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导论存在主义产生之处的作品
品格教育属于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
品格教育属于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存在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强调个体的存在与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在存在主义的理念下,人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和责任感,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定义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品格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素养的教育方式,与存在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品格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使其在社会中成为有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人。
品格教育强调的是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在品格教育中,学生被视为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和能力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这与存在主义的观点相契合,存在主义认为个体是自由的,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生活和价值。
品格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存在主义强调的是个体的自主性,个体应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决策来构建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品格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品格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品格。
存在主义认为个体的自由选择是伴随着责任的,个体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对社会负责。
品格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中,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品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品格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
这与存在主义的理念是一致的,存在主义认为个体应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创造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品格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正体验到存在主义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
品格教育作为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与存在主义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品格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使其成为有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人。
存在主义哲学读书单
存在主义哲学读书单.txt27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
存在主义哲学读书单存在主义哲学脱胎于苏格拉底、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体系,尤其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形而上学》,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重新解构和阐述,目的是还原因中世纪神学和黑格尔方法论而陷入形式主义的哲学思潮,重建对“人”的存在的研究。
这门哲学大兴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重新解构,海德格尔用字源学的观念对希腊哲学著作进行现代“还原”,并加以阐述,属于哲学的本体论,理解它是一项相当艰深的工作。
本书单纯粹因个人阅读爱好开列,书目并不一定全面,本人对存在主义哲学也抱着学习的目的,不敢妄称领路之谓,希望借此小文和大家交流。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此书乃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学习现代西方哲学而不学此书者,不能也。
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这本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我就不多说了。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4、黑格尔《逻辑学》没有哲学方法就没有办法学习哲学,所以黑格尔的这本书不能不读。
5、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超人理论是划时代的哲学灵感,由此现代哲学开始关注“人”。
6、胡塞尔《精神现象学》海德格尔的老师,最早提出存在主义的先哲。
7、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存在主义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海德格尔在本书中展露了其在古希腊语、拉丁语上面的出众造诣。
8、海德格尔《尼采》对尼采在存在主义哲学层面的重新认识的大部头著作。
9、海德格尔《路标》1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划时代的著作。
11、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通俗版,适合入门级学习者阅读,此书在二战后风靡一时,甚至路上遇到乞丐,都会自称自己是“存在主义者”。
12、萨特《存在与虚无》这本书的价值不用说了。
13、萨特《纯粹理性批判》萨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14、萨特《恶心》出众的小说,形象化诠释了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与教育是存在主义产生之处的作品
存在主义与教育是存在主义产生之处的作品一、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译为生存主义,它起始于欧洲,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
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广泛流行,它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自己得出发点。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他宣扬无神论存在主义。
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在《存在与时间》(1927)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
他提出,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其三是“自由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二、存在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存在主义的先驱尼采早在1872年的《德国教育制度的未来》演讲中就表述了他的天才教育思想。
