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合集下载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点头疼,这书的文言文就像一道道密码,得慢慢去破解。

不过一旦入了门,那可真是发现了宝藏。

刘勰这人可太牛了,感觉他把文学这事儿琢磨得透透的。

从文学的起源开始讲起,就像在给文学追根溯源,说什么“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就好像告诉我,文学是从人心里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东西,就像花朵从土里冒出来一样自然。

在讲到文章的风格时,那更是五花八门。

有典雅的、壮丽的、新奇的各种风格。

我就想啊,这就像人一样,有的人端庄稳重,有的人热情奔放,文章也是各有各的性格。

比如说那种华丽的文风,就像穿着盛装出席宴会的贵族,每一个词藻都是精心挑选的珠宝。

而朴素的文风呢,就像穿着粗布衣裳但却干净质朴的邻家姑娘,别有一番韵味。

书中对于批评家的要求也很有意思。

批评家不能瞎批评,得有眼力见儿。

这就好比一个美食评论家,自己要是个味觉失灵的人,还怎么去评价菜的好坏呢?批评家得自己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正确地评价别人的作品。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小“毛病”,就是读起来太累人了。

文言文毕竟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太多,有时候一句话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意思。

但是这也像在爬山,虽然过程很辛苦,可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了那么美的风景,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当我第一次翻开《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有点发怵。

毕竟这书名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著作。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有点多余。

这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却又亲切和蔼的老师,耐心地跟我讲述着关于文学创作的种种奥秘。

在书中,刘勰对于文学的起源、发展、创作方法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对文学懵懵懂懂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他提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公园逛逛。

公园里的人可真不少,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家长,有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在草地上野餐。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了湖水的清新气息和花朵的芬芳。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树。

它不像周围的树木那样挺拔直立,而是有一些弯曲,树枝也显得有些稀疏。

但就在那弯曲的树干上,竟然有一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小鸟身上,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占据。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可当我拿起笔,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我试图描述那棵树的形状,小鸟的歌声,还有阳光的温暖,但总觉得词不达意。

这时候,我想起了《文心雕龙》中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积累还是太少了,对于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

于是,我重新回到公园,坐在那棵树下,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感受它的气息。

我注意到树干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树叶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绿色,而是从浅绿到深绿的渐变。

小鸟的歌声也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经过这样一番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我再次动笔,这次就顺畅多了。

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虽然文字还很稚嫩,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心雕龙》读后感1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先说这书名吧,“文心雕龙”,听起来就特别高大上。

“文心”就像是在说文学的那颗心,是灵魂所在。

而“雕龙”呢,就好像是要把文章雕琢得像龙一样精美。

这就好比是厨师做菜,不但要食材好,还得精心烹饪,把菜品弄得像艺术品一样。

书里讲到好多关于文章怎么写的门道。

像什么文章的风格啊,有的风格就像个文静的小姑娘,细腻温婉;有的呢又像个豪爽的大汉,气势磅礴。

而且还说写文章得有情感,不能干巴巴的。

这就跟人说话一样,要是没感情,就跟念说明书似的,谁愿意听啊?比如说写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如果没有那种浓浓的思念之情在里面,就变成了简单的地理描述,那多没意思。

它还提到文章的结构,这就像是盖房子。

得先有个稳固的框架,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你看那些好文章,开头就像一个吸引人的大门,把你引进来;中间就像房子的各个房间,安排得井井有条;结尾呢,就像一个漂亮的屋顶,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

而且我发现啊,古代的这些文学大家们可真聪明。

他们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花花绿绿的写作工具,也没有网络上那么多素材,但是人家就能琢磨出这么一套关于文学的大道理。

这就好比是在简陋的厨房里,做出了满汉全席。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老古董似的书,能好读到哪儿去?可看进去之后才发现,刘勰简直就是文学界的超级大神啊!
你想啊,他把文学这事儿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就像一个经验超级丰富的老厨师,把文学这道菜从选材(素材的收集)到烹饪(创作的过程),再到摆盘(文章的结构和形式),都给你讲得明明白白的。

比如说在讲文章风格的时候,他不是干巴巴地给你定义什么是典雅,什么是壮丽,而是像个老到的品茶师,从不同的文章里品出各种风格的味道。

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跟着师傅学艺的小徒弟,在文学的茶会上一点点学着分辨各种茶香。

