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贴敷――透皮
中药贴剂的分类标准

中药贴剂的分类标准
通常根据贴剂的不同基质分类
一、香油膏,古色古香
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黑膏药。
二、松香膏:这是一类无铅贴剂,系用松香和油脂类为基质,与中药粉合成的硬膏剂。
制作有类似铅贴剂的方法,也有捣碾而成的。
三、热熔胶贴:以橡胶为基质,制作而成的一类含药或不含药的外用制剂。
四、巴布膏剂:这是以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为骨架材料,添加充填剂、增粘剂、保湿剂、交联剂及交联调节剂制成基质,加入中药提取物后,经摊涂、切割、包装而成的现代外用膏剂。
五、透皮贴剂:以高分子聚合物及高分子控释材料制成,贴可透过皮肤起局部及全身辅助作用的一类新型制剂。
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1. 背景介绍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是一种将中草药成分通过贴皮方式透过皮肤渗透到体内的方法。
这一技术常被应用于传统中药治疗领域,以提供局部或全身的药物疗效。
2. 基本配方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的基本配方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中草药饮片:选择适合治疗目标的中草药饮片,并进行粉碎处理。
- 载体:选择适当的载体,如透明贴膜或纱布贴片,以便草药饮片可以均匀附着在载体上。
- 辅助材料:根据需要,可能需要添加一些辅助材料,如粘合剂或促渗透剂。
3. 配方制备步骤下面是一般的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制备步骤:1. 准备中草药饮片:选择所需的中草药饮片,并按照指定剂量加工成细粉。
2. 添加辅助材料(可选):根据需要,将适当的辅助材料加入到中草药细粉中,确保充分混合。
3. 选择载体:根据治疗要求,选择合适的载体,如透明贴膜或纱布贴片。
4. 均匀涂布草药饮片:将草药饮片粉末均匀涂布在所选载体上,确保每个贴敷剂的厚度一致。
5. 干燥处理:将贴敷剂放置在通风的地方,进行干燥处理,直至贴敷剂完全干燥。
6. 包装保存:将制作完成的中草药透皮贴敷剂包装起来,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
4. 注意事项在制作和使用中草药透皮贴敷剂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选择适合自己的配方:根据个人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合的中草药配方。
- 保持清洁和卫生: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确保工作环境和工具的清洁和卫生。
- 测试过敏反应:在首次使用前,进行过敏测试,以确保无过敏反应发生。
5. 使用效果和风险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的使用效果和风险因人而异。
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以上是对中草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的基本介绍,希望能对使用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中药透皮技术和中药直肠滴入技术

中医康复科新增特色治疗技术中药透皮技术(穴位贴敷)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常见病用药及穴位:1、小儿咳喘方:白芥子、元胡、甘道、细辛、冰片等。
穴位:大椎、大杼、风门、肺腧等。
2、小儿消化不良方:半夏、元胡、甘道、细辛、肉桂、白芥子等。
穴位:脾腧、胃腧、天枢、中脘、神阙等。
3、温阳祛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道、干姜、小茴香、吴茱萸等。
穴位:大椎、肺腧、肾俞、肩井、命门、腰阳关等。
4、颈肩腰腿疼痛方:白芥子、白芷、川芎、马钱子、羌活、独活、乳香等。
穴位:疼痛局部、曲池、手三里、阴陵泉等。
5、痛风方:元胡、川芎、川乌、草乌、干姜、羌活等。
穴位:痛风局部穴位等。
6、止痛贴方:元胡、川芎、川乌、干姜、冰片等。
穴位:疼痛局部穴位等。
7、风湿贴方:羌活、独活、防风、八角枫、麻黄、木通等。
穴位:疼痛局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
8、普通感冒发热方:石膏、青蒿、柴胡、葛根、薄荷等。
穴位:大椎、风池、风门、肺腧、太阳等。
9、风热咳嗽方:麻黄、杏仁、石膏、川贝、冰片等。
穴位:大椎、风池、肺腧、风门、定喘等。
10、冬季咳喘方:射干、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桔梗等。
穴位:大椎、定喘、风门、肺腧等。
11、鼻窦炎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白芷、苍耳子等。
穴位:大椎、风门、肺腧、迎香、印堂等。
12、鼻炎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白芷、苍耳子等。
穴位:大椎、风门、肺腧、定喘、迎香等。
13、慢性咽炎方:半夏、厚朴、射干、玄参、胖大海等。
穴位:大椎、天突、神阙、水泉、廉泉等。
14、腮腺炎方:青黛、芒硝、冰片等。
穴位:腮腺局部等。
15、口腔溃疡、手足口、结膜炎、红眼病方:大黄、芒硝、黄连、肉桂、冰片。
穴位:大椎、涌泉、申脉、照海、太冲等。
16、肠炎方:乳香、桃红、红花、连翘、大黄、芒硝等。
穴位:神阙、关元、天枢、大横、太乙等。
中药透皮配方

