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育及其评价
德国近代、现代教育发展对比
1、国民教育的作用于目的
培养国民素质;培养全新的完人
2、国民教育的途径
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学者;大众;反对死记硬背
3第斯多惠
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1、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天性/资、教育、自由自主
2、教育的目的
与人类的目的一致(宗教的观点—相信上帝;哲学的观点---理性、真理;教育的观点---完善教育)
得出的最终目的:自我完善
3、教学论
(1)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前者:智力发展
后者:传授知识
(2)教学原则
自然;文化;连续性与彻底性;直观教学
4、论教师
尊师重教;教师的要求3
4赫尔巴特
1、教育理论基础
伦理学(5德: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心理学(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研究;统觉、兴趣、注意)
2、初等:为纳粹服务
3、中等:年限缩短(9变8);招生、在校人数减少
4、高等:削减人数(犹太人和女生)
(三)《总纲计划》及其修订
1、初等:4年基础学校教育+2年促进教育
2、中等:设3种学校(主要、实科、高级)
3、《汉堡协定》:9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教育
(四)《高等学校总纲法》
1、《教育结构计划》:把学前教育纳入学校系统
2、道德教育理论
道德教育最重要
(1)教育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学原则
含义;如何做到(养成德行;“多方面的兴趣”)
(3)道德教育
训育—美德、“儿童管理”—防止恶行
训育阶段:判断、热情、决定、自制;方法:限制;赞许;责备;惩罚;生活制度
儿童管理方法:威胁;监督;惩罚;活动
变态心理学———绪论与第一章、第二章的只是要点
第一章绪论本章将回答的问题1、变态心理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元素在判定变态心理中的作用?2、什么是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在判定心理障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人类认识变态心理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有关变态心理的观点有何特点?4、变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何?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如何判断心理障碍?——基本元素 1.痛苦:自己家人 2.适应不良:健康:3.不合理:无法理解、荒谬怪异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冲动是魔鬼安嘉和5.少见的和非传统性6.旁观者不适:让人不舒服7.违背标准心理咨询师考试标准:一、常识性区分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区分1、偏离统计常模 2、对某一习俗偏离 3、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无缘无故杀人)4、古怪无效的观念行为5、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三、标准化区分 1、医学标准生理变化为基础 2、统计学标准:测量偏离正常 3、内省标准:病人内省观察者内省4、社会适应标准病与非病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2、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相对稳定性原则一、心理障碍及其相关概念心理障碍的定义心里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判定心理障碍的几点建议 1.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 2.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 3.注意判断者的不同4.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
2、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3、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任务:理论任务(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与实践任务(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一、史前社会代表人物巫师和祭司心理障碍产生原因人类的身体和心灵都是外在善恶两种势力的战场,如果邪恶的灵魂获得了胜利,它就会像寄生虫一样占据了人的身体,并控制着人的行为,使患者常常表现出疯狂的行为。
现代西方教育思潮类型及其特征
六、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理 论,20世纪中期流行于美国和西欧各国。
存在主义教育理论要点
1
2 3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
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
4
5
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 长”
2
3
教育的最重要功能是尽可能高水平的保持共同的文化,因 而,“包括这些要素在内的一个各门特殊学校学科教学计 划应当是民主教育制度的核心”
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1
蕴藏在儿童身上的智力和道德力量的资源不应该被浪费,这 是学校教育的真正的根本利益所在
2
学校要“提高智力标准”,注重思维力的严格训练
希望通过教育建立“世界民主制 度”,以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和谐 的人类秩序
改造社会
布拉梅尔德“应把教育视为一种 手段,来促进一个新呈现出来遍 及全世界的民主文化”
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强调教育应有一个清楚明白而又切 合实际的社会目的 社会一致指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间 的合作关系,口头,行动上的一致 如果人们能培养起“社会一致”的 精神,就能实现未来的“理想社会”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要点
与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尖锐对立
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与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尖锐对立
巴格莱批评进步教育的理论缺陷,如 职责进步教育完全取消了学业成绩的 严格标准,造成学习成绩低劣等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2016年考研教育学基础综合各高校真题(汇总版)
浙江大学教育学基础720一、选择题1、孟禄是哪个教育学派代表2、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是谁3、教育无目的论谁提出4、掌握学习法谁提出5、不愤不启,愤什么意思6、定县实验谁实行的7、最早的幼儿园谁开办的考了很多人名,无论是教育史还是教育学还是学习心理学。
二、辨析1、课程改革,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意味着比学科课程更加重要2、骑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统治管理的大臣3、教育研究方法没有好坏之分三、简答1、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2、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的基本观点3、道德体谅模式基本观点4、韦纳归因理论5、教育研究中,文献综述里,个人观点与研究者观点不一致,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四、论述1、一段材料,涂尔干关于教育目的的评论。
问社会改造主义教育基本观点,如何评价。
2、1922新学制新在哪,评价。
3、学习风格是哪种,沉思型,冲动型。
如何更好地发挥。
学习风格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风格的教育含义。