书中提到创作要“神与物游”,我理解这就好比我们的精神要像个调皮的小精灵,在万事万物之间穿梭跳跃。

当我们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时,这个小精灵就得跳到花丛里、树枝上,感受春风的轻抚,然后把这些感受带回来,变成文字。

这可比那些只会坐在屋子里瞎编乱造的创作有趣多了,也真实多了。

这书也不是那么好啃的。

有些地方就像绕口令一样,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感觉自己像个迷失在文字迷宫里的小老鼠,转了好几圈才找到出口。

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读完之后特别有成就感,就像爬上了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峰,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是能看到很美的风景。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

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读刘勰的,仿佛是在与一位穿越千年的智者对话。

初读时,只觉文字艰涩,道理深奥,差点就半途而废。

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竟也咂摸出一些滋味来。

这篇文章开篇就提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刘勰认为文的作用是极大的,它和天地一起产生。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也处处都有“文”的影子吗?比如说,我们发的朋友圈,写的小日记,甚至是和朋友聊天时的一句俏皮话,其实都是某种形式的“文”。

就拿我上次参加的家庭聚会来说吧。

那天,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大人们在厨房里忙活着,锅碗瓢盆碰撞出的声音,就像是一场特别的交响曲。

小孩们在客厅里跑来跑去,笑声像铃铛一样清脆。

我坐在沙发上,看着这一切,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

这时,表妹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姐姐,你看我画的画好不好看?”我接过她手里的画纸,只见上面画着一个大大的房子,房子前面有花园,还有一群小人儿。

表妹眨巴着眼睛看着我,期待着我的夸奖。

我仔细地看着那幅画,对她说:“宝贝,你画得太棒了!这房子看起来好温馨,这些小人儿也特别可爱。

你跟姐姐讲讲,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呀?”表妹听了我的话,兴奋地开始讲起来:“姐姐,我画的是我们一家人,以后我们就住在这个大房子里,天天都能一起玩。

”听着表妹天真的话语,我心里一动。

这不就是一种最纯真的“文”吗?她用画笔和色彩,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愿望。

虽然她可能还不懂得什么是写作,什么是修辞,但她的这幅画,就是她的“文”,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再看看大人们,他们一边做饭,一边交流着做菜的心得。

“这道菜啊,得多放点盐,不然没味道。

”“哎呀,你那火候得掌握好,不然就糊了。

”这些看似平常的对话,其实也是一种“文”。

他们在交流中传递着生活的经验和智慧,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而当饭菜端上桌,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长辈们回忆着过去的日子,讲述着那些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年轻人们则谈论着工作、梦想和未来的规划。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英文回答:After reading the profound work of literary criticism, "Wenxin Diaolong" by Liu Xie, I am left in a state of awe and inspiration. This seminal text has provided me with in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intricacies of literary composition and the nature of artistic expression.Liu Xie's comprehensive treatise is a masterpiece of its time, encompassing a wide array of topics related to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elements of style,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and the role of the critic. Through his meticulous analysis and erudite observations, he has crafted a framework that has guided and shaped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for centuries.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spects of "Wenxin Diaolong" is its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Liu Xie believed that words ar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literature,and that their skillful manipulation can create powerful and evocative effects. He explored the various nuances of language, examining its rhythms, cadences, and metaphorical potential. By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language, writers can harness its expressive power to convey their thoughts and emotions with precision and eloquence.Liu Xie also delved into the intric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He recognized that literature is not merely an isolated aesthetic pursuit but rather a reflection of the values and beliefs of its time. By analyzing the literary works of different periods, he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ways in which literature shapes and is shaped by the society that produces it.Moreover, "Wenxin Diaolong" provides invaluable guidance for literary critics. Liu Xie outlined the essential qualities of a good critic,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ivity, empathy,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both literature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He believed that critics should approach their work with aspirit of inquiry and a willingness to engage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literary text.In conclusion, "Wenxin Diaolong" is a seminal work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at offer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the power of language, and the role of the critic. Liu Xie's erudite analysis and thoughtful observations have left an enduring legacy o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and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guide writers and critics alike.中文回答:读完刘勰的《文心雕龙》后,我心生敬畏与灵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老古董的书能好读到哪儿去?可是读着读着,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刘勰就像是一个超级文学导游,带着我把文学从里到外看了个透。

