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
![中药透皮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https://img.taocdn.com/s3/m/c672ec2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4.png)
颈肩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多采用理疗、封闭、针灸、按摩等非手术疗法,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自2014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透皮技术结合中药组方穴位贴敷治疗颈肩腰腿痛4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麗床资料:4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0 ~ 6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6天;颈椎骨质增生10例,腰椎增生8例,膝关节增生10例,肩周炎12例,跟痛症5例。
,疗方法: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止痛、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组成:生白芥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辽细辛各15克,白胡椒、松香各30克,透骨草、川芎、当归、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独活、羌活各50克,共研细末过80 ~ 100目筛。
使用方法:根据病变部位不同,每取3克,以消肿止痛液调和,用消肿止痛贴湿贴于相应穴位或压痛点,1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媒准:1. 治愈:疼痛、酸胀等症状完全消失,病变部位功能活 动恢复正常;2. 显效: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病变部位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3. 好转: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改善;4. 无效:治疗前后疼痛、i力能活动障碍无变化/治疗结果:1^^本组45例,经1~ 2个疗程治愈25例,显效10例,好转|例,无效2例。
仑:一颈肩腰腿痛属中医“伤筋”“痛痹”“骨痹”范畴。
内因与外因是两大主因。
内因多为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或外伤后损伤经络,气滞血瘀;外因为风寒湿邪侵入,阻滞经络。
中老年人脏腑机能衰退,气血亏虚,卫外不固,若长期劳力ys度,损伤肢体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复感风寒湿邪,致局部脉络痹阻,气 滞血瘀,不通则痛。
综观颈肩腰腿痛 的病变,以压痛点明 确、喜热恶寒、得温 痛减为主要特点,治 疗上以温经散寒、活 血化瘀、消肿止痛、疏通经络、强壮筋骨 为主。
方中白芥子、白胡椒、生川乌、生 草乌、生南星等药物,具有祛风散寒、温经 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为历 代医家常用之品,药 力峻猛,起效迅速。
中药透皮技术治痄腮
![中药透皮技术治痄腮](https://img.taocdn.com/s3/m/8dc607492af90242a995e528.png)
腮 腺炎 。本 病 一年 四季 都可 发 生 ,冬 春 易
治 疗 方 法
于 流行 。学 龄 儿童 发 病 率高 ,儿童 群 体 中
选 药 组方 :大 黄 O.5克 。青 黛 0_5克 。
易 于 流 行 。
芒 硝 1克 。
病 因病 机
使 用 方 法 :上药 共 研 细 末 。以消肿 止
中药透 皮技术治痄腮
河 南 南 阳 市/路 超
痄 腮 是 因风 温 邪毒 壅 阻 少 阳经脉 而 引 热化 痰 。软 坚 散结 只 可用 宣 、通 之 剂 ,以
起 的 时行 疾 病 。以发 热 、耳 下腮 部漫 肿 疼 去 其 壅滞 ,不 要过 于攻 伐 。壅 滞既 去 ,则
痛 为 临床 主 要特 征 。西 医学 称其 为流 行 性 风散毒解 。自然会达 到消肿止痛的 目的 。
痄腮 的主 要病机 为邪毒 壅 阻少阳经脉 , 痛 液调和 。消肿止 痛贴湿贴 肿大腮 腺局部 。
与气 血 相 搏 。凝 滞 耳 下腮 部。 风温 邪 毒从 急性 期 红肿 明显 者 。冷敷 局 部。如 果疼 痛
口鼻 、肌 表 而 入 ,侵 犯 足 少 阳胆 经。 少 阳 明显 ,加 消炎痛 1O0毫克 。
研细 末 ,以 消肿 止 痛液 调 和 。湿 贴 双足 涌 充 分 认 识 ,遇 到 病 患应 尽 早 采 取 相 应 措 施 ,
泉 穴 。
做 到 早发 现 、早 隔离 、早治 疗 。这对 减 少
疱疹-陛咽峡炎的危害有重要意义。(譬I
【体会 】
疱 疹 性 咽 峡 炎 每 年 的 发 病 率 都 很 高 ,
论 ‘
嚼 困 难 。
大黄 、青黛清 热解 毒 ,芒硝 软坚散 结、
中药透皮技术和中药直肠滴入技术
![中药透皮技术和中药直肠滴入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45c3fab960590c69ec3768d.png)
中医康复科新增特色治疗技术中药透皮技术(穴位贴敷)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常见病用药及穴位:1、小儿咳喘方:白芥子、元胡、甘道、细辛、冰片等。
穴位:大椎、大杼、风门、肺腧等。
2、小儿消化不良方:半夏、元胡、甘道、细辛、肉桂、白芥子等。
穴位:脾腧、胃腧、天枢、中脘、神阙等。
3、温阳祛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道、干姜、小茴香、吴茱萸等。
穴位:大椎、肺腧、肾俞、肩井、命门、腰阳关等。
4、颈肩腰腿疼痛方:白芥子、白芷、川芎、马钱子、羌活、独活、乳香等。
穴位:疼痛局部、曲池、手三里、阴陵泉等。
5、痛风方:元胡、川芎、川乌、草乌、干姜、羌活等。
穴位:痛风局部穴位等。
6、止痛贴方:元胡、川芎、川乌、干姜、冰片等。
穴位:疼痛局部穴位等。
7、风湿贴方:羌活、独活、防风、八角枫、麻黄、木通等。
穴位:疼痛局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
8、普通感冒发热方:石膏、青蒿、柴胡、葛根、薄荷等。
穴位:大椎、风池、风门、肺腧、太阳等。
9、风热咳嗽方:麻黄、杏仁、石膏、川贝、冰片等。
穴位:大椎、风池、肺腧、风门、定喘等。
10、冬季咳喘方:射干、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桔梗等。
