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苏轼词之异同论文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词人的影响很大,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
柳词在词调的创作、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向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
苏轼作词,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受到柳永的影响,苏词对柳词有承袭的地方,亦有其创新之处。
柳永是词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整个词学的发展史来看,柳永、苏轼、周邦彦分别代表着词学发展的三个高峰。
柳永是首要的一环,他奠定了词体的生命基调,但是柳永的成就是阶段性的而非总结性的。
词没有柳永,不一定能进一步开拓文学生命,但词如果没有苏轼的杰出革新成就以及周邦彦的“集大成”,那么词就不能提到与诗文相提并论的地位。
论开拓和创造成就,柳永首膺其功,他为词打下基本的规格。
宋翔凤曾云:“柳词……高处足冠群流……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
”不止是苏东坡,北宋词家大都未能冲破“文以载道”的观念,作家填词,总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词很难登入大雅之堂。
柳永的性格纵放自傲,政治上的遭遇使他向“专业词人”的方向发展,为词开辟了新的天地。
柳词在形式方面,衍小令为长调,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
柳永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示范意义,对词的继续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在技巧方面,独辟“柳词家法”,以赋为词,铺叙展衍,成为后代学慢词着必学的门径。
柳永还“变旧声,作新声”,柳词除七分之一承袭旧调,其余的都是柳永创的新调,即使是承袭旧调的作品,柳永也能根据词情的需要,在词的长短和分句方面做调度。
如《浪淘沙》,唐五代词牌字数28字,柳词133字,形式分句也有很大差异。
试论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试论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
1.柳永词的特点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2.柳永对宋词的革新及其影响
3.柳永与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作用比较
4.柳永词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柳永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宋词的发展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词这一文学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探索,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柳永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词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描写爱情为主线,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其次,他的词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再次,他的词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乐的韵律,形式优美,富有音乐感。
柳永在宋词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词作对宋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词打破了传统的形式束缚,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使词这一文学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
他的词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对明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柳永同时期的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对宋词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
柳永注重对词的形式和音乐的探索,苏轼则更注重对词的内容和思想的表达。
两人在词的发展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共同推动了宋词
的繁荣。
总的来说,柳永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苏轼看不起柳永写的词,但自己写词创作深受柳词影响而不知
苏轼看不起柳永写的词,但自己写词创作深受柳词影响而不知文|丁十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特殊在什么地方呢,一方面宋代词人大多受其影响,但是都不愿承认,比如苏轼;另一方面,在苏轼之前,“词为艳科”是当时人们对词的普遍认识,所以大家都是写男女之情的,但是柳永的词被其他词人看不起。
他们认为就算是写艳词,柳永的词也比他们低一等。
根据张舜民《画墁录》记载,一次柳永见晏殊的时候,本以为自己填词写作的水平能够得到晏殊的认可,却不料碰了一鼻子灰。
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柳永,原名柳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柳遂退。
所以在当时的士大夫眼里,看不起柳永这样的民间情歌王子。
不过这也不能怪柳永,看看当时那些词人,如晏殊、欧阳修、范仲淹等,哪个不是朝堂重臣,他们写的自然是士大夫歌曲;可柳永不一样,他也曾想跻身仕途,而且其父、兄都是有科第功名的人。
但是奈何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让其彻底断了仕途之路,他的万种风情,与何人可说?只能是跟青楼妓女说了,所作的自然也就是市井歌曲了。
但正是有了妓女这样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所以柳永写一首火一首,奉旨填词柳三变,把工作室开到青楼妓院,成就了他“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根据历史记载,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通判杭州,时年37岁,开始作词。
