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荒]技工荒的原因
技工荒_精品文档
技工荒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技术工人荒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技工荒的困扰。
技工荒泛指在某些行业或领域中,对于熟练技工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供应,导致工作岗位空缺,继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技工的需求和重要性技工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群人群。
无论在建筑、制造、电子、汽车等行业,技工都是不可或缺的。
他们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工作,从日常维护到复杂的设备操作,他们的技巧和经验是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然而,在这些关键领域中,技工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技工荒的原因技工荒的出现有多个原因。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对技术技能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在教育体系中,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培训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技工的供应不足,与市场需求脱节。
其次,技工职业一直被社会较低的社会地位所困扰。
大多数人认为技工是一份低收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缺乏发展前景。
这种观念使得年轻人对技工职业缺乏兴趣,进一步加剧了技工荒的现象。
此外,城市化进程也对技工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了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然而,这种增长并没有得到相对应的技工人才的供应,从而导致了技工荒的出现。
解决技工荒的措施面对技工荒的严峻形势,政府、教育部门和企业都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技工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和投入。
通过改善技工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对技术技能的兴趣和认知,以及提供相关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技工职业。
其次,企业应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提高技工职业的社会地位。
这可以通过提供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职业晋升机会和培训机会来实现。
同时,企业也应该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和发展技工人才,确保供应与需求的平衡。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也可以参与到解决技工荒的努力中来。
我国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一民工荒的原因: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
2.劳动力工资粘性、工资增长慢。
近几年来,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
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
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
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4.国家的惠农政策效益、“三农”扶持力度加强、鼓励农民创业。
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陆续出台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补贴,稳定粮食价格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与经济收入。
5.农民工工资和福利水平过低、劳动保障制度缺失。
6.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
7.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
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的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的实际成本。
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的重要因素。
8.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
经济的超速发展和工业的规模扩张,再加上09年来经济回暖使制造业企业形势大好导致用工量急剧增加,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加速扩大了本土劳动力需求对农民工需求的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的情况下,民工荒的爆发是势在必然。
9.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部崛起等,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的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的民工荒。
中国技工短缺现状及解决对策论文
浅析中国技工短缺的现状及解决对策2010年湖南汽车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6万人,2015年将达到20万人。
2011年1月对全国机械行业147家各类企业抽样调查表明,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仅占被调查企业人才总量的6.5%。
又有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将达1746万人,这意味着大量企业技术岗位将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一、中国技工短缺的现状技术工人简称技工。