穴位:大椎、定喘、风门、肺腧等。
11、鼻窦炎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白芷、苍耳子等。
穴位:大椎、风门、肺腧、迎香、印堂等。
12、鼻炎方: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白芷、苍耳子等。
穴位:大椎、风门、肺腧、定喘、迎香等。
13、慢性咽炎方:半夏、厚朴、射干、玄参、胖大海等。
穴位:大椎、天突、神阙、水泉、廉泉等。
14、腮腺炎方:青黛、芒硝、冰片等。
穴位:腮腺局部等。
15、口腔溃疡、手足口、结膜炎、红眼病方:大黄、芒硝、黄连、肉桂、冰片。
穴位:大椎、涌泉、申脉、照海、太冲等。
16、肠炎方:乳香、桃红、红花、连翘、大黄、芒硝等。
穴位:神阙、关元、天枢、大横、太乙等。
中药透皮蒸疗操作方法
![中药透皮蒸疗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05a690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9.png)
中药透皮蒸疗操作方法中药透皮蒸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透过中药蒸汽的渗透作用,将药物成分输送到皮肤深层,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透皮蒸疗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皮肤病、风湿病、肩周炎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透皮蒸疗的操作方法。
操作准备:1. 药材准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诊断,选择合适的药材。
药材可以是单味药材,也可以是多味药材的组合。
药材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中医理论的指导。
2. 煎药:将选好的药材洗净后,放入煎药器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再继续煮10-20分钟,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
煎药的时间和火候需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和煎药器的性能而定。
3. 蒸馏器准备:将煎好的药液倒入蒸馏器的药液储存器中,调整好蒸馏器的温度和气压,使药液产生充足的蒸汽。
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把治疗部位暴露出来,用温水清洗干净,并擦干。
2. 药液敷贴:将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棉布浸入药液中,拧干后敷贴于治疗部位。
纱布或棉布的大小应该能够完全覆盖病变部位,并且要保证药液渗透到皮肤的内层。
3. 蒸汽透入:打开蒸馏器的出气孔,调整好蒸汽的温度和气压,使药液中的成分产生蒸汽,并透过纱布或棉布渗透到患者的皮肤深层。
蒸汽的温度一般控制在40-55摄氏度之间,气压的调节需要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和病情而定。
治疗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要视患者的耐受能力而定。
4. 药液更换:药液敷贴干后,可以更换一块药液浸湿的纱布或棉布,继续进行蒸疗。
切记不可将已用过的药液再次使用,以免交叉感染。
5. 结束治疗:治疗结束后,关闭蒸馏器的出气孔,让患者缓慢起身,避免头晕或昏倒的情况发生。
患者可以选择用温水清洗治疗部位,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或自然晾干。
温馨提示:1. 患者在进行透皮蒸疗前,一定要事先告知医生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避免因药物过敏或其他问题而引发不良反应。
2. 患者在透皮蒸疗过程中,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或过度疼痛的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中药透皮贴帖敷参考方
![中药透皮贴帖敷参考方](https://img.taocdn.com/s3/m/b0eb09c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0.png)
中药透皮贴帖敷参考方一、腹泻【使用方法】中药透皮敷贴治疗操作很简单,清洗需要敷贴的穴位或者部位,取配制好的贴敷药粉适量,用生姜汁或黄酒、蜂蜜、食醋调成糊状,做成小药丸或药糊、药饼,敷于穴位,用纱布或者贴敷裸贴覆盖,透气胶布固定,一般保留6~12小时。
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时间,皮肤耐受性好的人可适当延长,但最好不超过24小时,一般可连用2~7天。
【注意事项】急性病变、体内有湿热、肚脐或欲贴敷的部位有炎症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人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治疗。
另外空腹或餐后也不宜马上实施中药贴敷。
中药敷贴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历来就有,只是近年来被所谓的“透皮疗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欣喜之余,也出现许多弊端,比如:1,中药粉中任意加入西药,改变了绿色治疗的初衷。
2,夸大疗效,过度夸大中药敷贴的疗效,包治百病,失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3,不辨证,只对病,不辩证型只是看症状用药,把中医简单化,,只有中药不见中医,丢失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分型辩治】1、寒湿泻:症见:大便稀而不臭,臭味不大而酸味大,主要是因为受到寒邪侵袭所致,如吃完凉东西或蹬被子着凉。
治法:温中散寒止泻方药:肉桂3克、丁香3克、炮姜3克、炒白术 6克、白蔻3克用法:取上述五味药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陈醋调,贴敷神阙穴。
2、湿热泻:症见:大便臭秽,患儿肛门周围红,主要是由于吃过多油腻性食物、甜食、大鱼大肉等引起的。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方药:葛根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地锦草6克、木香6克、生甘草3克。