从现存苏轼词集来看,苏轼在熙宁五年写了2首词,熙宁六年写了5首,而熙宁七年则写了42首,是其一生作词最多的一年。
那么苏轼为什么37岁才开始写词,之前是没有兴趣吗?显然不可能,在宋代词风之兴盛不亚于今天的流行歌曲,任何一个有才情的少年都不可能抵挡它的魅力。
而且苏轼后来在写给堂兄子明的信回忆说:记得应举时,见兄能讴歌,甚妙。
弟虽不会,然常令人唱为何词。
苏轼应举的时候是21岁。
对于会唱词的堂兄,年轻的苏轼充满了钦羡。
而当时流行的正是柳永的歌词。
所以苏轼后来经常拿自己的词和柳永作比较。
柳永词的“唐人高处”与苏轼的豪放词风
柳永词的“唐人高处”与苏轼的豪放词风作者:范育新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摘要: 词至柳永而为一变,自苏轼又为一变。
苏轼称柳词“不减唐人高处”,并且自己不曾弃“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开豪放词风,“新天下人耳目”。
本文从词中人格、自我意识、画面境界三个方面论述了柳苏的传承关系和对宋词的贡献。
关键词: 柳永“唐人高处” 苏轼豪放词风柳永、苏轼词风是伴随着北宋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而形成的。
在柳永前,词只处于萌芽阶段,当时很多诗人写词还沿用写诗的手法,有的词很像诗,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张志和的《渔歌子》,都与诗没有什么区别。
温庭筠虽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作家,但是,他的词题材很窄,以描写妇女生活为主要内容,如《菩萨蛮》十四首、《更漏子》六首等。
到了南唐二主,词有所变化,像李煜的《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冯延巳的《鹊踏枝·谁到闲情抛弃久》,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等,词有了新的气象,传统的花间艳曲的风格有了变化。
至于北宋初期的词,仍沿袭五代余风,婉丽风气盛行。
但是,一部分有政治抱负的文人,则另辟蹊径,表现出新的风格,像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边塞词,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的即景抒情,已有了清新俊美的韵味。
当旧的文学形式不能满足实际生活需要时,便需要新的文学形式来取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活的安定与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吟唱小令和短调。
时代呼唤能够更完整表达人们思想的新词,柳永的慢词和苏轼的豪放词便应运而生。
花间鼻祖温庭筠在晚唐开创并形成了独立的风格,南唐后主李煜也以抒发亡国之恨而扩大了词的题材。
柳永首创的长调慢词能更细腻、更充分地抒发人的情感,词作以婉约风格为主。
苏轼词风是随着宋代中叶改革之风而形成的,他以其过人的文采,坦荡宽广的胸怀,坎坷的仕途经历独树一帜,词作一洗婉约香泽之气,给人以登高望远,昂首高歌之感。
柳永词的“俗”论文:浅谈柳永词的“俗”
柳永词的“俗”论文:浅谈柳永词的“俗”提及柳永的词,多数论者都认为其俗,并对之持强烈的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过称其雅,前者如吴曾《能改斋漫录》称“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
”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少一种历史的眼光。
柳词之所以“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柳永出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
和许多士子一样,他在家乡习成举业,到京都参加考试,以期踏上仕途;也曾自信“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合欢带》),对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却屡试不第,更因《鹤冲天》一词惹得宋仁宗不悦,于“临轩放榜”时被其黜落。
在进仕无望时,柳永怀着偏激的情绪,鄙弃功名,留连曲坊,走上了民间通俗文艺创作的道路。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急剧扩大,强烈刺激着民间通俗文艺。
时代呼唤那些既能迎合市民口味,又能提高其文化素养的词作。
柳永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精通词律音乐,又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熟悉民间的风物人情,其作品便应运而生。
柳词之俗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这类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其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毫不避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
由于官场失利,柳永长期沉溺于花间樽前。
在词中,他对自己这种风月生活的自得之意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道德的意味,令一般酸腐文人咋舌。
第二,对女性作具体化、世俗化的描写。
前代及同代的诗词家多把女性当作观念的象征来描写,带着托喻和理想的色彩。
柳永则具体描写生活中遇到的歌妓,如《木兰花》中,“心娘自小能歌舞”、“佳娘捧板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润”、“酥娘一搦腰肢袅”,直书歌妓的名字、技艺。
试谈柳永词对苏轼词的影响
词 和 词 句 在 意 象 、 风 格 等 方 面 对 苏 轼 一 些 词 豪 放 词 风 的形 成 深 有 影 响 。如 凭 空 眺 远 , 见 长 空 万 里 , 云 无 留迹 。桂 魄 飞来 光 射 处 ,冷 浸 一 天 秋 碧 。 —— 念 奴 娇 ・ 中秋