4、行动研究的步骤,举例分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基础658一、名词解释6个1、教学2、学校教育制度3、产婆术4、学习策略二、简答,4个,一个15分。
1、课程理论2、我国教育目的3、课堂纪律管理策略三、分析,3个,一个30分。
1、观察学习过程并举例2、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及评价方式四、论述,2个,一个45分1、中学教育2、素质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综合628一、20题单选(每题两分)二、判断1、儿童的身心发展决定教育的方向2、正强化就是奖励,负强化就是惩罚3、骑士教育是一种培养骑师的学校教育4、信度是多次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三、简答(每题十五分)1、简述当代教育制度改革方向2、美国公立学校特点3、书院的教育教学特点4、定量研究报告的内容四、论述(每题二十分)1、谈谈你对教育回归生活的认识2、蔡元培北大改革措施3、品德培养与改进的条件4、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五、材料(30分)老师在课堂上讲三打白骨精这课,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有一些对话的内容记不全了,学生三认为白骨精有机智,坚持等品质。
中国教育史真题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之中外教育史历年真题(96-05)中国教育史 1996年一、简释下列各词(每题4分)1、有教无类2、三纲领八条目3、鸿都门学4、四书五经5、朱子读书法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7、同文馆8、癸卯学制9、杨贤江10、陕北公学二、回答下列各题(第一、四题必答;第二三题中选答一题;第五六题中选答一题;每人共答四题,每题15分)1、试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及其意义。
2、简述隋唐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和对教育的影响。
3、简评宋代三次兴学及其意义。
4、简述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5、试述严复在教育的作用及学习西方方面的主张,你有何评价。
6、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你有何评价。
1997年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孔子的“求放心”2、荀子的“化性起伪”3、教学相长4、九品中正制5、苏湖教学法6、洪仁玕7、京师大学堂8、康有为的“废八股”“变科举”的主张9、中华基督教教育会10、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二、问答题(第一三题各15分,第二四题各20分,共70分)1、谈秦皇汉武文教政策指导思想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2、朱熹是怎样用理学观点阐述教育作用的3、试述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理论并加以评价4、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地位1998年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1、六艺2、稷下学宫4、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5、《三字经》《千字文》6、 1872年幼童留学美国7、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8、京师大学堂9、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10、抗大的教育方针二、问答题,(从1、2、3题中选答2题,从4、5、6题中选答2题;共答4题,每题15分,共60分)1、从对人性论的不同观点,比较孟子、荀子的教育主张2、简述唐代中央官学制度的构成,并分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明末清初启蒙教育思想有何共同特点?试举例加以阐明4、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并加以评价5、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并予以评价6、评述杨贤江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1999 年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指出下列各书的作者《春秋繁露》、《论衡》、《师说》、《四书章句集注》、《明夷待访录》、《变法通议》2、在先秦诸多私学中,被称为“显学”的两家分别是和3、中国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4、北宋六大著名书院分别是:、、、、、5、中国近代最早颁布的两个学制分别是:、6、京师同文馆始建于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始建于年。
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专题1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评价: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至于对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代表:John.Dewey杜威W.H.Kilpatrick克伯屈课程目的——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课程内容——把学生直接参与其中的生活活动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
课程组织——只要把教材引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就是最好的设计。
基本特征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时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美国杜威:儿童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编制课程要解决四个主要问题。
特点:谁受教育;学习什么;为什么需要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在怎样的环境中引起学习;需要怎样的控制。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法国卢梭:教育既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成熟的阶段,又要适应众多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
代表: C.R.Rogers(罗杰斯) A.Maslow马斯洛目的——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自我的实现,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为基本目标内容——以学生的需要和情意为基础设置的三类并行课程(学术性、人际关系及自我实现课程),来促进学生认知学习与情意学习的统一;组织——整合。
第三讲 存在主义
(五)人的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
3、畏是此在的基本情绪 处于畏中的此在,因恐惧茫然失据的自由选择所 带来的‚不在家状态‛,选择逃避这种状态而放 弃本真的存在,就倾向于沉沦。畏是沉沦和异化 的根源。 只要此在在世,畏永远会逼着它。即使逃避到日 常生活中去也是如此。
(五)人的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
(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存在本身研究为核 心的本体论问题。真正的哲学是存在哲学。 既反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 也放对实证主义哲学全部拒斥本体论。 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在于,以 存在者的研究混淆和代替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
(二)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四)此在及其在世
