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经方辨治中风验案_晁利芹

合集下载

?毛德西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1.风引汤治疗狂证治验:女性,25岁。

一周前,因夫妻一次口角而发病。

卧床不起,不食不饮,时而两目发赤,则起身欲奔,亲人将其按倒在床,旋而又起。

此乃肝胆气郁,风火上扰,神明失聪。

治宜清热泻火,重镇安神。

方取风引汤治之。

方药:大黄10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10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赤石脂15克,白石脂15克,石膏15克,寒水石15克,紫石英15克,滑石15克。

水煎服,日2次。

服药2剂,神清,饮食起居如常,唯心脉未通于舌,则哑不能说话,嘱勿治之,待其心脉通则自当愈。

后果然如语。

来源:李今庸.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一)——辨治癫狂病验案[J].中医药通报,2016(2):4-5.注释:《韩非子·解老》云:“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

”中医学认为,肝藏魂,胆附之,气郁伤肝,胆气不宁。

肝开窍于目,肝郁化火而生风;胆气通于心,胆气不宁则扰心。

风火上越,故见两目发赤而欲奔。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仅言“除热瘫痫”,方由十二味药组成,即大黄、干姜、龙骨、牡蛎、甘草、桂枝、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矿石类药有六种,以清热息风见长;龙骨、牡蛎镇静潜阳;大黄走而不守,导热下行;桂枝、甘草调和营卫;干姜以温中和胃。

全方重在重镇潜阳,清热息风。

后人用此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癫痫、破伤风、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等,随症加减,均有良好效果。

约言:因口角而发病,不食不饮,两目发赤,起身欲奔,将其按倒在床,旋而又起,方取风引汤治之。

2.防己地黄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治验:女性,43岁。

风湿性心脏病,形体羸瘦,面浮足肿,周身关节疼痛,低热缠绵,胸闷不适,心悸不宁,口干口苦,舌质红赤,苔薄黄,脉象微数。

此风湿逗留,血脉失和,拟防己地黄汤加味治之。

方药:生地黄60克,忍冬藤60克,桂枝8克,防己12克,薏苡仁30克,虎杖30克,桑枝30克,生甘草6克。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风后遗症的概述
2.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3.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4.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5.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6.结语
正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遗留下的一系列症状,包括肢体瘫痪、关节僵硬、行走不便等。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组成:海风藤、秦艽、牛膝、杜仲、桑寄生各 15 克,巴戟、白芍、木瓜、制附子、狗脊、木香各 20 克,薏苡仁 50 克,肉桂 10 克,白醋 15 毫升 (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

功效:用于中风后遗症,症见关节僵硬,行走不便。

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组成:桂枝、川椒、寻骨风、桑枝、槐枝、桃枝、椿枝、茄根。

用法: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取药汁,兑热水至适宜温度后浸泡,每天两次,5 天为一疗程。

功效: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根据患者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功效:针对不同的症状表现,辨证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结语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王付教授活用经方辨治杂病举隅