《 念奴娇 ・ 赤壁 怀古》则是在此基础上 ,把 一 第 四 ,在 抒 情取 向上 ,柳 永 的 羁旅 行 般 的吊古伤今 提高 为对历 史上英雄人 物 的唱 役词 ,是他 一生宦游 求索 ,在仕途 上挣扎沉 叹 与赞美 ,同时把 自然 山水 、历 史人物 、个 浮 的 切 身 经 历 与 感 受 , 展 现 了 “ 平 ” 时 升 人 感 慨 三 者 交 织 在 一 起 ,并 以 抒 写词 人 的理 代 一位落 魄文 士的苦 闷心态 。其词 中的情感 想抱 负与老大 无为 的感慨 为核心 ,从而把 登 世界 ,是 他 自我独特 的心灵 世界 ,从而冲 决 临 怀 古 词 推 进 到 一 个新 的水 平 。 了此前词 中普 泛化 、类型化 的情感 世界 的藩 第 三 , 柳 词 之 “唐 人 高 处 ” [ ] 苏 篱,给词 的情感 增添 了个体化 、 自我化 的色 1对 彩 ,使词 的抒情 取 向朝着创 作主体 的内心世 轼一些 词豪放 词风形 成的影 响。东坡 曾云 : 界 回 归 、 贴 近 。 此 后 的 苏 轼 , 则 沿 着 柳 永 开 “ 言柳耆卿 曲俗 ,非也 。如 《 声甘州 》 世 八 云 ‘ 霜风 凄紧 ,关河 冷落 ,残 照当楼 。 ’此 语于诗句 ,不减唐人 高处。” [] 2 也就是说其 词所呈现 的高 旷境界 , 已越 出了唐五 代小令 狭 窄纤艳 的格调 ,而足 与唐诗佳 处相媲 美 。 用 小词 能 创 作 出象 诗 一 样 的高 健 雄浑 的意 境 ,正 是 苏 轼 所 追 求 的 境 界 。 陈 廷 焯 在 《 白 雨 斋 词 话 》 中 曾 道 出 他 们 的 共 同 之 处 在 于 “ 发越 ”。刘扬 忠在 《 宋词流 派史 》中 曾 唐 指 出: “ 二人 的个性都是 外倾型 的,表现 在 文 学创作 上,二 人都不事 过多 的含蓄蕴 藉, 而 都喜欢 快言快 语地直抒 胸臆 ,开合动 荡地 宣泄 激情 ,气 势 充畅地谋 篇布局 。 ”柳 词中 抒发 胸怀 的羁旅愁 思之作 , 已有 朗健开 阔的 气 象 与 诗 化 的 倾 向 。 即柳 词 中具 有 “ 人 高 唐 处 的词作 并非仅 见于 《 八声甘 州》一词 ,
柳永词和苏轼词比较阅读
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人生如梦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 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 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 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 奢。 重湖叠崦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 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 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 夸。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 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景物人物行动作者情感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楚天实景景物人物行动作者情感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楚天实景杨柳岸晓风残月虚景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实景樯橹灰飞烟灭虚景周瑜谈笑帐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一尊还酹江月无绪留恋多情自古伤离别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柳永词和苏轼词比较阅读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 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 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 (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 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 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 倒。 ——俞文豹《吹剑录》
《雨霖铃》 景 物 人 物 行 动 寒蝉、长亭、骤雨、烟 波、楚天(实景)
鉴赏苏轼与柳永的词异同
少年游作者:柳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赏析:(1)作品意象分析:在长安古道上骑着瘦马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秋蝉乱嘶啼。
夕阳照射下,秋风在原野上劲吹,我举目远望,看见天幕从四方垂下。
归去的云一去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冶游饮宴的兴致已衰减,过去的酒友也都寥落无几,现在的我已不像以前年轻的时候了。
以长安古道马蹄迟缓,象征自己景况一年不如一年。
古道是人们往来于长安(京城)求取功名的必经之地。
而自己的坐骑慢吞吞、有气无力,就象征了自己的不得志、怀才不遇。
“高柳乱蝉嘶”,一个“乱”字,极力渲染了词人纷乱的心绪、对外界噪声的难耐。
接着以夕阳、飞鸟、旷野、秋风和四合的天空,构成了一幅萧瑟的画面,处处点染着苍茫、凄凉的气氛,将一种落魄、断念、无所依持的景况,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下阕以天上飘散而去的“归云”来比喻自己的前誓旧盟。
词人毕竟是人到晚年,一切早年的狎玩野兴已经再没有兴致重温,而那些歌朋酒友早已风吹云散再难聚会。
因而词人哀叹一切都不如往昔,一年不如一年。
(2)作品艺术手法:全词对世态炎凉的悲戚感和对功名利禄心灰意冷之情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是以悲凉景写悲凉情,以悲凉情叙悲凉境,追思一种失而不得之情,叹息老之将至的寂寞空落。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
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
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下面的“高柳乱蝉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乱蝉栖”,但蝉之为体甚小,蝉之栖树决不同于鸦之栖树之明显可见,而蝉之特色则在于善于嘶鸣,故私意以为当作“乱蝉嘶”为是。
柳永和苏轼词的风格表现形式题材上的区别论文
浅析苏轼与柳永词作的差别摘要: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苏轼的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形式三个方面,分析苏轼、柳永两人所作词的不同。
关键词:宋代文学苏轼柳永豪放派婉约派宋人的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轼有一次问一位善歌的人说:“我的词和柳词比,怎么样?”对方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些话很形象地说明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们两个都为宋词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两人既然是不同派系的代表,他们的词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创作方向等方面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