在世(在世界之中存在)是此在的基本结构。此 在的在世意味着它与世界处于一种浑然一体的关 系中。 客观世界并不是始源世界。哲学谈论的世界只能 是作为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世界。 离开主体的世界是不能确证的,离开世界的主体 更是不可能存在的。
(四)此在及其在世
烦--在世的存在状态 作为此在的人的存在是处于敞开状态,即人的全部存在 是界限内在存在,也就是人与其世界的关系的整体中的 存在,这种敞开状态就是烦,‚烦与此在是一而二而而 一的‛。 烦有两种,即烦心(或烦忙)和烦神(或麻烦)。烦心 指此在与他物(与使用的用具)发生关系的状态。用具 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就是上手性即处于此在的手头,也就 是使用用具的活动。而用具总要指向用具所由以构成的 东西。如鞋子-鞋皮-动物-自然界--。
(五)人的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
人的筹划和选择既可以成为本真的存在,也可以 失去本身成为非本真的存在。 2、人的沉沦和异化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此在当做与其他存在者类 似的存在者,从而失去自己独特的个性,受到其 他存在者(自然环境)和他人(社会环境)的约 束,甚至被后者所吞没,此在就成了非本真的存 在。
中外教育史典型题详解~4337B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P121:1、“长善救失”2、”性相近也、习栩远也”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咬4、辟雍P135:5、不愤不启6、率性发展7、“化性起伪”8、有教无类9、痒序10、化性起伪说P14:11、“六艺”12、稷下学宫13、教学相长14、浩然之气15、《大学》P15:16、学记17、儒家P16:18、儒家八派19、孔孟20、劝学21、思孟学派二、简答题P17:1、简述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哪一本著作?如何理解含义?P18:3、《学记》是怎样论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4、判断:《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P19:5、判断:《大学》《中庸》《学记》《乐经》均为我国战国后期重要的教育论著。
6、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P20:7、请给《学记》中的一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并以成白话文。
8、儒家经典《五经》,《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唐代隶属于国子监的中央六学分别指什么?P21:9、《大学》在教育史上有什么意义?10、简述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P22:11、儒家和道家教育观比较。
P23:12、荀子的人性论及其教育观简析。
13、“四书”指哪四种书。
P24:14、孔子教学的六种教材是什么?15、战国时期有哪4大私学派别、16、简述《学记》“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P25:17、简述《孟子》的教育思想。
P26:18、《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何含义?三、论述题P27:1、试析《学记》的教育思想。
P28:2、请评述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
P29:3、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P31:4、先秦私学的兴起及其历史背景、特征。
P32:5、荀况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价值何在?P34:6、述评孔子的教育思想。
P36:7、论孔子的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P37:8、比较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及详解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真题及答案及详解[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教育学流派、代表人物、核心价值观对应正确的是()。
A.实验教育学——狄尔泰——分析与批判B.马克思主义(江南博哥)教育学——杨贤江——实验与观察C.文化教育学——布雷岑卡——理解与唤醒D.批判教育学——弗莱雷——批判解放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A项,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为梅伊曼;狄尔泰为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B项,“实验与观察”应为实验教育学的核心价值观;C项,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为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单选题]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大学》)“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下列四项与上述各句中“教”字含义相同的是()。
A.反求诸己B.养子使作善C.以身垂范D.上施下效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教,形声字。
商代甲骨文作从攴,爻声。
形旁攴为手持器械施教形,表义,声旁爻像器物交织形,表音。
《说文解字》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
”题干中,各句的“教”都为其本义,即“教育,指导”。
ACD三项,“反求诸己”意为反省自己的过失,加以改正;“以身垂范”意为以自己的实际行为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上施下效”意为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学。
三者都体现了“教”字的本义。
B项,育,本义为生养。
《说文解字》载:“育,养子使作善也。
”意为培养后代让其多做好事。
[单选题]3.下列选项中,可以说明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起制约作用的是()。
A.乡村学校规模日益缩小,而城市学校范围不断扩大B.新冠疫情促使世界各地的学校纷纷采取混合式教学C.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良性互助D.学业竞争中学生关系日益紧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BCD三项,都没有涉及“社会发展”问题,更没有体现“制约作用”。
A项,“乡村学校规模日益缩小,而城市学校范围不断扩大”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客观现象,涉及“社会发展”问题,同时,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加剧,正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起制约作用的表现。
2010-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
2010-2022年安徽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安徽师范大学 2010 年 333 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1.实验教育学2.学校教育3.媒介素养4.教育目的5.教学策略6.非正式群体二、简答题1.现代型学校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当代学生观的更新体现在哪些方面?3.简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4.如何创建富有生命气息的班级文化?5.如何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促进作用?6.新型教师的基础性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教育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
2.试述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更新的基本走向。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学评价改革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案例中的"无人监考"活动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其育人效果。