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
教育不仅要关心如何使人存在于自然界,更要注意如何使人存在于工业社会。
存在主义在教育方面的最大影响,是形成了一个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
20世纪5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尼勒、莫里斯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主张,于是形成存在主义教育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流派。
50年代以后的存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促进学生“自由”地存在,认为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为目标。
存在主义理论认为,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定义自我,虽然外部因素限制着选择的范围,但是生活的主宰最终是我们自己。
存在主义
人在选择的时候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选择不成为自己;
第二种是选择成为自己。
第一种选择显然比较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习
惯伪装自己、遮蔽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扮演别
人所期待的角色,而从来不作真诚的抉择,因为
我们害怕真诚的抉择会让自己与他人发生冲突。
克尔凯郭尔把“存在”的概念从名词 变成动词,凸显出“自由抉择”的内 涵。然而他也认为,尽管在宇宙万物 中,惟有人有资格使用“存在”二字, 却很少人真正去使用。
存在主义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 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个人 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 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 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是一 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 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 的意义出发来揭示个人存在以及个人 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流派。 把孤寂、烦恼、畏惧和绝望,特别是 对死亡的忧虑,等等非理性的心理体 验当做本身存在的基本方式。
最后我再谈一下钱的问题。科学院在馈赠获奖者一笔 巨款的时候,它也同时把某种非常沉重的东西放到了获奖 者的肩上,这个问题使我很为难。或者接受这笔奖金,用 这笔钱去支持我所认为的重要组织或运动,就我来说,我 想到了伦敦的南非种族隔离委员会。 或者因为一般的原则而谢绝这笔奖金,这样我就剥夺 了该运动可能需要的资助。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 问题。显然我拒绝这笔二十五万克朗的奖金是因为我不愿 被机构化,无论在东方或是在西方。然而你们也不能为了 二十五万克朗的奖金而要求我放弃原则,须知这些原则并 不仅仅是你们的,而且也是你们所有的同伴所赞同的。 正是这一点使我无论对奖金的馈赠还是对我不得不作出 的拒绝都感到十分为难。 最后,我谨向瑞典公众表示我的谢意。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课程改革
基于“存在”与“存在者”的课程改革分析 一、原因:
1.随着各国以及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系 统,而在课程改革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不断要求课程改革自身规律的出台。 课程改革有必要实现从“存在者”向“存在”的跃迁。 2.同时,从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角度看,在各层面上对于课程的系统认识,与 对课程改革“存在”的认识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课程理论的认识非常必 要。而各国以往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着钟摆现象、矫枉过正等问题。这些 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教训,为对课程改革自身的认识提出了现实性要求。 二、那什么是“的主要论题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形成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传到法国,并在50—60 年代成为风靡法国的时髦哲学,60 年代又传 播到美国和西方其它国家,成为一种影响颇大的哲学思潮。正是在这个过程 当中,存在主义对教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渗透到教育当中。20 世 纪 50 年代以前,存在主义者就论述过一些教育问题。如尼采做过题为《德 国教育制度的未来》的演讲;犹太哲学家布贝尔写出了其教育代表作《我与 你》以及《品格教育》。他们的这些教育思想经常被后人加以借鉴、发挥。 从 50 年代开始,随着存在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领域的扩 大,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扩大了。当时,存在主义者对 20 世纪以来流行的教 育哲学思潮极为不满,认为它们都把人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这加剧了处于 工业社会中的人失去个体真实存在的危险。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应关注如 何使人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社会,应强调真实的、人道的个人存在。60 年代 中期开始,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直接运用于教育研究,并出现了一系列重 要的著述。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将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结合 起来研究教育的趋势。
适合初中生看的存在主义哲学
适合初中生看的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对初中生来说可能会有些难以理解,但以下几个人物和作品可以作为入门,引导他们了解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
1. 卡缪《异乡人》:讲述主人公梅尔索的生命观念和自我价值的追寻,展示了存在主义者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
2. 萨特《蒙田之旅》: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与内心发生的冲突,表现出对意义、责任、自由、选择等问题的探讨。
3. 奥古斯丁《忏悔录》:是早期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对于对存在意义的探讨,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4.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阐述了尼采关于超人和道德的概念,提出了道德评价和人性解构的重要命题。
以上是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存在主义哲学入门读物,同时,初中生可以参加一些在线哲学课程或者参加哲学讨论,深入探讨和理解存在主义哲学。
第七章__存在主义-