一、生平介绍苏轼,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豪放词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学习深受其父苏洵影响,21岁赴京应考,得欧阳修赏识。
后又参加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授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因在新法的实行上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被外调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到湖州任职不到三个月,遭遇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宋哲宗即位后被重新重用,但不久与旧党政见不合又被贬谪外调。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少年时父亲柳宜动情的累开启柳永对词的兴趣之河,青年时接受父亲好友范仲淹的建议去边塞体验,使其词变得大气而又视野开阔。
中年有名无功,仕途坎坷,一度遭遇感情挫折,后又遭遇“奉旨填词”事件,被迫离开官场,终日流连于风月场所,与妓为伴。
直到晚年生活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死后由妓女筹资下葬。
二、题材内容上的区别柳永属婉约派,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他用毕生精力作词,以“白衣卿相”自诩。
苏轼和柳永诗歌的比较
• 早年家室殷实,生活无 忧无虑,其诗大多以描 述家乡风景为主,有 “飘飘凌云之意”。流寓 江淮时,凭借一词《望 海潮·东南形胜》而名 燥一时。因迷恋湖山美 好、都市繁华,遂滞留 杭州,沉醉于听歌买笑
原 因
前人评述
•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 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 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 焉能有此吐属。
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 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 凭寂寞厌厌地。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
•(2) 俚俗浮艳,词语尘下
•柳永喜于流连于烟花柳巷中,因此写了很多情词,其中有放纵的欢娱, 俗艳的调笑,也有别离的惆怅和真切的思念,因其中有些气格不高,用 词烂俗甚至恶俗,被世人鄙视为“多游狎邪”无行浪子的代表。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 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芳草。墙里 秋千墙处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不。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 无情恼。
柳永词风
•(1)简约情新,俊朗开阔
•后人认为柳永之词:哀感顽艳,而少寄托,因与柳永继承民间词 的传统,善用白描手法和口语,在表达上有即景生情和直抒胸臆的 特点,使人读来朗朗上口。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 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 继承和发展。
柳永 论文
试析柳永“以赋为词”柳永是对宋词变革起重要作用的词人,尤其是在词的题材拓展方面。
在《乐章集》中除了吟诵爱情之外的艳情词,突出的题材还表现在都邑词、羁旅行役词、咏物词之中,而从都邑、羁旅行役、咏物、爱情题材中可以看到柳永向赋的领域所作的开拓。
一种文体有新变革需要从其它文体中吸收营养,词和赋虽属不同的文体,但在抒情、叙事、描写等艺术手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词赋之间交融比较密切。
本文将以柳永为例,试析柳永词的创作与赋之间的联系。
一、都邑词与赋词是从晚唐五代时期开始兴盛的文体,主要借男女爱恋来抒发闺愁相思、离情别绪,体制较小,情感幽微柔婉。
北宋初期的晏殊、欧阳修、张先等人的词沿袭的多是爱情主题,写法上典雅精致、柔婉含蓄,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士大夫的闲雅情思。
自柳永始,借词来写都邑题材,开始关注都市生活,这是之前词人没有尝试过的。
都邑主题最早是由汉代赋家们来定型的。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的朝代,赋家们往往选择京都、宫殿等宏大的建筑物进行大肆的铺排描写以渲染国都的繁盛,一方面满足统治者润色鸿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利于作者陈述创作意图以及彰显汉代经济文化的繁荣。
著名的京都赋如扬雄的《蜀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等,生动、形象、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恢弘的城市建筑、喧闹的民俗事象,渲染京都的繁盛富庶,将客观描绘和主观说理相结合,同时用力地阐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政治主张,体制宏大,成就突出,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
柳永所处的北宋时期,城市经济尤为繁荣,都市文化十分显著,这对柳永都市词创作影响很大。
柳永一生常常来往于市井里巷,拜揖于各个都市之间,在词中常描绘所到之处的城市风貌。
这类词约占柳词的五分之一,如柳永曾在江浙一带逗留很久,他的词中有描写苏州、扬州、杭州的城市景象。
像描绘苏州的《花木兰慢》(古繁华茂苑)中“古繁华茂苑,是当日、帝王州。
咏人物鲜明,风土细腻,曾美诗流”、《瑞鹧鸪》(吴会风流)中“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
从苏轼和柳永的角度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
从苏轼和柳永的角度论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
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
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比如”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