灰尘,酒精或生理盐水搽拭.
• 消肿止痛贴药贴+ 2%利多卡因2mlvi
+vitB121ml贴于患处;
• 或消肿止痛贴药贴+ 2%利多卡因2ml + 西咪替 丁 0.2 (抗病毒作用)贴敷患处。 • 或消肿止痛贴药贴+ 2%利多卡因2ml + 聚肌胞 2mg贴敷患处。12-24小时/贴. • 3-7天治愈。
/贴,冷敷,加大黄粉、芒硝2-3g。一般3-7天治 愈
治疗过程不影响正常哺乳。
• 乳腺增生 治愈。 用消肿止痛贴敷肿块部位,24小时/
贴,热敷 。加大黄粉、芒硝2-3g 。 一般1-3周 • 必要整体辩证和调理。
• 慢性乳腺炎 +芒硝效果比较好。
带状疱疹
• 脱脂棉薄 贴 带痛 对应面部 12-24h/次。 必要的抗 菌治疗 冷敷
顽固性口腔溃疡
• 消肿止痛贴+黄连粉 0.5-1g+冰片
0.1- 0.2g贴敷双足底涌泉穴(湿贴)
12-24小时/贴,3-7天治愈(儿童
使用,药量减半)。
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
• 急性乳腺炎 用消肿止痛贴敷肿块部位,12小时
小儿腹泻
消肿止痛贴+洛派丁胺2-6mg(重症可加 苯乙哌啶),脐部常规清洁消毒后湿贴, 12-24小时/贴,1-2天可治愈。 成人结肠炎可用洛派丁胺 4- 8mg脐部湿 贴。 秋季腹泻可以增用潘生丁25-50mg脐部 湿贴
小儿咳喘
• 消肿止痛贴+舒喘灵和异丙嗪或西替利嗪,
脐部湿贴。
• 伴发热,可再加安乃近脐部湿贴。
用药剂量
• 一般用药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4小时口服剂 量的1.5--2倍 • 可以单独使用一种药物,也可以二种或二 种以上药物同时配合使用 • 必须遵循药品配伍原则,合理用药
中药透皮吸收作用原理

中药透皮吸收作用原理
中药透皮吸收的作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皮肤渗透:中药可以通过皮肤的角质层尤其是无毛皮肤渗透到皮肤浅层或深层,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是中药透皮吸收最主要的途径。
2. 血液循环:中药在皮肤渗透后,进入腔静脉系统,通过静脉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实现系统性治疗效果。
3. 气体吸收:某些中药成分可以以气体形态进入皮肤的毛孔中,随后被血液吸收。
典型的例子是艾叶贴敷治疗。
4. 桥联运输:中药成分通过皮肤和血液的互相作用,以桥联形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总的来说,中药透皮吸收作用的原理是中药成分通过皮肤渗透或气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达到治疗效果。
中药透皮技术,用治颈椎病

又 可破 血 逐 瘀 、
祛 风 除 湿 、 通 经 活 络 。
【 颈 椎 病 患 者 注 意 事 项 】
1 . 加 强 肩 颈 部 肌 肉 锻 的 炼 。
做 头及上 肢 的 前屈 、
后 伸 及旋转 运动 ,
既 可 缓 解 疲 劳 又 可 使 肌 肉 发 达 、 韧 度 加 ,
红 花 、 赤 芍 、 威 灵 仙 、 乳 香 、 没 药 、 葛 根 。
使 用 方 法 : 上 药共 研 细 末 过 30 0 调 和
,
,
,
消 肿 止 痛 贴 湿 贴 大 椎 、 百 劳 、 肩 井 等 穴 位 。
次 天 疗 程 日 1
颈椎病是 常 见临床疾 病 ,
危 害较 多 ,
运 用 中 药透 皮 技 术 采 用 中 药 透 皮 制 剂 消 ,
肿止痛 贴 ,
配 合 中 药 组 方 贴敷 治 疗 的 方 法
治疗 ,
疗 效 显 著。
临床 操 作 简 便 ,
药 物 毒
副 作用 小 ,
适 宜 基 层 临 床深 入 开 展。 ?
强 从 而 有 利 于 颈 段 脊 柱 的 稳 定 性 增 强
,
,
肩 颈顺 应 颈 部 变 化 的 能 力 。 长 期 伏 案 工 作
者 应 定 时 改 变 头 部 体 位 按 时 做 颈 肩 部
,
,
肌 肉 的 运 动 锻 炼。
2 .
避免 高枕睡眠的 不 良
惯 习 。
高 枕使头 部前屈 ,
增 大 下 位 颈 椎 应 力 ,
有 加 速颈椎退 变的可能。
注意头 、
透皮技术配方(1)