■ 人与世界的对抗中产生了 荒诞,由于人的理智化、 规律化的生活掩盖了存在 的荒诞性。
■ 解决荒诞,有神论的存在 主义着提出的途径是宗教 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 义者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 自己挣的生命的意义,创 造自己的价值。
■ 卡缪的小说《西西弗斯的 神话》
三、自由和选择
■ 实在是人的自我选择 ■ 真理是个人的选择 ■ 价值存在于选择之中 ■ 责任
■ 对科学和科学所取得的成就持批判的态度。 科学的客观性使现代社会抛弃了基督教的 信仰,人们迷恋客观性,这导致他们以团 体为中心,以及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日益丧 失。
■ 主观性即真理。
克尔凯郭尔对人生划分的三个阶段
■ 美学阶段:生活充满了各种混乱、腐化堕落、厚颜 无耻等行径,人最先体验到的是绝望的情绪,人饱 尝一切,又厌倦一切,受到情绪的控制。
第四节 评论
■ 存在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哲学思潮 ■ 从根本上讲,人是被决定的,还是能够自
■ 1883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南部奥登堡, 是家中三个孩子的长兄,因自幼体弱多 病,青少年时期罹患心脏病及支气管扩 张症,一生未能治愈。
■ 1909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 , 1916年任该校心理系教授,1921年受 聘为哲学教授,1948年受聘为巴塞尔 大学哲学教授。教育哲学代表作品 《什么是教育》。
“引申”出来的。
第一节 历史的发展
■ 一、存在主义的先驱者 ■ 二、存在主义在德国的产生 ■ 三、存在主义在法国的发展 ■ 四、5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的传播及其对教
育的影响
一、存在主义的先驱者:丹麦哲学 家克尔凯郭尔(1813—1855)
■ 中心思想:人如何实现自己的存在,即人 如何成为他自己的问题。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过程观
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法
课程设置
反对永恒不变
师生关系
“对话”(dialogue)
个别化教育 创造性活动
的知识体系,反 或“交流” 对学科课程 (communion)
力主活动课程,
而 重视人文学科, 不是“我与它” 强调在课程选择 (师生之间要有信任 , 中兴趣是唯一的 要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的 冲突 ,教师的作用, 标准 德标准
教育过程观
教育本质观
对于教育的本质,他们认为着眼点应该是人。 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 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 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 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 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 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能够通过其特有的方式与影响, 培养儿童的个性与创造性。在教育与教育 管理中,要倡导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与 认识,对家庭教育因素进行全面的建设, 如家庭的文化、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关 系、家庭教育期望等,以此来提高家庭教 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课程设置
1.教育强调应根据学习者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围 绕诸多离散的学科集合来组织课程,尤为倚重教 育过程的生活化。 2. 尊重学生的兴趣就是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创 造力,游戏、绘画、艺术等都具有很大的教育价 值。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述评
主讲人:覃 薇
前言
存在主义哲学是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 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19C,丹麦萌芽(克尔凯郭尔) 20C,20年代,德国产生(海德格尔,雅斯贝
尔斯) 40年代,法国流传(法国萨特、奥地利 布贝尔 )
50年代,世界广泛传播。 60年代末,衰落
052存在主义-萨特
知识分子, 因对飘零生活感到厌倦而返回故里 , 来到布维勒城, 住在一个旅馆里。他着手撰 写18世纪法国阴谋家德·洛勒旁侯爵传记。但 没过几天, 他就觉得一切都令人恶心, 因而离 开该城前往巴黎。。
■ 描写人在面对世界时产生的荒诞感。
■ 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 至50-60年代, ■ 它成为全欧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 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戈尔的宗教神 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 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 提出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存在先于本质”,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 ,后来才规定他自己。。
■ 萨特认为, 人在事物面前, 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 “自由选择”, 就等于丢 掉了个性, 失去“自我”, 不是真正的存在。
■ “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 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让·保罗·萨特
■ 1905年出生于巴黎资产阶级家庭, 幼年父亲去 世, 母亲带他寄居在外祖父家。
■ 19 岁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系学习, 毕 业后在中学教哲学, 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 第三, 若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 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自由选择
■ 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但要改变自己的本质需要选择善、选择积极的目标, 只有这样的自由选择才是有意义的。
■ 若选择恶、选择消极则会堕入万劫不复之地。 ■ 无论何种选择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 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 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 海德格尔认为,迄今为止的西方史上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技术世界和艺 术世界。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e)
存在主义
· L’ être et le néant 一书提出存在主义三 原则:存在先于本质;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 是痛苦的;人首先存 在着,然后才能规定 自己。
《自由之路》三部曲(1945-49)