从理论上说,所有的职业资格都包含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两方面,只是有的职业偏重理论知识,有的偏重操作技能。
技工职业技能鉴定的特点在于它侧重技能方面的鉴定和考核,其鉴定对象以技能型的职业或工种为主,按我国职业分类习惯,属于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或工种。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分五个等级: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和高级技师(一级)。
现在我国企业中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员工短缺的情况相当严重。
例如,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仅有美国的1/20;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
①据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调查,上海平均每位高级技工有7.33个岗位可供选择,普通技工月薪3000元—6000元,高级技工月薪则达一、两万元。
据了解,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比例为20%~40%,而我国还不到4%,缺口达上千万人。
国内懂技术、能够直接运用科研成果的高级技工全面告急,一些企业开出十几万、甚至几十万高薪都难以聘请到合适的技术工人。
针对高级技工“极度短缺”的人才危机,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直言:“中国目前不缺经理,缺的是一线技术工人。
”二、中国技工短缺的原因分析虽然企业抛出了高薪“绣球”吸引各类技术人才,但不少学子仍然无动于衷。
教育专家认为,这不仅与观念有关,也与制度有关。
(一)观念和体制上存在偏见,恐惧成为技术工人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干部和工人身份不同,工人就意味着吃苦,一辈子干粗活、重活;工人就意味着受穷,薪酬待遇很低;工人还意味着人生价值不高,社会地位低下,永远称不上人才。
关于南通家纺产业“技工荒”现象的分析
求上看 , 船 、 子 、 械 、 织 、 衣等劳 动密集型企业 , 造 电 机 纺 制 以及 服 务 员 、 安 等 服 务 行 业 , 才 短 缺 严 重 , 呈 现 出 区 域 性 、 构 性 保 人 并 结 和 长 期 性 特 征 ,其 工 作 岗位 主要 是 生 产 一 线 普 通 岗位 以及 服 务 员 、 安 等 餐 饮 娱 乐 、 产 配 套 等 行业 。 去 年 此 类 企 业 提 供 就 业 保 房 岗位 月 均 1 . 左 右 。其 中 , 销 类 、 舶 类 、 织类 、 械 类 、 8万 营 船 纺 机 生 产 制 造 为去 年 招 聘 需 求 的五 大 热 门专 业 , 比如 家纺 行 业 中 , 莱 罗 家 纺 等 规 模 企 业 都 是 长期 成 百 数 量 地 招 聘 熟 练 技 工 。同时 , 薪 从 酬 统 计 看 , 舶 、 作 、 织 等 劳 动 密 集 型 企 业 的 基 本 月 薪 也 都 船 操 纺 超过 30 0 0元 , 遍 高 于往 年 。 普
一
、
括数 控机 床 、 控加 工中心 、 验 、 密仪 器仪表 修理 、 级 电 数 化 精 高 机 维 修 等 。 据 了解 , 机 企 业 在 岗 技 术 工 人 中 , 级技 师 、 师 纺 高 技 占 07 % 、 . ,而 高 级 工 、中 级 工 和 初 级 工 的 比例 分 别 为 2 . .1 4 % 6 1 8 %、 9 2 3 4 . %和 2 .4 由此 可见 , 级工 所 占 的 比例 较 低 , 且 4 34 %。 高 而
. 力资源 达 中 共江 苏 省 委 党 校 经 济 学 教 研 部
关 于 南 通 家 纺 产 业 “ 工 荒 " 白 析 技 现象 I l
摘 要 : 国 目前 的 劳动 力 资 源 处 于 一 种微 妙 状 况 , 方 面 大 量 富裕 劳动 力充 斥 着 劳动 力 市场 , 一 方 面 , 多企 业 对 技 术 工 人 中 一 另 许 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而技 术 工人 的缺 乏 已严 重影 响 到 了我 国产 品 的 竞 争 力 。 当前 , 于我 国劳 动 力供 求状 况发 生 了 巨大 变化 , 业 , 由 企 尤 其 是 中小 企 业 出现 了严 重 的 用 工 难 问题 。 然 而 , 过 去 2 在 O多年 间 , 充足 而廉 价 的 劳动 力 资 源 为 中 国纺 织产 业 的 快 速 发 展 提 供 了必 要 条件 。 着 经 济 的 发 展 、 生代 劳 工就 业 观 的改 变 , 随 新 结构 性 劳动 力 失衡 的 问题 目益 突 出 , 人 口红利 ” 纺 织 产 业发 展 的 效 应 逐 步 减 弱 , “ 对 随之 而 来 的技 术 工 人 短 缺使 企 业在 技 术 开发 、 品 创 新 方 面 举 步 维艰 。 该 文 对 南通 家纺 产 业 的技 工短 缺 现 象进 行 了调 查 和分 析 。 产 关键 词 : 工荒 ; 动 力 ; 技 劳 南通 家纺 南 通 家 纺 产 业 “ 工 荒 ” 状 技 现 ( ) 一 南通 家 纺 简介 在 家 纺 界 , 有 “ 界 家 纺 看 中 国 , 国 家 纺 看 江 苏 , 苏 家 素 世 中 江 纺 看 南 通 ” 说 。南 通 有 着 悠 久 的 纺织 历 史 , 民 问 手 工 染 织 而 之 以 成的蓝印花布 、 通土布 , 于唐 、 , 于明 、 。1 纪末 , 南 源 宋 盛 清 9世 清 末 状 元 张 謇 先 生 以此 为 基 础 , 办 了大 生纱 厂 , 创 了 近 代 民 族 兴 开 机 器 纺 织 工 业 之 先 河 , 南 通 成 为 蜚 声 海 内外 的 纺 织 工 业 基 地 。 使 百 年 沧 桑 , 转 星移 。 中 国的 建 立 , 革 开 放 的推 动 , 南 通 的 斗 新 改 使 纺织 工业 规 模 不 断 扩 大 , 已形 成 门类 比较 齐 全 、 构 趋 于优 化 现 结 的产 业体 系 。 南 通 家 纺 依 托 位 于海 门 市 的 三 星 叠 石 桥 市 场 和 通 州 区境 内 的川 港 志 浩 市 场 , 经 百 年 的 发 展 壮 大 , 起 初 的农 工 贸产 品集 I 历 从 散 地 逐 渐 发展 成 为 集 产 品设 计 、 料 采 购 、 品 制 造 、 储 运 输 、 原 产 仓 订单 处理 、 发经 营和终端零 售“+ ” 批 6 1 的集 群 发 展 模 式 , 为 中 成 国乃 至世 界 最 大 的 家纺 生 产 基 地 和家 纺 专 业 市 场 。现 今 拥 有 1 1 家 国家 免 检 产 品企 业 , 4个 中 国名 牌 , 中 国 驰名 商标 ,0个 江 3个 2 苏 名 牌 ,0个 市 名 牌 产 品 ,拥 有 一 支 5 0 3 0 0多人 的南 通 家 纺 专 业 营 销 队伍 , 立 了 6 0多家 直 营 店 、 许 经 营 、 中店 、 建 0 特 店 网络 店 铺 等 多 种 经 营模 式 ,使 南 通 家 纺 产 品 畅 销全 国 20多 个 大 中城 市 0 乃 至 国外 市 场 , 市 场 的 带 动 下 , 通 现 已有 各 类 家 纺 企 业 2 0 在 南 00 多 家 , 纺 个 体 工 商 户 2万 多 户 , 业 人 员 达 2 家 从 0多 万 , 销 售 额 年 超 6 0亿 元 , 出 口供 货额 超 6 美 元 。 