用法:取上述六味药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黄酒调,贴敷神阙穴。
3、脾虚泻:症见:大便稀溏,并伴有不消化食物。
孩子体质无论寒热还是湿热都有可能导致脾虚,吃完后就大汗淋漓。
治法:益气健脾止泻方药:党参9克、肉豆蔻3克、茯苓12克、乌梅炭9克、炒白术 6克、陈皮3克、苍术3克、生甘草3克。
用法:取上述八味药物粉碎过筛,取药粉适量,黄酒调,贴敷神阙穴。
4、伤食泻:症见:与孩子暴饮暴食有关,大便臭秽,并散发出臭鸡蛋味,常伴有不消化食物。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a6bc8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f.png)
中草药透皮技术总结引言中草药透皮技术是一种将中草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吸收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对中草药透皮技术进行总结。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原理中草药透皮技术主要通过两种原理实现药物的透皮吸收。
第一种原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表层,进入角质层后再通过毛细血管系统进入全身循环。
第二种原理是药物通过皮肤的毛孔或伤口直接进入真皮层,再进入毛细血管系统。
这两种原理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药物性质和治疗需求选择使用。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主要方法中草药透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渗透增强技术:通过增强药物在皮肤上的渗透性能,如物理增透法和化学增透法。
2. 电泳技术:利用电流推动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有离子导入法和离子导出法。
3. 声波增透技术:通过超声波作用改变皮肤结构,增加药物的吸收。
4. 光热联合透皮技术:利用光热效应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并加速药物在皮肤内的分解和释放。
5. 纳米技术:通过纳米粒子或纳米载体将药物输送到皮肤深层,并促进透皮吸收。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应用领域中草药透皮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局部治疗: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直接输送到需要治疗的皮肤部位,实现局部治疗效果。
2. 全身治疗: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全身循环,实现全身治疗效果。
3. 传统中药熏蒸: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以蒸汽或烟雾形式进入体内,通过吸入达到治疗效果。
4. 美容护肤:透皮技术可以将中草药有效成分输送到皮肤深层,改善皮肤问题,提供美容护肤效果。
中草药透皮技术的发展趋势中草药透皮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未来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新的透皮技术的出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透皮技术将不断涌现,为中草药透皮技术提供更多选择。
2. 药物递送系统的改进:中草药递送系统将与透皮技术相结合,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和控制释放。
3. 安全性和疗效的提高:中草药透皮技术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还有待提高,未来将加强相关研究,确保其安全有效的应用。
中药透皮蒸疗操作方法
![中药透皮蒸疗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d803f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f.png)
中药透皮蒸疗操作方法透皮蒸疗是一种中药疗法,通过将中药药物蒸发,使其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透皮蒸疗在中医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特别是对于一些肌肉骨骼疾病,如风湿病和关节炎,常用于疼痛缓解和局部治疗。
下面我将介绍中药透皮蒸疗的操作方法。
透皮蒸疗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合适的中药:透皮蒸疗使用的中药一般包括膏剂、粉剂或者贴剂。
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透皮蒸疗中药有川乌、羚羊角、冰片、草菖蒲和龙脑等。
2. 准备透皮蒸疗器具:透皮蒸疗器具一般包括炉具、药锅、药盒和蒸具。
将药物放入药盒中,并将药盒放入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
然后将药锅放入炉具上,用火加热。
3. 透皮蒸疗器具的加热: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掌握好适当的温度和时间。
一般来说,药物的温度控制在40-60之间,疗程时间为15-30分钟。
在加热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药物的变化,确保药物均匀升温。
4. 准备病人:病人在透皮蒸疗之前需要清洁皮肤,将治疗部位暴露。
对于一些疼痛病症,可以使用热敷或温水浸泡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5. 透皮蒸疗的施疗:将热源器具放置于治疗部位附近,确保药物蒸发的气体能覆盖到治疗部位。
可以使用毛巾或者毯子等材料将病人包裹起来,以防止药气的散失。
病人应保持舒适的姿势,以便药物的吸收。
6. 透皮蒸疗后的护理:治疗结束后,将治疗部位擦干净,并保持温暖。
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应及时处理。
同时,还应注意病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寒冷刺激。