:透皮技术治疗中西药结合验方一、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3、剂量要到达。
4、穴位要选对.5、使用方法要正确、6、贴前要消毒。
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切记!2:子宫肌瘤.海藻.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末用止痛药液或75%度酒精做成药饼放于湿贴上贴关元穴连贴10-15次治疗几次效果良好3:中耳炎病人,来时已在附近诊所吊水四天,但其依然头疼,耳部痛,病耳沉闷听不见话,耳镜检查;黄色脓充满耳道,我静滴头孢他啶,甲硝唑,双侧涌泉穴贴吴茱萸或黄连粉,醋和。
双氧水冲洗耳道,滴点耳油,今下午病人复诊,一切正常效果特好。
与大家分享。
4: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怎么贴?太黄,芒硝,青黛,冰片,川芎各3克,痛时加消炎痛6片湿贴5:腱鞘炎方子:1氯唑沙星2片+布洛芬缓释胶囊2粒+天麻片3片+地米2片+b1片3片+尼美舒利胶囊1粒+湿贴。
2--患者男39岁,左手拇指腱鞘炎1年多时间,也打过封闭不好,消炎痛8片,6542片6片,冰片0.2,我就加了个扑尔敏3片,就一贴,贴了后就不见患者来,在见的时候,患者谢谢我.真的,好了.3------这一段我治疗多例腱鞘炎,筋膜炎和肌腱炎的效果特好,向大家分享一下。
湿贴+消炎痛10片+炎痛喜康10片+芬布芬胶囊10片+舒筋活血片15片+地塞米松片5片,都是两贴痊愈6:痈的治疗方法?中心开口引流,大黄+芒硝+黄连+消炎痛+湿贴箍围。
各5克或芒硝+大黄+消炎痛+消肿湿贴7 :小儿速效止咳贴膏组成:盐酸异丙嗪1片,复方甘草片2片,654-2片1片。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少许调成膏状,放于天突穴,贴12小时取下。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小儿咳嗽,咳痰。
注:本方法已使用上百例患儿!疗效独特!请各位爱友验证!8:肌肉劳损:针灸+拔罐+消炎痛布洛芬强的松舒筋活血片效果很好。
9:治面瘫-牵正散组成-别名〔祛风散、三神散〕本方为麻葛牵正散,老师可根据病人情况组方。
白附子〔制〕12克,全蝎9克,僵蚕〔麸炒〕9克,〔天麻12克,葛根12克,麻黄12克〕。
中药粉贴敷能吸收原理

中药粉贴敷能吸收原理
中药粉贴敷能被皮肤吸收的原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药粉贴敷贴附于皮肤的表面,与皮肤接触区域的温度较高,能加速其中活性成分的挥发和扩散。
这些活性成分通过渗透皮肤的角质层,进入到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
其次,中药粉贴制备过程中,常常会添加辅料,如辅料含有渗透促进剂和渗透强化剂,能够提高中药活性成分在皮肤上的吸收。
这些辅料能够增加中药活性成分的溶解度,改善皮肤屏障的透过性,促进中药粉贴中活性成分的吸收。
另外,皮肤经过中药粉贴敷后,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提高了药物在局部受体部位的浓度。
血液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血管壁进入局部组织内,发挥治疗作用。
总之,中药粉贴敷能吸收的原理是:通过渗透作用和增加皮肤血流量的方式,促进中药活性成分在皮肤中的吸收。
透皮贴处方