王付教授活用经方辨治杂病举隅

热 , 湿 消痞 ; 草 芍 药 汤 以 益 气 养 血 , 急 止 痛 。复 诊 时 , 除 甘 缓 随 证加减 , 以甘 草 芍 药 汤 改 为 茯 苓 甘 草 汤 温 胃通 阳 , 气 利 水 。 化 师 认 为 用 好 经 方 , 不 能 死 板 教 条 , 在 掌 握 方 方 合 用 的组 方 绝 贵
光明中医 21 0 0年 3月 第 2 5卷 第 3期
C GMC J M Mac 0 0. l 5 3 rh 2 1 Vo . 2
・39 3・
肢 体 关节 重 着 , 肿胀 , 有 定 处 , 腻 。 涩 不 畅 。 治 宜 化 湿 、 痛 苔 脉 利 湿 为 主 , 以疏 风 散 寒 。 故 方 用 麻 黄 杏 仁 薏 苡 甘 草 汤 , 在 祛 辅 重
风 除 湿 。麻 黄 发 汗 散 寒 , 杏仁 健 脾 利 湿 , 苡 仁 舒 筋 除 痹 , 草 薏 甘
进 7剂 而 愈 。
按 : 素 灵微 蕴 》: 肺 与 大 肠 表 里 同 气 , 气化 精 , 灌 大 《 “ 肺 滋
肠, 则肠 , ” 燥 肺 宣
甘 温 助 脾 。 四 药 相 配 , 奏 疏 风 散 寒 止 痛 , 脾 利 湿 之 效 。 患 共 健 者关节疼痛 、 活动 后 减 轻 、 涩 不 畅 等 为 经络 郁 滞 之 证 候 . 合 脉 故 用 疏 利 之 法 , 加 木 防 己、 银 花 藤 , 草 、 血 藤 、 碎 补 、 选 全 通 鸡 骨 桑 枝 等 以疏 通 经 络 , 风 湿俱 去 , 络 得 通 , 证 自消 。 使 经 痹
4 秋 燥 便 秘
腑 气 不 通 可 导 致便 秘 。 本 案 患 者 入秋 则 便 秘 发 作 , 季燥 邪 当 秋 令 , 喜 润 恶 燥 , 邪犯 肺 , 伤 肺 津 , 肺 宣发 肃 降 功 能 失 常 , 肺 燥 耗 则 肺 与 大肠 相表 里 , 气郁 闭 , 肺 则肠 腑之 气 亦不 通 , 之 燥 邪 伤 津 加

治中风后呃逆验案

治中风后呃逆验案

治中风后呃逆验案
*导读:病例:患者,男,70岁。

素喜肥甘。

入院诊断小脑梗死,症见眩晕、恶心、呕吐。

入院第3天出现呃逆,按压眼球、654……
病例:患者,男,70岁。

素喜肥甘。

入院诊断小脑梗死,症见眩晕、恶心、呕吐。

入院第3天出现呃逆,按压眼球、 6542
针肌注、口服异丙嗪均无效。

查患者食少,面色苍白,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滑。

辨为脾失健运,痰湿中阻。

治以健脾化湿,理气化痰,降逆通络。

方药:党参15克,石菖蒲、浙贝母、白术、白僵蚕、藿香各10克,半夏、地龙、茯苓、陈皮、枳实、川牛膝各9克。

每日1剂,水煎500毫升,分3次温服。

服3剂,呃逆明显减轻,10剂后呃逆停止,且呕吐眩晕好转。

点评:患者素喜肥甘厚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经络,发为中风,且脾为湿困,痰湿阻于中焦,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发为呃逆。

治以健脾化湿,理气降逆,化痰通络。

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半夏、陈皮、藿香、石菖蒲健脾化湿祛痰;地龙、川牛膝通经络;枳实理气降逆。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理气降逆、化痰通络之功效。

何桂春。

王付杂病辨治八法

王付杂病辨治八法

王付雜病辨治八法張天玲楊洲(河南中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8)【摘要】王付教授擅於運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病,尊古厚今,圓機活法。

臨証守經、守方、守藥、守心而又活用經方,融經方、時方於一爐,不拘常法。

博學精研,勤思不倦是臨床中醫敬業之路。

【關鍵詞】雜病心法王付,河南中醫學院教授,為學嚴謹,精研傷寒,旁通百家,臨床所治多為疑難雜証,臨証每能匠心獨運,天作之靈藥信手拈來,患者痼疾無不頓解。

作為臨床醫師,面對患者千奇百怪的症狀,錯綜複雜的病症如何執簡馭繁,提綱挈領,把握証機,選方用藥是醫者成功的治癒疑難雜証的基石。

王付教授出身傷寒,師從南派傷寒之牛耳陳亦人,從教於國家重點學科方劑學專業,身兼數長。

臨証思路開闊,善用經方解疑,諳熟時方之變化,所治頑症痼疾無不豁然而解。

今有幸於膝下乘教,所獲良多,現僅以個人鄙陋淺析王付教授辨治雜病之心法,與諸君共享,以期有益於臨証之變通。

1、守經—引經據典,又運匠心臨床處方以《傷寒雜病論》中經方為主,突破外感六經辨証和內傷臟腑辨証體系,執簡馭繁。

經方歷經幾千年的醫療實踐的驗証,臨床療效不容置疑。

古今疾病或有不同,然其辨証論治不出仲景之法。

茵陳蒿湯源於《傷寒論》:「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心發黃,茵陳蒿茵陳蒿湯系列方劑如:川葛茵陳湯用於濕熱頭痛,茵丹穹草湯用於肝火頭痛,茵陳四妙湯用於濕熱浸淫、油脂增多的頭髮病証,茵陳乾菊湯治療濕熱肆淫之目癢,五苓茵陳湯治療濕熱浸淫之慢性唇炎,苦參茵陳湯治療濕熱瘡毒之酒糟鼻,茵陳磁朱湯治療肝火上擾之耳聾,柴之慢性乙型肝炎,茵多個系統,然守濕熱病機靈活化裁,多收良效。