安徽师范大学 2011年 333 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1.《大教学论》2.高等教育大众化3.癸卯学制4.个人本位制5.义务教育二、简答题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3.试比较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4.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
三、分析论述题1.论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2.评述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理论。
3.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4.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对教学实际的作用。
安徽师范大学 2012 年 333 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教育2.教育目的3.学校教育制度4.教学组织形式5.道尔顿制6.学习策略二、简答题1.简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2.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如何严格要求与关心学生相结合?3.当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4.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与目的的基本观点是什么?5.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是什么?6.简述终身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是?三、论述题1.联系社会实际论述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以及在当代的意义。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学概论重点一、教育重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观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当今大学发展的启示研究缘由:1.“如果今年国家通过立法把三陪作为合法职业,那么明年一定会有高校开展三陪学科”,结合当前大学教育的现状,产生一些思考。
2.读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在《什么是教育》的最后两章,雅斯贝尔斯专门论述了他的大学观。
一、简介雅斯贝尔斯及其主要教育观点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
百度百科中对他的描述是,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自我分析以及自我考察等问题。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十分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而作为教育家的雅斯贝尔斯,教育观点基本直接反应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思想,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个关键词“生存、自由、超越”。
他认为人是作为自由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生是人这个存在对人的完满生存状态的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使命就是不断超越,从而达到与上帝合二为一的目的和结果。
所以说,从雅斯贝尔斯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度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应该属于人本主义,充满着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人文关怀。
在《什么是教育》中,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因此他强调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在这种教育观念下,雅斯贝尔斯就十分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主张苏格拉底式的教育,通过探索、陶冶和交往的方式,唤醒人的内在精神。
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观通过对雅斯贝尔斯主要教育观点的介绍,我们不难窥探出他的大学教育观念亦是富含人文关怀的。
他认为,“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下面我就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具体来介绍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观。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是教育观念的本质体现,与他的人本教育理念相一致,雅斯贝尔斯反对大学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认为这种只进行“职业训练”的教育是将人训练成生产线上的工具的活动,既没有科学思考方式训练,也没有精神生活得培养,根本不能称之为教育。
知到网课答案教育学
知到网课答案教育学一填空题(每空分值为1分,共25个小题)1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2实用主义教育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杜威)3著名的教育史家孟禄是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4教育的生物起源说道的代表人物就是(利托而诺)5(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是典型的教育目的上的个人本位论6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典型的教育目的上的(社会)本位论7在我国学校制度发展史上,我国颁布的最早的两个学制是(壬寅)和癸卯学制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宣言就是《世界全民教育宣言》9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10学生一方面有著(向师性)的特征,同时也存有腰师性的特征。
12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其(《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率先提出了课程的概念。
13按课程对学生自学的建议分割,可以把课程分成课外与(必修课)。
14就当前课程评价的趋势而论,(“目标取向评价”)正在被“主体取向评价”和“过程取向评价”所超越。
15在教学方法分类中,模拟法与(参观法)就是以轻易认知居多的教学方法。
16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17美国的(帕克赫斯特)于年正式宣布施实了一种代莱教学非政府形式道尔顿制18特朗普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发明者是美国的教育学教授(特朗普)20第一个把教育学做为一门学科在大学正式宣布讲授的就是(康德)21(杜崴)的代表性教育著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22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就是(产婆之术或者问答法)23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论24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实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小的学制就是(年学制或者任戌学制或者六三三学制)25人的(真正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二名词解释 (每题3分后,共33小题)1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所指的就是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也就存有。