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
斜阳里寒蝉凄切。
“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
泪眼看着泪眼, 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 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 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 奈归云谁寄? ……”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
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
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
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 激情似火。
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
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 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
正如苏轼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上。
苏轼主张抗击辽和西夏,在他的诗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臂弓腰箭何时去, 直上阴山去可汗。
”(《答陈季常惠一揞巾》)表现了他愿意效命疆场的豪情壮志。
苏轼时常关心边事,因此,每当他得知边境告捷,常常表现出由衷的高兴。
如:“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
浅论柳永、苏轼词艺术风格的异同_0
浅论柳永、苏轼词艺术风格的异同【内容摘要】本文认为传统观用“婉约”“豪放”来比较区分柳永词和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过于简单,应从选材上敢于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心态;语言和题材上的雅俗去比较分析他们艺术风格的异同。
在分析柳永词和苏轼词对词发展的影响上,本文认为不应把苏轼创作“豪放”词看作对柳词的否定,也不应以其风格的不同来判断二人在词史地位上的高低优劣,应以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心态再联系与区别中去欣赏他们的美丽,肯定他们的作用。
此次研究柳词和苏词的目的,是想对宋代文化进行一次透视,加深对宋词的了解。
学习这些民族文化,追随文化精髓,既丰富我的视野,又充实我的精神生活。
同时也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标签:艺术风格;婉约;豪放;一、前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句话形象地点出了这些朝代中占主体地位和成就最高的文体。
在中国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长廊中,宋词以其独特的魅力,经久不衰地流传于古今中外的词坛上。
而柳永和苏轼,就是宋代词坛上最为耀眼的两颗明珠。
笔者认为他们能够在宋代词坛上独放异彩,就在于他们开创了新的词风,给我们带来了两种独特的文化风景。
二、柳永词与苏轼词艺术风格的异同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录了苏轼的一件趣事: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因有一个幕士非常的擅长歌咏。
于是问他:“我的词和柳永比怎么样?”这个幕士回答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子,芊芊玉指里拿着红牙板,莺啼般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大学士你的词,必须得关东大汉手执铜琵琶、铁绰板,声如洪钟般唱‘大江东去’才行。
”苏东坡听后“为之倾倒”。
从这件逸事中足可窥见柳永和苏轼已被认为是词风迥异的两位词人,他们分属与“婉约”和“豪放”派。
但是笔者认为,柳永词和苏轼词之间的异同并非用“婉约”“豪放”这简单二词便能加以区别。
为何这样说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二者的生平经历。
柳永(987?——1052?),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就很聪颖,尤其精通音律。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篇1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彭乘:《墨客挥犀》。
② 见原词序。
③ 陆游:《老学庵笔记》。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略述柳永苏轼词之异同
略述柳永苏轼词之异同作者:余金恒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37期摘要: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苏轼其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形式三个方面,分析苏轼、柳永两人所作词之异同。
关键词: 宋代文学苏轼柳永豪放派婉约派前人论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而柳永和苏轼均是两大派系的突出代表。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
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二人在宋词的发展上,虽说柳永属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属豪放派的代表,但都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两人既然是不同派系的代表,他们的词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形式等方面当然会有所异同。
题材内容之异同柳永把词从花樽间的传统题材中解放出来,除了写离愁别恨,男欢女爱,个人幽思等题材外,还多方面多角度的描写都市生活,反映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的生活状况。
大量描写歌妓舞女的生活与情感,表现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和她们的内心痛苦,并对其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从而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和词的境界。