透皮贴处方在下列处方中加入适量氮酮粉,可促使药物透皮西药方:消炎痛3粒+强的松粒+头痛粉包+布洛芬缓释胶囊粒+根痛平胶囊4粒打成粉取2-3g湿敷阿是穴,对腰肌劳损、颈椎病效果好中药方:生草乌30g生川乌30g生南星30g生半夏10g生附子10g生乳香30g生没药30g生细辛10g生麻黄30g吴茱萸30g丁香30g蜈蚣3条土鳖虫30个马钱子200g取本方2g+头痛粉1包,放血,火罐后湿贴阿是穴5-7天。
(慢性疼痛、风湿痛、肩周炎效果好)筋骨疼痛热敷贴:白芥子90g生南星20g白芷20g白花菜籽60g 闹洋花20g川芎20g马钱子30g羌活20g乳香30g没药30g生草乌20g生川乌20g独活20g威灵仙20g桂枝20g土鳖虫20g樟脑15g本方敷到5-20分钟开始发热,服药时间30-90分钟,根据耐受而定,3-5天扶摇一次,主治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外用适量。
带状疱疹1、脱脂棉薄贴带状疱疹表面,燃烧带状疱疹处,去灰酒精消毒患处,利多卡因2ml+Vb121ml湿贴患处。
或利多卡因2ml+西咪替丁0.2g湿贴患处。
2、王不留行+香油调和,干贴风湿痛威灵仙姜黄各20g川乌草乌马钱子元胡乳香没药细辛桂枝各10g 樟脑少许,共打粉取5-8g前3天加消炎痛150mg。
促透液黄酒各半外敷,TDP30分钟效果更加。
加减:骨质增生+鸡血藤、骨碎补口腔溃疡黄连一份冰片0.5分吴茱萸2份湿贴神阙霉菌性加制霉素5片牙龈肿痛大黄芒硝消炎痛去痛片湿贴患处痔疮外痔:利多卡因3ml马应龙痔疮膏棉球润透后放置于痣核处,消肿止痛贴干贴,15-30分钟起效。
内痔:沙蒿子打粉云南白药利多卡因湿调、便后用注射器推入混合痔:先按内痔法将药物推入肛内、再用外痣法进行贴敷处理。
中药透皮贴的药理作用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中药透皮贴的药理作用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药效作用中医治病,不外乎内治与外治两法,均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
内治可疗内外诸疾,外治同样可疗内外诸疾,只是给药途径不同。
内治给药,需经过消化道吸收后,才能输送到全身发挥药效。
外治用药,药物贴敷于体表穴位,其刺激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促使药物在局部的透皮吸收,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人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可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因此,虽然内治与外治给药方式不同,但其对机体的保健调节具有殊途同归的作用。
透皮疗法是中医针灸保健疗法和药物调理疗法的有机结合,其效应的取得并非某一因素的单纯作用,实质上是融合经络穴位和药物作用为一体的复杂性干预措施,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各种治疗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了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等整体保健的作用。
根据所用药物和选经取穴的不同,贴敷既能起到祛邪外出,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的功效,也能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而达到扶持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因此,贴敷疗法对人体的养生保健功效,主要体现在扶正祛邪、协调阴阳、升降复常等三个方面。
透皮疗法适用症:透皮贴敷疗法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贴敷保健治疗,不经过脾胃,故不致伤害脾胃而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虽有攻伐,但不直接连及脏腑,作用缓和,因此,可以避免五脏气血损伤及由此产生的阴阳偏胜偏衰的病变。
此外,药物贴于穴位,便于观察,如有不适感觉或异常情况发生,可立即将药物撤除,可避免发生严重毒性反应。
贴敷在防病保健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临床也有大量的报道。
例如对于身体虚弱者的预防保健,临床常选用补肾健脾、疏肝养肺、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贴敷于关元、气海、背俞、足三里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方法。
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
( 药针剂)或西药调解后贴于穴位或患处。
中医诊治的理论基础 . 诊法:望 , 望精神、面貌、形态、舌体、舌苔 ;闻:听声音、闻气味 ; 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切:人体大概有28 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应,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寒热辨证,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大纲)的详细内容之一。
八纲辨证的特色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立性与有关性。
寒热是用以鉴别疾病病因最基本的两个大纲。
寒证是感觉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恶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手脚冰冷,精神精神不振,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无人色,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以冷、淡、稀、润、静为特色。
热证是感觉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浮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
以热、赤、稠、燥、动为特色。
一、腹泻A、寒湿型:面无人色或萎黄、垂头丧气、嗜睡、不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不行型、伴有泡沫、绿便伴有食品残渣或奶瓣、无腥臭。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用寒泻散 3-5g ,沙蒿子加溶媒,6542 针 1 支, 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神浮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唇色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花式、严重者出现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
治疗:除热燥湿。
用热泻散3g,沙蒿子加溶媒,苯乙哌啶片 2-4 片, 藿香正气水适当,湿贴于神阙穴。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肿瘤科(100029)李园李佩文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的剂型,如丸、散、丹、膏、栓、酊、酒剂等,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经体表(皮肤)或五官九窍(眼、耳、口、鼻、前后二阴)等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疗法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时间的发展,新技术与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外治法的起源、作用机理、促透剂、透皮吸收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中药外治法的渊源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
原始社会就有用树叶、草茎涂伤口,偶然治愈疾患并发现了药物的作用。
《殷墟卜辞》中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法;《周礼•天宫》记载了以外敷药物治疗疮疡;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利赤蝎,以血涂之”,还最早记载了酒剂外用;《内经》多个篇章有关于外治的论述,如:《灵枢•刺节真邪》:“桂心渍酒,以熨寒痹”。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
《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达1500余首。
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外治法透皮吸收、作用机理中医学认为:外用药物切近皮肤,通彻于肌肉纹理之中,将药物的气味透达过皮肤以至肌肉纹理而直达经络,传入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治愈疾病。
吴尚先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源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是将中药药材通过透皮的方式,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处,发挥药物的疗效。
透皮贴敷技术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优点是使用方便、无需注射和服药,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等内脏器官的刺激,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1.中药材:首先选择具有透皮性或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材,如乳香、没药、白芷、苍术等。
根据病症的不同,可以根据中医理论选择合适数量的中药材。
2.粘合剂:选择粘合性好、生物相容性高的粘合剂,以保证透皮贴的附着性。
常见的粘合剂有麦芽糊精、聚乙烯醇等。
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状后,与粘合剂混合,调配成糊状。
3.增溶剂:增溶剂的作用是增加中药的溶解度,促进其在透皮贴剂中的溶解,提高药物的透皮性。
常用的增溶剂有乙酸乙酯、异辛醇等。
将增溶剂加入之前调配好的糊状混合物中,充分搅拌均匀。
4.贴片基材:贴片基材的选择要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强度,以增加透皮贴敷的舒适度和可靠性。
常见的贴片基材有聚乙烯蜡纸、无纺布等。
将之前调配好的混合物平均涂布在贴片基材上,保持贴片的厚薄均匀。
5.辅助剂:辅助剂的选择根据需求选择,如保湿剂、防腐剂等。
根据实际需要添加适量的辅助剂,细心搅拌均匀。
6.包装:将制备好的透皮贴剂切割成适当大小的贴片,放置在密封的包装中,保持其稳定性和干燥度。
总结: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包括中药材、粘合剂、增溶剂、贴片基材和辅助剂。
通过合理的配比和制备技术,可以获得具有良好透皮性和治疗效果的透皮贴敷剂。
在使用透皮贴敷技术治疗疾病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透皮贴的功能主治