总之,中药透皮蒸疗是一种在中医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的疗法,它通过中药的温热作用和药物成分的透皮吸收,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但是,在进行透皮蒸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疗程的控制,以及对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另外,透皮蒸疗仅在一些特定的病症和病情下适用,不能代替其他治疗方法。
因此,在使用透皮蒸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ea204e4f783e0912a2162a30.png)
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方法。
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
(药针剂)或西药调和后贴于穴位或患处。
中医诊治的理论基础.诊法:望,望精神、面容、形态、舌体、舌苔;闻:听声音、闻气味;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切: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寒热辨证,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
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
寒热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最基本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恶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手脚冰凉,精神萎靡不振,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以冷、淡、稀、润、静为特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
以热、赤、稠、燥、动为特征。
一、腹泻A、寒湿型:面色苍白或萎黄、无精打采、嗜睡、不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不成型、伴有泡沫、绿便伴有食物残渣或奶瓣、无腥臭。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用寒泻散3-5g,沙蒿子加溶媒,6542针1支,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神烦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唇色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花样、严重者出现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
治疗:除热燥湿。
用热泻散3g,沙蒿子加溶媒,苯乙哌啶片2-4片,藿香正气水适量,湿贴于神阙穴。
中药透皮技术,用治颈椎病
![中药透皮技术,用治颈椎病](https://img.taocdn.com/s3/m/1d73c15eddccda38376baf8a.png)
又 可破 血 逐 瘀 、
祛 风 除 湿 、 通 经 活 络 。
【 颈 椎 病 患 者 注 意 事 项 】
1 . 加 强 肩 颈 部 肌 肉 锻 的 炼 。
做 头及上 肢 的 前屈 、
后 伸 及旋转 运动 ,
既 可 缓 解 疲 劳 又 可 使 肌 肉 发 达 、 韧 度 加 ,
红 花 、 赤 芍 、 威 灵 仙 、 乳 香 、 没 药 、 葛 根 。
使 用 方 法 : 上 药共 研 细 末 过 30 0 调 和
,
,
,
消 肿 止 痛 贴 湿 贴 大 椎 、 百 劳 、 肩 井 等 穴 位 。
次 天 疗 程 日 1
颈椎病是 常 见临床疾 病 ,
危 害较 多 ,
运 用 中 药透 皮 技 术 采 用 中 药 透 皮 制 剂 消 ,
肿止痛 贴 ,
配 合 中 药 组 方 贴敷 治 疗 的 方 法
治疗 ,
疗 效 显 著。
临床 操 作 简 便 ,
药 物 毒
副 作用 小 ,
适 宜 基 层 临 床深 入 开 展。 ?
强 从 而 有 利 于 颈 段 脊 柱 的 稳 定 性 增 强
,
,
肩 颈顺 应 颈 部 变 化 的 能 力 。 长 期 伏 案 工 作
者 应 定 时 改 变 头 部 体 位 按 时 做 颈 肩 部
,
,
肌 肉 的 运 动 锻 炼。
2 .
避免 高枕睡眠的 不 良
惯 习 。
高 枕使头 部前屈 ,
增 大 下 位 颈 椎 应 力 ,
有 加 速颈椎退 变的可能。
注意头 、
中药贴敷――透皮
![中药贴敷――透皮](https://img.taocdn.com/s3/m/7f773a6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da.png)
中药贴敷――透皮首页 > 特色医疗 > 贴敷疗法中药贴敷疗法实际操作方法及技术规范详解来源:中国基层医疗在线教育中药贴敷疗法由于其疗法快捷方便,无毒副作用,且医疗风险低,深受广大基层医生钟爱,目前在基层诊所,社区门诊,以及乡镇卫生院应用比较普及。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中药贴敷疗法的技术应用,希望能给开展中药贴敷的基层医生一些参考。
透皮给药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几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优势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斑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转、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以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辩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一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宜春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现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透皮技术
![透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b043f47f01dc281e53af0f1.png)