通 家 纺 业 经 过 多 年 的 0 年 亿 南 磨 练 ,增 强 了 国 际 贸 易 的 本 领 , 已有 大 批 的企 业 经 营 者 走 向海 外 , 国 外 建 立 了庞 大 的销 售 网 络 , 的不 但 将 家 纺 产 品 销 往 国 在 有 外, 而且 将 本 地 生 产 的 电脑 刺 绣 机 、 电脑 缝 纫机 机 等 推 向 国外 市 场。据初步统计 , 通家纺业先后在美 国 、 非 、 欧 、 美等 国 南 南 东 南 家 和 地 区 创 办 境 外 企 业 4 0多 家 。 0 值 得 关 注 的 是 , 纺 个 体 工 商 户 达 2万 余 户 , 疑 , 通 家 家 无 南 纺 成 就 了 一 批 私 营 业 主 , 就 了一 批 小 家 庭 致 富 的 梦 想 , 时 缓 成 同 解 了 南 通 百 姓 的就 业 问题 , 一 批 普 通 百 姓 , 其 是 文化 水 平 相 为 尤 对 比 较 低 的 人 们 提 供 了诸 多 就业 岗 位 , 高 了 人 民 的 收 入 水 平 , 提 改 善 了 人 民群 众 的生 活 ,为 南 通 乃 至 江 苏 的 民生 幸 福 工 程 建 设 做 出 了 很 大 贡 献 。然 而 , 如 此 一 个 盛 大 的光 环 照 耀 下 , 通 家 在 南 纺 也存 在 一 些 问 题 , 比如 笔 者 所 调 查 研 究 的技 工 荒 现 象 。 ( ) 通 市 场 人 才 供 求 状 况 二 南 南通人才市场 2 1 0 1年 度 人 才 供 求 调 查 结 果 显 示 , 人 才 需 从
技工荒申论作文
技工荒申论作文在当今社会,技工荒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
技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技工荒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尽管一些措施已经采取,但要解决技工荒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技工荒的形成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
近年来,大学教育愈加普及化,不少家长和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上大学,而不是选择走技工的道路。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通过上大学才能获得高收入和社会地位。
这种观念的盛行导致了技工行业的不受重视,从而培养出的技工人才相对不足。
其次,技工行业的劳动条件也是导致技工荒的原因之一。
相对于其他行业,技工行业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工作强度较大。
尤其是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往往要面对长时间的工作和高强度的劳动。
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愿进入技工行业。
同时,技工行业的收入相对较低,在一些地区甚至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也降低了技工行业的吸引力。
解决技工荒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技工职业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传递技工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让更多人认识到技工不仅是一份体力劳动,而且是一项需要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工作。
其次,要提高技工行业的待遇和福利。
适当提高技工的收入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推行灵活的工时制度,吸引更多人进入技工行业。
此外,要加强技工教育的培养和培训。
通过加大对技工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工人才。
总而言之,技工荒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待遇福利和加强教育培训,才能有效解决技工荒问题,提升技工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样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能为更多人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技工荒”: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困惑
技 工 荒 2 就 业 结 构 与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之 间 的 困惑
■ 文/ 袁红 清
技 工 短 缺 问 题 , 也 常 被 称 为 “ 工 荒 ” , 自2 0 年 起 技 01 随 着 低 失 业 率 ,低 增 长 率 伴 随 着 高 失 业 率 。 就 业 结 构 与 经 济 增 长 具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 产 业 中 现 有 的 就 业 人 员 , 经 济 各 是
互 动 关 系 分 析 , 发现 技 工 短 缺 不 是 单 一 环 节 出 现 问 题 , 而 是 一 个 系 统 结 构 矛 盾 的 问题 。 产 业 结 构 的 升 级 将 不 断 推 进 对 技术工 人的需求 ,从而 导致 更加尖锐 的技工 供求 矛盾 。 对 于 “ T 荒 ” 问 题 的 分 析 , 不 的 视 角 有 不 的 分 技 析 和 对 策 。 蔡 畴 、 王 德 文 认 为 这 反 映 了 劳 动 力 供 给 和 需 求 关 系 开 始 发 生变 化 ,从 劳动 力 “ 限供 给 ”转 向劳 动 力 “ 无 有
的研 究 发 现 , 2 世 纪 9 年 代 我 国 中 部 出 现 连 片 就 业 萎 缩 地 O O
别是 技工 教 育发 展相 对滞 后 。学 校应 准确 定 位 ,选 择 恰 当
的 教 育 模 式 , 以 市 场 为 导 向 ,加 强 校 企 合 作 办 学 , 培 训 师
资,打造特色精 品专业 。李瑞梅 则认为 “ 技工荒 ”出现 的根
区 , 劳 动 力 持 续 外 流 , 与 中 部 地 区 就 业 紧 缩 形 成 鲜 明 反 差
的是 沿海 地 区: 业 部 门就 业 规模 的 迅速 扩 张 ,非农 就业机 [
求解技工荒
源 问题 ,而 且培 训 学 员 的学 费 本 身就 发 力 ,让 我 们看 到 了希 望和 努 力 的方
构成 了鹤 山雅 图仕 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一 部 分 。更
向 。然 而 解决 技 工 荒并 非 朝 夕之功 ,
解决之道
如何 解决用 工荒 问题 ?