透皮贴的功能主治介绍透皮贴指的是一种能够通过皮肤透过有效成分的药贴,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它采用了贴在皮肤上的方式进行用药,具有快速有效、方便易用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透皮贴的功能主治,为读者更好地了解透皮贴的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一、疼痛缓解•透皮贴中含有一定药物成分,能够通过皮肤透过到达疼痛部位,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炎等不同类型的疼痛。
二、消肿止痒•透皮贴中的药物成分能够缓解皮肤局部的炎症反应,减轻红肿、瘙痒等不适症状。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皮肤炎症、过敏引起的瘙痒、蚊虫叮咬等症状。
三、调节血液循环•透皮贴中一些药物成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
四、辅助戒烟•透皮贴中一些药物成分可以缓解烟瘾引起的戒烟症状,帮助戒烟过程更加顺利。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吸烟者在戒烟过程中的戒断期症状。
五、预防疾病•透皮贴中的药物成分能够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提供辅助保护作用。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某些疫苗接种后需要进行长期保护的情况。
六、康复治疗•透皮贴可以作为康复治疗的一种方式,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运动损伤、骨折等情况下的康复治疗。
七、其他功能主治除上述提到的功能主治外,透皮贴还具有其他一些作用,例如: - 避孕功能:透皮贴中的药物成分能够抑制排卵,起到避孕的效果。
- 美容保养:透皮贴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改善皮肤质量,具有美容保养的作用。
总结透皮贴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使用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可以用于疼痛缓解、消肿止痒、调节血液循环等多种功能主治,在不同病情下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此外,透皮贴还可以辅助戒烟、预防疾病、康复治疗等。
通过透皮贴的使用,患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药物治疗,并且减少一些副作用。
在使用透皮贴时,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正确使用,并注意透皮贴的保质期和存储条件。
中药透皮技术