柳永词的“唐人高处”与苏轼的豪放词风
李 邕》 的 “ 人 见 我 恒 殊 调 , 余 大 言 皆 冷 笑 ” 因 而 , 中 世 闻 。 其 “ 成 身退 ” 人 生 理 想 , 当 时 现 实生 活 中很 难 得 以实 功 的 在
现 。 漫 主义 的人 生 理想 与残 酷 严峻 的现实 政治 的矛盾 , 浪 使 李 白 经 常 陷 于 一 种 悲 愤 不 平 、 望 痛 苦 的 情 绪 中 , 了 失 为 更 好 地 表 达 对 封 建 权 贵 的 蔑 视 和 对 黑 暗 现 实 生 活 不 满 的 情绪 , 诗 常运 用对 比 、 托 、 刺 等艺术 手 法 。 《 风 ・ 李 衬 讽 如 古 西 上 莲 花 山 》 此 诗 的前 一 部 分 写 诗 人 在 华 山 虚 幻 飘 忽 的 , 游仙 经历 . 绘 了一 幅轻 灵飘 渺 的仙人 飞 天 图 . 达诗 人 描 表
杉 J 苏 轼 词 风 是 伴 随 着 北 宋 经 济 的 发 展 、 市 的 繁 Pk、 : 都
荣 而形 成 的 。在柳 永前 , 只处 于萌 芽 阶段 . 时很 多 诗 词 当 人 写 词 还 沿 用 写 诗 的 手 法 , 的 词 很 像 诗 , 刘 禹 锡 的 有 如 《 枝 词》 张 志和 的 《 歌 子》 都 与诗 没 有什 么 区 别 。温 竹 、 渔 , 庭 筠虽 然是 唐 代第 一个 大 量写 词 的作 家 , 是 , 的词 题 但 他 材 很 窄 , 描 写 妇 女 生 活 为 主 要 内 容 , 《 萨 蛮 》 四 以 如 菩 十 首 、更 漏 子 》 首 等 。 了 南 唐 二 主 , 有 所 变 化 , 李 煜 《 六 到 词 像 的 《 溪 沙 ・ 萏 香 消 翠 叶 残 》 冯 延 巳 的 《 踏 枝 ・ 到 闲 浣 菡 , 鹊 谁 自然 冥 一 的 飘 洒 风 神 , 经 吸 引 过 无 数 文 人 墨 客 。 曾 2运 用 对 比 、 托 、 刺 等 艺 术 手 法 . 达 对 封 建 权 。 衬 讽 表
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
纵观苏轼全部词作便会发现当中既有大量的气势磅礴格调恢宏豪迈的杰出篇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但是也有不少感情深婉清逸优美的婉约佳作其数量甚而超过他的豪放词如蝶恋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苏轼词与柳永词之异同
宋人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录了苏轼的一段逸事:“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与柳七郎如何?’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可见,柳永和苏轼一向被认为是词风迥异的两位词人,他们分属于“豪放”以及“婉约”两派。因为传统上认为,苏轼创作豪放高雅的词,是对柳永“俗词”的否定。且可以确定的是,自宋代到清末,士大夫们对于柳永词风的评价都不高。这一点从上面幕士的话中,亦有所体现。
比较苏轼与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
比较苏轼与柳永在词史上的贡献苏轼与柳永都是宋代文坛上两大词人。
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都做了重大的贡献。
在苏轼出现以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温柔的艳情范围之内。
而苏轼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写了一些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
而柳永在两宋文坛上的贡献也是相当卓越的。
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一个词人。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他着力将笔调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通过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为他木讷诉说心中的苦闷忧郁。
他的词,明显表现出市民大众化的特点,因此他的词也广为市民群众所喜爱。
苏轼与柳永在词史上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对词的发展做了新的探索,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词的表现题材。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柳永则在平民和妇女题材上实现了突破。
他的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同时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他们从良的愿望,为我们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在词风上,他们都有婉约之作。
但是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词风上又表面出明显的不同。
苏诗的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述柳永苏轼词之异同
摘要: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苏轼其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本文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形式三个方面,分析苏轼、柳永两人所作词之异同。
关键词: 宋代文学苏轼柳永豪放派婉约派
前人论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而柳永和苏轼均是两大派系的突出代表。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
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二人在宋词的发展上,虽说柳永属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属豪放
派的代表,但都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两人既然是不同派系的代表,他们的词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形式等方面当然会有所异同。
题材内容之异同
柳永把词从花樽间的传统题材中解放出来,除了写离愁别恨,男欢女爱,个人幽思等题材外,还多方面多角度的描写都市生活,反映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的生活状况。