教育就是永恒的社会历史范畴。
永恒并不意味著维持不变,它所指的就是教育做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现象的永恒,不是指教育内容和教育范畴的维持不变。
《学校教育学》第三章 课程理论与课程设计
第一节课程和课程理论施良方: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④课程是学习经验⑤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⑥课程是社会改造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氛围的影响。
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对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的非制度层面;不仅包含有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对学生各种课内外的活动做出明确的安排,不断地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中。
2、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3、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课程理论概述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从而为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后,查特斯1923年出版的《课程编制》一书,特别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由此确立起了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课程理论是研究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改革的理论。
课程设计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系统的结构、地位、相互联系、自我更新等问题;课程编制理论:包括研究课程编制的各种模式,如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课程改革理论:包括研究革新的要点,交流革新的意见,用教育学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确切性,衡量对个人实践的影响,检验适应地方及学校情况的程度等。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201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开课学期:第3学期学时:36 学分:2教学目的: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共有八个部分,导言主要简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第三章人生与教育、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六章自由与教育和第七章民主与教育第八章现代教育哲学流派评析。
导言哲学与教育(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对“哲学是否为一门高深的学问”的形成正确地认识,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要求:了解哲学研究和哲学学习的性质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哲学是什么一、通常的理解二、具体的涵义第二节哲学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一、哲学研究的范围二、哲学研究的方法第三节教育与哲学的关系一、杜威的观点二、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哲学家和外国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正确地理解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21世纪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等特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
能够运用教育哲学的理念对教育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概念一、西方学者的的见解二、我国学者的主张第二节教育哲学的学科性质一、教育哲学的学科属性二、普通哲学与教育哲学三、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一、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二、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哲学发展史(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放前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和解放后我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以及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品格教育属于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
品格教育属于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存在主义产生之初的作品,指的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所著的重要著作。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哲学流派,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在这个时期,品格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崭露头角。
品格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特点和社会价值观,使其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品格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在存在主义产生之初,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传统道德教育注重规则和规范,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选择。
而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品格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开始兴起。
品格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同时,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良知做出正确的决策。
品格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品格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更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思考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这种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培养,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在品格教育中的影响。
在品格教育中,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和承担者,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品格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加负责任地行动。
在品格教育中,存在主义还强调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尊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品格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为之努力奋斗。