2、守方—劑千鈞,效不更方王付教授臨証審查疾病,多能撥雲見日、一針見血,一擊而中,效不更方。

疑難雜証的產生往往病因多樣,病程漫長,非重劑不能收全功。

重劑不僅指用藥量的增加,用藥時間亦需相應延長,堅持服藥配合治療是疾病向癒之正途。

王付教授运用经方时方辨治神经性疾病

王付教授运用经方时方辨治神经性疾病
瘀证 、 阴虚热灼 证 、 阳虚寒 凝 证 等 , 为 了巩 同疗效 , 以前 方治 疗 1 2剂 , 人 ,0 7年 1 20 1月 1 日初 诊 。主 0 而 四逆 汤 合 方 辨 治 三 又 神 经 痛 属 诸证 悉 除 。随访 1年 , 切 尚好 。 一 诉: 1 有 0余 年 上 肢 及 肩 部 疼 痛 病
三叉 神 经 痛 是 以三 又 神 经 分 次 煎煮 3 0分钟 , 天 1剂 , 日分 发 性 与 继 发 性 两 类 。致 病 原 因 目 每 每 布 区 内 短 暂 的 、 复 发 作 的 剧 痛 , 3服 。 二 诊 : 三 神 经 痛 略 有 减 前 尚不 十分 清楚 , 中 医诊治 主 要 反 j又 从 又称 原 发 性 三叉 神 经 痛 。 其 致 病 轻 , 前 方 l 剂 。三 诊 : 足 转 分 型 有 寒 瘀 脉 阻 证 、 热 灼 脉证 、 以 2 手 瘀
门诊 学 习 , 益 匪 浅 , 受 现将 王 付 教 痛 。给予 四 逆 汤 与 麻 黄 汤合 方 加 授运用 经 方 时 方 辨 治 神 经 痛 的 经 昧 : 川 乌 6 ( 煎 ) 生 草 乌 6 生 g先 , g
验介 绍于 次 。 ( 煎 ) 干 姜 5 , 甘 草 6 , 黄 先 , g炙 g麻 9, g 桂枝 6 , g 杏仁 1 g 细 辛 1g 吴 2, 0,
以前方 1 2剂 。四诊 : 面肌 未 再 寒 瘀 夹 热 证 、 虚 夹瘀 证 、 虚 夹 原 因可 能 是 致 病 因子 使 三 叉 神 经 温 , 气 血 脱髓鞘 而 产 生 异 位 冲动 或 伪 突 触 出现抽 搐 , 以前 方 l 2剂 。五 诊 : 疼 瘀证 、 湿夹瘀 证 。 而麻 黄 附子 细 痰
精 , 病疗 效显 著 , 治 深受 病 人 好评 。 经 痛 , 中医 诊 为 头 痛 , 为 阳 虚 寒 甘 草 益 气 和 中 , 防辛 热 药 伤 气 。 辨 兼 笔者在 本 科 期 间 即随 从 王 付 教 授 凝 夹 风证 , 当温 补 阳气 , 寒 止 方 药相互 为用 , 治 散 以奏其效 。