• 第一部《不惑之年》,写1938年西班牙内战, 法国人普遍的冷漠态度。马蒂厄并非不同情西 班牙人民的解放战争,但下不了决心去介入。 《缓期执行》以慕尼黑会议为背景,描写战争 阴云笼罩下法国各地区、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动 态。《痛心疾首》,法国溃败。马蒂厄认识到 自己对战败并非无责任。他一直生活在个人小 天地里,从未想到应对社会尽一份责任。于是
萨特
萨特和波伏瓦
加缪
加缪
萨特的戏剧
• 《苍蝇》(1943)通过主人公俄瑞斯特斯毅然 决然的复仇行动,召唤人们摆脱消极悲观的绝 望情绪,奋起与法西斯的统治作斗争;《恭顺 的妓女》(1946)描写妓女丽瑟在种族主义社 会偏见的压力下,屈服于白人统治者的威胁利 诱,放弃了良知的选择,为维护达官贵人的利 益作了诬陷黑人的假证,从而不仅丧失了意志 自由,身子也失去了人身自由。1944年5月首 演的《隔离审讯》对萨特的自由观做了最清晰 地说明。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e)
存在主义首先在基尔凯廓尔的 《忧郁观念》一书里被提到,
称“基督教存在主义”。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无神论存在 主义诞生,代表人物是萨特和
加缪。
存在主义
■ Jean-Paul SATRE(1905-1980)哲 学的基本命题是: “存在”即“自我”。 反过来,他人即地狱 (L’enfer,c’est les autres)。
存在主义哲学
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形而上学导论》(1953)《艺术作品的起源》(1950)《诗人何为》(1950)《林中路》(1950《关于人道主义的一封信》(1950)《尼采》(1961)《诗、语言、思》(1971)等。
1889-1976海德格尔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海德格尔为何关注存在问题海德格尔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对海德格尔的启示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分歧有根的本体论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由于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它以把握存在者的方式把握存在,致使存在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因此,传统哲学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应该由对存在者的研究返回到存在本身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存在的意义问题。
因此,通过阐明存在的意义,使哲学成为“有根的本体论”。
1、此在与存在密切相关存在=Sein此在=Dasein =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2、此在的性质(1)此在的“本质”是生存即“去存在”此在没有任何现成的本质,他的存在表现为一个过程,他的本质就由他的存在过程所决定。
(2)此在的“向来我属性”此在具有个体的和“我的”性质,而不具有普遍的和“类的”性质。
3、此在的优先地位第一,此在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
它不是现成已有的、实体性意义的存在,而只是一种显现、一种可能性。
第二,此在在本体论上的优先地位。
此在不仅能追问自己的存在,领会自身的存在,并且能对一切其他存在者的存在进行领会。
(一)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在世“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此在与世界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此在与世界乊间并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初的世界是主客未分的。
此在与其世界不可分割,二者同时出现,同时在此。
此在的在世意味着它与其世界处于一种浑然一体的关系乊中。
此在与世界不是空间关系。
此在的在世结构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处于某种空间关系乊中的先决条件。
存在主义
实在
• 萨特认为,没有人的意识,人以外的事物就是一 片混沌,一种巨大的虚无。 • 海德格尔指出,没有人的存在,外界事物没有一 项是存在的。 • 雅斯贝尔斯相信,离开人的存在,一切事物便会 失去统一性,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
真理
• 实在与真理相关。人们与实在发生关系,其目 的是获取真理,明确存在是什么。探寻真理的 途径是选择和行动。选择规定着人们相信什么 ,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自我这一存在,回答“我 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存在主义相信,真理是 主观的,无论何种知识或真理,无论通过什么 方法获取这种知识或真理,最终都必须通过个 人的选择判断。
本质
• 人的本质是存在着的人通过自身的露面、出场、选择 、活动呈现的结果。 • 存在先于本质。 • “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 如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 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有在后来人要变成 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 所以说,世间本无人类本质,因为世界并无设定人类 本质的上帝。人,不仅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 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
课程与教学内容
• 1.理想的教材
• 活动性课程 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与活动的依据 学生 在分组和个人单独活动中完全有完全自由 课程即以及时的 需要为根据 承认个人在经验上的差异
• 2.重视人文学科
• 他们极为重视人文学科,认为历史。文学、艺术和宗教比其 他学科更嫩揭示人的本性和世界的冲突,对整个人生发生影 响。
存在的特性
• 存在主义相信,人是偶然地和无缘无故地被抛到世界 上来的。因此,存在的基本特性就是偶然性。 • 与偶然性相应,存在还具有荒诞性。荒诞性是指人们 无法给定存在的理由,从而给存在蒙上无法预订。无 法说明和无法解释的印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 理解存在的荒诞,主要原因是人们受到了理性的欺骗 ,迷信规律和自身的理智。事实上,荒诞每时每刻始 终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
存在主义
2 、存在主义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资 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和揭露。
3、 萨特认为人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对全人类负责。在世界道德水平下降,逃避责 任、推卸 责任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时期具有 积极意义。
(二) 错误
1 、唯心主义--------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
2、存在先于本质,一方面抬高了人的地位, 但它否定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把 存在和本质割裂开来;从政治上看,存在 先于本质既是宣扬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人 生观,又是为资本主义制度、为其社会不 平等作辩护的理论。
