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后的铝合金则使得网架的杆件更轻巧。

近些年来的复合材料,特别是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被开发出来,对空间结构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材料应用方面由于钢材品种与强度的不断提升,空间结构也越多地采用了型钢、钢管、钢棒、缆索乃至铸钢制品。

在很大程度上,空间结构成了“空间钢结构”。

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出现,一些新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如有限单元法、非线形分析、动力分析等,在空间结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至空间结构的计算和设计更加方便和准确,使得空间结构现在千变万化,种类多样。

可以说空间结构已成为当代建筑结构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网架结构一般是以大致相同的格子或尺寸较小的单元(重复)组成的。

常应用在屋盖结构。

通常将平板型的空间网格结构称为网架,将曲面型的空间网格结构简称为网壳。

网架一般是双层的(以保证必要的刚度),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做成三层,而网壳有单层和双层两种。

平板网架无论在设计、计算、构造还是施工制作等方面均较简便,因此是近乎“全能”的适用大、中、小跨度屋盖体系的一种良好的形式。

网架的形式较多。

按结构组成,通常分为双层或三层网架;按支承情况分,有周边支承、点支承、周边支承和点支承混合、三边支承一边开口等形式;按照网架组成情况,可分为由两向或三向平面桁架组成的交叉桁架体系、由三角锥体或四角锥体组成的空间桁架角锥体系等等。

我国网壳结构发展概况:
网壳结构是曲面型的网格结构,兼有杆系结构和薄壳结构的固有特性,受力合理,覆盖跨度大,是一种国内外颇受关注、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空间结构。

网壳结构在解放初曾有所应用。

当时主要是一类联方型的网状筒壳,材料为型钢或木材,跨度在30m左右,如扬州苏北农学院体育馆、南京展览中心(551厂)、上海长宁电影院屋盖结构等。

作为有影响的我国第一幢大跨度网壳结构是天津体育馆屋盖,采用带拉杆的联方型圆柱面网壳,平面尺寸为52m×68m,矢高为8.7m,用钢指标为45kg每平米。

该网壳1956年建成,1973年因失火而重建。

此后,截至1992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成各类网壳近80幢,覆盖建筑面积约70000平米,其中80%是近10年兴建的。

如1989年建成的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平面尺寸为70m×83.Zm,采用人字形截面双层圆柱面斜拉网壳,为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网壳结构。

同年建成的濮阳中原化肥尿素散装库,平面尺寸为58m×135m,采用双层正放四角锥圆柱面网壳,为国内覆盖建筑面积最大的网壳结构,也是第一个采用螺栓球节点的网状筒壳。

1967年建成的郑州体育馆,采用肋环形穹顶网壳,平面直径64m,矢高9.14m,为国内跨度最大的单层球面网完。

又如1988年建成的北京体院体育馆,采用带斜撑的四块组合型双层扭网壳,平面尺寸为59.2m见方,矢高3.5m,挑檐3.5m,为我国跨度最大的四块组合型扭网壳。

网架发展历程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