同时,品格教育也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独特性,不侵犯他人的权益。
在品格教育中,存在主义还强调了个体的存在感和意义。
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意义和存在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为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教育及其评价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在50—60 年代成为风靡法国的时髦哲学,60 年代又传播到美国和西方其它国家,成为一种影响颇大的哲学思潮。
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存在主义对教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断渗透到教育当中。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存在主义者就论述过一些教育问题。
如尼采做过题为《德国教育制度的未来》的演讲;犹太哲学家布贝尔写出了其教育代表作《我与你》以及《品格教育》。
他们的这些教育思想经常被后人加以借鉴、发挥。
从50 年代开始,随着存在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及其影响领域的扩大,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扩大了。
当时,存在主义者对20 世纪以来流行的教育哲学思潮极为不满,认为它们都把人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这加剧了处于工业社会中的人失去个体真实存在的危险。
所以,他们认为,教育应关注如何使人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社会,应强调真实的、人道的个人存在。
60 年代中期开始,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直接运用于教育研究,并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著述。
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种将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分析哲学结合起来研究教育的趋势。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主观性、个人选择的这一根本特点,使它很难在哲学上形成一个囊括所有的存在主义学者哲学观的完整而统一的体系,同样的,在教育领域里,也很难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的“存在主义哲学哲学”。
然而这不等于说存在主义对教育没有影响。
存在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对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冲击作用,许多教育思想家已经根据存在主义的思想对教育问题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并逐渐概括了存在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
至此,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已经形成并具备了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1.“存在先与本质”。
萨特认为,人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东西。
这反映到教育上,教育就应该以“人的存在为研究对象。
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只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人的存在。
首先有了人的存在,然后才有了对外界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因此,人的问题就成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存在主义教育家看来,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人的存在”,真正领会生活的价值,并实现“自我完成”。
2.强调自由选择。
因此,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提倡“个人的自由选择”。
既然存在先于本质,就要求人们自己创造自己,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
所以自由选择又成为存在主义者很重要的行动原则,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到选择的重要性,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也表明个人的道德责任并没有减轻,反而增加了。
因此,教育者应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并承受自己行动的后果。
道德教育的任务并不是要学生去接受一些永恒的道德原则,而是使学生学习有利于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原则,使他们对自己负有责任。
教育观点:(一览图)下面就存在主义者对一些重要教育问题的比较共同的看法做一一介绍。
一、教育目的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来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所有,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
教育无论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任何责任。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因此,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由于受传统哲学的影响,以往的教育不强调人和人的存在,而专注于人的生存不相干的事情,这是错误的,传统教育的错误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专注于人的理性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把人看成是生活在合乎理性的世界中的有理性生物,人能够理解他在宇宙中的地位,而这种理解主要是通过运用理性来获得的。
于是,教育便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
然而,这种哲学、这种教育并没有消除人类大量的、层出不穷的非理性和不人道的现象。
战争连绵不断,尤其是在第二次大战期间,纳粹和法西斯的暴行,促使存在主义者尤其是法国和德国的存在主义者对这种崇尚理性的哲学和教育反省。
他们发现,所谓的理想是靠不住的,因为纳粹分子在侵略别的国家、大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也提出了许多“理由”。
第二,注重抽象观念。
这是传统哲学追求永恒性、一般性的结果。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这种所谓的永恒性,一般性在教育上的后果就是把人当做物,使教育者按照一个模式来塑造或制作人,这完全抹杀了人的个性,使个人在团体中消失,实际上是取消了个人的存在。
第三,注重科学和科学的客观性。
科学的对象是没有主观性的物,它追求的是客观性和一般规律,如果把科学的方法和结论运用于有主观性的人的教育,就会把人解释为自然现象,成为没有内在生命的物体,这就势必抹杀人的主观性。
总之,传统教育对理性、抽象观念和客观性的强调,忽视了个人的存在,这些都是该加以反驳的。
存在主义强调,教育要使每个人认识自己的存在,教育的最好结果就是使学生养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真诚、选择和决定,以及责任感。
1、真诚所谓真诚,指既不要与社会、团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要自欺欺人。
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孤独地面对世界,他不可能在社会或团体求得安全和认同。
除了教师必须首先做一个真诚的人之外,还有鼓励学生在需要道德勇气的情境里坚持自己的信念。
为了培养真诚的人,教育要反对文化中压抑人、阻碍人无拘无束发展的那些方面。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肯定是为他自己的,而且人也应该为他自己。
所以,从根本上讲,个人与社会、团体总是对立的,人不应该淹没在团体和社会中。
个人既不应该成为团体和社会的一个部件,也不应该成为团体和社会统一模式中的标准件。