包 装 行 业 最 常 见 的 做 法 就 是 师
多 包装 企 业 采取 的 是 与 科研 院 校 联动 更 重 要 的是 寻 找 人 才 培 养 的 长 效 机 的方 式 ,企 业 提 供 实践 基地 ,安 排 学 制 ,并 以 此 为契 机 ,推 动 包 装 企业 的 生 利 用 寒 暑 假 到 企 业 实 习 , 几 乎 无 转 型升 级 。 毕竟 ,栽 下 “ 桐 树 ” , 梧 需 投 入 , 就 能 够 提 前 了 解 学 生 的 操 才能 招来 “ 凤凰 ” 。口 金
是毕 业 于 中 山火 炬 职业 技 术 学 院包 装 在 积 极 地 牵线 搭 桥 ,促 进 技 工 人才 的 然 有 失 偏 颇 。行 业 里 已经 开 展 的人 才
专业 的 向文 灏也 透 露 ,毕 业 时 同班 同
转化 。这些举措集中解决 了技 工培养 认 证 工 作 或许 能 给技 工 定 位 带来 一 些
I—E T E O T D P HR P R IG深 度 N N
能型 劳 动者 ,但 从 农村 转 移 出 来 的劳 这 样 一 茬 又一 茬 地 进行 着 技 术 的延 续 作 技 能 ,使他 们 毕 业后 更 容 易进 入 工
动 力很 少 接 受过 正 规 的从 业 培 训 ,难 以满 足企 业的需 求 。
与传承 。暂且不论技术 已经在 日 月 新
解读解读“技工荒”现象
解读解读“技工荒”现象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现象,有关人士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技工荒"、"高级技工荒"。
据2022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缺口很大,一些大城市缺口竟然高达30%。
另据报道,深圳在全国招聘高级钳工,开出6600元的月薪也未能如愿;青岛一家公司急需一名高级模具工,开出年薪16万元的天价。
应聘者仍然寥若晨星;为了招聘数控机床技术工人,浙江十多家企业连续参加了杭州及周边城市的十多场招聘会,月薪一再提高,还是遗憾多多;在江西南昌,去年4月份发生了一场"技工争夺",广东一家公司在一次招聘会上就从南昌挖走l00多名"技术蓝领",其中对一名六级热处理工,公司承诺给月薪6000元及住房一套;一家国有企业好不容易找来十几名技术工人,但半年不到就被私企挖走大半,最后只剩3人。
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很多人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单位找不到所需要的人,找不到好钳工、好车工、好焊工,更找不到好的数控技工。
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协调.原因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技工、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的现象在近年才得以浮出水面?"技工荒"现象与职业教育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需要采取何种对策?这一切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为何出现"技工荒"笔者以为,我国出现"技工荒"现象,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是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大量缩减中等职业教育,造成了技术工人数量的减少在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的时候,劳动力市场一度出现高学历热,对创新型、尖端型人才需求旺盛,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不管什么岗位,都希望招聘学历高的人员。
有个笑话,说的是某个单位招聘门卫,居然也是非大专生不要,虽是笑话,但人才高消费现象由此可见一斑,这时的劳动力市场表现的是极度浮躁,极度不成熟、不冷静,与此同时相应地出现了中专、技校乃至大专毕业生分配困难、招生困难的现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难、分配难的情况则更为严重。
“技工荒”的成因及对策
“技工荒”的成因及对策作者:许创建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7期摘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个产业正向更高、更严格的目标发展,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原有工人的技术素质明显与生产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闹起了“技工荒”。
本文就我国技术工人现状、短缺原因及相关对策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技术工人高级技工短缺对策一、我国高级技工稀缺现状在我国生产力急速发展的今天,高级技工短缺却成为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瓶颈。
媒体频频出现企业高薪聘请高级技工的报道。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而在西方国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左右,初级技工占15%。
当前,大中专学生就业压力非常之大,“就业难,难就业”成了政府、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头疼的大问题。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许多企业为何开出高薪,也请不到一名高级技工。
在国内为何会出现一个如此之大的人才空洞呢?二、技术工人稀缺原因为什么我国青年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与实际需要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畸形的“人才观”造成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低、待遇不好从表面上看,技工短缺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但从深层次来说,却是长期以来,传统人才观念严重偏差,从而导致政府对此重视不够而引起的。
在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中,人才似乎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人们往往只把那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顶尖人物看成人才,把少数有成就、做大事的精英人物看作人才,有的甚至只把上过大学或者当了官的人看成人才,而把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探索的各行各业的成功者排斥在人才之外。
2.重文凭、轻技术的现象长期存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机制正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然而,重文凭、轻技术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整个教育机制乃至整个社会没有确立科学的人才概念。
人力资源技工荒分析
人力资源技工荒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逐渐凸显。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人力资源技工荒。
本文将对人力资源技工荒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人力资源技工荒的现状现如今,国内外企业面临着招聘技工的困难。
一方面,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技工行业,更倾向于选择进入大学和攻读文凭学位。
另一方面,现有的技工主要集中在老一代人之中,年龄偏大,这也使得行业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
这种供需矛盾导致了技工荒的严重存在。
二、人力资源技工荒的原因分析1. 教育体制问题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许多年轻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大学和研究生院。
而技工教育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选择,导致了技工行业的吸引力下降。
此外,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存在着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教学内容与实际用工需求相脱离。
2. 社会观念问题在社会观念的影响下,技工职业被认为是脏、累、苦的体力劳动。