第二幕。写的仍是那个时间,还是那个老地方,只不过在 原来已有的那棵枯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 又走到一起了,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 什么? 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他们模模 糊糊回忆昨晚的事。昨晚谈得很多,今晚似乎无话可说,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但无名的恐惧使他们无法保持沉 默,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 想”、“可以不听”。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 仆再次出场。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戈 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 来。两位老流浪汉玩了一通上吊的把戏后,决定离去, 明天再来。
加缪的作品
小说:《局外人》(1942)、《鼠疫》(1947)、 《堕落》(1956),《放逐与王囚》(1957)
戏剧:《误会》(1944)、《卡里左拉》(1945)、
《围城》(1948)、《正义者》(1949)
哲学:《西西弗斯的神话》(1942)
《反叛者》(1951)
《西西弗斯的神话》
西西弗的故事取自希腊神 话:柯林斯国王西西弗死后 获准重返人间去办一件差事, 但是他看见人间的水、阳光、 大海,就再也不愿回到黑暗 的地狱,触怒了众神,神决 定对他予以严厉惩罚:把一 块巨石推上山顶,石头因自 身的重量又从山顶滚落下来, 屡推屡落,反复而至于无穷。 神认为这种既无用又无望的 劳动是最可怕的惩罚。
存在主义教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中最大的一个流派,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德国40年代流行于法国50年代起传播于世界。
存在主义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出点,关注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最早只是一种对教育问题的设想
,还谈不上系统的理论。
1939年,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贝尔发表一篇
《品格教育》演说词,从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出发论述了教育如何促使人性自我完成的问题,这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哲学家莫里斯等人将存在主义引入教育领域,逐渐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
第 6 章 存 在 主 义 教育
1.海德格尔
• 海德格尔是当代最重要的存在主义者 之一。他以存在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出发 点。他认为,过去的哲学研究专注于“存 在者”,而忽略了“存在”,而存在乃是 任何一个存在者在具有任何内容的时候都 必然已经具有的性质,没有存在,就不可 能有存在者。
• 然而,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追溯到 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必须在具有任何 内容之前就已经明确他的存在。在海德格 尔看来,只有个人才是这种存在物。
第 6 章 存 在 主 义 教育哲学
•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带有国际性 的一个重要派别,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 思潮的典型代表。它反映了西方社会进入 20世纪以来所面临的深刻社会危机,也是 19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现代西方非理性主 义哲学思潮与现代社会文化的结合。
• 存在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形成于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盛行于法国, 以后又流传到其他国家,对20世纪很多国 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50年代以后存在主义的 传播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 二战结束以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不仅迅 速传播到了美国及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 而且其影响也扩大到了文学、艺术、教育、 社会学、宗教等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
• 尽管一些存在主义者都对教育问题发表过 自己的见解,也有一些关于教育问题的著 作,(如犹太哲学家布贝尔1923年的《我与 你》、1939年的《品格教育》,雅斯贝尔 斯1946年的《大学的观念》,等都是存在 主义教育的方面的著作),但是存在主义哲学 思潮影响到教育哲学则主要是20世纪50年 代以后的事情。
第一节 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一、存在主义在德国的产生: •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 其标志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于1927年出 版的《存在与时间》一书。 • 存在主义之所以出现在德国,德国当时的 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
品格教育属于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
品格教育属于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指的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所著的重要著作。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在这个时期,品格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崭露头角。
品格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特点和社会价值观,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品格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在存在主义产生之初,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传统道德教育注重规则和规范,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选择。
而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品格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开始兴起。
品格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同时,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良知做出正确的决策。
品格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品格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更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思考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这种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培养,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品格教育中的影响。
在品格教育中,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和承担者,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品格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加负责任地行动。