大量描写歌妓舞女的生活与情感,表现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和她们的内心痛苦,并对其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从而大大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和词的境界。
如:1、描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望海潮》最为有名。
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2、描写男女情爱,这类词中有表现下层人民不幸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的,有写妓女悲苦和她们对轻薄男子怨恨的,及妓女渴望自由、渴望真正爱情生活的。
3、江湖落拓的感慨是他词作的另一重要内容,“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八声甘州》)、“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夜半乐》)和“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八声甘州》)中主人公颓唐的心情将秋日景象涂抹上浓重的阴影。
词人的离愁别绪与冷落清秋的景物相互交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而苏轼却在柳永的基础上,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它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男性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性情之词。
不仅在词中大量描写词人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他也在词中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虽深切感到人生如梦,但并不由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还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有时则把对自然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表现手法之异同
柳永词改变了前期以小令中调为主的状况,大量创作了慢词,加长了词的篇幅,为词作家在小令、中调等短小形式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
但柳永也只是在承袭前期词人典例精工含蓄的特点,创造性使用了铺叙白描的手法和改变以往词人在书面的词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运用市井语言填词,显得平易、浅显、充满了平民化的语言色彩,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创出独特的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差结构,是一典型的“婉约”词派的代表。
而苏轼在柳永的基础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提出了词须“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
一方面,苏轼自觉从精神实质上把诗和词贯穿起来,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
另一方面,苏轼把词和诗置于同等式重要的位置,有意识的以诗的笔法和意境入词,突破音乐对词的束缚,以及词对音乐的依附性,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词体。
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风气,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词派,并
开创了在词中大量用典的写作手法。
风格形式之异同
古人评价柳苏二人,说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手拿红牙板敲着节拍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的词则须让关西大汉弹着响亮的铜琵琶,敲着铮铮作响的铁板来唱“大江东去”。
如同是滚滚长江,柳永用“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来寄托满腹哀愁,而苏轼则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表达满怀豪情。
同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柳永描绘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缠绵悱恻,而苏轼流露的却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风流倜傥。
同是醉人之酒,柳永有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空幻之思;而苏轼却作出“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的疏狂之举。
同是袭人之雨,柳永渲染的是“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的忧伤气氛;而苏轼体现的则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英雄本色。
从以上三个方面,总结出:苏轼、柳永有“豪苏腻柳”之称。
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
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柳永发展了词体,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
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风格多样化,豪放旷达、婉约清淡古雅、奇艳缠绵等风格兼而有之且各尽其妙。
参考文献:
[1]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2]曾枣庄.《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3]《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5]《乐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5月
[6]赵长征.《柳永-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年10月。