人们普遍认为进入技工行业的人前途较为有限,社会地位不高。
这种偏见导致了年轻人对技工职业的不重视,选择其它更具“上升通道”的职业发展。
3. 技工行业待遇问题相较于其他行业,技工行业的工资待遇并不够吸引人。
很多技工的收入较低,工作强度又较大,这使得年轻人不愿意选择从事技工工作。
在没有足够的物质激励和职业发展空间的情况下,技工荒也就难以改善。
三、解决人力资源技工荒的对策1. 教育改革应当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推进,将技工教育纳入正式的教育体系,并重视技工教育的实际需求。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高技工教育质量,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职业形象塑造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舆论引导,改变技工职业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对技工职业的认同感。
倡导技工职业的荣誉感,提高技工职业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选择从事技工工作。
3. 提高待遇和福利待遇改善技工工资待遇,增加技工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同时,完善技工职业的福利保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年轻人加入技工行业。
河南省技工荒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机制的视角
河南省技工荒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机制的视角李敏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摘要】本文通过人力资本理论对河南省技工荒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梳理,然后针对这些原因基于风险防范机制从政府的角度进行了对策方面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风险防范机制薪酬市场线信息平台一、河南省技工荒问题的现状2010年9月中金公司发布题为《卧虎藏龙》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危机后未来五年的领跑者正在出现,河南省赫然位于第三梯队的八小虎之列。
近两年,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生产基地纷纷内迁,河南面临着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历史性飞跃的重要机遇。
但是技工荒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北京市道源资讯管理公司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生产一线的技工人数只占工人总数三分之一。
而且大部分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4%,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量为供给量的近两倍,河南省技工情况与全国类似,这一结果在就业上也得到了体现。
近三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河南省中职技校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而同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则远低于这一水平。
河南省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现在又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怎样从人口大省转变成人才强省,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从04年的“三年培养两万名技师计划”,到06年公布10所河南省示范性技工学校,再到09年组建了九家技工教育集团。
这一系列政策力度很大,但让人失望的是,2010年《大河报》组织的一场关于初中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中。
只有不到三成的学生愿意选报技术学校,技术工作仍然后继无人。
那么制约技术工人供给的原因是什么,政府又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二、从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技工荒问题出现的原因二战后日本德国经济遭受重创,有经济学家预言他们将长期处于经济低迷期。
但是仅仅15年后他们的经济就奇迹般的恢复了,并且持续蓬勃发展,最终居于世界经济第二第三位。
这和传统经济学的认知背道而驰,引发了很多经济学者的思索。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
OCCUPATION2011 616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文/李永超一、珠江三角洲“技工荒”的现状1.“技工荒”出现的宏观环境广东珠江三角洲技术工人总量严重不足,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奇缺。
据不完全统计,仅靠本地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占总供给不到10%,那么90%的劳动力资源需要靠本省或外省劳动力供给。
按广东省职业协会的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十一五”期间,广东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180万人,其中高级以上技能人才缺100多万人,这个缺口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大。
“订单在增长,生产却受制于技术人才缺乏。
”富士康、美的、格力、TCL移动等聚集在广东珠三角的众多海内外知名企业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技工荒”。
拥有23000名工人的格兰士集团,今年一开工便在厂区门口张贴一张大红纸招200人员,但再也看不见以往几年都有近千人在排队的景象了。
最近广东省人社部门已在八个主要用工业城市展开细致调查,结果是今年进入广东打工的比去年少了约150万人。
过去“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打工潮几近断流,在珠三角一些大中型企业中,“中国制造”正遭遇技工人才短缺的尴尬。
2.“技工荒”出现的结构性失衡广东劳动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出现结构性短缺现象。
早在2003年前,知名企业富士康、TCL移动等就纷纷打出10万年薪招聘高级技师的广告,但企业反映符合条件者极少。
月薪3500元的薪酬,招不到一名理想的中级技术工人,这是一家手机模具公司在深圳面临的问题;2009年深圳市90多万技工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24000多人,而中级以上的技工只有28万人。
高、中、初级技术工人离发达国家35%、50%、15%的比例相去甚远。
中高级技工紧缺在广东成为普遍现象。
据了解,随着珠江三角洲逐渐成为亚洲制造业的中心,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工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技工荒”正是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因此可以看出,“技工荒”现象是由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大增,而相应的技术工人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所致。
培训师50道面试题参考答案要点 (1)分析
2012.5企业培训师综合评审答案参考要点1、请简要介绍你最近曾制定过的一份培训项目实施计划书。
[参考答题思路】:(本题着重考察考生作为企业培训工作者,是否具备培训实际工作能力)培训项目实施计划书主要有以下14项要素:培训计划、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及内容、培训规模、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确定管理者、确定培训教师、培训方法、考核方法、培训场所、培训设备、培训费用预算、培训效果预测。
2、培训项目开发根据项目内容,分为积累性开发、即时性开发和前瞻性开发。
请从上述角度,简要说明你企业培训项目开发的整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参考答题思路]:(本题着重考察考生对本企业培训现状的分析判断能力)积累性开发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企业培训主管部门和有关人员通过运用职工培训素材基础台账不断积累培训信息,当同一培训需求的员工人数达到适度规模,形成一定的目标人群时,便可以开发一个培训项目。
