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心律失常药
概述
一、心律失常简介
(一)概念: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指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
是心肌电生理紊乱的结果。
(二)常见临床类型
1、按心率分
缓慢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快速型: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纤颤
2、按冲动来源分
窦性:窦房结
室上性:心房及房室交界
室性:心室(含浦肯耶氏纤维)
二、心肌正常电生理
(一)心肌细胞的分类
1、按功能分
普通心肌:心房肌、心室肌
特殊心肌:窦房结~浦氏纤维的传导组织
2、按自律性分
自律细胞:传导组织细胞
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缺血缺氧时可出现异常自律性)
3、按电活动分
快反应细胞:除窦房结和房室结外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时可表现为慢反应电活动)慢反应细胞:窦房结与房室结细胞
(二)动作电位(APD)与离子转运
(三)心肌电生理特性
1、传导性: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有关(与最大舒张电位有关)
2、自律性:与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度有关。
3、兴奋性:与ERP/APD有关。
比值大则兴奋性低。
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自律细胞在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低血钾、胞膜受牵张时,自律性可增高;非自律细胞在缺血、缺氧时可出现异常自律性。
2、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1)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复极的2相、3相;Ca2+内流过多(易致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
(2)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复极的4相;胞内Ca2+过多(泵出1个Ca2+,泵入3个Na+) 。
(二)冲动传导异常(折返激动形成)
1、条件:
1)环形通路:解剖性、病理性
2)单向传导阻滞区:与心肌缺血、损伤、有效不应期不一致有关
2、结果:单次折返——早搏;多次折返——阵发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折返——扑动、颤动。
四、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一)降低自律性(Na+、K+、Ca2+)
1、阻断受体→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降低4相斜率
2、阻滞Na+或Ca2+通道→降低4相自动除极速度并提高阈电位
3、促进K+外流→增加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和背景电流
4、阻滞K+通道→延长APD→降低心率
(二)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Na+、K+、Ca2+)
1、阻滞Ca2+通道→抑制后除极
2、阻滞Na+通道→抑制触发活动
3、促K+外流→缩短APD→抑制2相Ca2+内流
(三)消除折返(Na+、K+、Ca2+)
1、促K+外流→增加膜电位→加快传导→消除单向传导阻滞。
2、抑制Na+内流和K+外流→减慢快反应细胞传导性→变单阻为双阻;并延长快反应细胞ERP →消除其折返
3、阻断受体及抑制Ca2+内流→抑制房室结(慢反应细胞)传导性→变单阻为双阻,并延长其ERP→消除房室结折返。
五、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第2节常用药物
一、钠通道阻滞药(Ⅰ类)
(一)Ⅰa 类
【药理作用】适抑Na+内流(recovery1~10s),抑制K+外流,抑制Ca2+内流。
1、降低异位起搏组织自律性
2、减慢除极化组织传导性
3、延长大部分心肌组织的不应期消除折返
4、降低心肌收缩力
作用部位:心房肌、心室肌、蒲氏纤维(广谱)
【常用药物】
(二)Ⅰb 类
【药理作用】轻抑Na+内流(recovery<1s) ,低促/高抑K+外流
1、降低异位起搏组织自律性
2、改善病区传导
消除折返
3、相对延长ERP
作用部位:心室肌、蒲氏纤维(主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常用药物】
(三)Ⅰc 类
【药理作用】重抑Na+内流(recovery>10s) ,对复极影响小。
1、降低自律性
2、减慢传导
3、绝对延长ERP
作用部位:心房肌、心室肌、蒲氏纤维(广谱)
【常用药物】
二、-R阻断药
【药理作用】阻断受体→抑Ca2+内流,促K+外流
1、抑制窦房结、心房和浦氏纤维的自律性
2、抑制房室结的传导性
3、延长房室结ERP
4、抑制儿茶酚胺引起的迟后除极
作用部位:窦房结、房室结(主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常用药物】
三、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药理作用】阻滞K+通道。
1、显著延长APD和ERP(主要影响复极过程)
2、减慢传导
作用部位:心房肌、心室肌、蒲氏纤维(广谱)
【常用药物】
四、钙通道阻滞药
【药理作用】阻断Ca2+通道(窦房结和房室结> 其他组织)
1、降低窦房结、缺血心房、心室及蒲氏纤维的自律性
2、抑制后除极引发的触发活动
3、减慢房室结传导
4、延长窦房结、房室结及蒲氏纤维的ERP
作用部位:窦房结、房室结(主用于室上性)
【常用药物】
五、其他类
腺苷(adenosine)
【来源】为一种内源性天然嘌呤核苷酸,人体内正常水平为0.03~0.3 mol/L。
【体内过程】体内代谢快,t1/2为10~20 秒,故静注宜快,否则在到达心脏前就已被消除。
【抗心律失常作用与用途】
作用机制:
主要作用部位:窦房结、房室结、心房肌
主要临床用途:治疗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
1、静注可致短时的恶心、头晕、颜面潮红、胸闷、呼吸困难等,常见,但一分钟内可消失。
2、吸入给药可诱发支气管收缩,加剧哮喘。
支气管哮喘及阻塞性肺疾患者禁用。
3、诱发心律失常:偶致心动过缓、停搏、传导阻滞等。
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者慎用。
第3节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良反应
一、共同不良反应
1、低血压:用量过大或静注过快,可因抑制心血管系统而致血压下降。
2、诱发心律失常:多见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
原有窦房结功能低下或房室传导阻滞者尤易发生,以ⅠC类最多见。
3、诱发或加重心衰:本类药多有负性肌力作用。
4、过敏:常见皮疹、荨麻疹、药热、紫瘢、呼吸困难、粒细胞减少、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淤积性肝损害等。
5、胃肠刺激:口服可致恶心、呕吐等,宜饭后服。
二、特殊不良反应
1、奎尼丁:金鸡纳反应,奎尼丁晕厥或猝死。
2、普鲁卡因胺: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3、胺碘酮:肝炎、角膜褐色颗粒沉着、甲状腺功能失调、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化。
4、利多卡因:中枢抑制、惊厥、呼吸抑制。
5、美西律:神经症状-震颤、眩晕、共济失调。
Summary
★基本作用:影响离子通道→影响电生理
★基本作用:①降低自律性;②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③消除折返激动(影响不应期或传导性)
★临床选用:
★主要不良反应:
1、共同不良反应:①低血压;②诱发心律失常;③诱发心衰;④过敏反应;⑤胃肠反应。
2、特殊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