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农夫和蛇(两则)》《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农夫和蛇》的故事。

(2)理解两篇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分析农夫与蛇之间的矛盾冲突。

(3)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篇故事的异同点。

(2)学会对比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辨别是非的能力。

(2)教育学生要明辨是非,对待事物要有一双慧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农夫和蛇》的故事。

(2)理解两篇故事的寓意和农夫与蛇之间的矛盾冲突。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两篇故事的异同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篇《农夫和蛇》的故事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篇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篇故事的异同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两篇《农夫和蛇》的故事。

2. 分析自己身边的类似案例,思考如何辨别是非,关爱他人。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篇故事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农夫和蛇》两则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待人接物要分辨是非,不能对敌人仁慈,增强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领悟故事的主题寓意。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情感朗读故事,表现出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2. 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主题寓意。

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与故事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故事文本:准备《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 相关问题:准备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故事世界。

2. 自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文本,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感受,分享对故事的理解。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寓意讲解:教师讲解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领悟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故事内容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朗读展示:学生分组朗读故事,表现出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3. 讨论交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农夫和蛇》两则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故事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农夫和蛇》两则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

探讨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背景。

分组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两个故事。

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和情节发展。

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深入探讨故事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2.2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全班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课文《农夫和蛇》两则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阅读记录表或讨论指南。

教学PPT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在全班交流中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学生对故事主题和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4.2 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作业5.1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故事改编,深入体验故事的主题。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或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农夫和蛇》的读后感或故事心得。

让学生收集一个与道德观念相关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六章:教学难点与策略理解《农夫和蛇》两则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教训,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6.2 教学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观念。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能够把握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情节和寓意。

(3)能够运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题解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善良、仁慈的品质的尊重和向往。

(2)培养学生对背叛、虚伪的行为的警惕和反感。

(3)培养学生对待事物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做到明辨是非,不盲目跟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农夫和蛇》两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寓意。

(2)学生能够运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写。

2. 教学难点:(1)故事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能够对故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课本《农夫和蛇》两则。

(2)相关的故事背景资料。

(3)教学卡片、图片等教具。

2. 教学设备:(1)黑板、投影仪等。

(2)录音机、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卡片等教具,引导学生对故事主题进行猜测。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对故事中的生僻词语进行解释。

(2)讲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4. 课堂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思考题解答,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5. 总结与反思:(1)学生对故事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编写一篇简短的故事梗概。

2. 学生选择一个角色,写一篇关于角色的心理活动的短文。

3.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故事中的道理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角色及其性格特点。

能够把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学会通过故事了解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让他们明白善良对待他人是一种美德。

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让他们明白对待事物不能仅仅看表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通过故事学会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特点,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5. 案例分析:通过现实生活中类似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和对待事物。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是否理解了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2. 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道德观念。

3.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

4.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寓言故事《农夫和蛇》的基本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寓意。

2.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3.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善良、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的魅力。

2.分析角色性格,提高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准备1.教材《农夫和蛇》2.PPT课件3.教学视频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农夫和蛇》的故事,激发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

2.分析故事中的角色性格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农夫为什么会被蛇咬?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二)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案例:农夫被蛇咬后,如何处理伤口?2.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小组活动1.教师提出任务:编写一个关于《农夫和蛇》的改编故事。

2.学生分组讨论,编写故事。

3.各组展示改编故事,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善良与勇敢的看法。

六、课后作业2.收集其他寓言故事,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积极思考、讨论?3.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案例分析教师:同学们,如果农夫被蛇咬后,他只是坐在那里等待奇迹,而不是去寻求帮助,结果会怎样呢?学生A:老师,我觉得他可能会因为蛇毒而失去生命。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能够把握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情节和寓意。

(3)能够运用词汇和句型讲述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认识善恶有报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农夫和蛇》两则2.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词汇和句型的运用3. 教学难点:寓意背后的道德观念的领悟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动画引入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回顾农夫和蛇的相关知识。

2. 新课展示:(1)讲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理解寓意。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2)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情节。

4. 巩固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运用词汇和句型讲述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故事内容,巩固词汇和句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练习成果: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动画或实物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故事文本:《农夫和蛇》两则的原文。

2. 图片、动画等辅助教学材料。

3.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内容及寓意。

(2)能够分析两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及其特点。

(3)能够运用词汇和句型讲述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农夫和蛇》两个故事。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2)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及相关教学材料。

(2)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 课堂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回顾预习内容,分享对故事的期待。

3. 课堂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

(2)分析主要角色及其特点,如农夫的善良、蛇的狡猾等。

4.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分享自己的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课后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理解测试: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及翻译。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农夫和蛇》教案