即时性开发指企业培训主管部门和有关人员根据领导指示或针对企业当前发展、员工素质提升的现实需求进行相关培训项目的开发。
前瞻性开发指企业培训主管部门和有关人员根据领导指示或针对企业未来发展、员工素质提升的长远需求进行相关培训项目的开发。
培训项目开发应注意适时性。
即,开发培训项目要很好地把握时机。
积累性培训不能因为所谓的“培训规模”而过于滞后;即时性培训应抓紧安排,不可拖延;前瞻性培训既不能滞后又不能过于超前。
要特别注意,企业的一些应急性培训项目,必须及时开发并实施,不可贻误“战机”。
3、“培训质量管理的实质就是培训评估”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参考答题思路】: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培训评估是依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从培训项目中收集信息和数据,运用一定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以判断培训的价值和质量的过程。
所谓培训质量管理,就是在培训过程中,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使其在质量体系中运行、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二者具有如下关系:①培训评估是培训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检验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改进培训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需、可靠的依据。
河南省技工荒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政府的视角
河南省技工荒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政府的视角李敏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摘要】本文通过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对河南省技工荒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梳理,然后针对这些原因基于政府的视角进行了对策方面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交易成本信息平台一、河南省技工荒问题的现状2010年9月中国中金公司发布题为《卧虎藏龙》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危机后未来五年的领跑者正在出现,随着成本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第一梯队优势不在,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组成的第二三梯队正在引领产业的转移,河南省赫然位于第三梯队的八小虎之列。
富士康将在郑州建厂招收10万员工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个研究报告。
可是面对这样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河南准备好了吗?富士康10万员工招聘并不顺利,第一批招工数量仅完成了预期的十分之一所需的技术工人更是寥寥无几。
省政府出面强行向各个地市分派招工任务并给予高额奖励,但效果仍不理想,劳动力短缺尤其是技工短缺问题非常突出。
近两年,国内外大型企业的生产基地纷纷内迁,谁能提供更充足更优质的劳动力谁就能更好的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历史性的飞跃。
而技工荒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问题亟待解决。
二、技工荒问题出现的原因技术工人的缺乏其重要原因在于技术工人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并且缺乏对此类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保障,人力资本投入面临的风险无法防范致使企业和个人都不愿对人力资本进行投入。
1.从劳动力市场理论分析技工荒的原因。
多灵戈(Doeringer)和派奥(。
iore)等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可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在主要劳动力市场里,工资较高,福利优厚,工作及培训条件优越;在次要劳动力市场里。
工资较低,福利较差,并且易遭解雇。
同时通过在职培训及终身雇用等激励机制相作用又进一步形成了等级明晰、井然有序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并存却分别针对不同人群开放。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两者,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劳动市场并非是简单的表面的就业矛盾,而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全国范围出现的“用工荒”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的“用工荒”呈现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供需两方面并结合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人口因素对“用工荒”的产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用工荒”;劳动力;技术培训一、我国“用工荒”的特征及现状(一)我国”用工荒”具有一定的“局部性”一是发生的区域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为主。
正因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既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同时也是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从而这些地区的“用工荒”矛盾相对突出。
二是发生的行业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娱乐等行业。
三是发生的企业具有“局部性”,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小、用工方式相对不规范的企业。
(二)我国“用工荒”出现区域扩展的特征从地域上看,我国“用工荒”一般出现在沿海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2010年春节后出现的“用工荒”较之以往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由传统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一线城市率先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范围内蔓延, 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现象,据各地新闻报道,一些中西部的省份,比如安徽、湖北、重庆、新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
“用工荒”已成为全国范围的用工问题,为增强就业吸引力,2011年以来已有十几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在10%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用工荒”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全国。
(三)“普工荒”与“技工荒”并存从各大人力资源市场报道的招工情况和对企业的采访情况来看,目前企业主要缺少的工种都是集中在一线生产线上,一些体力活和一些需要专业技术较强的工种,“用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最为紧缺。
劳动关系--用工荒
用工荒一、现状分析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工荒”现象,随着金融危机的回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工荒”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扩散。
用工荒是指用功短缺的现象,农民工的短缺成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遍现象。