在品格教育中,存在主义还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尊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品格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为之努力奋斗。
同时,品格教育也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独特性,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在品格教育中,存在主义还强调了个体的存在感和意义。
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意义和存在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为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存在主义 主要著作
存在主义主要著作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思潮的一种,主要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存在主义的主要著作包括以下几部:
1.《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代表作,于1943年出版。
这部著作探讨了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问题,强调人的自我决定和责任。
2.《疯狂与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代表作之一,于1961年出版。
福柯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现代社会对疯狂的定义以及对疯狂者的治理方式,反映了存在主义对社会和权力的批判。
3.《绝对的自由》(Absolute Freedom)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代表作之一,尼采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强调个体的超越和自我创造。
4.《局外人》(The Outsider)是法国作家艾伯特·加缪
(Albert Camus)的代表作之一,于1942年出版。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梅尔桑的视角,探讨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对世界的态度,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以上是存在主义的一些主要著作,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存在、自由意志、责任和社会等议题,对20世纪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品格教育属于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
品格教育属于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以品格教育属于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为标题品格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早在存在主义产生之初就已经开始形成。
在这个以物质至上的时代,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品格教育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需要了解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存在的缔造者。
在这个意义上,品格教育与存在主义的思想相契合。
品格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主动地去追求真理和价值。
品格教育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不可忽视。
当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的品格教育不足。
品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从而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只有通过品格教育,我们才能让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并且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
品格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做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品格。
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
同时,学校也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品格教育的融入各个学科,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
家庭也是品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孩子品格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品格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只有通过品格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品格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每个人的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社会建设中。
品格教育作为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哲学导论存在主义产生之处的作品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教育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部与教育哲学导论中存在主义产生之处相关的作品:
1. 西奥多·阿多诺的《教育的福音》:阿多诺以对话的方式,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于孩子们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的作用。
他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的培养,这与存在主义的观点相契合。
2. 罗尔·让森的《自由人的教育》:让森以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为核心,探讨了教育的、个体发展的和社会的关系。
他关注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并提倡个体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与存在主义的观点相呼应。
3. 保罗·戴维斯的《教育哲学导论》:戴维斯在书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不同教育哲学思潮。
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人文价值和对个体独立性的重视,对人的存在和自由选择有着深入的思考,与存在主义的思想相关。
以上提及的作品中,存在主义的观点对教育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提倡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感的培养,倡导人的存在和自由意志的发展。
但需要注意,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主义观点仍然需要与其他理论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考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