特色医疗验方仅供参考贴敷疗法在我国中医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它独特的给药方式,.简单的操作方法,安全有效的使药物在体内24小时恒速循环.过渡输液伤害了无数无辜的患者,抗生素功不抵过。
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
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中西药穴位贴敷透皮疗法无口服、注射用药之弊端,且有高效、低风险、便捷的明显优势。
药物经皮肤渗透,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推广的透皮技术,药物能否透过皮肤的屏障限制达至《全身性用药的目的,主要是看穿透皮肤屏障的能力有多强。
透皮技术的使用概念:千贴:无需添加药液,药贴直接贴敷。
湿贴:药贴上添加药液,然后贴敷。
、使用方法:先将中西药打成粉状混合,注射器抽吸药物溶媒与其他稀释液体,滴至药粉上拌匀,以不渗、不淌液为原则。
冷敷: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或直接用冰袋冷敷。
热敖: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用湿热巾热敷,扩展局部毛细血管,加速药物渗透l、疼痛贴敷最简单,哪里疼痛哪里沽。
胃痛风湿颈肩腰,贴在痛点疼速抛。
2、感冒鼻炎贴大椎,颈后最大骨头堆。
咳嗽哮喘贴身柱,大椎直下两寸处,3、便秘肠炎贴肚脐,肚脐背后是命门。
命门可治尿多症,命门还可治肾虚。
、4、前列增生或炎症,尿频尿痛尿又急。
肚脐命门贴交替,脐下三寸贴中极。
5、女性痛经可治愈,疼痛之处贴上去。
胸闷心痛贴胸口,天凉特别能护寿。
“特色医疗”史老师验方:l、请各位同仁老师记住这几个要点。
l、病要诊断准确。
2、配方要正确。
3、剂量要达到。
4、穴位要选对。
5、使用方法要正确2.史老师希望每位医生家里都备有冰片,配药时都加上一点,贴上以后,患者会自觉很舒服,只要患者觉得舒服,他的病就好了三分之一,这就是效果。
中西药透皮技术临床应用学
![中西药透皮技术临床应用学](https://img.taocdn.com/s3/m/7231e899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2c.png)
中西药透皮技术临床应用学近年来,中西药透皮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逐渐受到重视。
透皮给药是一种通过皮肤将药物递送到体内的方法,相比口服或注射等传统给药方式,具有便捷、持续性好、避免首过效应等优点。
中西药透皮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有效改善了部分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一、中西药透皮技术的原理透皮给药是指通过皮肤将药物传递到体内,其中包括局部递送和系统性递送。
透皮给药的原理是借助皮肤的通透性和药物的吸收性,使药物经皮肤进入体内循环系统。
常用的透皮给药方式包括贴剂、凝胶、喷雾等,其中贴剂是最常见的透皮给药形式。
二、中西药透皮技术的应用1. 贴剂透皮技术贴剂是一种容易使用、无副作用的透皮给药方式,常用于皮肤疾病、疼痛管理等领域。
如益康贴剂可有效改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2. 凝胶透皮技术凝胶是一种水性基质结构,易于皮肤吸收,适用于高分子药物的递送。
凝胶透皮技术在美容领域广泛应用,如维生素C凝胶可有效改善皮肤色素沉着问题。
3. 喷雾透皮技术喷雾透皮技术是一种方便快捷、剂量精准的透皮给药方式,适用于急救药物或快速缓解症状的药物。
如紧急药物喷雾剂可快速缓解哮喘发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三、中西药透皮技术的优势1. 方便快捷透皮给药无需口服或注射,使用方便,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儿童或无法口服的患者。
2. 持续性好透皮给药可以保持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浓度,避免了药物浓度波动较大的情况,有助于持续治疗。
3. 避免首过效应口服给药会经过肠道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而透皮给药避开了这个过程,药物可以更快速地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四、中西药透皮技术的挑战1. 皮肤透过性皮肤是一个自然的屏障,对药物递送有一定限制,需要根据药物性质和递送需求选择适合的透皮给药方式。
2. 药物剂型不同的药物需要选择不同剂型进行透皮给药,有些药物由于分子大小、亲水性等特点不适合透皮递送。
3. 安全性透皮给药需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透皮速度,避免过量给药或药物浓度过高,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透皮操作方法
![中药透皮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662dd0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f.png)
中药透皮操作方法中药透皮操作是指将中药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以发挥药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透皮操作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原理是通过中药的有效成分贯穿皮肉,最终达到疾病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透皮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中药透皮操作的材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透皮操作所需的中药,这些中药通常是由药材研磨成粉末或经过提取、浓缩处理后得到的。
另外,还需要准备乙醇或植物油等溶剂,用于将中药成分溶解,方便皮肤吸收。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一些辅助材料,如绷带、药膜等,以帮助固定和保护中药。
中药透皮操作的步骤:第一步:清洁皮肤在进行中药透皮操作之前,首先需要将治疗部位的皮肤进行清洁,以防止皮肤表面的污染物影响中药的吸收。
可以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洗面奶清洁皮肤,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第二步:涂抹中药溶液将事先准备好的中药粉末或提取液与适量的溶剂混合,待溶解均匀后,将溶液均匀地涂抹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