先说这书里对于文章体裁的分析,那叫一个细致。

就像把文学分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每种都有自己的习性和特点。

像诗呢,就像是优雅的天鹅,有它独特的韵律和美感,要表现出高雅的情感;而赋就像是那种羽毛华丽的孔雀,要铺陈得洋洋洒洒,把各种东西都描绘得细致入微。

这就好比你去动物园看动物,本来以为都差不多,结果发现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文学体裁也是这样啊。

再说说他对创作过程的见解,那可太有意思了。

他说写文章就像盖房子,你得先有个蓝图,也就是立意。

这就好比你想盖个超级酷的城堡,你得先在脑子里想好城堡长啥样,是尖顶的还是圆顶的,是有护城河还是没有。

然后再去找材料,这材料就是你的词汇、典故啥的。

我就想啊,我以前写文章就像是瞎盖房子,没有规划就开始乱堆砖头(词语),结果盖出来的不是城堡,而是个歪歪扭扭的小茅屋。

还有啊,关于文章的风格。

他说有的文章像高山流水,那是一种清新自然的风格;有的文章像战场上的鼓点,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这让我想到现在的电影,有的文艺片就像是涓涓细流,慢慢流淌进你的心里;而动作片就像是狂风暴雨,打得你热血沸腾。

不过呢,这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

有些地方就像走在迷雾里,你得反复琢磨才能明白刘勰到底想说啥。

但是当你终于理解了,就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就像你在森林里迷路了好久,突然找到了出口一样兴奋。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该书作者刘勰,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全书共一百卷,包含了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文学风格、文学语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阅读《文心雕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博大精深,也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此外,《文心雕龙》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独特魅力。

与西方文学理论不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和评价,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挖掘。

这种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内涵和价值的分析方法,在当今文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阅读《文心雕龙》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让我更加热爱文学和研究文学。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心雕龙》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书篇1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

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

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

说实话,本人在学习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骚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骚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

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

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

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

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

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

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

《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

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

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

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镣铐,创作和阅读都不太顺畅。

个人觉得要读懂赋,可能有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遗失在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就是音乐性。

大部分的人读赋,最先做的,多数应该是耐着性子看成百个注释。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口雕龙》读后感(一)最后知叙刘勰,是果了他的这句话,“不雅山则情谦于山,不雅海则意溢于海”,“没有着一字,尽失风骚”。

写没尔口外所念,只是感觉那些实是妙趣横生的工具,出怎样便给他说没去了,而后便开端念理解他,便购了那《原文口雕龙》,古日决议钻研国粹,才开端仔细来理解他,教习他。

至古,刘勰的逝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正在人们的口纲外,其实不生疏,比起他昔时的出身,甚至借煊赫些。

那没有是偶尔的,他正在文教攻讦史上,修树了一套有体系的实践,那套实践正在汗青上搁没了同彩,有很年夜的奉献,即便到昨天,借异样具备现真意思。

正在此,次要论述他正在文教实践上提没的答习题之一:他的宇宙不雅点是唯口的,但文教不雅倒是折于唯物的。

正在《文口雕龙》前三章弱调儒教是文教的基础,那是果为刘勰的崇儒思维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糊口时期看,正在刘勰之前,从二汉以去,呈现了一些朴艳的唯心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弛衡等。

取刘勰异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提高的做品。

刘勰隐然蒙了他们的影响。

别的,他正在写《文》的时分,邪是梵学流行之际,他晚年正在钟山的北定林寺面,跟从尼佑持久研读过佛书模板,而之后他却甘愿挨着儒野旗帜去到达使本人的做品为后世所重的目标,那邪是儒野进世的传统口态。

否睹,他正在闭于文教的正常阐述上,他的宇宙不雅虽然是唯口的,但文教不雅倒是折于唯物的。

正在《本叙》外,刘勰以为美其实不初于报酬美,正在报酬美以外,先有主观的做作之美存正在。

他正在原篇内亮确的指没:孔妇子之以是伟年夜,便正在于“写六合之辉光,晓平易近熟之线人矣”。

那便是刘勰的文教不雅以是折于唯物论的根本安身点。

再者,他没有把代表主观原体的叙,当作是蒙昧无识的器,却把他当作是有口之物。

因此所谓“叙之文”,便是那个有口之物的中正在体现模式。

折于做作之美的人文,便以折于六合神亮之口而否贱。

回根到底,便不成没有把刘勰的宇宙不雅回于唯物主义了。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

读文心雕龙后读后感观后感这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瞅着它就有点发怵。

心想,这老古董一样的东西,会不会超级难懂啊?就像面对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还没开始做就觉得头疼。