北师大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农夫和蛇》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伊索寓言》一.教学目标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

隆冬怜悯纠缠后患无穷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体会寓言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农夫和蛇》一一、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

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

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

)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

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二、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农夫和蛇》其一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复述一下。

一个同学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

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

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四总结、扩展本文短小精悍,情节完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启发学生说下去)。

农夫与蛇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农夫与蛇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农夫与蛇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农夫和蛇》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这首诗,了解作者克雷洛夫,理解掌握成语“乔装打扮”。

2、体会这首诗的寓意,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3、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则《农夫和蛇》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则寓言进行比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了解克雷洛夫及其寓言诗1、作者简介克雷洛夫(1768~1844),俄国寓言作家。

生于莫斯科一个清寒的军医家庭。

贫穷和劳碌的生活过早地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克雷洛夫10岁时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1782年克雷洛夫开始练习写作剧本,1806年转而写作寓言,一生共创作了200多篇诗体寓言。

他不仅继承了伊索、拉封丹等前辈的优秀传统,更在这种古老的文体里大胆创新,把一种博大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注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克雷洛夫的寓言既反映了20世纪前半叶俄罗斯人民的欢乐与疾苦,道德观念与人生智慧,同时在寓言艺术上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俄罗斯风格。

2、克雷洛夫寓言诗克雷洛夫寓言诗的“伟大”之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看到,他将许多发生在俄国的重大题材引进了寓言,直接反映了19世纪俄国的历史进程和进步意志。

《狼和小羊》揭露了强权者无耻和霸道的嘴脸,发出了“对强权者来说,弱者永远有错”的正义之音。

《狗落狼舍》是克雷洛夫寓言的另一名篇。

取材于1812年的卫国战争。

那只遭到了人们群策群力的攻击与谴责之后,竟然假仁假义地要求和平谈判的狼,显然就是入侵者拿破仑的化身。

克雷洛夫当时创作的一系列“战争寓言”,还有《大车队》、《猫和厨师》等,代表了历史的进步、正义和真理,大大鼓舞了俄国人民的爱国斗志。

《农夫与蛇(两则)》电子课文阅读《伊索寓言》(一)有位农夫,是村里村外有名的大善人。

一个隆冬时节,他在村口遇到了一条冻僵了的蛇,他觉得这条蛇挺可怜,就发了善心,把蛇拾起来,放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它。

蛇得到了温暖,渐渐的苏醒过来了,等到它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时,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脯上,凶狠地咬了一口。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够将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 学生能够将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文本。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农夫和蛇》两则。

2. 学生自由朗读故事,理解故事大意。

二、讲解故事内容(15分钟)1. 教师讲解《农夫和蛇》第一则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小组合作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农夫、蛇、旁白等)。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故事情节。

3.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并准备进行全班分享。

四、全班分享(10分钟)1. 各小组代表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讨论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农夫和蛇》第一则的故事内容和道德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农夫和蛇》第二则的故事内容(15分钟)1. 教师讲解《农夫和蛇》第二则的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小组合作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农夫、蛇、旁白等)。

2.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故事情节。

北师大版七上《农夫和蛇》word教案 (2)

北师大版七上《农夫和蛇》word教案 (2)
知识链接:
1.关于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喻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和《伊索寓言》。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4、从两则寓言中找出体现蛇的凶狠的词句,并加以体会。
5、第一则寓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成了“恶人”?为什么?第二则中有这样的词语吗?(结合寓言的特点)
达标测评
1、听写生字
2、填空
(1)、《农夫和蛇》选自它的体裁是,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并把一个的道理寄予在一个的故事中。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寓言故事,你知道的有哪些?请写出来。。
化峪初中七年级语文学科课型主备语文组辅备语文组审阅班组号
课题《农夫和蛇(两则)》
农夫和蛇(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3、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
4、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学习难点: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内容。
自主探究
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整理归纳)
2、反复读课文,整理生字新词,辨析词义。
合作探究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能够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3)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内容。

(2)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3)运用故事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2)运用故事中的道德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农夫和蛇》两则,理解故事内容。

(2)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案例等。

(3)提前安排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农夫和蛇》两则,了解故事情节。

(2)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农夫和蛇》两则的作者和背景。

(2)引发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农夫和蛇》两则,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分析问题。

(2)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5.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农夫和蛇》两则的故事情节。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农夫和蛇 教案教学设计