2011年用工荒的缺口更大,长三角地区企业只招到总需求量的1/10,江浙沪企业月薪普遍涨幅为10%-30%。
同时,用工荒进一步向安徽、河南等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蔓延。
据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调查显示,2011年该省年用工缺口近25万人,缺口50人以上的企业有2300多家,缺口超过300人以上的企业达209家。
二、特点分析1、地域普遍性:我国用工荒现象具有普遍性。
不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同时存在,但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是中国劳动力输入的主要地区,所以这些地区的“用工荒”现象表现更突出。
2、工种的扩散性:当前“用工荒”不仅表现在初中级技工的“技工荒”方面,而是扩散到普遍工人的短缺。
“技工荒”现象已出现多年,而目前的“用工荒”更多的是表现为大量普工的短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制约。
三、产生的原因(1)、经济因素。
··较低的工资与高涨的物价。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社会整体收入水平不断上涨,但物价水平也飞涨,在城市的生活成本远高于农村地区。
农民工主要是在更高利益的驱动下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但由于生活成本大大的提高,直接导致了很多农民工放弃外出务工。
(除了生活成本提高外,还需缴纳其他收费,譬如开计划生育证明、劳务工作证明、介绍费、各种押金、办证费等)··农业收益的提高。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业收益的提高是导致农民工选择回家的直接原因。
“三农”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政府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国家减免农业税、增加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呈上升趋势,而在外务工的实际收益却呈下降趋势。
长沙市中小企业“技工荒”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的创 新 能 力 。公 司 成 立 前 , 司 创 始 人 王 栋 利 用 业 余 时 问 从 事 公 节水 灌 溉 产 品 的研 究 开 发 工 作 , 得 了 多项 专 利 。这 些 专 利 构 取 成 了公 司成 立 早 期 的 核 心创 新 力 。 但 是依 赖 个 人 的创 新能 力 是 很 难 以保 持 公 司持续 创 新 能 力 的 , 为创 业 型 的 家 族 企 业 , 很 难 有 足 够 的 资金 进 行 研 发 投 作 又 入 , 建 研 发 团 队 。而 在 创 业 板 上 市 上 市 募 集 资 金 全 部 用 于 主 组 营业 务 发 展 , 将继 续 巩 固并 提 高 已建 立 的 核 心竞 争 优 势 。
j ● ● ● ,● 0o◆ 0 1 ) 一 、 ● ● ● 、) ● 、 j ● j 0 ● j
育体制问题 。但笔者认 为造成 目前“ 技工荒 ” 面是 多方面的 , 局
卞要 原 闲 有 :
1 技 T 育培 养 供 给不 足 . : 教
( ) 【 养绝 对 数 量 严重 不 足 1技 : 培
多年 来, 中国大学招收人数 不断扩招 , 毕业人数从 19 99年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l 0◆0 0● 0 ● n。.0 0◆ ● 。 。 ● 1 0 _
企 业 管 理
长沙市中小企业“ 技工荒" 的成 因及对策研 究
肖艾 芳
摘 要 : 返 乡农 民 工和 大学 生 就 业难 的 大背 景 下 , 业是 我 市 在 就 当前保 民生 、 稳 定 的一 件 大事 。 然 而 , 许 多人 为 了“ 碗 ” 促 在 饭 奔
波 的 时候 , 多企 业却 因找 不 到 适 合 的技 工 而 发“ ” 这一 矛盾 许 荒 , 目前 已成 为制 约 我 市工 业 经 济发展 的瓶 颈 之 一 。 本 文 旨在 通 过 对 长沙 中小 企 业的 走访 调 查 , 析 长 沙 市 中 小 企 业 “ 工 荒” 分 技 的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
民工荒、技工荒之原因分析民工荒、技工荒还将继续持续下去,彻底缓解,要等到15年之后。
只有生育前面放开,才能在15年后缓解人力短缺问题。
目前只能一边放开一边改善制度,如增加技工工资、评功评奖、升迁向技工倾斜等来刺激积技工的短缺现象。
标签:民工荒;技工荒;原因;分析;计划生育1 现状各大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用技工难、招农民工难的想象。
这和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制度层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1.1民工荒现状民工荒是指农民工短缺、供不应求、用人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现象。
造成这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均和计划生育长期实施的后果密切相关。
民工荒目前不但是荒的问题,而且呈现老龄化现象,因为年轻的民工已经缺少,有的企业不得不招用老一点的农民工。
在各大企业招用的农民工当中,五六十岁的人员比例逐年升高,十年之内,这些人员都将陆续退出工作,尤其是劳动强度比较高的工作。
年轻的农民工将更加难找。
1.2技工荒现状技工荒是指技工短缺,难于招收、成本增加、人才缺乏的一系列现象,和民工荒有许多类似之处。
而比民工荒更加严重的是,现有的学生或者刚毕业的学生,由于技工的发展空间的局限,都不愿意做技工,现有的技工很多还在想着跳槽或者正在跳槽,一些技工已经成功跳槽改行,导致技工更加难找。
另外是人员的缺乏,想培养自己的技工,找不到人,没有人的来源也无济于事。
2 原因2.1计划生育导致民工荒现在呈现农民工老龄化的现象很普遍,但缓解的前景并不乐观,老一点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子女已经上了班的。
这些人员目前还能勉强工作,很多做工的也就是为了贴补家用,再过十年这些人都已经六七十岁,不得不退出劳动市场。
都是独生子女也已经工作,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可以补充的劳动人员。
民工荒将更严重。
2.2计划生育导致技工荒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培养一个孩子,从个人意愿上讲,每个家庭的父母其目的是绝不会是培养一个当技工的孩子,因此,这些子女不愿意做技工就成为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工荒]技工荒的原因
技工荒的原因
(一)大学教育结构出现失衡
据报道,素有“皮衣之都”之称的浙江海宁,每年因高级技工匮乏而流失的订单就达上百万元。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刚结束的“2007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会”上平均每个招聘单位收到的简历数与能够提供的岗位数之比超过50﹕1。
出现这种劳动力“不足”和“过剩”并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学教育结构失衡。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新产品、新设备的不断引进和更新换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普通高校虽然连年扩招,但因为我国高校偏重的是高层次学历教育,培养的重点是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
而既有的技能培养专业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资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求出发,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导致大学生很难学以致用,人才供给与需求出现偏差。
据统计,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
技工在内的高级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50%以上和30%。
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一些企业必须返聘退休职工才能完成订单。
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纵观发达国家如瑞士、德国、澳大利亚等,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都与该国的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目前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将决定未来对技工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受到很大冲击。