症状为中风古方病案

症状为中风古方病案

中风《唐书》载许允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

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

允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可瘥。

遂造黄芪防风汤,煮数十斛,置床下,气如烟雾,熏蒸之而得语。

遂超拜义兴太守。

震按:书称允宗医术若神,曾曰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即此条,思虑巧矣。

然仅可治真中风,《内经》所谓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也。

邪从汗解故得语。

若概试诸不能言者决无效。

又按:罗谦甫治史太尉,冬月坐火炉左侧,觉面热,左颊微汗。

旋出外,因左颊疏缓,被风寒客之,右颊急,口喎于右,脉浮紧,按之洪缓。

罗用升麻汤加桂枝、白芷、艽、防,兼灸地仓、颊车穴,此治风中阳明经之表证也。

赵僧判半身不遂,语言不出,神昏面红,耳聋鼻塞,六脉弦数。

罗谓中藏者多滞九窍,中府者多着四肢,今脏腑俱受邪,先用三化汤行之,通其壅滞,使清气上升,充实四肢。

次与至宝丹,安心养神,通利九窍。

五日音声出,语言稍利,惟行步艰难,又刺十二经之井穴以接经络,随四时脉症加减用药,百日方愈。

此治中腑兼中脏之里证也,皆风邪实证也。

张安抚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自汗恶风,痰嗽不寐。

罗谓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经》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神先病也。

邪风加之,动无常处,治病必求其本,邪气乃服。

用加减冲和汤,汗加黄芪,嗽加五味。

其昼夜不睡,因心事烦冗,心火上乘阳分,卫气不得入于阴。

用朱砂安神丸,遂得寐,诸证渐减,惟右肩臂痛。

《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

又云:下陷者灸之。

为阳气下陷入阴中,故肩膊痛不能动,宜以火导之补之。

乃于右肩臂上肩井穴,先针后灸,隔一月,再灸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与正气相接,遂能运动。

仲夏用清肺饮子,秋分用益气调营汤,全愈。

此治中经兼中腑,本虚标实之症也。

许允宗所治亦系本虚标实者,但病起于暴,故用蒸法,亦如通关散之取嚏,稀涎散之探痰也。

丹溪治浦江郑君,年近六旬,奉养膏粱,仲夏久患滞下,又犯房劳,一夕如厕,忽然昏仆,撒手遗尿,目上视,汗大出,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部位,(杨曰:将脱之象。

《辨证奇闻》论治中风经验浅析

《辨证奇闻》论治中风经验浅析
WORL HI S D C NE E MED C N J n a y 2 1 , o . N . II E a u r . 0 V 1 6, o 1 1
《 辨证奇 闻》 论治 中风 经 验浅 析
李 永 春
( 东 中 医药 大 学针 推 学 院 , 南 市 长 清 大学 城 ,5 04 山 济 201)
分, 可见 其用 药轻重 有序 , 心思 之巧妙 可见~ 斑 。
4 组 方配伍 严谨 。 剂量 轻重分 明
钱 , 子一 钱 , 白芥 陈皮 一 钱 , 白术 三 钱 , 草五 分 , 子 甘 附

陈氏很 讲求方 药配伍 以切 中病机 。如 补气必兼 化 痰, 同时还加 入 附 子 1~3分 以助 阳 , 舞 气 之 生 发 。 鼓 补 阳之 时不忘 配 阴 , 入 葳蕤 、 冬 等 药 , 阳得 阴助 加 麦 使
解缚 汤 ( 芪一 两 , 黄 当归 五 钱 , 参 五钱 , 人 附子 一 钱 , 白
芍五 钱 , 蕤 一 两 , 葳 白术 五钱 , 地 黄 五 钱 , 花 粉 三 熟 天
钱, 秦艽 三钱 , 活 一 钱 ) 羌 。陈 氏认 为患 者 遍 身麻 木 ,
提 高警惕 。书 中提 出 当 时 之人 多 以 搜 风 顺 气 之 药 治 之, 而陈 氏认 为此 乃气 血之 虚引起 , 临症 应据 患者 麻木
之气 , 消膈 膜之 痰 , 气从 胸 中通 于 手足 。有 的患者 两 使 手麻木 而面亦 麻 , 因头 为诸 阳之 会 , “ 尤 阳之 外 见 而 面
也 ” 今面 部 麻 木 , 者 阳气 之 衰 可 知 也 。“ 旺则 阳 , 患 气 旺, 气衰则 阳衰 ” 阳旺则 气 帅 血 上荣 于 面 , 面乃 和 。 , 其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33)中风(脑梗塞)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33)中风(脑梗塞)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33)中风(脑梗塞)(33)中风(脑梗塞)张某,女,72岁。