但是呢,真正开始读进去,就发现别有洞天。

刘勰可真是个厉害的家伙。

他就像一个文学世界里的超级导游,带着我在各种文体之间穿梭。

先说说他讲的那些文章的风格吧。

原来文章可不光是把字码在一起就行,这里面讲究可太多了。

什么雄浑的、婉约的,就像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一样。

他把这些风格分析得透透的,就好像把每个风格都放在显微镜下给我看,让我看到那些细腻的纹理。

再说说他对创作过程的剖析。

他说创作前得有积累,这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有砖头水泥一样。

那些作家啊,平时不积累知识,到写的时候就抓瞎了。

我就想起自己有时候写东西,脑子空空如也,现在明白了,这就是平时没做好“文学素材的储备”。

然后创作的时候呢,还得有灵感。

他说灵感这东西很奇妙,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我觉得灵感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小精灵,有时候在你脑袋里蹦跶,让你文思泉涌,有时候又躲起来不见人。

还有啊,关于文章的结构。

这就像盖房子的蓝图一样重要。

如果文章结构乱七八糟,就像盖房子没有规划,盖到一半就塌了。

刘勰把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么处理都讲得明明白白。

我以前写作文的时候,开头总是磨磨蹭蹭写不好,现在感觉像是找到了一把钥匙,能打开写好开头的大门。

而且,这书让我对文学的尊重又多了几分。

以前觉得写文章嘛,就是抒发一下自己的小情绪,现在知道这背后有着如此庞大的理论体系。

就像一个小小的蛋糕,背后是复杂的烘焙工艺。

不过呢,这书也有让我想吐槽的地方。

有些地方讲得太啰嗦了,就像一个老夫子在耳边不停地唠叨。

我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走神了,心里想:“刘先生啊,您能不能简洁点呢?”但是这也不影响它整体的伟大啦。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的读后感我很高兴能为您写一篇关于《文心雕龙》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理论著作,这本书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文心雕龙》一书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和技巧,以及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刘勰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梳理,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善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被刘勰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

他对各种文学体裁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文学技巧的剖析,让我对文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他以“心”为核心,探讨了文学作品背后的情感、思想和意义,并通过对“雕”和“龙”两个词的诠释,展示了他对文学追求完美的执着和要求。

《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不可低估。

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点评和赏析,分析了文学的创作规律和技巧,提出了一系列准则和原则,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借鉴。

他强调了作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创作的重要性,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也有着启示意义。

同时,《文心雕龙》对文学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进行了探讨。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是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抒发,是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他提倡真实、深刻和具有启迪意义的作品,并强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审美情趣都非常重要。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对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刘勰的思想和理论不仅对他所处的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关于创作、审美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著作。

它对于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文学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我们对世界、对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启迪人心,塑造思想,传播价值观,也因此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和读者的喜爱。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

《文心雕龙》观后感《文心雕龙》是一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由刘勰所著。

这本书以其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风格,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在阅读《文心雕龙》之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对其中的观点和方法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文学的四种境界:超俗、超尘、超脱和超然。

他认为一个杰出的作品应该具备超越世俗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发读者超越尘世风尘的体验,以及作者能够超出局限和束缚,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

这些观点让我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刘勰还强调了“正”和“奇”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符合正道原则,秉持道义和伦理观念,同时还要有创新和独特之处。

他认为,如果一篇文章只是平庸地套用传统的形式和主题,那就无法产生真正的艺术价值。

这让我明白了文学创作中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严谨态度的重要性。

在《文心雕龙》的阅读中,刘勰的批评方法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提出了“象”、“事”、“文”的三要素,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在形式、内容和表达上都要有卓越之处。

他的批评方法很具体,对于作家和读者来说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他的批评方法,我认识到要在文学创作中注重细节、把握全局,才能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阅读《文心雕龙》让我不仅对文学批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文学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文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相信我的文学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文心雕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它以其独到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和研究《文心雕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应用其中的批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这本书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优秀6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一文:文驰;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

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

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

“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

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

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

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读后感篇二《乐府》篇在《文心雕龙》中序列第七,属于文体论。