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与处在同一层次、面向高考的普通高中相比,不论是招生规模、发展速度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996年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769.25万人,2005年发展到2409.09万人,增长3倍多;而职业高中则由1996年的395.75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82.43万人,只增长了不到1.5倍;技工学校也是一样,由1996年的191.81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75.30万人,只增长了1.4倍。
2005年,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已经达到83.46%,职业高中仅为67.74%。
愈演愈烈的技工荒既是职业教育滞后的后果,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高的情况带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而要使职业教育从规模到内在品质都能够有所发展,必须在转变观念、市场调节、调整课程设置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上多下功夫。
(三)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有失偏颇
技工荒的成因很多,其中对技工的价值评价有失偏颇是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是对技工的价值评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相关利益,所以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把“白领”和“蓝领”当作两类不同的社会群体,区别对待。
一个有着可观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另一个则从事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的工作。
在我们眼中,后者是没有太多技术、技能可言的。
相应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技术工人的级别划分和收入是由他们的资历、年龄、身份来决定。
这种论资排辈的做法,抹杀了技术在生产力创造中的重要性,也不利于调动年轻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技工荒的解决对策
(一)切实解决供需矛盾。
一方面,普通高校教育应该分层次,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担当起为社会培养“高级蓝领”的责任。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出现的技术工人年龄结构失衡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改制过程中为了减员增效,而采取退休年龄“一刀切”,造成了大量技术工人流失。
而我们知道,一个青年从进入技校学习到成长为高级技术人才,至少需要6~8年的时间,这期间需要进行生产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同时还需要不断接受再培训,才能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在现在条件下,“一刀切”仍需慎重考虑,对于某些技术、技能型人才,仍需加以延揽。
(二)转变观念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
以往的人才观注重的是高学历,因而职业教育少有问津。
这种人才观不改变,职业教育难有大的发展。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表示:人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的是科学家、教授、政治家、首席执行官等高层次人才;广义上说,在某一行业里能够做得比别人好就是人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需要一流的人才。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也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我国要确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就必须有大量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他们是富国强民的中坚力量,自然应该被看作是人才。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由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承担的,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模式。
其结果是培养目标不清晰,缺乏针对性;所培养的职业人才能力不强,缺乏职业技能深度,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政府有责任办好职业教育,有责任加强监督、评估和检查,有责任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
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
还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日本和英国办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德国也有85%的职业教育经费来自企业,他们都有很多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代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它所关注的不是升学率,而是实用技术的培训,强调的是社会适应性,所以,课程设置应听取企业管理者的意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
制定科学的职业教育规划。
根据目前职业教育状况判断,技工荒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为解决好技工荒问题,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联手合作,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使职业教育在地区分布、层次规划、专业设置等方面避免重复性,强化特殊性和适应性。
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课程教学经验,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三)调整社会评价体系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和更新换代,很多技术工种的技术含量有了很大提高,仅仅依靠体力和简单的技术已经很难胜任了。
对此,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理应凭借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和社会尊重。
为了使工人的经济收入和他们的劳动技能建立起科学的对应关系,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技能鉴定体系。
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很多企业正在努力完善用工制度,使技工的劳动报酬和他们的劳动技能挂钩。
这一系列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会调动人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促进技工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有利于技工技术等级的提高。
总之,我国出现的技工荒现象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长期存在,目前弥补技术人才缺口的难度虽大,但并非不能化解。
只要我们从战略上做好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划,彻底转变观念,给予技术工人公正的评价和应得的报酬,技工荒这一难题就会迎
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