个人应该真诚地显示他的主观性和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教育部应该强调温顺服从和循规蹈矩,教育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学生无纪律,而在于学生安于习俗。
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自律,要提供一种可以使学生真诚地表现自己“真诚”的环境和气氛,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发展。
2、选择和决定关于选择和决定气质的培养,教育一方面让学生认识荒诞和自由,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在自己的选择、决断和行动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
因此,要鼓励学生作有意识的选择;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他们拥有比他们所知道的多的多的选择的余地,这一点尤为重要。
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的存在绝不是静止不变的,强调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强调人的形成。
因此,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向受教育者展示未来的种种可能性,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和目前的状况,从而扩大学生的范围。
他们认为,人的选择空间是无限大的。
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中的问题都是由主观性决定的。
3、责任感自由意味着选择,其中也包括了人的责任。
既然人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都是个人意识的反映,就这个意义来说,个人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个人的有意识的决定的结果。
教育在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绝对自由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要督促学生对自己的哪怕是漫不经心的选择负责。
焦虑、苦恼、恐惧甚至绝望的情绪状态是人意识到自己责任的一种表现,这是由于自由和各种危险和威胁的对抗、尤其是自由与死亡的对抗造成的。
所以,教育应该向学生展示生活的悲剧性,使学生明白人的存在、人的生活是痛苦的、短暂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教育不仅是为了生,而且也要为了死。
学校应该通过关于死亡的教育,使学生明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死往往比保全个人的生命好得多。
二、师生关系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者,指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一个人而不是物来看待,同时又要维护自己的主观性,使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来行动。
有所不为者,指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知识和道德的源泉或输送者,也不能作为他们的监督者。
教师不仅要避免课堂上的个人专制,还要反对布贝尔所言的非人格化的知识专制。
教师处于一种创造者和激励者的地位,他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性地工作,他无需也无权迫使学生接受。
按照布贝尔的观点,个人与他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
师生双方应该相互真诚地赏识对方、欢迎对方、肯定对方。
这种关系就是目前代表先进教育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或交流。
师生之间的对话对学生实现真正的自由至关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知之甚少,没有自由选择的能力,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以发展的知识和方法。
与学生对话,正是教育的力量所在。
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对话具有一般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不同的特点。
要使这种对话关系不致演变成“我与它”的关系,还需注意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妥善处理师生之间的冲突三、教育方法存在主义认为传统的教育就是向学生灌输或传授某些东西,或认为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什么,或为了使学生解决什么问题。
存在主义认为,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所以,在教育方法上,最注重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
他们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个别化教育、创造性活动。
苏格拉底的方法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以某种方式传授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那里引出知识,并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和选择。
存在主义者认为这种方法最适合于人的教育。
其最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是自己的知识。
它可以使人认识到人的存在中必然会遇到的道德难题以及自由选择的责任。
它通过教师的发问来激发并引导学生思考,避免讲授法所带来的机械式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消除以往师生关系中司空见惯的保护性伪装,建立真诚、正直的关系。
而让学生以接受的方式学习,没有将学生当作人。
苏格拉底的方法也不同于进步主义教育的方法,进步主义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是以社会为定向的,它直接关心的是个人承担的社会义务。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求每个儿童接受同样的教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他们提倡个别化教育。
他们认为,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进度方面,都要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可整齐划一,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提出学业成绩的要求,以利于每个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如果必须要进行集体教学,它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个人,使个人利用集体来取得个人的自我实现。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游戏、绘画、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创造力不是少数特殊天才的天赋,它是一个过程,进行这个过程的能力每个人都具有。
在创造性活动中,有利于个人毫无顾忌地发挥他的选择能力。
四、课程对于学习什么的问题,存在主义者为,既不能把各科教材即知识本身看作的,也不能把教材看作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还不能把教材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料。
应当把教材看作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
存在主义者还反对固定不变的课程,认为固定的课程难以适合学生的情况和需要,无助于学生的发展。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和态度来决定。
奈勒认为,既不能把各科教材,也就是编纂成的知识本身看作是目的,不能把这些教材看作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也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而应当把它们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