一般来说,涂抹时可以采用适量的溶液,然后用手指轻轻地按摩,使中药液均匀地分布在皮肤表面。
第三步:覆盖辅助材料涂抹完中药后,需要使用一些辅助材料将中药固定在皮肤表面,防止其在操作过程中被碰到或脱落。
常用的辅助材料有绷带和药膜。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材料进行固定或保护。
第四步:保持稳定在中药透皮操作中,需要保持操作部位的稳定,避免频繁接触或摩擦中药。
这样可以确保中药在皮肤上的停留时间较长,更好地发挥药效。
第五步:掌握时间和频率中药透皮操作的时间和频率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中药透皮操作的时间取决于药效和需求,可以在几个小时到整夜甚至数天的时间内进行。
频率方面,可以根据具体疾病和病情,每天进行一次或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操作。
总结:中药透皮操作是一种可以通过皮肤吸收传递中药成分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局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在进行中药透皮操作时,需要先清洁皮肤,然后将中药溶液均匀地涂抹在治疗部位上,再用辅助材料进行固定或保护。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cbdbd6a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9.png)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中药透皮贴敷技术是将中药药材通过透皮的方式,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处,发挥药物的疗效。
透皮贴敷技术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优点是使用方便、无需注射和服药,减少了药物对肝脏等内脏器官的刺激,并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
1.中药材:首先选择具有透皮性或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材,如乳香、没药、白芷、苍术等。
根据病症的不同,可以根据中医理论选择合适数量的中药材。
2.粘合剂:选择粘合性好、生物相容性高的粘合剂,以保证透皮贴的附着性。
常见的粘合剂有麦芽糊精、聚乙烯醇等。
将中药材研磨成粉末状后,与粘合剂混合,调配成糊状。
3.增溶剂:增溶剂的作用是增加中药的溶解度,促进其在透皮贴剂中的溶解,提高药物的透皮性。
常用的增溶剂有乙酸乙酯、异辛醇等。
将增溶剂加入之前调配好的糊状混合物中,充分搅拌均匀。
4.贴片基材:贴片基材的选择要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强度,以增加透皮贴敷的舒适度和可靠性。
常见的贴片基材有聚乙烯蜡纸、无纺布等。
将之前调配好的混合物平均涂布在贴片基材上,保持贴片的厚薄均匀。
5.辅助剂:辅助剂的选择根据需求选择,如保湿剂、防腐剂等。
根据实际需要添加适量的辅助剂,细心搅拌均匀。
6.包装:将制备好的透皮贴剂切割成适当大小的贴片,放置在密封的包装中,保持其稳定性和干燥度。
总结:中药透皮贴敷技术配方包括中药材、粘合剂、增溶剂、贴片基材和辅助剂。
通过合理的配比和制备技术,可以获得具有良好透皮性和治疗效果的透皮贴敷剂。
在使用透皮贴敷技术治疗疾病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透皮疗法』中医透皮技术的精选要穴
![『透皮疗法』中医透皮技术的精选要穴](https://img.taocdn.com/s3/m/2bc5abf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9.png)
『透皮疗法』中医透皮技术的精选要穴
中医透皮技术的精选要穴
中医透皮技术贴敷时,选穴对于治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贴敷取穴与中医外灸取穴同理,所不同者,针灸取穴,是针刺得气或艾灸刺激。
贴敷取穴是通过药物贴敷穴位,使药味之气通过穴位,渗透于经脉,摄于体内,直达病所。
施术之方法不同,但“愈疾”的目的则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贴敷取穴,只病在外者或病之局限者则贴敷局部(或患部)即可,但病在内者或病变广泛者则贴敷要穴。
欲清上焦,选中脘、肺俞、劳宫、内关为要;
欲清中焦,选中脘、神阙、涌泉为要;
欲清下焦,选涌泉、劳宫、丹田、关元为要;
欲温上焦,选劳宫、胸口为要;
欲温中焦,选中脘、神阙为要;
欲温下焦,选丹田、关元为要。
欲补五脏,各取其背腧穴;
欲泻六腑,亦可各取其背腧穴;
欲救阳者,选关元、气海穴。
正如《理淪骈文》所云:“若脏腑病,则视病之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足心与丹田应。
”“若病在经,循其经而取之。
”可见,若能选穴精当,可两收药效、穴效之益,疗效显著。
以上仅仅是为大家在临床操作过程中给予的要穴选择。
面对不同的症候,又因疾病不同,发病的位置,病情情况以及虚实不同,要合理的选加相应的穴位。
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穴位比较多,具体在以后的具体疾病治法中呈现出来。
中药透皮技术
![中药透皮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112b31133d4b14e84246858.png)
中药透皮技术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中药透皮技术2014-02-01||一、中药透皮技术(即消肿止痛贴)的适用法方:消肿止痛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
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
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法方。
二、中药透皮技术(即内病外治)适应证:①儿科部分: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③、小儿哮喘:A喘促较重者,先以平喘为主,用氨茶碱注射液(根据年龄掌握计量)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见效迅速。
B一般哮喘(病程较长者):用麻黄1份,自芥子4份,甘遂2份,细辛1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桑白皮6份共研细粉用蜂蜜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后,将饼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肺腧,涌泉穴之上,每天贴6小时。