2012年11月14日初诊。

主诉:头晕伴左侧肢体无力6小时。

患者昨夜3点多时发现左侧上下肢无力抬起,早晨起床后感头晕,肢体无力加重,遂来我院以“脑卒中”为诊断收入院。

经头颅CT检查,未发现脑出血。

但神经系统检查巴氏征阳性,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3级。

以脑梗塞予以静脉点滴血栓通和川芎嗪粉针剂等治疗。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

刻诊:为争得最佳治疗时间,决定给患者服用中药。

上午9点多诊见:神清,精神差,头晕,头重脚轻感,左侧肢体软弱无力,抬举障碍,活动不灵活。

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汗,无口苦,纳可,眠可,口干渴,大便日1次,稍干,小便黄。

舌质紫黯,舌体胖大,舌苔黄滑腻,脉细,寸浮微紧,关弦尺沉。

六经脉证解析:头晕头懵不适,头重脚轻,肢体无力,舌体胖大,舌苔滑腻,脉沉细弦,为太阴病,津血失于濡养,痰饮上犯。

肢体功能障碍,脉浮紧,为太阳表证,营卫郁闭,表不通透,血瘀痰凝。

口干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为阳明郁热。

六经辨证: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寒热错杂,瘀痰互阻。

病机:营卫郁闭,表不通透,瘀痰凝滞化热生风上逆脑络。

治疗:《古今录验》续命汤:麻黄15g,桂枝15g,炙甘草15g,干姜15g,党参15g,当归15g,黄芩15g,川芎15g,杏仁15g,生石膏30g。

3剂,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

嘱服药后盖被微汗,不可大汗,并要避风。

二诊:患者头晕头懵明显减轻,下肢感到有力了,复查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梗塞。

药已对证,上方将麻黄、桂枝各加至20g,加黄芪60g,继服3剂。

三诊:患者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4级,上肢进步较慢,已可下地走动上方将当归、川芎各加至20g,黄芪加至90g,继服3剂。

四诊:患者上肢肌力3级,感到有握力了,下肢肌力4级,口干不渴,大便偏稀,小便可。

舌质紫黯,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细,寸浮滑,关尺沉弦。

中医医案——中风(二十三)

中医医案——中风(二十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治愈中风二例病案一:胡某,男,63岁。

初诊:8月5日主诉及病史:素患肝阳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近感昏眩恍惚,身如浮云,指麻身困。

昨午猝然跌仆,肢体偏废于左,口眼㖞斜于右,神识昏迷,目呆斜视。

诊查:舌鲜红,苔干黄而垢,脉滑劲疾有力。

辨证:肝肾阴精虚亏,而阳刚太盛,风阳内动,痰火上扰,脑腑元神受损,为类中入脏之危候。

治法:养肝肾之阴,以引上亢之风阳,参熄风化痰,以清脑腑元神。

宗河间地黄饮子而变其制。

处方:鲜生地黄24g 制首乌24g 鲜霍斛24g 甘杞子15g 山茱萸肉9g 天竺黄15g 净远志12g 白蒺藜15g 秦艽15g 嫩钩藤18g 另:羚羊角粉1.5g 猴枣0.9g(研末)竹沥90g 分3次开水送服二诊:10月5日。

今晨左下肢略能转动,惟神志不清,昏昏嗜睡,呵欠频作,齘齿作声,脉弦滑,舌转黄而厚腻,风痰内盛,蒙蔽神志,险证未脱,再宗导痰合解语煎加减。

处方:制胆南星10g 姜半夏10g 石菖蒲6g 化橘红9g 远志12g 沉香屑6g 嫩钩藤18g 明天麻9g 白蒺藜12g 磁朱丸18g(包煎)另:羚羊角粉1.5g分3次用竹沥90g送服。

三诊:10月7日。

神志较前清醒,嗜卧而不落䀛,舌音尚不清晰,时称头痛,口角流涎,呵欠频作,舌苔黄腻。

前方参以交心肾、宁神志,能得肾中精气,脑腑元神上下贯注,则偏废之局,桑榆可守。

前方去磁朱丸、白蒺藜、沉香屑,加川黄连1.8g、肉桂心1.8g.四诊:10月10日,脉象渐转缓滑,向之弦劲有力者已去八九;神志渐清,呵欠亦稀,言语渐能有序,头痛亦减,舌底绛,苔中心转白,上罩灰腻,满布不松;咳嗽痰黏,嗳气不舒,口角尚有流涎。