农夫和蛇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夫和蛇》教案教学设计年级:一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2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农夫和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农夫和蛇的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分角色朗读、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分辨善恶,懂得感恩和回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农夫和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农夫和蛇的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角色朗读法: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4. 实践法: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农夫和蛇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图片内容。

(2)讲述农夫和蛇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扮演农夫和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 学习生字词(1)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让学生组词、造句,巩固生字词。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向农夫学习什么?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让学生朗读上节课所学课文。

(2)提问: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 深入学习课文(1)讨论:为什么农夫会帮助蛇?(2)引导学生理解农夫的善良品质。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

《农夫和蛇》(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梗概和寓意。

(2)能够分析两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待人接物要真诚、善良,不能对敌人仁慈。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农夫和蛇》(两则)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运用课文语言进行表达。

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对《农夫和蛇》两个故事产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4. 课堂展示:每组选出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农夫和蛇》寓意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农夫和蛇》两个故事的教学文本。

2. 图片素材:与故事相关的人物、场景等图片。

3. 视频素材:与故事相关的动画或视频资料。

4. 角色扮演道具:如头饰、衣物等,用于课堂表演。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活动的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教案[小编整理]

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教案[小编整理]

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教案[小编整理]第一篇: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教案第7课《农夫和蛇(两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学写简单的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让学生做农夫一样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

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

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则他写的寓言。

(二)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多用借喻手法,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通过虚构的故事,表现作家或人民关于某种生活现象、心理和行为的批评或教训。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

有讽刺急于求成、按主观办事的《宋人揠苗》,讥讽只管吹嘘,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以及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还有《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都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寓言作品。

近世民间寓言的主题越来越广泛,诸如教人团结互助、忍让、不要贪多、以及教人不要骄傲、不要挑拨是非和狂妄自大等都是较常见的主题。

这种寓言的教育作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提高警惕,认识敌人的本质,不要上当;另一方面是教育人民掌握事物的规律,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更好地做人和处世。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农夫和蛇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农夫和蛇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农夫和蛇青春年少的我们为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祖国的明天在我们手中。

下面xx小编为您推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两则)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

3.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

4.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寓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了解常识1.关于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和讽喻性。

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二.走进课文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复述、概括故事。

这两则寓言通过农夫和蛇的故事说明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能对敌人心存任何侥幸,深仇大恨是难以和解的。

3.合作探究:两则寓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阅读练习、探究1.两则寓言的寓意除了故事结尾所说的而外,你还有其他的理解吗?2.第一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作恶人 ?3.第二则寓言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蛇说得有道理吗?四.品味词句1.课后练习四。

2.词句品味、积累(课后练习)五.谨记寓言学会做人面对此种情况你该怎么做?1.面对坏同学敲诈你的零用钱。

2.面对大街上不时遇到的乞丐。

六.奇思妙想故事新编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七.板书设计(二)讲故事(1-4):起因、经过、结果明寓意(5):深仇大恨是难以和解的。

《渔夫的故事》教学目标1、了解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2、了解故事情节,探究魔鬼的本性。

3、懂得人的智慧一定能战胜魔鬼,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的道理。

2024年北师大版春季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2024年北师大版春季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结合故事内容,写一篇关于渔夫的短文。
七、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下为反思内容:)
1.教学内容是否合理:
-检查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了解是否需要增加练习或辅导。
2.邀请当地渔夫到校进行分享,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渔夫的生活状态和面临的挑战。
3.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一次以“关爱大自然,尊重劳动人民”为主题的手抄报或绘画活动。
九、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评估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渔夫的故事》的故事梗概和主题。
-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读音。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课堂讲解
1.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书写。
2.教师详细讲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渔夫的性格特点。
3.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故事主题。
四、互动环节
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
2.教师邀请几组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023年农夫和蛇(两则)(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2023年农夫和蛇(两则)(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农夫和蛇(两则)(北师大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2、培育同学概括、比较、推断的思维力量增加协作解决问题的力量。

3、让同学正确理解善和恶,培育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讨论探究的精神。

【自主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并各造一个句子。

后患无穷:造句请求:造句2、朗读课文,概括每节大意。

第一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次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速读课文,思索下列问题。

(1)文中妻子讲话前后农夫对蛇的态度有何不同?(2)通过学习本则寓言,你应吸取什么教训?【合作探究】1、本则寓言中好像正义的农夫不占理,邪恶的毒蛇却说的头头是道,你认为蛇说的有道理吗?2、这两则寓言写作上有什么共性?又有哪些不同点?3、本文是在宣扬“冤冤相报”的思想吗?面对仇恨,你持什么态度?请借助名言警句或俗语来回答。