全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乐府的含义、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讲乐府的产生及从汉到晋乐府诗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阐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最后还说明诗人在《明诗》外另写《乐府》的原因。

精选的著名古典文心雕龙心得体会五篇

精选的著名古典文心雕龙心得体会五篇

精选的著名古典文心雕龙心得体会五篇《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

下面是学习啦WTT为大家整理的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

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

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

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

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

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在这由外因到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

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心雕龙》读后感1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夫人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

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

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奥,宜体于要。

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如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治《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功,《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

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攡《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

位理定名,彰乎大衍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可胜数矣。

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

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

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

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

赞曰∶生也有涯,无涯惟智。

逐物实难,凭性良易。

傲岸泉石,咀嚼文义。

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文心雕龙》读后感2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

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

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

《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的起源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

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从刘勰《明诗》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

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

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

读书笔记.《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

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进一步来说,刘勰这种观念的产生,也与两汉的学术背景有关。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开始确立,官方把《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还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负责传授,《诗经》地位之高堪称“正体”。

并且即使不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依然是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正如《宗经》中所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

”后世诗赋类韵文都是从《诗经》中发展出来的,因此称之为“正体”。

《文心雕龙》读后感3诠,意为诠释,进入汉代,“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样式,枚、马、扬、王等名家杰作不断,因此第八篇专门对这一体进行了评述。

第一部分讲赋的起。

在《诗经》里它是六义之一,铺陈采,绘事写志,但在其他书籍里,它又是与诗不同的另一种体,区别在于它不能像诗一样歌唱。

作者认为赋起于《诗》,从楚辞中得到发展,最后通过荀况等大家的实践创作才壮大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的。

说实话,本人在学习阶段也常觉得挺混乱的,有些学史上早期并没有把赋单独列成一体,另外还有骚体赋这一说,如果把楚辞和赋视为两种体,那似乎骚体赋归于哪一种都好像有道理。

第二部分梳理了秦汉时期的具体创作实践,这一时期赋体的作者增多,创作也很兴盛,题材扩大到宫室苑囿,饮宴狩猎,述行序志。

体结构上也得到了完善,篇首常常有序,末尾有乱。

另外还有所谓的小赋,主要写些“草区禽族,庶品杂类”。

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汉魏各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对赋体的创作原则进行了阐释,“诗赋欲丽”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了。

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丽词雅义,符采相生”。

他强调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但同时仍放不掉风轨劝诫之旨。

他提出赋体的理想标准是“写物图貌,蔚似雕画,风归丽则,辞剪美稗。

”赋体,我读得不太多,阅读感受非常浅薄。

《诠赋》提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就具体的篇什说,觉得实践上可能还是有所偏离的吧,感觉打开一篇,大量的名词,几乎有炫耀博识的嫌疑了。

马、扬是大家,扬扬散散一大篇,读完能记住得不太多,自傲之情是有的,不太足以动人。

个人偏好小赋,纪行序志都很真切。

老实说,赋体到了现代,阅读隔阂真的蛮大了,特别是博物类的,好多名词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加上为了写得华美,用词都要求雅丽,读起难免“隔”,加之形式上的镣铐,创作和阅读都不太顺畅。

个人觉得要读懂赋,可能有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遗失在了我们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就是音乐性。

大部分的人读赋,最先做的,多数应该是耐着性子看成百个注释。

我曾经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阅读体验,以舞配赋,表演者是两只南派改良的新式木偶(“BD”系统,即可动关节人形),配以闵南方言,以小鼓为节,赋的音乐性被最大的发挥出,汉宫的'豪丽,宫中丽人的盛妆,真的能在那种氛围中被千年之后的读者感受到。

《文心雕龙》读后感4《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

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

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

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

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

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

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

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

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文心雕龙》读后感5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这是多么大气的文笔,多么宏伟的站位。

“文”,自古以来就被人们重视,它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一产生,它就产生了;天地多久,它就会有多久。

仰望苍穹,有日月交相辉映,天空就是纸张,日月就是最美好的文字,流淌出圣洁,照耀千古;俯瞰大地,有山川竞相争秀,大地就是纸张,山川就是最美好的文字,勾画出锦绣,美丽万载。

读着读着,心胸都变得阔大了,思想都变得辽阔了。

读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人有写文章的冲动。

《文心雕龙》是一部好书,不仅对为文,对做人,对思想都是大有利处的,值得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