高年卒中,真阴真阳亏损,风火痰湿交困,因果相循,病非一端,现证阳气不展,痰湿难化。

宜于补益肾气之中,参与芳淡宜通之品,为阳光烛照之助。

处方:上川黄连1.8g 肉桂心1.8g 朱远志10g 沉香屑5g 化橘红6g 姜半夏10g 石菖蒲8g 茯苓神各18g 肉苁蓉9g 甘杞子18g 酸枣仁18g 炒白术9g药后诸症继续减轻,至10月14日后停药。

用方配伍技巧(王付) (1)

用方配伍技巧(王付) (1)

十枣汤配伍方法
1、针对病变证机选用逐水药: 2、合理配伍顾护脾胃药: 3、随证加减用药:
第三章 热证用方配伍
1、第一节 脏腑热证 2、第二节 血热证 3、第三节 阴分热证 4、第四节 虚热证
第一节 清脏腑热
一、心热证 二、肺热证 三、肝热证 四、胆热证 五、胃热证 六、大肠热证 七、三焦热证 八、阳明热证
(34、)乌妥头善汤配与伍当散归寒四止逆汤痛合药方: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5)乌头汤与附子汤合方辨治肘关节骨折愈后疼痛不休
( (467、))乌 乌适头 头当汤 汤配与 与伍桂 桂理枝枝气附茯药子苓汤丸:合合方方辨辨治治神强经直性性头脊痛柱炎
(8)乌头汤与防己黄芪汤合方辨治手指麻木肿胀
5、随证加减用药:
治 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代表方:麻黄汤
麻黄汤配伍方法
1、针对病变证机选用发汗解表药: 2、合理配伍通经发汗药: 3、妥善配伍肃降肺气药: 4、适当配伍益汗源药: 5、随证加减用药:
扩大应用麻黄汤的基本准则
麻黄汤能主治诸多疾病,只要诸多疾病的 临床表现符合麻黄汤主治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 即可选用麻黄汤,即能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学出科版带《头伤人寒及杂学病术论带》头著人作
★出版经《方伤著寒作杂居病全论国》历著代作研居究全者国之历首代位研;究者之首位; ★出版研究经方著作居全国历代研究者之首位;
★出版独著著作居全国中医学界之首位; ★发表学术论文居全国方剂学界之首位;
一、清心法
适应证:心热证(热入营分证): 治 法:清心解毒,泄热养阴。 代表方:清营汤
清营汤配伍方法
1、针对病变证机选用清心热药: 2、合理配伍凉血药: 3、妥善配伍清热解毒药: 4、适当配伍养阴药: 5、酌情配伍活血化瘀药: 6、随证加减用药:

被严重低估的治疗风瘫、癫痫的千古名方:侯氏黑散、风引汤。

被严重低估的治疗风瘫、癫痫的千古名方:侯氏黑散、风引汤。

被严重低估的治疗风瘫、癫痫的千古名方:侯氏黑散、风引汤。

大家都知道小续命汤、镇肝熄风汤等名方治疗风瘫、癫痫等,可知这些方全部脱胎于医圣张仲景之侯氏黑散、风引汤两方!?接下来我们摘录各大医家观点,解读这被严重轻视的两个千古名方!侯氏黑散、风引汤两方,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方用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芎䓖、桂枝。

风引汤,治热瘫痫,方用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两方论述次序,先列方名,后叙主证,与《金匮》全书先论后方的体例不同,用药亦不落恒径,独创一格,注家多不重视。

如程云来《金匮要略直解》、吴谦《医宗金鉴》等,皆认为是宋代林亿、高保衡校正时附入唐人之方,遂删去不录。

明末清初喻嘉言,独于《医门法律》中深赞此两方,其言甚辩,而后人或申或驳,几成一大公案。

通过围绕此两方的争论,对中风证治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贡献。

试探析如下。

喻氏之填窍说喻嘉言《医门法律》卷三《中风论》说:“《金匮》取《古今录验》续命汤,治风痱之身无痛,而四肢不收者,仲景所重,原不在此,所重维何?则驱风之中,兼填空窍,为第一义也。