【达标测试】1、一所大约生活在公元前______世纪,是_____人,《伊索寓言》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有许多为我们所熟识,其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2、依据例句,仿写句子。

蛇得到了暖和,慢慢的清醒过来了,等到他恢复了体力,活动自如是,便露出了残忍的本性,在农夫的胸口上,凶狠的咬了一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农夫和蛇(两则)》《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冻僵jiāng怜悯li ǎnmǐn纠缠jiūchán坟墓fén后患无穷huàn恳求kěn谋生móu弥漫mí撬去qiào违背wéi桅杆wéi丑陋lòu警惕tì2.形似字3.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4.词语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

冻僵:受冷而僵硬。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纠缠:①绕在一起。

②有意找别人的麻烦。

课文是第二个含义。

后患无穷:以后的祸患没有穷尽。

拉拢:这里指拉近收束时不松散。

喜笑颜开:心中愉快,满脸愉快。

弥漫:指尘土、云雾、水等充满、布满。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峻。

堂堂:原意是高大的样子或形容人的仪表壮伟,这里形容有志气或有气魄。

起誓: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口吻:说话的语气。

5.作者、作品简介(1)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

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的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

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

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

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公元一世纪,巴布里乌斯用格律诗改写了120余则伊索寓言,编纂成集。

伊索寓言中可能也有一些来源于亚洲和非洲。

伊索寓言的内容和抒情诗很不相同。

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情趣;伊索寓言则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

(2)寓言的特点。

①具有劝喻性或讽刺性;②常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③富深奥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总而言之,寓言是讲故事,是通过讽喻性的故事从反面给人以教育,使人明白一定的生活哲理。

(3)《一千零一夜》这篇课文选自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谭”即“谈”)。

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想象丰富,描写生动。

主要反映中古时代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

(二)阅读能力目标1.了解寓言和民间故事的题材特点。

2.通过讽喻性的故事给人以教育的写作特点。

(三)写作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对比结构和大胆新奇想象手法,练习写作小寓言。

(四)思想教育认识到善一定能够战胜恶,善恶是相互转化的。

三.教师建议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两则,具有古典寓言的典型特征。

动物的生活和心理与人生的格言式的思想,表面上看来是不相容的。

但是,在寓言里却结合得非常自然。

明明要说明一种人生的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让动物来表现呢?这是因为,直接讲出来,思想是鲜明的,但是,可能显得很枯燥,没有趣味。

把人的思想让动物讲出来,对于人的想象有比较强的刺激。

从动物到人就有一种联想。

从动物世界到人间,从动物到人性,这里既有相异的距离感,又有沟通的惊异感,就比较好玩,比较有趣。

学习《渔夫的故事》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1.探究课文中魔鬼的本性。

课文中的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恩将仇报、下流无耻、凶残卑鄙。

具体参见练习—解答。

2.揣摩有关词语生动表现的心理、神情及口语色彩,选择更恰切的近义词语。

如“简短些”背后的心理状态,“愣着”“扔”“呆”等比它们的近义词语更能表现人物的神情、心理、说话语气。

参见练习二解答、词句品味及其说明。

3.探讨原故事的主题与课文中故事的主题有何差异。

两者的结尾不同,原故事还表现了魔鬼在遭受到严厉惩处的生死关头,呈现出了向善的一面。

参见练习三解答。

四.课文讲解《农夫和蛇》(一)文章主旨《农夫和蛇》中的蛇比喻本性不变的恶人。

恶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应该怜惜他,而应当将他们消灭。

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教导人民不应该怜悯濒于灭亡的阶级敌人。

(二)文章思路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两则,具有古典寓言的典型特征。

动物的生活和心理与人生的格言式的思想,表面上看来是不相容的。

但是,在寓言里却结合得非常自然。

明明要说明一种人生的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让动物来表现呢?这是因为,直接讲出来,思想是鲜明的,但是,可能显得很枯燥,没有趣味。

把人的思想让动物讲出来,对于人的想象有比较强的刺激。

从动物到人就有一种联想。

从动物世界到人间,从动物到人性,这里既有相异的距离感,又有沟通的惊异感,就比较好玩,比较有趣。

(三)蛇的形象本单元的三篇同样以蛇的邪恶为题材的寓言,寓意又各有差别。

第一则是揭露恩将仇报的人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第二则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

第三则讲的是识破乔装打扮的坏人。

中国人关于蛇的文化内涵,如前所述,既有负面为主的赋予,又有正面的想象,乃至有《白蛇传》中“白蛇”这样的美好形象的塑造。

(四)写作特点这两则寓言比较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鲜明地突出主题。

《农夫和蛇》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的对比,即农夫开始时对蛇的怜悯后来对蛇又憎恶的对比,最后用农夫的感叹画龙点睛地把主题突现出来。