中药透皮的操作方法
![中药透皮的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e2ffcbb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3.png)
中药透皮的操作方法
中药透皮是指将中草药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进行治疗或调理的方法。
下面是中药透皮的一般操作方法:
1. 清洁皮肤:首先,用温水和无香皂洗净治疗部位的皮肤,然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
确保皮肤表面没有油脂、污垢或其他物质。
2. 泡药水或贴剂:将中药材浸泡在热水中,使其药性溶解到水中,或者使用市售的中药贴剂。
根据医生的指导或说明书的建议,将中药水或贴剂涂抹在治疗部位上。
3. 揉搓按摩:用手指在涂抹了中药水或贴剂的部位上进行轻柔的按摩,以帮助药物更好地渗透皮肤。
4. 盖敷或贴药膜:将中药液涂抹在治疗部位后,可以使用药膜、药布或透明胶带等覆盖在治疗部位上,以避免中药水的挥发和保持药物渗透的效果。
5. 固定和保持:使用绷带或透气的膜纸将药膜或药布固定在治疗部位上,以保持中药的渗透作用。
6. 注意保暖:在进行中药透皮治疗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治疗部位的温暖,可以穿上透气的衣物或使用热敷等方法,加速血液循环和药物吸收。
7. 按时更换:根据医生的指导或说明书的建议,按时更换中药液或贴剂,继续进行透皮治疗。
请注意,中药透皮治疗方法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说明。
不同的中药透皮治疗方法可能会有些许差异,所以请在使用之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389a95d09e31433238689317.png)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药物剂量:1、中药:总量为3-5g.2、西药:小儿为日剂量的1·5-2倍成人为日剂量的3-5倍发热:辩证一: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辩证二:中药处方:焦栀子、桃仁使用方法: 栀子桃仁研为泥,用鸡蛋清调成稠糊状,分别敷于两足涌泉穴,固定。
每天敷贴10小时后取下,5天为1个疗程。
西药处方:氯丙嗪+异丙嗪+维生素B1+尼美舒利颗粒麻疹和病毒性传染病患儿慎用五岁以上小儿发热伴头痛可用:安乃近+黄连+维生素B1穴位选择:大椎或肚脐。
辩证三:1、紫花地丁9,吴茱臾9,虎杖5,胆南星3取2-3,20个小时,贴涌泉,2、人工牛黄30,柴胡20,黄芩10,薄荷10,葛根10,生石膏10,取2-3,75%酒精调和,;贴于神阙穴,20个小时。
辩证四:临证取3克,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量,地塞米松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六小时换一次,热退第二贴12小时换一次;如不退加敷两侧脚心各一贴;如头热甚于身,加大椎一贴。
辩证四:女孩,十四个月,发烧呕吐腹胀三天,T38.2度,大便干燥。
用药 :苍术生姜肉桂白芷用藿香正气水调和,一贴见效退烧,腹不涨了。
中医透皮技术培训基础方 (1)
![中医透皮技术培训基础方 (1)](https://img.taocdn.com/s3/m/27e47ae14afe04a1b071deb3.png)
中药透皮技术培训基本方:一、 腹泻:最佳方案:1、消肿止痛贴+丁香、肉贵、黄莲、良姜,加参苓白术散(腱脾颗粒)。
恶心呕吐加干姜,重加洛派丁胺2-6mg,发烧加布洛芬或安乃近等!(重症可加苯乙哌啶),脐部常规清洁消毒后贴敷,12-24小时/贴,1-2天可治愈(成人结肠炎可用洛派丁胺4-8mg脐部贴敷)。
2、秋季腹泻可以增用潘生丁25-50mg脐部贴敷。
3、肠系淋巴结炎可用:霍香、异烟井、B6、痛加硝笨地平。
不想吃饭加健脾颗粒或参苓白术散,脐部贴敷。
注意事项:24小时内复诊、杜绝患者自行贴敷、脱水需要口服或静脉输液补液、皮肤过敏,纱布裹贴。
二、咳喘 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方法一:消肿止痛贴+沙丁胺醇+麻杏石甘汤和异丙嗪+阿奇霉素+黄芩,有痰再加氨溴索,脐部湿贴。
方法二:消肿止痛贴+舒喘灵和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阿奇霉素有痰再加氨溴索,湿贴脐部。
伴发热,可再加安乃近脐部湿贴。
方法三:氨溴索15mg+氨苄西林5粒+654-2。
2粒,湿贴--天突穴咽炎:大黄+冰片+白花蛇舌草+银翘片,湿贴--天突穴发热:安乃近湿贴肚脐或大椎,发热2~3天加用柴胡三、腮腺炎.扁桃体炎使用消肿止痛贴敷于患处12-24小时/次,冰袋隔药冷敷15-30分/12小时。
大黄、芒硝(散结)、黄芩,单用即可。
扁桃体炎:1.大黄+芒硝+冰片+黄芩,湿贴--肿胀处2.吴茱萸5g+大黄5g+南星3g+黄连3g,醋调,湿贴双足涌泉穴,同时口服清热解毒汤药,如,二花.连翘.栀子.大黄等。
止方还可用于疱疹性咽岬炎。
并发症常规处理。
四、口腔溃疡方法一:消肿止痛贴+黄连粉2g+冰片1g+贴敷双足底涌泉穴,方法二:消肿止痛贴+黄连粉0.5-1g+冰片0.2g贴敷双足底涌泉穴,12-24小时/贴,1-3天治愈。
口服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或知柏地黄丸等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是肾经的首穴。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cfd871f2be23482fb4da4cad.png)
中药透皮技术-儿科部分中药透皮技术即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特定中药贴在人体穴位之上,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作用于人体,从而缓解人体病痛,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稳定的治疗方法。
药物剂量:1、中药:总量为3-5g.2、西药:小儿为日剂量的1·5-2倍成人为日剂量的3-5倍❖发热:辩证一: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辩证二:中药处方:焦栀子、桃仁使用方法: 栀子桃仁研为泥,用鸡蛋清调成稠糊状,分别敷于两足涌泉穴,固定。
每天敷贴10小时后取下,5天为1个疗程。
西药处方:氯丙嗪+异丙嗪+维生素B1+尼美舒利颗粒麻疹和病毒性传染病患儿慎用五岁以上小儿发热伴头痛可用:安乃近+黄连+维生素B1穴位选择:大椎或肚脐。