空窍一实,庶风出而不复入,其病瘳矣。

古方中有侯氏黑散,深得此意,仲景取为主方”。

论侯氏黑散说:“夫立方而但驱风补虚,谁不能之,至于驱之补之之中,行其堵截之法,则非思义可到。

方中取用矾石,以固涩诸药,使之留积不散,以渐填空窍。

……空窍填,则旧风尽出,新风不受矣。

”论风引汤,治入脏之风,游刃有余,“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舍之不用,而用脑麝以散其真气,花蛇以增其恶毒,智耶愚耶?”喻氏“填窍”之说,系从《内经》“邪害空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一语悟入,又从侯氏黑散方后,“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数句,为立法的依据。

喻氏素以好学深思,能发人之未发见称。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

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

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治疗方面,结合病类(中经络、中脏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同)及证候特点,而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化痰热、通腑化痰、益气活血、育阴熄风、醒神开窍、回阳固脱等法。

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

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辨证要点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

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

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

【《金匮要略》中风辨治3方】

【《金匮要略》中风辨治3方】

【《金匮要略》中风辨治3方】经方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承气类、柴胡类、抵当类、四逆类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风引汤、侯氏黑散和大续命汤三方。

侯氏黑散用于心脾不足,风痰阻络证;风引汤用于热盛动风证;大续命汤用于气血不足,卒感风寒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

笔者跟随全国名老中医和经方大家毛德西、李发枝、唐宋教授侍诊学习多年,现将其应用经方辨治中风的经验和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侯氏黑散经方原文:“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主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药物组成:菊花四十分(120克),白术十分(30克),细辛三分(9克),茯苓三分(9克),牡蛎三分(9克),桔梗八分(24克),防风十分(30克),人参三分(9克),矾石三分(9克),黄芩五分(15克),当归三分(9克),干姜三分(9克),川芎三分(9克),桂枝三分(9克)。

温酒调服。

临证加减:若夹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痰盛者,加瓜蒌、胆星、鲜竹沥;便秘者,加火麻仁、决明子;麻木重者,加蜈蚣、橘络、白芥子;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

功能主治:此方具有补益心脾,化痰息风之功,临床多用于风邪直中脏腑,心脾不足,风痰阻络之证。

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中风卒倒,四肢烦重,半身不遂,心中恶寒,胸闷短气。

或魂梦颠倒,精神恍惚,心悸,心烦,身体燥热,倦怠乏力,呕吐痰涎,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弱。

用药分析:方中用菊花祛风平肝,除致病之邪,为主药。

白术健脾安中,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充则风邪易祛;防风辅助主药以祛其风,二者共为臣药。

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干姜温中补气,辅助白术健脾之功;川芎、当归养血为助,即血行风自灭之意;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滋阴潜阳;桔梗升提气机,而使风邪得转,风邪得祛;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共为方中之佐药。

桂枝引导诸药以温通经络,酒引诸药至周身经络,共为方中之使药。

王付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王付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第三章,重点介绍了辨治的方法。辨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要求医生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一章从多个角度对辨治的方法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讲解,有助于读者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第四章至第六章,则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经方合方辨 治各种疑难杂病。这些案例涵盖了各种常见和罕见的疾病,为读者提供了宝贵 的参考和借鉴。通过案例分析,也可以加深读者对经方合方辨治的理解和掌握。
总体来说,《王付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完整,内 容丰富、深入。通过阅读此书,读者不仅能够全面了解经方合方的理论知识, 更能够掌握辨治疑难杂病的实践技巧和方法。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王付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内容摘要
《王付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实 用的指导。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经方合方的奥秘,掌握治疗疑难杂病的思路和方法, 为提高临床疗效奠定坚实基础。
精彩摘录
在中医的世界里,经方是经典古方的总称,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所在。而王付教 授,作为中医领域的杰出代表,将经方与合方辨治相结合,为疑难杂病的诊治 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著作《王付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更是汇聚了其多年 临床经验与独到见解,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经方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这一章为全书奠定了理论 基础,使得读者对经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章,则深入探讨了合方的理论。合方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将 多个经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一章详细阐述了合方的 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太阳本证 1中风表虚证及兼证(伤寒论)