中药透皮技术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药透皮技术2014-02-01||一、中药透皮技术(即消肿止痛贴)的适用法方:消肿止痛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
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
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法方。
二、中药透皮技术(即内病外治)适应证:①儿科部分: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③、小儿哮喘:A喘促较重者,先以平喘为主,用氨茶碱注射液(根据年龄掌握计量)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见效迅速。
B一般哮喘(病程较长者):用麻黄1份,自芥子4份,甘遂2份,细辛1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桑白皮6份共研细粉用蜂蜜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后,将饼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肺腧,涌泉穴之上,每天贴6小时。
中药透皮的操作方法

中药透皮的操作方法
中药透皮是指将中草药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进行治疗或调理的方法。
下面是中药透皮的一般操作方法:
1. 清洁皮肤:首先,用温水和无香皂洗净治疗部位的皮肤,然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
确保皮肤表面没有油脂、污垢或其他物质。
2. 泡药水或贴剂:将中药材浸泡在热水中,使其药性溶解到水中,或者使用市售的中药贴剂。
根据医生的指导或说明书的建议,将中药水或贴剂涂抹在治疗部位上。
3. 揉搓按摩:用手指在涂抹了中药水或贴剂的部位上进行轻柔的按摩,以帮助药物更好地渗透皮肤。
4. 盖敷或贴药膜:将中药液涂抹在治疗部位后,可以使用药膜、药布或透明胶带等覆盖在治疗部位上,以避免中药水的挥发和保持药物渗透的效果。
5. 固定和保持:使用绷带或透气的膜纸将药膜或药布固定在治疗部位上,以保持中药的渗透作用。
6. 注意保暖:在进行中药透皮治疗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治疗部位的温暖,可以穿上透气的衣物或使用热敷等方法,加速血液循环和药物吸收。
7. 按时更换:根据医生的指导或说明书的建议,按时更换中药液或贴剂,继续进行透皮治疗。
请注意,中药透皮治疗方法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说明。
不同的中药透皮治疗方法可能会有些许差异,所以请在使用之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中药透皮技术总结

第一部分:中药透皮技术的历史沿革中医没有“透皮”的说法,“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
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
可以说中药透皮疗法是结合了西方最新的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
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
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药物剂量:1、中药:总量为3-5g.2、西药:小儿为日剂量的1·5-2倍成人为日剂量的3-5倍❖发热:辩证一: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辩证二:中药处方:焦栀子、桃仁使用方法: 栀子桃仁研为泥,用鸡蛋清调成稠糊状,分别敷于两足涌泉穴,固定。
每天敷贴10小时后取下,5天为1个疗程。
西药处方:氯丙嗪+异丙嗪+维生素B1+尼美舒利颗粒麻疹和病毒性传染病患儿慎用五岁以上小儿发热伴头痛可用:安乃近+黄连+维生素B1穴位选择:大椎或肚脐。
辩证三:1、紫花地丁9,吴茱臾9,虎杖5,胆南星3取2-3,20个小时,贴涌泉,2、人工牛黄30,柴胡20,黄芩10,薄荷10,葛根10,生石膏10,取2-3,75%酒精调和,;贴于神阙穴,20个小时。
辩证四:临证取3克,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量,地塞米松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六小时换一次,热退第二贴12小时换一次;如不退加敷两侧脚心各一贴;如头热甚于身,加大椎一贴。
辩证四:女孩,十四个月,发烧呕吐腹胀三天,T38.2度,大便干燥。
用药:苍术生姜肉桂白芷用藿香正气水调和,一贴见效退烧,腹不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贴敷――透皮
首页 > 特色医疗 > 贴敷疗法
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
来源:中国基层医疗在线教育
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
(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
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的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
如需换药,可用消毒擀面求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揭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许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成都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
透皮疗法适应范围
透皮贴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炳恒,而且还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症。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疟疾、关节肿痛、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
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透皮贴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的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透皮贴敷技术规范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硬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于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4.虚寒头痛、熊腹痛、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小儿遗尿、痛经病。
5.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骨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疾病。
治疗部位:贴敷部位:肺俞穴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天突、大椎、定喘、百劳、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脾俞、肩三井、曲池、尺泽、足三里、阳陵泉、绝骨等穴位。
一般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每次2~4穴位,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