辩证三:1、紫花地丁9,吴茱臾9,虎杖5,胆南星3取2-3,20个小时,贴涌泉,2、人工牛黄30,柴胡20,黄芩10,薄荷10,葛根10,生石膏10,取2-3,75%酒精调和,;贴于神阙穴,20个小时。
辩证四:临证取3克,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量,地塞米松针适量调糊,敷于脐部。
六小时换一次,热退第二贴12小时换一次;如不退加敷两侧脚心各一贴;如头热甚于身,加大椎一贴。
辩证四:女孩,十四个月,发烧呕吐腹胀三天,T38.2度,大便干燥。
用药:苍术生姜肉桂白芷用藿香正气水调和,一贴见效退烧,腹不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
中药透皮技术的使用方法透皮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方法。
干贴:是用药片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药片上贴于患处,用纱布包扎。
(药针剂)或西药调和后贴于穴位或患处。
中医诊治的理论基础.诊法:望,望精神、面容、形态、舌体、舌苔;
闻:听声音、闻气味;
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科应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切: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寒热辨证,
系八纲辨证(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纲领)的具体内容之一。
八纲辨证的特点在于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整体性、确定性与相关性。
寒热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最基本的两个纲领。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体内阳气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恶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手脚冰凉,精神萎靡不振,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以冷、淡、稀、润、静为特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气亢盛阴液不足时所表现的证候。
发热、恶热喜凉、口渴欲冷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少津,脉数。
以热、赤、稠、燥、动为特征。
一、腹泻A、寒湿型:面色苍白或萎黄、无精打采、嗜睡、不思饮食、口不渴、口唇白或青紫、恶寒、四肢不温、舌苔白、厚腻、腹胀发凉、腹痛喜按、大便稀溏或不成型、伴有泡沫、绿便伴有食物残渣或奶瓣、无腥臭。
治疗:温中散寒、健脾利湿。
用寒泻散3-5g,沙蒿子加溶媒,6542针1支,湿贴于神阙穴,口服益生菌、健脾颗粒(参苓白术颗粒)。
B、湿热型:面红耳赤、精神烦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口唇色
红、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舌苔黄腻、脘腹胀痛、大便量多、味腥臭、便色黄、如蛋花样、严重者出现水样便、脓血便、肛门红肿。
治疗:除热燥湿。
用热泻散3g,沙蒿子加溶媒,苯乙哌啶片2-4片,藿香正气水适量,湿贴于神阙穴。
口服庆大霉素颗粒、洛哌丁胺胶囊,有脱水者补水。
1次见效,1-3次治愈。
C、消化不良性腹泻、生理性腹泻: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
治疗:健脾利湿、温中散寒。
参苓白术散(加减),沙蒿子加溶媒,6542针,湿贴神阙穴。
口服益生菌和参苓白术颗粒(健脾颗粒)。
7天1疗程。
D、小儿秋季腹泻:初期不可直接止泻,如脱水可补液,治疗期间节食,忌口母乳、奶粉、鸡蛋等高蛋白食物,改食面汤等。
治疗:用秋泻散3克加沙蒿子溶媒,潘生丁(利巴韦林或甲青咪呱或庚昔洛韦),发热加苯已呱定,不发热可加654一2,调和湿贴神阙,贴敷时间视年龄大小而定时间,一般6一24小时。
3次治愈。
E、五更泻(俗称慢性肠炎);症状: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
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治疗:取寒泻散5g,6542针2支(苯乙哌啶6片),沙蒿子加溶媒,调和在一起,湿贴神阙穴或关元穴。
配合口服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益生菌(上海仙代)。
泻止后减去西药,7-14天治愈。
二、感冒发热如大便干燥,第一次用大承气3-5g,沙蒿子溶媒调和贴神阙穴。
并配合辩证治疗。
A、感冒发热通用方:用法:感冒散取3-5克,与沙蒿子溶媒一起调和,
风寒可用加姜汁,风热加清开灵针、暑湿加藿香正气水,加安乃近针或氨比针或其他退热药均可,湿贴于神阙穴或大椎穴即可,贴敷时间视年龄大小及皮肤敏感度而定,一般6-12小时。
每日一次。
配合口服药物:风寒感冒口服姜枣祛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风热感冒口服风热感冒颗粒;暑湿感冒口服藿香正气颗粒。
体温不超过38.5℃,不口服退热药。
B、风热感冒发热:退热散3g加人工牛黄1g或紫雪散, 沙蒿子加溶媒,安乃近针或氨比针调和,湿贴神阙穴或大椎穴。
如大便干燥者,用上方贴大椎穴,同时用大承气3-5g,沙蒿子、溶媒,加生理盐水,贴神阙穴。
口服风热感冒颗粒。
三、咳喘A、风寒咳嗽: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咳声低沉无力、流清涕、口唇色淡或青紫、舌尖淡粉、舌苔薄白、舌体胖大、较大孩子舌体边有齿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治疗: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小青龙散(加减)3-5g,沙蒿子加溶媒,加西药利巴韦林(西咪替丁),克咳敏、舒喘灵、异丙嗪针25mg-50mg调和在一起,湿贴神阙、肺腧、膻中或定喘(任选1-2个穴位)。
口服小青龙颗粒。
如伴有以下症状:恶心呕吐、舌苔白厚腻、幼儿流口水、腹胀、腹痛喜按、大便稀溏不成型、用力或放屁时有少量大便、大便多为绿色,常伴有食物残渣或奶瓣。
可用参苓白术散3-5g,沙蒿子加溶媒,加贴神阙穴。
B、风热咳嗽:面部潮红、精神烦躁不安、咳嗽伴随汗出、口渴、喜冷饮、流黄鼻涕、痰色黄、口唇色红、舌尖红、舌苔黄、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