太阳本证 1中风表虚证及兼证(伤寒论)
淅淅恶风自汗营弱遇风则恶翕翕发热正气抗邪体温不高鼻鸣肺气不利而鼻塞干呕胃气不降治疗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未效守方未效守方药后禁口药后禁口1313本条与第本条与第22条相似所不同处妙在未点条相似所不同处妙在未点中风二字
太阳病本证一 中风表虚证及兼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汗后气营不足身痛的证治
病因:发汗后----汗不如法,大汗伤津 证:身疼痛----营气不足,筋脉失养 病 人 脉:沉迟----里气内虚,营血不足 治: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 客不喜甘故也。(17)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二)桂枝汤禁例
湿热、阳热、脓毒内伏者(17、19) 伤寒表实证(16)
1.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风兼经气不舒的证治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 汤主之。(14)
提要:表里合病的治疗原则 表里同病
先表后里 表里同治,不可单用攻下法
[原文]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
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 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提要:汗下后,表不解者,仍当解表。
先发汗不解-汗不如法 误治 而复下之-误用攻下 太 阳 目前情况 : 脉浮,病不愈 病 原因: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用于太阳中风证,宜喝热粥助胃气,发汗祛邪
1.太阳中风证 2.表证或汗或下,而外证未解,需再汗者 3.太阳病,六七日不大便,小便清者 4.杂病中,脏无他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

本病起病急、变化迅速,发病率、病死率、残率都很高。

笔者随王付教授膝下学习多年,现介绍其运用经方巧治中风的
验案3则,与同道共享。

1风引汤
患者,65岁,男,初诊。

平素血压偏高,时感头晕耳鸣。

半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肢麻,口眼歪斜,言语艰涩,左侧肢体活动不便。

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

入院予以抗凝溶栓配服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病情稍有改善,后转门诊治疗。

症见: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言语不利、心烦不安,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证属肝阳上亢、痰火阻络之中风。

治宜平肝熄风、泻火通络。

予以风引汤加减:大黄10g(后下),桂枝15g,干姜10g,生龙、牡蛎各30g,寒水石20g,紫石英30g,赤石脂15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丹皮15g,生石膏30g。

服药15剂,生活基本自理。

按:《金匮要略语释》曰:“汤名风引,重在镇风,汇集六种石药清热镇降以镇风,佐以龙骨、牡蛎介类潜纳,使以大黄导热下行。

”冉雪峰亦在《中风临证效方选注》中说:“风淫于内,狂飈莫测,非汇集大队石药镇降,兼佐鳞介潜纳,不克有济。

”风引汤总的辨证要点:肝阳上亢或热盛动风或肝火上扰等。

2侯氏黑散
患者,男,55岁,平素肝火旺盛,气血不足。

7天前因感受风寒,出现左侧肢体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恶风寒。

经CT诊断为脑梗死。

遂住院治疗,病情稳定。

现症:左侧肢体功能受限,口唇色淡,神疲乏力,舌淡、苔黄腻,脉弦而虚。

诊为气血亏虚,肝火旺盛之中风后遗症。

治宜养血益气,清泻肝火,祛风散寒通络。

投以侯氏黑散加味:菊花20g,细辛1
3
患者,男,素体键,60岁,初诊。

1个月前出现左侧半身不遂,经CT诊断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遂住院治疗月余,病情稳定。

现症见:左侧肢体刺疼,有麻木感,活动受限,食可,便调。

舌质暗、有瘀点,脉涩。

此属瘀血阻络生风之中风恢复期。

宜破瘀行血,搜风通络。

投以抵当汤加味:桃仁15g,红花15g,伸筋草15g,水蛭6g,虻虫6g,酒大黄3g,炙甘草10g。

6剂,水煎温服。

二诊:疼麻感减轻,继服上药。

据病情加减,又服15剂。

三诊:左侧肢体功能基本正常,可独立行走。

将上药改汤为散,开水冲服,每次3g,日3次。

续服2个月。

1年后随访,左侧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按:此证属瘀血阻络而生风,因患者平素体尚健,故投用破瘀峻剂之抵当汤加味。

若体质稍差之此型患者,宜桂枝茯苓丸加味。

(收稿日期:2012-08-03)
王付经方辨治中风验案
★晁利芹(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关键词:王付;中风;经方;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