这两则宣言结构简单,情节紧凑,语言精练,往往只通过一件事明确地概括出寓言的主题。

艺术上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稍加一点东西就会画蛇添足,去掉一点东西就会破坏寓言的完整。

(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第一则“农夫和蛇”寓言,其寓意除了结尾所说的外,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

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

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第二则“农夫和蛇”寓言的寓意除了结尾所说的外,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

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而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

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

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第二题没有误写。

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

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

可以举出本单元中其他寓言及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第三题蛇说的自然是歪理。

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

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

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

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

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也就是受害一方所说,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

这段话会迷惑人,要引导学生揭穿它,看清歪理背后的本质。

设置这段话,使这篇寓言的内涵更加丰富,不致那么浅显直白,这也正是该篇寓言的特色之一。

第四题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

“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

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渔夫的故事》(一)文章主旨《渔夫的故事》叙述了渔夫与魔鬼斗争,最后战胜魔鬼的经过,表现了渔夫的勇敢、机智和魔鬼的凶残、狡猾。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生动具体。

(二)文章思路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沉得非常奇怪”)写渔夫捕鱼时捞到一个黄铜瓶。

第二部分(从“隔一会儿”到“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具体写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这部分一方面写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另一方面写渔夫认清魔鬼的本性,终于机智地降伏了魔鬼。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斗争的结果。

渔夫要把胆瓶重新扔到海里,告诫人们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三)渔夫的形象故事中的渔夫,是人民善良和智慧的化身。

他家里很穷,连自己的老婆和三个孩子都养活不起。

但他非常善良,去海边捕鱼时,“每天照例只打四网”,从不愿多杀生。

一天,他偶然捕捞到一只铜瓶,里面是一个被古代以色列贤明国王所罗门囚禁的魔鬼,渔夫救了他。

他不但不感激,反而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

聪明的渔夫急中生智,利用魔鬼的狂妄和骄横心理,设计让他重回瓶内。

愚蠢的魔鬼果然中计。

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劳、善良的渔夫战胜愚蠢、骄横的魔鬼,依靠的是人的智慧。

面对魔鬼的淫威,渔夫想:这虽是一个神,而我是一个人;真主给了我智慧,为什么我不用我的智慧来救我的命?这正是本篇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作者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反复渲染了这一主题,给我们以启迪。

(四)写作特点故事的发展跌宕多姿,波澜起伏:渔夫网到铜瓶,从“喜笑颜开”到“愣着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骤变,魔鬼从对天求饶到恩将仇报的情绪发展,以及从魔鬼口中说出的那个编造的故事,环环相扣,使我们无不为面临着生死抉择命运的渔夫担忧,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

当渔夫机智地降服魔鬼,让他乖乖地“钻进胆瓶”,无路可逃时,情节的发展达到高潮,智慧的力量也在此显示了夺目的光辉。

全篇首尾照应,过渡自然,浑然一体,读来使人回味无穷,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之功。

(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按照我们的文化观念,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在编入课文的这部分内容中,这个魔鬼也是以恶的形式出现的。

不仅许下的第四个诺言(杀死救他的人)不近人情,而且当他重新被封进胆瓶里时,他竟改口说那个许诺是开玩笑,这就是渔夫指出的魔鬼下流无耻的本性。

关于魔鬼恶的本性,课文中渔夫最后说的一段话,以痛快淋漓的一顿痛骂给予总结了。

按照以上这种情形去解读、推测,我们的读者很难相信魔鬼会兑现他的前三个许诺。

但是,《一千零一夜》中原故事的最后结局,魔鬼又兑现了他重新许下的诺言(见课本第三题练习),这既表现了在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观念中,魔鬼也有“人性善”的一面,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宗教观念(这也是文化观念)中安拉是惟一主宰,对安拉起誓,渔夫就相信了。

所以,以此解读,不排除魔鬼兑现前三个许诺的可能。

此外,“主编导读”提到,魔鬼的心理也符合世俗人的心理,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才许下了第四个恶毒的诺言。

这样看,前三个许诺也有一定的可信之处。

第二题渔夫的心理在于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魔鬼要这样对待救他的人,对死的恐怖也使他无心去听那些过长的诉说。

魔鬼的心理是反正渔夫是非死不可的,说什么、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何况他已经忍受、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了,所以也叫渔夫说简短些。

第三题保留原故事结尾当然更符合故事的原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